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医家千字文最新章节!

    清濁剖判。形質沖融。(千金方曰。清濁剖判。上下攸分。 太素經曰。清陽為天。濁陰為地。 楊上善曰。清氣是陽在上。濁氣為陰在下。 魏氏方曰。人受天地衝融之氣以生。 素問新校正曰。夫有形者生於無形。故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見氣也。太初者。氣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質之始也。)

    陽營陰衛。右強左聰。(八十一難經曰。其清者為榮。濁者為衛。榮行脈中。衛行脈外。 丁德用曰。夫人之生。稟天真之氣。後飲穀食。入胃傳於五臟六府,化為精血。其精血各有清濁。其精中清者歸肺。以助天真。其濁者堅強骨髓。故血中之清者歸心。榮養於神。血中之濁者外華於肌肉。而清者行於脈內。濁者行於脈外。而衛者衛護之義也。 楊玄操曰。營亦作榮。榮者。榮華之義也。言人百骸九竅。所以得榮華者。由此血氣也。營者。經營也。言十二經脈。常行不已。經紀人身。所以得長生也。二義皆通焉。 太素經曰。天不足西北。故西方陰也。而人右耳不如左明也。地不滿東南。故東方陽也。人左手足不如右強也。又云。東方陽也。其精並上。故上明而下虛。故使耳目聰明。而手足不便也。)

    焦原溉霧。病源本風。(存真圖曰。扁鵲云。焦。原也。為水穀之道路。氣之所終始也。上焦主出陽氣。溫於皮膚分肉之間。若霧露之溉焉。 太素經曰。三焦行原氣。經營五藏六府。故三焦者原氣之別使也。又云。原氣者。三膲之尊號。 外臺秘要云。風為百病之長。邪賊之根。一切眾病悉因風而起也。)

    日月既短。古今不同。(千金方曰。或曰。古人用藥至少。分兩亦輕。差病極多。觀君處方。非不煩重。分兩亦多。而差病不及古人者何也。答曰。古者日月長遠。藥在土中自養。經久氣味真實。百姓少欲。稟氣中和。感病輕微。易為醫。今時日月短促。藥力輕虛。人多巧詐。感病厚重。難以為醫。故病輕藥味須少。病重用藥即多。此則醫之一隅。何足怪也。)

    動象六府。回會九宮。〔天動地靜也。六府者。胃大腸小腸膽膀胱三焦也。運動出入。 太素經曰。藏者為陰。府為陽。肝心脾肺腎五藏皆為陰。府為陽。膽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六府皆為陽。又云。六府者。天氣之所生也。其氣象天氣。故寫而不藏。又云。人亦以九九制會。 楊上善曰。九謂九宮也。九九者。一宮之中。復有九宮。 今按九宮者。葉蟄宮。(冬至大剛風)天留宮。(立春凶風)倉門宮。(春分嬰兒風)陰洛宮。(立夏弱風)上天宮。(夏至大弱風)玄委宮。(立秋謀風)倉果宮。(秋分剛風)新洛宮。(立冬折風)招搖宮。(中州)是也。每一宮五日。五九四十五日。太一遊行之宮也。見太素經並針灸經等。〕

    下床星步。制祿歲終。(孫真人養生銘曰。平明欲起時。下床先左腳。一日無災殃。去邪兼避惡。如能七星步。令人長壽樂。 周禮醫師掌醫之政令。凡有疾病者。分而治之。歲終則稽其醫事以制其食。注云。食。祿也。)春令涼飡。夏教寒庸。(活人書曰。陽根於陰。陰本於陽。無陰則陽無以生。無陽則陰無以化。是故春時氣溫。當將理以涼。夏月感熱。當食以寒。君子扶陰氣以養陽之時也。世人以為陰氣在內。乃抑以熱藥。而成瘧利膿血者多矣。 素問云。春夏養陽。注云。春食涼。夏食寒。以養陽。)

