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中医入门最新章节!

    一、阴 阳

    阴阳学说,是古人在观察自然现象中归纳出来,用以解释自然现象的一种思想方法。前人发现万物万象都有正反两种属性,这种属性是对立而又统一的,普遍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就创立了阴阳学说,用阴阳这个名词来代表一切事物中所存在着的对立统一的关系。如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昼为阳,夜为阴;火为阳,水为阴等,并用相反相成、对立统一的道理去解释宇宙间一切事物的变化。中医用阴阳学说来说明医学上的基本问题,从而成为中医理论的思想体系,它贯穿在中医学中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和药物等各个方面,构成了一整套合乎客观实际的医疗方法,灵活地指导着中医的临床实践。

    在生理方面:中医认为人体的生理也能用阴阳学说来加以解释。一般的说,阳的性质属于动,阴的性质属于静;阳有保卫体表的能力,阴有保守内部精气的作用。故在生理上,以阳代表体表皮毛、肌肉、筋骨等,以阴代表体内脏腑;并以五脏主藏精气为阴,六腑主司消化传导为阳。又从位置上分:上焦为阳,下焦为阴;外侧为阳,内侧为阴。从物质和功能上分:血为阴,气为阳;体为阴,用为阳。每一处都存在着阴阳的属性,用以说明生理的特有的性质和特殊的功能。

    在病理方面:根据发病的部位和性质,区别表症属阳,里症属阴;热症属阳,寒症属阴。凡是机能衰弱,如少气、懒言、怕冷、疲倦、不耐劳动等多为阳的不足;物质的损失,如贫血、萎黄、遗精、消瘦等多为阴的不足。因而把一般症状分作四个类型:即阳虚、阴虚、阳盛、阴盛。指出阳虚的外面应有寒的现象,阴虚的里面应有热的现象;相反,阳盛的外面应该热,阴盛的里面应该寒。比如阳盛的症状为发热、口干、呼吸粗促、胸中烦闷;阴盛的症状为怕冷、四肢不温,甚至战栗;但有时阴虚的也能发生脉数、狂妄等类似热症;阳虚的也会有腹内胀满等类似寒症。概括地说,一切亢进的、兴奋的、有热性倾向的都归阳症,衰弱的、潜伏的、有寒性倾向的都归阴症。推而至于外科,阳症多是红肿发热,阴症多是白陷不发热。

    在诊断上:如以脉诊来说,分有六个纲要,即在至数上分迟和数,体状上分浮和沉,动态上分滑和涩。数、浮、滑属于阳,迟、沉、涩属于阴;阴脉多见于阴症,阳脉多见于阳症。以舌诊来说,舌质的变化属于血液的病变,色见红、绛,乃是血热属阳,色淡或青,乃是血虚或血寒属阴;舌苔的变化多系肠胃的病变,燥的黄的属阳,潮的白的属阴。所以《内经》上说:“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在治疗上:表证用汗法,里证用下法,寒证用温法,热证用凉法,都含有阴阳的意义。主要是阳胜则阴病,阴胜则阳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能现热象,重热能现寒象。所以,《内经》提出了“阳病治阴,阴病治阳;从阴引阳,从阳引阴”等大法。

    在用药方面:中药的药性主要是分别气味。一般以气为阳,味为阴。气又分四种,寒、凉属阴,温、热属阳;味分五种,辛、甘属阳,酸、苦、咸属阴。故附子、肉桂、干姜等具有辛热性味的称做阳药,能升能散;黄连、银花、龙胆草等具有苦寒性味的称做阴药,能降能泻。此外,有芳香健胃作用的如砂仁、豆蔻等,也叫做阳药,有滋养肝肾作用的如首乌、地黄等,也叫做阴药。

    这里顺便提一下,因为中药的药理,就是中医基本理论在中药学上的运用,所以,要深明中药的气味,必须首先了解中医的阴阳学说,然后才能结合辨症恰当地用药。

    《内经》说:“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然其要一也。”这是说明不论事物的巨细,只要有对立统一的关系存在,均可运用阴阳来解释。故在中医学中就有阴中之阳、阴中之阴、阳中之阳、阳中之阴的进一步分析,也就是在阴和阳的里面再分出阴阳来。例如一天之内,白昼是阳,夜间是阴;白昼又分上半天是阳中之阳,下半天是阳中之阴;上半夜是阴中之阴,下半夜是阴中之阳。又如以脏腑来说,则六腑是阳,五脏是阴;五脏中间则心、肺为阳,肝、脾、肾为阴;再分心为阳中之阳,肺为阳中之阴,肝为阴中之阳,肾为阴中之阴,脾为阴中之至阴。在药物气味方面同样如此:气为阳,味为阴;味厚的为阴中之阴,味薄的为阴中之阳;气厚的为阳中之阳,气薄的为阳中之阴。这样的分析是从客观实际中总结出来,又回到客观实践中证实了的。举个虚汗的例子来说,白天是阳盛的时间,假如白天自汗,就认做阳虚,因为白昼属阳,用黄芪、附子一类补气补阳药去制止它;在夜间自汗,就认做阴虚,因为夜间属阴,用地黄、山萸一类补血养阴药去制止它。又如找不到原因的发热,而发热又有一定时间的,在夜间发作的多用补阴药,称为养阴退热法;白天发作的多用补阳药,称为甘温除热法。由此可见,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是深入浅出的一种分类方法,也是由博返约的一种归纳法则。

