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元明杂剧最新章节!

    《窦娥冤》

    “衙门自古向南开,就中无个不冤哉!”

    本剧是关汉卿的杰作之一。剧中写穷书生窦天章带着七岁的女儿端云,流落在楚州。因生活无着,借了当地一个有钱放高利贷的寡妇蔡婆的二十两银子。按照当时高利贷利率,满一年,本利一共应还四十两银子。他无法偿还,而蔡婆却有意想要端云作她的儿媳。窦天章无可奈何,只得把女儿送去作童养媳,改名窦娥,实际上作了债务的抵偿品(变相地卖了女儿)。蔡婆另外送他十两银子做路费,上朝应考(以上楔子)。诨名叫做赛卢医的一个医生,也借过蔡婆的银子,无法偿还。一天,蔡婆到城外向他讨债,他骗蔡婆到野地里,想用绳子勒死她。恰巧遇见泼皮无赖张驴儿父子两人,救了蔡婆。谈话之间,蔡婆说出家里只有她们婆媳两个寡妇(这时,窦娥的丈夫已去世三年),于是,张驴儿便逼着蔡婆答应:她们婆媳改嫁他们父子;否则,仍旧要勒死她。她只好含含糊糊把他们带到家中。窦娥知道此事后,很不满意婆婆的做法,用各种理由劝阻蔡婆;自己则义正辞严地拒绝了张驴儿的无理要求和调戏。但两个泼皮却赖住在她们家不走(以上第一折)。张驴儿并没有死心,他找着赛卢医,威胁着硬向他要了一包毒药,想毒死蔡婆,然后霸占窦娥。恰逢蔡婆生病,想吃羊肚汤。窦娥做好送去,张驴儿暗中放下毒药。蔡婆忽因呕吐不吃,让与张驴儿的父亲吃了,他一命呜呼。张驴儿便以“毒死公公”的罪名迫使窦娥顺从他,又遭拒绝。告到衙门里,贪污糊涂的官吏,听张驴儿一面之辞,不问情由,三番几次用毒刑,打得窦娥血肉横飞,要她屈招。最后,要逼蔡婆。善良的窦娥为了不使婆婆受刑,自己便屈招了毒死人命的罪名,因而被判死刑(以上第二折)。临刑一场,是全剧的高潮。窦娥披枷带锁走赴刑场,首先和婆婆诀别,然后发下三大誓愿,表明自己的冤屈:一、被斩后,血全飞到丈二白练上;二、当时是三伏天,身死之后,天降三尺大雪遮掩尸体;三、从此以后,楚州亢旱三年。三件誓愿,在她死后果然一一实现(以上第三折)。三年后,她父亲窦天章做了廉访使,到楚州审囚查卷,她的鬼魂出现,向窦天章讲明冤情,才获得昭雪(以上第四折)。

    《窦娥冤》,是一本取材于当时社会现实生活的著名的悲剧。读了这本悲剧,没有人不感到同情、惋惜和愤恨的。它给人一种窒息和压抑的感觉;同时,也给人以强烈的要求改变这种压抑的启示。从窦娥一生的遭遇中,充分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人民共同的不幸,尤其是妇女的不幸。在她短短的一生中,遭到失母丧夫的打击,高利贷的毒害,泼皮流氓的欺压,贪污官吏的毒刑和判决。这种种不幸和灾难,一下吞噬了她的青春和生命,从而交织成了“惊天动地”悲惨无比的大悲剧。

