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新原道最新章节!

盛衰。《春秋繁露·天道无二》云:“天之常道,相反之物也,不得两起,故谓之一。一而不二者,天之行也。阴与阳,相反之物也。”所以阴盛则阳衰,阳盛则阴衰。阳盛助木,使木气胜,其时即为春;助火,使火气胜,其时即为夏;阴盛助金,使金气胜,其时即为秋;助水,使水气胜,其时即为冬。

    在四时中,值春则万物生,值夏则万物长,值秋则万物实,值冬则万物藏。四时的变化,由于阴阳的消长。阳是利于万物之生长底,阴是不利于万物之生长底。所以阳是“天之德”,阴是“天之刑”。“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春秋繁露·阴阳义》)天的“喜怒之气,哀乐之心”,在正常情形下,表现于四时的变化。不过天是“任阳不任阴,好德不好刑”(《春秋繁露·阴阳位》),所以在四时之中“春华秋实”,秋亦并不是完全不利于万物底。完全不利于万物底只有冬。所以说:“天之气,以三时成生,一时丧死。”(《春秋繁露·阴阳义》)

    在宇宙的这个间架中有万物。其中最灵最贵者是人。天与人相副。人是天的副本,是天的缩影。《春秋繁露》说:“莫精于气,莫富于地,莫神于天。天地之精所以生万物者,莫贵于人。”因为人是物中之最高贵底,所以其头向上当天,与植物之头(根)向地,其他动物之头“旁折”不同。“所取于天地少者旁折之。所取于天地多者正当之。此见人之绝于物而参天地。”不但如此,人的身体的构造,亦是天的副本。“天地之符,阴阳之副,常设于身。”人的身体中,有“小节三百六十六,副日数也。大节十二,副月数也。内有五藏,副五行数也。外有四肢,副四时数也”。“乍视乍瞑,副昼夜也。乍刚乍柔,副冬夏也。乍哀乍乐,副阴阳也。”“于其可数也,副数;于其不可数也,副类。皆当同而副天,一也。”(《春秋繁露·人副天数》)在董仲舒的系统中,人是宇宙的缩影,是一个小宇宙。反过来我们也可以说,在他的系统中,宇宙是人的放大,是一个“大人”。

    人是宇宙的副本,是宇宙的缩影,所以与天地并立而为三,此所谓参天地。《春秋繁露·立元神》云:“天、地、人,万物之本也。天生之,地养之,人成之。”人的工作是完成天地未竟之功。这是人对于宇宙底最大底贡献,于上章我们说到《中庸》所说底“与天地参”,彼所说是一种形式底说法,此所说则是一种积极底说法。

    就心理方面言之,人之心有情有性,与天之有阴有阳相当。《春秋繁露·深察名号》云:“身之有性情也,若天之有阴阳也。言人之质而无其情,犹言天之阳而无其阴也。”人的性表现于外为仁。人的情表现于外为贪。《深察名号》云:“身之诚有贪有仁。仁贪之气,两在于身。身之名取诸天。天两有阴阳之施,身亦两有贪仁之性。”(此所谓性是质的意思,非与情相对之性)

    天“任阳不任阴”,人亦应该以“性禁情”。这是心的功用。《深察名号》云:“栣众恶于内,弗使得发于外者,心也。故心之为名栣也。”“天有阴阳禁,身有情欲栣,与天道一也。是故阴之行不得干春夏,而月之魄常厌于日光,乍全乍伤,天之禁阴如此。安得不损其欲而辍其情,以应天。天所禁而身禁之……禁天所禁,非禁天也。”人必禁天所禁,然后可为完全底道德底善人。道德是“人之继天而成于外也,非在天所为之内也。天所为,有所至而止。止之内谓之天,止之外谓之王教”(《春秋繁露·实性》)。

