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蔡元培自述最新章节!

谓开放女禁。其实中国大学无所谓女禁,像英国牛津等校似的。民九,有女学生要求进校,以考期已过,姑录为旁听生。及暑假招考,就正式招收女生。有人问我:“兼收女生是否创制新法?”我说:“教育部的大学令,并没有专收男生的条文;从前女生不抗议,所以不招女生,现在女生来要求,而程度又够得上大学,就没有拒绝的理由。”这是我国大学男女同学的开始。稍后,孔德学校也有女学生,于是各中、小学逐渐招收她们了。我一向是主张男女平等的,可惜今天到会的女同学,只有赵、谭、曹三位,仍觉得比男同学少得多。

    第三件我提倡的事,就是变更文体,兼用白话,但不攻击文言。我本来不赞成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孔子一类的主张,因为学术上的派别也和政治上的派别一样,是相对的,不是永远不相容的。在北大当时,胡适之、陈仲甫、钱玄同、刘半农诸君,暨沈氏兄弟,积极的提倡白话文学;刘师培、黄季刚诸君,极端维护文言。我却相信,为应用起见,白话文必要盛行,我也常常做白话文,替白话文鼓吹;然而,我曾声明,作美术文,用文言未尝不好。例如我们写字,为应用起见,自然要写行楷,若如江艮庭的篆隶写药方,当然不可;若是为人写斗方或屏联作装饰品,即写篆隶章草,有何妨害。可是文言、白话的分别适用,到如今依然没有各得其当。

    以上系我在北大时举办的或提倡的几件较大的事情。其他如注意美育,提倡军训,培养学生对于国家及人类的正确观念,都没有放松。只可惜上述这些理想,总没有完全实现。可见个人或少数人的力量,终是有限。综计我居北大校长名义,自民六至民十五,共十年有半,而实际办事,不过五年有半,所成就者仅仅如是。一经回忆,对于知我罪我,不胜惭悚!

    今天在座的,年龄皆少于我,未来服务于国家社会的机会正多,发展无量。况且以诸位的年龄,合计不知几千百倍于本人,而预料诸位将来达于七十岁的时候,对于国家社会的贡献,更不知将几千百倍于本人;所以今天诸位先生与同学以祝我的,我谨以还祝诸位健康。

    (《中央周报》第四○六期,

    一九三六年二月二十三日出版)

    记三十六年以前之南洋公学特班

    南洋公学,自民元前十六年奏准后,即于第二年设师范院,其程度如民国元年之师范学校。又设外院,考取学生,派师范生轮流教之,其程度如今日之小学也。第二年,设中院,其程度如今日之中学。前十二年。上院校舍落成,适有北洋大学学生避拳乱来上海者,乃设铁路班以收容之,是为高等教育之发端。故自外院,而中院,而上院,即自小学,而中学,而高等学校,是为南洋公学正式之系统。所设之师范院,本为例外。而当时尚有一例外之班,与师范相类者,为特班。交通大学中,尚保存拟设《南洋公学特班章程》一通,其第五条有云:“师范生应遵守之规约,及应独得之优礼,特班从同。”足为特班与师范院相类之证也。

    特班之设,为沈总理(总理即今之校长)曾植所提议,而盛督办宣怀从之。其考试,据特班同学彭清鹏君所述:“招考二次,每次各取二十人,初试在南洋公学,复试在盛宅。所试皆国文,复试题为《明夏良胜中庸衍义书后》及《请建陪都议》,与试者大都不知第一题之出处,由监试员检示《四库全书提要》,乃勉强完卷。开学以后,陆续报到者三十八人,均寄宿校中。”其时彭君与邵闻泰、谢忱二君皆未满二十岁,亦彭君所能忆及者也。然交大所保存之特班常年经费,则言学生三十人,伙食每人三元,每月九十元,似不过三十人。今据我与彭君及老校友沈叔逢君所能忆及之特班同学,则尚不满三十人。今姑依姓氏画数之多少,题名于左,并以予所忆及之籍贯及略历附注之:

    王世澂号莪孙,福建闽侯人,治法学。

    王世□ 世澂之弟。

    朱履龢 字笑山,江苏吴县人,留学英国,治法学,曾任司法部次长。

    吴叔田

    李漱桐(叔同) 天津人,曾留学日本,初为美术家,书画篆刻,无不精工;并参加春柳社。后皈依佛教,改名弘一。

    贝寿同 字季眉,江苏吴县人,留学德国,治建筑术,在司法部任技正甚久。

    邵闻泰 字仲辉,后改名力子,浙江绍兴人,善为文,努力革命,现任陕西省政府主席。

    林大同 浙江永嘉人,在杭州办水利局多年。

    范彦矧 浙江平湖人。

    胡仁源 字次珊,浙江吴兴人,善为文,富哲学思想,留学英国,治工程,曾任北京大学工科学长并代理校长。

    殷祖同 字志伊,江苏常熟人,在特班时,富革命思想,善为文。散学后未久,于归途中失足坠水卒。

    项骧 号微尘,浙江永嘉人,治财政学,曾在财政部服务。

    黄炎培 号韧之,后改名任之,江苏上海人。在清季,秘密组织革命团体;后在江苏教育界服务甚久;创设中华职业教育社及人文图书馆等。

    陆梦熊 字渭渔,曾留学日本,在交通上服务甚久,现任交通部专员。

    郭奇远 浙江永嘉人。

    彭清鹏 字云伯,江苏吴县人,在司法部任秘书甚久,现任司法行政部科长。

    穆湘瑶 号恕再,江苏上海人,曾在警察上服务,现营实业。

    钟枚 字卡岑,浙江杭州人,曾在浙江行政上服务。

    谢忱 字元量,今以字行,四川人,善为文,现任监察院监察(委)员。

    魏斯灵 号阜欧,江西人,曾任江西财政厅长及国会议员。

    右所记不过二十人,其籍贯及略历,恐亦尚有说误,姑记之以待补正。

    特班章程第一条云:“特设一班,以待成材之彦之有志西学者。”是课程重在西学。又于第四条规定:功课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为初级功课,后期为高级功课,各限三年卒业。初级功课为英文之写诵、文法、章句;算学之数学、代数、几何、平三角;格致化学之手演。高级功课为格致化学之阐理,地志,史学,政治学,理财学,名学。是其本意在以英文教授政治、理财等学,养成新式从政人才,而令于初级中补受数、理、化普通教育也。

    因特班生对于初级功课,有已习或未习者,故均在中院上课,或插班,或开班,我已忘之。我所忆及者,章程之第七条所规定:“西课余暇,当博览中西政事诸书,以为学优则仕之地。”特设教员二人以管理之。其一任监督,初聘江西赵君从蕃任之,赵君辞职后,聘黄岩王君舟瑶继任。其一任指导,则由我任之。

    指导之法,稍参书院方式,学生每人写札记,由教员阅批。月终,由教员命题考试,评次甲乙,送总理鉴定。其时学生中能读英文者甚少。群思读日文书,我乃以不习日语而强读日文书之不彻底法授之,不数日,人人能读日文,且有译书者。

    特班开办于民元前十一年之春,解散于前十年之冬,自始至终,不及二年。不特章程第四条之初级功课未能修毕,即第七条之自修,恐亦影响甚微。其中多数特班生卒能在学术上、社会上有贡献者,全恃此后特殊力学之结果耳。惟同学聚散,不无雪泥鸿爪之感。黄任之君曾于民元十六年,邀集特班同学,在上海半淤园聚餐,到者忆不过十余人。忽忽十年,尚未有第二次之集会。适交通大学四十年纪念册征文,余以此事亦校史中特别之史实,故就所忆及者记述之,以充篇幅。

    (蔡元培手稿)

    辛亥那一年

    辛亥是我留德的第五年。我于丁未五月间经西伯里亚往德国。到柏林后,始知有徐伯荪先烈刺恩铭于安庆,及秋竞雄先烈等在绍兴遇害之事。上海报戴(载),问官说:“汝受孙文指使么?”(大意如此)徐先烈说:“我运动革命,已二十年,还要受别人指使么?”驻德孙慕韩公使读到此,有点寒心,乃强作解嘲语说:“革命党真是大言不惭。”

    自丁未到辛亥五年间,差不多年年都有惊人的大事。例如丁未七月间,孙先生有钦廉之役。十一月,又有镇南关之役。戊申三月,有河口之役。是年十月,有熊成基先生在安庆起义。庚戌,有汪精卫先生刺载沣之事。至于辛亥三月间,温生才先生刺杀孚琦,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殉难,于是促成八月十九日之起义,而告一大结束。我也于是年回国了。

    辛亥八月中旬(阳历十月初旬),德国大学的暑假尚未完,而中学已开课。我因几位德国朋友的介绍,往维铿斯多中学参观。这中学是私立的,是较为革新的,在课程上,重顿悟不重记诵;在训育上,尚感化不尚拘束,于会食前,诵一条世界名人格言,以代宗教式祈祷;注重音乐,除平时练习外,每星期必有一次盛大的演奏;学生得举行茶会,邀教员及男、女同学谈话。我寄住在此校教员宿舍中,历一星期,觉得他们合理化的生活,是很有趣的。我在此校住了一星期,忽见德国报纸上,载有武汉起义的消息。有一德国朋友问我:这一次的革命,是否可以成功?我答以必可成功,因为革命党预备已很久了。不久,又接到吴稚晖先生一函(自伦敦来,或自巴黎来,我此时记不清了)。以武汉消息告我,并言或者是一大转机,我辈均当尽力助成(大意如此)。我于是先到柏林,每日总往同学会,与诸同学购报传观,或集资发电,大家都很热烈的希望各省响应就是了。同学中,有一位刘庆恩君,稍稍做了一点可资谈助的事:同学会中,本有两面小龙旗,插在案上花瓶中。有一日,刘君把这龙旗扯破了,他去备了两面五色旗来替它。又有一日,来了一位使馆的秘书,带笑着说道:“袁宫保出来了,革命军势孤了!”仿佛很得意的样子。刘君骂道:“放屁!”就打他一个耳光,别人赶紧劝开,那秘书也只好悄悄的去了。