    大悲剧的造成,主要原因有二:间接原因是高利贷剥削,直接原因则是官吏贪污、狱刑黑暗和恶霸横行。其间又掺杂着虽属次要、但却是对事态发展有影响的一些原因。

    高利贷是封建剥削的特征之一,而元代则达到了最高峰。元王朝在至元时由政府设立“斡脱所”,作为官营高利贷的法定机关,派回回人经营其事。帝王、后妃、贵臣、军官及寺观僧道、豪强地主,都通过这个机关进行高利贷剥削。地方上的土财主则开解典库(当铺)作为私营高利贷的处所。私人间的借贷也按照官府所订利率计算。例如本银一锭,满一年,本息共二锭;满十年,本息共一千零二十四锭。这种利息叫做“羊羔儿息”。满期,债户无力偿还,那么债户的牲畜、房屋、田地以及妻室儿女便当作抵押品被抢夺走;再不够,就连累到子孙、宗族和亲友,要他们代偿或作抵押。这类事,在宋元人公私记载里屡见不鲜,元杂剧中更有着普遍的反映,“羊羔儿息”已成为最流行的话头在口头上使用。本剧一开始就从高利贷这条线索入手,它的罪恶活动与可怕的后果,一直在支配着剧中每个人物的命运和故事的发展。窦天章还不起蔡婆的银子,才不得不把女儿送给蔡婆做童养媳,第一步就注定她失掉自由而堕入只能听从命运摆布的境地。接着,赛卢医也因债务的追逼,才使他起了坏心,企图勒死蔡婆来摆脱高利贷的束缚,因而发生了犯罪行为。刚巧被泼皮张驴儿父子碰见,救了蔡婆。这样一个偶然机会,为他们向蔡婆索取报酬————勒逼成亲开了大门。同时,也是后来张驴儿威逼要买毒药而赛卢医不敢不卖,及误毒死自己的父亲的张本。剧情一步紧逼一步,趋向高潮,都是以高利贷为其有形的、无形的线索,并由此而很自然地引渡到张驴儿父子的身上。

    张驴儿这类泼皮无赖,在当时社会上普遍存在,也是种族压迫的象征之一。他们大多数是蒙古人或色目人,以属于统治种族的游民身份,依仗着统治者的某些关系,到处游荡,惹是生非,向北人、南人进行勒索、讹诈和侮辱。由于他们过分扰民,不利于元王朝的统治,元统治者才不得不为此召集大臣们商议对付这伙坏蛋的办法,官书中也屡有禁令,但都无多大实际效果。不难想象,这件事不简单,是当时普遍存在的一个社会问题,是人民痛心疾首最不易对付而又经常可以遇见的一种恶势力,最高统治者对之也颇感棘手。张驴儿父子对于窦娥婆媳的威逼,家室财产的强占,和淫侮人身的企图,正是上述那种泼皮无赖(实际是元统治者的社会基础)具体形象的刻画,那种社会黑暗现象的典型描绘。

    等到张驴儿下毒阴谋未逞,反而误毒死自己的父亲时,又乘机威逼窦娥,仍未达到目的。闹到衙门以后,作品就转入另一条线索,以衙门的暗无天日、官吏的贪污昏愦和毒刑冤狱————阶级压迫、黑暗统治为暴露的主要对象。而这一切,正是元王朝统治下的主要特征。

    本剧并未正面写官吏受贿,但从侧面透露了一点消息。负责审理这件人命官司的楚州太守桃杌(wù)上场就念:“我做官人胜别人,告状来的要金银。若是上司当刷卷,在家推病不出门。”当告状人向他跪下,他也赶忙跪下,并解释说:“你不知道:但来告状的,都是我的衣食父母。”这些说法,虽是元杂剧里常用的滑稽打诨的套语,如:“我做官人只爱钞,再不问他原被告;上司若还刷卷来,厅上打的狗也叫”(见《救孝子贤母不认尸》);“虽则居官,律令不晓;但要白银,官事可了”(见《灰栏记》);“官人清似水,外郎白如面;水面打一和,糊涂成一片”(见《魔合罗》);但我们不应该把它们当作通常的插科打诨来看待。实际上,应该看作是作者鉴于当时环境和禁令,有不能明白直写的苦衷,故意用些与剧情似有关似无关的闲笔,逗乐取笑的陈套,使人看了不露痕迹,以旁敲侧击的巧妙手法来揭露、讽刺官吏的贪污腐化。最后,让窦娥鬼魂明确地说出“将滥官污吏都杀坏,与天子分忧,万民除害”的话,与“要金银”、“衣食父母”的说法前后呼应。可见那些看似闲笔的打诨的话,实寓有深意,是正面的话,而不可等闲看过。

