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春秋繁露译注最新章节!

    【题解】

    本篇主要说明天地为万物之本、人道之始,君臣、父子、夫妇之道皆取法于天地,因此天地是道德的本源。概括来说,主要有三个要点:一是唯德是亲;二是德等则先亲亲;三是亲等从近者始。

    天地者,万物之本、先祖之所出也。广大无极(1),其德昭明,历年众多,永永无疆(2)。天出至明,众知类也(3),其伏无不炤也(4);地出至晦,星日为明,不敢闇,君臣、父子、夫妇之道取之此。大礼之终也(5),臣子三年不敢当(6),虽当之,必称先君,必称先人(7),不敢贪至尊也(8)。百礼之贵(9),皆编于月,月编于时,时编于君,君编于天(10)。天之所弃,天下弗祐,桀、纣是也;天子之所诛绝,臣子弗得立,蔡世子(11)、逄丑父是也(12);王父、父所绝(13),子孙不得属(14),鲁庄公之不得念母(15)、卫辄之辞父命是也(16)。故受命而海内顺之,犹众星之共北辰(17)、流水之宗沧海也。况生天地之间,法太祖先人之容貌(18),则其至德(19),取象众名尊贵(20),是以圣人为贵也。

    【注释】

    (1) 无极:没有边际。极,尽头、边际。

    (2) 无疆:没有尽头。疆,极限、尽头。

    (3) 众知类:即“知众类”,指辨别万物众多的类别。

    (4) 伏:隐伏,藏匿。

    (5) 大礼之终:即“君丧”,指国君死亡。

    (6) 当:当政,主持国家政事。

    (7) “必称先君”二句:《公羊传》庄公四年:“古者必有会聚之事,相朝聘之道,号辞必称先君以相接。”先君,已故的国君。先人,已故的父亲。

    (8) 至尊:天子、国君的崇高地位。

    (9) 百礼之贵:苏舆注:“《春秋》者,礼义之宗,凡所纪皆关于礼。故云‘百礼之贵’。”苏说可从。

    (10) “皆编于月”四句:钟肇鹏《春秋繁露校释》:“行礼有时,如祭祀之礼,有祫、祠、蒸、尝;田猎之礼,有搜、苗、狝(xiǎn)、狩,皆案四时编制。时编于君,故统于王正月;君编于天,谓王者奉天命而有天下,统属于天。”钟说可从。编,编列、编辑整理。

    (11) 蔡世子:即蔡灵公般。

    (12) 逄丑父:春秋时齐国大夫。逄,殿本、凌本、苏本作“逢”,王道焜天启刊本、王谟《汉魏丛书》本作“逄”。作“逄”是。

    (13) 王父、父所绝:祖父和父亲与之断绝关系的人。王父,祖父。绝,断绝关系。

    (14) 属(zhǔ):连续,关联。

    (15) 鲁庄公之不得念母:事见《春秋》庄公三年。鲁庄公的母亲姜氏跟齐襄公私通,在齐襄公面前说鲁桓公的坏话,于是齐襄公派公子彭生杀鲁桓公。《春秋》认为姜氏参与杀鲁桓公这件事,因此鲁庄公不应该思念他的母亲姜氏。鲁庄公,春秋时期鲁桓公的儿子。

    (16) 卫辄之辞父命:事见《春秋》哀公三年。卫辄,即卫初公,卫灵公之孙、蒯聩之子。卫灵公因为蒯聩暴虐无道,把他驱逐出国而立辄为继承人。卫灵公死后,蒯聩想要回国继位,卫辄遵循祖父的遗命而抗拒父亲的命令。《公羊传》哀公三年:“不以父命辞王父命,以王父命辞父命。”表达了对于卫辄辞父命、遵王父命的认可。

