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诗经通释最新章节!

    一

    都人士(小雅)

    彼都人士,狐裘黄黄。其容不改,出言有章。行归于周,万民所望。

    彼都人士,台笠缁撮。彼君子女,绸直如发。我不见兮,我心不说。

    彼都人士,充耳琇实。彼君子女,谓之尹吉。我不见兮,我心苑结。

    彼都人士,垂带而厉。彼君子女,卷发如虿。我不见兮,言从之迈。

    匪伊垂之,带则有余;匪伊卷之,发则有旟。我不见兮,云何盱矣!

    释音:撮,音磋。说,音悦。谓,读归。苑,音蕴。卷,音权。虿,音差去声。盱,音吁。

    【诗义关键】

    要了解这首诗,得先将它与《出车》篇做一对照,看看能不能找出“彼都人士”的“都人士”、“彼君子女”的“女”与“我不见兮”的“我”都是谁。把这三位人物的关系弄清楚,才能了解这首诗。

    《出车》篇说:“王命南仲,往城于方。出车彭彭,旂旐央央。”诸侯建旂,而南仲的身份是诸侯。此诗说:“彼都人士,狐裘黄黄。”《礼记·玉藻》篇说:“锦衣狐裘,诸侯之服也。”此诗既言“狐裘黄黄”,则“彼都人士”的身份一定是位诸侯。身份相同,此其一。《出车》篇说“执讯获丑,薄言还归。赫赫南仲,??狁于夷”,是南仲平定??狁后,要回去镐京;此诗说“行归于周,万民所望”,既为万民所望,功勋一定很大。功业相同,此其二。南仲是宣王派他去征??狁的,现在胜利了,当然先回到镐京;此诗说“行归于周”,回去的地点也相同,此其三。《出车》篇说“春日迟迟”,迟迟的春日是初春;此诗说“狐裘黄黄”,初春时也可穿狐裘,是季节也相同,此其四。《终南》篇说“君子至止,锦衣狐裘”,不是宣王于六年初春也穿狐裘吗?然《礼记·玉藻》篇说“锦衣狐裘,诸侯之服”,怎么宣王也穿狐裘呢?狐裘是诸侯以上的人才能穿,并不仅限于诸侯。有此四点相同,假如说“彼都人士”就是指南仲,不会错到什么地步吧?

    然“彼君子女”是谁呢?在解《隰桑》篇“既见君子”时,说这位君子指的是南仲,而诗的最后一章说:“心乎爱矣,遐不谓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谓是归的同声假借。归是嫁过来,难道尹吉甫喜爱南仲而让他嫁过来吗?不是的。我们知道尹吉甫从宣王三年就与卫武公的孙女仲氏相爱,而南仲与卫釐侯同辈,也就是卫武公的本家叔叔,那么,卫武公的孙女也就是南仲的曾孙女了。我们认为“心乎爱矣,遐不谓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是南仲应允仲氏嫁给尹吉甫后,尹吉甫喜悦的歌辞,而南仲是卫国人,他到镐京朝见宣王后就要回卫,而尹吉甫也是从卫国来的,此诗说“我不见兮,言从之迈”,是想跟随南仲回去看看他的爱人而不可得,所以说我看不到她,我想跟他一起回去。“之”是指南仲。到此,这首诗的三位人物就清楚了。“彼都人士”指南仲,“彼君子女”指仲氏,“我不见兮”的“我”是尹吉甫的自称,那么,这首诗是谁写的也就不言而喻了。诗又言“谓之尹吉”,许给了尹吉,尹吉不就是尹吉甫吗?

    【字句解释】

    一章。都,都丽,高大的意思(马瑞辰说)。《卷阿》篇“颙颙卬卬”,就是形容南仲的个子高大。黄黄,黄澄澄。其容不改,出言有章,形容南仲的酒量。《湛露》篇“岂弟君子,莫不令仪”,《宾之初筵》篇“饮酒孔嘉,维其令仪”,《鸤鸠》篇“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都是恭维南仲的酒量之大。由“行归于周,万民所望”两句,我们知道这首诗写在宣王六年初春,是尹吉甫随宣王南征时,南仲为他饯行,他于离别宴上恭贺南仲、思念仲氏的作品。整章的意思就是:那位都丽的人士,穿着黄澄澄的狐皮袄。他的仪容从不改变,说话总是有条不紊。他就要回周京去了,他是万民所仰望的。

    二章。台,即《南山有台》篇的“台”,莎草;台笠,莎草所编的斗笠。缁,黑;缁撮,黑布所做的帽子。诗里怎么突然出现了台笠呢?《出车》篇说:“昔我往矣,黍稷方华;今我来思,雨雪载涂。”写《出车》篇时一定在下雪,此诗与《出车》为同时之作,当然也在下雪,所以戴上台笠。彼君子女,《郑笺》解为“都人之家女也”,他虽不懂“都”字的意义,但意义还接近。马瑞辰解为“女有君子之行者”,就完全不对了。《诗经》里的君子、小人,都是阶级的区分,也就是贵族与平民之分,没有品德好坏的意思。彼君子女,就是那位君子的女儿,实际上是曾孙女,即指仲氏。屈万里解为“新妇”,不知何据?绸,稠之假借。如,尤其。彼君子女,绸直如发,就是那位君子的曾孙女,她的头发又直又稠。《君子偕老》篇“鬒发如云,不屑髢也”,也是形容仲氏的头发之多而且长。鬒,《说文》:“稠发也。”髢,假发。这两句诗的意思就是头发稠得像乌云一样,一点也用不着假发。仲氏的头发很长很多,这又是她的特征之一。说、悦,通用。整章的意思就是:那位都丽的人士,戴着莎草做的斗笠、黑布做的帽子。那位君子的曾孙女,她的头发长得又稠又长。我看不到她呀,心里很不快活!

