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北大历史讲座最新章节!

下篇》,《韩非·显学篇》,以及《吕览》,均不及此词。盖申实刑名之学,汉世述之者自附于黄、老,故子长见其原于道德之意。

    而其本归于黄、老。

    如可据今本《韩子论》,韩子乃归于阴谋权数之黄、老耳。

    人或传其书,至秦,秦王见《孤愤》《五蠹》之书,曰,“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

    此所记恰与子长《报任少卿书》所云“韩非囚秦,《说难》《孤愤》”相悖,彼是此必非。今本《五蠹》《孤愤》《说难》等篇,皆无囚秦之迹可指,大约《报任少卿书》所云正亦子长发愤之词耳(《吕览》成书,悬金国门,决非迁蜀后事)。

    申子卑卑。

    言其专致综核名实之小数也。

    皆原于道德之意。

    刻薄寡恩,而皆原于道德之意,此甚可思之辞也。道德一词,儒用之为积极名词,道用之为中性名词。故儒不谈凶德,而道谈盗者之道。韩文公云,道与德为虚位,仁与义为定名,此非儒者说,五千文中之说耳。刑名此附于道德五千言,《韩子书》中亦存《解老》《喻老》,虽“其极惨礅”,仍是开端于五千文中。故曰,皆原于道德之意。

    按《老子申韩列传》,在唐以宗老子故,将老子一节升在伯夷上,为列传第一,今存宋刻本犹有如此者。此至可笑之举,唐之先世是否出于陇西,实未明辽,在北周时,固用胡姓大野矣,而自托所宗于老子。当时人笑之者已多,所谓圣祖玄元皇帝,诚滑稽之甚。

    黄、老刑名相关处甚多,故老、庄、申、韩同传。三驺子比傅儒家言,而齐之方士又称诵习孔子之业(《始皇本纪》扶苏语),故三驺与盂、荀同传,亦以稷下同地故也。

    第三节 十篇有录无书说叙

    《汉书·司马迁传》云:“十篇缺,有录无书。”张晏曰:“迁没之后,亡《景纪》《武纪》《礼书》《乐书》《兵书》、汉兴以来《将相年表》《日者列传》《三王世家》《龟策列传》《傅靳列传》。元成之间,褚先生补缺,作《武帝纪》《三王世家》《龟策日者列传》,言辞鄙陋,非迁本意也。”又十篇有录无书说,亦见于《汉艺文志》。东汉人引《史记》,无与此相反者。卫宏汉《旧仪注》云:“太史公作《暴帝纪》,极言其短,及武帝过,武帝怒而削去。”《魏志·王肃传》云:“帝(明帝)又问,司马迁以受刑之故,内怀隐切,著《史记》,非贬孝武,令人切齿。对曰,司马迁记事不虚美,不隐恶,刘向、杨雄称其善叙事,有良史之材,谓之实录。汉武帝闻其述《史记》,取孝景及已本纪览之,于是大怒,削而投之,于今此两纪有录无书。后遭李陵事,遂下蠶室。此为隐切在孝武而不在于史迁也。”按,卫宏所记,每多虚妄(如谓太史公位在丞相上),明帝之语,有类小说,固不可遽信,然必东汉魏人不见《景纪》,然后可作此说,否则纵好游谈,亦安得无所附丽乎?子长没后三百年中,十篇缺亡,一旦徐广裴骃竟得之,在赵宋以后,刻板盛行,此例犹少,在汉魏之世,书由绢帛,藏多在官,亡逸更易,重见实难,三百年中一代宗师所不见,帝王中秘所不睹,而徐裴独获之于三百年后,无是理也。故十篇无书之说,实不可破,而张晏所举,《景纪》外固无疑问,《景纪》之亡,则卫说王传皆证人也。今本十篇之续貂俱在,清儒多因而不信张晏说,即《史记志疑》之作者梁君,几将《史记》全书三分之二认为改补矣,反独以《景纪》《傅传》为不亡,是其疏也。今试分述十篇续貂之原,以疏张晏之论。

