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春秋繁露译注最新章节!

,在四次小型考核之后就应该举行一次大型的考核。天子应该每年在全国范围内举行一次小型的考核,三次小型考核之后就应该举行一次大型考核。先后进行三次大型的考核而根据官吏的政绩来决定其升迁或贬退,给这项活动起个名字,可以叫做“计”。

    考试之法,合其爵禄(1),并其秩(2),积其日(3),陈其实(4),计功量罪,以多除少(5),以名定实。先内弟之(6),其先比二三分,以为上中下(7),以考进退,然后外集(8),通名曰进退。增减多少,有率为弟九(9),分三三列之,亦有上中下。以一为最,五为中,九为殿(10)。有余归之于中(11),中而上者有得(12),中而下者有负(13)。得少者以一益之,至于四,负多者以四减之,至于一,皆逆行(14)。三四十二而成于计,得满计者绌陟之(15)。次次每计,各逐其弟,以通来数(16)。初次再计,次次四计,各不失故弟,而亦满计绌陟之(17)。

    【注释】

    (1) 合其爵禄:综合被考核者的爵位俸禄。合,综合。

    (2) 秩:职位,即官吏的品级次第。

    (3) 日:资历,年资。

    (4) 实:实绩,劳绩。

    (5) “计功量罪”二句:计算功劳与过错,功劳多就用功劳减去过错,过错多就用过错减去功劳。

    (6) 内弟:指就某一官员本身的功罪来论定其等次,而不是与别的官员相比较来定出等次。弟,古“第”字,次序、等第。

    (7) “其先比二三分”二句:陶鸿庆云:“‘二’乃‘三’之误而衍者。本作‘其先比三分,以为上中下’。比,谓选次之也,如下文云。‘有’与‘又’同,率为第九分,第亦此也,例与此同。”陶说是,可从。比,排列次序。

    (8) 外集:指集合全国官员加以评比,排定等级。苏舆注:“‘外集’,合计天下而殿最之。”

    (9) 有率(lǜ)为弟九:又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为九个等级。有,同“又”。率,标准、规格。

    (10) “以一为最”三句:最、中、殿,古代考核军功、政绩划分的等级,上等为最,中等为中,下等为殿。凌曙注曰:“《汉书·宣帝纪》‘丞相御史课殿最以闻’,颜注:‘凡言殿最者,殿,后也。最,凡要之首也。课,居先也。’”

    (11) 有余归之于中:冒广生云:“谓得上弟者陟,得下弟者绌,其余皆归之于中。中者弟五,不绌亦不陟也。”冒说是。有余,即指不在上等亦不在下等者。

    (12) 有得:指得到奖励加分。

    (13) 有负:指得到惩罚减分。冒广生云:“‘负’,负罪也。罪之小者曰过,故过亦得言负。”

    (14) 皆逆行:指从第一等至第九等,得分逐级减少。

    (15) “三四十二”二句:这是在讲述决定升迁或降级的方法。如果某个官员连续三次加四分(即三次都得优等),或者连续三次减四分(即三次都得劣等),就算满计,可以升迁或者降级了。满计,考核完满的意思。

    (16) “次次每计”三句:冒广生云:“第二考为初次,第三考为次次,每次皆有弟,每计皆逐其故弟考之。第为九分数也,所谓小计也。计之第为三,总数也,所谓大计也。来数者,未来之数也。”冒说可从。次次,第一考为初考,第二考为次考,第三考为次之次,故曰“次次”。来数,指下一轮的考核等级分数。

    (17) “初次再计”四句:冒广生云:“此承上文未来之数言,‘初次’,谓未来之第二考,第二考并第一考所得之第计之,曰‘再计’也。‘次次’谓未来之第三考,第三考后,并第一、二、三考所得之第之分数而总计之,曰‘四计’也。四计分上中下三第,虽一与三考分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第不同,而以一至三为上,四至六为中,七至九为下,一也。故曰‘各不失其故第’也。曰‘亦满计绌陟之’者,谓九年以后未来之计,其绌陟与此九年之计同也。”冒说是,可从。初次再计,是说初考与次考合计之,是为“再计”。次次四计,是说三考论定以后,总计一、二、三考,是为“四计”。

