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春秋繁露译注最新章节!

于“而况受天谴也”一段文字,旧本在《必仁且智篇》末。钱塘云:“后一段疑本在《二端篇》。”苏舆注:“案:《必仁且智篇》‘其大略之类’一段,与此篇文相类。”谭献校定本、钟肇鹏校释本皆将此段移入《二端篇》。谭、钟二本是,今据移正。大略,大概、大要。

    (2) “天地”二句:苏舆注:“不常,犹‘非常’。《释名·释天》:‘异者,异于常也。’”《公羊传》隐公三年何休注:“异者非常可怪,先事而至者。”不常,非常。异,怪异、异常。

    (3) 灾:灾害,灾祸。《公羊传》隐公五年何休注:“灾者有害于人物,随事而至者。”《公羊传》定公元年:“异大乎灾。”董仲舒认为“灾”所造成的损失及影响要比“异”小一些,因此说:“小者谓之灾。”

    (4) 谴:谴责,谴告,警告。

    (5) 威:威力震慑。

    (6) 《诗》云:下引文见《诗经·周颂·我将》。苏舆注:“《韩诗外传》三两引此诗,《外传》八一引此诗,凡三见。一、文王因地动而谨饰;二、殷汤见共谷而斋戒;三、晋君因梁山崩,素服率群臣而哭。并以畏威为畏灾异。”

    (7) 殆(dài):大概。

    (8) 见(xiàn):同“现”,显现、出现。

    (9) 殃咎(yānɡ jiù):祸殃,灾祸。

    (10) 以此见天意之仁而不欲陷人也:由此可以看出上天的心意是仁爱而不想陷害人们的。苏舆注:“《对册》云:‘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白虎通义·灾变篇》:“天所以有灾变何?所以谴告人君,觉悟其行,欲令悔过修德,深思虑也。”

    (11) 谨案灾异以见天意:钟肇鹏《春秋繁露校释》案:“此当系后人旁注栏入正文。仲舒原文当谓:‘天意有欲也,有不欲也。’沈(鼎新)本、两京(遗编)本删此八字,是。惟宋本已有此句,则其由来已久。”钟说可从。

    (12) 惩:警戒。钟肇鹏校释本作“征”,曰:“征,谓证验也……‘征于心’与下句‘验于国’正相印。”钟说亦通。

    (13) 振:挽救。《荀子·尧问篇》亦有:“天使夫子振寡人之过也。”

    (14) 报:告知。

    (15) “《春秋》之法”四句:《春秋》宣公十五年:“冬,蝝(yuán)生,饥。”《公羊传》:“蝝生不书,此何以书?幸之也……上变古易常,应是而有天灾,其诸则宜于此焉变矣。”《公羊传》僖公三年何休注:“宣公复古行中,其年谷大丰,明天人相与报应之际,不可不察其意。”钟肇鹏《春秋繁露校释》:“何休注以为宣公初税亩,变古公田旧制,‘应是而有天灾’。后宣公悔悟,‘明年复古行中,冬大有年,其功美过于无灾,故君子深为喜而侥幸之’。这就是变不幸为幸,所谓‘幸国’。”法,法则、标准。上,指在上位的执政者,即鲁宣公。变古易常,改变古代的制度和常规。应,响应。幸,侥幸。

    (16) 孔子曰:下引文出处未详。有,同“又”。“屡极”下,苏舆注:“疑夺‘其罪’二字,下当更有夺文。”苏说可从。极,通“殛”,惩罚。

    (17) 孽(niè):灾祸,罪恶。

    (18) 《春秋》之所独幸:董天工笺注:“灾异非国家之祥,人所恶见者。公岂矫情异俗,反以有灾为幸?盖以《春秋》之君不能无过,有过必有灾。有灾而不知儆,则积而为异,至于灭亡,所以教人不必恶灾,幸尚为灾而未至于异也。恐惧修省,转祸为福,岂非幸欤?”

    【译文】

    其大概的类别,天地之间的万物,有异于寻常变化的,叫做怪异,比它小一些的叫做灾祸。灾祸经常是先发生而怪异就随之而来了。灾祸,是上天的谴责;怪异,是上天的威力震慑。上天谴责而还不知道悔改,那么就用威力震慑来使其畏惧。《诗经》上说:“畏惧上天的威力震慑。”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大凡灾异的根源,完全都是产生于国家的过失。国家的过失刚刚一发生,上天就会发出灾害来对其加以谴责警告;上天对其进行谴责、警告,而还不知道改变的话,就会显现怪异来对其进行警醒、恐吓;上天对其进行警醒、恐吓,还不知道畏惧的话,那么祸殃就会降临了。由此可以看出上天的心意是仁爱而不想陷害人们的。我谨慎地考察核实:通过灾异可以看出上天的心意。上天的心意有要求人们这么做的方面,也有要求人们不那么做的方面。它所要的、所不要的,人在内心要加以自我反省,应该在心中加以警戒;人在观察外部事物时,应该在国家中有所征验。因此在灾异之所表现出来的上天的心意,是用来使人们畏惧的而不是让人们厌恶的,以为这是上天想要挽救我的过错,补救我的过失,因此用灾异来告知我。《春秋》的法则,在上位的执政者改变古代的制度和常规,上天是响应这些而有天灾的,这样的国家是侥幸的。孔子说:“上天对于侥幸的、又做坏事的国家或人,经常惩罚它的罪过。”楚庄王因为上天没有显现灾祸,大地也没有显现灾祸,就对着山河祈祷说:“上天难道是要灭亡我了吗?不告知我的过错,这是要惩罚我的罪过啊。”从这些来看,天灾是响应人们的过失而降临的,怪异是明确显现而可以使人畏惧的。这就是上天所想要挽救的,《春秋》所唯独以为侥幸的,楚庄王之所以要进行祷告和请求的原因。圣明贤德的君主尚且喜欢接受忠臣的劝谏,更何况是接受上天的谴责呢?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