    三章。古人戴帽子的时候,都要横着插上一根簪子来维持帽子,使它稳固。这种簪子叫作笄。从笄的两端各用一条名叫的丝绳垂下两颗玉来,它们叫作瑱。瑱正在左右两耳的旁边,所以又叫充耳,又名塞耳(闻一多说)。琇实,美玉。苑,读为蕴;苑结,郁结。《诗经》中凡用“谓之”都作“归之”解。尹吉,尹吉甫于南征淮夷之前,升为尹氏。他本姓吉,现在加上“尹”的官衔,故称尹吉。整章的意思就是:那位都丽的人士,他的充耳是两颗美玉。那位君子的曾孙女,现在许给了尹吉。我看不到她呀,心里非常地郁闷。

    四章。垂带,即腰带。厉,《毛传》:“带之垂者。”周人在宴会入席以前,都要比箭以定席次。在射箭的时候,腰带一定要垂直不动,才显出射者的武艺高强;要是摇摆,那就表示射艺欠高明。《芄兰》篇说“容兮遂兮,垂带悸兮”,就是讽刺射仪的不良。虿,蝎子;如虿,就是像蝎子尾巴。之,指南仲。迈,回去。整章的意思就是:那位都丽的人士,他的腰带垂得非常直。那位君子的曾孙女,她的头发卷得像蝎子尾巴。我看不到她呀,直想跟着他回去。

    五章。旟,扬。盱,病。整章的意思就是:并不是他要把腰带垂下来,而是带长不得不垂。并不是她要把头发卷起来,而是发长不得不梳起来。我看不到她呀,怎么病起来呢!

    【诗篇联系】

    由于这篇诗的了解,不仅使我们将平陈与宋时尹吉甫与仲氏恋爱的故事连接起来,而且开启了尹吉甫西征??狁时的许多诗篇。这首诗是宣王六年初春,尹吉甫要随宣王南征而与南仲离别时写的。尹吉甫是宣王五年六月从卫国的浚地再来西征,那么,这中间有关他思归与想念仲氏以及战争结束后他们会面时的诗篇,都有年月、地点可以安排了。这些诗篇就是:《小雅·杕杜》《北山》《小戎》《考槃》《鸿雁》《陟岵》《采薇》《何草不黄》《小明》《雄雉》《采苓》《卷耳》《桧风·羔裘》《白华》《素冠》《葛覃》与《九罭》。

    【诗义辨正】

    《毛序》:“《都人士》,周人刺衣服无常也。古者长民,衣服不贰,从容有常,以齐其民,则民德归壹。伤今不复见古人也。”凡是歌功颂德的诗篇,《毛序》于无法解释时,都以伤今思古说之,不值一驳。《集传》说:“乱离之后,人不复见昔日都邑之盛、人物仪容之美,而作此诗以叹惜之也。”这是依据《毛序》而在推想,对于诗义毫无了解。姚际恒说:“《小序》谓‘周人刺衣服无常’,此亦何止衣服乎?此袭《礼·缁衣》为说也。诗云‘彼都’,明是东周人指西周而言,盖想旧都人物之盛,伤今不见而作。”他也受《毛序》的束缚。屈万里说“此咏某贵家女出嫁于周之诗”,大概据“行归于周”而言。诗言“彼都人士,台笠缁撮”,难道贵家女出嫁要戴“台笠缁撮”吗?都是不懂全诗而依一字或一句以立说。

    二

    杕杜(小雅)

    有杕之杜,有睆其实。王事靡盬,继嗣我日。日月阳止,女心伤止,征夫遑止?

    有杕之杜,其叶萋萋。王事靡盬,我心伤悲。卉木萋止,女心悲止,征夫归止?

    陟彼北山,言采其杞。王事靡盬,忧我父母。檀车幝幝,四牡痯痯,征夫不远?

    匪载匪来,忧心孔疚。期逝不至,而多为恤。卜筮偕止,会言“近止”,征夫迩止?

    释音:杕,音第。睆,音莞。幝,音阐。痯,音管。

    【诗义关键】

    《南山有台》篇说“北山有莱”,我们曾说北山指首阳山,因为尹吉甫出征??狁时就驻扎在这里。这首诗“陟彼北山,言采其杞”的“北山”,是否也指首阳山呢?追究出这首诗里所讲的事迹,就可知是不是了。《诗经》中用“王事靡盬”的共有五篇,就是《鸨羽》《四牡》《采薇》《北山》与此诗。《鸨羽》与《四牡》两篇,于解释尹吉甫南征淮夷前的诗篇时曾经解释过,所谓“王事靡盬”就是战事不已。这首诗也说“王事靡盬,继嗣我日”,“王事靡盬,我心伤悲”,“王事靡盬,忧我父母”,也是因为战事没有停止,继续我的日子而不能回去。然这首诗里怎么出来一个“女心伤止”“女心悲止”呢?再看这首诗的月份。诗言“日月阳止”,十月为阳。诗又言“有杕之杜,有睆其实”,杜树是什么时候结实呢?杜,就是赤棠,一名棠梨。《植物名实图考长编》(卷十六)于“棠梨”条引《本草纲目》说:“二月开白花,结实如小楝子,大霜后可食。”霜降在阴历九月中,与“日月阳止”的季节也正相合。到此可以了解此诗了。尹吉甫于宣王五年六月由卫国再西征,在卫国与仲氏离别时,约好十月间回去,然因战事的继续不停,于是诗言:“日月阳止,女心伤止,征夫遑止?”“卉木萋止,女心悲止,征夫归止?”“期逝不至,而多为恤。卜筮偕止,会言‘近止’,征夫迩止?”都是想念仲氏而替仲氏设想之词。

    【字句解释】

    一章。睆,《毛传》于《凯风》篇注为“好貌”,此处也是这个意思。继嗣,继续。遑,暇。整章的意思就是:有一棵特出的赤棠,结着美好的果实。战事还结束不了,我的日子也就继续下去。现在到十月了,女的该伤心了,出征的人还要到什么地方呢?

    二章。萋萋,茂盛。整章的意思就是:有一棵特出的赤棠,有着茂盛的叶子。战事老也不完,我的心里非常悲伤。草木还未衰败,女的心里可要悲伤。出征的人也该回去了吧?

    三章。北山,即中条山。杞,枸杞。檀车,戎车。幝幝,《毛传》:“敝貌。”痯痯,疲惫貌。整章的意思就是:跑到那北山上边,采些杞木作柴。战争老也不完,很忧心我的父母。戎车也破旧了,四匹牡马也疲惫了,出征的人不应该再往远处去了吧?

    四章。两“匪”字都为彼之假借。载,作行讲,《国语·周语》“登车以载”,注:“载,行也。”逝,与《邶风·谷风》篇“毋逝我梁”、《蟋蟀》篇“岁聿其逝”、《车邻》篇“逝者其耋”的“逝”同义。期逝不至,就是日期到了还不回来。多,应为《我行其野》篇“亦祗以异”之“祗”,古同声通用;祗,适也(《群经平议》说)。而多为恤,即而适为恤,就是恰好变成了忧愁。问龟曰卜,以蓍草占休咎曰筮。会言,都说。整章的意思就是:总是奔奔跑跑,使我非常疚心而苦痛。到了日期还不能回来,恰恰变成了忧愁。卜筮都问过了,都说:“近了。”出征的人果真近了吧?