    溫乃葉秋。熱乃扶冬。(活人書曰。秋時氣涼。當消息以溫。冬時嚴寒。當食以熱。君子扶陽氣以養陰之時也。世人以為陽氣在內。乃抑以涼藥。而成吐利腹痛者多矣。 素問云。秋冬養陽。注云。秋食溫。冬食熱。以養於陰。 八十一難經曰。損其脾者。調其飲食。適其寒溫。注云。適其寒溫者。啟玄子謂春涼食。夏冷食。秋溫食。冬熱食也。)

    隨時慧甚。追季宣壅。(太素經曰。病在肝者。平旦慧。下晡甚。夜半靜。病在心。日中慧。夜半甚。平旦靜。病在脾。日昳慧。平旦甚。下晡靜。病在肺。下晡慧。夜半靜。日中甚。病在腎。夜半慧。日乘四季甚。日乘四季土時也。下晡靜。注云。慧醒了也。平旦。肝王。晡時金克。夜半受生。故為靜。自余藏故云) 本事方曰。壅疾。腳氣也。發二三月。感五六月。衰七八月。春夏陽氣上。故壅疾發。宣疾愈。宣疾。消渴也。發七八月。感十一月十二月。衰二三月。秋冬陽氣下。故宣疾發。則壅疾愈。)

    臨於云遠。稟因天共。(太素經曰。黃帝曰。嗚呼遠哉。閔閔乎若視深淵。若迎浮雲。視深淵尚可測。迎浮雲莫知其際。注曰。術意妙望之無終始。譬之浮雲。莫知其際也。 又曰。自古通天者生之本也。又云。善言天者。必質於人。善言人者。必本於天。)

    張虹蜺現。凝霜雪封。(孫思邈曰。天有四時五行。日月相推。寒暑迭代。其轉運也。和而為雨。怒而為風。散而為露。亂而為霧。凝而為霜雪。張而為虹蜺。此天之常數也。)

    菱背影冷。芡向光逢。(醫說曰。舒州醫人李惟熙。善論物理。云菱芡皆水物。菱寒而芡暖者。菱花開背日。芡花開向日故也。)

    倉廩充盈。閭里弘深。(太素經曰。脾胃者。倉廩之官也。藏五味出矣。注曰。脾為臟。胃為府。府貯五穀。脾藏五味。即為一官。陰陽共成五味。資彼五藏以奉生身也。 又曰。胃者大倉也。胃之五竅者。閭里門戶也。)

    四瀆轉導。五竅決披。(太素經曰。小腸大腸廣腸膀胱。以此四府為四瀆。四瀆者。江河淮濟也。此四瀆流入海。 太素經曰。胃之五竅者。閭里門戶也。咽胃大腸小腸膀胱為五竅。)

    脈谷流注。絡溪溢麗。(太素經楊上善注曰。小曰溪。大曰谷。溪谷皆流水處也。故十二經脈名為大谷。三百六十五絡名曰小溪。 太平御覽曰。無水曰谷。有水曰溪。)

    足則地方。腳履濕痹。(太素經曰。天圓地方。故人頭圓足方以應之。 千金方曰。心肺二藏。經絡所起在手十指。肝腎脾三藏經絡所起。在足十指。夫風毒之氣。皆起於地。地之寒暑風濕。皆作蒸氣。足常履之。所以風毒之中人也。必先中腳。久而不差。 病源論曰。風寒濕氣雜至。合而成痹。病在陽曰風。在陰曰痹。)

    溝渠圖設。洫泝冒隳。(明堂經曰。聖人圖寫人之血氣行處。說十二經脈溝渠。以備血流行。 太素經楊上善注曰。洫謂毛孔也。水逆流曰泝。謂邪氣也。邪氣入於腠理時。如水逆流於洫也。)

    經隧急塞。機關僅支。(太素經曰。經隧者。五藏六府之大絡也。迎而奪之矣。注曰。大絡謂是五藏六府十五別走大絡。是十二經陰陽相通大道者也。隧。道也。太素經楊上善注曰。八虛者兩肘兩腋兩髀兩膕。此云處虛。故曰八虛。以其虛故真邪二氣留過。故為機關之室也。真過則機關動利。邪留則不得屈伸。)

