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唯识名词白话新解最新章节!

句相互摄属而不相离。这是唯识家破斥的对象。

    【六因】因是指能引生结果的原因。小乘佛教说一切有部,认为因有六种:一、能作因,即除自体之外,其余一切有为、无为诸法,能成为自体的生因者,皆称为能作因。可分为有力能作因、无力能作因二种。二、俱有因,即同时存在的俱有法,相互为因之义。又分为互为果俱有因、同一果俱有因二种。三、同类因,同类之法连续产生时,前法即为后法之同类因。四、相应因,于俱有因之中,属于心与心所间之相互关系者,即为相应因。五、遍行因,于同类因中作用力强盛的烦恼(即遍行惑),能遍行于一切染污法,故称为遍行因。六、异熟因,即恶业及有漏之善业为因,招感无记之果报时,称为异熟因。见《俱舍论》卷六所载。

    【六地断障证真】十地中现前地的菩萨,加修平等利生之行,智慧现前,即断粗相(于四谛中,执苦集为染,执道灭为净)现行障,证无染净真如,此真如本性无染,亦不可言后方净。参阅‘十地’条。

    【六位心所】心所乃从属于心王、与心王相应的作用。为五位百法中的心所有法,简称心所。心所有五十一种,分为遍行、别境、善、烦恼、随烦恼、不定等六类。一、遍行心所:指于一切心、一切性、一切时、一切地、一切识相应俱生起之心所,即触、作意、受、想、思等五种心所。二、别境心所,指于一切性、一切地得起,于境有起有不起之心所,即欲、胜解、念、定、慧等五种心所。三、善心所,指其性善,唯起于善心品之心所,即信、精进、惭、愧、无贪、无嗔、无痴、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等十一种心所。四、烦恼心所,指根本烦恼,即贪、嗔、痴、慢、疑、恶见等六种心所。五、随烦恼心所,指随从根本烦恼而起之心所,即忿、恨、恼、覆、诳、谄、憍、害、嫉、悭、无惭、无愧、不信、懈怠、放逸、惛沈、掉举、失念、不正知、散乱等二十种心所。六、不定心所,指不入于前五位之心所,即悔、眠、寻、伺等四种心所。

    【六门唯识】唐代慈恩寺窥基大师,于大乘法苑义林章中,举出六门以统摄唯识,即为:一、依所执辨唯识:如楞伽经说:由于自心执著,心似外境显现,以彼外境非有,是故说唯心。二、依有漏明唯识:如华严经说,三界唯心,以此彰明唯识。三、依所执及随有为辨唯识:如唯识三十颂说:‘由假说我法,有种种相转,彼依识所变。以此彰明唯识。四、依有情辨唯识:我人第八识中,摄持诸法种子,唯皆是杂染的有漏种。修唯识行,入见道位,有漏种子以熏习力转染成净,至第八不动地,舍去藏识之名,称无垢识。故知心清净则有情清净,心杂染则有情杂染,以此辨明唯识。五、依一切法辨唯识:如解深密经说:‘识所缘、唯识所现。’诸识所缘之境,仍是第八识中种子变现,以此辨明唯识。

    【六波罗蜜】译作六度,为到彼岸之意。即为达成理想、完成之意。这是大乘佛教中菩萨欲成佛道所实践的六种德目。即:一、布施波罗蜜,有财施、法施、无畏施三种,能对治悭贪,消除贫穷。二、持戒波罗蜜,持守戒律,并常自省,能对治恶业,使身心清凉。三、忍辱波罗蜜,忍耐迫害,能对治嗔恚,使心安住。四、精进波罗蜜,实践其他五德目时,上进不懈,不屈不挠,能对治懈怠,生长善法。五、禅定波罗蜜,修习禅定,能对治乱意,使心安定。六、智慧波罗蜜,又作慧波罗蜜、般若波罗蜜、明度无极。能对治愚痴,开真实之智慧,即可把握生命之真谛。以上六波罗蜜,始于布施,而终于智慧,由此可知大乘菩萨之伟大胸襟。

    【六界】亦称六大,为万有生成的基本元素,即地、水、火、风、空、识等六大。此六大各有分齐,故称为界。

    【六神通】又作六通,指六种超人间而自由无碍的能力。即:一、神足通,又作身通、身如意通。即自由无碍,随心所欲现身的能力。二、天眼通,能见六道众生生死苦乐之相,及见世间一切种种形色,无有障碍。三、天耳通,能闻六道众生苦乐忧喜之语言,及世间种种的音声。四、他心通,能知六道众生心中所思之事。五、宿命通,又作宿住通,能知自身及六道众生之百千万世宿命及所作之事。六、漏尽通,断尽一切三界见思惑,不受三界生死,而得漏尽神通之力。

    以上天眼通、宿命通、漏尽通三者并称为三明。见《长阿含卷九增一经》。

    【六派哲学】古代印度婆罗门教系中,先后出现的六种哲学学派。即:一、弥曼差学派:即对吠陀圣典中所规定的祭祀仪礼之实行及意义,以哲学立场加以研究之学派。其始祖为耆米尼,根本经典则为弥曼沙经。二、吠檀多学派:于吠陀圣典中,特别是以奥义书为根据,而主张‘梵我一元论’的学派。此派始祖为巴达罗耶那,其根本圣典为吠檀多经(一称梵书)。三、僧佉耶学派:又作数论学派、删阇夜学派。从纯粹精神与根本原质二原理的关系,来说明现实世界。其始祖为迦毗罗,根本经典为《僧佉耶经》。四、瑜伽学派︰即依瑜伽修行而得到解脱的学派。始祖为巴丹阇梨,根本圣典则是《瑜伽经》。五、卫世师学派:又作胜论学派。以实体、性质、运动、普遍、特殊、内属等六项原理,来阐明一切现象。始祖为羯那陀,根本圣典为《胜论经》。六、尼柔学派︰又作尼夜耶学派、正理学派。其形而上学之说法,与胜论学派大致相同,但特别重视论理学方面的研究。其始祖为乔达摩,根本圣典则是《尼夜耶经》。

