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杜甫传最新章节!

    七五九年(肃宗乾元二年)的夏天,关内久旱不雨,田地里一片黄埃,造成严重的灾荒。史思明在相州打败唐军后,杀死安庆绪,回到范阳,自称大燕皇帝,准备攻取河南。杜甫在东京道上,又亲自看到一般的官吏是怎样对待人民,对于当前的政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这一切情形和他所希望距离太远了。他觉得他在华州作一个司功参军实在没有什么意义,于是在立秋后不久便毅然放弃了这个职位。

    他放弃这个职位,表示他对于政治的绝望,但还有更重要的原因,使他不得不这样做。肃宗在七三八年(开元二十六年)立为太子,并不是出于玄宗的本意,李林甫、杨国忠也都时常要破坏他的皇位继承权,他的地位是极端不稳固的。后来肃宗由于于马嵬坡之变,分得一部分兵力,北上灵武,宦官李辅国才劝他继承帝位。李辅国也就成为拥戴肃宗的功臣,因此他日渐跋扈,专揽政权,无论大事小事,都要经过他的决定才能执行。肃宗事前没有得到玄宗的同意,先在灵武即位,已经内疚于心,以李辅国为首的拥戴肃宗的官僚集团便利用这个机会,一方面挑拨肃宗和玄宗的感情,加深他们父子间的矛盾,一方面攻击玄宗旧日的官吏,制造出激烈的党争。房琯是玄宗的旧臣,又一度被肃宗信任,而且他自高自大,更成为这个集团攻击的目标。所以他在凤翔、长安一再遭受打击。杜甫属于他的一党,随着他的失败,杜甫在政治上也丧失了出路。他的“弃官”虽说是主动的,但其中也存在着不得不如此的苦衷。

    这在他个人的生活上是一个大的转变。他从此不但离远了他十几年依恋不舍的长安,并且和他爱好的故乡洛阳也永久别离了。他在七五六年的春天在率府里管理了几个月的兵甲器仗,从七五七年的五月到七五八年的六月在肃宗身边作了一年的左拾遗,再加上不到一年的华州司功,他一生实际的政治生活————除去后来在成都严武的幕中工作一个短时期外————断断续续地一共不过两年半。在这些职位上他已经做了很大的努力,可是在政治的逆流中他不可能发挥任何作用。所以他在《秦州杂诗》里说:“唐尧(指肃宗)真自圣,野老(杜甫自称)复何知?”这是他受了许多打击以后所表示的失望的心情。

    调马图卷,五代·后梁画家赵喦作品,绢本设色,纵29.5厘米,横49.4厘米,现藏上海博物馆。

    他放弃了官,对当前的政治感到失望,而且在《遣兴》五首里歌咏了一些所谓高蹈的人物,如不入州府的庞德公、避俗的陶潜、“上疏乞骸骨”的贺知章与市衣终身的孟浩然,但他井没有放弃了对祖国与对人民的热烈的关怀。

    相州败后,河南骚动,杜甫不能回洛阳的老家,又没有钱居住生活昂贵的长安;这时因为他的从侄杜佐在秦州东柯谷盖了几间草堂,僧人赞公也在秦州西枝村开辟了几座窑洞,他就决定把一家人搬到秦州去住。秦州(甘肃天水)是陇右道东部一个重要的城市,位置在六盘山支脉陇山的西边。陇山高约二千多公尺,旧日的记载说,山路九转,越过这座山要用七天的工夫,从东方来的人走到这里常常踌躇不前。秦州就用这座山来迎接杜甫,杜甫也以这座山起始他另一个段落的、别开生面的新诗。他的《秦州杂诗》第一首便这样说:

    潇湘图卷,五代,董源,绢本设色,纵50厘米,横141厘米,描绘的是五代时期江南山水景色。

    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

    迟回度陇怯,浩荡及关愁。

    水落鱼龙(川名)夜,山空鸟鼠(谷名)秋。

    西征问烽火,心折此淹留。

    这陇山西边的陇右道,从秦汉到唐代,是汉族和少数民族氐羌杂居的区域,每逢战乱时期,这带地方不被本地的土豪割据,便被新兴的外族侵入。唐自从高祖以来,开拓边境,深入西域,在陇右设置了都督府和州县。开元时,又建立朔方、陇右、河西、安西、北庭等节度使,镇压边疆,每年从内地运来大批的壮丁和缯帛,在这里屯田牧马,所以军城烽火,万里不断。等到安史乱起,陇西的精锐都征发东征,留兵单弱,防地空虚,给吐蕃一个很好的侵略机会。

    藏族到了第七世纪在藏王弃宗弄赞(即松赞干布)领导下从个别的部落形成统一的王国,吐蕃就是这个王国的名称。六四一年(贞观十五年)弃宗弄赞和唐朝的宗室女文成公主结婚,此后汉藏两族的经济和文化产生了前此不曾有过的密切的交流,但是在政治上一方面由于唐朝皇帝的开边黩武,一方面由于吐蕃势力的膨胀,彼此的关系是不很正常的:时而互通使节和好,时而爆发残酷的战争。如今这个自称“外甥国”的吐蕃又是一边遣使请和,愿意帮助唐军平乱,一边扩充势力,率众东侵,致使没有几年的工夫,两北州县都落入它的掌握。杜甫三年来在关内河南流离转徙,阅尽人间的疾苦与祖国的不幸,如今越过陇山,不料又接触到国家的另一个危机,这危机的严重性并不下于横行中原的胡羯。我们知道,安史之乱中的许多史实都反映在杜甫的诗中,我们也不可忽略,吐蕃的蚕食在杜甫诗里也留下不少的痕迹。

    当吐蕃的势力逼近洮州岷州时,杜甫到了秦州。两年前,他在凤翔任左拾遗,他已经明了西方的情势,并且认识这情势的严重。那时他送长孙九侍御赴武威任判官,就提到————

    东郊尚烽火,朝野色枯槁;

    西极(指陇右)柱亦倾,如何正穹昊?