    入國問俗。拜廟貴師。(太素經曰。黃帝曰。順之奈何。岐伯曰。入國問俗。入家問諱。上堂問禮。臨病人問所便。 醫說曰。天聖中仁宗不豫。國醫進藥。久未效。或薦許希善用針者。召便治之。三針而疾愈。所謂興龍穴是也。仁宗大喜。遽命官之。賜予甚厚。希既謝上。復西北再拜。仁宗怪問之。希曰。臣師扁鵲廟所在也。仁宗嘉之。是時孔子之後。久失封爵。故顏太初作許希詩以諷之。於是詔訪孔子四十七代孫襲封文宣王。)

    遊壽域遐。睹明堂基。(太素經曰。黃帝曰。人之壽百歲而死者何以致之。岐伯曰。使道隧以長。基牆高以方。注曰。鼻之明堂牆基。高大方正為壽。黃帝曰。其不能終壽而死者何如。岐伯曰。使道不長。空外以張。喘息暴疾。又卑基牆。注曰。鼻之明堂基牆卑下為夭。)

    覓道崆峒。受術峨嵋。(醫說曰。黃帝有熊氏少典之子。姬姓也。役使百靈。可謂天授自然之體也。猶不能坐而得道。故以地黃元年正月甲子。將遊名山以求神仙。時方明力牧從焉。適崆峒而問廣成子。受以自然經。造峨嵋山。並會地黃君。受以真一經。)

    隔垣徹視。立壇祝毗。(史記扁鵲傳曰。扁鵲姓秦氏。名越人。少時為人舍長舍客。長桑君過。扁鵲獨奇之。常謹遇之。長桑君亦知扁鵲非常人也。出入十餘年。乃呼扁鵲私坐間與語曰。我有禁方。年老欲傳與公。公毋泄。扁鵲曰。敬諾。乃出其懷中藥予扁鵲飲。是以上池之水。卅日當知物矣。乃悉取其禁方書盡與扁鵲。忽然不見。殆非人也。扁鵲以其言飲藥。卅日視見垣一方人。以此視病。盡見五藏癥結。 太平廣記曰。陳寨者。泉州晉江巫也。善禁祝之術。為人治疾多愈者。有漳州逆旅蘇猛。其子病狂。人莫能療。乃往請陳。陳至。蘇氏子見之。戟手大罵。寨曰。此疾入心矣。乃立壇於堂中。誡曰。無得竊視。至夜乃取蘇氏子劈為兩片。懸堂之東壁。其心懸北檐下。寨方在堂中作法。所懸之心。遂為犬食。寨求之不得。驚懼。乃持刀宛轉於地。出門而去。主人弗知。謂其作法耳。食頃。乃持心而入。內於病者之腹。被髮連叱其腹。遂合。蘇氏子既寤。)

    獵絡野疏。渴穿井遲。(太平廣記云。許裔宗名醫若神。人謂之曰。何不著書以貽將來。裔宗曰。醫乃意也。在人思虛。又脈候幽玄。甚難別。意之所解。口莫能宣。古之名手。唯是別脈。脈既精別。然後識病。病之於藥。有正相當者。唯須用一時直攻。彼病即立可愈。今不能別脈。其識病源。以情意度。多安藥味。譬獵不知兔廣絡原野。冀一人獲之。術亦疏矣。脈之深趣。既不可言。故不能著述。 太素經曰。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夫病已成形而後藥之。亂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兵。不已晚乎。)

    惑近女室。禱謁靈祠。(醫說曰。醫和者。春秋時秦國人。晉侯有病。求醫於秦伯。伯使醫和視之。曰疾不可為也。是謂近女室疾蠱。非鬼非食。惑以志之。良臣將死。天命不祐。趙孟曰。良醫也。厚其禮而歸之。選奇方曰。昔文正公嘗謁靈祠。祝之曰。達則願為賢相。窮則願為良醫。公之濟世利物。蓋不以窮達異其心也。)

    以草為眾。聚藥有諸。(本草釋曰。藥之眾者。莫過於草。故舉眾者而言之本草。)

