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成唯识论略疏最新章节!

nbsp;  此十果者(至)或二合说。有漏无漏各有四果。如上图出。而有处下会违。

    对法十二(七纸云云)具如述记引七十八及摄论第七等明○第十一三学相摄门二。初出学名体。后正以学摄度。初中自三。今初戒学。

    十与三学(至)如余处说。菩萨三聚戒与二乘共不共。世亲摄论八初说四殊胜。一差别胜。即三聚戒。二共不共胜。谓菩萨一切性罪不现行与二乘共。相似遮罪有现行与二乘不共等是。三广大胜。此有四种。一种种无量学处大。二无量福德大。三利生意乐大。四建立菩提大(云云)。四甚深胜。性罪现行(云云)又四十一(五纸云云)○二明定学。

    定学有四(至)如余处说。西明云。旧师判。初四地·五六七地·八九十地·金刚及佛。四定如次。今谓不然。何者若定有四即别配地。戒慧亦多何不配地。故知随分地地皆修(云云)寂曰。旧师所判依摄论意其旨不违。例如三种意生身·四种生死配地。应思。无性摄论第八初(云云)○三明慧学中二。初出体名门。二五位分别门。今乃初也。

    慧学有三(至)如余处说。摄论第八(九纸)以十六门明慧学。如述记明○二五位分别门”。

    如是三慧(至)俱已舍故。述记辨顿悟回心有别。如理应知○二正以学摄度。

    若自性摄(至)慧摄后五。七十八(六纸)出解深密(云云)又四十九(六纸云云)○第十二五位种现相摄门。

    此十位者(至)俱唯无漏○第十三分位分别门。

    此十因位(至)故未究竟。如述记引七十八(十四纸)四十七(十四纸)四十八(五纸)四十九初·对法十一(十纸)十三(十二纸)摄论第七(二十六纸)等明也○第二指略。

    此十义类(至)略示纲要○第三十地修度门”十于十地(至)地地修一。四十七摄论第七(二十四纸)显扬三(五纸)十地论三(十四纸云云)○第四以十摄诸行。

    虽十地行(至)十到彼岸。寂曰。六度·十度摄一切行。大乘秘密欲知地道深趣者。

    应须熟读思惟于华严经及疏矣○自下大文第三解断十重障中二。初明十障。后重以二障摄总明断位。初中亦二。初标牒。

    十重障者○第二别释十一。初明异生性障中六。一出体(至)六以障即无明辨同异。今初。

    一异生性(至)异生性故。七十八初伦记二十下(三十纸)广解。世亲摄论第七(十六纸)十地论第一(十四纸云云)异生性者。婆沙四十五初·七十七·十十八初(云云)瑜伽五十二(十一纸)显扬第一(十五纸云云)小乘以圣法非得为体。苦忍已去离之。俱舍论二十三(十纸)出舍异计。可见大乘则三界见所障种子为体。入见道位方舍此性。具如十地品疏明○二对三乘辨同异。

    二乘见道(至)名得圣性○三明障道俱不俱。

    二真见道(至)无俱成失。二真见道者。一谓二乘人生空智真见。二谓菩萨法空智真见。述记举萨婆多伏难。俱舍二十三(十三纸云云)有宗计。异生性是修所断见道前舍。是故无有凡圣俱成之失。大乘于见所断种上立异生性者。即无间道有惑种俱。如何无凡圣俱失耶。答。意可解。述记引对法第七(十纸)瑜伽五十九(七纸)佛地第六(六纸)等解释(云云)○四释二道别。

    无间道时(至)择灭无为。萨婆多难云。我无间道犹有惑得。可起解脱道与得相违。汝无间道已无惑种。何用复起解脱道为。答。意有二。一谓断惑证灭期心别故。二谓为舍彼品粗重性故。粗重性乃指习气无堪任性。可知○五以此障即二十二愚。