    【译文】

    考核的办法,要综合被考核者的爵位俸禄,连同考虑到他的职位,累计他的资历,列出他的实绩,以此来计算他的功劳与过错,功劳多就用功劳减去过错,过错多就用过错减去功劳,用名称来确定他的实质。先根据官员自身的功过由主考者定出等次,首先排列出三个等级次序,分出上中下三等,以此来加以考核并决定是升迁或贬退,然后集合全国官员加以评比以排定等级,这个通常叫做“进退”。“进退”时,按照官员的实绩多少进行加减,又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为九个等级,这九个等级三个一组分为上中下三等,每一等级内又按照上中下三个小的等级进行排列。把第一等定为优等,第五等为中等,第九等为末等。除了优等和末等的,其余的全部归为中等,比中等好一些的得到奖励加分,比中等差一些的得到惩罚减分。得分少的,以一分为单位进行累加,直到加满四分;减分多的,以四分为单位进行递减,直到减至一分,从第一等至第九等,得分逐级减少。如果某个官员连续三次都得优等,或者连续三次都得劣等,就算满计,可以升迁或者贬退了。每次考核都要加以计分,每次计分都要根据在原来的等级基础上加以核算,由此就可以知道下一轮的考核等级分数如何计算了。下一轮的初考和次考合起来加以计分,三考论定以后,总合一、二、三考加以计分,各自都在不失去原来等级的基础上加以计分,这样满计后,也就可以决定官员的升迁或贬退了。

    初次再计,谓上弟二也;次次四计,谓上弟三也。九年为一弟(1)。二得九,并去其六,为置三弟(2)。六六得等,为置二(3)。并中者得三,尽去之(4)。并三三计得六,并得一计得六(5)。此为四计也。绌者亦然(6)。

    【注释】

    (1) “初次再计”五句:冒广生云:“上文言九年之后之计,所谓通来数也。此以下皆言九年之内之计,而卢注以为‘未详’者,三年一考,每考皆有第。初次,谓第二考也,第二考并第一考计之,曰再计。其二次皆得一等者,谓之‘上第二’也。次次,谓第三次皆得一等者,谓之‘上第三’也。至此为九年,此得‘上第三’者,为置‘一第’,此上第之上者也。”冒说可从。

    (2) “二得九”三句:冒广生云:“第三考得九等,其一二考亦两得九等者,今并去其六,为置三第,四计之三第,等于三考之九第也,此下第也。”冒说可从。

    (3) “六六得等”二句:冒广生云:“第三考得六等,其一二考亦两得六等者,今并去其四,为置二第,四计之二第,等于三考之六第也,此中等也。”冒说可从。

    (4) “并中者得三”二句:冒广生云:“谓一、二、三考并得五等者,今尽去之。绌与陟均又加之也,此所谓五为中也。”冒说可从。

    (5) “并三三计得六”二句:冒广生云:“此谓第一、二考并三等者,两三如六。今第三考亦三等,以三考之得三,合一二考之得六计之,为并得三,依得九去六,得六去四例,此并三者,亦应并去其二,为置一第,故曰并得一,计得六也。三考之三第,等于四计之一第,故得以一等计之,此上第之下者也。”冒说可从。

    (6) “初次再计”至“绌者亦然”数句:谭献校定本注曰:“此节疑旧注入。”未知确否。卢文弨校曰:“未详。”苏舆案:“此法汉时似未通行,故人但知京房《考功课吏法》。今史文不详,无由订董、京异同得失矣。”此段文字,冒广生之说,文意尚可贯通,今暂从之。

    【译文】

    第一考和第二考合起来加以计分,两次都得到一等,叫做“上第二”。三考论定以后,总合一、二、三考加以计分,三次都得到一等,叫做“上第三”。至此九年,综合评定为一等,即相当于上上等。第三考得九等,第一、二考也是两次得到九等,那么同时减去六分,综合评定为三等,即相当于下等。第三考得六等,第一、二考也两次得到六等,那么同时减去四分,综合评定为二等,即相当于中等。第一、二、三考都得五等,那么分数就都加减消除平衡了,又开始在这个基础上重新计分。第一、二考都得到三等,合计为六等,第三考也得三等,合计第一、二考的得分,则同时得到三等,那么再同时减去两分,综合评定为一等,即相当于上下等。这就是所谓的“四计”。对于官员贬退的等级核算方式也与此相类似。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