    (17) 众星之共北辰:众多的星星都环绕着北极星。共,通“拱”,环绕。北辰,北极星。

    (18) 太祖:始祖。康有为《春秋董氏学》:“所谓太祖、先人,即天地也。人则法其德貌,故人为贵。”其说可通。

    (19) 则其至德:效法他们最崇高的德行。则,效法。至德,最崇高的德行。

    (20) 取象众名尊贵:取法他们尊贵的品格。

    【译文】

    天地是万物的本源,人类的祖先是从这里生出来的。天地广大没有边际,德行显明,经历的年代久远,永远没有尽头。天的表现极为光明,他能辨别万物众多的类别,使隐伏的事物没有不显明的;地的表现极为晦暗,可是在星星和太阳的照耀下,却不敢昏暗,君与臣、父与子、夫与妻之间相处的道理就是取法于这里。国君死后,臣子三年不敢当政,即使当政,也一定要称述已故的国君,一定要称述已故的父亲,而不敢贪求崇高的地位。《春秋》记载隆重的礼节,都编列在每个月的下面,每个月编列在每一季节的下面,每个季节编列在君主的下面,君主编列在上天的下面。上天所遗弃的,天下的人都不会保佑他,夏桀、商纣就是这样的人;天子与之断绝关系的人,臣子就不能拥立他,蔡世子、逄丑父就是这样的人;祖父和父亲与之断绝关系的人,儿子、孙子就不能跟他有任何关联,鲁庄公不能思念母亲、卫辄抗拒父亲的命令就是这样的情况。因此接受天命的人而天下的人都顺从他,就好像众多的星星都环绕着北极星、流水归宗于大海一样。更何况生长在天地之间,效法始祖先辈的仪容举止,效法他们最崇高的德行,取法他们众多尊贵的品格,因此说圣人是尊贵的。

    泰伯至德之侔天地也(1),上帝为之废适易姓而予之让(2)。其至德海内怀归之,泰伯三让而不敢就位(3)。伯邑考知群心贰,自引而激(4),顺神明也。至德以受命,豪英高明之人辐辏归之(5)。高者列为公侯,下至卿大夫,济济乎哉(6),皆以德序(7)。是故吴、鲁同姓也(8),钟离之会,不得序而称君(9),殊鲁而会之,为其夷狄之行也(10);鸡父之战(11),吴不得与中国为礼;至于伯莒、黄池之行(12),变而反道,乃爵而不殊;召陵之会,鲁君在是而不得为主,避齐桓也(13);鲁桓即位十三年,齐、宋、卫、燕举师而东,纪、郑与鲁戮力而报之,后其日,以鲁不得偏,避纪侯与郑厉公也(14)。

    【注释】

    (1) 泰伯至德之侔天地:泰伯的完美德行与天地齐等。泰伯,周太王的长子,有弟仲雍、季历。季历娶太任而生子昌。泰伯知道太王想要立季历为继承人,以便传位给昌。于是泰伯主动逃奔到越,断发纹身,以让位于季历,当地人后来归服于他,立为吴太伯。侔,等同、相等。

    (2) 上帝为之废适(dí)易姓而予之让:上帝为他废弃嫡子继承的礼法、改变他的姓氏而给予他谦让的德行。适,通“嫡”,正妻所生的长子。予,旧本均误作“子”,刘师培校改为“予”,是,今据正。

    (3) 三让:多次谦让。苏舆注:“三让,犹云‘固让’。古人数多用三。”

    (4) “伯邑考知群心贰”二句:伯邑考知道群臣不拥护他做王位继承人,于是自己主动引退让位。伯邑考,周文王的长子。贰,离心。自引而激,自己主动引退而去殷商做人质。

    (5) 辐辏(còu):形容如同车辐一样聚集到中心上。在这里指贤才从四面八方赶来归依至德之君王。

    (6) 济济:众多的样子。

    (7) 皆以德序:都是依照德行的高低来排列职位的次序。苏舆注:“所谓‘豪、杰、英、俊不相陵’。”

    (8) 吴、鲁同姓:吴、鲁皆为春秋时期诸侯国名。吴为泰伯之后裔,鲁为周公之后裔,二者都为姬姓之国。

    (9) “钟离之会”二句:钟离,春秋时楚地,在今安徽凤阳。《春秋》成公十五年:“冬十有一月,叔孙侨如会晋士燮(xiè)、齐高无咎、宋华元、卫孙林父、郑公子鱿(yóu)、邾人会吴于钟离。”叔孙侨如是鲁国大夫,自叔孙侨如以下至郑公子鱿皆为诸夏各国大夫,于邾则称人。《春秋》先书诸夏各国,然后才书“会吴”。吴君参加会盟而不被称君,并书于最末,不得列于国君之序,是“外之”之意。

    (10) “殊鲁而会之”二句:《公羊传》成公十五年:“曷为殊会吴?外吴也。曷为外也?《春秋》内其国而外诸夏,内诸夏而外夷狄。”殊鲁,指《春秋》认为吴国国君与鲁国大夫的地位不相称而以吴国为夷狄。