    虽见道生(至)例此应释。恶趣诸业果等者。等取卵湿二生·扇搋·半择迦·女身·二形·北洲·长寿天·无想定·无想天等。具如述记辨○六以障即愚辨异同。

    虽初地所(至)方顿断故。世亲摄论第七(十三纸)说十种无明望二乘者非染污故(云云)寂曰。摄大乘释中有十障·十无明少有异同之旨。可寻。无性七(十六纸)十无明·十治障合而作释。对法十四(十七纸云云)若初地所断唯是见惑者。修道对治应唯有九。有此难故。明住心已去亦断修惑一分所知障。故留烦恼助愿受生(云云)具如论说○第二明邪行障”。

    二邪行障(至)不了业愚。十地论一(十四纸云云)世亲摄论七(十四纸)佛地论第七(四十二纸)(云云)○三闇钝障。

    三闇钝障(至)闻思慧者。四十五(十四纸)七十八(四纸)及佛地论五(十五纸云云)○第四明微细烦恼现行障。

    四微细颂(至)亦永不行。十地云解法慢障。摄论第七云。微细烦恼现行俱生身见等摄。此最下品故。不作意缘故。远随现行故。应知是微细(云云)此障能障菩提分法。由有微细身见俱受执有身故不得不净苦空无我等心现前。故辨中边论上(十四纸)辨障品(云云)凡一切世间出世间一切善法皆在于十地。犹如大地生成众物。一切世间善法即初二三地道之光影。声闻有学无学及独觉法即四五六地道之光影分也。是故应知。以三十七品为二乘所学而非大乘正所学。是以本从末之判非究竟说也。二身见者。述记二释。初谓。初见道已离第六识中分别身见。今此离第六识中俱生身见。尽处总说名二身见(云云)二谓。正断所知障中身见并永不起烦恼障中身见(云云)演秘(云云)寂曰。前解应正。次宁知下问答可解。述记引解深密四(十六纸)三随眠会释(云云)七十八(十五纸云云)伦记二十一上(十纸)出景·泰·基三师说(云云)余文如述记释○第五于下乘般涅槃障。

    五于下乘(至)乐涅槃者。十地云身净我慢障。述记所引作身得。应考○第六粗相现行障。

    六粗相现(至)住无相观。世亲摄论七(十四纸云云)解深密四(十四纸云云)○第七细相现行障。

    七细相现(至)起有胜行。十地论第一云细相习障。又第九(二纸云云)○第八无相中作加行障。

    八无相中(至)不违彼故。十地云于无相有行障。述记分三科辨(云云)第八地已后纯无漏相续。但生·法二空本·后二智有于出入。论第五(六纸)问答以二义辨入观异。可寻○第九利他中不欲行障。

    九利他中(至)第九障摄。十地云不能善利益众生障。述记云。前八地中得无相乐耽着寂灭不肯进修。诸佛七劝方能进趣故。唯自利九地之障。四无碍解利他法故(文)诸佛七劝者。出于十地论第十·智论第十(二十纸)同四十八(十四纸)探玄十四(十一纸)瑜伽伦记十二上(三十纸)等。四无碍解者。如瑜伽四十五(二纸)七十八(五纸)伦记十一上(二十二纸)十地论十一(十六纸)探玄十四(四十三纸)等明。余如述记解○第十于诸法中未得自在障。

    十于诸法(至)所含藏者。述记分三科解(云云)具如十地论第十二明○第十一障。

    此地于法(至)大菩提故。对法十四(十七纸)云。又诸菩萨已得谛现观。乃至唯修所知障对治道。非烦恼障对治道。若得菩提时顿断烦恼障及所知障顿成阿罗汉及如来(文)解深密第四(五纸)七十八(五纸云云)又瑜伽六十六(十三纸)明四修。此四修应配对上诸位修以辨其异相也。以图示之

    十障及第十一障有无不同。如伦记二十下(三十纸)明○自下第二重以二障摄。总明断位中。于中有三。一明现种伏断位次。二明断顿渐。三明四道差别。初中二。初总即二障。后别解释。今初。