    【诗篇联系】

    从平陈与宋时各诗,知道尹吉甫与仲氏正在热恋;从《凯风》篇知道他们于宣王六年初春的时候还没有结婚;从《六月》篇知道尹吉甫于宣王五年六月时曾回卫国,并由那里再来西征,此时,当与仲氏会面;现在是宣王五年十月,诗言“期逝不至,而多为恤”,可见他曾与仲氏约好十月回去的,然因??狁战事不能结束,也就不能如愿。为思念仲氏,他写了这篇诗,是多么显然。

    【诗义辨正】

    《毛序》:“《杕杜》,劳还役也。”姚际恒批评说:“此室家思其夫归之诗。《小序》谓‘劳还役’,亦非。劳之而代其妻思夫,岂不甚迂乎?大抵《小序》皆谓劳者,本于《四牡》篇,《左传》谓‘天子所以劳使臣’一语也。然则篇篇皆劳乎?郑氏遂附会之曰:‘遣将率及戍役,同歌同时,欲其同心也。反而劳之,异歌异日,殊尊卑也。《礼记》曰“赐君子小人不同日”,此其义也。’悉支离之说。”他所批评《毛序》的大都正确;可是他说“此室家思其夫归之诗”,还是皮毛之见。实际上,他们不是夫妇,仅是一对爱人,且也不是女的所写。假如没有发现尹吉甫的生平事迹,姚氏之见也就算最近诗义了。

    三

    北山(小雅)

    陟彼北山,言采其杞。偕偕士子,朝夕从事。王事靡盬,忧我父母。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大夫不均,我从事独贤。

    四牡彭彭,王事傍傍。嘉我未老,鲜我方将,旅力方刚,经营四方。

    或燕燕居息,或尽瘁事国。或息偃在床,或不已于行。

    或不知叫号,或惨惨劬劳。或栖迟偃仰,或王事鞅掌。

    或湛乐饮酒,或惨惨畏咎。或出入风议,或靡事不为。

    释音:行,音杭。号,音毫。鞅,音怏。湛,音耽。

    【诗义关键】

    《小雅·杕杜》篇说“陟彼北山,言采其杞”,此诗也说“陟彼北山,言采其杞”,地点与工作完全相同。《杕杜》篇说“王事靡盬,忧我父母”,此诗也说“王事靡盬,忧我父母”,事由与心情又完全相同。这是抄袭呢,还是同一个作者在同一地点、同一时间、同一事由、同一心情而用同一的语句呢?《诗经》中用“王事靡盬”的共有五篇,就是《鸨羽》《四牡》《杕杜》《采薇》与此诗,而《采薇》篇说“靡室靡家,??狁之故;不遑启居,??狁之故”,又说“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可见“王事靡盬”是由于??狁的战事不已。上边已经证明《鸨羽》《四牡》《杕杜》三诗为尹吉甫所作,那么,这首诗当然也是他的了。这首诗表面上是忧父母,而实际上是想仲氏;想而不能回去,也就发起牢骚了。

    【字句解释】

    一章。偕偕,强壮貌。整章的意思就是:跑到那个北山上,采些杞木下来。强壮的武士,从早到晚在做事。战事老不停止,很为我的父母担忧。

    二章。溥,通普。率,循。滨,涯。不均,不公平。贤,劳。整章的意思就是:普天之下,没有不是王的土地。四海之内,没有不是王的臣子。大夫对人太不公平,使我特别劳苦。

    三章。彭彭,马行声。傍傍,盛貌。嘉、鲜,都是善的意思。将,壮。旅力,即膂力。经营,纲纪。整章的意思就是:四匹牡马不停地奔跑,王的事情也特别地多。好在我还不老,正好我还年壮,膂力正值健强,不停地纲纪四方。

    四章。燕燕,安息貌。尽瘁,竭心尽力。整章的意思就是:有的安安然然地在家里住着,有的竭心尽力地为国效劳。有的舒舒服服地在床上躺着,有的不停地到处奔波。

    五章。叫号,困难时的呼救声音。鞅掌,繁多(《茶香室经说》说)。整章的意思就是:有的根本不知道什么叫困难,有的惨兮兮地一早到晚劳苦。有的逍遥自在地躺躺卧卧,有的繁多的王事加在他身上。

    六章。风议,说些风凉话。靡事不为,无事不做。整章的意思就是:有的欢乐地在饮酒,有的惨兮兮地一早到晚怕有罪过。有的出出入入说些风凉话,有的则无事不做。

    【诗篇联系】

    这首诗,尹吉甫把他西征??狁与南征淮夷时的忙碌情形全盘表现出来了。从宣王五年二月西征??狁起,他就跟着宣王,军事的责任由他负,简书的工作也由他做。宣王五年三月间,宣王到达后,军事上发生困难,又派他将洛阳的粮草人马送至淮夷;又要在淮夷征调委积,没有结果,他又从卫国调迁人马来救南仲。好容易到了五年十月,应该回去休息的时候还是不能回去。这不就是“大夫不均,我从事独贤”吗?不就是“尽瘁事国”吗?不就是“或不已于行”吗?不就是“惨惨劬劳”吗?不就是“王事鞅掌”吗?不就是“惨惨畏咎”吗?然最苦的还是“靡事不为”。他写这首诗发牢骚,是因为宣王五年十月间,又留他在首阳山建筑营房,这才使他真正感到苦痛。下边就讲解到让他建筑营房的诗。

    【诗义辨正】

    《毛序》:“《北山》,大夫刺幽王也。役使不均,己劳于从事,而不得养其父母焉。”幽王真倒霉,凡是不平的诗都加在他身上,然此诗与他有什么关系呢?姚际恒说:“孟子曰:‘劳于王事而不得养父母也。’但此士者所作以怨大夫也,故曰‘偕偕士子’,曰‘大夫不均’,有明文矣。《集传》谓‘大夫行役而作’,谬。”尹吉甫的身份是士,所以说“士子”。士在大夫之下,让姚际恒说对了。

    四

    考槃(卫风)