    我在柏林住了一个月光景,接陈英士先生电报,催我回国,我就从西伯里亚回来。到上海,正是黄克强先生由汉口来上海的时候,孙先生还没有到。有一日,说是有一个省代表会,将于第二日举大元帅,大约举黎宋卿先生的多一点。我因为听说黎先生本来不是赞成起义的,又那时候很有与北军妥协的消息,觉得举黎不妥,特地到汤垫仙先生处,同他磋商,适章太炎先生亦在座,详细讨论,彼等亦赞成我举黄的提议。但汤先生不肯于第二日直接举黄,而要求我亦到会,于会中推我为代表而投票举黄。不知何以要有如此曲折,我那时也不求甚解而允之。第二日,开选举会,依汤先生所定之手续,我投票举黄,章先生及其他有选举权者,皆举黄,盖事前受章、汤两先生疏通了。大元帅举定后,章先生忽起立,垂涕而道,大意说:“黎先生究系首难的人物,不可辜负他,现在大元帅既选定,请设一副元帅,并举黎先生任之。”全体赞成。

    那时候,又有一段新闻,关于辜汤生先生的事。自武昌起义以后,望平街各报馆每日发好几次传单,并在馆门口用大字誉写,借示行人,于是望平街有人山人海之状。辜先生那时正在南洋公学充教员,乃撰一英文论说,送某报,责问公共租界工部局,谓:“望平街交通阻滞,何以不取缔?”南洋公学学生阅之,认辜先生含有反革命意,乃于辜来校时,包围而语责之。辜说:“言论本可自由,汝等不佩服我,我辞职。”学生鼓掌而散,辜亦遂不复到校。此为我回国以后所闻,未知确否。

    (《越风》,杂志第二十期,一九三六年十月十日出版)

    我在五四运动时的回忆

    民国五年的冬季,我正在法国,接到教育部的电报,要我回国任北大校长。本来,在民元我长教育部以前,那时名叫京师大学堂,我便在那大学堂一部分的译学馆任国文及西洋史的教员。现在要我来任北大校长,我算是第二次为北大服务了。

    当我从法国回到上海的时候,友人中劝不必就职的颇多,说北大太腐败,进去了,若不能整顿,反于自己的声名有碍,这当然是出于爱我的意思。但也有些朋友说:既然知道他的腐败,更应进去整顿,就是失败,也算尽了心,这也是爱人以德的说法。我到底接受了后说,到北大来。

    到北大以后,我们第一要改革的是学生的观念。我在译学馆教书的时候,就知道北京学生的习惯,他们平日对于学问上并没有什么兴会,只要年限满后,可以得到一张毕业文凭,便算功德完满了。尤其北京大学的学生,是从京师大学堂“老爷”式学生嬗继下来。他们的目的,不但在毕业,而尤注重在毕业以后的出路。所以我到校第一次演说,就说明“大学学生当以研究学术为天职,不当以大学为升官发财之阶梯”。然而要打破这些习惯,只有从聘请积学而热心的教授着手。

    因此,我到北大,由医专校长汤尔和君的介绍,便首先聘请了主编《新青年》的陈独秀君任北大文科学长,同时在《新青年》上,我们认识了留美的胡适之君,他回国后,即请他到北大任教职。

    五四运动发生的时候,我对于学生运动素有一种成见,以为学生在学校里面,应以求学为最大目的,不应有何等政治组织。其有年在二十岁以上、对于政治有特殊兴趣者,可以个人资格,参加政治团体,不必牵涉学校。所以民国七年夏间,北京各校学生曾为外交问题,结队游行,向总统府请愿,当北大学生出发时,我曾力阻他们,而他们一定要参加,我因此引咎辞职,经慰留而罢。

    到八年五月四日,学生不签字于巴黎和约与罢免亲日派曹、陆、张(章)的主张,仍以结队游行为表示,我也就不去阻止他们了。他们因愤激的缘故,遂有焚曹汝霖住宅及攒殴章宗祥的事。学生被警厅逮捕者数十人,各校皆有,而北大的学生居多数。我与各专门学校的校长向警厅力保,始释放。但被拘的虽已保释,而学生尚抱再接再厉的决心,政府亦且持不做不休的态度。都中喧传政府将明令免我职,而以马其祀君任北大校长,我恐若因此增加学生对于政府的纠纷,我个人且将有运动学生保持地位的嫌疑,不可以不速去,乃一面呈政府引咎辞职,一面秘密出京,时为五月九日。

    我离京之时,学生仍每日分队出去演讲,政府逐队逮捕,因人数太多,就把学生都监禁在北大第三院。北京学生受了这样大的压迫,于是引起全国学生的罢课,而且引起各大都会工商界的同情与公愤,将以罢工、罢市为同样的要求。政府知势不可侮,乃释放被逮诸生,并决定不签和约,罢免曹、章、陆,于是,五四运动的目的完全达到了。

