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人类在自然界的位置最新章节!

其他地方灭绝的动物骨骼一样被水冲进洞里,但是这些骸骨仍然可以被认为是欧洲早期居民最古老的遗物。

    沙夫豪森博士的论文翻译者巴斯克先生把尼安德特人头骨的轮廓和一个黑猩猩头骨的轮廓,按同一比例大小绘成插图,将之并排在一起,由此使我们对尼安德特人头骨的退化特点得到了一个非常生动的概念。

    沙夫豪森教授论文的译本发表后不久,因为我想要为查尔斯·莱伊尔爵士提供一个在和其他人类头骨对比时,能显示这个头骨特异点的图解,于是我就对过去观察过的尼安德特头骨的模型进行更加仔细的研究。为此,必须对头骨上的一些特征,从解剖学上进行相应的比较,以便能作出精确的鉴定。在这些特征中,眉间的特征格外突出。但是,当我识别出位于枕外隆凸和上项半圆形线的另一特征时,我把尼安德特人头骨轮廓放置到恩吉头骨轮廓相对应的位置上,即放到两个头骨的眉间和枕外隆凸被同一条直线所横切的位置上时,两个头骨的差别非常明显,更显出尼安德特头骨的扁平度尤为突出(对比图22和图24A),最初我甚至以为自己一定犯了某些错误。随后我更加怀疑自己有错,因为在普通人的头骨上,枕骨外面的枕外隆凸和上项线和枕骨内面的“横窦”(lateral sinuses)和小脑幕的附着线之间是密切对应的。但是,在我前面一篇论文中曾提到,脑后叶的位置是在小脑幕之上。因此,枕外隆凸,和我们所说的上项线,就大致指示了脑后叶的下缘。那么,一个人有无可能具有这样扁平和低陷的大脑,要不然就是头骨肌脊是否已经改变了位置?为了解决这些疑问,并弄清巨大的眉脊到底是否是额窦发达所引起这一问题,我请求查尔斯·莱伊尔爵士能为我找到头骨的保管人富罗特博士为我解答某些疑问;并且,如可能的话,帮我搞到一只头骨内腔的模型,或者,无论如何给我弄到几张头骨内腔的图片或照片。

    我非常感谢富罗特博士对我的询问作了礼貌和及时的答复,他还送给我三张精致的照片。其中一张是头骨的侧视图,据此照片加上明暗线条示于图24A;第二张(图25A)是头骨额部的下部表面,显示额窦的宽广开口。富罗特博士针对头骨写道:“一根探针可插入口内深达一英寸。”由此表明在脑腔之外加厚的眉脊(supraciliary ridges)扩展到很大程度。最后的第三张(图25B)是头骨后部(或枕部)的边缘和内部,它非常清楚地显示了横窦的两个凹陷,从内面进入头骨颅顶的中线,并形成了纵窦(longitudinal sinus)。因此,很明显,我的解释并没有错,而且尼安德特人的脑后叶,正如我推测的那样扁平。

    实际上,尼安德特人头骨有着非常异常的特征。头骨的最大长度为8英寸,而宽度只有5.75英寸,换句话说,长宽比为100:72。头骨很扁,从眉间枕骨线(glabello-occipital line)到颅顶的高度只有3.4英寸左右。用测量恩吉头骨的相同方法测得其纵弧长为12英寸。由于颞骨(temporal bone)缺失,横弧不可能准确地测量,但是其长度肯定要超过10¼英寸,大致和纵弧长度相似。头骨水平周长为23英寸。但是这个大周长的测值大多是由于眉脊的高度发达而造成的,尽管脑壳本身的周长并不算小。粗大的眉脊隆起使额部显得比从颅腔内部见到的轮廓更向后倾。