    考槃在涧,硕人之宽。独寐寤言,永矢弗谖。

    考槃在阿,硕人之薖。独寐寤歌,永矢弗过。

    考槃在陆,硕人之轴。独寐寤宿,永矢弗告。

    释音:槃,音盘。谖,音喧。薖,音科。过,音戈。

    【诗义关键】

    这首诗的关键就在一个“槃”字。自从《毛传》注“槃”为“乐”,诗义也就无法知道了。架木为屋曰槃(方玉润《诗经原始》引黄一正说)。考,成。考槃在涧,就是在山涧里架木为屋。阿,是山陵。考槃在阿,就是在山陵上架木为屋。陆,是高平之地。考槃在陆,就是在高平地上架木为屋。在这些地方架木为屋做什么呢?再来追究“硕人之宽”的“硕人”是谁。《诗经》中用“硕人”的共有四篇,就是《简兮》《白华》《硕人》与此诗。除《硕人》篇的“硕人”指庄姜外,其他三篇的“硕人”都是指尹吉甫,因为他的个子高大。《简兮》篇的“硕人”是指尹吉甫,我们曾做证明;《白华》篇的“硕人”,下边即将讲到,而此诗的“硕人”是否就是尹吉甫呢?我们再看“硕人之宽”“硕人之薖”“硕人之轴”应作何解。之,是。宽,《郑笺》:“虚乏之色。”虚乏之色就是面有菜色。与二章薖,《郑笺》“饥意”,三章轴,《郑笺》“病也”,连类对举,意义正复一致。硕人之宽,就是硕人是虚;硕人之薖,就是硕人是饥;硕人之轴,就是硕人是病。如此讲来,不正是《采薇》篇所说“行道迟迟,载渴载饥”,为行军时的必然现象吗?加以“独寐寤言,永矢弗谖”,“独寐寤歌,永矢弗过”,“独寐寤宿,永矢弗告”的恋爱情绪,不正是尹吉甫在首阳山时思念仲氏吗?这首诗当是宣王五年十月间,尹吉甫被派在首阳山建筑营房而不能回卫时,写给仲氏之作。

    【字句解释】

    一章。寐,睡。寤,梦。矢,誓。谖,忘。整章的意思就是:在山涧里架木为屋,大个儿在挨饿。独个儿睡觉,在梦里发誓说:“我永远忘不了你。”

    二章。过,作去讲;弗过,犹弗忘(马瑞辰说)。整章的意思就是:在山阿上架木为屋,大个儿在受饥。独个儿睡觉,在梦里歌唱说:“我永远不会忘掉你。”

    三章。弗告,犹弗穷(马瑞辰说)。宿,应读为啸,号的意思(闻一多说)。整章的意思就是:在高平地上架木为屋,大个儿在害病。独个儿睡觉,在梦里号歌说:“我永远在爱你。”

    【诗篇联系】

    《北山》篇说“靡事不为”,尹吉甫的身份本是武士,他的任务在作战,可是他能文,所以宣王把简书的工作也加在他身上。现在又让他监督建造营房,是不是无事不为呢?这种额外的工作加在他身上,你说他发不发牢骚呢?到此可以了解《北山》篇说的“大夫不均,我从事独贤”吧?又可了解《小雅·杕杜》与《北山》两篇说的“陟彼北山,言采其杞”的用途了。杞即枸杞。《植物名实图考长编》(卷十九)于“枸杞”条引《梦溪笔谈》说:“枸杞,陕西极边生者,高丈余,大可作柱。”原来采杞是做柱子用的。

    【诗义辨正】

    《毛序》:“《考槃》,刺庄公也。不能继先公之业,使贤者退而穷处。”这是误解“槃”字所致。要不是方玉润引黄一正的解释,到现在还不能知道此诗的真正意义。一个字的了解与整首诗义的了解有多么大的关系!

    五

    鸿雁(小雅)

    鸿雁于飞,肃肃其羽。之子于征,劬劳于野。爰及矜人,哀此鳏寡!

    鸿雁于飞,集于中泽。之子于垣,百堵皆作。虽则劬劳,其究安宅!

    鸿雁于飞,哀鸣嗷嗷。维此哲人,谓我劬劳;维彼愚人,谓我宣骄!

    【诗义关键】

    《考槃》篇说“考槃在涧”“考槃在阿”“考槃在陆”,此诗说“之子于征,劬劳于野”,又说“之子于垣,百堵皆作”,是地点与工作都相同。此诗说“鸿雁于飞,哀鸣嗷嗷”,是秋季的归雁,与十月的景象也相合。《北山》篇说“大夫不均,我从事独贤”,这是对大夫分配工作的不满;此诗说“维彼愚人,谓我宣骄”,所谓愚人,不正是他所不满意的大夫吗?从《北山》各篇的发牢骚看来,不了解他的人,会不会说他是自伐其功呢?那么,哲人,自然是指南仲了。

    【字句解释】

    一章。大雁曰鸿,小雁曰雁。于,在。肃肃,急急。征,出征。矜人,可怜的人。鳏,鳏夫。寡,寡妇。既然要建筑营房,一定要征调民夫,所以当地的鳏夫寡妇以及一些可怜的人都被调用,故诗言“爰及矜人,哀此鳏寡”。这是诗人怜悯这些人的意思。整章的意思就是:鸿雁在飞,急急地翻动着它的翅膀。这个出征的人,在野地里做劳工。牵连到一些苦人,以及鳏夫与寡妇!

    二章。中泽,泽中。于垣,做墙。堵,也是墙。虽则劬劳,其究安宅?就是虽说劳苦了,究竟安居之所在什么地方呢?这是作者慨叹自己的不能安定。整章的意思就是:鸿雁在飞,集聚在池泽里边。这个人在做墙,百十堵房屋都建造起来了。虽然劳苦了,安居之所究竟在什么地方呢!

    三章。嗷嗷,愁苦声。哲,知;《方言》:“知,齐宋之间谓之哲。”整章的意思就是:鸿雁在飞,发着嗷嗷的悲声。只有这个明白的人,才说我是劳苦;那个蠢人才说我骄傲呢!

