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杜甫传最新章节!

    从七五五年(天宝十四载)十一月安禄山在范阳(北京附近)起兵,到七六三年(代宗广德元年)正月史朝义吊死在温泉栅(河北滦县南)的林中,安史之乱整整延续了七年零三个月。这变乱发生在唐中叶,给唐代划分成两个截然不同的时代,政治和经济都起了剧烈的变化:政治上,李氏的朝廷对内丧失了中央集权的统治力量,对外再也抵制不住强悍的外族的入侵;经济上,由于连年的战乱,生产力大大降低,而政府对于人民的剥削反倒有加无已,致使社会的贫困一天比一天加深。这一切都反映在杜甫的诗中,杜甫也在这些诗里发扬了他爱祖国、爱人民的精神;此后唐代的诗歌便脱去了彩色斑斓的浪漫的衣裳,有一部分走上现实主义的朴质的道路。

    安禄山和史思明虽然是玄宗派往镇守东北边疆的节度使,使他们都是外族:安禄山的父系是中亚月氏种,史思明是突厥种,他们的部下大部分也是胡人。所以安史之乱,从他们的官职来讲,是一种内乱,从他们和他们部属的出身来看,本质上是种族的斗争 [1] 。这时国内因为数十年太平无事,人民不知刀兵,兵器在各地的府库里都生了锈;全国的兵力只是长期屯在西北的边疆,防御吐蕃。所以安禄山在范阳起兵,长趋南下,不满两个月便攻下洛阳。就是封常清、高仙芝那样的大将,也都败的败,逃的逃,无法抵制胡人的攻势。幸而到了洛阳,安禄山便忙着作大燕皇帝,他的军队虽已逼近潼关,却不曾积极进攻。杜甫在七五六年五月,从奉先带领着一家人到了白水,寄住在他的舅父崔顼的高斋中。他眼前还是平静的泉声松影,可是他觉得山林中仿佛有兵气弥漫,水光里闪烁着刀锋,这时哥舒翰正统领二十万河陇的士兵扼守白水以南的潼关,杜甫的朋友高适也在军中。杜甫对哥舒翰有相当的信任,他认为在潼关前胡羯并不是抵御不住的强敌,因为正月间安禄山的儿子安庆绪初次攻打潼关时,曾经被哥舒翰击退。但事实上哥舒翰疾病多年,智力衰竭;监军李大宜与将士终日饮酒赌博,使娼妇们弹奏箜篌琵琶取乐;士兵连吃饭都吃不饱。所以在六月里哥舒翰出关反攻,在灵宝西原与崔乾祐军会战,三天的工夫二十万人便全军溃败,六月九日潼关失守,附近各地的防御使都弃职潜逃。白水自然也沦陷了,杜甫在局势急骤的转变中开始了流亡的生活。

    张议潮统军出行图(之一),晚唐,石窟壁画,敦煌莫高窟第156窟。

    于是我们看见这唐代最伟大的诗人,掺杂在流亡的队伍里,分担着一切流亡都应有的命运。这次逃亡,起于仓猝,人人争先恐后,杜甫由于过分的疲劳,陷在蓬蒿里不能前进。这时和他一同逃亡的表侄(他曾祖姑的玄孙)王砯已经骑马走出十里,忽然找不到杜甫,于是呼喊寻求,在极危急的时刻把自己乘用的马借给杜甫,他右手持刀,左手牵缰,保护杜甫脱离了险境。十几年后杜甫在潭州遇到王砯,回想过去这一段共患难的生活,他觉得,当时若没有王砯的帮助,也许会在兵马中间死去了。他向王砯说:“苟活到今日,寸心铭佩牢!”后来他与妻子会合,夜半经过白水东北六十里的彭衙故城,月照荒山,女儿饿得不住啼哭,男孩只采摘路旁的苦李允饥。紧接着是缠绵不断的雷雨天气,路径泥泞,没有雨具,野果是他们的糇粮,低垂的树枝成为他们夜间寄宿的屋椽。走过几天这样的路程,到了离鄜州不远的同家洼,友人孙宰住在这里,当他在黄昏敲开孙宰的门时,面前展开了一幅亲切而生动的画图:主人点起灯烛迎接这一家狼狈不堪的逃亡者,立即煮水给行人洗脚,还忘不了剪些白纸条儿贴在门外给行人招魂。两家妻子彼此见面,主人预备了丰富的晚餐,把睡得烂熟了的孩子们也叫醒来吃。这段遇合,杜甫在一年后写在《彭衙行》里,真实而自然,和他后来许多五言古诗一样,作者高度地掌握了这种诗的形式,发挥他写实的天才,无论哪一代的读者都能在里边感到一片诚朴的气氛,诗中人物的一举一动,一言一笑,都历历如在目前。

    李亨(711-762),即唐肃宗,唐玄宗第三子,唐代皇帝。756-761年在位。画像南宋人绘<望贤迎驾图>,藏上海博物馆。

    他在同家洼休息了几天,把家安置在鄜州城北的羌村。由于长期的霪雨,鄜州附近的三川山洪暴发,淹没了广大的陆地,远方是兵灾,眼前是洪水,他喘息未定,听到的是万家被难的哭声。