    全剧布局重点是放在衙门的黑暗和受害者的坚决反抗上的。这就不难窥见作者创作意图之所在了。像这样一桩人命公案,负责审案的官吏并未详细审问,研究案情,弄清真相;而只是一顿毒打,屈打成招,草草了事,视人命如儿戏。所谓“人是贱虫,不打不招”,成了官吏逼供的普遍用语和最方便的方式。窦娥当然也逃不了这样的毒刑,她被打得————“恰消停,才苏醒,又昏迷。捱千般打拷,万种凌逼;一杖下,一道血,一层皮”。这类毒刑打拷,在元剧里也有着极普遍的详细的描绘和反映。甚至比较开明一点的官吏对之也发出无限感叹,作了一个真切的比喻:“……俺这衙门如锅灶一般:囚人如锅内之水,祗候(衙役)人比着柴薪,令史比着锅盖。怎当他柴薪爨(cuàn)炙;锅中水被这盖定,滚滚沸沸,不能出气,蒸成珠儿,在那锅盖上滴下,就与那囚人衔着冤枉滴泪一般。”————这个比喻很形象,的确道出了衙门的残酷、黑暗和囚人的上天无路、入地无门的痛苦、冤屈和绝望。不正是这样吗?窦娥这场冤狱的造成,酷刑起了重要的作用————尽管它对坚贞不屈的窦娥本身不起作用,但要用之对付蔡婆以威胁窦娥的时候,善良的窦娥,却不得不以自己的死来代替婆婆的受刑了。看来,贪污、酷刑、冤狱三者结成不解之缘;可以说:贪污是造成冤狱的必然原因,冤狱是贪污的必然结果,而酷刑则是联系着两者的锁链。多少万个善良的窦娥屈死在这条锁链之下呵!“衙门自古向南开,就中无个不冤哉”,是对当时统治者血腥罪行的控告,是被压迫人民忿怒的呼声!

    窦娥,这个至死不屈服的反抗形象,具有既十分柔顺善良,自我牺牲,又十分倔强坚定,生死不渝其志的性格。从她的身上,可以看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性格的优良传统。她虽年轻守寡,但对婆婆非常孝顺,决定侍养婆婆到老。当官吏要对蔡婆用刑时,她用自己的生命来解救婆婆的危难,这是超乎寻常人所谓“善良”的范围的。临刑之前,还央告公人们往后街走,怕在前街遇见婆婆,引起老人的伤心和气忿。————她为婆婆想得太周到了!然而对婆婆的要求却仅仅是死后过年过节时,“有瀽(泼、倒)不了的浆水饭,瀽半碗儿与我吃;烧不了的纸钱,与窦娥烧一陌(一串)儿。————则是看你的孩儿面上”。说得多么委婉可怜,多么令人同情!甚至她做了鬼魂,案情大白的时候,还念念不忘嘱告自己的父亲收养蔡婆。————这是她性格的一方面。

    她对蔡婆无微不至地关心、照顾,但并不是毫无条件地顺从;反之,她认为不合理的事情,仍然据理力争,甚至严辞责备。当蔡婆引狼入室的时候,她极力劝阻蔡婆不应对张驴儿父子抱任何幻想。甚至用“怪不的女大不中留”等一连串的俏皮话,讽刺这个六十多岁还准备嫁人的老太婆。老太婆之所以终于没有招张驴儿的父亲作“接脚”,当然是受了媳妇的影响。窦娥自己呢,不用说,不听张驴儿的花言巧语,不受他的调戏侮辱,更不受他的威胁逼诱,一句话,她是个硬骨头,不屈服于任何恶势力之下。她敢于痛骂:“官吏每(们)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而要“将滥官污吏杀坏”。她敢于痛骂代表至高无上权力的天地鬼神:“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涂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惊心动魄,痛快淋漓的质问,直问得“天地”也哑口无言。她,以及广大的人民,被压抑在深心的反抗怒火,终于会像火山一样迸裂出万丈火焰,照亮一切黑暗,烧毁一切不平。伟大的剧作者深深知道这一点,以他浪漫主义的巨笔,大胆地发下三大坚定的誓愿,大胆地使它一一实现,表现了窦娥、表现了广大人民、也表现了剧作者自己战斗的信心,胜利的信心。————这是窦娥的性格的另一个方面,也是最主要的方面。