    此十一障二障所摄。上十一障对治二障。初地入心除断分别二障种子。初地住心已去乃至第十地。断所知障则俱生烦恼现行随亦伏除。金刚喻定顿断最极微细所知障及一切烦恼种子故。所断十一障不外二障。可知○第二别解释中二。初明二障伏断位次。后释妨难。今初。

    烦恼障中(至)障不现起。二障伏断今以图旌焉

    具如述记引五十八(十六纸)缘起经下(十五纸)华严经第八(二十四纸)璎珞经上(二十三纸)对法十四(十七纸)等明也。又枢要下末(四十四纸)明地前地上伏断烦恼之差别。可寻○二释妨难中二。初正明断障。后释妨。今初。

    虽于修道(至)三住断义。四十八(二十一纸)说二障三住过。谓一切恶趣诸烦恼品所有粗重初地永断。障一向清净无生法忍诸烦恼粗重第八地悉已断。一切烦恼随眠习气障碍乃金刚断入如来位。一切所知障品所有粗重亦有三。一有皮粗重初地悉断。二在肤粗重第八地悉已断。三在肉粗重如来住中皆悉已断。于三住中烦恼所知永断。所余诸住如其次第修断资粮(取意)又七十三(八纸云云)○二释妨。

    虽诸住中(至)是故偏说。此一段文出七所由。一约三劫分齐成满位。二约无漏心初起无间圆满。三约现起二障少分断·多少分断·分分断。四约分别永不行·俱生烦恼永不行及毕竟离。五约无生法忍少净·多净·极净。六约舍异生姓·分段·变易。七约无漏心未得有相无相满。可知○第二明断渐顿。

    断二障种(至)有众多故。此中初明第七识俱二障。后明余六识俱二障。初中无粗细者。述记出三解。一谓。第七相应惑虽有八十一品与有顶第九品一类。品摄全无粗细故。二谓。所障既同断无前后。入佛地位一时顿断故云无粗细。三谓。此惑唯缘内境。境无粗细故云无粗细。非无九品等差别。可知。枢要下末(云云)后明六识中。初明烦恼障。后明所知障。初中亦二。

    初明见所断后明修所断初中述记引五十九(七纸)明见道惑种三心顿顿(云云)次明修断中三节。初明渐断次第得果人。次明顿出离超中二果人。对法十三(十二纸)明渐出离·顿出离。具如法苑断障章及纂注明。后明菩萨断中。初明烦恼障。后明所知障。通缘内外等者。明六识俱所知障诸地渐断不同第七相应惑顿断之所以。谓以通缘内外境内外身起故。又彼境中各通粗细六识行相有九品等别故。诸地别断理数可尔○第三明三乘四道差别。

    二乘钝根(至)皆容具有。此中初明二乘。后明菩萨。初二乘则无间解脱必别起加行胜进。或九品别起。或一观中随断几品总一加行后一胜进。后明菩萨四道。演秘引对法第九及俱舍贤圣品广解(云云)四道义如瑜伽六十九(十六纸)杂集九(八十一纸)法苑章二末等。述记(云云)○自下第四明证十真如中有四。一总牒。二别解。三释难。四废立。今初。

    十真如者○二别解十真如。

    一遍行真如(至)自在故。世亲摄论七(十四纸)无性七(十六纸云云)辨中边一(十六纸云云)○三释妨难。

    虽真如性(至)假立十种○四废立。

    虽初地中(至)后后建立○自下大文第二广果中有二。初牒前起下。后明所得果。今初。

    如是菩萨(至)便能证得○第二正明所得果中二。一约位辨证。二正明转依。初中有三。一总举六转依。二别解三料简。今初。

    转依位别略有四种。六种转依出于梁摄论十六唐译第九。可寻○二别解。

    一损力益(至)名广大转○三料简。

    此中意说(至)而证得故○第二正解转依中三。一总解转依。二明转依之言。三明是修习位所证。初中有二。初总标。后别解。今初。

    转依义别略有四种○二别解中四。初明能转道中二。初能伏道。后能断道。今初。

    一能转道(至)渐顿伏彼。能伏道通有漏·无漏。三智中通加行·根本·后得。有漏即六行观。具如法苑断障章明。无漏者。述记云。且如因第三地无分别断定法爱俱所知障势力令烦恼亦不现行名伏烦恼障非别起道名伏烦恼(云云)广释○二能断道。