    炎皇先嚐。雷公後書。(炎皇。神農氏也。淮南子曰。神農始嘗百草之滋味。當此之時。一日而七十毒。世本曰。神農和藥濟人。則百藥自神農始也。 醫說曰。雷公者。黃帝時臣也。陶景本草序曰。軒轅以前。文字未傳。至如六爻指垂。畫像稼穡。即事成跡。至於藥性所主。當以識識相因。不爾者何由得聞。至桐雷乃著在篇簡。)

    君臣配隸。佐使備儲。(新修本草曰。上藥一百廿種。為君。主養命以應天。無毒。久服不傷人。中藥一百廿種。為臣。主養性以應人。無毒有毒。下藥一百廿五種。為佐使。主療病以應地。多毒。)

    根莖咸萃。花實豈除。(新修本草曰。上稟神規。下詢眾議。普頒天下。營求藥物。羽毛鱗介。無遠不臻。根莖花實。有名咸萃。)

    喚召各答。勢力悉攄。(桐君錄曰。神農氏乃作赭鞭鉤??。從六陰陽與太一。升五嶽四瀆土地所生草木石骨肉蟲皮毛。萬種千類。皆鞭問之。則檢其能主治。當其五溫冷。故甘草先被呼問。附子後見將岳。眾藥皆詣。各記所能。 本草抄義曰。桐君乘絳云之車。喚諸藥精。悉遣述其功能。因則附口錄之。呼為桐君藥錄。)

    楸葉混梓。椿木紛樗。(證類本草曰。梓似桐而葉小花紫。 陸機曰。梓者楸之疏理白色而生子者為梓。梓實桐皮曰椅。大同而小別也。 椿和名津波幾令。案波之是也。證類本草曰。椿樗二木形。干大抵桐類。但椿木實而葉香可啖。樗木疏而氣臭。北人呼樗為山椿。江東人呼為鬼目。葉脫處有痕如眼目。最為無用。莊子所謂吾有大木。人謂之樗。其大本擁腫不中繩墨。小枝曲拳不中規矩。立於途。近者不顧是也。亦類漆。)

    茵芋華細。躑躅苗殊。(茵芋和名於加津津之私。案問勢保是也。證類本草曰。茵芋莖葉。形如莽草而細軟。苗高三四尺。四月開細白花。五月結實。 躑躅和名伊波津津之。證類本草曰。三月採花。其苗樹生高三四尺。葉似桃葉。花黃似瓜花。夏開花似陵霄山石榴而正黃。今嶺南蜀道山谷遍生。皆深紅色如錦繡。或云此種不入藥用也。)

    庭槐宵炕。籬槿夕枯。(證類本草曰。槐草晝聶宵炕。又云槐草晝合夜開者。別名守宮槐。聶合也。炕張也。槿和名阿佐加保私。案年久毛是也。)

    禁癰移柳。聽音縛蒭。(醫說曰。南史曰。薛伯宗善徙癰。公孫秦患發背。伯宗為氣封之。徙置齋前柳樹上。明日而癰消。樹邊便起一瘤。如拳大。稍稍長。二十餘日。瘤大膿爛。出黃赤汁升余。樹為之痿損。 又曰。徐熙字秋夫。為射陽令。嘗有鬼呻吟。聲甚悽苦。秋夫問曰。汝是鬼也。何所須。鬼曰。我姓斛斯。家在東陽。患腰痛而死。雖為鬼。疼痛猶不可忍。聞君術。願見救濟。秋夫曰。汝是鬼無形。云何措治。鬼曰。君但縛蒭作人。按孔穴針之。秋夫如其言。為針四處。又針肩井三處。設祭而埋之。明日見一人來謝曰。蒙君療疾。復為設祭。除飢解疾。感惠實多。忽然不見。當代伏其通靈。)

    走獻荔枝。攀插茱萸。(本草曰。荔枝味甘。益人顏色。生嶺南及巴中。樹高一二丈。草青陰。凌冬不調。形如松子大殼。朱若紅羅紋。肉青白若水精。甘美如蜜。四五月熟。又曰一日色變。二日味變。三日色味俱變。唐書楊貴妃傳曰。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騎傳送。走數千里。味未變已至京師。 本草曰。吳茱萸味辛。葉似椿而闊厚。紫色。九月九日採實。 風土記曰。俗尚九月九日謂為上九。茱萸到此日氣烈色赤。可折其房以插頭。云辟惡氣御冬。)