    【诗篇联系】

    假如没有发现尹吉甫的生平事迹,这首诗也就根本无法了解。现在依据他的事迹来解释,不是极为清楚、极为明白吗?由此,它与《考槃》篇的关系也就连接起来,更足证明“考槃”的解释是正确的。

    【诗义辨正】

    《毛序》:“《鸿雁》,美宣王也。万民离散,不安其居,而能劳来还定安集之,至于矜寡,无不得其所焉。”整个把诗义看反了。“之子于征,劬劳于野。爰及矜人,哀此鳏寡”,“爰”作“乃”讲,“爰及”由“劬劳于野”而来,意思就是这种劬劳牵连到苦人、鳏夫与寡妇,哪有一点“劳来还定安集之”的意思呢?诗又说:“之子于垣,百堵皆作。虽则劬劳,其究安宅?”安宅,安居之宅,“其究安宅”是反问语,并不是究竟有了安居之所。姚际恒也想依据《毛序》讲,然而讲不通。他说:“《小序》谓‘美宣王’。谓宣王,亦近是;然美之者,何人乎?《集传》因以为‘流民喜而作此诗’,非也。‘哀此鳏寡’,此者,上之人指民而言,未有自以为‘此’者也。之子,明指他人;今以‘之子’为流民自相谓,亦不类。严氏谓‘流民美使臣之诗’,然以首章‘劬劳’指使臣,下二章‘劬劳’自相谓,亦非。陈道掌曰‘《鹿鸣》至此二十余篇皆朝廷制作,不应忽采民谣一篇杂入其中’,其说是也。此诗为宣王命使臣安集流民而作,之子,指使臣也。篇中三‘劬劳’皆属使臣言;末章‘谓我劬劳’,亦代使臣‘我’也。宣骄,即‘可与图终,难与虑始’之意。”说来说去,诗是谁写的,还是不知道。

    六

    陟岵(魏风)

    陟彼岵兮,瞻望父兮。父曰:“嗟!予子行役,夙夜无已。上慎旃哉,犹来无止!”

    陟彼屺兮,瞻望母兮。母曰:“嗟!予季行役,夙夜无寐。上慎旃哉,犹来无弃!”

    陟彼冈兮,瞻望兄兮。兄曰:“嗟!予弟行役,夙夜必偕。上慎旃哉,犹来无死!”

    释音:岵,音户。旃,音占。屺,音起。

    【诗义关键】

    《小雅·杕杜》与《北山》篇都说“陟彼北山”,此诗说“陟彼岵兮”“陟彼屺兮”“陟彼冈兮”,地理环境相似。《杕杜》与《北山》篇都又说“忧我父母”,此诗也说“瞻望父兮”“瞻望母兮”,也是想念父母的意思。《弁》篇说“兄弟具来”,是尹吉甫的七个兄弟都来西征;此诗说“予子行役”“予季行役”“予弟行役”,是最小的儿子也去出征,与“兄弟具来”也相合。这首诗也是尹吉甫在首阳山时思念父母之作,不会有问题。我们曾说尹吉甫是长子,倘若此诗为他所作,那么,兄指谁呢?当时为大家族制,兄指本家哥哥,而七个兄弟则指同父母所生的兄弟,不是很明白吗?

    【字句解释】

    一章。岵,山之无草木者。行役,出征。上、尚,古通,《汉石经》即作“尚”。旃,“之焉”之合声(《经传释词》说)。上慎旃哉,就是小心呀小心。来,归来。无止,不要不回来,意思就是不要死在外边。整章的意思就是:跑到那光秃秃的山上,瞻望瞻望父亲呀。父亲说:“可叹呀!我的儿子出征了,从早到晚不能休息。小心呀小心,不要不回来吧!”

    二章。屺,山之有草木者。无弃,不要丢在外边,就是不要死在外边。整章的意思就是:跑到草木茂盛的山上,瞻望瞻望母亲呀。母亲说:“可叹呀!我的小儿子出征了,从早到晚不能睡觉。小心呀小心,不要丢在外边吧!”

    三章。整章的意思就是:跑到那山冈上,瞻望瞻望哥哥呀。哥哥说:“可叹呀!我的弟弟出征了,从早到晚都有他。小心呀小心,不要死在外边吧!”

    【诗篇联系】

    尹吉甫于宣王五年六月离开家乡的时候,告诉家里要于十月间回来;谁知到了十月,战事没有结束,他不能回去,他的弟弟们自然也不能回去,父母是否要忧虑呢?这是尹吉甫在替父母设想的话。

    【诗义辨正】

    《毛序》:“《陟岵》,孝子行役,思念父母也。国迫而数侵削,役乎大国,父母兄弟离散,而作是诗也。”这首诗原排在《魏风》,魏是小国,所以产生这种无中生有的诗说。朱熹、姚际恒又都承袭这种说法。屈万里说“此行役者思家之诗”,对了。

    七

    小明(小雅)

    明明上天,照临下土。我征徂西,至于艽野。二月初吉,载离寒暑。心之忧矣,其毒大苦。念彼共人,涕零如雨。岂不怀归?畏此罪罟。

    昔我往矣,日月方除。曷云其还?岁聿云莫。念我独兮,我事孔庶。心之忧矣,惮我不暇。念彼共人,睠睠怀顾。岂不怀归?畏此谴怒。

    昔我往矣,日月方奥。曷云其还?政事愈蹙。岁聿云莫,采萧获菽。心之忧矣,自诒伊戚。念彼共人,兴言出宿。岂不怀归?畏此反覆。

    嗟尔君子!无恒安处。靖共尔位,正直是与。神之听之,式穀以女。

    嗟尔君子!无恒安息。靖共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福。

    释音:艽,音求。大,音太。睠,音眷。奥,音郁。共,音恭。神,读慎。

    【诗义关键】

    诗言:“昔我往矣,日月方除。”方,甫;方除,是刚过年的意思(屈万里说)。在解释《绵》篇的时候曾引用《石鼓文》的“日维丙申”,丙申是宣王五年二月初一。宣王于五年二月初一就在岐山,那么,他从镐京出征,当在此日之前。尹吉甫又是从卫国来勤王的,其出兵更在宣王由镐京出征之前。现在知道尹吉甫是刚过年就到镐京去,时间上正相吻合。诗又言“曷云其还?岁聿云莫”,“曷云其还?政事愈蹙”,不正是《北山》《鸿雁》《考槃》等篇所说的工作吗?“念彼共人,涕零如雨”,“念彼共人,睠睠怀顾”,“念彼共人,兴言出宿”的“共人”就是指仲氏。然为什么写这首诗呢?诗言“心之忧矣,自诒伊戚”,一定是他把不能回去的诗带给仲氏,仲氏知道这个消息后,更加难过,所以引起他想逃归的念头,可是逃归是犯罪的行为,因而诗又言“岂不怀归?畏此罪罟”,“岂不怀归?畏此谴怒”。最后,自己安慰自己说:“嗟尔君子!无恒安处。靖共尔位,正直是与。神之听之,式穀以女。”就以这种意思将此诗作一解释。