    二能断道(至)俱能正断。此中初简有漏及加行。后正出体。于中二说。初说则唯以根本无分别智为能断道不取后得。枢要下末(四十六纸)(云云)与此义同。后说则见所断惑致同前说。若修所断中迷事惑则后得无分别智亦能断除。即引瑜伽五十五证之。其旨调然。如述记辨○第二明所转依。

    二所转舍(至)故此不说。摄论第九但以本识为所转依。对法第十(十四纸)说三转依。一心转依。即真如。二道转依。即前能转道。三粗重转依。即阿赖耶。三论所出宽狭可知○第三所转舍中有二。初明所断舍。后明所弃舍。今乃初也。

    三所转舍(至)遍计所执。述记约三性辨已云。然三性中皆有舍义。一遍计所执如此所言不对情名舍。二有漏依他。此有二种。一障法如此中言障治相违名舍。三非障法。下所弃舍中摄。三圆成实。此有二种。一劣法。亦所弃舍中摄。二胜法。唯此不舍。故总言三性皆有舍义。如理应思○二明所弃舍。

    二所弃舍(至)非彼依故。此中初明所弃舍。后明舍时分齐。初中有转齐转灭之差。如述记十末(十二纸)瑜伽伦记十三下(二十九纸)辨。劣无漏者。了义灯云。西明二解。一云。但舍二乘无漏对菩萨故名劣无漏。二云。二乘无漏及菩萨因位未满无漏亦名为劣。三藏意取初说为正。余及要集皆同有释。今谓。不唯二乘名劣。菩萨因位亦劣所收(云云)寂曰。义灯所言当矣。对法十四(十六纸)之文其旨明着。复何异释焉。无间解脱舍时分齐可知○四明所转得中二。初明所显得。后明所生得。初中有三。初总出体。二别解三总结”。

    四所转得(至)清净法界○二别解中二。初举数。二广解。今乃初也。

    涅槃义别略有四种○二广解中三。一出四涅槃体。二三乘分别。三总结。今初。

    一本来自(至)故名涅槃。此中初自性清净涅槃即七真如中实相真如。如上已出。虽有下有十种义。一本性清净义。二具妙功德故。三无生无灭故。四有情共有故。五不一不异故。六离所取相故。七离能取相故。八寻思路绝故。九名言道断故。十圣者所证故。佛地第三(三纸云云)了义灯云。有释即言。是一切法通相真如。今谓。不尔。真如无二。岂有一切法别相真如(云云)寂曰。此弹谬矣。佛性论·宝性论等说通相别相真如。岂可言无别相乎。应思○第二明三乘分别中二。初三乘具不具。后问答分别。今初。

    一切有情(至)可言具四。四种涅槃出于魏译楞伽四(十五纸)梁摄论十六初。可寻。

    演秘问答无住处涅槃菩萨得不。答二义(云云)评取后释。述记为胜。寂曰。此评当矣。无性摄论第八(二十七纸)第九初(云云)摄论分明说地上菩萨得之。何存异致焉。但不如佛广大圆满耳○二问答分别。于中有三。今初问答佛有余依。

    如何善逝(至)可言具四。佛身蕴摄不摄至下当辨。述记(云云)○二问答二乘有无余。

    若声闻等(至)与佛有异。问中有处者。胜鬘经(九纸云云)答中初论主返质。次明身智有者。次明身智灭者。中二说。初约无住处。后约不定姓。寂曰。此是相宗教限之释也。胜鬘·楞伽·无上依等经·佛性·宝性等论皆明一性成佛义。其所谓二乘不得涅槃之理炳焉而见。相宗所判安得的当如上经论乎。应思○第三问答断所知障得涅槃中三。今初问答应不得涅槃。