    虽然五四运动的目的既达,北京各校的秩序均恢复,独北大因校长辞职问题又起多少纠纷。政府曾一度任命胡次珊君继任,而为学生所反对,不能到校。各方面需要我复职。我离校时本预定决不回去,不但为校务的困难,实因校务以外,常常有许多不相干的缠绕,度一种(劳)苦而无功的生活,

    但是,隔了几个月,校中的纠纷,仍在非我回校不能解决的状态中,我不得已,乃允回校。回校以前,先发表《告北京大学学生及全国学生联合会(书)》,告以学生救国,重在研究学术,不可常常为救国运动而牺牲。至此,北大因五四运动而起的纠纷才算平息了。

    (《中国学生》,第二卷第九期,

    一九三六年十月二十三日出版)

    爱国女学三十五年来之发展

    爱国女学之成立,已三十五年。余为三十五年前参与发起之一人,回想当年,不胜今昔之感。

    民国纪元前十年,余在南洋公学任教员。是时反对清廷议立大阿哥之经连山先生尚寓上海,而林少泉先生借其妻林××夫人及其妹林宗素女士自福州来,均提倡女学。由余与亡室黄仲玉夫人招待,在登贤里寓所开会。到会者除经、林二氏外,有韦氏增珮、增瑛两女士,吴产复先生偕其女亚男、弱男及其妾夏小正三女士,陈梦坡先生偕其女撷芬、及其二妾蔡××、蔡××三女士,余与林、陈诸先生均有演说。会毕,在里外空场摄影,吴产复夫人自窗口望见之而大骂,盖深不以其二女参与此会为然也。未几,薛锦琴女士到沪,蒋智由先生设席欢迎,乃请仲玉与林氏姑嫂作陪,而自身不敢列席,盖其时男子尚不认娶妾为不合理,而男女之界,亦尚重避嫌如此。

    爱国女学,即在此种环境中产生也。是年冬,由蒋智由、黄宗仰两先生提议,设立女校,余与林、陈、吴三先生并列名发起,设校舍于登贤里,名曰爱国。罗伽陵夫人代表乌目山僧捐资相助,而推蒋先生为校长,发起人均任教员。未几,蒋先生往日本游历,余被推继任。开办时所有学生,即发起人家中之女子。及第二年,始招外来学生;而第一届学生,多因年龄长大、家务分心而退学,故学生甚少。

    爱国女学第一次之发展,在爱国学社成立以后。由吴稚晖先生提议,迁校舍于学社左近之泥城桥福源里,并运动学社诸生,劝其姊妹就学,而学社诸教员,如王小徐、叶浩吾、吴稚晖、蒋竹庄诸先生,亦兼任女学教课,逐时本校始有振兴之气象。

    第二次之发展,则在钟宪鬯先生长校时期,即爱国学社被解散之后。是时,张竹君女士初自广州来,力倡妇女经济独立之必要,愿教以手工。钟先生因于本校课程中加手工,而且附设手工传习所,请张女士及其弟子传授。由本校学生之宣传,而内地妇女纷来学习。其后,手工传习所虽停办,而爱国女学之声名,传播已广。

    第三次之发展,则为蒋竹庄先生长校时期。时在民元前三年一月。厘订课程,使适合于中小学教育之程度;订建校舍,使教室与运动场有相当之设备。从此,本校始脱尽革命党秘密机关之关系————余长本校前后数次,凡革命同志徐伯荪、陶焕卿、杨笃生、黄克强诸先生到上海时,余与从弟国亲及龚未生同志等,恒以本校教员资格,借本校为招待与接洽之机关。其时,较高级之课程,亦参革命意义,如历史授法国革命史、俄国虚无党故事;理化注重炸弹制造等。又高级生周怒涛等,亦秘密加入同盟会————而入于纯粹的教育事业之时代。民元四月,徐固卿先生继任校长,民三(年),添办体育科、文科,校誉日益隆盛。江苏教育厅批准立案。徐固卿先生解职后,曾由萧蜕公、宋侠公、吴和士诸先生相继任校长。

    第四次之发展,则为季融五先生长校时期。时在民国十年。遵教育部学制,划分初级中学、高级中学、体育专科与附属小学四部。民十六年,因国民政府奠都南京,教育行政系统更易,本校划隶上海市区,改向上海市教育局立案,奉令更名为私立爱国女子中学。其后因来学者众,原有校舍不敷应用,乃于十九年秋迁至江湾路尘园,次第自建校舍。高中部复添设师范科,于是基础益形巩固,校务日见发达。

