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生命直观:形而上学四论最新章节!

在追踪自己,但又不能追上。可是,当人们把超越自我理解为生命的原始现象————该现象在这里极为理想,与所有偶然的内容毫不相干————之时,这种困难便会销声匿迹。因为具有当时最高的、超越自我的意识,所以我们也是超越自己相对性的绝对物。由于这一过程的继续向前,使得那个绝对物又有了相对性,因此,生命之超验就表现为真正的绝对性,而在该绝对性中,绝对与相对的对立已经消除。因为对于生命而言,超验是内在的,所以在如此超越包含在这一基本事实中的对立时,生命中曾经感觉到的矛盾便会平息:这既稳定又多变,既打下烙印又在发展,既已经成型又在突破形式,既顽固坚持又在急速前进,既受到束缚又自由自在,既在主观性中盘旋,又在客观上超越万物、超越自我————所有这些对立都只不过是一些分解,是那个先验事实的衍射:生命只要超越这些矛盾,也就是超越自我。这时,超越自我、限制自我也就成了它最核心的本质。正如生命在精神上的自我超越在自我意识的意识中表现出来那样,同一形式也会在伦理学的意志问题上表现出来。我们只能够在这种情景中设想人类的意志过程,即在典型的情况下,我们身上大多数有意识的努力都是生气勃勃的,而且在这些努力之间还有一个更高级、更明确的意志决定着哪一种努力应当继续发展成为真正的行动。并非在那些我们对其出现一般来说不感到负有责任的愿望当中,而是在这最后一个意志里面,我们才感到那个被我们称为自由并奠定我们责任的基础的东西。就好比自我意识中分裂为主体和现象的同一个自我那样,它当然是在自我超验这一过程中分解的同一个意志。只是在后一种情况下,内容的多样性促成了对思辨自我意识并不相宜的分裂和抉择。就是前一种情况过程中的无穷尽,在这里也有某种类似之处。甚至从意志超越自我所做出的抉择中,我们也经常感到,这种抉择并不符合我们原来的意志,我们身上一个更高的机构还可能会宣布那个抉择无效;另一方面,人们今后可以这样象征性地描写那种对于生命已经完完全全苏醒过来的感觉。这一实际上的自我评判进程不管达到多高的程度,也从来不会遇到任何障碍,或者说,表面看来有点似是而非的是:这个意志也确实需要我们的意志。每一个人都清楚在这样的情况下特有的惶恐不安,而我们实际上也是在这些情况下决定我们并不感到这就是自己的最后意志之物。也许正如自我问题一样,自由问题的不少难处还在于,人们把所提到的过程的各个阶段凝固成了可以说是物质的存在,这种存在却是语言表达很难避免的。因而,这些阶段总是表现为自成一统、专断强横的参加者,在它们之间只能进行机械论的游戏。假如人们把所有这些东西都视为原始现象————须知,生命作为自我超越的连续过程在此现象中表现出来,同时在该现象中,逻辑关系尽管还不十分清楚,但这一自我增强和不断的抛弃自我正是那游戏统一的方式,也就是保持自我的方式————这种游戏就会是另外一番景象。