    桂貢湘州。蒟輸番禺。(本草曰。齊武帝時。湘州得桂樹以植芳林苑中。陶隱居雖是梁武帝時人。實生自宋孝武建元三年。歷齊為諸王侍讀。故得見此樹。 又曰。蒟醬味辛。蜀都賦所謂流味於番禺者。蔓生。葉似王瓜而厚大。昔漢武使唐蒙曉諭南越。南越食蒙以蒟醬。蒙問所從來。答曰。西北?牱。江廣數里。出番禺城下。武帝感之。於是開?牱越嶲也。)

    菊灰灑蛙。藍汁煞蛛。(本草曰。周禮掌蟈氏云。蛙黽焚牡菊灰灑之則死。牡菊無花菊也。 又曰。昔張薦員外在劍南。為張延賞判官。忽被斑蜘蛛咬項上。一宿咬處有二道赤色。細如箸。繞項上。從胸下至心經。兩宿頭面腫疼。如數升碗大。肚漸腫。幾至不救。張相素重薦。因出家財五百千。並薦家財又數百千。募能療者。忽一人應召云。可治。張相初甚不信。欲驗其方。遂令目前合藥。其人云。不惜方。當療人性命耳。遂取大藍汁一磁碗。取蜘蛛投之藍汁。良久方出得汁中。甚困不能動。又別搗藍汁。加麝香末。更取蜘蛛投之。至汁而死。又更取藍汁麝香復加雄黃和之。更取一蜘蛛投汁中。隨化為水。張相及諸人甚異之。遂令點於咬處。兩日內悉平愈。)

    鉤鵅攘城。車螯噴臺。(本草曰。鉤鵅入城城空。入宅宅空。怪鳥也。常在一處則無。若聞其聲如??者。宜速去之。鳥似?有角。夜飛晝伏。 又曰。車螯是大蛤也。一名蜄。能吐氣為樓臺。河中春夏間依約島漵常有此氣。)

    遺驅獺譽。遭啖蟛災。(醫說曰。宋人王纂。海陵人也。少習經方。尤精針石。近知其盛名。宋元嘉中。縣人張方女。日暮宿廣陵廟門下。夜有物假作其婿來。女因被魅惑而病。纂為治之。始下一針。有獺從女被內走出。病因而愈。 又曰。蔡謨。字道明。素以儒道自達。治蒞知名。性有道風。耽尚醫術。常覽本草經方。手不釋卷。及授揚州刺史。將之任。渡江食蟹。誤中彭蜞毒。殆死。嘆曰。讀爾雅不熟。為勸學所誤焉。)

    發瘕化蠱。腹脹降蛔。(本草衍義曰。唐甄立言仕為太常丞。善醫術。有道人心腹懣煩。彌二歲。診曰。腹有蠱。誤食發而然。令餌雄黃一劑。少選吐一蛇如拇。無目。燒之有發氣。乃愈。 太平廣記曰。徐嗣伯。字德紹。精醫術。秣陵人張景年十五。腹脹面黃。眾醫不療。以問嗣伯。嗣伯曰。此石蛔耳。當以死人枕煮服之。依語煮枕以服之。得大利蛔蟲頭墜如石者五六升許。病即差。)

    鵜鴣裹袋。鸚鵡酌杯。(本草曰。鵜鴣大如蒼鵝。頤下有皮袋。容二升物。展縮自由。袋中盛水以養魚。一名逃河。身是水沫。惟胸前有兩塊肉如拳。云昔為人竊肉。入河化為此鳥。今猶有肉。 又曰。甲香出南海。海蠡之掩也。凡蠡之類亦多。鸚鵡蠡形似鸚鵡。頭並堪酒杯者。)