    王是天之所立以教人者。《深察名号》云:“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民受未能善之性于天,而退受成性之教于王。王承天意,以成民之性为任者也。”(此所谓性,亦是质的意思)王所以教人底规矩制度,谓之王道。王道亦是取法于天底。例如王道中有所谓三纲者,“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三纲者:“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是取法于“阴阳之道”。《春秋繁露·基义》云:“阴者,阳之合。妻者,夫之合。子者,父之合。臣者,君之合。物莫无合,而合各有阴阳。”“君臣父子夫妻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

    人是天之副本,是宇宙的缩影。其在宇宙间底地位,既如此底高,而王又是天之所立以教人者,王的行事如有不得当,而异乎正常者,天亦感而显现非常底现象。天所显现底非常底现象,即所谓灾异。王的行事如何能感天而使之应,董仲舒有两说。一说云:“天地之物,有不常之变者,谓之异,小者谓之灾。灾常先至,而异乃随之。灾者,天之谴也。异者,天之威也。谴之而不知,乃畏之以威。”(《春秋繁露·必仁且智》)照此说,灾异起于天的不悦,又一说云:“美事召美类,恶事召恶类。类之相应而起也,如马鸣则马应之,牛鸣则牛应之。”“物故以类相召也。”“天有阴阳,人亦有阴阳。天地之阴气起,则人之阴气应之而起。人之阴气起,而天地之阴气亦宜应之而起,其道一也。”(《春秋繁露·同类相动》)照此说,灾异起于机械底感应。这两种说法,是大不相同底,也许是不相容底。因为第一种说法是目的论的说法,近于宗教。第二种说法是机械论的说法,近于科学。但这个问题,阴阳家并未觉到,董仲舒亦未觉到。因为在他们的系统中,宗教与科学,本来是混合底。在董仲舒的系统中,人在宇宙间底地位,是极高底。人不但是可以参天地,而且在事实上,他是参天地。不过在董仲舒的系统中,人的地位虽已抬高,但他的系统,并不能使人有极高底境界。我们可以问:假使有人对于宇宙底了解,是如董仲舒所说者,他的行事,皆以继天,而以完成天之未竟之功为目的,他的境界是甚么境界?是不是天地境界?

    我们对于此问题的回答是:他的境界近乎天地境界。严格地说,他的境界,是道德境界。因为他所了解底天,是能喜怒、能赏罚底。假使我们可以创造一个生硬底名词,我们可以说:他所了解底天,是一个宇宙底人。天是人身的放大,他是一个大人身。我们可以说:他是一个“大人”,他对于人底关系,是如所谓社会底关系。董仲舒说:“天亦人之曾祖父也。此人之所以上类天也。”(《春秋繁露·为人者天》)人继天而完成天未竟之功。正如人继其曾祖父,而完成其未竟之功。若以如此底了解而继天,其境界只是近乎天地境界。严格底说,其境界是道德境界。

    在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出,宗教与哲学的不同。宗教家用想,哲学家用思。宗教是想的产品,哲学是思的产品。宗教的思想,近乎常人的思想。而哲学的思想,反乎常人的思想。于《新原人》中,我们说:常人的思想,大概都是图画式底。严格地说,他们是只能想而不能思。他们仿佛觉到人以外,或人之上,社会以外,或社会之上,还有点甚么,但对于这个什么,他们不能有清楚正确底知识。用图画式的思想,去想这个什么,他们即想它为神、为帝、为天国、为天堂。在他们的图画式底思想中,他们所想象底神、帝等,所有底性质,大部分是从人所有底性质类推而来。例如人有知识,许多宗教以为上帝亦有知识,不过其知是全知。人有能力,许多宗教以为上帝亦有能力,不过其能是全能。人有意志,许多宗教以为上帝亦有意志,不过其意志是全善。他们所想象底天堂的情形,亦是从我们的这个世界的情形类推而来。这个世界及其中事物,都是具体底。天堂及其中事物亦都是具体底。不过这个世界及其中事物都是不完全底,而天堂及其中事物都是完全底。在这个世界中,有苦有乐,在天堂中则只有乐,天堂是所谓极乐世界。他们所想象底世界发生的程序,亦是从实际世界中工人制造物品的程序,类推而来。神或上帝如一工人,实际底世界如其所制造底制造品。诸如此类,总而言之,所谓上帝者,不过是人的人格的无限底放大。所谓天堂者,不过是这个世界的理想化。这都是人以人的观点,用图画式底思想,以想象那个什么所得底结果。