    在作为塑造世界最后原则的连续性与形式之间,存在着深刻的矛盾。形式是界限,是用左邻右舍来衬托,是通过一个现实的或者想象的中心把一个范围固定下来。内容或过程那永远涌流着的队伍仿佛在回顾这个中心,也就是这个中心给那种范围提供一个避免在这道洪流中土崩瓦解的立足点。要是有人果真把连续性————把广泛表现存在的绝对统一————付诸实践,那就不会出现某一存在飞地的那种特有的存在。这样一来,人们就再也不会谈论接连不断的破坏形式一事,因为可能遭到破坏的东西,从一开始就不可能出现。所以,斯宾诺莎出于完全统一的存在这一构想,无法认识对某一科学概念的积极限定。形式就其自身而言,无法变化,它是永恒的不变体;钝角三角形的形式永远都是如此,但假如由于线段的不断移动而变成锐角三角形的话,不管我在这一过程的哪一瞬间理解该形体的形式,那它都是一个绝对固定的,与在另一时间的形式————尽管误差微乎其微————绝对不同的形式。所谓三角形变化了的说法,用拟人化的方式,赋予三角形以富有生命的内心世界,这个世界独自————对此以后还将论及————就能变化。不过,形式就是个性,它可以在无数的物件中以同一方式重复;然而,它作为纯粹形式会出现两次的想法,却是一种怪念头————尽管这一怪念头能够由无数的意识来实现————就好比二乘二等于四作为想象中的真理会存在两次一样令人费解。具备这种超验的独特性后,形式就把打上它烙印的物件变成一种独特的、打上自己标记的、出类拔萃的物件,就使物件失去前后左右的连续性,赋予它一种奇特的思想。如果总体的流动确实是畅通无阻的话,那么,这种奇特思想界限的确定就无缘同这一总体的流动相聚。如今,假如生命————作为宇宙的、种类的、个别的现象————是这样一种持续不断的流动,那么,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就不仅仅是生命同形式之间的深刻对立。这一对立往往以战斗的姿态出现,它是不停的,多数情况下不明显的、非原则性的,但又是以革命方式爆发出来的、继续前进的生命反对历史标记和当初文化内容在形式上僵化的斗争,因而它也会成为文化变迁的内在动机。个性作为打上烙印的形式,看来不能不避开容不得完整特征的生命之流的连续性。因此,根据经验显示出来的东西就是:个性的登峰造极————伟大的天才几乎都毫无例外地培育不出,或者最多也只能培育出生命力不强的后裔来。也许还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处于解放时代的妇女看起来生育能力正在下降,因为在这些时代,她们出于大搞平均主义的想法,作为“妇女”在努力争取更为强烈地显示和论证自己的个性。在形形色色的迹象和外壳里,在具有更高级文化的强烈个性的人们身上,可以感到一种对自己职能的敌意。这种职能就是充当穿过他们哗哗向前的生命之流中的浪涛。这绝不只是狂妄抬高他们个人意义的行动,不只是在质的方面突出自己的嗜好,而是一种对生命与形式不可调和的对立的直觉,或者换句话说,是对连续性与个性之间不可调和的对立的直觉。后两者的性质,即本质特征或者独特性,在这里绝非关键,而决定性的东西就是自为存在,即个别形式在它同所有正在研究的生命之连续流动的对比中的自我存在。这一流动不仅会消除所有正在形成的界限,而且从一开始就绝不会让界限形成。尽管如此,个性仍然处处都生气勃勃,生命仍然处处都是个人的。这样,人们就会说,如果直接的、业已经历过的现实反映到理智的层面上,两个原则的互不一致就是那样一种比比皆是的、一味抽象的二律背反。在那里,这种不一致性不可避免地分解为要素的多数。因此,这些要素根本不在于自己第一性的、客观的一致。其实现在,它们正采用僵化的、逻辑上固执己见的办法来显示彼此间的矛盾。理智事后竭力争取调和这些矛盾,但收效甚微,因为它那无法摆脱的分析性格妨碍自己去进行不折不扣的纯粹综合。可是这样说,并非要把全部责任都推到那上面去。在生命感情的深处包含着那种二重性————只不过它在这里无疑受到生命一致性的包围,而且在意识到二重性的分裂时(这种情况只有在某些思想史中才会出现),它仿佛又在超越自己的边缘;它在靠近这一界线时才作为问题把自己交给理智,而这种理智因为就其性格而言,根本不能有别的选择,所以只好把它作为二律背反又重新反映到最后的生命层面中去。可是在这一层面里,充斥着理智那种可以称之为只能通过一致性来克服二重性的东西,充斥着就其本身而言,却是超出二重性和一致性之外的第三者:正好生命的本质就是超越自我。在某一行动中形成某种超过生命之流的东西:个别形象————而且就是这一个由于行动堵塞才描绘出生命之流的形象————使水流超越自己的范围,又重新潜入它那奔腾不息的江河中。我们既没有分裂为无限的生命和受局限的形式,也没有生活在连续性和彼此相互矛盾的个性中。说得更确切一些,生命的本质正是那种自成一体的职能。我采用象征的,当然也是很不全面的说法,把这种职能称为生命职能的超验。该职能又把这一超验作为一种生命直接变为现实。然后,这种生命便被感情、命运和概念分成由连续不断的生命之流和个别自成一体的形式组成的二元性。但是,假如人们首先想到把该二元性的这一面干脆称作生命,而把另一面称作个别形象和那种生命的直接对立面,那么现在就需要去继续争取得到生命之绝对概念。这一概念就包含那种有别于某一对立面的概念,因而它也只是一种相对的概念。正如有一种最为广泛的、包括相对意义上的善与恶的、关于善的概念那样,也正如有一种极其广泛的、包含美与丑的对立的、关于美的概念那样,所以生命从绝对意义上来讲,是那种既包括相对意义的自我,也包括彼此之间相互对立的东西,或者是那种能够发展成为生命之经验现象的东西。正因为如此,生命本身的超验也就成为建立和突破它的范围的一致行动,成为它那绝对化的性格————这一性格非常抽象地分解成各自独立的对立面。

