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罗尔纲集最新章节!

    一

    本书是以叙论、纪年、表、志、传五种体裁结合而成的综合体写的。这种体裁,是我对我国古代作为正史体裁的纪传体,经过长期探索,再三改变而成的一种史书体裁。

    纪传体创始于西汉司马迁《史记》。东汉班固继承《史记》体裁断代为史,撰成《汉书》。至唐初以纪传体修撰《晋书》、《梁书》、《陈书》、《隋书》、《北齐书》、《周书》、《南史》、《北史》八部前朝史,这种体裁已得到充分发展,而先出的编年体反退居次要地位。故从《隋书·经籍志》开始,“史部书以迁、固等书为正史,编年类次之” [1] ,在实际应用上和社会影响上,后起的纪传体已经超过编年体之上。

    司马迁《史记》分为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部分。班固把记王侯封国的世家,归并列传内,又把书改称为志,分为本纪、表、志、列传四部分,遂成为纪传体的定型。纪传体用本纪记帝王的统治事迹,用表驾驭复杂繁赜的史事 [2] ,用志记典章制度,用列传记人物。纪传体以人物为本位,宣扬帝王统治,宣扬将相功勋。历代封建王朝所修史书都用这种体裁,记载帝王将相的活动,为封建主义服务。

    纪传体的方法,一句话概括起来,就是“类别区分” [3] 四个字。它具有三项优点:第一,使大大小小的史事都有类可归,网罗了各方面的史事。第二,使史事从类别区分而安排得更加周密。刘知几所论“显隐必该,洪纤靡失” [4] ,便是指这两项优点说的。第三,寻求方便,章学诚所论“类即事有适从,而寻求便易” [5] ,便是指这项优点说的。至于它的缺点,却有两项:第一,记事分散,读者难得其纲领,章学诚说:“大纲要领,观者茫然。” [6] 第二,纪事重复互见,刘知几说:“同为一事,分在数篇,断续相离,前后屡出,于《高纪》则云语在《项传》,于《项传》则云事具《高纪》。” [7] 章学诚说:“一朝大事,不过数端,纪传名篇,动逾百十,不特传文互见,抑且表、志载记无不牵连。” [8] 从方法来论,也是一种优劣互见的体裁。

    二

    我青壮年时,受资产阶级鄙视历史遗产思想的影响,以为要撰史就应该用西方新体裁,中国古代史书体裁旧酒囊装不了新酒,特别是对斥为帝王将相家谱的纪传体更持否定态度,从来不曾有用来撰著太平天国史的打算。

    我用纪传体写太平天国史出自偶然的机缘。1944年,前广西通志馆要我写一部《太平天国广西人物传》。完成这个工作之后,我想:太平天国知名人物大半是广西人,把那些非广西籍的补上去,再添写《天王本纪》和《幼天王本纪》,那岂不就成为一部《太平天国人物志》,陈寿《三国志》的体裁不就是这样吗?我就照这个想法增添上去。再过两年,我请长假回家乡疗病,我又想,再添上表、志两部分,那岂不就成为一部用纪传体写的史书了吗?于是我又这样做,便写成了那部后来在开明书店出版的《太平天国史稿》出来。所以那部《史稿》是凭一时的兴会陆续添补而成的,并不是立意用纪传体写的 [9] ,因此,我对它的优缺点远没有做过研究。

    《史稿》于1951年1月出版,5月再版。这年夏天,我在南京遇到许立群同志。他对我说,他过去认为纪传体是没有什么价值的,到他写武训批判时,要找宋景诗事迹,翻了许多部中国近代史书都找不到,后来在我那部《史稿》的《会党起义表》里找到了,他才知道纪传体也还是有用的。许立群同志是一位年青知名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者,这句话出自他的亲身体会,使我吃了一惊。

    在《史稿》出版后的几年里,我因为到各地去协助举办太平天国纪念展览,调查太平天国遗迹,搜求太平天国文献和资料等等,接触到各方面的人们,了解到其中许多人,包括文学、戏剧、电影、美术和自然科学工作者,都曾在这部《史稿》里面各取所需。因此,我才正视我那部《史稿》,然后才开始对纪传体这种体裁进行探索。

    三

    当我写《史稿》时,我是否定纪传体的。到这时候,我已经学习到毛泽东同志批判继承历史遗产的教导,对纪传体应该如何去对待得到了正确的认识。但是,怎样去“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 [10] ,“批判地吸收其中一切有益的东西” [11] 呢?却还在艰苦探索中。

    我从我国古代史学家刘知几和章学诚对纪传体的评论里,初步看出了它在方法上的优缺点。到1954年春,中华书局要再印那部《史稿》时,如何去改变纪传体的问题就摆在我面前。我针对着纪传体“大纲要领,观者茫然”的缺点去探索,认为可用“叙论”的体裁,写一卷综合的论述,加于卷端,既不打乱原来体系的完整,又可以达到补救缺点的目的。因此,我写了卷《叙论》,对太平天国的时代背景,革命运动的分期,革命的性质和成就,失败的原因,及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等等,作综合的论述,使读者开卷即对太平天国史大纲要领,整然在目,得到了一个概括性的认识。这是我对纪传体所作的第一次改变。只因顾虑到这种传了两千年的史书体裁,一旦改变,加上一卷《叙论》,恐怕会犯画蛇添足的错误,所以临发排时抽了出来,没有刊出。

