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元明杂剧最新章节!

    元杂剧沿着文艺发展的道路、本身成长的过程,已略如上述。现在来谈谈它产生的社会背景————当时的政治、经济等社会情况和其他客观条件,是个什么样儿;对于它又起了些什么作用;以及它反映了元代社会一些什么情况。

    一、元杂剧产生的背景

    元代蒙古族统治阶级,从北中国到整个中国的统治当中,始终贯穿着种族压迫、种族歧视的政策,例如大家都知道的事实:灭了南宋以后,把当时的中国人分为四个等级,以便在多层对立的复杂矛盾中,加强控制,巩固其统治地位。这四个等级,即:蒙古人,色目人(即较早被征服的西域各部族,亦称“诸国人”),汉人(较早被统治的黄河流域的汉人和金人等)和南人(最后被统治的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中国人)。这四种人在政治、法律、军事以及更主要的经济等方面的地位,都有贵贱高低之分,待遇有很大的差别。例如:蒙古人打汉人,汉人不准还手;打死了,蒙古人只赔点“烧埋银”。重要的政权机关,不准汉人、南人做官吏;一般机关的头头,汉人、南人只能做副手。并且停止科举考试多年,不让汉人、南人通过科举的途径,取得做官吏的权利。由汉人、南人组成的军队,只能驻在边地,不能驻在中原、要地。对于汉人、南人防禁得非常严密:私造、私藏兵器的处死刑。汉人,除了当兵的以外,一般不准学武艺、打猎或手执弓箭、兵器,犯者按情节轻重治罪。甚至连夜晚走路和点灯,也在禁止之列。聚众结社和“乱制词曲为讥议”,都严加禁止和处罚。当时被统治的各族人民,尤其汉人、南人,真是动辄得咎,行动没有一点自由,生命没有丝毫保障。

    阶级压迫随着种族压迫而愈加深化:政治黑暗,官吏贪污,例如:元初,任用著名的搜括、压榨能手阿哈玛特、卢世荣、僧格等人相继管理全国财赋,人民被压榨得几乎一无所有。而一般地方官吏,没有薪俸,由他们自己想办法括钱,他们自然为所欲为,贪赃枉法,视为当然,仅大德七年,“七道奉使宣抚所罢赃污官吏凡一万八千四百七十三人;赃四万五千八百六十五锭(每锭合五十两银子);审冤狱五千一百七十六事” [1] 。至正五年,被苏天爵所弹劾的贪奸官吏就有九百四十九人 [2] 。元王朝的大量冤狱,正是大量贪污的必然产物。元陶宗仪《辍耕录》卷廿三载无名氏《醉太平》云:“堂堂大元,奸佞专权。开河变钞祸根源,惹红巾(农民起义军)万千。官法滥,刑法重,黎民怨。人吃人,钞买钞,何曾见?贼做官,官做贼,混愚贤。哀哉可怜!”很典型地反映了这些情况。

    随着军事占领,蒙古贵族和蒙古军大量地侵占民田,变作牧场。全国还有所谓“屯田”一百二十几处,每处占田多则几万顷,少亦千顷。又把南宋皇室、大臣等所占有的田地以及“公田”,分“赐”给元王朝的皇亲国戚以及和尚道士们,多的被“赐”十几万顷,少亦几千顷。那些受田的人,委用土著、奸吏当庄头,巧立名目,额外多取。催租人员又征求供应,恃势横行。农民活不下去了,只好往外跑,或者被迫做他们的奴隶。一般官吏与和尚所侵占的民田,也不在少数。此外,还有所谓“赐户”的办法,把农民当作货物一样分赐给王公、贵族及官僚们做农奴。买卖人口的风气也很普遍。元王朝在北方本以游牧为业,灭宋后,他们自己依然保持着这种落后的生产方式,不过用上述种种办法,把汉族的农民变成他们的农奴,不事游牧而从事农业生产而已。元杂剧中有许多豪强强占良民为奴及买卖人口的故事,正是上述社会现象的反映。

    还有高利贷,也是当时统治者对人民的一种极其残酷的剥削方式。官营高利贷的机构叫做“斡(wò)脱所”,私营的叫做“解典库”;这种业务叫做“斡脱业”。利率是:一年,本利相等;次年,本利总数又翻一倍,名为“羊羔儿息”,就是俗称的“驴打滚”。到期,债户偿还不了本息,那么,牲畜、房产、田地以及妻女便被抵押或抢走。元杂剧里反映这种情况的相当多。