    诸所知障(至)俱不住故。答意可解。述记引佛地第七(三纸)会释。可见○二问答应得择灭不中二。初问。

    若所知障(至)不得择灭○二答中有二。初答非。后答是。今即初也。

    择灭离缚(至)非永灭故。此中五段。初答。二既尔等者征。三非诸涅槃下释。涅槃宽择灭狭。虽所知障不感生死断彼时不得择灭。然断彼故法空理显故得不住处涅槃。述记作四句辨。可见。四若唯断下难无为差别如第二卷中辨。五非择灭下答如述记引显扬十八(十六纸)对法二(九纸)瑜伽五十三(十四纸)明。已上明所知障断虽得涅槃非是择灭竟○二答是。

    或无住处(至)择灭所摄。述记举显扬·对法等会释(云云)○三问答菩提障。

    既所知障(至)通障二果。此明虽二障各障菩提涅槃且由胜用说烦恼障涅槃所知障障菩提。若偏执则颇失正理。可知○第三总结。

    如是所说(至)所显得○自下第二明所生得中有三。一标章。二别释。三总结。今初。

    二所生得(至)相应心品○第二别释中分为九门。一出体门(至)九指例门。初中四。今初明大圆镜智。

    云何四智(至)现众色像。佛地论第三(三纸)第四(十纸)广说(云云)佛地经云。如依圆镜众像影现。依佛智镜诸处境识众像显现。平等平等故以为喻。诸处者。谓内六处。诸境者。谓外六境。缘此十二生三智品。心及心所识为主故总名诸识。即此诸识名众影像。种种行相差别现故○二明平等性智。

    二平等性(至)穷未来际。义灯云。疏以真如名平等性。智缘于此云平等性智。西明云。谓有情平等庄严论云众生平等智。今谓。本释是尽理言余。众生平等者。由何能缘众生平等。意由智证真如平等。乃至佛地论云。先通达真法界时。得诸有情平等心(云云)寂曰。两释并通。应思。地论八初·梁摄论八·庄严论五·佛地论五(七纸)说十平等。可寻。佛地三(四纸)云。观自他一切平等。大慈大悲恒共相应常无间断。建立佛地无住涅槃。前义则悲智乃所建立涅槃则能建立。今义则涅槃者所建立悲智者能建立○三妙观察智。

    三妙观察(至)皆获心品。佛地三(四纸)五(十四纸)广明此智(云云)述记有释。可见○四成所作智。

    四成所作(至)所应作事。佛地论六(七纸)同七(九纸云云)七云。身语及心化善巧方便业。论曰。有义。此显所作智。谓能化身语心。化称顺机宜故名善巧。加行不绝故名方便。此即名业。又云。身语化各有三。谓自身相应·他身相应·非身相应。心化唯二。一自身相应。谓自心上化现种种心及心法影像差别。二他身相应。令他心亦现种种心及心法影像差别。此并相分似见分现。有义。定力能令自心解非分法名化自心。加被有情令愚昧者解深细法。令失念者得正忆念名化他心(云云)瑜伽九十八(七纸)云。又诸圣者变化神通于其四事不能变化。一者根。二者心。三者心所有法。四者业及业异熟○第二相应多少门。

    如是四智(至)以智名显○第三以体摄用”。

    故此四品(至)功德皆尽。如述记引佛地论第三(五纸)辨。可见○第四转何识得何智门。

    此转有漏(至)得此四智。此中二说以辨识智。可解。无性摄论第九(十四纸)云转五现识故得妙观察智。乃至转意识故得成所作智等。然鲜本云转意识故得妙观察智。转五现识故得成所作智。大庄严论第三(二十纸)偈曰。四智镜不动。三智之所依。八·七·六·五识。次第转得故。释(云云)演秘所引颂云八·七·五·六识(云云)佛地论第三(六纸)有二师释。第一师乃正义。与今论同。第二师意以为。八·七·五·六·七如次转得四智。演秘会释(云云)寂曰。据鲜本无性摄论·现流大庄严论则全同今说。如彼现流无性摄论说及演秘所引大庄严偈。定应是借本也。所以知者。其转五六如次得妙观·成事二智之说甚不应理。岂可有此说乎。虽然如是。此错本由来之久。印度既有二说。而其不正义家不晓八·七·五·六之说是错本而已。基师所览大庄严偈亦错本也。可察○第五转识得智位次。

