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元明杂剧最新章节!

    在中国文学史上,有所谓“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分别代表着产生它的那个时代的文学特色。“元曲”,就是代表元代的文学特色的。

    “元曲”,一般指的是元代戏剧;更确切的名称应该叫做“元杂剧”,因为元代人就是这样叫的。到明代,继承、沿用了元人“杂剧”这个名称,我们称它为“明杂剧”。

    “杂剧”这个名称,约始见于晚唐时期。唐文宗(李昂)大和三年十二月,“南蛮军陷成都” [1] 。其后,李德裕为西川节度使,奏明此事时说:“……蛮共掠九千人,成都郭下成都、华阳两县只有八千人,其中一人是子女锦锦,杂剧丈夫两人,医眼大秦僧一人,余并是寻常百姓,并非工巧。……” [2] “杂剧丈夫”,即搬(扮)演杂剧的演员;他的身份,与一般百姓不同。此时,杂剧演员被掳去,可见“搬演杂剧”在这件事以前早就有了;它的存在,可能很早。

    但是,“杂剧”最初是一个总的、概括的名称,意即各种各类的戏、杂戏(命名略近于更早的“百戏”)。宋、金两代也都有杂剧;但所包括的内容,仍然不是纯粹的戏剧。到了元代,各种条件成熟,在前代歌舞剧、滑稽剧和讲唱文艺的基础上,发展成为真正、纯粹的戏剧。于是仍旧沿用了“杂剧”这个名称,到后来便单独占用了这个名称,并把它的含义、范围,明确地限制专指正式戏剧,而不包括戏剧以外杂耍等类的技艺。“元杂剧”这个名称,就是这样建立起来的。(又因为它虽然包括唱、白、表演等内容,但以唱曲子为主,所以后人又称它为“元曲”。)

    元杂剧是综合了初期戏剧和讲唱文艺两个重要因素发展而成的。

    首先,谈谈戏剧因素。唐代已有包括乐、歌、舞、演、白五种形式的歌舞类及滑稽类的简单戏剧。继之而起的是宋代杂剧。宋杂剧以末泥(脚色名)为长,每四人或五人为一场。分四段演出:先做寻常事一段,名曰“艳段”。次做正杂剧(即正戏,杂剧的中心),通名为“两段”;大抵以故事世务为滑稽、讽谏。最后是“散段”,叫做“杂扮”或“杂旺”;多半借装某些地方的“乡下人”,“以资笑谑”。金代也有杂剧,与宋代相同。金杂剧末期,又有一个别名叫做“院本”。因为它是行院人(妓女、乐人、伶人、乞者等类人)冲州撞府流动演唱所用的戏剧脚本,故名“院本”。内容方面,继承了宋杂剧的滑稽、歌舞的传统性质,以耍闹为主,注重发科调笑,也偶有加唱一两支曲子的。实际上已成为一种独立的短剧。

    其次,是讲唱文艺因素,包括诸宫调和散曲。

    诸宫调,是宋、金时代民间非常流行的、讲唱文艺中的一种体制(现存著名的《董解元西厢记》,就是这种体制)。它以唱辞和说白相间杂,配着音乐,来唱说一个较长的完整故事。唱辞方面,在音乐曲调的选择和组成上,它汲取了唐宋大曲、法曲、词、宋唱赚(zhuàn)和当时流行的俗曲小调,并把它们按“宫调”(详见第七章)声律的类别,将属于同一宫调的两个以上的曲调编排起来,组成“一套”;然后“一套”接联“一套”,成为规模宏伟的长篇叙事诗。例如“黄钟宫”所属的曲子有〔侍香金童〕、〔出队子〕、〔降黄龙衮(gǔn)〕等;“南吕宫”有〔一枝花〕、〔应天长〕、〔瑶台月〕等;“双调”有〔豆叶黄〕、〔搅筝琶〕、〔文如锦〕、〔芰荷香〕等;“大石调”有〔蓦山溪〕、〔吴音子〕、〔...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