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元明杂剧最新章节!

    一、脚色

    元杂剧中演员的脚色,约可分为四大类别,即:末、旦、净(包括丑)、杂,而以末、旦二色为主;每类之中又各分许多细目(明杂剧基本上沿用元杂剧的脚色,但偶有变通)。明清传奇及近代京剧中的生、旦、净、末、丑、杂,略与之相当,不过细目分得更详一些。

    末  剧中的男脚;约相当于传奇及京剧里的“生”。剧中男主脚叫做“正末”;此外,有副末、冲末、大末、二末、三末、小末、外末、末泥等名目。

    旦  剧中的女脚。女主脚叫做“正旦”;此外,有副旦、贴旦、外旦、老旦、大旦、小旦、花旦、色旦、搽旦等名目。正末和正旦是元杂剧里两种主唱的脚色,因之,用这两种脚色扮演剧中主要人物。(由正末主唱的脚本叫“末本”,由正旦主唱的脚本叫“旦本”。)

    净  以扮演刚强狞猛的人为主;多由男脚扮演,也偶有女脚扮演的。有净、副净、二净、丑等名目。元杂剧中净和末有时可以互易,不像后世戏剧分得那样严格,例如李逵,在《李逵负荆》里由正末扮演,而在《还牢末》里,因正末已扮其他主脚人物,便改由净脚扮演。

    杂  不属以上三类,或脚色不明的其他杂脚,如:孤(官员)、祗从(侍从人员)、卒子(士兵)、细酸(书生、穷秀才)、孛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俫(lái)儿(小孩子)、邦老(盗贼)、曳剌(là,番兵)、杂当(杂色人等)等。元剧中有时对“孤”、“邦老”注明系由净脚扮;而对其余人物如“孛老”、“卒子”等则均未注明何种脚色,或系不在脚色之列,略同现代戏剧中所谓的“群众演员”的地位。

    二、面部化装

    演员面部化装逐渐趋于定型,形成现存古典戏剧所谓的“脸谱”,是源远流长的。溯其远源,则上古时代的断发文身、雕题(额)黑齿,祀神时的傩(nuó)舞面具,以及中古时代的战争面具,百戏角觝所戴的各种动物头形,和六朝、隋、唐时代歌舞用的假面,都是它的远祖。但面具是死的、呆板的东西,不能生动地表现人物的面貌和思想感情,于是进一步便采用了涂面化装的办法,把根据人体面部器官和肌肉纹理特点刻画的面具图形,直接改画在脸上,这是戏剧面部化装的一大改革。这种涂面化装的办法,唐代“参军戏”已经采用,当时扮演参军的那个脚色,就是以粉墨涂面的;后来元杂剧里的净脚,即由参军演变而成。

    元杂剧演员面部化装的情形,可以从两方面来考查,即文献记载和实物图形。见于记载的,如:《单刀会》剧,说关公“髯长一尺八,面如挣枣红”————红脸;《双献功》剧,形容李逵像“烟熏的子路,墨染的金刚”————黑脸;《伍员吹箫》剧,净扮费得雄,他自己说:“我家不开粉铺行,怎么爷儿两个尽搽脸?”————粉白脸。旦脚里的“搽旦”,多演反派人物,相当于现存古典戏剧中的“彩旦”,也是画脸的,如《酷寒亭》剧赵用骂搽旦萧娥,说:“这妇人搽的青处青,紫处紫,白处白,黑处黑,恰便似成精的五色花花鬼。”可见搽旦是用几种颜色涂面的。见于实物的,如:现存山西洪洞县广胜寺明应王殿、元代泰定元年画的戏剧壁画,上题:“尧都见爱、大行散乐忠都秀在此作场。”这幅壁画上末净丑脚色,都是勾画脸谱的:前排左起第三人,穿红袍秉笏(hù),下颚上用墨染上微须。左起第二人的浓眉和络腮胡子也都是画的,并用粉勾眼圈。左起第四人挂的胡须,清楚地可以看出是用绳子挂在两耳上的;现在京剧用的髯口用钢丝挂在两耳上,就是直接继承元剧的化装艺术而来的。后排左起第二人和第四人的眉、须也都像是画的。又如:一九五九年一月,在山西侯马市郊发掘的金代卫绍王大安二年的董姓墓里,有金代舞台模型及五个戏剧陶俑,右起第一人,白粉抹鼻作三角形状,与现存古典戏剧丑脚勾脸的“豆腐块”相近,面颊两侧各抹了一团不规则的黑色,眼睛从上到下也用墨粗粗勾了一笔。可见金代戏剧演员也是画脸的。

    脸谱的艺术功用,在于夸张地刻画剧中人物的性格,使观众易于辨识剧中人物的类型。用与人体肤色相近的白、黑、红三种颜色,略用墨笔勾画出眉眼器官,是以人体生理或性格特点为依据的,如关羽面如重枣,夸张为红;包拯铁面无私,夸张为黑;而“三块瓦”脸,则是为了突出额部两颊的肌肉骨胳,用黑色夸张眉眼鼻窝各部位。这种具有图案意味的、夸张的面部化装手法,促进并发挥净丑脚色的表演效果,是起了一定作用的。随着戏剧表演艺术的演进,单调的色彩和简单的图案,已不足以表现多种不同的人物面貌,因而蓝、绿、黄等色相继掺用,构图的花样也愈来愈复杂。不过,蓝...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