    大圆镜智(至)违二执故。此中初明第八转依。二说可知。述记引对法第十(十二纸)以后说为正。明平等性智中。真见道中此智即生。必第六所引生。非自力起。若二障顿断者。妙观·平等二智同时现。若渐悟者先得妙观察智后入地位方得此智。但佛果位第七识与净第八相依。自力胜故不由六引。六入生空七恒法空。亦二识不必同地。可知。明妙观察智中。初明生空观品。后明法空观品。初起后起可解。述记之中明成佛已去妙观察智或观理非事或观事非理。或二种俱观皆得自在。非谓佛第六识唯生空智相应。注者错解。可知。明成所作智中。佛地论三(十一纸)二说。有说。初地已上皆得现行。堕法流故。如实义则佛果方起(云云)与今旨同○第六种姓本有始起门。

    此四种姓(至)胜后佛故。述记云。地前种增。入地二增。地前用增。入地体增(云云)佛地论第三(十一纸云云)○第七所缘何境界门。

    大圆镜智(至)后得智摄。此中四段。初明镜智中二解。可知。庄严论三(二十一纸)(云云)佛地论三(六纸)释云。诸处者。内六处。言诸境者。谓外六境。言诸识者。谓六种识。如是智上有十八界众像影现。又第四(十纸云云)得四智时具真俗智。然由了俗由证真之义名为后得。义说后得或似后得。如是镜智内缘自体功德种子。外缘一切或真或俗所知境界。现身土一切影像。缘真义边名为正智。缘俗义边名为后智。可知。次明平等性智中三说。佛地论三(七纸云云)次明妙观察智(云云)后明成所作智中二说。佛地论(云云)如上已出。且说下会庄严第三之文○第八缘境作用门。

    此四心品(至)利乐有情○第九指例门。

    如是等门差别多种○第三结所生得。

    此四心品名所生得○第三总结所转得”。

    此所生得(至)名所转得○第二明转依之言。

    虽转依义(至)转依言故。四种之中。初能断道虽有无漏智。是能断道故属之因智。所转依中虽有真如。是迷悟依故。非究竟证故。唯取所转得菩提涅槃以为转依。可知○第三明是修习位所证非已证得。

    此修习位(至)因位摄故。上来辨修习位竟○自下大文第五明究竟位中二。初问。后答。今初。

    后究竟位其相云何○二答中二。初举颂答。

    颂曰此即(至)名法○二长行释中二。初解颂文。后诸门分别。初中四段以解四句。初释第一句中亦二。初正解初句出体。后问答分别。今初。

    论曰前修(至)利乐事故。述记分三科释。可见。别释中初释无漏后释界。界有二义。可解○二问答分别中有二。今乃初问答。

    清净法界(至)道谛所摄。婆沙等判。前十五界唯有漏故。佛果五识亦有漏摄故。难四智心品皆无漏。答意可知。述记引六十六证(云云)然彼卷虽明四谛与今义异。可考○第二问答中二。初问。后答。今初。