    在此节节发展时期,不幸二十一年“一·二八”之役,全部校舍,悉被焚毁,三十年来之文物,损失殆尽。不得已,遂假法租界贝勒路志成小学余屋,招集学生,以维教学。逾月,复迁至吕班路大陆坊。是年秋,季融五先生因感受刺激而辞职,校董会推孙翔仲先生为校长,迁回尘园,以图复兴,重建校舍,添置校具,并办女童军训练班,设第二小学于新闸路。二十二年秋,得校董祷民谊、潘守仁两先生之助,更添建仁斋、谊斋两宿舍。逾年,孙翔仲先生辞职,校董会推季毅生先生任校长。是年秋,移设校内附属小学一部于昆山路,奉令改称爱国女子第一小学,附设幼稚园。二十四年秋,复就昆山路校舍,添设初中第二院,学生亦颇众多,并呈准教育部将体育科正名为体育师范科,校后更辟田径场,运动成绩,与年俱进;而各科课程,亦多注重实际。自二十一年秋至今,可谓爱国女学之复兴时期。

    今年为三十五周年,观历来发展之历史,又兼以主持者之毅力,预料前途,必更有辉煌之象也。

    (《爱国女学校三十五周纪念刊》,

    该校一九三六年十二月二日出版)

    我在教育界的经验

    我自六岁至十七岁,均受教育于私塾;而十八岁至十九岁,即充塾师(民元前二十九年及二十八年)。二十八岁又在李蕴客先生京寓中充塾师半年(前十八年)。所教的学生,自六岁至二十余岁不等。教课是练习国文,并没有数学与其他科学。但是教国文的方法,有两件是与现在的教授法相近的:一是对课,二是作八股文。对课与现在的造句法相近。大约由一字到四字,先生出上联,学生想出下联来。不但名词要对名词,静词要对静词,动词要对动词;而且每一种词里面,又要取其品性相近的。例如先生出一山字,是名词,就要用海字或水字来对他,因为都是地理的名词。又如出桃红二字,就要用柳绿或薇紫等词来对他;第一字都用植物的名词,第二字都用颜色的静词。别的可以类推。这一种工课,不但是作文的开始,也是作诗的基础。所以对到四字课的时候,先生还要用圈字的法子,指示平仄的相对。平声字圈在左下角,上声在左上角,去声右上角,入声右下角。学生作对子时,最好用平声对仄声,仄声对平声(仄声包上、去、入三声)。等到四字对作得合格了,就可以学五言诗,不要再作对子了。

    八股文的作法,先作破题,止两句,把题目的大意说一说。破题作得合格了,乃试作承题,约四五句。承题作得合格了,乃试作起讲,大约十余句。起讲作得合格了,乃作全篇。全篇的作法,是起讲后,先讲领题,其后分作八股(六股亦可),古每两股都是相对的。最后作一结论。由简而繁,确是一种学文的方法。但起讲、承题、破题,都是全篇的雏形;那时候作承题时仍有破题,作起讲时仍有破题、承题,作全篇时仍有破题、承题、起讲,实在是重床叠架了。

    我三十二岁(前十四年)九月间,自北京回绍兴,任中西学堂监督,这是我服务于新式学校的开始。这个学堂是用绍兴公款设立的。依学生程度,分三斋,略如今日高小、初中、高中的一年级。今之北京大学校长蒋梦麐(麟)君、北大地质学教授王烈君,都是那时候第一斋的小学生。而现任中央研究院秘书的马祀光君、任浙江教育厅科员的沈光烈君,均是那时候第三斋的高材生。外国语原有英、法二种,我到校后又增日本文。教员中授哲学、文学、史学的有马泪菇、薛阁轩、马水臣诸君,授数学及理科的有杜亚泉、寿孝天诸君,主持训育的有胡钟生君,在当时的绍兴,可为极一时之选。但教员中颇有新旧派别,新一点的,笃信进化论,对于旧日尊君卑民,重男轻女的旧习,随时有所纠正,旧一点的不以为然。后来旧的运动校董,出而干涉,我遂辞职(前十三年)。

    我三十五岁(前十一年)任南洋公学特班教习。那时候南洋公学还止有小学、中学的学生;因沈子培监督之提议,招特班生四十人,都是擅长古文的;拟授以外国语及经世之学,备将来经济特科之选。我充教授,而江西赵仲宣君、浙江王星垣君相继为学监。学生自由读书,写日记,送我批改。学生除在中学插班习英文外,有愿习日本文的;我不能说日语,但能看书,即用我的看书法教他们,他们就试译书。每月课文一次,也由我评改。四十人中,以邵闻泰(今名力子)、洪允祥、王世澂、胡仁源、殷祖同、谢忱(今名无量)、李(叔)同(今出家号弘一)、黄炎培、项骧、贝寿同诸君为高材生。

    我三十六岁(前十年),南洋公学学生全体退学,其一部分借中国教育会之助,自组爱国学社,我亦离公学,为学社教员。那时候同任教员的吴稚晖、章太炎诸君,都喜昌言革命,并在张园开演说会,凡是来会演说的人,都是讲排满革命的。我在南洋公学时,所评改之日记及月课,本已倾向于民权女权的提倡,及到学社,受激烈环境的影响,遂亦公言革命无所忌。何海樵君自东京来,介绍我宣誓入同盟会,又介绍我入一学习炸弹制造的小组(此小组本止六人,海糕与杨笃生、苏凤初诸君均在内)。那时候学社中师生的界限很宽,程度较高的学生,一方面受教,一方面即任低级生的教员;教员热心的,一方面授课,一方面与学生同受军事训练。社中军事训练,初由何海樵、山渔昆弟担任,后来南京陆师学堂退学生来社,他们的领袖章行严、林力山二君助何君。我亦断发短装与诸社员同练步伐,至我离学社始已。