    《景纪》《景纪》之亡,有《卫书·王传》为证,无可疑者。然梁君曰,“此纪之文,亦有详于汉书者,如三年徙济北王以下五王,五年徙广川王为赵王,六年封中尉赵绾为建陵侯,至梁楚二王皆薨,班书皆无之,则非取彼以补也。盖此纪实未亡尔”。不知此类多过《汉书》之处,皆别见《史记》。汉兴以来《诸侯表》《惠景间侯者表》中,记载偶有出入,然彼长此短,若更据《汉书》各表、各传以校之,恐今本《史记》无一句之来历不明也。补书有工拙,此书之补固工于礼乐诸书,然十篇之补不出一人,讵可以彼之拙,遂谓工者非补书耶?且张晏举补者之名,仅及一纪一世家二传,未云其他有补文,则此十篇今本非出于一手甚明矣。

    《武纪》此书全抄《封禅书》,题目亦与《自叙》不合。太史公未必及见世宗之卒,而称其谥,此为其伪不待辩也。钱大昕《考异》云,“余谓少孙补史,皆取史公所缺,意虽浅近,词无雷同,未有移甲以当乙者也,或魏晋以后,少孙补篇亦亡,乡里妄人取此以足其数耳”。

    汉兴以来《将相年表》梁云,“案《表》云,孝景元年置司徒官,不知哀帝始改丞相为大司徒,光武去大乃称司徒,孝景时安得有此官(此说自清官本始),又述事至孝成鸿嘉元年,殆自表其非材妄续耶”?按,梁说是也。此篇当是据《汉书·百官公卿表》所记,参以《太史公自叙》,“国有贤相良将,民之师表也。维见《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贤者记其治,不贤者彰其事,作《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第十》”。诸语敷衍而成者。其中竟有大事记,作表有此,本纪何为者?(又《国除削爵亡卒》,在他表均不倒文,在此篇独倒,明其为后人所为也。)

    《礼书》《乐书》《礼书》抄自《荀子礼论》,《乐书》抄自乐记,篇前均有太史公曰一长段,容可疑此书仅存一叙,然礼、乐两书之叙,体裁既与《封禅》等书不合,且其中实无深义,皆摹仿太史公文以成之敷衍语。即如《乐书》之叙,开头即是摹十二诸侯表叙语,然彼则可缘以得鲁诗之遗,此则泛泛若无所谓。是此两叙皆就《汉书·礼乐志》中之故实,摹子长之文意,而为之;今如将此两篇与诸表之叙校,即见彼多深刻之言,存汉初年儒者之说,此则敷衍其词,若无底然,亦无遗说存乎其中,更将此两篇与《汉礼乐志》校,又宜见其取材所自也。

    《兵书》今本目中题律书,然就自叙所述之意论之,固为《兵书》也,今本乃竟专谈律,又称道“闻疑”,强引孙吴,以合自叙,愈见其不知类。此篇初论兵家,次论明阳,末述律吕,杂乱无比。汉魏入《乐书》不存,惜不能就其所据之材料而校核之也。张晏称之曰《兵书》,盖及见旧本,《颜书》据今本《律书》驳之,不看自序文义,疏误之甚。

    《三王世家》《三王世家》之来源,褚先生自说之,其文云:

    臣幸得以文学为侍郎……而解说之。

    乃今本《三王世家》竟有太史公曰一段,且谓燕齐之事无足采者,为此伪者真不通之至。子长著书之时,三王年少,无世可纪,无事可录,故但取其策文,今乃曰其事无足采者,是真不知子长为何时人,三王当何年封矣(三王当元狩六年封)。

    此篇“王夫人者……”以下,不知又是何人所补,然此实是汉世掌故及传说之混合,与礼乐诸书有意作伪者不同也。

    《日者列传》此书之补,褚先生曰以下者,应在先,司马季主一长段,又就褚少孙所标之目,采合占家之游谈,以足之者也。此篇中并引《老子》《庄子》于一处,而所谓庄子者不见今《庄子书》,意者此段之加,在晋初,彼时老庄已成一切清谈所托,而向郭定本《庄子》犹未及行耶?

    《龟策列传》此亦刺取杂占卜者之辞为之,“禇先生曰”以下,当是旧补(但直接褚先生曰数句颇疑割裂),其前一大段,及记宋之王事,又是敷衍成文,刺取传说以成此篇未缺之形式者,应为后来所补。《日者》《龟策》两篇文词鄙陋,张晏、司马贞俱言之。

    《傅靳周列传》此全抄《汉书》者,束敷衍毫无意义之替以实之。稍多于《汉书》处,为封爵,然此均见《史记》《汉书》诸表者。周傅高祖十二年以缫为剻成侯,在击陈豨前,然击豨在十年,《汉书》不倒,抄者误也。