    【字句解释】

    一章。艽野,就是鬼方,指现今陕西西北部与甘肃东部一带。初吉,初一。载,则。离,罹,经过的意思。共人,一块儿的人。前人讲“共”通“恭”,恭人,即妻子,非是。尹吉甫与仲氏这时还未结婚,怎么可以称仲氏为妻子呢?罪罟,罪网。整章的意思就是:光明的上天,照耀着下边的土地。我到西边去出征,曾经到达了鬼方。从二月初一起,经过了冷天,经过了暑天。心里边的忧愁,就像毒药那般苦。一想到同我在一块儿的人儿,眼泪就像下雨。怎么不想回去呢?怕的是触犯刑网。

    二章。曷,什么时候。惮,劳。睠睠,反顾貌。谴怒,谴责。整章的意思就是:以前我出来的时候,刚刚过了新年。什么时候才能回去呢?现在已经到了年终。只有我一个人呀,事情特别繁多。心里边所忧愁的是我一点也不得闲暇。思念那个在一块儿的人儿,心里总是想回家。怎么不想回去呢?怕的是受到责罚。

    三章。奥,暖。政事,《诗经》里将“政事”与“王事”分得很清楚:王事指军事,政事也就是现在说的文事。萧,蒿。菽,大豆。诒,遗。戚,忧。心之忧矣,自诒伊戚,就是我心里的忧愁,也引起了她的忧愁。因为尹吉甫把不能回去的消息告诉仲氏后,也引起了仲氏的忧愁。反覆,指出戍日期的继续延长。整章的意思就是:从前我出来时,太阳刚刚暖和。什么时候才能回去呢?文事愈来愈促迫。现在已经是年终了,正是采蒿收豆的时候。我心里的忧愁,也连累她一起忧愁。想到她的时候,就睡不着起身到外边。怎么不想回去呢?就害怕这种反反复复的日期不定!

    四章。尔君子,作者自称。靖,静。共,恭。靖共尔位,正直是与,就是静静地在你的职位上,正直地恭敬从事。上边讲“岂不怀归?畏此罪罟”,“岂不怀归?畏此谴怒”,颇有逃归之意。现在他假设以第三者的地位来安慰自己,所以说:要正正直直地恭敬从事。神,慎(见《尔雅·释诂》)。听之,任之。以,及。整章的意思就是:可怜你这位君子呀,经常没有定居之所。安静地、恭敬地、正正直直地在你的职位上吧。谨慎地,听它去好了,终究会得到好处的。

    五章。介,赐。景福,大福。整章的意思就是:可怜你这位君子呀,经常没有定居之所。静静地、恭敬地在你的职位上吧,好好地做个正直的人。谨慎地听它去好了,会赐给你大的福禄呢。

    【诗篇联系】

    这一篇很有历史的价值,透过尹吉甫的生平,我们知道宣王西征的情形。宣王复兴,全仗着卫国的力量,而卫国的军队什么时候赴镐京呢?“昔我往矣,日月方除”,刚刚过年就开拔了。加上《六月》篇的史迹,知道这个“日月方除”是指宣王五年正月。那么,尹吉甫是宣王五年正月就西征,六月间回来一趟,直到六年六月才再回来,整整在外面一年零六个月,诗言“嗟尔君子!无恒安处”,不是随便讲的吧?

    再从这首诗,我们知道尹吉甫之急于想回去,固然是为思念仲氏,也因为仲氏有信来责备他,所以他更急于想回去,甚而有潜逃的念头,由此,又使我们了解《雄雉》《采苓》各篇的意义。

    【诗义辨正】

    《毛序》:“《小明》,大夫悔仕于乱世也。”皮毛之见。既然悔仕于乱世,诗怎么会说“靖共尔位,正直是与”呢?《集传》说:“大夫以二月西征,至于岁莫而未得归,故呼天而诉之。复念其僚友之处者,且自言其畏罪而不敢归也。”他将共人解为僚友,难道想到僚友就“涕零如雨”吗?为什么这样苦痛呢?再者,“明明上天,照临下土”,仅仅是兴,引起这首诗而已,全篇没有一点是“呼天而诉之”的意思。姚际恒就批评说:“《小序》谓‘大士悔仕于乱世’,按此特以诗中‘自诒伊戚’一语摹拟为此说,非也。士君子出处之道,早宜自审;世既乱,何为而仕?既仕,何为而悔?进退无据,此中下之人,何足为贤而传其诗乎?盖‘自诒伊戚’,不过自责之辞,不必泥也。此诗自宜以行役为主,劳逸不均,与《北山》同意,而此篇辞意尤为浑厚矣。”他能看出此诗与《北山》篇同义,实在了不起!

    八

    雄雉(邶风)

    雄雉于飞,泄泄其羽。我之怀矣,自诒伊阻。

    雄雉于飞,下上其音。展矣君子,实劳我心。

    瞻彼日月,悠悠我思。道之云远,曷云能来?

    百尔君子,不知德行。不忮不求,何用不臧?

    释音:泄,音异。忮,音至。

    【诗义关键】

    “自诒伊阻”,宣公二年《左传》引作“自诒伊戚”,与《小明》篇的句子完全相同,《小明》篇说“心之忧矣,自诒伊戚”,是尹吉甫将不能回去的消息告诉仲氏后,引起仲氏的忧戚。此诗说“我之怀矣,自诒伊阻”,也是因为我之不能回去,引起了女的忧戚,所以下章女的说“瞻彼日月,悠悠我思。道之云远,曷云能来”,那么,这两篇诗所讲的是一回事了。此诗共分四章:第一章是诗人所言,故说“我之怀矣,自诒伊阻”;二至四章是叙述女子的思念与责备,故二章说“展矣君子,实劳我心”;三章说“瞻彼日月,悠悠我思。道之云远,曷云能来”;四章说“百尔君子,不知德行。不忮不求,何用不臧”。这首诗一定是尹吉甫将不能回去的消息告诉仲氏后,仲氏回信埋怨他,他就将这些话写出来歌唱。

    【字句解释】

    一章。雄雉,雄的野鸡。泄泄,应为????之假借;《广雅·释训》:“????,飞也。”整章的意思就是:雄的野鸡在飞,翻动着它的翅膀。我的怀念呀,引起了她的忧戚。

    二章。展、寋,音义相近。《方言》:“寋、展,难也。齐晋曰寋,山之东西凡难貌曰展。”展矣君子,犹言难矣君子。(《群经平议》说)整章的意思就是:雄的野鸡在飞,它的声音忽上忽下。为难的君子呀,实在使我忧心。

    三章。悠悠,遥遥。《说苑·辨物》即引作“遥遥”。整章的意思就是:一天一天地、一月一月地过去了,总是遥遥地系着我的心。道路是这么遥远,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呢?