    集论等说(至)五外界等。集论者。第三(八纸云云)○二答中有三说。今乃第一说。

    有义如来(至)理不相违。佛地论第一(九纸)有三说。初谓。十八界皆通有漏无漏皆有善性。如来十八界乃无漏也善也。集论等约凡夫二乘而说之。第二说即同今第二说。第三如实义粗同今第一说。问。师资所说相违云何。答。靖迈会云。亲光所立不违护法。佛地始末成立佛身等是蕴等摄故。是故法花玄赞·理趣分疏等言。佛身具有蕴处界等(云云)补阙云。佛地所释违理故非正释。或可。据非二乘境。唯识则克实而说。或可。依胜义则非蕴等摄。据世俗故彼中摄。义演云。此有三解。一云。彼论就所执性蕴界处等故为非蕴等。此就依他圆成而论。彼此二论互不相违。一云。亲光约法自相离言道理故为非蕴等。此就安立诸行道理为蕴等摄。亦不相违。一云。作论者意异。亲光立义据佛果功德甚深微妙非实蕴等。护法菩萨以理依教破彼所说。如论应知。虽有三解。三藏法师意取后解。寂曰。从来所会虽似有理并不的当。且护法在世佛地未行。岂容护法师预破后世佛地乎。二论师各存一义。师资异解非适今也。不可强加会释矣○第二说。

    有义如来(至)不应作难。分文可知。此师意谓。如来唯意·法·意识耳。本识所变五境是妙定生故。法界所摄佛所变与他识所变互为本质。然佛变是细。余变乃粗。其佛变者非五识摄。他所变者义有二途。一色是因位所变。一定是然如来第八胜定所引。故生五境。第八所生五境是定果色法界所摄。非是五境。可知。净名声闻品云。不起寂定现诸威仪是为宴坐。又观众生品云。念智常觉悟无非定心。又无性摄论九(二十四纸)(云云)○第三说。

    有义如来(至)而纯无漏。此中初标宗。次集论下会违。三结正。会违中初会第一师所引集论第三之文。次会第二师所引大般若等之文。次所以者何下遮第一师计。十九界圣遮者。净名经第四初(云云)又处处说者。涅槃经三十五(云云)后又说五识等遮第二师计。后故佛身下结正○第二解众德。

    此转依果(至)俱名安乐。此中四段。可知。初释不思议中三解。世亲摄论九(十七纸)显扬十七(六纸云云)明善中对法第四(二纸)云。次遣难。对法第六(二纸)瑜伽第四及七十八(二十四纸)至七十九初(云云)摄论第十(十一纸云云)次解常中法苑三身章(云云)大庄严论三(二十纸)说三种常。如述记引。寂曰。三身常住义不一准。性相二宗其旨硕异。若约教限。两有道理。然相学之流往往局守自宗分齐破他深义动致左谬。甚者以世间因量评量计度。谬之极矣。岂容以世间所知证诚道理而究了佛果唯智不思议冲玄之密境哉。解安乐中。五安五乐如述记一本明。增一阿含二十一瑜伽三十五(二十一纸)说四乐。解节经叙五乐。于中佛果安乐可知。余如述记明○第三明解脱身。

    二乘所得(至)解脱身。述记(云云)解深密经第五及七十八(十七纸云云)非是五分法身中解脱身。五分法身中解脱身是有为解脱。今乃以真如为解脱身。是无为解脱。可知○第四解大牟尼名法。

    大觉世尊(至)皆此摄故。此中初明大牟尼。后释法身。佛地第二(三纸云云)又第七(十二纸)明体依聚(云云)○自下第二诸门分别中七门分别。今初三身别相门。

    如是法身(至)诸利乐事。涅槃经三十一初明大涅槃离十相。三身义如法苑三身章辨。然三身四身义唯识·佛地所明与古对法稍有异同。具如摄论第五明○第二五法摄三身门中有二师说。今乃初说。

    以五法性(至)皆有实智。经说等者。佛地七(十三纸)五法三身相摄(云云)论说者。世亲摄论第九(十九纸)无性九(十六纸云云)说平等等者。庄严论说。又智殊胜等者。摄论第九已下○第二师说。