    综上以观,褚先生之补并非作伪,特欲足成子长之书,故所述者实是材料及事实之补充,且明题褚曰,以为识别。若此诸篇之“太史公曰……”者,乃实作伪之文,或非张晏所及见。补之与作伪不可不别也。褚补《史记》不只此数篇,然他处补者尚有子长原文,褚更足之,此数篇中有录无书,故补文自成一篇,张晏遂但举此也。故此十篇中有褚补者,有非褚补者,非褚补者乃若作伪然,或竟是晋人所为,盖上不见于张晏,下得入于裴书耳。伪书颇有一种重要用处,即可据以校古书。有时近本以流传而有讹谬,伪书所取尚保存旧面目者,据以互校,当有所得矣。

    第四节 论《太史公书》之卓越

    《太史公书》之文辞,是绝大创作,当无异论。虽方望溪姚姬传辈,以所谓桐城义法解之,但识碔砆,竟忘和璧,不免大煞风景,然而子长文辞究不能为此种陋说所掩。今不谈文学,但谈史学,子长之为奇才,有三端焉:一、整齐殊国纪年。此虽有《春秋》为之前驱,然彼仍是一国之史,若列国所记,则各于其党,“欲一观诸要难”(《十二诸侯表》中语)。年代学Chronology乃近代史学之大贡献,古代列国并立,纪年全不统一,子长独惑其难,以为十二诸侯六国各表,此史学之绝大创作也。我国人习于纪年精详之史,不感觉此功之大,若一察希腊年代学未经近代人整理以前之状态,或目下印度史之年代问题,然后知是表之作,实史学思想之大成熟也。二、作为八书。八书今亡三篇,张晏已明言之,此外恐尚有亡佚者,即可信诸篇亦若未经杀青之功。然著史及于人事之外,至于文化之中礼、乐、兵、历、天官、封禅、河渠、平淮各为一书,斯真睹史学之全,人文之大体矣。且所记皆涉汉政(天官除外),并非承袭前人,亦非诵称书传,若班氏所为者,其在欧洲,至十九世纪始有如此规模之史学家也。凡上两事,皆使吾人感觉子长创作力之大,及其对于史学观念之真(重年代学括文化史),希腊罗马史家断然不到如此境界。皆缘子长并非守文之儒,章句之家,游踪遍九域,且是入世之人,又其职业在天官,故明习历谱,洞彻人文。子长不下帷而成玮著,孟坚但诵书而流迂拘,材之高下固有别矣。三、“疑疑亦信”。能言夏礼,杞不足征,能言殷礼,宋不足征,文献不足,阙文尚焉,若能多见阙疑,慎言其余,斯为达也。子长于古代事每并举异说,不雅驯者不取,有不同者并存之,其在老子传云,“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或疑其胸无伦类,其实不知宜为不知,后人据不充之材料,作逾分之断定,岂所论于史学乎?子长盖犹及史之阙文也,今亡矣夫!

    第五节 论司马子长非古史学乃今史学家

    孟坚叙子长所取材,曰:“司马迁据《左氏》《国语》,采《世本》《战国策》,述楚汉春秋,接其后事,讫于天汉。其言秦汉详矣。至于采经摭传,分散数家之事,甚多疏略,或有牴牾。”此信论也。子长实非古史家,采取诗书,并无心得。其纪五帝三代事,但求折衷六艺耳,故不雅驯者不及,然因仍师说,不闻断制,恐谯周且笑之矣。《史记》记事,入春秋而差丰,及战国而较详,至汉而成其烂然者矣。其取《国语》,固甚有别择,非一往抄写。《战国策》原本今不见,今本恐是宋人补辑者(吴汝纶始为此说),故不能据以校其取舍。楚汉《春秋》止记秦楚汉之际,子长采之之外,补益必多,项刘两纪所载,陆贾敢如是揶揄刘季乎?今核其所记汉事,诚与记秦前事判若两书,前则“疏略牴牾”,后则“文直事核”矣。彼自谓迄于获麟止(元狩元年),而三王之封,固在元狩六年,已列之世家,是孟坚以《史记》迄于天汉之说差合事实。其记汉事,“不虚美,不隐恶”,固已愈后愈详,亦复愈后愈见其别择与文采。若八书之作,子长最伟大处所在,所记亦汉事也。又子长问故当朝,游迹遍九域,故者未及详考,新者乃以行旅多得传闻。以调查为史,亦今史之方,非古史之术。盖耳闻之古史,只是神话,耳闻之近事,乃可据以考核耳。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