    窦娥,是善良的,同时又是战斗的、反抗的。她的善良,用在对待自己的亲人、受迫害者;她的反抗,用在对付作恶的坏人、压迫者。关汉卿塑造的这个巨大形象,给予了当时和后代以巨大的鼓舞和启示。

    《汉宫秋》

    “似箭穿着雁口,没个人敢咳嗽。”

    《汉宫秋》,是一本著名的历史悲剧,写汉元帝被迫把心爱的妃子王昭君送去“和番”,王昭君不屈,在途中跳黑江而死的故事。

    故事情节是这样:奸臣毛延寿怂恿汉元帝挑选天下室女,以充后宫;汉元帝就派他为选择使,到各地选刷(以上楔子)。毛延寿选了九十九名,最后选到王昭君。她长得美艳动人,毛延寿要她父亲行贿,就选她为第一。她父亲没给。毛怀恨在心,将昭君的画像故意画上破绽,因而被放在冷宫。一天,汉元帝到后宫巡行,忽听得琵琶声。这一机缘,使王昭君获得了汉元帝的异常宠爱,并揭穿了毛延寿的奸谋(以上一折)。毛畏罪逃入番邦,献上昭君画像,劝番王向汉朝指名索取。番王听从了他的话,并以武力作后盾,如若汉朝不允,就大势南侵。这时,汉元帝和王昭君正如胶似漆。番使来到汉廷,气势汹汹,吓得满朝文武大臣“似箭穿着雁口,没个人敢咳嗽”!一个劲儿直劝说元帝屈服,答应这个无理要求。虽然激起元帝的恼怒,骂他们“满朝中都做了毛延寿”;但在强大敌人面前,和朝臣妥协派的劝导下,舍此又有什么别的办法呢?正在进退两难之际,王昭君毅然以国家的安危为重,情愿牺牲自己的幸福和生命去“和番”(以上二折)。元帝的心理十分矛盾、复杂,他恨文武官员不敢出头,与他分忧;怕敌人势力强大,自己丢了江山;怨自己做“天子的官差不自由”;舍不得心爱的王昭君而又不得不忍痛送给他人:这就构成了第三折饯别的主要气氛。而王昭君,在剧作者的笔下,作为爱国主义形象的这个女性,早已下定决心,愿以自己的青春,解救国家的危急,走到番、汉交界之处,便投江而死。番王为她这一行动所感动,决定把逆贼毛延寿送交汉朝惩治,并与汉朝维持和好局面(以上三折)。夜静更深,寂寞的宫廷里,汉元帝伤感地怀念着王昭君,做梦梦见王昭君意外到来,忽又被天边凄厉的雁声所惊醒,结束了这场悲剧(以上四折)。

    《汉宫秋》是以汉元帝时代王嫱(昭君)嫁给南匈奴呼韩邪单于的历史事件为题材,而在一定程度上超出历史事实的局限,作了某些情节上的改动的一个历史剧本。这些超出历史局限而作的改动,我们认为是剧作者借酒浇愁的一种表现。这个剧的产生,应该和产生它的时代联系起来看。如果把这个剧里所写的统治阶级人物,和十三世纪中叶,金、宋两个王朝将被灭亡时期,统治者在敌人面前的那副奴颜婢膝的无耻嘴脸对照一看,倒是很有意义,很有趣味的。如果把王昭君这个爱国者的形象及她的悲惨命运,和金、宋灭亡时王朝的宫妃、宫女以及数量众多的民间妇女成批被掳去当奴作婢,其中有很多人不甘受辱、宁可自杀等事实对照一看,我们就可以比较清楚地理解“昭君和番”这个故事,为什么会越来越离开历史真实了。但是,它虽非汉代的历史真实,却真正反映了金元、宋元之际更具有丰富内容的历史真实。

