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古剧脚色考最新章节!

nbsp;  《太和正音谱》角色中有捷讥,此名亦始于宋《武林旧事》(卷六) 。诸色伎艺人,商谜条有捷机和尚。捷机即捷讥,盖便给有口之谓。明周宪王《吕洞宾花月神仙会》杂剧所载古院本,犹有捷讥色,所扮者为蓝采和,自号乐官,则《正音谱》所谓俳优称为乐官者是也。

    痴大 木大 咸淡 婆罗 鲍老 孛老 卜儿 鸨

    此外古脚色之可考者,则有痴大,有咸淡,有婆罗,皆始于唐。《朝野佥载》谓散乐高崔嵬善弄痴大,而宋亦有木大,陶谷《清异录》(二) :“长沙狱掾任兴祖,拥驺吏出行,有卖药道人行吟曰:无字歌,呵呵亦呵呵,哀哀亦呵呵,不似荷叶参军子,人人与个拜,木大作厅上假阎罗。”黄山谷词:“副靖传语木大,鼓儿里且打一和。”金院本名目有《呆木大》。木大,疑即唐之痴大,又与副靖对举,其为脚色无可疑也。《乐府杂录》俳优条,弄参军外,又石:“武宗朝,有曹叔度、刘泉水咸淡最妙;咸通以来,即有范传康、上官唐卿、吕敬迁三人,弄假妇人。”如此二句相承,则咸淡为假妇人之始。旦之音当由咸淡之淡出。若作二事解,则咸淡亦一种脚色。今宋官本杂剧有《医淡》、《论淡》二本,金院本名目有《下角瓶大医淡》、《打淡的》、《照淡》三本。淡或犹咸淡之略也。《杂录》又云:弄婆罗,大中初有康乃、李百魁、石宝山。婆罗,疑婆罗门之略。至宋初转为鲍老。杨大年《傀儡诗》云:“鲍老当筵笑郭郎,笑他舞袖太郎当。若教鲍老当筵舞,转更郎当舞袖长。”(陈师道《后山诗话》) 至南宋时,或作抱锣。《梦华录》(七) 云:宝津楼前百戏,有假面披发,口吐狼牙烟火,如鬼神状者上场,著青帖金花短后之衣,帖金皂袴,手携大铜锣,随身步舞而进退,谓之抱锣。绕场数遭,或就地放烟火之类。抱锣即鲍老,以此际偶携锣,遂讹为抱锣耳。然舞队犹有《大小斫刀鲍老》(《武林旧事》) 、《倬刀鲍老》(《梦粱录》) 等名,又南北曲调以“鲍老”名者殆以十数。金元之际,鲍老之名分化而为三:其扮盗贼者,谓之邦老;扮老人者,谓之孛老;扮老妇者,谓之卜儿。皆鲍老一声之转,故为异名以相别耳。《太和正音谱》之鸨,则又卜儿之略云。

    俫 爷老 曳剌 酸 细酸 邦老

    孛老、卜儿,皆脚色之表示年齿者。徕儿之表童子亦然。徕,始见金院本名目,及元曲,其义未详。此外脚色,又有表所扮之人之职业地位者,如曳剌、细酸、邦老是也。曳剌,本契丹语,唐人谓之曳落河。《旧唐书·房琯传》:琯临戎谓人曰:逆党曳落河虽多,岂能当我刘秩等。《辽史》作拽剌,《百官志》有拽剌军详稳司,旗鼓拽剌详稳司,千拽剌详稳司,猛拽剌详稳司。又云,走卒谓之拽剌。《武林旧事》作爷老,其所载官本杂剧,有《三爷老大明乐》、《病爷老剑器》二本,当即辽之拽剌也。元马致远《荐福碑》杂剧中尚有曳剌为胥役之名,此即《辽志》走卒谓之拽剌之证。细酸始见元曲,前单称酸。宋官本杂剧之《急慢酸》,金院本名目之《合房酸》等是也。胡氏《笔丛》(卷四十) 云:世谓秀才为措大,元人以秀才为细酸,《倩女离魂》首折,末扮细酸为王文举是也。今臧刻《倩女离魂》无细酸字,当经明人删改。余所见明周宪王《张天师明断辰勾月》杂剧,犹有末扮细酸上云云,则明初犹用此语矣。邦老之名,见于元人《黄粱梦》、《合汗衫》、《硃砂担》诸剧,皆杀人贼,其所自出,当如上节所云。而金人院名目所载“邦老家门”二本,一曰之《脚言脚语》,一曰《则是便是贼》,则此语确为金、元人呼盗贼之称矣。