    四章。忮,狠;求,贪,指贪求富贵而言。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就是不贪求富贵,有什么不好呢?这是仲氏责备尹吉甫的话。整章的意思就是:你们这些君子呀,不知什么叫好坏。不要贪图富贵,有什么不好呢!

    【诗篇联系】

    把此篇与《小明》篇摆在一起,显然看出男的先将不能回去的消息告诉仲氏,仲氏责备他因贪图富贵而故意不回去,所以他才有潜逃的念头。可是好好想一想,潜逃是有罪的,所以《小明》篇说“岂不怀归?畏此罪罟”,“岂不怀归?畏此谴怒”。假如仅仅是想回去而无潜逃的念头,怎么会有罪罟、谴怒呢?后来自己安慰自己说“靖共尔位,正直是与。神之听之,式穀以女”,前后衔接得多么自然!

    【诗义辨正】

    《毛序》:“《雄雉》,刺卫宣公也。淫乱不恤国事,军旅数起,大夫久役,男女怨旷,国人患之而作是诗。”这首诗原在《邶风》,就在卫国找一位君主来实之,然此诗与宣公有丝毫关系吗?《集传》就改变说:“妇人以其君子从役于外,故言雄雉之飞,舒缓自得如此;而我之所思者,乃从役于外而自遗阻隔也。”虽属皮毛之见,然还是对诗说诗,较之《毛序》进步多了。姚际恒又批评二家说:“《小序》谓‘刺卫宣公’,《大序》谓‘淫乱不恤国事’,按篇中无刺讥淫乱之意。《集传》则谓‘妇人思夫从役于外’,按此意于上三章可通,于末章‘百尔君子’难通,故不敢强说此诗也。”

    九

    采苓(唐风)

    采苓采苓,首阳之巅。人之为言,苟亦无信。舍旃舍旃,苟亦无然。人之为言,胡得焉!

    采苦采苦,首阳之下。人之为言,苟亦无与。舍旃舍旃,苟亦无然。人之为言,胡得焉!

    采葑采葑,首阳之东。人之为言,苟亦无从。舍旃舍旃,苟亦无然。人之为言,胡得焉!

    释音:为,读伪。

    【诗义关键】

    葑,芜菁。先看什么时候采葑。《植物名实图考长编》(卷四)于“芜菁”条引《齐民要术》说:“六月中种,十月将冻,耕出之。”采葑采葑,首阳之东,这不与尹吉甫之在首阳山的时间正合吗?然这首诗讲的是什么呢?再看“人之为言”的“为言”作何讲。《正义》说:“王肃诸本皆作‘为言’,定本作‘伪言’。”伪言,即讹言。然讹言是什么呢?再从《小明》篇找消息。《小明》篇说“念彼共人,涕零如雨。岂不怀归?畏此罪罟”,又说“念彼共人,睠睠怀顾。岂不怀归?畏此谴怒”,假如他没有潜逃的念头,怎么会有“畏此罪罟”“畏此谴怒”的话语呢?因为他有这种企图,而又写些像《北山》《鸿雁》《考槃》《陟岵》这些牢骚诗篇,自然引起人们的谣言,说他要逃跑。后来他决定不潜逃了,又写这首诗来辟谣,这不是极自然的情节吗?

    【字句解释】

    一章。苓,即卷耳,见《说文》。苟,且。旃为“之焉”之合声。整章的意思就是:采苓呀采苓,在那首阳山的顶上。人家的讹言不要相信。舍掉它吧,舍掉它吧,实际并不是这样。人家的讹言,怎么会确实呢?

    二章。苦,苦菜。整章的意思就是:采苦菜呀采苦菜,在那首阳山的底下。人家的讹言不要听他的。舍掉它吧,舍掉它吧,实际并不是这样。人家的讹言,怎么能对呢?

    三章。整章的意思就是:采芜菁呀采芜菁,在那首阳山的东边。人家的讹言,不要听信。舍掉它吧,舍掉它吧,实际并不如此。人家的讹言,怎么会对呢?

    【诗篇联系】

    要不是把这首诗与《小明》等篇联系起来,根本不可能了解。一与它们连接,这首诗的地点、时间、人物、事件与情感背景都了如指掌。

    【诗义辨正】

    《毛序》:“《采苓》,刺晋献公也。献公好听谗焉。”这首诗原在《唐风》,就要在晋国找一位君主来实之。即令献公信谗,与这首诗有什么关系呢?或许有人以《史记·晋世家》“献公十三年,以骊姬故,重耳备蒲城守秦”的事实,认为是重耳所写,然重耳会写诗吗?首阳山离蒲城三十里,他为什么要到首阳山采苓、采苦、采葑呢?《集传》不相信这种说法而只言“此刺听谗之诗”,比较客观了。

    十

    卷耳(周南)

    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寘彼周行。

    陟彼崔嵬,我马虺。我姑酌彼金罍,维以不永怀。

    陟彼高冈,我马玄黄。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

    陟彼砠矣,我马瘏矣,我仆痡矣,云何吁矣!