    【六师外道】为古印度佛陀住世时代,中印度一带势力较大的六种外道。外道亦作外教、外学,指佛教以外的一切宗教,是佛教称其他教派的名词。最早,这一名称并不含有贬抑的意义。它的原意是说:‘神圣而应受尊敬的隐遁者’,意思是苦行者、正说者。佛教自称内道,经典称为内典,佛教以外的经典称外典。到了后世,在这个名词上附加上了异见、邪说等意义,就成为一个含有侮蔑意义的贬称了。不过,这些外道的学说,确是充满了邪说谬见。且看六师外道的理论:一、富兰那迦叶:他是一位无道德论者,他否认善恶和业报,他说:‘斫伐残害,煮炙割切,恼乱众生,愁忧啼哭,杀生偷盗,淫佚妄语,踰墙劫贼,放火焚烧,非为恶也;若以利剑脔割一切众生,以为肉聚,弥满世间,此非为恶,亦无罪报。于恒水南岸脔割一切众生亦无有恶报,于恒水北岸为大施会,施一切众,利人等利,亦无福报。二、阿夷多翅舍钦婆罗:他是一位彻底的唯物论者,也是否定因果、业报轮迥论者,他不承认物质外有精神的存在。他说:受四大,取命终者,地大还归地,水还归水,火还归火,风还归风;悉皆败坏,诸根归空。人若死时,床舁举身,置于冢间,火烧其骨,如鸽色,或变为灰土。若愚若智,取命终者,为断灭法。三、婆浮陀伽旃延:他也是唯物论者、无因论者,否定善恶业报者。他说:一切众生,身有七分,何等为七?地、水、火、风、苦、乐、寿命。如是七法,非化非作。不可毁害,如伊师迦草,安住不动,如须弥山。不舍不作,犹如乳酪。各不诤讼,若苦若乐,若善不善,投之利刀,无所伤害。何以故?七分空中无妨碍。命亦无害,何以故?无有害者及死者故。无作无受,无说无德,无有念者,及以教者。四、末伽梨拘舍梨:他是一位宿命论者,他认为人生苦乐不由因缘,唯为自然所产生。他说:人之善恶净秽,悉由命定,非由戮力懈怠而得故。世间无因果业报,非自体,非教作,非精进所致,非自由意志,一切悉由命定。吾人之命运、环境、天性可别为黑、青、红、黄、白、纯白等六,由此而受苦乐。贤愚不肖等、于历八百四十劫尽有漏业,以业尽故,众苦得尽自得解脱。这种谬论,佛陀批评它是用人发织成的衣服,夏不吸汗,冬不保暖,毫无用处,却给社会带来迷惑与不安。这一派在当时又被称为邪命派。

    以上四种外道,全是否定因果,否定业报轮回者。尤其是富兰那迦叶,他不仅否定业报因果,并且否定善恶,破坏社会道德秩序。奇怪的是,这种荒谬之见,在当时竟成为一种哲学理论,受到许多人的拥护。也许这是对当时社会阶级制度不平,婆罗门假冒为善的一种抗议吧!在迷失、混乱的时代,这种破坏道德秩序的言论反易于为人接受。另外两种外道是:五、散阇耶毗罗胝子:这是一位怀疑论者,不承认认知有普遍的正确性,而主张不可知论。他认为:善行恶行的果报,可说是有,可说是无,又可以说是有是无,也可以说非有非无。可说是既不肯定也不否定的诡办论者。六、尼乾陀若提子:他是耆那教的教主,他的思想与佛教很接近,主张有因果业报,以修苦行为解脱方法。信徒须守五戒————不杀、不盗、不淫、不妄、无所有(财物)。耆那教的戒律严谨,信徒有强固的向心力,是传统的婆罗门教外,与佛教并存的两大宗教。迄今印度尚有百数十万耆那教信徒。

    【六根】根为生长之意,如草木之根不仅具有增长,且可衍生枝干、花叶果实等。佛教用语中的根,含有器官能力的意思。如人类之眼、耳、鼻、舌、身等。六根指六种感觉器官,为十二处的内六处。即眼根,为视觉器官与视觉能力。耳根,为听觉器官与视觉能力。鼻根,为嗅觉器官及其能力,舌根,为味觉器官及其能力。、身根,为触觉器官及其能力。意根,为思惟器官及其能力。在六根若除去意根,前五种则称五根。五根是物质性的色法,即色根。意识则依于意根,是心法。见《俱舍论》、《成唯识论》等所载。

    【六欲天】指欲界的六天。即:一、四天王天,有持国、增长、广目、多闻等四大天王及其所部之天众。身量为四分之一俱卢舍,以人间五十岁为一昼夜,寿命五百岁。二、三十三天,又作忉利天。帝释天在中央,其四方各有八天,合为三十三天。身量为半俱卢舍,以人间百岁为一昼夜,寿命一千岁。三、夜摩天,身量为四分之三俱卢舍,以人间二百岁为一昼夜,寿命二千岁。四、兜率天,身量为一俱卢舍,以人间四百岁为一昼夜,寿命四千岁。五、化乐天,身量为一又四分之一俱卢舍,以人间八百岁为一昼夜,寿命八千岁。六、他化自在天,身量为一俱卢舍半,以人间一千六百岁为一昼夜,定寿一万六千岁。此中四王天在须弥山之半腹、忉利天在须弥山之顶上,故称为地居天;夜摩天以上之四天及色界诸天,住于三十三天上方空间,故称为空居天。见《俱舍论》卷八。

    【六欲四禅】六欲,指欲界的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等六天,四禅,指色界的初禅天、二禅天、三禅天、四禅天等四天等,合称六欲四禅。见《俱舍论》卷八。