    作者是把这个故事当作历史悲剧、时代悲剧来描写的。故事一开始,把“番”和“汉”对立起来安排,就可以看出作者暗射当时政治形势的明显用意。剧中写“番邦”方面势力强大,蛮不讲理,予取予求。呼韩邪单于向汉索取王昭君,“若不肯与,不日南侵,江山难保”!多么威风!他的使臣也竟敢当面威胁汉朝皇帝:“陛下若不从,俺有百万雄兵,克日南侵,以决胜负。”————这,在汉强匈奴弱的历史情况下是不会出现的。但,距离产生这本作品最近的时代里,居然有过接二连三类似的事情发生。如:成吉思汗包围金首都(北京),索取公主;元丞相伯颜包围宋首都(临安),勒索大批宫女;不久,又俘掳南宋大批后妃宫女北上,她们之中有不少人不屈而死;等等。《汉宫秋》里所写的离愁别恨,不正是她们最逼真的写照吗?

    而汉朝统治集团方面,文武将相,为了保全自己的高官厚禄,身家性命,当国家最危急的关头,他们以种种借口,不惜卑躬屈节,媚敌投降。像毛延寿那种出卖祖国,五鹿充宗那种劝诱投降的汉奸们,历史上是屡见不鲜的。在紧要关头,连帝王最心爱的妃子也不得不忍痛送给“番邦”,换取暂时的苟安,说明这个国家已经处在一种什么样的地位。说明平时只知道“食列鼎,卧重茵”,只会压迫人民的大官僚们,这时又是一副什么样的厚颜无耻的嘴脸。说明平时深居九重、高高在上的皇帝,这时又是怎样的昏庸腐朽、软弱无能。而这一切,正是金、宋王朝里那些卖国求荣、畏缩投降的统治者们的真实画像。不妨设想一下:当南宋灭亡前后,人们坐在大都的戏园里观赏《汉宫秋》的演出,毛延寿、五鹿充宗、石显等丑恶形象出现在舞台上时,观众不是很自然会想到南宋投降北来的将相如吕文焕、留梦炎之流吗?

    与这类卖国者相反,剧本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宁愿牺牲自己,换取国家安全,具有高度爱国主义精神的坚贞形象————王昭君。当满朝文武不敢抵抗,汉元帝束手无策之际,她竟能抛开一切个人的利害得失,置生死于不顾,前去“和番”,以息刀兵。但作者并没有简单化,开始时,她对现实有所留恋,对前途不无顾虑,但“怕江山有失”的思想占了上风,终于走上为国牺牲的道路。临出发前,作者安排了“留下汉家衣服”的细节,暗示不愿以汉家衣装去以色事敌,为下文不屈而死作一伏笔。果然,到了番、汉交界的黑江,作者大胆地越出历史事实的局限,作了跳江而死的处理,借以表明她至死不投降的民族气节。无疑,剧作者是要通过这一壮烈行动的描写,来反映当时广大人民不屈服于外族统治的战斗精神和反抗意志。而王昭君这一不朽的艺术形象,正是从上述实际生活中汲取了力量而丰富、成长起来的。

