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中华帝国史最新章节!

    本质上说,佛教是一种印度宗教,在六百年时间里只局限于当地。其创立者释迦牟尼,赢得了佛陀的名号(也就是智者之义),在公元前563至前483年间生活在恒河东部流域。他是尼泊尔丛林中的一位年轻贵族,放弃世俗世界,过起了隐居生活。经过一段漫长的禁欲修行,他意识到这是徒劳无益的,而在伽耶(Gaya,今巴特以南)的菩提树荫下,他却得到了彻悟。佛陀理解众生皆苦的法则,这显示整个世界不过是变化的激流,最终会归于悲痛。必须指出的是,这种悲观情绪来源于在印度普遍流行的一种信念,即灵魂转世或轮回的观点。西方宗教为人类提出了永生的奖赏。而印度教义中的永生,采取了一种噩梦的形式,因为,一切转世机会————出生、苦楚与死亡————皆是为了永恒的苦难和死亡而再生的,如同宣判了一场永久的苦役。

    针对这种噩梦,佛陀提出了一种解决方案。为了逃出轮回世界中的这种无休止的转世循环,有必要首先根除“对人格的渴望”————正是这种欲望引发了再生;还要根除自我,而这种消灭才是真正的涅槃或者至福。为达到这个目的,佛陀并不宣扬自杀(这只能将人投回到最可怕的转世之中),而是鼓励与激情做斗争,为了众生的利益牺牲个体,并将普遍的善行推广到为所有生命(包括人和动物)不断自我牺牲的程度。他的教义,尽管在形而上学上是消极的,却成就了克己、贞洁、宽容及温顺的道德准则。

    要理解佛教的无限扩张,我们首先应当意识到,这样一种精神气氛,对真正高贵的心灵来说,注定是很有吸引力的。必须特别指出的是,那些关于佛陀的“前生”(Djataka)之传说中,所存在的诗意元素,几乎和方济会(Franciscan)的亲切如出一辙。这些传说在文学和艺术中都能够发现,佛陀的前生呈现为各种人类及动物的形象。其中包括为鹿群而牺牲自己的牡鹿王,为拯救濒死道士而自投火中的野兔,将自己的长牙送给谋害者的大象,以及许多其他的传说。

    创立者在世期间,佛教就已经在恒河东部、摩揭陀(南比哈尔)、贝拿勒斯和奥德等各邦宣传,并经由这些区域,逐步传播到印度其他地区。佛陀所创建的教派,由一个僧侣阶层组成,他们集中居住在寺庙中,周围聚集了许多底层的信徒。在随后的五个世纪里,佛教教义逐渐得到了改良。在其创立者那种略显冷酷的道德信条之上,添加了一种满足人类心灵需要的神学。历史上的佛陀,已经达到了涅槃境界(也就是说“寂灭”),对祈祷者来说几乎无法接近。后来的佛教,通过创立许多未来的佛————菩萨————从而避免了这种困境。这些菩萨正等待着在极乐世界得道成肉身的时刻,并利用这个等候期来拯救尘世的生灵。其中的某些菩萨,最终会从历史上的佛陀那里赢得青睐。弥勒佛(Maitreya)就属于这类情况。作为菩萨,他即将道成肉身,出于这个原因,他被称为“佛教的弥赛亚”。接下来还有观世音菩萨,其梵文名说明她是一种佛教的神,并承担了“佛教的圣母玛利亚”之功能。这位观音“女神”,将在中国佛教中扮演一个极为突出的角色。与观世音菩萨密切相关的是阿弥陀佛(“无量光”),他在中国和日本一些虔诚教派中承担了同样重要的角色。佛教这座“万神殿”的建立,显然是公元1世纪期间在印度北方完成的,就在它准备承担起皈化远东的责任之时,佛教的主要特色确定了。

    新近创造的菩萨,将对这次皈依做出很多贡献。这些崇高的灵性形象,充满了同情与宽容,在他们周围产生了一种信任与关爱的氛围,这是一种虔诚且私人化的宗教,在东亚找不出竞争对手。特别是中国(当地的儒教和道教,与之没有任何相同之处)。在这里,将从佛教中发现一种全新的精神世界之启示,这对中国社会所有阶层的人来说,都很有吸引力。哲学思考在佛教中发现了一股取之不尽的营养源,多亏了形而上学,在它的帮助下,到了公元1世纪,印度佛教已经达到了顶峰。一般来讲,这种精心构建的学说体系,宣扬的是一种建立在自我和外部世界非现实的基础上之绝对理想主义。宇宙变成了一个“纯粹思想”的王国,一个“理想之海”,此种信条与中国古代的道教有一定相似之处。而且,人们的情感不可能不被每一位菩萨的无数传说吸引,被为了供他们崇拜而设计的佛像之温柔亲切、壮观奇妙吸引,被圣徒们的生平————“佛教的黄金传说”————吸引,被其天堂与地狱的五彩斑斓吸引,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被佛教艺术本身吸引。

    直到基督纪元开始后,印度佛教才创造了一种充满魅力,并受该国永恒的自然主义所启发的艺术形式。这些最早的、完全印度雕塑风格的艺术家们,从不敢冒险去描绘佛陀的可能相貌,正如同一个穆斯林,从不敢画出安拉或者穆罕默德的肖像。毫无疑问,这不单单是出于尊敬,还是个逻辑问题:希望一个已经达到涅槃状态的人,也就是说已经非人格化的人,通过肖像使其再生肯定是矛盾的。即使在其生活场景中,佛陀的塑像也为许多传统符号所取代。不过,当希腊文化在印度东北扎根之后,(起初是在亚历山大大帝的希腊继承者统治之下,随后又为接替他们的印度——斯基台人国王所管理,这些人本身都是坚定的希腊精神捍卫者。)皈依佛教的希腊人,认为有必要现实地描绘佛陀,并从他们自己的神阿波罗那里得到了灵感。因此,最早的佛陀雕像(大约于公元1世纪初在白沙瓦地区,即古代的犍陀罗塑造)几乎就是一座阿波罗,只是添加了佛陀的一些仪式特征:双眼之间的智慧标志,很长的耳垂(当佛陀还是王子时,他佩戴沉重耳饰,导致如此),最后是用来戴花头巾的假髻,而当这一种装饰风格被遗忘之时,假髻则演变成为脑壳的突起部分。

    在古犍陀罗和更西边的哈达(在白沙砖瓦与吃喀布尔之间)进行的考古发掘中,出土了数以百计的这种希腊雕塑,它们有着古典主义的轮廓及希腊风格的服装。正是这种同样希腊风格的佛陀,一个世纪接一个世纪,一步接一步,穿越了整个中亚,传播到了中国和日本,并诞生了不可尽数的佛像。不用说,在这场穿越时空的漫漫旅程中,最初的希腊佛陀模样已经被修改。这种改变通过佛陀的中国化而结束,但即使此时,从轮廓的线条及服装的安排上,依稀能让人回忆起它的希腊出身。

    在其着手皈化中亚(塔里木盆地)和中国...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