    【六无为】这是唯识宗对无为法的分类。无为法,指非无因缘造作之法,无生、住、异、灭之四相;即真理的异名。唯识宗以无为法为无体,依识变与法性假立六无为。其法性(依空无我所显真如)之六无为者,即:虚空无为,谓离烦恼、所知诸障所显现之真如,其无障碍恰如虚空,故称虚空无为。一、择灭无为,此系就正断障立名。择灭,即离系之意。离一切有漏之系缚而显真理,故称择灭无为。二、非择灭无为,真如之自性本来清净,离诸杂染,以其非由无漏智之简择力,故称非择灭无为,此乃大乘之解释。又有为法之缘缺故不生,此不生若灭,即显真理,故称非择灭无为,此亦非由无漏智之简择力,为大小乘共通之解释。三、不动无为,指显现于第四静虑之无为。第四禅唯有舍受,而离苦乐二受,故称不动。于灭苦乐受处显现寂静之真理,故称不动无为。四、想受灭无为,乃显现于灭尽定之无为。于灭尽定中,灭尽六识心想及苦乐二受,故称想受灭无为。五、真如无为,无为乃真实如常而不虚妄变异者,故称真如无为。六无为中,前五者为诠法性之相的假名,后一者为诠法性之体的假名。见《成唯识论》卷二所载。

    【六经十一论】唯识宗所依的经论,有‘六经十一论’。在六经中,以《解深密经》为本经;在十一论中,以《瑜伽师地论》为本论。六经是:一、《大方广佛华严经》,有三种译本。一者东晋佛陀跋陀罗所译的六十卷华严;二者唐实叉难陀所译的八十卷华严;三者唐般若所译的四十卷华严。其中般若所译者,仅为该经的入法界品。二、解深密经:有四种译本。一者宋求那跋陀罗译,名《相续解脱经》;二者北魏菩提流支译,名《深密解脱经》;三者陈真谛译,名《佛说解节经》;四者唐玄奘译,名《解深密经》五卷。三、《如来出现功德庄严经》:中土未译。四、《阿毗达磨经》,中土未译。五、《楞伽经》,有三种译本。一者宋求那跋陀罗译,四卷,一名《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二者魏菩提流支译,十卷,名《入楞伽经》;三者唐实叉难陀译,七卷,名《大乘入楞伽经》。六、《厚严经》:中土未译。十一论是:一、《瑜伽师地论》:弥勒说,唐玄奘译,一百卷,二、《显扬圣教论》:无著造,唐玄奘译,二十卷。三、《大乘庄严经论》:弥勒说本颂,世亲造释论,唐波罗颇密多译,十三卷。四、集量论:陈那造,陈真谛译,四卷。另有唐义净译本。五、摄大乘论:无著造本颂,世亲造释论十卷,另有无性所造之释论十卷,以上均为唐玄奘译。另有两种异译本,一为真谛所译之本论及世亲释论;一为佛陀扇多所译无著本论及世亲释论。六、《十地经论》:世亲造,北魏菩提流支译。七、《分别瑜伽论》:弥勒说,中土未译。八、《辨中边论》:弥勒说本颂,世亲造释论,唐玄奘译,三卷。另有陈真谛异译本名《中边分别论》,二卷。九、《二十唯识论》:世亲造,唐玄奘译,一卷。另有两种异译本,一为北魏菩提流支译,名《大乘楞伽唯识论》,一卷;一为陈真谛译,名《大乘唯识论》,一卷。十、《观所缘缘论》:陈那造,唐玄奘译,一卷。另有陈真谛异译本,名《无相思尘论》,一卷。十一、《阿毗达磨杂集论》:无著造本颂,师子觉造释论,安慧造杂论,唐玄奘译。见《成唯识论述记》卷一所载。

    【六道四生】六道,指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等六种众生。又依六道众生出生的形态,分为胎生、卵生、湿生、化生等四类,并称六道四生。其中,人趣与畜生趣各具胎、卵、湿、化四生,鬼趣通胎、化二生,一切地狱、诸天及中有,唯为化生。见《俱舍论》卷八。

    【六境】指六根所取的六种对境,亦为六识所感觉认识的六种境界。即色、声、香、味、触、法。此六境犹如尘埃能污染人之情识,故称六尘。此六境即:一、色境:是眼根所对之境,为眼识所缘的对象。有显色、形色、表色三种色。二、声境:是耳根所对之境,为耳识所缘的对象。有执受大种因声,非执受大种因声,俱大种因声。三、香境:是鼻根所对之境,为鼻识所缘的对象。有好香、恶香、平等香。四、味境:是舌根所对之境,为舌识所缘的对象。有苦、酸、辛、甘、碱、淡六种。五、触境:触境是身根所对之境,为身识所缘的对象。有地、水、火风四者是能造之触,其所造的假触,有轻、软、滑、涩、冷、渴、饱、饥等多种。六、法境:五根五境之外,还有‘无表色’,此又名法尘,这不是眼、耳、鼻、舌、身五根所对、五识所取的境界,而是意根所对,为意识所缘的对象,及自识所变,有可缘义之色。此又名法处所摄色,此是假境,略为三种,一者可见有对,如显色等;二者不可见有对,如眼根等,三者不可见无对,约指意业而言。见《俱舍论》卷二所载。

    【六尘】是指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事实上即是六境。参阅六境条。

    【六转依】转依,即转舍下劣之所依,而证得胜净之所依。唯识宗依所得位之别,将转依分为六种:一、损力益能转,即资粮、加行二位的转依。此二位修习胜解而有惭愧心,故减损本识中染种子之力而增益净种子之势力,虽未断灭烦恼障与所知障的种子,未证转依,然以渐伏现行,故亦称为转。二、通达转,即通达位的转依。以见道无分别智断分别起二障之粗重,证得一分真实之转依。三、修习转,即修道位的转依。由数度修习十地之无分别智,渐断俱生起二障粗重,次第证得真实之转依。四、果圆满转,略称圆满转,乃究竟位的转依。成就三大阿僧祇劫之难行,金刚喻定现前时,于无间道断一切粗重,永除惑障,于解脱道证得菩提、涅槃,为成就佛果圆满之转依。五、下劣转,即二乘位的转依。二乘以自利之念厌苦欣寂,唯能通达生空真如,已断烦恼障之种子而未断所知障种子,仅得生空之理智。六、广大转,乃大乘位之转依。为利他之故,趣大菩提,不厌欣生死涅槃,通达二空真如之理,断除一切二障之种子,顿证大菩提、大涅槃。见《成唯识论》卷十。

