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讲读王阳明心学最新章节!

问。以求通其说而言,谓之思。以求精其察而言,谓之辨。以求履其实而言,谓之行。盖析其功而言,则有五。合其事而言,则一而已。(《答顾东桥书》)

    又说:

    凡谓之行者,只是着实去做这件事。若着实做学问思辨的功夫,则学问思辨亦便是行矣。学是学做这件事,问是问做这件事,思辨是思辨这件事。则行亦便是学问思辨矣。若谓学问思辨了然后去行,却如何悬空去学问思辨,行时又如何去得个学问思辨的事。(《答友人问》)

    据这两段话,拿行来概括学问思辨也可以,拿学来概括问思辨行也可以。总而言之,把学和行打成一片,横说竖说都通。若说学自学,行自行,那么,学也不知是学个什么,行也不知是行个什么了。

    有人还疑惑,将行未行之前,总需要费一番求知的预备功夫,才不会行错。问阳明道,“譬之行道者,以大都为所归宿之地。行道者不辞险阻艰难,决意向前。如使此人不知大都所在而泛焉欲往可乎。”阳明答道:

    夫不辞险阻艰难而决意向前,此正是“诚意”,审如是,则其所以问道途具资斧戒舟车,皆有不容己者。不然,又安在其为决意向前,而亦安所前乎?夫不知大都所在而泛然欲往,则亦欲往而已,未当真往也。惟其欲往而未当真往,是以道途之不问,斧资之不具,舟车之不戒。若决意向前,则真往矣,真往者能如是乎?此是功夫切要处,试反求之。(《答王天宇第二书》)

    又有人问:“天理人欲,知之未尽,如何用得克己功夫。”阳明答道:

    若不用克己功夫,天理私欲,终不自见。如走路一般,走得一段,方认得一段,走到歧路处,有疑便问。问了又走,方才能到。今于已知之天理不肯存,已知之人欲不肯去。只管愁不能尽知,闲讲何益。(《传习录》陆澄记)

    这些话都是对于那些借口智识未重便不去实行的人痛下针砭,内中含有两种意思:其一,只要你决心实行,则智识虽缺少些也不足为病。因为实行起来,便逼着你不能不设法求智识,智识也便跟着来了,这便是“知是行之始”的注脚。其二,除了实行外,再没有第二条路得着智识。因为智识不是凭空可得的,只有实地经验。行过一步,得着一点。再行一步,又得一点,一步不行,便一点不得。这便是“行是知之成”的注脚。

    通观前两组所说这些话,知行合一说在理论上如何能成立,已大略可见了。照此说来,知行本体既只是一件,为什么会分出两个名词。古人教人为学为什么又常常知行对举呢?关于这一点的答辩,我们编在第三组,阳明说:

    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功夫,这一个功夫,须着此两个字,方说得完全无弊。(《答友人问》)

    又说:

    知之真切笃实处便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功夫本不可离,只为后世学者分作两截用工,失却知行本体。固有知行合一并进之说,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答顾东桥书》)

    又说:

    行之明觉精察处便是知,知之真切笃实处便是行。若行而不能精察明觉,便是冥行,便是学而不思则罔,所以必须说个知。知而不能真切笃实,便是妄想,便是思而不学则殆,所以必须说个行。原来只是一个功夫,古人说知行皆是就一个功夫上补偏救弊,不似今人分作两件事做。(《答友人问》)

    又说:

    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古人所以既说一个知又说一个行者,只为世间有一种人懵懵懂懂地任意去做,全不解思维省察,也只是个冥行妄作。所以必说个知方才得是。又有一种人茫茫荡荡悬空去思索,全不肯着实躬行,也只是揣摸影响。所以必说一个行,方知得真……今若得宗旨时即说两个亦不妨,亦只是一个。若不会宗旨,便说一个亦济得甚事,只是闲说话。(《传习录》徐爱记)

    以上几段话,本文很明白,毋庸再下解释。我们读此,可以知道阳明所以提倡知行合一论者,一面固因为“知行之体本来如此”,一面也是针对末流学风“补偏救弊”的作用。我们若想遵从其教得个着力处,只要从真知真行上切实下功夫。若把他的话只当作口头禅,虽理论上辨析得很详细,却又堕于“知而不行只是不知”的痼疾,非复阳明本意了。

    然则阳明所谓真知真行到底是什么呢?关于这一点,我打算留待“论知行合一与致良知”时再详细说明。

    试拿现代通行的话说个大概,则“动机纯洁”四个字,庶几近之。动是行,所以能动的机括是知,纯是专精不疑二,洁是清醒不受蔽,质而言之,在意念隐微处(即动机)痛切下功夫。如孝亲,须把孝亲的动机养得十二分纯洁,有一点不纯洁处务要克治去;如爱国,须把爱国的动机养得十二分纯洁,有一点不纯洁处务要克治去。纯洁不纯洁,自己的良知当然会看出,这便是知的作用。看出后顿时绝对的服从良知命令去做,务要常常保持纯洁的本体,这便是行的作用。若能如此,自能“好善如好好色,恶恶如恶恶臭”,便是《大学》诚意的全功,也即是正心修身致知格物的全功,所以他说:“君子之学诚意而已矣?”(《答王天宇书》)意便是动机,诚是务求纯洁,阳明知行合一说的大头脑,不外如此。他曾明白宣示他的立言宗旨道:

    今人只因知行分作两件,故有一念发动,虽是不善,然却未曾行,便不去禁止。我今说个知行合一,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须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潜伏在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传习录》黄直记)