    奇雀出瞼。忌魚無鰓。(醫說曰。金州防禦使崔堯封。有親外甥李言吾者。左目上瞼忽癢。而生一小瘡。漸大長如鴨卵。其根如弦。恆壓其目。不能開。堯封每患之。他日飲之酒。令大醉。遂剖去之。言吾不知覺也。贅既破。中有黃雀鳴噪而去。 太平廣記曰。荊人道士王彥伯。天性善醫。尤別脈。斷人生死壽夭。百不差一。裴胄尚書有子忽暴中病。眾醫拱手。或說彥伯。遽迎使視之。候脈良久。曰都無疾。乃煮散數味入口而愈。裴問其狀。彥伯曰。中無鰓魚毒也。其子實因鱠得病。裴初不信。乃鱠鯉魚無鰓者。令左右食之。其病同。始大驚異焉。)

    生香刳麝。姑獲取孩。(新修本草序例云。刳麝剸犀。驅泄邪惡。本草麝香條云。有生香夏麝食蛇蟲多。至寒則香滿。入春急痛。自以爪剔出之。落處遠近草木皆焦黃。此極難得。 又云。姑獲能收人魂魄。今人一云乳母鳥。言產婦死變化作之。能取人之子以為己子。胸前有兩乳。衣毛為鳥。脫衣為女。 明堂經楊上善注曰。小兒知笑曰孩。未笑之前曰嬰。故以小兒為孩。)

    按龜訓業。放鹿感仁。(太素經曰。手毒者可使試按龜。置龜於器之下。而按其上。五十日而死矣。甘手者復生如故。注云。毒手按器而龜可死。甘手按之而龜可生。但可適能而用之。不可知其所以然也。 醫說曰。玄俗者。莫知其姓字也。自言河間人。恆食巴豆雲母。賣藥于都市。為人治病。河間王買藥服之。下蛇十餘頭。王問其病源。俗云。王病乃六世餘殃。非王所知也。緣王常放乳鹿。仁感天心。故遭俗爾。王欲以女妻之。俗夜去。不知所之。)

    乘駮延齡。鞭羊養身。(病源論曰。封君達乘青牛。魯女生乘駮牛。孟子綽乘駮馬。尹公度乘青騾。駮牛馬上。青牛次之。駮馬又次也。三色者順生之氣也。故云青牛者。乃柏木之精。駮牛者。古之神宗之先。駮馬者。乃神龍之祖也。道士乘此以行於路。萬物之惡精。疫氣之厲鬼。長揖之。 莊子曰。善養生者。若牧羊者然。視其後者而鞭之。魯有單豹者。巖居而水飲。不與民共利。行年七十。而猶有嬰兒之色。不幸遇餓虎。餓虎煞而食之。有張毅者。高門懸薄。無不趨也。行年四十而有內熱之病。以死豹養其內。而虎食其外。毅養其外。而病攻其內。此二子者。皆不鞭其後者也。鞭其後者。去其不及也。)

    遇犀濯角。活鴆戮鱗。(太平廣記曰。鴆鳥食之處。即有犀牛。犀牛不濯角。其水物食之必死。)

    蛇毒累年。狐疝待晨。(太平廣記曰。郎中顏燧者。家有一女。常覺心肝有物唼食。痛苦不可忍。累年後瘦瘁皮骨相連。脛如枯木。偶聞有善醫者。於市中聚眾甚多。著療此病。顏試召之。醫生見曰。此是蛇蠱也。立可出之。於是先令熾炭一二十斤。然後以藥餌之。良久醫工秉小鈐子於傍。於時覺咽喉間有物動者。死而復甦。小頃令開口。鈐出一蛇子。長五七寸。急投於熾炭中燔之。蟠蜿屈曲。移時而成燼。其臭氣徹於親鄰。自是疾平。永無齧心之苦耳。 太素經楊上善注曰。小腹痛。大小便難曰疝。疝有多種。此為狐疝。謂狐夜時不得小便。小腹處痛。日出方得。人亦如此。因名狐疝。)

