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茶之书最新章节!

物。这些收藏的宝贝通常是不予示人的,也只有入室弟子方能一睹其真容。

    在茶道风行的年代,太阁的将军们在胜仗归来时,宁可舍弃城池和领地的封赏,而选择稀有的艺术珍品作为胜战的奖励。有很多深受日本民众喜爱的剧作,都以名画失而复得为主线。譬如有一个剧作是这样的:在细川氏的府邸,保存着雪村周继的一幅达摩画像。有一天由于守卫武士的疏忽,宫殿突然起火。武士决心不顾一切危险拯救这幅珍贵画作。他冲进火海,抄起画轴,却发现所有出口都被火堵住了。他念头里只有这幅画,于是他拔剑剖开自己的身体,将自己残破的衣衫裹住画作,塞进裂开的伤口。火终于熄了。在烟雾弥漫的余烬之中,躺着他残存的尸体,尸体中的珍贵画作却未被火损伤一丝一毫。这个听着令人毛骨悚然的故事,除了对武士的忠诚与献身精神的刻画之外,也展示了日本民族对艺术杰作是何等珍视。

    然而我们必须谨记在心的是,艺术的价值,止于它能够对我们诉说的程度。如果我们理解艺术的能力无限,那么艺术便是一种无限的语言。然而,我们受限的天资,传统和习俗的力量,以及我们沿袭传统的本能倾向,都限制了我们艺术品鉴的疆域。在某种意义上,恰恰是自我意识限制了我们对艺术的领悟;而我们的审美趣味,又往往面朝过往来寻找心弦的和谐共鸣。事实上,若经过培养和开发,我们艺术欣赏的疆界能够得以拓展,我们也能学会享用那些从前未曾辨识、未能理解的美的呈现。然而我们在万象世界中所看到的毕竟只是自己的形象————这种特质掌控了我们欣赏艺术的视角。茶师们收集艺术藏品时,也严格依循自己的审美品位。

    这一点让我想起小堀远州的故事。弟子们曾夸赞远州,说他在艺术收藏方面品位高雅。“每件藏品都令人羡慕不已啊。这说明老师您比利休品位更高啊,因为能欣赏他作品的,千人里才有一人哩。”远州听到这话颇为伤感,回答道:“这只能证明我的庸常啊。伟大的利休能独爱只有自己欣赏的作品,而我却下意识地追随大众的趣味。利休实在是千里挑一的茶师。”

    当今,那些对艺术趋之若鹜的热情,有很多其实并无真实的情感基础,这实在是件憾事。在我们这个诸事民主的年代,人们热热闹闹地追捧大众认为的精品之作,却将内心的情感置之度外。他们追求昂贵,而非别致;他们选择时髦,而非高雅。对大众来说,他们假意欣赏文艺复兴时期或足利时代[3]的大家之作,然而更津津乐道于那些工业生产线上下来的“高级货”,那些花花绿绿的杂志,因为这是更好消化的艺术食粮。对他们来说,艺术家的名号比艺术作品本身更加重要。如几个世纪以前有中国评论家所说:“世人以耳鉴画。”正是这种真正鉴赏力的缺乏,使得伪经典盛行于世,遍布视野所及,实觉可怖。

    将考古与艺术混淆,是艺术欣赏中另一个常犯的错误。崇古是人类性格里最优秀的特质之一,我们应当将其发扬光大。那些古代的大师也理所应当被尊崇,因为他们打开了通往未来启示之路。仅仅是他们经历了经年累月的批评,仍能留存下来并且光彩依旧的事实,已经值得我们充满敬意。但倘若我们仅是凭作品年代的远近来衡量其价值,这便有些愚昧了。可事实上,我们却任凭历史情感凌驾于审美判断之上。当艺术家安然在坟,我们便奉上歌功颂德的花篮。整个19世纪都被进化论的观点主导了,它在我们中间造成一种影响,使我们丧失了对每个物种中个体的关注。收藏家们忙于采集某个年代与流派的代表作,却忽视了一个基本道理,即庸常之作不管收集了多少,也比不上一件杰作能给我们更多的启迪。我们常常忙于分类鉴别,而丢失了欣赏的乐趣。艺术屈尊于所谓科学的展览方法,已成为许多美术馆的敝败之源。

    在我们的生命框架之中,当代艺术是不容忽视的重要部分。当今的艺术才是真正属于我们的艺术:它是我们自身的倒影。谴责它就是谴责我们自身。我们常说当今没有艺术————这责任归咎于谁?真令人羞愧,我们对古人的作品狂热膜拜、大肆推崇,却对当代艺术的潜力漠然视之、无动于衷。艺术家们仍在苦苦奋斗,他们疲倦的灵魂在冰凉的蔑视的阴影中游荡。在这个自我中心的时代,我们给予过他们何种灵感?过往带着同情审视我们文明的贫乏,而未来将会嘲笑我们艺术的荒芜。我们正在摧毁生命中的美。但愿再能出现那神奇的仙人,以社会生活为体造出巨琴一把,让这琴将在天才的抚触下,奏出曼妙的声响。

    * * *

    【注释】

    [1] 伯牙,春秋战国时期晋国的上大夫,著名琴师,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人。历代文献关于伯牙的记载颇多,最早见于《荀子·劝学篇》:“昔者瓠巴鼓瑟,而沉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吕氏春秋·本味篇》记有伯牙鼓琴遇知音,钟子期领会琴曲志在高山流水的故事。《琴操》记载,伯牙学琴三年不成,老师成连把他带到东海蓬莱山去听海水澎湃、群鸟悲鸣之音,于是他有感而作《水仙操》。现在的琴曲《高山》、《流水》和《水仙操》都传说是伯牙的作品。伯牙驯琴的典故疑为作者杜撰。

    [2] 近松门左卫门(1653——1725),原名杉森信盛,别号巢林子。日本江户时代杰出的戏剧家。他共创作净瑠璃剧本110余部、歌舞伎剧本28部,为日本文学留下了宝贵遗产。

    [3] 足利时代(1333——1573),一般又称室町时期。这一时期文化气象日新月异,在传统公家文化的基础上,武家文化独树一帜。此外,农民与町众地位日益上升,由此催生了丰富多彩的庶民文化。这个时期文学、艺术、建筑、宗教等各派文化蓬勃兴盛,出现了诸多绘画大师。花道、茶道、枯山水、寺院建筑等,都在这个阶段得以发展,为今日所见的日式风格奠定了基调。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