    【六识】十八界中的六识界,指眼、耳、鼻、舌、身、意等六种认识了别的作用。即以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为所依,以色、声、香、味、触、法六境为所缘,而产生见、闻、嗅、味、触、知等之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见《成唯识论》卷五所载。

    【六识十名】第六意识,有十种名称。即:第六识、意识、攀缘识、巡旧识、波浪识、分别事识、人我识、四住识、烦恼障识、分段生死识。见《宗镜录》卷五十。

    【六识立名】十八界中的六识界,指眼、耳、鼻、舌、身、意等六种认识作用。即以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为依,对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境为所缘,生起见、闻、觉、知等了别作用。这六识得名的由来,有随根得名和随境得名两种。一、随根立名:随所依之根,而立六识之命。即依于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而立眼、耳、鼻、舌、身、意六识之名。二、随境立名:即是随其所缘之境,而立六识之名。前六识所缘之境,是色、声、香、味、触、法六境,以其了别的尘境,而立色、声、香、味、触、法六识之名。唯随根立名通于自在位,(八地以上菩萨,可以五根互用),随境立名不通于自在位,故论典中多从随根立名。

    【六识行相】行相,指心、及心所所具有的认识作用,心、心所以各自身性能,游履于境相之上,以游履于所对境之相状,故称为行相。《唯识三十颂》称前六识为‘了境为性相’。颂文中‘了境为’三字应重读,即了境为性,了境为相。性者体性,指识体的自体分;相者行相,即是见分的作用。本来了别外境只是前六识的行相,但以其体性微细难知,故以用显体,双云了境为相,了境为性。

    【六识取境四因】前六识又称了别境识,前六识取境,受四种力量的驱使,即欲力、念力、境界力、数习力。《瑜伽师地论》曰:‘六识取境,由四因故,能令作意,警觉趣境。’此四因即:一、欲力:欲是希望,如果心于彼境,生起爱著,则于彼处生起作意力。二、念力:念是记忆,如果心于彼境,生起记忆,则于彼处生起作意力。三、境界力:谓识所缘境界,或极可意,或极特殊,则心于彼境,生起作意力。四、数习力:数习力就是习惯力,如果识于某种境界,已极谙悉,则于彼处生起作意力。如穿越马路,听到汽车声,自然提高警觉。

    【六识相应心所】第六识是我人的心理综合中心,它所缘的是法境,通于过去、未来、现在,也通于善、恶、无记三性,及现量、比量、非量三量;性境、独影境、带质境三境。由于它的作用特别强,所以六位五十一个心所,全部与之相应,如《八识规矩颂》所称:‘相应心所五十一,善恶临时别配之。’

    【六触】指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等六种作用。触,乃与一切心、心所法相应,而能使其触对于境的精神作用;即为根、境、识三者和合而产生之心所。故六触即为由六根、六境、六识和合产生;于凡夫位,则生爱染,称为‘六触生爱’。六触即:一、眼触生爱,谓眼能触对一切世间所有青黄赤白、方圆长短等种种颜色、形相而贪爱不舍。二、耳触生爱,谓耳能触对一切世间所有丝竹歌咏等种种之声,而贪爱不舍。三、鼻触生爱,谓鼻能触对一切世间所有栴檀沉木等种种之香,而贪爱不舍。四、舌触生爱,谓舌能触对一切世间所有珍馐美馔等种种之味,而贪爱不舍。五、身触生爱,谓身能触对男女身分柔软细滑及世间所有种种上妙衣服等,而贪爱不舍。六、意触生爱,谓意能触对一切世间所有色声香味触等种种之法,而贪爱不舍。见《俱舍论》卷十。

    【心】此指执取具有思量(缘虑)作用之法,此有不同的定义。一、为心王及心所法之总称,系相对于色法而言,相当于五蕴中之受、想、行、识四蕴。二、指心王,属五位之一,相当于五蕴中之识蕴。指统一心之主体八识而言。三、对于心、意、识三者,小乘有部等主张,三者同体而异名。但在大乘唯识宗,心则指第八阿赖耶识,含有积集之义,乃诸法产生的根本体,故亦称为集起心,即阿赖耶识蓄积种子而能生起现行之意。

    【心心数】此为心王心所的合称,心数即是心所的旧译。《维摩诘经》五曰:‘遍知众生心、心数法’。

    【心不相应行法】为五位百法中的第四位。又作心、色不相应行。指不属于色、心二法,与心不相应的有为法的聚集,计有二十四种,为得、命根、众同分、异生性、无想定、灭尽定、无想天、名身、句身、文身、生、老、住、无常、流转、定异、相应、势速、次第、时、方、数、和合、不和合等。此二十四法,何以名不相应行?原来‘相应’者,契合之义,如函盖之相合;亦有和谐顺从,互相呼应而不相违之义。此二十四法,以下述三义,表明其不相应:一者,此二十四法,无缘虑作用,故不与心、心所相应。二者,此二十四法,无质碍作用,故不与色法相应。三者,此二十四法,是生灭变异之法,也不与无为法相应。再者,此二十四法,不似色、心、心所实有体相————种子所生的实法,而是依心王、心所、色法三法分位假立之法。《成唯识论》曰:‘非如色心及诸心所体相可得,非异色心及诸心所作用可得,由此故知其非实有,但依色、心及诸心所分位假立。

    【心王】唯识宗所立五位法中的第一位法,又称心王法,相对于心所有法而言。此为心的主要作用,是精神作用的主体。心王总了别所对之境,而心所则对之生起贪、嗔、痴、慢之情。小乘说一切有部,以眼、耳、鼻、舌、身、意六识之识体为一,故列心王为一;唯识宗于六识外立末那、阿赖耶识,共为八识,且各有识体,故列心王为八。

    【心所有法】是五位百法中的第二位法,又作心数。它与心王相应俱起,故又名心相应行。它从属于心王,依心王而起,其与心王间的关系,具以下三义:一、恒依心起:心王生起时,心所同时俱起,心王若无时,心所亦不生,它是依于心王势力方得生起。二、与心相应:心所依心王生起,复与心王协合如一,名为相应。相应复有五义,(参阅五义平等)条。三、系属于心:以心王为主,心所系属之,心王有自在力,为心所之所依。成唯识论曰:‘恒依心起,与心相应,系属于心,故名心所。’