    鰻黎絕瘦。鰗鮧成嗔。(太平廣記曰。瓜村有漁人妻。得勞瘦疾。轉相染著。死者數人。或云取病者生釘棺中棄之。其病可絕。頃已其女病。即生釘棺中。流之於江。至金山。有漁人見而異之。引之至岸。開視之。見子猶活。因取置漁舍。多得鰻黎魚以食之。久之病愈。遂為漁人之妻。今尚無恙。(證類本草同之) 本草曰。鶘鮧魚以物觸之即嗔。腹如氣球。腹白。背有赤道如印。)

    鮎口小青。貍氣馨勻。(鮎奴兼反。和名阿由今。案奈摩津是也。 郭知玄雲。青黃色。無鱗。大口尾薄。孫愐云。無鱗而滑。 本草曰。鮧魚即鯷也。又曰。鮧魚一名鮎魚。一名鯷魚。有三種。口腹俱大者名鱯。背青而口小者名鮎。口小背黃腹白者名鮠。一名河肫。又云大首方口。背青黑。多涎也。 貍和名多多毛。今按稱古是也。帝範曰。捕鼠之貍。不可令之摶獸。 本草曰。貍一名貓也。南方有一種香貍。人以作鱠。甚香。微有麝氣。)

    學醫謂孝。療父報恩。(外臺秘要方曰。齊梁之間。不明醫術者。不得為孝子。 產育保慶方曰。古人謂為人子而不學醫者。為不孝。則有方論而不傳於世者。其可謂之仁哉。 晉書曰。殷仲堪。陳郡人。父病積年。衣不解帶。躬學醫方。究其精妙。)

    求仙服術。宜男佩萱。(本草曰。求草者山之精也。結陰陽之精氣。服之令人長生。絕谷。致神仙。 抱朴子內篇曰。南陽文氏值亂。逃壺山中。飢欲死。有一人教之食術。遂不飢。數十年乃還鄉里。顏色更少。氣力轉勝。 又曰。萱草一名鹿蔥。花名宜男。 風土記曰。懷妊婦人。佩其花生男也。)

    恨忘卻老。諫打曾孫。(大清經曰。昔有一人。因使向西道行。會一小婦打一老公。年八九十歲許。使者怪而問之。婦人對曰。此是我兒之曾孫。而家有良藥。吾敕遣服之。而不肯服。老病年至。不能行來。故打令服藥耳。使者下車長跑而問云。婦人年幾何。婦人對曰。吾年三百七十三歲。使者可得知不。婦人曰。此藥一種有四名。像於四時。春名天精。夏名枸杞。秋名卻老。冬名地骨。)

    難治群僚。況亦至尊。(醫說曰。黃帝燕坐。召雷公而問曰。子知醫之道乎。雷公曰。誦而頗能解。解而未能別。別而未能明。明而未能彰。足以治群僚。不足以治侯王。)

    罔訊他咎。莫信巫言。(千金方曰。夫為醫之法。不得多語調笑。談謔誼譁。道說是非。議論人物。炫耀聲名。訾毀諸醫。自矜己德。偶然治差一病。即昂頭戴面。而有自許之貌。謂天下無雙。此醫人之膏肓也。 新修本草曰。倉公有言曰。病不肯服藥。一死也。信巫不信醫。二死也。)

    佛來腫瘳。巧解意存。(太平廣記曰。有範光祿者。得病腹腳並腫。不能飲食。忽有一人不自通名。徑入齋中。坐於光祿之側。光祿謂曰。先不識君。那得見詣。答云。佛使我來理君病也。光祿遂發衣示之。因以刀針腫上。倏忽之間。頓針兩腳及膀胱百餘下。出膿水三升許而去。至明並無針傷。而患漸愈。 後漢書郭玉傳云。玉云。醫之為言意也。湊理至微。隨氣用巧。針石之間。毫芒即乖。神存於心手之際。可得解而不可得言也。)

    射利鬼惡。段氏命殫。(本事方曰。古人以此救人。故天畀其道。使普惠含靈。後人以此射利。故天嗇其術。而不輕畀。 醫說曰。宜與段承務。醫術精高。然貪顧財賄。非大勢力者不能屈致。瞿忠惠公居常熟。欲見之不可。諉平江守梁尚書邀之。始來。既回平江。適一富人病來謁醫。段曰。此病不過湯藥數劑可療。然非五百千為謝不可。其家始許半酬。拂衣去。竟從其請。別奉銀五十兩為藥資。段求益至百兩。乃出藥為治。數日愈。所獲西歸。中途夜夢一朱衣曰。上帝以爾為醫而厚取賄賂。殊無濟物之心。命杖脊二十。遂敕左右捽而鞭之。既寤。覺脊痛。呼僕視之。捶痕宛然。還家未幾而死。)