    爱国学社未成立以前,我与蒋观云、乌目山僧、林少泉(后改名白水)、陈梦坡、吴彦复诸君组织一女学,命名“爱国”。初由蒋君管理,蒋君游日本,我管理。初办时,学生很少;爱国学社成立后,社员家中的妇女,均进爱国女学,学生骤增。尽义务的教员,在数理方面,有王小徐、严练如、钟宪鬯、虞和钦诸君;在文史方面,有叶浩吾、蒋竹庄诸君。一年后,我离爱国女学。我三十八岁(前八年)暑假后,又任爱国女学经理。又约我从弟国亲及龚未生、俞子夷诸君为教员。自三十六岁以后,我已决意参加革命工作。觉得革命止有两途:一是暴动,一是暗杀。在爱国学社中竭力助成军事训练,算是下暴动的种子。又以暗杀于女子更为相宜,于爱国女学,预备下暗杀的种子。一方面受苏凤初君的指导,秘密赁屋,试造炸药,并约钟宪鬯先生相助,因钟先生可向科学仪器馆采办仪器与药料。又约王小徐君试制弹壳,并接受黄克强、剧若木诸君自东京送来的弹壳,试填炸药,由孙少侯君携往南京僻地试验。一方面在爱国女学为高材生讲法国革命史、俄国虚无党历史,并由钟先生及其馆中同志讲授理化,学分特多,为练制炸弹的预备。年长而根抵较深的学生如周怒涛等,亦介绍入同盟会,参加秘密小组。

    我三十九岁(前七年),又离爱国女学。嗣后由徐紫虬、吴书箴、蒋竹庄诸君相继主持,爱国女学始渐成普通中学,而脱去从前革命性的特殊教育了。

    四十岁(前六年),我到北京,在译学馆任教习,讲授国文及西洋史,仅一学期,所编讲义未完,即离馆。

    四十一岁至四十五岁(前五年至一年),又为我受教育时期。第一年在柏林,习德语。后三年,在莱比锡,进大学。

    四十六岁(民国元年),我任教育总长,发表《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据清季学部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的五项宗旨而加以修正,改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公民道德、世界观、美育五项。前三项与尚武、尚实、尚公相等,而第四、第五两项却完全不同,以忠君与共和政体不合,尊孔与信仰自由相违,所以删去。至提出世界观教育,就是哲学的课程,意在兼采周秦诸子、印度哲学及欧洲哲学以打破二千年来墨守孔学的旧习。提出美育,因为美感是普遍性,可以破除我彼此的偏见;美感是超越性,可以破生死利害的顾忌,在教育上应特别注重。对于公民道德的纲领,按法国革命时代所标举的自由、平等、友爱三项,用古义证明说:“自由者,‘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也,古者盖谓之义。平等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也;古者盖谓之恕。友爱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也;古者盖谓之仁。”

    学部旧设普通教育、专门教育两司;改教育部后,我为提倡成人教育、补习教育起见,主张增设社会教育司。

    我与次长范静生君常持相对的循环论,范君说:“小学没有办好,怎么能有好中学?中学没有办好,怎么能有好大学?所以我们第一步,当先把小学整顿。”我说“没有好大学,中学师资哪里来?没有好中学,小学师资哪里来?所以我们第一步,当先把大学整顿。”把两人的意见合起来,就是自小学以至大学,没有一方面不整顿。不过他的兴趣,偏于普通教育,就在普通教育上多参加一点意见。我的兴趣,偏于高等教育,就在高等教育上多参加一点意见罢了。

    我那时候,鉴于各省所办的高等学堂程度不齐,毕业生进大学时,甚感困难,改为大学预科,附属于大学。又鉴于高等师范学校的科学程度太低,规定逐渐停办;而中学师资,以大学毕业生再修教育学的充之。又以国立大学太少,规定于北京外,再在南京、汉口、成都、广州各设大学一所。后来我的朋友胡君适之等,对于停办各省高等学堂,发现一种缺点,就是每一省会,没有一种吸集学者的机关,使各省文化进步较缓。这个缺点,直到后来各省竞设大学时,才算补救过来。

    清季的学制,于大学上,有一通儒院,为大学毕业生研究之所。我于《大学令》中改名为大学院,即在大学中,分设各种研究所。并规定大学高级生必须入所研究,伺所研究的问题解决后,始能毕业(此仿德国大学制)。但是各大学未能实行。

    清季学制,大学中仿各国神学科的例,于文科外又设经科。我以为十四经中,如《易》、《论语》、《孟子》等,已入哲学系;《诗》、《尔雅》,已入文学系;《尚书》、三《礼》、《大戴记》、春秋三传已入史学系;无再设经科的必要,废止之。