    图24 尼安德特人的头骨

    A.侧视图;B.前视图;C.顶视图。(×原大)头骨的轮廓是巴斯克先生绘制的,×

    原大;头骨的细节是根据模型和富罗特博士的照片绘制的。

    a.眉间;b.枕外隆凸;d.人字缝。

    从解剖学的角度看,头骨的后部特征甚至要比前部更加显著。当眉间枕骨线置于水平位置时,枕外隆凸处于头骨的最后端,与延伸至其外的枕区的其他部分相距很远。头骨的枕部向上和向前倾斜,这就使人字缝的位置正好到达颅顶的上面。与此同时,尽管头骨很长,但是矢状缝明显地短(4英寸),而鳞状缝却很直。

    富罗特博士在回答我的问题时写道,枕骨“上项线以上的部分都完好地保存着。上项线是一条非常强壮的脊,其两端成线状,但向中部增大,形成了两条脊(隆起),其间由一条位于中部微微下弯的线相连接”。

    图25 尼安德特人颅骨的内部(据富罗特博士的照片描绘)

    A.额部的下内面观,示额窦向下的开口(a);B.头骨枕部的下内面观,示横窦的两个印痕(a a)。

    “在左侧隆起的下面,这块骨头显示了倾斜的表面,长为6拉因[14],宽为12拉因。”

    最具权威性的就是图24A中b以下所示轮廓的平面。正如人们认为的那样,特别有趣的一点是,虽然枕骨呈扁平状态,但是后脑叶相当突出,以致大大超过了小脑,而这点正是尼安德特人颅骨和某些澳洲人颅骨的几个相似点之一。

    以上就是最著名的两个人类头骨,它们可以认为是在化石状态下发现的。这两个头骨能否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其可以填补或缩小人类和类人猿之间在构造上的间断呢?或者,从另一角度说,这两种头骨中任何一种是否都与形成现代人正常头骨的平均构造相差不大呢?

    如果不了解人体一般构造的变异范围的基本知识,就不可能对上述问题提出任何见解。也就是说,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还只是刚起步,而且,即使根据已有的知识,我也只能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个非常粗浅的轮廓。

    解剖学者完全知道,在不同的个体中,人体的单一器官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变异。骨骼在大小比例上、甚至在骨的连接上,多少都有些变化。这就使骨骼移动的肌肉在其附着点上都非常不同。基于动脉移动方面的知识对外科医生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因此动脉分布模式的变化曾被仔细地进行过分类。大脑的特征变化很大,大脑半球的大小、形状,表面沟回的丰度比大脑其他部位的变化更大。而人类大脑最具可变性的结构就是侧脑室的后角、小海马和大脑后叶突出于小脑的程度等,因而若是以此来界定人类特征就是一种不明智的作法。最后,正如所有人都知道的那样,人类的毛发与皮肤在颜色和结构上可能呈现最大的变化。

    就我们现在所知,这里所提及的构造上的变异,大多数是个体方面的。在人类的白种人中,偶尔可看到和猿类相似的某些肌肉的排列方式,但在黑种人或澳洲人中却并不常见。即我们不能因为霍屯督(Hottentot)美女的脑子要比普通欧洲人的脑子平滑、沟回排列更为对称,而且,到目前为止更相似猿脑,就得出结论,认为人类的低等人种普遍都是如此,尽管结论可能是这样的。

    事实上,遗憾的是我们缺乏除了欧洲人以外每一人种的柔软和易损器官的配置方面的信息。而且,即使在骨骼方面,我们博物馆内也只有头骨,其他各个部位的骨头都少得可怜。头骨标本是够丰富的。在布卢门巴哈和坎佩尔时代,自从他们首先促使人们注意到头骨所具有的显著和奇特的差异以来,对头骨进行采集和测量已成为博物学中一个热门的研究分支。许多学者对已经取得的成果作了整理和分类,他们当中,无例外地首先应当提到的是已故的、活跃而有才能的雷济斯(Retzius)。

    人类头骨彼此间所见到的差别,不仅限于脑壳的绝对大小和绝对容量上,而且也在于脑壳的直径彼此之间的大小比例上,同时也在于面骨(尤其是颌骨和牙齿)和头骨之间对比的相对大小上。此外,还在于上颌骨(当然亦包括了下颌骨)在脑壳前下部向后、向下,或脑壳前面和以上向前、向上的延伸程度上。头骨的差别还进一步表现在通过颊骨面的横径和头骨横径之间的关系上;表现在头顶有比较圆或比较像三角状的形态和头骨后部扁平程度或向后超出供颈肌附着的骨脊的程度上。