    厥 偌 哮 郑 和

    宋、金杂剧院本中,有似脚色而非脚色,且其名义不可解者,如厥,如偌,如哮,如郑,如和是也。宋官本杂剧之以厥名者,如《赶厥夹六么》、《赶厥胡渭州》、《赶厥石州》、《双厥投拜》是。其以偌名者,则宋官本杂剧有《催妆贺皇恩》,下注云“三偌”,又有《三偌慕道六么》、《偌卖旦长寿仙》、《四偌皇州》、《槛偌保金枝》、《强偌三乡题》、《三偌一赁驴》,金院本名目亦有《偌卖旦》、《恨秋风鬼点偌》、《四偌大提猴》、《三偌一卜》、《四偌贾诨》、《四偌祈雨》、《四偌抹紫粉》、《四偌劈马桩》、《偌请都子》诸本。其以哮名者,则官本杂剧《扯拦六么》下,注云“三哮”,又有《四哮梁州》、《双哮新水》、《双哮采莲》、《三哮卦铺儿》、《三哮揭榜》、《三哮上小楼》、《三哮文字儿》、《三哮好女儿》、《三哮一担脚》诸本,此外又有《双拦哮六么》、《褴哮合房》、《褴哮店休妲》、《褴哮负酸》四本,则哮殆拦哮,或褴哮之略。其以郑名者,则有《病郑逍遥乐》、《四郑舞杨花》二本。以和名者,则有《孤和法曲》、《病和采莲》二本。以《双旦降黄龙》、《病孤三乡题》诸本例之,谓厥、偌、哮、郑、和等,非脚色之名或假脚色(如爷老、邦老之类) 之名不可也。至其名义,则尤晦涩。厥之为义,虽宋人亦所不解。欧阳公《六一诗话》云:“陶谷尚书尝曰:尖沿帽子卑凡厮,短鞑靴儿末厥兵。末厥,亦当时语,余天圣、景祐间,已闻此句,时去陶公尚未远,人皆莫晓其义。”《刘贡父诗话》云:“今人呼秃尾狗为厥,衣之短后者亦曰厥。故欧公记陶尚书语末厥兵,则此兵正谓末贼耳。”李治《敬斋古今駐》(卷八) 则曰:“末厥,盖俗语也。犹今俚语俗言木厥云耳。木厥者,木强刁厥之谓。”刘、李二说,不同如是。余意末厥兵必三字相连为一俗语,厥之名或自此出。至偌之音则与查近,《封氏闻见记》(十) :近代流俗,呼丈夫妇人纵放不拘礼度者为查。又有百数十种语,自相通解,谓之查谈。大抵迫猥僻云云。则偌或为轻薄子之称。若哮、郑、和则其意全不可解,姑举于此,以俟后日之研究耳。

    丑 生

    宋、元戏剧脚色之可举者如左。惟丑之名,虽见《元曲选》,然元以前诸书,绝不经见,或系明人羼入。然丑虽始于明,其名亦必有所本。余疑丑或由五花爨弄出。《辍耕录》云:院本又谓之五花爨弄。或曰,宋徽宗见爨国人来朝,衣装鞋履,巾裹、傅粉墨,举动皆如此,使优人效之以为戏(卷二十五) 。而宋官本杂剧,金院本名目之以爨名者,不可胜数。爨与丑本双声字,又爨字笔画甚繁,故省作丑,亦意中事。其傅粉墨一事,亦恰与丑合,则此色亦宋世之遗。至明代以后,脚色除改末为生外,固不出元脚色之外矣。

