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德国观念论与当前哲学的困境最新章节!

    1.黑格尔的诸种开端

    费希特和谢林。费希特本人在给莱茵荷尔德(Reinhold)的回信中强调的是绝对同一性具有的核心意义。但他深信,这种绝对同一性在他的第一个原理中被找到了;这就是说,这门科学不是一种伦理学,而是涵括了行动的自我与自然。

    相应的,谢林最初很有依据地要求:综合不能是具有行动之本性者(der handelnden Natur)的无限进程,反而有限者与无限者只能处在永恒(Ewigkeit)之中,后者本身直接作为现在(Jetzt)而存在。错误的看法是:仿佛他的体系就解决了问题。[149]

    两个人都不是从外部来看待其立场,认为那种立场仅仅完成了部分的工作,而是都在他们的那部分中看到了整体,而且他们相互都认为对方有必要回到这个整体上来,如其不然,观念论的那个发端就要起作用了,也就是说,绝对观念论应当成为现实的。

    在这当中,第三方加入进来了,他最初还相当不引人注目,几乎只是作为报导费希特与谢林之间的分裂的人而出现的:黑格尔,《费希特与谢林哲学体系的差异,联系莱茵荷尔德概论19世纪初为止的哲学之状况的论文,第一册》(1801)。[150]

    他大约比早熟的谢林年长5岁,长期深居简出;30岁的时候,才有了这头一次文字上的发表。同一年里,在谢林的协作之下,他在耶拿(Jena)取得了执教资格。起初他们一同商讨哲学问题。在谢林的同一哲学(Indentitätsphilosophie)之前,他已经赢获了他的体系的草案(Entwurf),不是外在地作为某种综合,而是————在那些商讨的冲击之下————有着同一个根源。他早先就已经静静地追踪过观念论的变易过程。[151]但这里当然是很关键的成果(Wurf),不仅仅在广度和深度上如此,而且在钻研的彻底性和严格性上也是如此。

    然而就事情而言:黑格尔是如何看到差异,又在哪些地方指点过如何克服这种差异的?这就意味着绝对观念论的真正奠基,这种奠基在黑格尔的《逻辑学》中完成了(卷1,1812;卷2,1816;第一部分的第二版,1831)。

    黑格尔一开始同样也强调,在费希特和谢林所发表的东西中更多地透露出来的,是努力“回避或掩藏这种歧异,而不是对此清楚的意识”[152]。[153]

    这里要给出的不是对两种体系的叙述,而只是黑格尔本人当作原初的和核心的任务而着手做的事情,他还部分地认为,他是与谢林完全一致地在看问题。在这个意义上,谢林就已经在黑格尔的“精神”这个基本概念的方向上,从理论上解释了绝对者(das Absolute),这种绝对者是一种全然的淡漠(totale Indifferenz)。谢林的淡漠!“同一个公式的重复!”[154]“将这些东西[有区别者和有规定者]统统投入到空洞的深渊中去”就成了“思辨的考察方式”。[155]谢林只是在与黑格尔的现象学形成对立时,才现出其真面目!因而在这里,他们并未同行。[156]

    可是,难道现在恰恰是黑格尔的种种考察本身成了相当形式化的和形式主义-纲要性的吗?但这只是错觉:无论是在他自己更具体的世界方面,还是在他所设想的东西方面。

    我们(着眼于那个主导性的问题:绝对观念论,形而上学问题格局的尖锐化)考察三个方面:

    (1)论文的基本意图,以及一般意义上黑格尔形而上学的基本意图。(2)在一种绝对原理的形式下的哲学的原则。(开端问题,奠基。)(3)哲学活动与一个哲学体系的关系。(整个场地。)————(对于黑格尔来说,这一切都不是纲要和形式性考察,而已经是绝对者和无限知识[der unendlichen Erkenntnis]的问题格局了。)

    2.黑格尔形而上学的基本意图

    处境。费希特:同一性————最高原理[157];谢林:同一性————自然。难题在于绝对同一性,亦即绝对者之中、并通过绝对者才有的同一性。因此就有了:将自身交托给绝对者;只有在向它提升的过程中,哲学思辨才成为其所是。在意识中建构绝对者,并牺牲意识的一切有限性。

    思辨:纯粹而普遍的理性施加于其自身的活动。理性唯一而本己的兴趣:扬弃诸种对立(绝对主体————绝对客体;理智————自然)。但要正确理解这一点:理性不是、也不可能是反对如其本然的对立设置与两分(Entzweiung)的,因为后者乃是“生活的一个要素”[158];它所反对的是将这些被对立设置的事物绝对固定下来的做法。(仅仅是要素吗?还有,“绝对者”是否包括更多的内容?或者恰恰还更少?不作任何固定————因而要来回往复[hin und her],“有限性”,“相对性”?然而还没有如此!绝对的相对性[Absolute Relativität]要走向绝对者本身,这是进行扬弃的原则。)

    黑格尔就这样认真对待起绝对者与绝对认知(Erkennen)来了。他想摆脱片面的实体,不管这片面的实体是自我,还是自然;但绝对同一性当然并未使双方消失,仿佛绝对者不过就是在单纯消除的意义上完全否弃了一切的对立设置活动(一切牛在其中皆为黑色的那场绝对的黑夜),而是在三重意义上的扬弃活动,这三重意义在黑格尔那里已经十分清楚了:(1)排除————tollere,(2)保存————conservare,(3)提升————elevare。[159]————(绝对的同一性不是绝对的淡漠,而是规定性之总体。)