    【心法】宇宙间一切法,基本上可分为色法、心法二大类。有缘虑作用者为心法,无缘虑作用而有质碍作用者为色法。此处所称的心法,是五位百法中第一位法的‘心法’,心法有八,即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八识,故又名‘心王法’,或‘八识心王’。

    【心法六义】唐代慈恩寺窥基大师,在《百法明门论解》中,解释此含摄八识的心法曰:‘心法者,总有六义。’六义为:一、集起名心:谓此心收集、储藏诸法种子,并于因缘具足时生起现行。集起之心,指的是第八阿赖耶识而言。二、积集名心:积集之心,指前七识,它能熏习积集的诸法种子;又有一说,集起之心是前七转识现行,共集熏起种子;而积集之心是第八阿赖耶识,以其能积集诸法种子故。三、缘虑名心:缘虑之心指第六意识,指此心有攀缘、思虑一切外境的功能,这是第六识独头意识的功能。四、或名为识:此心或名为识,识者了别义,了解分别其缘虑的外境,此约指前五识与五俱意识的功能。五、或名为意,意者等无间故,指心识念念相续,等无间断,六、或第八名心、第七名意,前六名识:若宽泛的说,八识皆可名心,亦可名意,或名为识;但若自八识的功能殊胜来说,则第八名心,第七名意,前六名识,此三者,全是心识功能的一部分。

    【心相应行】心所有法的异名,心所有法五十一种,分为六位,它与心王相应俱起,从属于心,故曰心相应行。称为行者,以其是有为法,变动不居,故曰行。

    【心意识】指心、意、识三种名称。小乘俱舍宗,以心、意、识三者为六识的异名,其体实为同一。即心(心王)能集起各种精神作用,故称为心;心能思惟量度,故称为意;心能了知识别,故称为识。大乘则以心、意、识三者各别。唯识宗主张,以第八阿赖耶识能积集诸法种子,故称为心;第七末那识能恒审思量生起我执,故称为意;前六识能了别外境,故称为识。见《解深密经》卷二、《俱舍论》卷四。

    【心数】即心所异名,为心所的旧译。以此心法,其法数多,故曰心数。

    【分别】推量思惟之意,又译作思惟、计度。即是心及心所对境生起作用时,取其相而思惟量度之意。《俱舍论》卷二举有三分别:一、自性分别,以寻或伺之心所为体,直接认识对境之直觉作用。二、计度分别,与意识相应,以慧心所为体之判断推理作用。三、随念分别,与意识相应,以念心所为体,而能明记过去事之追想、记忆作用。六识之中,意识具足上述之三分别,前五识仅有自性分别,而无其他二分别。《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二,认为三分别乃是意识的作用,故谓自性分别属于现在,随念分别属于过去,计度分别则共通于过去与未来者。

    【分别名数支】唯识宗所依经论的‘十支论’之一,即《阿毗达磨杂集论》,这是总括《瑜伽师地论》一切法门,集《阿毗达磨经》所有宗要,而以蕴、处、界三科为宗。参阅‘十支论’条。

    【分别我执】我执又作人执、生执,即执著实我之意,是俱生我执的对称。即后天所起的我执,乃由现在外缘之力,非与身俱,须待邪教及邪分别然后方起,故谓分别我执。分别起的我执,能生‘发业’之用;俱生起之我执,能起‘润生’之用,皆能扰恼众生之身心,而令其轮回生死。

    【分别依缘】生识九缘之一。分别即第六识,此识能分别善恶、有漏无漏、色心诸法;以眼等五根虽能取境,然皆依第六识而始有分别。是知五根境之好恶,由分别而生;第七识之染净,由分别而知;第八识之相分,由分别而显,故分别依为眼等八种识之缘。参阅‘九缘生识’条。

    【分别起】即一切烦恼中,由邪教、邪师、邪思惟等所引起的,称分别起。是为俱生起的对称。在十根本烦恼中,疑、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等四者均属之。分别起易断,故于见道中,证得生、法二空之真如时,得顿断之。见《成唯识论》卷一。

    【分别智】即分别有为事相之智。在凡夫为虚妄的计度分别之智;在佛为后得之权智。

    【分别瑜伽论】为唯识宗所依的六经十一论之一,弥勒菩萨说,中十未译。参阅‘六经十一论’条。

    【分别变】谓由心、心所的作意分别力所产生之对境。这是‘因缘变’的对称。八识之中,第八识、前五识及五俱意识等所缘之境,都是由因缘任运而生,皆有实用,故称因缘变。相对于此,第七识及第六独头意识所缘之境,由分别作意力而生,非由实种子所生,如镜中之火,无有实用,仅为影像而已,故称分别变。又与第八识相应的触等心所之境,虽任运而起,但系假种所生,无有胜力,故亦摄于分别变。《成唯识论掌中枢要》卷上载,三类境中,独影境与带质境的一分,为分别变;性境由因缘而生,具有实用,故为因缘变。见《成唯识论》卷二,参阅‘因缘变’条。

    【分位假立】分指时分;位指方位。谓于事物或生变化的时分与方位。为显假立法之词。如波为水之鼓动分位,故波为假立于水之分位者,离水则波无实法。百法中的二十四不相应行法,为假立于色与心或心所三法或生变化之分位者,称为分位假立之法。故假立之法为无别体性之法。

    【分段生死】二种生死之一,指三界众生之生死。为‘变易生死’的对称。依唯识家说,分段生死是以有漏善恶业为亲因,以烦恼障为助缘所感三界的粗异熟果。以身命有长短,随因缘之力而定有齐限,故称为分段,亦即三界、五趣之生死。见《成唯识论》卷八。

    【内因外缘】凡能直接产生结果的内在原因,称为内因;能间接助长结果形成的外在原因,称为外缘。故内因外缘又称作亲因疏缘。如欲受身时,以自己的业识为内因,而以父母之精血为外缘。又于净土门,相对以佛之本愿为外缘,而以定散之行或真实之信为往生之内因。参阅‘因缘’条。