    他说:

    “杀人须在咽喉处着刀,为学须在心体入微处用力。”(《答黄宗贤第五书》)

    他一生千言万语,说的都是这一件事。而其所以简易直捷,令人实实落落得个下手处,亦正在此。

    于是我们所最要知道的,是阳明对于一般人所谓“智识”者,其所采态度如何。是否有轻视或完全抹煞的嫌疑,现在我们要解决这个问题作本章的结论。

    知识是诚心发出来的条件

    阳明排斥书册上知识,口耳上知识,所标态度,极为鲜明。他说:

    后世不知作圣之本,却专去知识才能上求圣人,弊精竭力,从册子上钻研,名物上考察,形迹上比拟,知识愈广,而人欲愈滋,才力愈多,而大理愈蔽……(《传习录》薛侃记)

    从这类话看来,阳明岂不是认知识为不必要吗?其实不然,他不是不要知识,但以为“要有个头脑”。(《传习录》徐爱记)头脑是什么呢?我们叫他做诚意亦可以,叫他致良知亦可以,叫他动机纯洁亦可以。若没有这头脑,知识愈多愈坏。譬如拿肥料去栽培恶树的根,肥料越下得多,他越畅茂,四旁嘉谷越发长不成了。(《传习录》陆澄记)有了头脑之后,知识当然越多越好。但种种知识,也不消费多大的力,自然会得到,因为他是头脑发出来的条件。有人问:“如事父母起见温凊定省之类,有许多节目,不知亦须讲求否”。阳明答道:

    如何不讲求,只是有个头脑……此心若是个诚于孝亲的心,冬时自然思量父母的寒,便自要去求做温的道理,夏时自然思量父母的热,便自要去求个凉的道理。这都是那诚孝的心发出来的条件,却是须有这诚孝的心,然后有这条件发出来。譬之树木,诚孝的心便是根,许多条件便是枝叶,须先根,然后有枝叶。不是先寻了枝叶然后去种根。(《传习录》徐爱记)

    知识是诚心发出来的条件,这句话便是知行合一论最大的根据了。然而条件是千头万绪千变万化的,有了诚心(即头脑)碰着这件,自然会讲求这件,走到那步,自然会追求前一步。若想在实行以前或简直离开实行而泛泛然去讲习讨论那些条件,那么,在这千头万绪千变万化中,从哪里讲习起呢?阳明关于此点,有最明快的议论。说道:

    夫良知之于节目时变,犹规矩尺度之于方圆长短也。节目时变之不可预定,犹方圆长短之不可胜穷也。故规矩诚立,则不可欺以方圆,而天下之方具不可胜用矣。尺度诚陈,则不可欺以长短,而天下长短不可胜用矣。良知诚致,则不可欺以节目时变,而天下之节目时变不可胜应矣。毫厘千里之谬,不于吾心良知一念之微而察之,亦将何所用其学乎。是不以规矩而欲定天下之方圆,不以尺度而欲尽天下之长短,吾见其乖张谬戾,日劳而无成也已。(《答顾东桥书》)

    这段话虽然有点偏重主观的嫌疑,但事实上我们对于应事接物的知识,如何才能合理,如何便不合理,这类标准,最后终不能不以主观的良知为判断,此亦事之无可如何者。即专以求知的功夫而论,我们也断不能把天下一切节目时变都讲求明白才发手去做。只有先打定主意诚诚恳恳去做这件事,自然着手之前逼着做预备知识功夫。着手之后,一步一步地磨炼出知识来。正所谓“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也。今请更引阳明两段话以结本章:

    良知不由见闻而有,而见闻莫非良知之用,故良知不滞于见闻,而亦不离于见闻……大抵学问功夫,只要主意头脑是当,若主意头脑专以致良知为事,则凡多见,莫非致良知之功……(《答欧阳崇一书》)

    君子之学,何尝离去事为而废论说?但其从事为论说者,要皆知行合一之功,正所以致其本心之良知,而非若世之徒事口耳谈说以为知者,分知行为两件事,而果有节目先后之可言也。(《答顾东桥书》)

    【案语】知行合一为王阳明根本认识论学说。与程学派的“知先行后”论相对。这一思想在宋儒中已露端倪。程颐说:“人既能知见,岂有不能行。”明清之际黄宗羲据此说按:“伊川先生已有知行合一之言矣。”(《宋元学案·伊川学案·案语》)南宋陈淳也认为“致知力行二事,当齐头着力并做,不是截然为二事,先致知然后行,只是一套底事”(《宋元学案·北溪学案》)。王守仁则针对朱熹“理虽散在万事,而实不外乎一人之心”的观点,指出:“外心以求物理,此知行之所以二也,求理于吾心,此圣门知行合一之教。”(《传习录》中)明确提出“知行合一”说。认为“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传习录》上)既反对“懵懵懂懂的仁义去做”;又反对“茫茫荡荡悬空去思索”(同上)。他的“知”即致吾心之良知,“行”即“致良知于事事物物”,知行合一的本体即是“致良知”。他说“一念发动处,即便是行了”(《传习录》下),“知之真切笃实处便是行”(《传习录》中),“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传习录》上),得出“知即是行”“以知为行”的结论。强调对于“一念发动处”的“不善之念”,要“防于未萌之先”“克于方萌之际”。此外,在“知行合一”说中,还有“知行并进”(同上)、“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传习录》中)、“识味之美恶,必待入口后知”(同上)等说法。“知行合一”说,对从朱熹的“知先行后”到王夫之的“行先知后”的发展,有一定的作用。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