    有义初一(至)故不说有。此中二段。初明自性身。后明余身。初中有四。一标宗。二说自性下引证。庄严论·佛地七(十四纸云云)说证因等者。金刚般若论上(十五纸云云)佛地七(十三纸)引金刚般若(云云)又说法身等者。对法一(二纸)摄论第九(十七纸云云)又同(五纸云云)三然说下会违。初会第一师所引摄论第九。次会智殊胜之文。后四智品下明余身中二。初明智摄。后说圆镜智下引证。此中二段。初明自受用。后明他受用及变化。初中有三。一正引证。庄严论·摄论(云云)二虽转藏说下解违。又说法身等者。赞佛论(云云)唯证因得等者。般若论(云云)三又受用身下立理。后明他受用及变化身中三。一立理。二虽说化身下解违。前师所引智殊胜等之文可知。三然变化下说相。此中述记分四辨。可知。由此经说等者。涅槃经说。又说等者。佛地第七(九纸云云)又说变化等者。七十八(五纸云云)虽说下会违。九十八(七纸)说。于四事不能化。一根。二心。三心所。四业及业果报。是无根等用不如色声等故说不化。非不全化。或可。言不化者。依余说。不依如来。今论亦存二意。可知○第三三身功德各异门。

    如是三身(至)化相功德。文旨分明可解。具如法苑三身章·佛土章明○第四三身二利门。

    又自性身(至)为他现故。如摄论·庄严论·佛地论等明○第五三身所依土分别门。

    又自性身(至)亦无定限。此中四节。初明自性身土。可解。次明自受身土中。述记云非离身别有土名是明自受用身土无别名耳。道本失旨。可知。寂曰。自受用身土之义。今论及佛地论粗同其旨。然如瑜伽·显扬·庄严·杂集等论与今所说稍有异致。如摄论略疏第五辨。次明他受用中。随住十地等者。十地论三(二十纸云云)后明变化身土中。净秽佛土因缘等者。枢要下末(五十纸)云。化土本唯无漏然有净秽。见者亦尔。通有无漏然有净秽。十地菩萨亦得见。上知下故。然由本为十地菩萨现净土故。论言化土有其净。言化土本为地前等见。不别言净(云云)寂曰。此辨凿矣。盖变化身土虽言有净。与十地所见净土其旨硕异。变化身土净秽唯就土相以判净秽耳。论文分明言未登地。何强以十地所见论焉哉。应思。佛地论第七(二十二纸)(云云)○第六三身诸佛身土所化同异门”。自性身土(至)一切生故。此中三段。初明自性身土。次明自受用身土。后明他受用及变化身土。有共不共等者。佛地论第七(十七纸)出三义。一云共。二云不共。第三如实义云有共不共(取意)法苑义林七本(三十四纸)有辨可知○第七明身土能所变中有二。初正明身土能所变。后因明唯识见相同异。今初。

    此诸身土(至)五十二等。自受用身土者。唯净无漏识之变。唯佛能知。非他所缘。他受用土体唯是净。然能变者通有无漏。佛及地上菩萨无漏智所变乃纯净无漏。若十地菩萨五·八识变及有漏心智所变即纯净有漏。变化身土质通净秽。佛之所变唯是无漏。二乘有漏心及异生所变即唯有漏。可知。共变身土虽有漏无漏心变异。因缘相顺故成同一相。佛地(云云)

    佛身佛土其旨深玄。非静虑者静虑之境界。何况于其余乎。且性相二宗判释不同。从上所明乃相宗一途之释义耳。欲知性宗所明之旨趣者。应须披寻于华严探玄及大乘义章佛身·佛土义等也○第二因解唯识见相同异。

    然相分等(至)定相应故。此中有三师说。初则难陀二分义。或可。护法别义也。难陀计。见分是实。相分是假。护法别义。谓三分是依他。而自证分是实。见·相分是假。相分等言举于相分等取见分也。佛地第四(八纸)亦有此义。次或识下护法正义。如上已出。三或相分下第三安慧师义。谓唯一识性由虚妄熏习力似相见现故。离执情无有二分。是亦如上辨。述记一本(五十纸)三本(四十七纸)广明之。可见。上来辨释正宗分讫○自下大段第三结释施愿分。

    此论三分(至)登无上觉此中长行偈颂可知。

    成唯识论略疏第六(大尾)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