    我认大学为研究学理的机关,要偏重文理两科,所以于《大学令》中规定:设法、商等科而不设文科者不得为大学;设医、工、农等科而不设理科者,亦不得为大学。但此制迄未实行。而我于任北大校长时,又觉得文理二科之划分,甚为勉强;一则科学中如地理、心理等等,兼涉文理;二则习文科者不可不兼习理科,习理科者不可不兼习文科。所以北大的编制,但分十四系,废止文、理、法等科别。

    我五十一岁至五十八岁(民国六年至十二年),任国立北京大学校长。民国五年,我在法国,接教育部电,要我回国,任北大校长。我遂于冬间回来。到上海后,多数友人均劝不可就职,说北大腐败,恐整顿不了。也有少数劝驾的,说:腐败的总要有人去整顿,不妨试一试。我从少数友人的劝,往北京。

    北京大学所以著名腐败的缘故,因初办时(称京师大学堂)设仕学、师范等馆,所收的学生,都是京官。后来虽逐渐演变,而官僚的习气,不能洗尽。学生对于专任教员,不甚欢迎,较为认真的,且被反对。独于行政、司法界官吏兼任的,特别欢迎;虽时时请假,年年发旧讲义,也不讨厌,因有此师生关系,毕业后可为奥援。所以学生于讲堂上领受讲义,及当学期、学年考试时要求题目范围特别预备外,对于学术,并没有何等兴会。讲堂以外,又没有高尚的娱乐与自动的组织,遂不得不于学校以外,竟为不正当的消遣。这就是著名腐败的总因。我于第一次对学生演说时,即揭破“大学学生,当以研究学术为天职,不当以大学为升官发财之阶梯”云云。于是广延积学与热心的教员,认真教授,以提起学生研究学问的兴会。并提倡进德会(此会为民国元年吴稚晖、李石曾、张溥泉、汪精卫诸君发起,有不赌、不嫖、不娶妾的三条基本戒,又有不作官史、不作议员、不饮酒、不食肉、不吸烟的五条选认戎),以挽奔竞及游荡的旧习;助成体育会、音乐会、画法研究会、书法研究会,以供正当的消遣;助成消费公社、学生银行、校役夜班、平民学校、平民讲演团与《新潮》等杂志,以发扬学生自动的精神,养成服务社会的能力。

    北大的整顿,自文科起。旧教员中如沈尹默、沈兼士、钱玄同诸君,本已启革新的端绪;自陈独秀君来任学长,胡适之、刘半农、周豫才、周岂明诸君来任教员,而文学革命、思想自由的风气,遂大流行。理科自李仲揆、丁巽甫、王抚五、颜任光、李书华诸君来任教授后,内容始以渐充实。北大旧日的法科,本最离奇,因本国尚无成文之公、私法,乃讲外国法,分为三组:一曰德、日法,习德文、日文的听讲;二曰英、美、法,习英文的听讲;三曰法国法,习法文的听讲。我深不以为然,主张授比较法,而那时教员中能授比较法的,只有王亮畴、罗钧任二君。二君均服务司法部,只能任讲师,不能任教授。所以通盘改革,甚为不易。直到王雪艇、周镀生诸君来任教授后,始组成正式的法科,而学生亦渐去猎官的陋见,引起求学的兴会。

    我对于各家学说,依各国大学通例,循思想、自由原则,兼容并包。无论何种学派,苟其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尚不达自然淘汰之运命,即使彼此相反,也听他们自由发展。例如陈君介石、陈君汉章一派的文史,与沈君尹默一派不同;黄君季刚一派的文学,又与胡君适之的一派不同;那时候各行其是,并不相妨。对于外国语,也力矫偏重英语的旧习,增设法、德、俄诸国文学系,即世界语亦列为选科。

    那时候,受过中等教育的女生,有愿进大学的;各大学不敢提议于教育部。我说:一提议,必通不过。其实学制上并没有专收男生的明文;如招考时有女生来报名,可即著录;如考试及格,可准其就学。请从北大始。于是北大就首先兼收女生,各大学仿行,教育部也默许了。

    我于民国十二年离北大,但尚居校长名义,由蒋君梦麐(麟)代理,直到十五年自欧洲归来,始完全脱离。

    我六十一岁至六十二岁(十六年至十七年)任大学院院长。大学院的组织,与教育部大概相同,因李君石曾提议试行大学区制,遂取此名。大学区的组织,是摹仿法国的。法国分全国为十六大学区,每区设一大学,区内各种教育事业,都由大学校长管理。这种制度优于省教育厅与市教育局的一点,就是大学有多数学者,多数设备,决非厅局所能及。我们为心醉合议制,还设有大学委员会,聘教育界先进吴稚晖、李石曾诸君为委员。由委员会决议,先在北平(包河北省)、江苏、浙江试办大学区。行了年余,常有反对的人,甚至疑命名“大学”,有蔑视普通教育的趋势,提议于大学院外再设一教育部的。我遂自动的辞职,而政府也就改大学院为教育部;试办的三大学区,从此也取消了。