    由于统治者对社会生产力的大力破坏,对人民无限制的压榨,使得人民无力医治创伤,恢复生产,因而在全国各地每年的水、旱、虫、饥、疫等等“天灾”的侵袭之下,更是救死不暇。根据史料,我们极为粗略地统计了一下:从中统元年到至正末年,一百零几年的时间内,所遭的大水灾九十四次,大旱灾六十二次,大蝗灾四十九次,大饥馑七十二次,平均每年都有两三次大灾,其中最严重的时候“人相食”的记录达十余次之多!元杂剧如《陈州粜(tiào)米》、《赵礼让肥》等剧中所反映的灾荒情况,不过是元代现实生活里的千百分之一而已。

    加上平时异常频繁和沉重的徭役,以及连年无休止的征战、屠杀,生活在那样混乱时代的人民,真是水深火热,民不聊生!当时辗转呻吟的广大人民群众,实在生活不下去了,就纷纷反抗、起义,少则千百人,多则几万以至几十万人;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到处都点着反抗的火焰,此伏彼起,与元代政权相终始。无怪乎当时人民写出“天遣魔军杀不平,不平人杀不平人。不平人杀不平者,杀尽不平方太平”的话了。

    广大人民既有反抗的实际行动,当然也会有把这种反抗行动、意识和身受的痛苦反映出来的要求,这就赋予了元杂剧以积极的、反抗的重要思想内容。而通过杂剧的艺术形式,反映这种行动和要求的重大责任,就落到了许多优秀的元杂剧作家身上。

    元王朝崛起于北方,经济和文化都很落后,只是军事力量比较强大。为了有效地统治横跨欧亚的大帝国,他们所采取的统治办法和任用官吏的制度,都是适应他们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条件,并掺杂着种族歧视而订制出来的,与中国历代传统有很大的差别。这里只谈谈任用官吏的制度。

    中国历代都是通过地方推荐或科举考试制度,来选拔一部分知识分子补充到政权机关中去;知识分子也认为这是唯一的正当的出路。但元代却不如此:掌握军事、政治大权的,是蒙古族或色目人中的贵族、军人,并以世袭、承荫————血缘关系,由他们的子孙继续担任重要职位。中下层的官职,则由各种“吏员”(如税吏、库吏、令史、典吏等)分别担任和升充。工匠、医、算、阴阳等行业,也都各设官职专管其事。这些吏员和各行业的官儿,并不需要具有很高文化、很多知识;而中国传统式的知识分子,一方面瞧不起这些官儿,同时,也干不了他们的行道。处在这种情况之下,真的“百无一用是书生”了!

    元王朝对于被征服的汉人、南人很不放心,为了限制他们的知识分子参加政权,虽经许多大官僚们多次建议,恢复中国行之已久的“开科取士”的办法,但都拖延没有实行。一直到元代中期,企图缓和一下汉人、南人对自己的反对,才勉强断断续续举行过几次科举考试。即使这样的考试,汉人、南人依然不能取得与蒙古人、色目人平等的地位。

    不仅如此,随着蒙古贵族、元帅、万户、千户们的铁骑所及,千万被掳掠去当工奴、农奴的人民当中,也包括大批大批的“儒士”在内。元最高统治者曾经多次禁止这种掳掠行为,并勒令把被掳的儒士释放为良民,才使得其中极少数幸运的儒士们暂时脱离了奴隶地位。由此看来,读书人在这个时代,社会地位特别低下,大概是事实,“九儒十丐”(元代社会地位最低下的两个阶层是读书人和乞丐)的说法,以及元杂剧里所说“秀才每(们)当正军”、“儒人颠倒不如人”的感叹,不是没有根据、不是没有理由的。

    一般读书人处在这种境遇,绝大多数较正派的,既不肯屈身于蒙古统治者,又不愿弃儒为吏;既不甘心于才能的埋没,又不能不为生活谋一条出路,于是,其中有些人就和两宋以来社会上编写讲唱文艺的团体————书会————结合起来,替他们编写人民群众所喜爱的各种讲唱文艺的脚本。由于这些人饱经苦难,目睹各种黑暗现象,和广大人民血肉相连,息息相通,深刻体会到人民的痛苦,也深深知道人民内心里蕴藏着什么样的哀怨和忿怒,以及有如鲠在喉、一吐为快的倾泻感情的迫切要求,因而,挥动他们蘸饱了血泪的大笔,写下...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