    毫无疑问,叔本华的生活意志和尼采的权力意志就处于具体实现这一生命理念的过程中。在这一方面,叔本华感受得更多的是无限的连续性,而尼采感受到的观念形式转换中的个性则多于关键性的东西。关于这一举足轻重的东西,这个构成生命的东西就是两者的绝对一致之事。也许他们都忽略了,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们把生命的自我超验片面理解成了按意志办事。然而实际上,这种自我超验适合于生命运动的所有范围。因此,生命有两个相互补充的定义:这就是额外生命和多于生命。这个额外出于偶然,对于其数量本来就稳定的生命并不相宜,而生命却是一种运动。这种运动每时每刻在每一阶段————尽管这一阶段同别的阶段相比,是一个更为可怜的、被人瞧不起的阶段————都在吸收一些东西,以便把它转化成自己的生命。生命不管其绝对尺度是什么,都只有在它是额外生命时才存在;一般说来,只要存在生命,就会生育出生动活泼的东西来,因为生理上的自我保存就是不断生育新的东西:这并非生命在别的职能之外行使的一种职能,而是因为它这样做了,所以才成为生命。我深信,如果说虽然死亡一开始就寓于生命之中,那么,就连这种情况也可以说成是生命的自我超越。生命在保持其中心的情况下,可以说是在伸向生命的绝对物,逐渐形成额外生命————但也伸向虚无,而且作为一种行动,它是在某次行动中保存下来并不断增强的生命,所以同时也是在某次行动中保存下来并不断衰落的生命。另一方面,它又是刚刚获得的生命,即额外生命之绝对概念。这一概念包括多于和少于相对性这样两层接近于双方的意思。人们曾经在生育与死亡之间感觉到一种深刻的关系,就好像在它们这些生命的灾祸之间存在某种形式的相似一样。那种关系在这里有一个先验的关键:两个事件都依附于主体生命,而且仿佛是在既向上又向下地超越它;然而,它们所超越的生命没有它们,是不可思议的;在生长与生育中超越自我,在衰老和死亡中低于自我,这些都不是生命的补充物,而对个别存在的这种扬弃、淹没,才是生命本身。也许,关于人的不朽性的全部观念都仅仅意味着积累起来的、越来越陷入无与伦比的神秘象征的、对于这种超越生命自我的感受。