    当杜甫从白水到鄜州在起伏不断的荒山穷谷里奔波时,玄宗也在六月十二日夜里,隐瞒着长安的人民,带着他的贪污宰相和贵妃走出延秋门,逃往西蜀。中间经过马嵬坡事变,等到七月十三日,太子李亨(肃宗)即位灵武,在草莽中开辟朝廷,受不满三十人的文武官员朝贺时,杜甫早已到了羌村。他听到这个消息,立即把复兴的希望寄托在李亨身上。八月洪水落后,他便只身北上延州(延安),想走出芦子关(陕西横山县附近),投奔灵武。可能他刚一起程,胡人的势力便膨胀到北方,鄜州一带,陷入混乱状态。他一家经过了这么多的跋涉艰难,终不免沦入胡人的势力范围。他在路上,不能进也不能退,被胡人捉住,送到沦陷的长安。也许因为他当时既没有地位,也没有声名,胡人并没有把这年龄才四十五岁便已满头白发、未老先衰的诗人看在眼里。他在长安没有受到严格的俘虏待遇,也没有和长安一般的官吏一样被送到洛阳,逼使投降。但他自己也设法隐避,下了一番主观的努力,才能使敌人不注意他,所以史书里这样称赞他,“数尝寇乱,挺节无所污”。

    王维(701-761),字摩诘,祖籍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父辈迁居蒲州(今山西永济西)。诗人、画家。开元间进士,累官至尚书右丞,以五言独步诗坛,精音律善书画。画像清余集摹,栽《古学汇刊》,上海国粹学报社1914年铅印本。

    郭子仪(697-781),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人。唐名将,以武举累官朔方节度使。肃宗时平安史之乱,封汾阳郡王,世称郭汾阳。德宗时官至太尉中书令,世称郭令公。画像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不过两三个月,这雄壮整饬的京城完全失却了它往日的面目:旧日统治者的宫殿府邸,有的被焚烧,有的住满了胡人。宗室嫔妃以及跟随玄宗入蜀的官员们留在长安的家属都一批一批地被杀戮,血流满街,婴儿都不能幸免。但偶然也有杀剩下的“王孙”,隐藏在荆棘丛中,再也不能享受“朱门”里的生活,想卖身给人作奴隶都不可能。胡兵胡将,彼此庆祝成功,把御府里多年从民间搜刮得来的珍宝用骆驼运往范阳。杜甫旧日的朋友和他投赠过的达官贵人自然也都星散了:有的随着玄宗投往西蜀(如韦见素、房琯),有的被虏到洛阳(如王维、郑虔、储光羲),有的投降了(如哥舒翰、张垍)。只有长安的人民,终日过着水深火热的、恐怖的生活。

    胡人刚入长安时,声势浩大,兵力所及,往北过了鄜州,往西到达陇山。玄宗受了四十几年人民的供养,在临危时率领着他的左右亲近逃掉了,抛下了走不动的人民日夜受着胡人任意的摧残。长安附近的人民担受不起胡人的骚扰,就自动组织游击队伍,反抗胡人,这里受了挫折,那里又起来,使胡人的势力范围渐渐缩小,北不过云阳(陕西泾阳北),西不过武功。这对于唐军的反攻是一个有力的声援,使长安人民时常互相惊呼:“官军到了!”事实上,反攻的实力也在逐渐南移。八月里郭子仪与李光弼率领着牵制胡人后方、在河北收复了许多郡县的朔方军回到灵武,肃宗才获得一批基本的军队,九月把政府迁移到顺化(甘肃庆阳),接受玄宗遣派韦见素与房琯从成都送来的宝册,十月迁至彭原(甘肃宁县),派房琯率兵收复两京。房琯是一个善于慷慨陈词而不务实际的读书人,他把军队分成三路进攻,中路和北路于十月二十一日在咸阳东的陈陶斜与安守忠交战,一天内全军覆没,四万人的血染红陈陶广泽,逃回去的不到几千;南路于二十三日又在青坂大败,裨将杨希文、刘贵哲都投降了敌人。胡人凯旋归来,在长安市上痛饮高歌,这使长安的人民多么痛苦,多么失望!杜甫亲眼看见这个景象,写出两首名诗,一首是《悲陈陶》:

    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陈陶泽中水;

    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

    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夷歌饮都市;

    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军至。

    在另一首《悲青坂》里他说,人们虽然盼望官军,反攻却要等待条件的成熟,不要焦急:

    焉得附书与我军,忍待明年莫仓卒!

    杜甫在胡人中间,终日密切注意长安以外敌我势力的消长,以及山川的形势。他觉得陈陶战败,只是反攻中的一个挫折,不发生决定作用。重要的反倒是人们不注意的、远在延州以北的芦子关。边兵都调去东征,那里防守空虚,万一在山西的胡将史思明与高岩秀乘人不备,向西攻入芦子关,就可以直捣反攻的根据地。他苦心焦虑,为迢迢数百里远的芦子关警惕着,他说:

    颜真卿(709-784),字清臣,小名羡门子,别号应方,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祖籍临沂(今属山东)。唐大臣,书法家。开元间进士,肃宗时封鲁郡公,世称颜鲁公。工书法,创为颜体。像载《历代古人像赞》,明弘治十一年(1498)刻本。

    芦关扼两寇(史与高),深意实在此。

    谁能叫帝阍:胡行速如鬼!

    ————《塞芦子》

    他困居长安,从秋到冬,从冬到春,除去为国家焦愁外,自然也时常怀念他的家属:远在钟离(安徽凤阳附近)的韦氏妹、滞留平阴(在山东)的弟弟、鄜州的妻子。他长久得不到家中的消息,并且听说胡人到处残杀,一直杀到鸡犬。他寄给他弟弟的诗里说:

    生理何颜面?忧端且岁时!

    两京三十口,虽在命如丝。

    ————《得舍弟消息》之二

    他在月下怀念他的妻子: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月夜》

    他个人的生活与心境充分表达在那首人人熟悉的《春望》里: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在这样的春天,他有时潜行曲江,看见细柳新蒲又发出嫩绿,但是江头...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