    (11) 鸡父之战:事见《春秋》昭公二十三年。

    (12) 伯莒、黄池之行:伯莒,地名,在今湖北麻城东北。鲁定公四年,蔡侯、吴子同楚国战于伯莒,楚国败绩。黄池,地名,在今河南封丘西南。鲁哀公十三年,鲁哀公和晋侯、吴子在黄池会盟。

    (13) “召陵之会”三句:《春秋》僖公四年:“楚屈完来盟于师,盟于召陵。”《公羊传》:“其言来何?与桓为主也。”何休注:“以从内文,知与桓公为天下霸主。”召陵,地名,在今河南郾城东。

    (14) “鲁桓即位十三年”六句:《春秋》桓公十三年:“春二月,公会纪侯、郑伯,己巳,及齐侯、宋公、卫侯、燕人战,齐师、宋师、卫师、燕师败绩。”《公羊传》:“曷为后日?恃外也。其恃外奈何?得纪侯、郑伯然后能为日也。”鲁桓,即鲁桓公,鲁隐公的弟弟。戮(lù)力,并力、勉力。偏,殿本、凌本、苏本均作“遍”,宋本作“偏”,作“偏”是,今从宋本。所谓“偏”,即偏战,指春秋时期的一种正规作战方式,交战双方约定好日期,各居一面而战。

    【译文】

    泰伯的完美德行与天地齐等,上帝为他废弃嫡子继承的礼法、改变他的姓氏而给予他谦让的德行。虽然他的完美德行使天下的人都归服于他,泰伯却多次把君位让给季历而不敢就位。后来文王的长子伯邑考知道群臣不拥护他做王位继承人,于是自己主动引退让位,这是顺从神明的意旨。具有完美德行的人接受天命,英雄豪杰和才能出众的人都会归依他。才德高的被任命为公侯,才德低的被任命为卿大夫,真是人才众多啊,都是依照德行的高低来排列职位的次序。因此吴国和鲁国尽管是同姓,钟离会盟之时,吴国国君却不能被列入席次而称为国君,用不同于鲁国国君的身份参加会盟,这是因为他有夷狄般的行为;在鸡父发生的那次战争,吴国不能跟中国行礼;至于伯莒之战、黄池之会,吴国的行为有所变化而返归正道,于是称呼他的爵位而跟其他国家没有什么不同;在召陵的那次会盟,鲁国国君参加了而不能做主持人,这是为了避讳齐桓公的缘故;鲁桓公即位十三年后,齐国、宋国、卫国、燕国举兵向东进攻,纪国、郑国同鲁国并力作战,而把作战的日子写在后面,这是因为鲁国不能独居一面作战,为了避讳纪侯和郑厉公的缘故。

    《春秋》常辞,夷狄不得与中国为礼。至邲之战(1),夷狄反道,中国不得与夷狄为礼,避楚庄也;邢、卫,鲁之同姓也(2),狄人灭之,《春秋》为讳,避齐桓也(3)。当其如此也,惟德是亲,其皆先其亲(4)。是故周之子孙,其亲等也,而文王最先(5);四时等也,而春最先;十二月等也,而正月最先(6);德等也,则先亲亲(7);鲁十二公等也(8),而定、哀最尊(9);卫俱诸夏也,善稻之会(10),独先内之(11),为其与我同姓也(12);吴俱夷狄也,柤之会(13),独先外之(14),为其与我同姓也;灭国五十有余(15),独先诸夏;鲁、晋俱诸夏也,讥二名(16),独先及之;盛伯、郜子俱当绝,而独不名,为其与我同姓兄弟也(17);外出者众(18),以母弟出,独大恶之,为其亡母背骨肉也(19);灭人者莫绝,卫侯燬灭同姓独绝(20),贱其本祖而忘先也。

    【注释】

    (1) 邲之战:可参见本书《竹林篇》首段注释。

    (2) “邢、卫”二句:可参见本书《灭国下篇》相关注释。

    (3) “《春秋》为讳”二句:可参见本书《王道篇》相关注释。

    (4) 其:犹“此”。

    (5) 文王最先:《公羊传》隐公元年:“王者孰谓?谓文王也。”何休注:“文王周始受命之王。”因此以文王为最先。

    (6) 正月最先:《公羊传》隐公元年:“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何休注:“夫王者始受命改制,布政施教...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