    一些头骨的脑壳可以说是“圆形的”(round),其最大长度与最大宽度之比不超过10080,而其长宽差别可能更小些。[15]雷济斯将具有这种头骨的人称之为“短头型人”(branchycephalic),而卡尔美克人(Calmuck)的头骨就提供了这类头骨的一个极佳例子。该头骨的侧视图和前视图载在冯·贝尔的杰作《颅骨精选》一书里,图26就是据该图缩小后的轮廓图。另一些如从巴斯克先生所著的《典型颅骨》一书中转载的图27的黑人头骨,和前述的头骨大不相同,这种头骨延伸得很长,可以称为“长头型的”(oblong)。这种头骨的最大长度与最大宽度之比为100:67或小于67,而人类头骨的横向直径甚至可能低于这一比例。具有这种头骨的人,雷济斯称之为“长头型人”(dolichocephalic)。

    非常粗略地看一下这两个头骨的侧视图,就足以证明它们在另一方面的差异也非常突出。卡尔美克人头骨面部的轮廓几乎是纵向的,即面骨在头骨的下面垂向下方。而黑人面部的轮廓则特别倾斜,即颌骨前部向前突出,远远超过头骨前部的水平面。前一种情况的头骨称为“直颌”(orthognathous),后一种称之为“突颌”(prognathous),“突颌”这一术语,相当于撒克逊语的“突吻”,虽不太优雅,但更为符合原义。

    为了对给定的任一头骨能精确地表达其突颌化和直颌化的程度,人们已经想出了各种不同的方法。而为了得到彼德·坎佩尔称之为面角的数据,他所设计的面角测定法对上述大部分的方法作了重要的修改。

    图26 卡尔美克人的圆头直颌头骨

    侧视图(上)和前视图(下)(×原大)(据冯·贝尔)

    但稍为考虑一下,就可明白任何一种面角测定法只能将突颌和直颌的构造变化用粗略和一般的方式加以表达。这是因为通过头骨上的各个点的交叉形成面角的任何直线,是依据头骨上每一点的位置种种情况而改变的。因此,所得出的面角是所有这些情况的一种综合结果,它不能表达头骨各部分之间任何一种固定的有机联系。

    我明确地认为,如果不建立一条在任何情况下,作为测量必须参照的相对固定基线,那么头骨与头骨之间的对比是没有多大价值的。我认为要确定这样的基线并非难事。头骨的各部分,就像动物的其他骨架一样是按顺序发育的,即头骨的基底是在侧壁和顶壁形成之前发育的,它比侧壁和顶壁转化成软骨要早些而且更完全;软骨基底的软骨化并结合成为一整块骨片的时间比顶壁要早得多。因此,我认为,从发育学上来看,头骨底部是相对比较固定的部分,而顶壁和侧壁是相对可动的。

    图27 一具黑人的长头突颌头骨

    左侧视图(上)和前视图(下)(×原大)

    从对低等动物到人的头骨变化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个真理。

    例如在河狸(Beaver,图28)那样一种哺乳动物中,通过称之为基枕骨、基蝶骨和前蝶骨等骨头所引的一条直线(ab),这条轴线比容纳大脑半球的脑腔长度(gh)相对要长得多。枕骨大孔的平面(bc)与这条“颅底轴”稍微形成一锐角,而小脑幕平面(iT)与“颅底轴”却成90°角以上的倾斜;嗅神经纤维通过头骨筛板平面(ad)也是如此。此外,在称之为筛骨和犁骨的骨头之间,引一条通过面轴的线————“面底线”(fe),此线引出时,在该处就与“颅底轴”(ab)相交,形成特别大的钝角。