    ————《送长孙九侍御赴武威判官》

    送杜亚赴河西任判官,他说————

    西极最疮痍,连山暗烽燧。

    ————《送从弟亚赴河西判官》

    蚕种丝织西传图,反映古代中原蚕种丝织技术传播西域各国的情景。

    武威与河西都在秦州以西,较为辽远,但关于秦州稍南的同谷,杜甫也曾经这样说————

    古来无人境,今代横戈矛。

    ————《送韦十六评事充同谷防防御判官》

    现在他亲自到了秦州,听到的,时而是川原将要昏黑时的一片鼓角,时而是薄暮中的一声羌笛,时而在雨晴后从戍楼上又发出嘹亮的胡笳;看到的,是降虏千帐,胡人跳着《白题斜舞》,在黄云白水间羌妇笑语,胡儿行歌。井且羽书往还,络绎不绝,今天在城东楼上望见出使吐蕃的驿使,明天又送人行军,去抵抗吐蕃。“烽火”更是不断地在诗中出现,它有时报警,有时报平安,在“陇草萧萧白,洮云片片黄”的天地间摇动着惨淡的火光。这一切景象衬托出一个紧张的不安的局面。事实上过了不久,秦州便在七六三年被吐蕃攻陷了。

    杜甫在秦州时,秦州还暂时保持着相当的平静,它没有遭受到兵火和灾荒,因此有许多人从东方越过陇山到这里来避难。杜甫最初在城东南五十里东柯谷杜佐家中作过短期的寄居,但他此后大部的时间还是住在秦州城里。他本来计划在秦州住下去,赞公也曾引导他到城南的西枝村寻找建立草堂的基地,可是限于资财,没有成功。他在秦州作客,生活上感到极大的困难。他寄诗给杜佐,希望他分给他一些米和薤菜,隐者阮昉也曾送给他薤菜三十束。可是生活不能完全仰仗他人,他于是又重新开始他在长安时经营过的卖药生活,来维持他的衣食。我们在他秦州的诗中常常读到关于采药和制药的诗句,并且在太平寺泉水的下流,他也梦想过,如果用这比牛乳还香美的水灌溉出一片繁荣的药圃,该有多么好呢!

    然而亲友的帮助与卖药的副业都不能解决他生活上的困难,有时无衣无食,口袋里只剩下一文钱了,却不忍用去,为的是留在眼前观赏。他把这种心情写在一首沉痛的诗《空囊》里:

    翠柏苦犹食,明霞高可餐。

    世人共卤莽,吾道属艰难!

    不爨井晨冻,无衣床夜寒。

    囊空恐羞涩,留得一钱看。

    在饥寒中身体衰弱,疟疾又发作了,每隔一日,便发高度的寒热,自已觉得身上的脂髓都在病中耗尽了。

    杜甫穷困到这地步,但他的诗却得到意外的发扬。他这半年内的诗流传下来的约有一百二十首,若是把这些诗从全集中抽出,它们就可以独自成为一集。我们揣想,作者写这些诗是有一定的计划性的。其中除却《同谷七歌》是七言外,都是五言诗,有五古,有五律。这“集子”又可以分为上下两部:上部是从七月到十月在秦州写的,以《秦州杂诗》二十首为主;下部是从秦州到同谷、从同谷到成都旅途上的收获,都是纪行诗。前边说过,杜甫运用五古,无论叙事、抒情、写景,都发挥了五言诗最高的功能,这里他把边疆的危机、山川的形势、以及城郭村落、风土人情,都收入雄浑而健壮的诗篇中,在这一点上诚如宋人林亦之所说的,“杜陵诗卷是图经”。这也是杜甫的一个贡献,如果说从《兵车行》到“三吏”“三别”一系列的诗是卓越地记载了他的时代的、尤其是人民的历史,那么这里的诗便真实地描画了祖国一部分的山川。

    他在秦州的诗中叙述了秦州的地理形势:城北寺,南郭寺、深藏数十家的东柯谷、潜通小有天的仇池、太平寺的泉水、以及赤谷、崦嵫、西枝村……有些幽静的地方也常常引起他建筑一座茅屋、长此住下去的念头,但是惨淡的烽火与凄切的笳声却使杜甫念念不忘吐蕃的膨胀与回纥的骄横。这年九月,史思明攻陷洛阳,回纥不能帮助唐军,抵抗胡人,却留住沙苑(陕西大荔县南),勒索给养,使朝廷难于应付,杜甫在《留花门》诗中说:

    胡尘逾太行,杂种(史思明)抵京室(洛阳);

    花门(回纥)既须留,原野转萧瑟。

    他对于吐蕃的入侵这样说:

    警急烽常报,传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