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中医入门最新章节!

就自然界来说,如方位的东、南、中、西、北,季节的春、夏、长夏、秋、冬,气候的风、暑、湿、燥、寒,生化过程的生、长、化、收、藏,以及五色的青、赤、黄、白、黑,五味的酸、苦、甘、辛、咸,均可依木、火、土、金、水的次序来从属。在人体方面,以肝、心、脾、肺、肾为中心,联系到目、舌、口、鼻、耳的七窍,筋、脉、肉、皮毛,骨的五体和怒、喜、思、忧、恐的五志等等。明白了这一归类方法后,当接触到属于某一行性质的事物时,便可从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把它们结合起来加以分析,以便理解这一事物的性质。附表如下:

    中医的五行学说和阴阳学说一样,同样是指导中医临床工作的。举例来说,如木性条畅,肝气也应舒畅,郁则为病,治以舒肝理气;木能克土,肝病可以犯脾,未犯前,就应当预为防止,已发现脾病时,则宜疏肝健脾;水能生木,所以肝虚的病症,可用滋肾的方法来柔肝;金能克木,则肝旺的症候,可用佐金平肝法。其他脏病,如肺劳用培土生金法,脾泻用益火培土法,都是按照五行相生、相克的道理处理的。从这些治法的运用上,也可说明一个问题,即中医非但不把内脏孤立起来,而且极其重视内脏之间的密切联系,常常在甲脏有病时,从乙脏或丙脏来进行治疗,因而有“隔一”、“隔二”和“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等方法。

    再从五行与人体脏腑、体表器官的联系来说,如目属于肝,因内热而引发的目赤羞明,多用清肝法;肌肉属于脾,形体消瘦羸弱,多用补脾法。又如肝主风,凡有头晕目眩等肝风上旋的症状,多用柔肝息风法;脾主湿,凡有胸腹胀满、小溲短少等阻滞症状,多用健脾理湿法。这些都是用五行来分析归纳的。当然,不是说所有治法不能离开五行,而且也不容许任何病症都机械地搬用五行,而是应该根据具体情况加以灵活应用。

    中医的五行学说虽以五种物质作基础,配合内脏加以演绎的,但并非表示该脏器就由那种原素所构成,只是用来说明其性质。前人指出五行的性质是:木气正直,其性柔和,其用曲直,其化生荣;火气升发,其性急速,其用燔灼,其化蕃茂;土气平厚,其性和顺,其用高下,其化丰满;金气莹明,其性刚劲,其用散落,其化坚敛;水气内明,其性流下,其用流溢,其化坚凝。这里所说的气意思就是本能,性是性情,用是作用,化是变化,每一行的性情、作用和变化都是根据本能来的。例如木的本能是正直的,所以它的性情也柔和顺物,它的作用在曲中求直,它的变化为生气荣茂。因而结合到五脏,在病变方面就主张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无非根据五种不同性质,使其畅达、发扬、疏利、肃降和疏通,以恢复它的本能。

    阴阳要平衡,五行也必须求其平衡。所以《内经》又指出了五行的平气和太过、不及现象,如说:“平气如何?木曰敷和,火曰升明,土曰备化,金曰审平,水曰静顺;太过,木曰发生,火曰赫曦,土曰敦阜,金曰坚成,水曰流衍;不及,木曰委和,火曰伏明,土曰卑监,金曰从革,水曰涸流。”这些名词,都是用来形容五行的正常和不正常的现象。比如木得其平,便敷布和气,故曰敷和;木气不及则阳和委屈,称为委和;如果有余,则生发无制,故称发生。在研究五行的时候,对这方面能够细细体会,便易掌握其运用规律。

    三、经 络

    经络学说也是中医理论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内经》上说:“经脉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又说:“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也,粗之所易,上之所难也。”郑重地指出了经络的重要性,为医者必修的一门课程。它和阴阳、五行学说一样,贯串在中医的生理、病理、诊断、治法、药物等各个方面,并起有重大的作用。

    经络,直者为经,横者为络,纲罗全身,错综联系。它的作用是内属脏腑,外络形体,行气血,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全身经络,主要的为十二经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和奇经八脉。其中十二经脉分为六支阳经、六支阴经,逐经相传,循行脏腑、头面、四肢;经别是十二经脉的别出,在阳经和阴经之间构成表里配合,着重于深部的联系;经筋是起于肢末,行于体表,着重于浅部的联系;奇经八脉则为调节十二经脉的。所以经脉是气血运行必由的通路,贯串在人体内外、上下、左右、前后,从而将人体各部分包括五脏、六腑、头面、躯干、四肢、九窍等,联系成为有机的统一整体。并由于经络互相衔接,由阴入阳,由阳入阴,从里走表,从表走里,自上而下,自下而上,气血流行,循环不息,所谓阴阳相随,内外相贯,如环无端。

