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元明杂剧最新章节!

    元杂剧脚本的面貌,只要略为看几本作品,就可获得一个大致的印象,它是由折、楔(xiē)子、宾白、曲调等几个部分构成的。分别介绍于下。

    一、折

    或写作“摺”,南戏和后来的传奇里都写作“齣”或“出”(明杂剧也偶有这样写的);大概演出时备用的台本,是写在折叠式的小本本手摺上的,故名为“摺”,简写成“折”。

    元杂剧一般情况,全剧分为四折,可能是沿承宋杂剧的四段而来的;个别杂剧也偶有五折或六折的。一折略相当于现代戏剧的一幕,是杂剧组成的一个单位。一折里又可分为几场(也有一折就是一场的)。例如《窦娥冤》第一折中,从赛卢医上场到张驴儿父子和蔡婆同下为第一场;从正旦窦娥上到本折末数人同下为第二场。同剧第二折中,从赛卢医上到张驴儿下、赛卢医下为第一场;从卜儿蔡婆上到张驴儿拖正旦、卜儿同下为第二场;从净扮孤上到本折末同下为第三场。分场的标准,是以全部演员进入后台、前台上没有演员为断;如果前台上还留有一个演员吊场,还不能当作两场看待。

    在乐曲方面:一折相当于散曲的一套,所用的曲子多寡不限,视剧情的繁简而定,一般用十来支曲子组成;最短的只用三支曲子,如《萧何追韩信》第四折用正宫〔端正好〕等三曲;最长的多至二十六支曲子,如《魔合罗》第四折中吕〔粉蝶儿〕等二十六曲。每折最末的曲子照例用“煞”或“尾”作为一套乐曲的结尾(也偶有不用的)。每折的次序和它所用的宫调,二者之间有一定的习惯关系,一般是:第一折多用仙吕宫,二折多用南吕宫,三折多用中吕宫,四折多用双调。这只是就一般较常见的情况而言;不按照这种习惯,或四折之中偶有一两折略有变通,为数也不在少。这可能是为了使乐曲的旋律与戏剧内容密切结合,而不得不略加变动的缘故。如仙吕的音律表现为“清新绵邈”,南吕为“感叹伤悲”,黄钟为“富贵缠绵”,正宫为“惆怅雄壮”,双调为“健捷激袅”……;使用各种不同的旋律,表达与之相适应的各种不同的剧情,也是剧作者很可能运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在一套(即一折)曲子里,每个曲子的先后,也多半是按照一定的习惯次序排列的,例如用仙吕宫,以〔点绛唇〕开始,接着就用〔混江龙〕、〔油葫芦〕、〔天下乐〕等曲;南吕宫以〔一枝花〕开始,接着就用〔梁州第七〕、〔隔尾〕、〔牧羊关〕、〔贺新郎〕等曲;中吕宫以〔粉蝶儿〕开始,继之以〔醉春风〕、〔迎仙客〕等曲;双调则以〔新水令〕为首,继之以〔驻马听〕、〔沉醉东风〕等曲。

    在音韵方面:元杂剧产生于中国北部,故所用音韵以当时北方音为准。唱曲中,平、上、去三声通押,无入声;凡入声字,分别列在平、上、去三声内。当时所用音韵共十九韵,即:

    一、东钟,二、江阳,三、支思,四、齐微,五、鱼模,六、皆来,七、真文,八、寒山,九、桓欢,十、先天,十一、萧豪,十二、歌戈,十三、家麻,十四、车遮,十五、庚青,十六、尤侯,十七、侵寻,十八、监咸,十九、廉纤。(以上各韵类,都是以平声概括上、去二声。每一平韵,又各分阴平、阳平二类。)

    这种韵类的分法,与六朝、唐、宋以来《切韵》、《唐韵》、《广韵》系统的分法显然不同。元杂剧所用的韵,与传统韵文(如赋、诗、词等)所用的韵因之也显然不相同。这在中国文学史上,尤其是韵文史上,应该作为这一时期北方文学的特点之一提出来。

    杂剧同一折中各曲曲辞,都押同一韵类,不另换韵,例如《汉宫秋》第一折用“家麻”韵:

    【仙吕·点绛唇】车碾残花 ,玉人月下 、吹箫罢 。未遇宫娃 ,是几度添白发 !