    如把ab线和bc线形成的角称为“枕角”,而把ab线与ad线形成的角称为“嗅角”,把ab线和iT线间的角称为“幕角”,那么,在上述提及的哺乳动物中,其角度几乎都成直角,变化范围介于80°和110°之间。efb角或者颅底线与面轴的夹角,也可称之为“颅面角”,它是一个很钝的角,在河狸的头骨上,这个角至少是150°。

    图28 河狸、狐猴和狒狒头骨的正中纵切面

    ab,颅底轴;bc,枕骨大孔平面;iT,幕平面;ad,嗅平面;fe,面底轴;cba,枕角;Tia,幕角;dab,嗅角;efb,颅面角;gh,容纳大脑半球的颅腔的最大长度,或“大脑长度”。

    以颅底轴的长度为100,在三个头骨中大脑的长度分别是:河狸70;狐猴119;狒狒144。雄性成年大猩猩的大脑长度与其颅底长度的比例是170:100;黑人(图29)是236:100;君士坦丁堡人(图29)是266:100。这样,最高等猿类的头骨和最低等人类的头骨的差异可从上述数字明显地显示出来。

    在这三个头骨图上的颅底轴(ab)长度是相等的。狒狒头骨图中虚线d1d2等,分别是狐猴和河狸头骨图中的d以颅底为基准的投影。

    但是,如果对啮齿类和人类之间的几种哺乳动物(图28)进行一系列的切面研究,就可以发现,颅骨越高,颅底轴与大脑的长度相对之比就变得越短,“嗅角”和“枕角”就变得更钝。而“颅面角”似乎由于头盖轴上的面轴向下弯曲而变得更尖锐。与此同时,颅骨的顶壁越来越拱起,以致大脑半球的高度不断增高,这一点是人类最显著的特征;同时,大脑向后扩张并超过小脑。这种大脑向后扩张的现象在南美的猴类中达到最大限度。因此,最后人的头骨(图29)的大脑长度要比颅底轴长度多两倍到三倍。嗅平面在颅底轴的下面成20°或30°角。枕角不是小于90°,而是大到150°或160°。颅面角可能是90°或稍小。而头骨的垂直高度可能与长度之比要更大。

    仔细审视这些图解,就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在从低等到高等哺乳动物的演化系列中,它的颅底轴是一条相对比较固定的线。在这条线上颅腔的侧壁和顶壁以及面部的骨头,可以说是随着它们的位置而向下、向前或向后旋转。但是,任何一块骨头或平面所画的弧线,并不总是与其他骨头或平面所画的弧线成比例。

    此时,就出现一个重要的问题,即我们能否从最低等和最高等人类颅骨的特点上,看出哪怕是有一点符合像我们在哺乳动物一系列头脑侧壁和顶壁显出的大范围绕着颅底轴那样旋转的情况呢?大量的观察使我相信,我们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必须是肯定的。

    图29 直颌头骨(细线)和突颌头骨(粗线)的切面图(×原大)

    ab,颅底轴;bc,b′c′枕骨大孔平面;dd′腭骨后端;ee′,上颌前端;TT′幕的附着线。

    图29是一幅经过非常仔细缩绘的四个头骨的切面:两个圆头直颌头骨和两个长头突颌头骨的正中纵切面图。这两张切面图是以颅底轴的前端方向为准,即作为固定的基线,将这两种不同类型的正中纵切面投影在一起,不相重叠的轮廓线(只代表头骨的内部)就表明两个头骨彼此间的差异。

    粗轮廓线条是指澳洲人(图29上图)和黑人(图29下图)的头骨。细轮廓线条是指保存在皇家外科学院博物馆的一个鞑靼人(Tartar)头骨(图29上图);图29下图的细轮廓线条是指我收藏的一个发育完好的圆形头骨,它是从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ople)的一个坟墓里发掘出的,属于哪一人种还未确定。

