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春秋繁露译注最新章节!

    【题解】

    “二端”即指小大、微著而言。本篇阐发了《春秋》的微言大义,论述了灾异谴告之说,说明了灾异萌发的根源,认为“凡灾异之本,尽生于国家之失”,唯有圣人方能预先知见,防祸患灾变于未萌。《春秋》明“二端”之义,意在“贵微重始,慎终推效”,从而使人们能够“省天谴而畏天威,内动于心志,外见于事情,修身审己,明善心以反道”。

    《春秋》至意有二端(1),不本二端之所从起,亦未可与论灾异也,小大、微著之分也。夫览求微细于无端之处,诚知小之将为大也,微之将为著也,吉凶未形,圣人所独立也(2)。虽欲从之,末由也已,此之谓也(3)。故王者受命(4),改正朔,不顺数而往,必迎来而受之者(5),授受之义也。故圣人能系心于微而致之著也。是故《春秋》之道,以元之深正天之端,以天之端正王之政,以王之政正诸侯之即位,以诸侯之即位正竟内之治,五者俱正而化大行(6)。故书日蚀、星陨、有蜮(7)、山崩、地震、夏大雨水、冬大雨雹、陨霜不杀草、自正月不雨至于秋七月、有鹳鹆来巢,《春秋》异之,以此见悖乱之征(8)。是小者不得大,微者不得著,虽甚末(9),亦一端。孔子以此效之(10),吾所以贵微重始是也。因恶夫推灾异之象于前,然后图安危祸乱于后者,非《春秋》之所甚贵也。然而《春秋》举之以为一端者,亦欲其省天谴而畏天威(11),内动于心志,外限于事情,修身审己,明善心以反道者也,岂非贵微重始、慎终推效者哉?

    【注释】

    (1) 二端:两个方面,即下文所说的“小大、微著”。

    (2) 独立:苏舆注:“‘独立’二字,疑文误耳。”立,疑作“知”或“见”。

    (3) “虽欲从之”三句:苏舆注:“‘虽欲’三句,妄窜无疑。”苏说是。“虽欲从之,末由也已”,文见《论语·子张篇》,此处显系妄窜,故应删去为宜。

    (4) 受命:接受天命,即指王者即位为天子。

    (5) “改正朔”三句:新王即位,在改正朔时,不是依照通常的数字顺序如十一、十二、十三去进行,而是根据上一朝所建立的正朔而加以改变。

    (6) “是故《春秋》之道”至“五者俱正而化大行”数句:苏舆从钱塘之说,将此段文字移至本书《玉英篇》,并保留原文于《二端篇》。今暂从苏舆之说,两存其文。另,关于此段之注释及译文可参见《玉英篇》,兹不赘述。

    (7) 蜮(yù):亦称“短狐”,古代传说一种能含沙射影、使人发病的动物。

    (8) “故书日蚀”数句:可参考本书《王道篇》之相关注释,兹不详述。

    (9) 末:细微,即指非根本的、不重要的事物。

    (10) 效:征验,证明。

    (11) 天谴:上天的谴责。

    【译文】

    《春秋》最深远的意义有两个方面,不探求这两个方面是怎样产生的,也就不可以一起讨论灾异,这两个方面就是小与大、细微与显著的分别。在没有端倪显现的地方察看到细微之处,确实知道小的将要变为大的,细微的将要变得显著,在吉凶尚未形成之前,只有圣人能够知见。因此君王接受天命,更改正朔,不是依照通常的数字顺序而进行,一定会根据上一朝所建立的正朔而加以改变,这就是授予和接受的道理。因此圣人能够把心思放在细微之处并把它变得显著。于是记录了天下发生的日食、陨星坠落、发现短狐、山崩、地震、夏天降大雨、冬天下大冰雹、降下的严霜没有损毁青草、从正月到秋天的七月一直没有下雨、有鹳鹆来筑巢居住,《春秋》认为这些事都很怪异,并用它来表示悖理逆乱的征兆。这就是小的不至于变成大的,细微的不至于变成显著的,虽然很细微,但也是一个方面。孔子用它来进行征验,这也就是《春秋》看重细微、重视开始的原因所在。因为厌恶在灾异发生之前对其迹象进行推演,然后在祸乱发生之后才想着去安定它,这不是《春秋》所推重的做法。然而《春秋》把它列举出来作为一个方面,也是想让他们能够对上天的谴责进行反省,进而敬畏上天的威严,在内在的心志上产生震动,并表现于外在的事情之上,修养身心,审视自己,彰明善心并返归正道,这难道不是看重细微和开始、谨慎对待结果并推验效果的做法吗?

    其大略之类(1),天地之物有不常之变者,谓之异(2),小者谓之灾(3)。灾常先至而异乃随之。灾者,天之谴也(4);异者,天之威也(5)。谴之而不知,乃畏之以威。《诗》云(6):“畏天之威。”殆此谓也(7)。凡灾异之本,尽生于国家之失。国家之失乃始萌芽,而天出灾害以谴告之;谴告之而不知变,乃见怪异以惊骇之(8);惊骇之尚不知畏恐,其殃咎乃至(9)。以此见天意之仁而不欲陷人也(10)。谨案:灾异以见天意(11)。天意有欲也,有不欲也。所欲、所不欲者,人内以自省,宜有惩于心(12);外以观其事,宜有验于国。故见天意者之于灾异也,畏之而不恶也,以为天欲振吾过(13),救吾失,故以此报我也(14)。《春秋》之法,上变古易常,应是而有天灾者,谓幸国(15)。孔子曰(16):“天之所幸、有为不善,而屡极。”楚庄王以天不见灾,地不见孽(17),则祷之于山川曰:“天其将亡予邪?不说吾过,极吾罪也。”以此观之,天灾之应过而至也,异之显明可畏也。此乃天之所欲救也,《春秋》之所独幸也(18),庄王所以祷而请也。圣主贤君尚乐受忠臣之谏,而况受天谴也?

    【注释】

    (1) 其大略之类:“其大略之类”以下至于“而况...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