    救物神祐。許叔名殘。(千金方曰。老子曰。人行陽德。人自報之。人行陰德。鬼神報之。所以醫人不得恃己所長。專心經略財物。但作救苦之心。於冥道中自感多福耳。 醫說曰。許叔微少嘗以登科為禱。一夕夢神告曰。汝欲登科。須憑陰德。叔微自念家貧無力。惟醫乃可。於是精意方書。久乃通妙。人無高下。皆急赴之。既而所活愈多。聲名益著。復夢其神受以一詩曰。藥有陰功。陳樓間處。堂上呼盧。喝六作五。是年登第六名進士第。上一名陳祖言。下一名樓材。及注門用升甲思如第五名授職官以歸。與詩中之言。無一字差。此則濟人之病急者也。)

    將軍靡謀。士卒弗安。(五行大義曰。肝者為將軍之官。謀慮出者。本性仁。仁者必能深思遠慮。恆欲利安萬物。將軍為行兵之主。必以謀慮為先。故兵書曰。兵以仁舉。則無從得之。以仁分別無不悅。 又曰。將無謀則士卒憂。將無慮則士卒去。故肝為將軍出謀慮也。)

    郡守催怒。岩隱贈官。(華佗傳曰。有一郡守篤病久。佗以為盛怒則差。乃多受其貨而不加功。無何棄去。又留書罵之。太守果大怒。令人追殺佗。不及。因?恚。吐黑血數升而愈。 本草新注曰。草陽陶隱居。齊孝武帝永明十一年壬申歲卅有六。脫朝服掛神虎門。去棲中第山岩嶺。 太平廣記曰。梁大同二年。丙辰歲三月十二日告化。時八十一。顏色不變。屈伸如常。屋中香氣。積日不散。唐天寶元年追贈金紫光祿大夫。)

    曹吏誤針。勇者衝冠。(三國志曰。督郵徐毅得病。華佗往省之。毅謂佗曰。昨使醫曹吏劉祖針胃管訖。便苦咳嗽。欲臥不安。佗曰。刺不得胃管。誤中肝也。食當日減。五日不救如佗言。 太素經曰。勇士怒則氣盛而胸張。肝舉而膽橫。眥裂而目揚。毛起而面蒼。注曰。髮上衝冠。則毛起之驗也。肝氣盛面。故怒色之氣青。)

    寡婦異想。姝妙慎看。(新修本草曰。褚澄療寡婦尼僧異乎妻妾。此是其性懷之所致也。 新注曰。寡婦雖無房室之勞。有思想之志。用藥與妻妾有異也。尼僧循心法道。定意歸禪。則無思慮色欲之事。精神內守。所用藥不得與俗人同也。 千金方曰。凡見姝妙美女。慎勿熟視而愛之。此當是魑魅之物。勿令人深愛也。無問空山曠野。稠人廣眾。皆亦如之。)

    心肺高處。肝膽附連。(存真圖曰。肺為諸藏之上。蓋藏真高於肺。又曰。心為身之君。以肺為上蓋。故心在肺下。 太素經曰。鬲肓之上。中有父母。注曰。心為陽父也。肺為陰母也。故曰高處也。 明堂經曰。肝合膽。肝之府也。膽在肝葉門下。重三兩三銖。故三附連也。)

    脾味傍灌。腎妝雙懸。(太素經曰。脾藏五味出矣。注曰。脾成五味。資彼五藏以奉生身也。 又曰。脾者土也。孤藏以灌四傍者也。注曰。孤尊獨也。五行之中。土獨為尊。以王四季。脾為土也。其味甘淡。為酸苦辛鹹味液滋灌四傍之藏。 太素經楊上善注曰。人腎有二...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