    从这些图中似乎马上就可以看出,突颌头骨和直颌头骨就它们颌骨部分的真正差别而论,在很多方面与低等哺乳动物和人类头骨的差别是相同的,尽管前者的差异程度远不如后者大。此外,这些特别的突颌头骨的枕骨大孔平面(bc)与颅底轴形成的角,要比直颌头骨所形成的角稍小。而且筛骨的筛板也可能有相似的情况,虽然这点并不像枕骨大孔那样明显。但在另一方面,必须特别指出,突颌头骨比直颌头骨更不像猿,突颌头骨的大脑腔超出颅底轴前端的程度无疑要比直颌头骨更大。

    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图解显示在不同的头骨中,其脑腔不同部位的容积和其对颅底轴的相对比例上有很大变异。大脑腔覆盖小脑腔的程度也并非没有明显差别。一个圆形头骨(图29,君士坦丁堡人)与一个长形头骨(图29,黑人)相比,脑颅要更向后突出。

    只有在对人颅骨的研究中广泛采用类似本书建议的方法;只有端正对人种学收藏品的态度,将收藏一个没有纵剖面的头骨视为对学术的不尊;只有把在这里提到的测量角度、测量项目和许多在此处未及提到的其他项目确定下来,并以颅底轴为基准制成一览表,当处理大量不同人类种族的头骨时,我们才能牢牢以人种头骨学为基础,提供不同人类种族的头骨解剖学特征。

    目前,我认为对于上述问题的可靠依据,可以用非常简要的话做一概括性总结。在地球上从非洲西部的黄金海岸[16]起到鞑靼草原之间绘一条线,这条线的西南端居住着头最长、突颌、鬈发和黑皮肤的真正黑人;在同一条线的东北端居住着头最短、直颌、直发和黄皮肤的鞑靼人和卡尔美克人。的确,这条假想线的两端可以说是民族学上的对蹠点。在这条极线上作一条垂直或近似垂直的线通过欧洲和南亚到印度斯坦,就能得到一条类似赤道的线。在赤道线的周围住着圆头、卵圆头、长圆头、突颌的和直颌的、浅肤色和深肤色的一些种族。但是这些种族都不具有卡尔美克人和黑人的明显特征。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对蹠点在气候方面形成了最强烈的对比,或许它将世界分为两种极端,一边是非洲西岸的潮湿、炎热闷人的滨海冲积平原;另一边是中央亚细亚的干旱、高海拔的草原和高原,冬季酷冷,比地球的任何地方都远离海洋。

    从中亚细亚向东到太平洋各群岛和次大陆为一方,而从中亚到美洲为另一方;短头和直颌的类型逐渐减少,并为长头和突颌类型所代替。但是美洲大陆(整个大陆主要以圆形头骨占优势,但也有例外)[17]与太平洋地区相比就不太明显。而在太平洋地区的澳洲大陆及其邻近的岛屿,长头形头骨、突颌和深色皮肤的人种终于重新出现。这种人在其他方面与黑人类型有很大的差别,因此民族学者们给这些人以一个特别的称号,即“小黑人”(Negritoes)。

    澳洲人头骨的最显著特点是头骨狭窄和骨壁较厚,特别在眉脊部分最厚,这一特征很普遍,虽然并不总是固定不变,额窦依然不甚发育。此外,鼻下陷特别突然,从而使额部突出,形成特别卑下可怖的面目。头骨的枕区也往往显得不太突出,不但不能超过沿眉间枕骨线后端所作的垂直线,而且有时甚至在垂直线前方就开始几乎立即形成斜坡。有鉴于此,位于隆起(tuberosity)上、下方的枕骨之间互相形成一个比通常更加小的锐角,于是颅底的后部呈现为刀削过一样的斜面。许多澳洲人头骨具有一相当的高度,虽与其他人种的平均高度差不多相等,但另外一些人的颅顶却显得异常低平,同时头骨的长度亦增大,以致其脑腔容量或许并不减小。我在南澳洲阿德莱德港(Port Adelaide)附近看到的头骨,多数具有这些特征,而且当地人将这种头骨作为盛水的器具,他们把面部的末端敲掉,并用一根绳子穿过空洞和枕骨大孔,于是依靠颅底的大部分将整个头骨悬挂起来。