    释音:卷,音权。行,音杭。嵬,音巍。虺,音灰。,音颓。兕,音似。觥,音工。砠,音徂。瘏,音涂。痡,音甫。

    【诗义关键】

    《说文》:“苓,卷耳。”那么,卷耳就是《采苓》篇的苓。“采采卷耳”也就是《采苓》篇的“采苓采苓”了。崔嵬,《毛传》于《小雅·谷风》篇注为“山巅也”。此诗的“陟彼崔嵬”,也就是“首阳之巅”了。《鹿鸣》篇说“人之好我,示我周行”,我们解为“人家喜欢我,跑到道路旁边来看我”,是南仲来到首阳山看望尹吉甫。此诗说“嗟我怀人,寘彼周行”,可怜我这应该回去的人,被置在那个道路之旁,环境又完全相同。《都人士》篇说“我不见兮,云何盱矣”,是尹吉甫想念仲氏而不得见,因以致病。这首诗也说“云何吁矣”,也是因为思归而生病。诸如此类的相同,这首诗自是尹吉甫在首阳山想念仲氏之作,绝不会错。

    【字句解释】

    一章。怀,归。《匪风》篇“怀之好音”,《皇矣》篇“予怀明德”,《毛传》并训怀为归;《泮水》篇“怀我好音”,《郑笺》亦训怀为归(《群经平议·论语平议》说)。此诗的怀也是“归”意。怀人,即归人。整章的意思就是:无精打采地采着卷耳,总是采不满一簸箕。可怜我这个应该回去的人呀,被置在道路的一旁。

    二章。虺,疲病。金罍,铜类所制的酒器。永,咏;永怀,感怀。整章的意思就是:为爬那个山顶呀,我的马也爬病了。我姑且以金罍来饮酒,为的是不要感伤。

    三章。玄黄,病貌(《经义述闻》说)。《桑扈》与《丝衣》两篇都说“兕觥其觩”,兕觥本为祭祀的酒器,现在说“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就是我姑且用那兕觥来喝酒,为的是不要伤心。由此尹吉甫的任务也可知道,他是主管礼仪的。整章的意思就是:为爬那个高冈呀,我的马也变成黑黄了。我姑且用兕觥来喝酒,为的是不要伤心。

    四章。砠,石山之戴土者。瘏,病。痡,也是病。吁,也是病。整章的意思就是:为爬那个山呀,我的马病了,我的仆人病了,怎么我也病了呢!

    【诗篇联系】

    这首诗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与情感背景,在在与《采苓》篇相同,其为一人之作,当无问题。要不是用统计、归纳与比较的方法,是无法知道的。《诗经》研究有一定的法则;假如不用这些法则,就无法得出正确的结果。

    【诗义辨正】

    《毛序》:“《卷耳》,后妃之志也。又当辅佐君子,求贤审官,知臣下之勤劳,内有进贤之志,而无险诐私谒之心。朝夕思念,至于忧勤也。”《集传》说:“后妃以君子不在而思念之,故赋此诗。”姚际恒批评他们说:“按襄十五年《左传》曰:‘君子谓楚于是乎能官人。官人,国之急也。能官人,则民无觎心。《诗》云“嗟我怀人,寘彼周行”,能官人也。王及公、侯、伯、子、男、采、卫、大夫各居其列,所谓周行也。’《左传》解诗意如此。《小序》谓‘后妃之志’,亦属鹘突。《大序》谓‘后妃求贤审官’,本《小序》之言后妃,而又用《左传》之说附会之。欧阳氏驳之曰:‘妇人无外事。求贤审官,非后妃之责。又不知臣下之勤劳,阙宴劳之常礼,重贻后妃之忧伤,如此,则文王之志荒矣。’其说是。……然其自解曰:‘后妃以采卷耳之不盈,而知求贤之难得,因物托意,讽其君子,以谓贤才难得,宜爱惜之;因其勤劳而宴犒之,酌以金罍,不为过礼,但不可长怀于饮乐尔。’按此仍类妇人预外事矣。且解下二章尤牵强。《集传》则谓‘后妃以君子不在而思念之’,解下一章为‘托言欲登山以望所怀之人而往从之,则马罢病而不能进,于是且酌金罍之酒,而欲其不至于常以为念也’。杨用修驳之曰:‘妇人思夫,而陟冈饮酒,携仆徂望,虽曰言之,亦伤于大义矣。原诗人之旨,以后妃思文王之行役而言也。陟冈者,文王陟之。玄黄者,文王之马。痡者,文王之仆。金罍、兕觥,悉文王酌以消忧也。盖身在闺门而思在道路,若后世诗词所谓“计程应说到凉州”意耳。’解下二章与《集传》虽别,而正旨仍作文王行役,同为臆测。又如以上诸说,后妃执顷筐而遵大路,亦颇不类。其由,盖皆执泥《小序》‘后妃’二字耳。《周南》诸什岂皆言后妃乎?《左传》无后妃字,必泥是为解,所以失之。《伪传》曰:‘文王遣使求贤,而闵行役之艰。’撇去后妃,近是;然曰‘遣使求贤’,又多迂折。至若张敬夫、严坦叔谓‘后妃备酒浆而作’,尤凿。王雪山谓‘后妃劳妾媵之归宁’;杨维新直撇去文王、后妃,谓‘大夫行役之作’,并无稽。此诗固难详,然且当依《左传》谓文王求贤官人,以其道远未至,闵其在途劳苦而作,似为直捷。但采耳执筐,终近妇人事。或者,首章为比体,言采卷耳恐其不盈,以况求贤置周行,亦惟恐朝之不盈也,亦可通。”他驳来驳去,终不脱前人的窠臼,所以不能自圆其说。

    十一

    小戎(秦风)

    小戎俴收,五楘梁辀。游环胁驱,阴靷鋈续。文茵畅毂,驾我骐馵。言念君子,温其如玉。在其板屋,乱我心曲。

    四牡孔阜,六辔在手。骐駵是中,騧骊是骖。龙盾之合,鋈以觼軜。言念君子,温其在邑。方何为期,胡然我念之?

    俴驷孔群,厹矛鋈。蒙伐有苑,虎韔镂膺。交韔二弓,竹闭绲縢。言念君子,载寝载兴。厌厌良人,秩秩德音。

    释音:俴,音浅。楘,音木。辀,音舟。靷,音胤。鋈,音沃。馵,音注。駵,音留。騧,音瓜。骖,音惨。觼,音厥。軜,音纳。厹,音求。,音队。韔,音畅。绲,音衮。縢,音滕。厌,音阴。

    【诗义关键】

    要了解这首诗,得先了解两个名词:一是“小戎”,二是“良人”。《国语·齐语》说:“管子于是制国。五家为轨,轨为之长。十轨为里,里有司。四里为连,连为之长。十连为乡,乡有良人焉。以为军令。五家为轨,故五人为伍,轨长帅之。十轨为里,故五十人为小戎,里有司帅之。四里为连,故二百人为卒,连长帅之。十连为乡,故二千人为旅,乡良人帅之。”由此可知,小戎,是地方民团基本组织的名称。良人是乡长,同时也是旅长的名称,寓保甲与军队而为一。然这是齐国的保甲制度,与《诗经》有什么关系呢?《齐语...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