    【内种】为‘外种’的对称。唯识宗以第八阿赖耶识中、所含藏的有漏无漏一切种子为内种。此种子能生现行,即色心万象本源的真种子。参阅‘外种’条。

    【内尘】指意识所缘的法尘,为‘外尘’的对称。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中,前五者为眼、耳、鼻、舌、身等前五识所缘,称为外尘;法尘为意识所缘,缘于内,故称内尘。

    【内缘】此与‘外缘’相对称。意识于心内分别诸法事象,称为内缘;眼、耳、鼻、舌、身等五识,缘色、声、香、味、触等外境认识事象,称为外缘。

    【内缘起】参阅‘内缘起与外缘起’条。

    【内缘起与外缘起】缘起,是佛陀以有情生死流转的立场所证悟的真理,《杂阿含二九八经》称:‘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今当说缘起法,法说、义说。谛听,善思,当为汝说。云何缘起法法说?谓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为缘无名行,乃至纯大苦聚。……’这种有情生死流转的缘起,具足的说,就是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后来,由有情生死流转的缘起,扩及于万法生灭变异的缘起,而把前者称‘内缘起’;后者称为‘外缘起’。如后来的大乘经典《入楞伽经》称︰‘佛言︰大慧,一切法因缘生有二种,谓内及外。外者谓以泥团、水、杖、轮、绳、人工等缘合成瓶,如泥钵,缕垒、草席、种芽、酪苏、悉亦如是,各外缘前后转生;内者谓无明、爱、业等生蕴、界、处法,是谓内缘起,此但愚夫之所分别。’经文中的内缘起,是指生命流转的缘起;外缘起,是指物质变化的缘起。

    【内证】又作自内证。即自己内心所体悟证得的真理。据《楞伽经》等大乘经典所说,以内证为基础而表现于外的活动,称为外用。内证系自己所独自证得者,故又称己证。由此独自证得之见解所开示之法,即称为己证法门。见《俱舍论》卷六。

    【引因】引因是‘生因’的对称。生因为近果与正果之因;引远果与残果之因的,称为引因。就内种而言,以现在种子生现在之身,称为生因;引其他枯丧尸骸等,称为引因。就外种而言,生芽、茎等为生因,引枯死之草木等为引因。此尸骸及枯草等之位皆无内外之种,或生于他界,或种既久而灭。然由生因之作用力故,犹能引彼,即依其义,说彼生因之种,称为引因,二因并无别体。又,十二有支中,能生支称为生因,能引支及所引支皆为引因。即爱、取、有三支距生、老死之果近,能生近果,故称生因;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等七支离生、老死之果犹远,引远果,故称引因。见《成唯识论》卷二。

    【引自果】种子六义的第一义。种子不是一因生众果,而是各各引生自果。即是色法种子仍生色法之果,心法种子仍生心法之果,此一法则不能混乱。这是简别于外道的一因可生众果,及小乘有部主张色心互为因果。

    【引果】是‘满果’的对称。众生的果报有总报别报之分,果报之主要部分称为引果;果报的局部部分称为满果。例如第八识为引果,五根、五境的好丑美恶为满果。第八识为总报之果体,于现于人界五根、五境等之总体上,更就其总体而成美恶、上下、贫富等种种差别,乃是第八识中具有满业种子之故。由此可知同一人间,果报之所以有上下种种差别者,乃为满果所致。见《成唯识论》卷二。

    【引发因】唯识宗所立十因之一。善、染、无记种子引发同类现行,现行引发种子,种子引发种子,乃至于引发无漏,都属于引发因。参阅‘十因’条。

    【引业】牵引五趣四生等果之业。又称牵引业、总报业。为‘满业’的对称。《成唯识论述记》卷二中,总报业感总报之果,同时扶其余劣弱之业,使其亦能感别报,称为引业;第六识的别报业圆满庄严第八总报之果体,称为满业。此即业业相对。又总报之果起时,其果能为增上缘,引生其余别报之果,称为引业;此别报之果能使总报之果圆满,则称满业。此即果果相对。此外,引业唯限于一业或通于多业,引一生或通于多生,大小乘之说亦有不同。小乘主张引业唯限于一业,唯引一生,大乘则主张一多互为不定。见《成唯识论》卷二。

    【引满二业】引生差别果报的业有二种,称为引业满业。引业又称总报业,满业又称别报业。有情的身、语、意三业,能招引满二种业果,牵引八识受生死轮回之苦。引业、可说是起始的业,就是引导牵引。与第六识相应的思心所、造作的强有力的善恶业,熏习所成的业种子,含藏在第八阿赖耶识中,到了业力成熟时,能牵引第八识在五趣(或六道)中,感受一期相续不断苦乐总报体————即是在某一道中的一期生命体。满业、可说是业的究竟,这是缺乏推理作用、又不能发润的前五识相应的思心所所造的善恶业,此业亦是由第六识所引起,但不如引业之思强而有力,故其造成的业力非常薄弱,此种薄弱业力熏成的业种子,含藏在阿赖耶识中,到了业力成熟时,能招感五趣总报的别报。

    总报,是众生生命体之报,如生于人趣,则彼此之人类,受同一人界之果报,名为总报;如同为人趣,六根有好丑,寿命有长短,种种差别,名为别报。

    【方】为五位百法中的二十四不相应行法之一。方是空间分位,如东南西北,前后左右等。《百法直解》曰:‘方者,依于形质前后左右假立,故有东西南北四维上下差别。’在《百法纂释》中谓:‘言方者,谓色之分齐,在东方则曰东方之色等,故曰色之分齐。如四方六合,十方上下之类。’简单的说,方就是物质存在的空间及方位。

    【方所】方位与处所。即占有空间一部分之场所。《俱舍论》卷八载:‘以无色法,无有方所;过去、未来无表无色,不住方所,理决然故。’