    关于生命既是自我又超越自我而且两者协调一致这一句话所引起的逻辑上的麻烦,只不过是表达方式的问题。假如我们要从概念上来表达生命的统一特性,那么,按照我们的概念,除了把它划分为这样两个方面之外,另无他法。这两个方面既会相互排斥,而现在更会重新组合成一个统一体————当然,这种统一体也只有在它们于相互推斥中凝固起来之后,才会产生矛盾。毫无疑问,这是直接经历的生命事后的解释。在这时,人们把该生命称为局限与超越、个别中心化与超越自身圆周线的统一体,因为人们正是在这一交点上把生命给分割开来了。对于抽象的表达方式而言,处于自身定量与痛苦之中的生命之特性与超脱这种定量与痛苦的来世,几乎只是在这一点上才相遇,而位于该点的生命包含着作为现实统一体的今世与来世。正如我提到过的那样,精神生命除了表示以某些形式出现的自我之外,根本不能表示别的任何东西。这些形式要么为言语,要么为行动,要么为形体,要么在一般情况下为内容。而精神力量当时就在这些形式下实现。但是,精神生命形体的这些形式在刚出现时就已经具有实实在在的独特意义,具有坚定性和内在的逻辑性。既然形体就是形式,所以按照该逻辑,这些形式同塑造它们的生命针锋相对,因为该生命是一种不仅充斥某些形式,而且充斥各种形式的、永不停息的流动。由于这种原则性的本质对立,生命根本就无法进入这一形式,它不得不超越各种已经获得的形象,立即寻找另外一种形式。借助于该形式,这种游戏会纯粹作为必要的形象以及必然不满足于该形象的对立面重复出现。它既然是生命,那就需要形式;它既然是生命,那就需要比形式更多的东西。生命有这样一个矛盾:它只能在形式当中找到一席之地,但又无法在形式当中找到立锥之地,因此,它既超越,又打破构成生命的任何一种形式。这种生命作为矛盾,确实仅仅出现在合乎逻辑的反省中。对于这种反省来说,单个形式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现实的或者想象的固定形体,是一种断断续续的,除其他形式之外与动荡、流动和超越在概念上对立的形式。直接经历过的生命就是成型和超越的统一体,是对现有形式的彻底超越,即在个别瞬间打破当时存在的形式————这种生命越来越成为那样一种在自己当时命中注定的、来自于本身的形式中占有一席之地的生命。只要看到精神生命的内容,这种生命就有个尽头,因而也就会画地为牢;这样一来,精神生命也就会由这些现在具有生命形式的想象内容组合而成。然而,这一过程要超过这些内容,也要超越自我。我们想象、感受和希望各种事情————这都是些被牢牢限定的内容。这是一种现在只能认识到的、合乎逻辑的东西,是一种原则上完全确定的和可以解释的东西。但由于我们正在经历这种事,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它也就成了另外的东西,一种不可名状、无法解释的东西。对这种东西,我们在每一种这样的生命中都可以感觉到:它比各种指定的内容更丰富,它超越各种内容,它不仅从自身出发,而且还同时从外部、从自身之外来注视各种内容,并在它成为符合逻辑的内容提要的本质时,具有各种内容。我们既置身于这种内容之中,又超出它的范围;在把这一内容————而绝不是把所规定的东西————纳入生命的形式中时,我们当然也就有比这一内容更多的东西了。

    因此,如果生命不仅仅是额外生命,而是多于生命时,就要求它安分守己,别超越自己所超验的范围。在我们把自己说成有创造精神的地方,到处都是这种情况————不只是在更为罕见的单个力量的特殊意义上,而且也在对于所有的想象几乎都是理所当然的意义上————想象产生一种具有独特意义的内容、一种逻辑上的一致、某种有效性或者一种与生命对想象的生育和孕育毫不相干的存在。被创造物的这种独立性并不反对想象之来自个别生命纯粹的、相互排斥的创造力,这就好比因为实体后代是一个完全独立的人,于是就会产生怀疑,认为该后代只能来自生身父亲的生殖能力,而不能来自别的生殖能力一样。正如生育这种独立的、同生身父亲从此以后毫不相干的人,对于生理学的生命来说是内在的,而且所描述的也正是这种生命的特性那样,对于精神阶段的生命来说,制造一种独立的、有意义的内容也是内在的。我们的想象与认识、我们的价值与判断以及它们的意义、它们实质性的理解和历史作用全都在创造性的生命之外————这恰恰就是生命独特之处。正如生命在其自身级别内超越自己当前所限定的形式就是额外生命一样————但这种额外生命却是生命本身直接的、不可避免的本质————它往实物内容层面,往逻辑上独立的、再也没有生命的意义层面的超验,自然也就是多于生命了。这种多于生命同超验密不可分,它就是精神生命的本质。这种本质仅仅意味着:生命绝非仅仅是生命————虽然它也并非别的什么东西,而作为更为广泛、极其广泛的概念,也就是说作为绝对生命,包括更为狭隘的意义与没有生命的内容之间的相互对立。人们可以直截了当地把它说成是精神生命的定义,说它在制造一种有自身意义和自身规律的东西。生命这种自我异化,即在独立的形式中同自身的对立,作为一种矛盾和一种不能贯彻执行的事情,只能在这样的情况下才能出现,这就是:在它的内、外之间画上一条固定不变的界线,就好像它是两个向各自的中心靠近的实体似的————不把它理解为连续不断的运动。而对于该运动在各点上现有的一致,则只有我们表达方式的空间象征语言才能把它分解成那些相反的方向。要是有朝一日以这些相反的方向为前提,那我们就只能把生命视为在进入一种它感到陌生的物体时对主体的不断超越,或者视为对一种它感到陌生的东西的生产。但是,生命这样做绝不会主观化,而是要坚持它的独立性,坚持它多于生命的存在。异体存在的绝对性由于“世界即我的表象”这一唯心主义基本动机而遭到过分削弱,并得以介绍,成为疑难问题,由此又产生了如下后果:真正的彻底超验是不相宜的,徒劳无益的。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这种异体,这种生命所创造的或者进入其中的额外之绝对性,恰恰就是所经历的生命的表达形式和条件,它从一开始就无异于超越自我。十分明显的二元论不仅同生命的统一体没有矛盾,而且正好是它统一体的存在方式。在作为意志的生命里,它找到了祈祷中的一种极端的表达方式:主啊,你的意志会实现,我的却不能。从逻辑上讲,这真使人惊奇万分:我要的是我在同一行动中并不希望实现的东西。这种假象将会随着这样的认识而消失,该认识就是:生命在此正如在理论上和生产中一样,在独立形象的形式中超越自我,并在这种发展中像这样保持自我,以致使生命把赋予那种表象的意志看成了自己本来就有的意志;不管它的低级阶段(这一阶段往往都会保留下来,所以还把它称为“我的”意志)在内容上同高级阶段(然而这一阶段是自己本来的阶段,因为这个自我甚至要自愿完成它)一致或不一致,这都无关紧要。在这里,在过程从一开始就把自己视为超验过程,把超验对象的意志看作自己最后意志的地方,超验也许会最令人信服地作为生命的内在存在显示出来。