    阴阳既是事物对立统一的概括性代名词,故不论物质的、机能的、部位的对立,都可以包括。不过应该明确中医广泛地把阴阳应用于各个方面,都是实有所指的,因此要彻底理解中医运用阴阳的道理,必须通过临症,只有通过临症才能明白阴阳所起的实际作用。例如热是属于阳,但热有表里、虚实的不同,故伤风感冒引起的发热,当用发汗法,叫做疏散解表;化脓性肿疡引起的发热,当用内消法,叫做消散清解;肝火引起的发热,当用清降法,叫做平肝清热;虚劳引起的发热,又当用滋补法,叫做养阴退蒸。所以,热属于阳这是一般情况,而热的属于表、属于里、属于虚、属于实则是机动的。还有,临症上常分阴盛阳虚、阳盛阴虚、阳虚阴盛、阴虚阳盛,意思是说同样的阴症和阳症,有因阴盛而引起的阳虚,有因阳盛而引起的阴虚,有因阳虚而引起的阴盛,也有因阴虚而引起的阳盛,这就和一般的阳虚、阴虚、阳盛、阴盛症有所差别。如果是单纯的阴虚、阳虚,则治疗法就比较简单;如果阴虚、阳虚是由阳盛、阴盛引起的,则就需要标本兼顾了,像腹水症用温运逐化法,温运是扶阳,逐化是排除阳虚而产生的水湿;口渴症用清胃生津法,清胃是制热,生津是补充因阳盛而消耗的津液。这里的阴阳或指机能,或指物质,在部位方面也不相同,但均有所指这是实在的。

    最后还应指出,阴阳在中医理论中是一个突出的重点,中医在阴阳的运用上,有两个最重要的概念:第一,是阳生阴长,阳杀阴藏。生长和杀藏,即互相依存、互相约制的意思。阴阳在作用上与表现上都是彼此相反,但又是彼此相容,彼此促进,绝对不能分离的,所以《内经》上说:“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又说:“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第二,是阴阳和调。阴阳必须和调,即矛盾必须求得统一。不仅人体内部存在的阴阳偏盛偏衰的对立要统一,就是体内外环境也要统一,使内外调和以维持身体的健康。故《内经》上说:“阴阳和调,则血气淖泽滑利。”又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二、五 行

    中医除用阴阳学说来说明人体内部的对立统一以外,还引用了五行学说来说明人体内部的联系。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这五者的关系,主要有两个方面,即“相生”与“相克”。

    相生,就是相互资生和助长的关系。五行中的相生关系是这样的: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从五行相生的关系中,可以看出,任何一行都有生我和我生两个方面,如以木为例,生我者为水,我生者为火,故借母子关系来说,水为木之母,火为木之子。其他四行以此类推。

    相克,就是相互约制和克服的关系。五行中的相克关系是: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在这五行相克的关系中,也可看出任何一行都有克我和我克两个方面,再以木为例,克我者为金,我克者为土,也就是金为木所“不胜”者,土为木所“胜”者。

    上述五行相生和相克两个方面,它们之间的关系,不是并行不悖,而是相互为用的,也就是生克之间有密切的联系,即生中有克,克中有生。这种相互为用的关系,称做“制化”关系,如:木克土,土生金,金克木。

    制化关系,是维持平衡的必要条件,否则有生无克,必使盛者更盛;有克无生,必使弱者更弱。

    在生克中还有一种反常现象,即我克者有时反来克我,克我者也有时反为我克。比如,水本克火,在某种情况下,火亦能反过来克水,这就称做“相侮”。

    凡是相生、相克、相侮均有一个条件,就是本身之气充实则相生,否则不能生;本身之气有余则能克所胜和侮所不胜,不及则不但不能克所胜而反为所不胜乘侮。故《内经》上说:“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其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己所胜轻而侮之。”

    五行在中医学上的运用,主要是按五行的属性,将自然界和人体组织在一定的情况下归纳起来,同时以生克的关系说明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就自然界...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