    1957年5月,中华书局又要再版那部《史稿》。我鼓起勇气,把那篇《叙论》加上去,使那部《史稿》由叙论、本纪、表、志、列传五部分组合而成。我在《重印题记》里,对这个改变,特地请求读者教正。

    《史稿》增订本,于1957年12月出版,我送请范文澜同志指教。他看了,回信给我,对我这一种加叙论来改变纪传体“大纲要领,观者茫然”缺点的做法,给以高度的评价说:“可以不朽矣。”范文澜同志的鼓励,使我增加信心,鞭策我向前作进一步的探索。

    随着不断的学习,我对纪传体缺点的认识也得到逐步的深入。在1958年夏我开始撰写本书时,认识到本纪的体裁专记帝王一人的统治,其目的是要体现出封建君主制的统摄万方、纲纪后代的特征,具有浓重的封建性 [12] 。我又认识到纪传体以人物为本位,偏于记述人物,突出了个人,就会掩蔽人民群众,使读者发生英雄创造历史的错觉,在全书各部分的比重上,必须大改变。

    我对这两个问题苦思了经年,想不到下手处。有一天,分别多年的老朋友梁方仲同志深夜路过南京,来家匆匆一见,我把我的困难告他。他说:“问题从洪秀全来,解铃还须系铃人,就要从洪秀全下手去解决问题。”他一句话提醒了我。我送他走后,在星光暗淡下的庭院徘徊,一边思考。我想:将洪秀全、洪天贵的事迹移入列传,把本纪取消,不就把纪传体浓重的封建性清除了吗?但再想,问题并不如此简单。本纪记帝王统摄万方,宣扬封建主义,但其中却包含国家大事的内容,取消了本纪,国家大事从何而见呢?刘知几论本纪说:“系日月以成岁时,书君上以显国统。” [13] 它具有编年和尊君的两面作用。尊君这一面封建糟粕固然必须剔除,撰史首重时间,编年这一面却如何处理呢?我立刻走回工作室,伏案思索,想了一番,起来在书架上抽了几部书来查,最后想通了,决定取消本纪,改为专记大事的编年,采用中国古史的称谓,称为“纪年” [14] 。这样,取消了本纪,把纪传体浓重的封建性消除了。以前,纪传体以本纪、表、志、列传组成,记人物的本纪、列传占了全书四分之二部分,表、志只居于从属的地位。现在,改为以叙论、纪年、表、志、列传五部分组成,列传只占全书五分之一部分,也就把以人物为本位的纪传体性质改变了。苦思经年未能解决的难题,得到朋友指点,一旦解决了。这是我第二次对纪传体的改变。这次改变,可说是对纪传体性质作了根本性的改变。为着说明“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本书还在叙论开头特立《开宗明义的说明》第一章,用太平天国的历史事实来阐明这个真理。

    到1977年秋,对这种体裁又再加推敲。看到本纪编年用的是我国古代编年体史书《春秋》的体例,按日纪事,不具首尾,不相联属,绝无组识,读起来实是一堆“断烂朝报” [15] ,或有类一本“村店所用之流水账簿” [16] ,不易记忆。应改用纲目体,将流水账似的记事,综合为几项,以大字提要做纲,小字叙事做目。纲目体也是编年体的一种,虽然仍受以年纪事的原则所限,但在它所限制的范围内,却得对史事进行有组织的叙述,使大事易明易记。我又考明“列传”本是和“本纪”对称的,“天子称本纪” [17] ,而“列传者,谓叙列人臣事迹” [18] 。现在既取消了“本纪”,把洪秀全、洪天贵归入“列传”内记叙,“列传”的涵义已从“叙列人臣事迹”,变而为记叙人物,则“列传”名称也应该改,所以把“列传”改为“传”。这是我对纪传体所作的第三次改变。

    我对纪传体这三次改变,是从1951年到1977年经过长期探索进行的,并且是边改边用,边用边改的。它用“叙论”概括全书,用“纪年”记大事,用“表”标明复杂繁赜的史事,用“志”记典章制度,用“传”记人物。“叙论”用综合概括的体裁。“纪年”用纲目体裁。“表”用表格体裁。“志”用专题研究体裁。“传”用传记文学体裁。它与纪传体有三点显著的不同:

    第一,增加“叙论”,概括全书,不仅改变了纪传体“大纲要领,观者茫然”的大弊,而且,能够担负起理论性阐述的任务。

    第二,取消“本纪”,将洪秀全、洪天贵事迹移归“传”内,剔除了纪传体以君主纲纪天下后世的浓重封建性。另立“纪年”专记大事。

    第三,纪传体以本纪、表、志、列传组成,本纪、列传占全书四分之二部分,以人物为本位,表、志居于从属地位,故称为纪传体。现改为以叙论、纪年、表、志、传五部分组成,各有独立的任务,传只占全书五分之一部分,在比重上和实质上对纪传体作了根本的改变。

    从上面三点不同总起来看,现在改变而成的体裁,与纪传体具有不同的性质。这个体裁,五部分各有不同的体裁,各担负不同的专职,它们之间,又互相联系,互相补充结合而成为一整体,应该定名为“多种体裁结合而成的综合体裁”。应用这种体裁来撰著,使一部史书既有理论性的阐述,又有丰富的内容,与一般用西方体裁撰著的史书往往陷于有骨无肉干巴巴的境地迥...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