    【混江龙】料必他珠帘不挂 ,望昭阳一步一天涯 。疑了些无风竹影,恨了些有月窗纱 。他每见弦管声中巡玉辇(niǎn),恰便似斗牛星畔盼浮槎 (chá)。……是谁人偷弹一曲,写出嗟(jiē)呀 ?……莫便要忙传圣旨,报与他家 ;我则怕乍蒙恩,把不定心儿怕 ,惊起宫槐宿鸟,庭树栖鸦 。

    ……

    “花”是阴平,“涯”是阳平,“发”是入声作上声,“怕”是去声————阴、阳、上、去的字都放在一起押韵。

    还有一个特点:每支曲子差不多句句都押韵,如前面所举出的〔点绛唇〕就是;隔句押韵像〔混江龙〕那样,倒是比较例外。

    二、楔子

    在第一折之前或折与折之间,需要简单地交代人物、情节,埋伏线索,或加紧前后折联系的时候,就用这么一个楔子或两个楔子;也有些剧根本不用。它是全剧有机构成的一部分,但并非主场,仅仅起着开场或过场的作用。

    楔子,在现存元代刊行的剧本中实际上虽然有它,但没有这个名称。元人论曲的著作里有“楔儿”一词(称〔仙吕·端正好〕为“楔儿”),可能就是“楔子”。明代刊行的杂剧上和论曲著述中,就正式用了“楔子”这个名称。较早的明刊本偶有把它列在“折”之内,而不把它当作“折”的平列物看待;但较晚的、一般的刊本,则清楚地分开,把“楔子”和“折”平列起来。这个名称所代表的含义,大约是从木作行业借用过来的一个词。木工为了使木器的榫(sǔn)头斗接得牢固、不脱落,于是在榫头上加入一块上宽下窄的楔形木片,叫做“楔子”。这个借用名词,倒很有些意思,因为它在杂剧里的作用,也正是这样的。这种借用,可能不始于元杂剧;宋、元讲唱文艺话本里,就有“楔子”这个名称。大约元杂剧又是从话本那里“借”用过来的。

    过去有人认为:宋代歌舞剧表演之前,有一人念“致语”,然后舞队上场表演;“楔子”就是“致语”的化身。也有人认为:南戏在演出的开始,由“副末”念“家门”开场,介绍全剧剧情;而“楔子”多在第一折之前,其地位略与南戏的“家门”相当,因此,它和“家门”的性质相类似。这两种看法都是不很确切的。因为“致语”是舞队上场前的几句介绍词,“家门”可以说是全剧的提纲,但两者都非戏剧本身。而“楔子”则显然不同,它是全剧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楔子所用的曲子和折稍有不同:它不用套曲,只用一支或两支曲子。这一支或两支曲子,多用〔仙吕·赏花时〕或连幺篇(后篇);〔仙吕·端正好〕或连幺篇;偶有用〔仙吕·忆王孙〕或〔越调·金蕉叶〕连幺篇的。当然,如果严格讲起来,一支曲子连幺篇,就是最短的、最起码的套曲;不过,元杂剧习惯上是不把它看作一套的。

    三、宾白

    就是剧中人物说白的部分。因为中国古典戏剧以歌唱为主体,以说白为辅助,所以叫做“宾白”;就是平常所说“宾主”之“宾”的意思。元剧宾白,基本上用的是元代的口语(白话)————当然是经戏剧家提炼过的口语;同时,宾白也包括诗、词或长短不齐的顺口溜。

    宾白包括以下几个部分,即:对白————剧中人物两人以上的对话。独白————一个人的自叙或叙事。旁白————剧本上写作“背云”。舞台上虽有其他脚色在场;但背过身子,假定好像是在另一地方讲话,或虽在一处而别人听不见,于是叙述自己心里的话。这是作为对剧中人物内心刻画的一种特殊方式。带白————剧本上写作“带云”。唱辞中间偶尔插入几句说白叫做带白;只有主唱的那个脚色才可能有这种情况,别的脚色有白无唱,所以不会发生唱中带白的情形。

    这里顺便谈一谈宾白是谁作的...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