    绝非偶然的是,黑格尔是从对康德的某种暗示(Hinweis)出发的。这种暗示同时既进行赞同,又进行否定。只要观念论的原则能在康德那里被找到,就赞同之;只要批判的(先验的)观念论不向绝对迈进,就否定之。随着观念论向那里发展,亦即通过黑格尔,与康德的对立首次在根本上昭示天下了,这就是说,这种对立取得了一种完全确定的形式。

    只要在康德那里,有限性还是基础和活动空间,那么上面这一点就意味着:现在发生了向绝对认识(das absolute Erkennen)的过渡(Übergang)(更好的说法是跳跃[Sprung]):思辨。(绝对者在独特的意义上从绝对认识出发;绝对认识这一理念的建构————思辨。如今:康德/黑格尔。)

    黑格尔这样说康德:“在范畴演绎原则中,这种哲学是真正的观念论;而这个原则[先验统觉,‘我思’,诸范畴]由费希特在纯粹而严格的形式下加以强调,并称之为康德哲学的精神。”[160]“在那个知性形式的演绎之中,思辨的原则,主体与客体的同一,得到了最确定的表达。知性的这种理论由理性提到超乎命名(Taufe)之上。”[161]

    在这里,以相应的方式,就像费希特那样,康德被从下面这个问题公式出发解释:先天综合判断是何以可能的?这里“真正的理性理念(Vernunftidee)被表达出来了”[162],但在规定性和普遍性方面还不够。现在的关键是,黑格尔本人是如何理解康德那里的观念论原则的。

    黑格尔的解释:在这个公式中有着这样的理念,即不同类的事物先天地、亦即绝对地是同一的,这就是说,S(特殊之物————在存在的形式下)和P(普遍之物————在思的形式下)是同一的。这种设置活动的可能性就是理性:理性恰恰就是这种不同类的事物的同一性。人们的视线穿透平淡的范畴演绎,瞥见了这种理念————“在那里,统觉的原初的综合统一显露出来了”[163]。

    而在这里,黑格尔本人现在比费希特更清楚地看到了先验想象力扮演的角色。(但恰恰在这里,问题的本质在于如何对待自我:自我是陪同者,还是作为机能的“自我”,而且这种机能奠基于先验想象力之中。[164]费希特作了准备,他指出了这个方面。然而黑格尔的方式更原初。他自己在研究费希特之前的学习。“摇摆”被带到了原初的统一;费希特还停留在“交互”————作为(Tun)与受动,主体————客体。黑格尔恰恰不是在自我的有限性方面,而是在相反的方向上,在同一性问题这一主导思想下来探讨自我本身的问题的。)

    只有当原初的综合统一从想象力出发[被理解]时,人们才能理解先验演绎。[165]————这是我本人可以从黑格尔那里抄写来的一些关于想象力的命题!而恰恰在这里,最尖锐的对立变得清楚了,争辩的场地也规定好了。

    黑格尔瞥见了想象力,因为他探求并看到了绝对同一性的问题,但正因为如此,想象力本身对于他而言无非就是理性————“显现在经验意识的范围内”[166]。

    黑格尔是从理念出发,从作为有限现象的想象力关于绝对者的知识出发进行言说的。如果说这些形式上的区分还能说出一些东西,而且允许比较的话,那么我的提问方式就是:作为原初具体之物(ursprüngliches Konkretes)的想象力要回溯到时间性,而理性的建构[167]仅仅是从这种时间性出发而弄出来的空洞的抽象,但不是实在性。当然,对想象力的瞥见,也产生于某种深层次的[168]问题格局————一般存在的问题格局。[169]

    但这样一来,我们如今也就看清了黑格尔与康德之间发生根本对立的那个点:理性(Vernunft)本身不再是真正的问题,更准确地说,如今它被“以知性(Verstand)来探讨”[170]了。同一性“在其自身那里……消失了”[171],它如此这般变成了不合适的问题。它在一个“次要的”层面上被理解。而“绝对的后天性(Aposteriorität)”还残留着。[172]非-同一性被提升为绝对的对立。理性之物被从理念那里挪开了。

    [ 对于黑格尔而言,康德哲学是]对认识机能的一种批判,是落回到有限性之中了,是对主体性、而不是对绝对者的一种认识。与英国经验论同列。[173]

    这里便是对康德的认识论解释的真正发端之处,新康德主义不仅在哲学陷入窘境之时采取了这种解释,而且还通过德国观念论强化了这种解释————这一点极少为人所重视。(这里恰恰证明,即便黑格尔也没有把握住基本问题,甚至证明他无法把握基本问题。)

    这种齐同(Zusammengleichen)[?]————因而当他反对康德时,本质性的因素恰恰在康德那里浮现出来了(德国观念论反对的正是这一因素):一种孤立的主体性理论。

    对于黑格尔而言,基本的意图产生于他对康德采取的立场:从范畴演绎(以逻辑的方式)而来的形而上学问题;克服和驱迫知性的有限性,以达到绝对的认识,而且这不仅仅是在费希特的意义上,而是在对费希特与谢林的立...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