    全剧结构紧凑,缜密细致,层次井然,逐步深入,把悲剧推向高潮,真是无懈可击,这且不详谈。这里简单地谈谈全剧的细节描写。这和整本布局一样,也是紧针密线,前后照应,不肯放松一点。它是构成整个剧情不可缺少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而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例如:琵琶,是贯串在全剧中的一个细节。未写它之前,先写:“车辗残花,玉人月下,吹箫罢,未遇宫娃,是几度添白发!”然后写听到琵琶声而得见昭君,从此展开剧情。从“箫”的虚写,过渡到听琵琶的实写上;从“未遇宫娃”的反写,转到昭君得遇的正写上。短短一支曲子,文情的虚、实、反、正,面面俱到,为剧情的发展作了充分准备。到了宠幸之后,又嘱咐昭君:“你是必悄声儿接驾,我则怕六宫人攀例拨琵琶。”以半真半假带幽默开玩笑的口吻,点出“拨琵琶”的事情,与前文呼应。到后来,决定送昭君和番,提到:“怎下的(舍得)教他环珮影摇青冢月,琵琶声断黑江秋!”与昭君饯别,又提及:“偏您(指投降派的官员)不断肠;想娘娘(昭君)那一天愁都撮在琵琶上。”作为初见时纪念物的琵琶,当事者由物及人,这样不惮烦复地提及,是有其生活的、心理的依据的。如若简单地把它当作剧情入手的工具,用毕即抛掷一边,倒显得当事人的无情,剧作者的肤浅了。

    又如:另一较重要的细节————“雁声”,写来也十分入微。本剧“正名”就叫做《破幽梦孤雁汉宫秋》,雁声虽属细节,但在本剧里却是重要的一环,因而作者更不会轻易带过,或者在剧终外在地硬加上一个“雁声”的尾巴,等等。相反,作者是结合了季节(秋天)、地点(北地风光)、孤雁叫声特点(听起来非常凄厉、哀怨)和剧中人物离别愁伤的心情及联想作用(孤雁失群,象征人的离别孤单;雁由北而南,联想人的由南而北等)来进行描写的。外在声音通过人物内心活动而愈益显现其特殊的作用。本剧着重写雁声,和《梧桐雨》第四折着重写雨声,之所以能具有特别动人的艺术魔力,原因大概即在于此。同时,第四折的雁声,并不是突然而来的,作者很细心地为它的来临预先安排下许多线索。如第二折里以穿着箭的“雁口”,比拟大臣们的哑口无言,不敢说一句话;以“投至(等到)两处凝眸,盼得一雁横秋”,悬想昭君走后两地凝望的情状:但都是虚写。到第三折送别时,才实写雁声:“唱道伫立多时,徘徊半晌,猛听的塞雁南翔,呀呀的声嘹亮……”但这里只是把雁和牛羊、毡车并列,一笔带过。到第四折,才为它安排下一个特别环境,着重描写。从比拟、悬想的虚写,送别的泛写,归结到最后的特写,可以看出剧作者的精心布置。第四折为雁声安排的特写环境是:深宫夜静,汉元帝对着美人图自思自念,思极成梦,梦见王昭君回来了;正在这个紧要时刻,“雁叫长门两三声”,惊醒好梦,使他愈感到愁思难禁,凄凉孤零。可是凄楚的雁声并没有完,叫呀,叫呀,直叫得“暗添人白发成衰病”!它叫出了汉元帝个人的无限愁思,也叫出了当时整个时代的无限悲哀。

    本剧文辞,历来为人所称道,脍炙人口,诚如王国维所谓:“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出其口。”如第三折送别昭君,汉元帝在回宫时无可奈何、触目伤怀的一段,重言叠语,急节促拍,最为古今人所激赏。今转录于下。

    (尚书云):陛下,不必苦死留他,着他去了罢。(驾唱):

    【七弟兄】说甚么大王,不当、恋王嫱,兀良,怎禁他临去也回头望!那堪这散风雪旌节影悠扬,动关山鼓角声悲壮。

    【梅花酒】呀!俺向着这迥野悲凉。草已添黄,色早迎霜。犬褪得毛苍,人搠起缨枪,马负着行装,车运着糇(hóu)粮,打猎起围场。他、他、他,伤心辞汉主,我、我、我,携手上河梁。他部从入穷荒;我銮舆返咸阳。————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螀(jiāng);泣寒螀,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

    【收江南】呀!不思量,除是铁心肠!————铁心肠也愁泪滴千行。美人图今夜挂昭阳,我那里供养,便是我高烧银烛照红妆。

    (尚书云):陛下,回銮吧,娘娘去远了也。(驾唱):

    【鸳鸯煞】我...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