    图30是代表产自澳洲西港并带有下颌骨的这类头骨和尼安德特头骨的轮廓图,两者都缩小为原来的三分之一。这使澳洲人的脑壳变平和有所拉长,其眉脊亦相应地有所增高,于是澳洲人的脑壳和尼安德特这一异常的化石头骨的形态趋向一致。

    图30 西港的澳洲人头骨与尼安德特人头骨的轮廓线

    (前一头骨保存于皇家外科学院博物馆)(两者均×原大)

    现在,让我们回到化石头骨,看看它们所处的位置,是在现今头骨类型的变异范围内,还是超出了这个范围。首先,我必须指出,正如前述施默林教授在充分观察恩吉头骨后做出的评论一样,即由于恩吉头骨和尼安德特头骨都缺失颌骨,因此大大妨碍了对这一问题进行可靠的判断,使我们无法肯定他们的颌部是否多少比现存的低等人种更突出一些。可是,正如我们所了解到的,人类头骨在颌部特征上是接近兽型还是与兽型不同,这比其他任何特征更为重要。例如一个普通的长头型欧洲人脑壳和一个黑人脑壳的对比远不如颌部的差异明显。因此,在缺失颌骨的情况下,对化石头骨与现代人种的关系的任何判断,在接受时必须有一定程度的保留。

    但是,以现有证据来看,我首先考虑的是恩吉头骨。假如它是属于现代人的头骨,我承认我找不出任何特征能作为可靠的线索,把它归属为现代的某一种族。它的轮廓和所有的测量数据,特别是枕部趋于扁平这一点都和我研究过的一些澳洲头骨的情况完全一致。但不是所有澳洲人头骨都呈现扁平的倾向,而且恩吉头骨的眉脊跟典型的澳洲人也完全不同。

    另一方面,恩吉头骨的测量数据与某些欧洲人头骨所测得的数据非常一致。的确,在恩吉头骨的任何结构都没有找到一点退化(degradation)的痕迹。总之,它是一个普通人的头骨,或许是一个哲学家的头骨,也可能是一个愚钝野人的脑子。

    但是,尼安德特头骨的情况则非常不同。无论从它头盖的低平程度、硕厚的眉脊、倾斜的枕部、或者是长而直的鳞缝等特征来看,都与猿的特征一致,这是迄今为止已发现的被认为是最类似猿的人类头骨。但是沙夫豪森教授指出(见前文),这一头骨从目前看,可容纳1033.24毫升或大约63立方英寸的水,如果是完整的头骨,还可增加12立方英寸的水,这样头骨的容量就可能达75立方英寸左右,这一容积与莫顿所测定的波利尼西亚人(Polynesians)和霍屯督人头骨的平均容量相同。

    图31 博雷比古坟的古代丹麦人头骨

    (×原大。由巴斯克先生采用显微镜描绘。)

    仅从脑容量如此之大,就可以推测尼安德特头骨具有与猿相似的趋向,但这一趋向没有在躯体组织内部得到体现。这一结论被沙夫豪森提供的除头骨以外的其他骨骼大小所证实,它表明尼安德特人的绝对身高和上、下肢的相对比例等情况与一个中等身材的欧洲人接近。尼安德特人的骨骼确实较粗壮,但粗壮的骨骼与沙夫豪森注意到的充分发育的肌脊,都是野人所具有的特征。巴塔哥尼亚人(Patagonians)以其四肢强壮而称著,他们可以风餐露宿而无须窝棚保护,他们所处的气候条件和尼安德特人当时生活的欧洲,也许没有很大的差别。