    【方便具足住】修唯识行历经四十一阶位,此为初十住位的第五位,又作修成住。谓习无量之善根,自利利他,方便具足,相貌无缺。参阅‘十住’条。

    【方便善巧波罗蜜多】为十波罗蜜多之一。修唯识行,入修道位,修十种胜行,十胜行即是十波罗蜜多,其中第七即是方便善巧波罗蜜多。此有二种:一、回向方便善巧,就是菩萨行六度时,将所集的善根功德,回向于一切有情,共求无上正等菩提,是为大智。二、拔济方便善巧,就是菩萨于生死海中拔济有情,使之出离。是为大悲。参阅‘十波罗蜜多’条。

    【方便智】又云权智,对实智之称,达于方便法之智也。又行方便之智也。《大乘义章》卷十九曰:‘知一乘真实之法,名为实智。了知三乘权化之法,名方便智。’

    【方伦】现代佛教居士,《唯识三颂讲话》等书的作者。方伦字心五,福建省林森县人,清光绪二十三年(一八九七)生。民国元年入福州海军学校,毕业后在军舰上服务,巡弋长江,如是十余年,升至少校。二十六年抗战开始,曾转战长江下游,后调海军部任中校科长。三十八年随军来台湾,侨寓左营,未几届龄退休。心五于海军服务时,以读谛闲《圆觉经讲义》而起信,此后在舰上读了大量佛经。三十八年来台湾后,与蔡念生等为菩提树月刊的基本作者。四十七年树刊开办佛学函授部,聘心五任教务主任,心五为编写初、中、高级佛学教本三册,在当时颇为风行。五十四年星云法师创办寿山佛学院,聘心五到院任教。七十七年(一九八八)病逝。遗留著作有《唯识三颂讲话》、《大乘起信论讲记》、《初、中、高级佛

    学教本》、《今愿窒文存》等多种。

    【中有】为有情转生四有之一,指死有与生有中间所受之身。此又作中阴身,据《俱舍论》卷九载,其体由极微细的物质构成,身形与其所趣本有之形状相似,欲界中有的形量,如五、六岁小儿,然诸根明利;色界中有的形量,则圆满如本有。且欲界中有以香为食,故又称乾闼婆(香阴)。参阅‘四有’条。

    【中劫】为古印度计时的单位。谓人寿之一增一减为一小劫。合二十小劫,共计三万三千六百万年,称为一中劫。合八十中劫为一大劫。参阅‘大劫’条。

    【中道】即离开二边的极端、邪执,为一种不偏于任何一方的中正之道,或观点、方法。释迦牟尼世尊住世时代,最初说的中道,指的是远离苦行与欲乐两种极端的修行的方法。《过去现在因果经》谓:‘尔时世尊,语憍陈如言,……形在苦者,心则恼乱,身者乐者,情则乐著,是以苦乐,两非道因。譬如钻火,浇之以水,则必无有破暗之照,钻智慧火,亦复如是。有苦乐水,慧光不生,以不生故,不能灭于生死黑障。今者若能舍弃苦乐,行于中道,心则寂定,堪能修彼八正圣道,离于生老病死之患。……’以上是最初中道的含义。后来的大乘佛教,各宗派莫不重视中道,如空宗以八不为中道,有宗以唯识为中道。在中国,天台宗以佛性为中道,华严宗以法界为中道。但各宗派的中道,其意义并不相同。唯识宗的中道,立有、空、中等三时教之教判,如《解深密经》等所说,远离有、空二边,而完全彰显非有非空的中道真理之教,称为中道了义教;偏于有、空之教,称为不了义教。其所谓中道即唯识中道,即:一、凡夫所以视有情实体生命之我与构成万有要素之法为实在,皆因迷情之妄执所致,故是‘情有理无’,为‘非有’。二、万有为因缘之假和合,系由阿赖耶识所变现,即识是‘理有情无’,为‘非无。三、万有无固定之自性,是为空,故能自在变现,即空是‘真空妙有’,为‘非无’。依此,宇宙的真相即以‘非有非无’(非有非空)的中道把握之,作此主张者称为中道了义教。据三性之说,此所谓之我与法即为遍计所执性,识为依他起性,空为圆成实性之义。

    【中随烦恼】又称中随惑。指无惭、无愧二种随烦恼心所。唯识家所立二十种随烦恼中,无惭、无愧二者,乃遍一切不善心而俱起,其行相之宽狭在大随与小随之间,故称为中随烦恼。此二者,惭是无羞耻之心,‘轻拒贤善’;愧是无廉耻之心,‘崇重暴恶’。见《成唯识论》卷六。

    【水大】为地、水、火、风四大种之,即是能造一切色法的四种基本元素之一,以流湿为性。《大乘广五蕴论》载:‘云何水界?谓流湿性。’水大是基本的能造色之一。

    【水月】水中之月,以譬诸法之无实体。为大乘十喻之一。《大智度论》卷六曰:‘解了诸法,如幻,如焰,如水中月,(中略)如镜中像,如化。’

    【水波】波之湿性,谓之水。水之波动谓之波。此二者,二而不二,不二而二也,以譬物之不一不异。

    【水界】四大中水大的别名。水大以湿润为性,通一切物质湿润部分,故称水界。具能摄引物质之用。

    【火大】为地、水、火、风四大种之一,即是能造一切色法的四种元素之一,以温燥为性。《大乘广五蕴论》载:‘云何火界?谓温燥性。’火大为基本的能造色之一。

    【火界】四大中火大的别名,火大以温燥为性,通一切物温燥部分,故称火界。火持其自性,其性为暖,能成熟物。

    【火辨】梵名Citrabhana。音译作质呾罗婆拏。印度人。唯识十大论师之一。《成唯识论述记》卷一称他;‘亦世亲同时也,尤善文辞,深闲注述,形虽隐俗而道高真侣。’又称他︰‘凡百年中天亲生也,同时唯有亲胜、火辨二大论师造此颂释,千一百年后,余八论师方造斯释。’他是一位‘心出家而身未出家’的在家居士,继亲胜之后为三十颂作注释的人,而后始有余八论师造释论。参阅‘十大论师’条。

    【比量】因明用语的三量之一,心识的三量之一.比量是由推理、推论而获知的知识。如看到远处有烟,则知其下必有火;墙外有角,则知有牛走过。推而广之,见生则知有死,见成则知有坏,这是深一层的推理作用。比量又分为自比量与他以量,自比量,是论者为自已获得正确的认识、用观念而推理,此推理作用表示于心中;他比量是使他人获得正确的认识而推理,表示于语言。