    余说一

    综上文所考者观之,则隋、唐以前,虽有戏剧之萌芽,尚无所谓脚色也。参军所搬演,系石耽或周延故事。唐中叶以后,乃有参军、苍鹘,一为假官,一为假仆,但表其人社会上之地位而已。宋之脚色,亦表所搬之人之地位、职业者为多。自是以后,其变化约分三级:一表其人在剧中之地位,二表其品性之善恶,三表其气质之刚柔也。宋之脚色,以副净为主,副末次之。然宋剧之以旦、以孤名者,不一而足,知他色亦有当场者矣。元杂剧中,则当场唱者惟正末、正旦。如《气英布》、《单鞭夺槊》二剧,第四折均以探子唱,则以正末扮探子。《柳毅传书》第二折,用电母唱,则以正旦扮电母。虽剧中之主人翁,苟于此折中不唱,则亦退居他色,故元剧脚色,全以唱不唱定之。南曲既出,诸色始俱唱,然一剧之主人翁,犹必为生、旦,此皆表一人在剧中之地位,虽在今日,犹沿用之者也,至以脚色分别善恶,事亦颇古。《梦粱录》记南宋影戏曰:公忠者雕以正貌,奸邪者刻以丑形,盖亦寓褒贬于其间(卷二十) 。影戏如此,真戏可知。元、明以后,戏剧之主人翁,率以末旦或生旦为之,而主人之中多美鲜恶,下流之归,悉在净丑。由是脚色之分,亦大有表示善恶之意。国朝以后,如孔尚任之《桃花扇》,于描写人物,尤所措意。其定脚色也,不以品性之善恶,而以气质之阴阳刚柔,故柳敬亭、苏昆生之人物,在此剧中,当在复社诸贤之上,而以丑、净扮之,岂不以柳素滑稽,苏颇倔强,自气质上言之当如是耶?自元迄今,脚色之命意,不外此三者,而渐有自地位而品性,自品性而气质之势,此其进步变化之大略也。

    夫气质之为物,较品性为著。品性必观其人之言行而后见,气质则于容貌举止声音之间可一览而得者也。盖人之应事接物也,有刚柔之分焉,有缓急之殊焉,有轻重强弱之别焉。此出于祖、父之遗传,而根于身体之情状,可以矫正而难以变革者也。可以之善,可以之恶,而其自身非善非恶也。善人具此,则谓之刚德柔德;恶人具此,则谓之刚恶柔恶;此种特性,无以名之,名之曰气质。自气质言之,则亿兆人非有亿兆种之气质,而可以数种该之。此数种者,虽视为亿兆人气质之标本可也。吾中国之言气质者,始于《洪范》三德,宋儒亦多言气质之佳,然未有加以分类者。独近世戏剧中之脚色,隐有分类之意,虽非其本旨,然其后起之意义如是,不可诬也。脚色最终之意义,实在于此。以品性,必观其人之言行而后见,而气质则可于容貌、声音、举止间,一览而得故也。故既考其渊源,复附论之如此。

    余说二 (面具考)

    面具之兴古矣。周官方相氏,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似已为面具之始。《汉书·礼乐志》:朝贺置酒为乐,有常从象人四人,秦倡象人员三人。孟康曰:象人,若今戏鱼、虾、师子者也。韦昭曰:著假面者也。张衡《西京赋》:总会仙倡,戏豹舞罴,白虎鼓瑟,苍龙吹篪。李善注曰:仙倡,伪作假形。谓如神仙、罴豹、熊虎,皆谓假头也。《颜氏家训·书证》篇:《文康》象庾亮。《隋书·音乐志》:礼毕者,出于晋太尉庾亮家。亮卒后,其伎追思亮,因假为其面,执翳,以舞象其容,取其谥以号之,谓之为《文康乐》。《旧唐书·音乐志》:代面,出于北齐。北齐兰陵王长恭,才武而面美,常著假面以对敌(《北齐书》及《北史》本传,不云假面,但云免冑示之面耳) 。又云《安乐》者,周武帝平齐所作也。舞者八十人,刻木为面,狗喙兽耳,以金饰之,垂线为发,画貘皮帽,舞蹈姿制犹作羌胡状。是北朝与唐散乐中,固盛行面具矣。《宋史·狄青传》:常战安远,临敌,被发带铜面具,出入贼中。而陆游《老学庵笔记》,载政和中大傩,下桂府进面具。比到,称一副,初讶其少;乃是以八百枚为一副,老少妍丑,无一相似者,乃大惊。面具之见于载籍者,大略如此。其用诸散乐,始于汉之象人;而《文康乐》、代面戏、《安乐》踵之。宋之面具虽极盛于政和,而未闻用诸杂戏。盖由涂面既兴,遂取而代之欤?