    因此,决不能把尼安德特人的骨头看做介于人类和猿类的中间型人骨化石。他们的骨骼化石至少表明当时存在着这样一种人,他的骨头有点回复到与猿相似的类型。正如信鸽(Carrier)、突胸鸽(Pouter)或翻飞鸽(Tumbler)一样,它们有时亦长出其祖先岩鸽(Columba livia)那样的羽毛。虽然尼安德特头骨在已知的人类头骨中的确是最似猿类的,但这绝不意味着它就是一个独立的分支,似乎是最早出现,并且由它出发构成一个逐渐演化的系列,该系列最终通往最高等、最发达的人类头骨。一方面,尼安德特人头骨与我前面提到的扁平澳洲人头骨非常接近,其他澳洲人种由其再逐步演化为极像恩吉颅骨型的头骨;另一方面,它甚至与某些在“石器时代”居住在丹麦的古代人的头骨有亲缘关系,而且他们可能与丹麦这一国家的古坟(refuse heaps或Kjokkenmöddings)的建造者处于同时代或者稍晚的时代。

    巴斯克先生对尼安德特人头骨的纵向轮廓图和产自博雷比(Borreby)古坟(tumuli)的某些人头骨的纵向轮廓图[18]进行了非常精确的绘制,两图之间非常接近。其枕部同样凹进、眉脊几乎一样突出、头骨也同样低平。而且,博雷比头骨由于其前额更明显的后倾,使其与尼安德特人头骨的关系要比任何澳洲人的头骨更加密切。另一方面,博雷比头骨与尼安德特头骨相比,其宽度与长度的比值相对要大些,而某些头骨横径与长径之比达80∶100,属于短头型。

    总之,我可以说,迄今已发现的人类化石,似乎还不能使我们认为其接近于哪种猿人,而人类可能就是通过这种猿人的变化而形成的。考虑到现在我们对最古老人种的了解,从他们能制造和现今最下等的野蛮人所制造的相同式样的石斧、石刀和骨针这点看来,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这些野蛮人的习性和生活方式,从猛犸象和披毛犀的时代一直到今天,并没有发生多少变化。我不知道这个结果是不是和其他人可能预料到的结果正好相反。

    那么,我们必须到哪里去找寻最原始的人呢?最古老的智人(Homo sapiens)是生活在第三纪上新世还是中新世、或者还要更久远一些呢?在更老的地层中寻找更近似人的猿骨化石,还是更近似于猿的人化石,这些问题还有待于尚未诞生的古生物学家去探索。

    时间将会给出答案。如果进化论是正确的话,那么,最古老人类出现的时代,应当比原来估计的时间更早。

    注 释

    [1]全新世。————译者注

    [2]更新世。————译者注

    [3]《德卡(Deca)的不同人种颅骨搜集品的说明》,哥廷根,1790——1820年。

    [4]在下面的段落中,施默林记载了恩吉霍尔(Engihoul)洞穴中发现的一块“巨大的”门齿。从所附的插图看来,这枚牙齿稍微长些,但我认为其大小似乎并不那么突出。

    [5]这块锁骨的插图,从一端到另一端的直线长度为5英寸,因此,与其说是块大锁骨,还不如说是块小的锁骨。

    [6]“关于最古老的颅骨”————波恩的沙夫豪森著(发表于1858年的米勒的“记事录”,453页)。由皇家学会会员巴斯克翻译,并附有说明和依照尼安德特人头骨的一个模型绘制的原图。发表于《博物学评论》,1861年4月。

    [7]普鲁士莱茵和威斯特伐利亚州博物学联合会会刊。第14卷,1857年。

    [8]衡量的最低单位,1格令(喱)=0.064克。————译者注

    [9]巴斯克先生曾经指出,这伤痕可能是容纳额部神经的缺口。

    [11]见《博物史状况》波恩协会,14卷,1857年。

    [12]Frankish caves,位于德国巴伐利亚州中北部。————译者注

    [13]我用这种方法在石膏模型上,测得面角的数值是64°~67°。————巴斯克注

    [14]line,法国度量单位,1拉因=2.25毫米。————译者注

    [15] 正常人的头骨,脑壳的宽度不超过其长度。

    [16]即现在的加纳。————译者注

    [17]参阅D.威尔逊博士的重要论文《论美洲原住民中一种假想优势的头盖骨类型》,加拿大杂志,Ⅱ卷,1857.

    [18]图31,原文漏注。————译者注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