    【比量相违】以不正确的观念,推论出矛盾的结果。如说人是永生不死,物是常住不坏等,称为比量相违。

    【王肯堂】明代金坛(江苏丹阳)人。字宇泰。官至福建参政。好读书,精于医道,为时人所钦崇。并博通教乘,尤善唯识。初参高原昱公,昱公为之讲说唯识论,肯堂笔受,成《唯识俗诠》一书。又著《唯识证义》十卷、《因明入正理论集解》一卷等。

    【王恩洋】欧阳竟无大师的入室弟子,近代著名唯识学家。恩洋字化中,四川省南充县人,清光绪二十三年(一八九七)生。南充中学毕业,民国八年到北京,在北大哲学系旁听,得梁漱溟赏识,介绍入哲学系管理印度哲学图书室,在梁的指导下,大量阅读了法相唯识的典籍。

    民国十二年,欧阳竟无在南京设立支那内学院,恩洋以黄树因的介绍,南下依竟无研究佛学,深入经藏,尤于唯识学用功特勤。其时内学院与武昌佛学院有所谓‘唯识论战’,恩洋是笔战中主将之一。十四年内学院成立法相大学特科,恩洋任主任兼教授。十六年内学院以战事停课,恩洋返四川,于南充设龟山书房,授徒自给,并反覆圈读《瑜伽师地论》。十九年后,应请在成都佛学社讲唯识。此后讲学与著述并重,十余年间,写出了大量的佛学著作。一九四九年后,他被聘为四川省政协委员及文史馆员。五七年受聘为北京中国佛学院教授,一九六四年病逝,享年六十八岁。遗留著作数十种,主要者为《摄大乘论疏》、《唯识论疏》、《阿毗达磨杂集论疏》、《唯识通论》、《八识规矩颂释》、及《佛学通论》等。

    【文身】为五位百法中的第四位法,二十四不相应行法之一。文者文字,身是聚义,一字为文,二字为文身,三字以上为多文身。《百法直解》曰:‘文身者,文即是字,为名句之所依,此三皆依色、声、法尘分位假立,若语言中所有名句及字,即依声立,若书册中所有名句及字,即依色立,若心想中所有名句文字,即依法立。此方眼、耳、意三种根识独利。’而《百法纂释》中则谓:‘言文身者,文即是字,能为名句二所依故。若不带诠只名字,如字母及等韵之类,但只训字,不能诠理。若带前名文,如经书字,能诠之文带所诠之义理故。’其实这就是构成名身、句身等的语言文字。

    【太虚】近代佛教领袖,佛教思想家。俗家姓吕,名淦森,浙江崇德人,清光绪十五年(一八八九)生,十六岁于苏州小九华寺出家,同年于宁波天童寺依寄禅和尚受具戒。二十一岁曾就读于杨仁山创办的祇洹精舍。宣统三年,任广州白云山双溪寺住持,因与革命党人交往不容于清廷,离粤返沪。民国初年在普陀山闭关三年。民国七年与章太炎、陈元白在上海组织觉社,出版‘觉社丛刊’(后改名海潮音,发行迄今。)十一年在武昌创办‘武昌佛学院’,与欧阳竟无在南京创办的‘支那内学院’,为当时的两大佛学中心,以后数年间,两学院间以对唯识学所见不同,屡有法义之诤。如两院间对于《因明作法》之诤,《起信论》真伪之诤,《唯识抉择谈》与《佛法总抉择谈》之诤等,太虚大师与欧阳竟无都是笔战中的主角,法海波澜,至为壮阔。

    太虚大师于唯识学有深入的研究,他在武昌佛学院、闽南佛学院、及多处演讲场合,都讲过唯识,民二十一年,大师著《法相唯识学概论》,王恩洋、唐大圆、张化声、梅光羲、黄忏华等多人为之序,可见大师对此书的重视。大师尝判大乘佛教为三宗,他于《论大乘三宗》一文中称;‘往者尝据大乘空与非空不空,合说大乘为一切法空宗,唯识圆觉宗之二宗。然以唯识与圆觉犹可分也。究竟显了,乃分为三宗;一、法性空慧宗,……以无漏般若主。法相唯识宗,……以有为唯识主。法界圆觉宗:无为真如主。’大师于民国三十六年(一九四七)在上海逝世,享年五十九岁。遗著辑为《太虚大师全集》,全文七百万言。

    【支那内学院】我国近代研究唯识学的著名学府,为宜黄大师欧阳渐所创立。欧阳大师于民国七年开始筹备,古代印度称中国为支那,佛教自称为内学,故有此名。到民国十年,得社会名流熊希龄、蔡元培、梁启超、叶恭绰,以及唐继尧、蒯若木等之资助,学院乃于十一年成立。学院由竟无自任院长,下设学务、事务、编校流通三处。首届学生十余人,其中有韩孟钓、刘定权、谢质城、蒙达尔、曹天任、黄金文、刘仲远、邱仲、李艺、黄通、陈经,及出家缁众释存厚、释蕙庭、释碧纯等。教授除竟无本人外,有吕秋逸(澄)、邱晞明、聂绢耕、王恩洋等。时汤用渱彤在东南大学任教,也到内学院授课。民国十四年又增设法相大学特科,由王恩洋担任主任兼教授。民国十六年广州国民革命军北伐,北洋军守南京,内学院为北洋军占用,一度被迫停课。二十六年中日战争爆发,南京失陷,内院迁至四川江津,成立蜀院。三十二年欧阳竟无病逝,校董会决议由吕澄接任院长,一九五一年校董会决议自行停办。

    【化生】四生之一。谓依托无所,忽然而生者。如诸天,诸地狱,及劫初之人是也。《俱舍论》卷八曰:‘有情类,生无所托,是名化生。如那落迦天中有等,具根无缺,支分顿生,无而欻有,故名为化。’《大乘义章》卷八曰:‘言化生者,如诸天等,无所依托,无而忽起,名曰化生。若无依托,云何得生?如地论释,依业故生。’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