    人体生理功能,是以五脏六腑为主,但使人体内外、上下保持着平衡的协调,进行有机的整体活动,则经络起有重要的作用。经络学说,是前人在长时期的临症实践中根据无数病例治疗效果的分析研究而形成的。故用经络来分析症候,也能作为辨症论治的准则之一。一般外邪的传变,大多通过经络由表入里,由浅入深。如以真中风病来说,轻者中络,症见肌肤麻木,口眼?斜;稍重中经,症见左瘫右痪,身重不胜;再重则中腑、中脏,症见口噤、舌强、神昏不醒、便溺或阻或遗。又如自内脏发生的疾病,同样会在所属经络反映出来,如肺、心有邪,其气留于两肘,肝有邪其气留于两胁,脾有邪其气留于两髀,肾有邪其气留于两腘。气留则痛,临症上常可遇到。

    在临症治疗上,经络也是重要依据之一。大家熟悉的针刺手上合谷穴,能治龈肿齿痛;刺足三里穴,能治胃病,这些都是通过经络所起的作用。此外,经络与处方用药也有关系,如中药学上将药物的主治功能分属十二经,见那一经病用那一类药。像麻黄入太阳经,葛根入阳明经,柴胡入少阳经。以上三药均能治疗风寒头痛,如痛在后脑及项者,属太阳经,用麻黄;痛在前额及眉棱骨者,属阳明经,用葛根,痛在头之两侧或一侧者,属少阳经,用柴胡。其他尚有一些药常用于某种病症,成为某种病的主药,如辛夷用于鼻塞,荔子核用于疝气,姜黄用于手臂痛,狗脊用于背脊疼痛等,都是从分经上来的。

    一般认为经络学说专门指导针灸治疗的理论根据,这是不全面的。中医无论内科、外科以及妇、幼、推拿、正骨各科,从来没有脱离以经络学说为指导的范畴。经络学说的重要性,在长期实践中已经证明其实际价值,近来通过中西医密切合作,在实验研究中也初步证实了好些问题。如针刺委中、内庭、足三里等穴后,胃的蠕动、波速、波幅、胃张力及排空时间均有明显变化;针刺合谷、三阴交等穴,可使子宫收缩加强和间隔缩短;针刺膻中、天突、合谷、巨阙等穴,在X线下观察到食管壁蠕动增强,食管腔增大,能缓解吞咽困难的痛苦等。这些不仅说明了针刺对内脏活动的影响,也说明了经络与脏器的关系,值得注意。

    四、预 防

    预防的目的,为消灭疾病,保障健康。《内经》里很早就提到了:“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病已成而后药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兵,不亦晚乎。”在《内经》的预防思想指导下,历来有关个人卫生和公共卫生的知识,如在《千金方》等书内早有记载。现在重点谈谈中医预防的基本精神。

    第一,前人认为疾病的发生,除日常饮食起居不节外,与自然界气候变化有密切关系,而本身的体力强弱尤为主要因素。故保持健康,首先要充实精力,其次应避免外邪的侵袭。《内经》上曾说:“邪之所凑,其气(指人身精气)必虚。”又说:“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憺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还指示了适应四季正常气候来锻炼身体的方法,如春夏宜保养阳气,秋冬宜保养阴气,以及春气养生,夏气养长,秋气养收,冬气养藏之道。务使内外环境互相适应,达到预防疾病,从而健康长寿,这是中医预防的基本理论。

    第二,早期治疗,认识到有病即治,事半而功倍。如《内经》指出:“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这是说外邪侵害人体,多从表入里,病在皮毛即当急治,拖延下去便逐步深入,等到传入脏腑,病就严重而难治了。所以,预先给予医疗,防止疾病恶化,对于临症工作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第三,疾病的发生、发展均有它的规律,掌握病情,必须有预见性。例如《金匮要略》上说:“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因为肝病往往影响到脾,如果治肝病的时候照顾到脾,使脾不受到损害,那么就可不让肝病传变,容易痊愈。中医在临症工作上十分重视病邪的发展,并强调要及时控制其变化。在《伤寒论》和温病学方面有很多地方讨论这些问题。此外,在切脉、望舌等诊断方面也经常指出病邪传变的预兆,足供参考。

    于此可见,中医的预防,分未病预防和已病防止两个方面,预防疾病的发生是主要的,如果已经得病那就要将预防精神贯彻到治疗方面去,也就是在治疗时努力防止疾病向坏的方面发展。这种寓预防于治疗之中的医疗方法,也是中医特点之一,并在这方面积有丰富的经验。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