    我在大学院的时候,请杨君杏佛相助。我素来宽容而迂缓,杨君精悍而机警,正可以他之长补我之短。正与元年我在教育部时,请范君静生相助,我偏于理想,而范君注重实战,以他所长补我之短一样。

    大学院时代,院中设国际出版品交换处,后来移交中央研究院,近年又移交中央图书馆。

    大学院时代,设国立音乐学校于上海,请音乐专家萧君友梅为校长(第一年萧君谦让,由我居校长之名)。增设国立艺术学校于杭州,请图画专家林君风眠为校长。又计划第一次全国美术展览会,但此会开办时,我已离大学院了。

    大学院时代,设特约著作员,聘国内在学术上有贡献而不兼有给职者充之,听其自由著作,每月酌送补助费。吴稚晖、李石曾、周豫才诸君皆受聘。

    我于六十一岁时,参加中央政治会议,曾与吴稚晖、李石曾,张静江诸君提议在首都(当时为南京)、北平、浙江等处,设立研究院,通过。首都一院,由大学院筹办,名曰国立中央研究院。十七年开办,我以大学院院长兼任中央研究院院长。我离大学院后,专任研究院院长,与教育界虽非无间接的关系,但对于教育行政,不复参与了。

    (《宇宙风》第五十五期<一九三七年十二月出版>、五十六期<一九三八年一月出版>)

    自传之一章

    余家明末由诸暨迁至山阴,余祖先有营木材业者,因遭同行人妒忌,被斧砍伤,受伤后遂不复理木材业。此余闻祖先轶事之最早者。自此祖又两世,至我曾祖,行四。余曾祖之兄行三者,营绸缎业于广东,因偷关被捕,将处极刑,家中营救,罄其所有,免于一死。

    余祖父营典当业,为当铺经理。遂在笔飞坊自置一房,坐北朝南,有大厅三楹。生我父兄弟七人。先三叔好武艺,外出,不知所往,亦不知所终。留在家同居者只六子耳。六叔、七叔年最幼,长子及二、四、五子均已结婚。先祖又在屋后加盖五楼五底,以备大家庭合住之用。余等为大房住一楼一底之外,尚多一骑楼,骑楼虽多只一间,亦意存优待于长子也。

    余生于清同治六年(一八六八)丁卯,十二月十七日亥时,初言十八日子时,后改正为十七日亥时。其时无钟表,计时亦难准确。

    余同胞兄弟四人,四弟早殇,实为兄弟三人,即余有一兄一弟。

    余有两姊,均未出阁,均在二十左右病故;有一幼妹,亦早殇。

    先父面方,肤色颇黄,先母面椭圆,肤色白营。余兄弟姊妹七人,凡居单数者均像母,居双数者均像父,余行二,故像父亲。

    先父为钱庄经理,二叔为绸缎店经理,四叔亦经营钱庄,五叔、七叔为某庄副经理,全家经商,惟六叔读书。

    余家至我六叔,始考试入学(秀才),后并补康(廪生)。自六叔以前,祖传无读书登科之人。

    余幼时,先父延聘教师在家教读。年十一,先父见背,家中不克复延教师,即附学他处。先父之丧为夏六月,是年下半年起,余即寄居姨母家附近读一年。十二岁、十三岁,又在一李先生家附读两年。十四岁,始从王子庄先生学作八股文,王先生其时八股文名家也。余从王先生学至十七岁,余入学游泮矣(秀才)。

    十八岁、十九岁余自设馆教书。

    自二十岁起,不复授徒。余在徐家校书矣。绍兴有徐家,藏书甚富,又喜校书印书,喜以文会友,故亦延聘及我。余自此不复作八股,改作辞章考据之学。

    二十一、二、三、四岁四年中,均校书徐家,多得读书之益。

    二十四岁,己丑年,(光绪十五年,一八八九年)余入乡闺中式(举人)。

    此后成进士及殿试,《言行录》等处已说及,不必赘述矣。述其未说及者一二如次。

    余入同盟会在乙巳年(光绪三十一年,一九○五年),为同盟会成立之年,或其次年,介绍入会者,何海樵也。

    次年,黄克强持孙先生手书来,派余为上海支部部长。是年余返绍兴故乡一行。

    又次年丁未,余随孙宝琦赴德,彼任钦差,余往留学,由西比(伯)利亚行,同行者有齐寿山。

    寿山告余,李石曾先生吃素,及其理由,余以为然,因亦吃素。直吃至民国十年腿病不能行走,医生感觉病时素食不易调理,为简便计,劝我恢复肉食,我从之,实仍偏重素食,惟不如以前之严格耳。

    戊申年(光绪三十四年,一九○八年),我始游巴黎。

    辛亥革命,余在德国,得陈英士电,促即回国,余乃取道西伯利亚东归。归后,命我任教育总长。此后诸事,知者更多矣。

    萧瑜笔记

    (《传记文学》杂志第十卷第一期,

    一九六七年一月一日台北出版)

    [1] ① 此处当为“一九一一年”。“ 十一年”属作者的写作习惯。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