    人们大概可以这样来描述现代世界观最后的一种意图吧。人们从来就意识到某些现实性和价值,某些信仰对象和有效性,但这些东西在貌似被牢牢限定的空间里并无一席之地,因为人们认为这一空间充满了他自己直接的、向内部中心靠近的实体。他首先采用这样的办法来表现意识的可靠性:把所有这些东西凝固在传送生命的特殊人身上,把它看成是对立的明确区分,并由此出发,使它回过头来对生命起到反作用————人们当然不太清楚采用什么方式。评论性的解释反对这种幼稚。这种解释不承认主体的彼岸,它把所有限制在局部范围的东西都移回到主观直接性的界限内,所以也就把尽管如此仍要坚持本身独自对立的一切宣布为幻想。这是伟大的思想史倾向的第一阶段:所有于生命之外在自我存在中确定下来并从那边得来的一切,都可以转回到生命本身。但是因为在这里生命被理解为绝对的内在性,所以一切都停留于一种————当然千差万别的————主体化,一种对于来世形式的否定之中,而这时人们并未发现,他们正是依靠对于来世的想象,在用主体的这一界标来完善自己。就在这个来世中,而且也是从这个来世开始,生命囿于其中并围着一个不可逾越的独特的圆圈转来转去的界限才得以合上。现在这里进行的是把生命理解为这样一种东西的试验。这种东西不断超越生命来世的界限,并在这种超越中具有自己特有的本质。与此同时,它也在这种超验中进行着找到生命之定义的试验,即保持生命个性形式的完美性的试验。但这样做,只是为了使这种形式在连续过程中得以突破。生命在其中发现它的本质、它的过程就是额外生命和多于生命,作为这样的过程,它的原级已经是它的比较级。我很清楚抽象表达这种感知生命的方式在逻辑上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我试图把面临着逻辑危险的这些困难表达出来,因为至少逻辑困难在其中不会立即要求沉默的那一个层面在这里也许已经达到————因为它就是逻辑本身的先验根源首先以此为生的层面。

    * * *

    [1] 卡斯帕尔·豪泽尔(Kaspar Hauser,1812——1833),纽伦堡的弃婴,被废弃的巴登州王子。————译注

    [2] 赫拉克利特(Herakleitos,约前540——约前480与前470之间),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他认为世界处在不断产生和灭亡的过程中,一切皆流,一切皆变。————译注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