    余说三 (涂面考)

    涂面起于何世,今不可考。其见于载籍者,则《乐府杂录》云:后周士人苏葩,嗜酒落魄,自号中郎,每有歌场,辄入独舞。今为戏者,著绯戴帽,面正赤,盖状其醉也。《教坊记》载《踏摇娘》与此略同。但云:北齐有人姓苏, 鼻。案《玉篇》云: ,面疮也。盖当时演此戏者,通作赤面,故《杂录》以为状其醉,《教坊记》以为其状 鼻也。又温庭筠《乾 子》,戴陆象先为冯翊太守参军等,多名族子弟,以象先性仁厚,于是与府僚共约剧赌,(中略) 一参军曰,(中略) 吾能于使君厅前,墨涂其面,著碧衫子作神,舞一曲慢趋而出。(中略) 便为之,象先亦如不见(《太平广记》卷四百九十六引) 。则唐时舞人,固有涂面之事。至后唐庄宗,自傅粉墨称李天下(《五代史·伶官传》) 则又在其后;宋时则五花爨弄,亦傅粉墨(见上) ;又蔡攸侍曲宴,短衣窄袖,涂抹青红,杂倡优侏儒(《宋史·奸臣传》) :足为五采涂面之证。元则以墨点破其面者为花旦(见上) 。至五采涂面,虽元时无闻,然唐、宋既行,元固不能无之矣。

    余说四 (男女合演考)

    歌舞之事,合男女为之,其风甚古。《乐记》云:今夫新乐进俯退俯,奸声以乱,溺而不止,及优侏儒,獶杂子女。孔《疏》:加獶杂,谓猕猴也,言舞戏之时,状若猕猴;间杂男子妇人。言似猕猴,男女无别也。自汉以后,殊无所闻。至隋、唐之际,歌舞之伎渐变而为戏剧,而《踏摇娘》戏,以男子著妇人服为之(《教坊记》) ,此男女不合演之证。《旧唐书》高宗纪:龙朔元年,皇后请禁天下妇人为俳优之戏,诏从之。盖此时男优、女伎,各自为曹,不相杂也。开元以后,声乐益盛。《旧书志》云:玄宗于听政之暇,教太常乐工子弟三百人,为丝竹之戏。(中略) 号为皇帝弟子,又云梨园弟子,(中略) 太常又有别教院,(中略) 廪食常千人,宫中居宜春院。夫梨园弟子,既云乐工,子弟当系男子,而宜春院则尽妇人。《教坊记》云:妓女入宜春院,谓之内人,亦曰前头人,常在上前也。其家犹在教坊,谓之内人家。盖唐时乐工,率举家隶太常,故子弟入梨园,妇女入宜春院。又各家互相嫁娶。《教坊记》云:筋斗裴承恩妹,大娘善歌,兄以配竿木侯氏是也。然则梨园、宜春院人,悉系家人姻戚,合作歌舞,亦意中事。故元稹《连昌宫辞》咏念奴歌曰:“飞上九天歌一声,二十五郎吹管逐。”至合演戏剧,惟上文参军条,所引《云溪友议》一则近之,此外无他证也。宋初则教坊小儿舞队与女童舞队,各自为曹,亦各有杂剧(《宋史·乐志》及《东京梦华录》) 。惟《武林旧事》(卷六) 载南宋杂剧色九十九人,内有慢星子、王双莲二人,注云“女流”。人数既少,不能自为一曹,则容有合演之事。然或《旧事》但举杂剧色之有名者,不必诸色尽于此也。元剧既兴,男优与女伎并行,如《青楼集》所载珠帘秀、工驾头、花旦、软末泥,又如赵偏惜、朱锦绣、燕山秀,皆云:旦末双全。女子既兼旦、末,则亦各自为曹,不相混矣。又云:宋六嫂与其夫合乐,妙入神品。盖宋善讴,其未能传其父之艺(觱栗) 。则合乐亦合奏之义,非合演戏剧也。盖宋、元以后,男可装旦,女可为末,自不容有合演之事。或据宋六嫂事,谓元剧有男女合演者,殆不然矣。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