    一般人所称为宗教者,其中往往有艺术,亦有哲学。其仪式、诗歌、音乐等,是其艺术的成分。其教义中可以使人知的部分,是其哲学的成分。其教义不可以使人知,只可以使人信的部分,是真正底宗教的成分。我们说宗教,即就此成分说。

    董仲舒对于天底说法,是从人的观点,用图画式底思想,所得到者。他说人与天是一类底。他实应该说,天与人是一类底。因为他所说底天所有底性质,是从人类推而得底。一个人对于天底了解,若如董仲舒所了解者,他的境界不是很高底。照我们的看法,董仲舒的哲学,不合乎极高明的标准。汉人注重实际,注重实行,但他们的境界,大概都不甚高。这并不是因为注重实际,注重实行,即不能有高底境界,而是因为他们对于宇宙底了解不够。他们的哲学,不能“超以象外”。所以他们的境界,也不能“经虚涉旷”。前人论最高境界底话,汉人多不了解。例如第一章中所引《论语》中,孔子自论其境界底话“四十而不惑”,孔注云:“不疑惑”;“五十而知天命”,孔注云:“知天命之始终”;“六十而耳顺”,郑注云:“耳闻其言而知其微旨”;“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马注云:“从心所欲无非法。”(俱何晏《集解》引)这都是所谓“望文生义”底讲法。又如第一章中所引孟子讲浩然之气,董仲舒释之云:“阳者,天之宽也。阴者,天之急也。中者,天之用也。和者,天之功也。举天地之道而美于和。是故物生皆贵气,而迎养之。孟子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者也。”(《春秋繁露·循天之道》)董仲舒以养浩然之气为养天地之和气。他虽是继承孟子底,但可以说是对于孟子的境界,毫无了解。

    汉人富于宗教信仰。他们以宗教底态度,尊崇儒家,尊崇孔子。孔子在先秦是创立一家之学底第一人。他固然在历史上占重要底地位。但他的地位只是师。但汉人以为孔子不只是师。董仲舒及公羊春秋家,以为孔子受天命为王。代周为王者,在实际上虽是秦,但受天命者是孔子。所以孔子作《春秋》,“托王于鲁”,立一王之法。这已是“非常可怪”之论了。但后来出底纬书,又说孔子不仅是一代的王,而且是神。《春秋纬》说:孔子是黑帝之子。于是孔子的地位,由王而进为神。后人有称儒家的学说为儒教者。在汉代,儒家的学说,真可以称为儒教。孔子就是儒教的教主。

    后来经过所谓古文经学的运动,混于汉代儒家中底阴阳家底成分,又分出与道家混合。于是孔子又返于师的地位。老子成为教主。这就是后来底道教。

    道教后来成为中国的“民族宗教”,以与外来底佛教相抗衡。不过道教虽用老庄的旗号,但并未接受老庄的哲学。所以道教中底哲学的成分,远不及佛教。道教后来只流行于未受教育底下层社会。中国多数受教育底人,并不信什么宗教。因为他们可于哲学中,得到所谓“极高明而道中庸”底生活。“超以象外”底哲学,使他们在日用生活中,即“经虚涉旷”。所以他们不需要上帝,亦不需要天国。“不离日用常行内,直到先天未画前”,这是中国哲学的成就。但这种成就,是经过许多贤哲的努力,而始有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