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德国观念论与当前哲学的困境最新章节!

    1.再次展示三个原理

    发端。————赢获了维度和领域:自我性,通过三个原理来重写。目标是什么?会发生什么?形而上学!存在者之整体应该被建构;并非从自我中推导出如其本然的现实之物,而是表明,现实之物、非-自我的现实性存在于自我之中,以及如何存在于自我之中;在自我之中————依照自我性来看待它的本质。自我性的一个特征当然是,它将自身降低、亦即有限化和限制到它的设置活动、亦即知识中去了。自我性的纯粹从事于限制的那种自我设置活动的整体,应该被放到眼前,为的是看清楚,被说成[?] 是属于这种设置活动的被设置状态,无异于现实之物的现实性。

    发端————更准确地复述,并直接从第三个原理中推展出真正起证明作用的演绎。

    三个原理:

    I.自我在绝对的意义上将自身设置为自我,自我是……自我;自我在绝对的意义上是我所是者,因为我存在;回过头来看,现在已经更尖锐了:自我是……;如何!

    II.有某个非-自我在绝对的意义上被与自我对立设置起来。自我的设置活动,自我-存在,在其本身就是对立设置活动;在自我中有着与某事物区分开来的状态。作为被区分状态的这种存在,不是一种特性,而是属于自我之存在。我如何存在。

    III.在自我中,自我针对可分的自我,对立设置起某个可分的非-自我。自我-存在是将某物设置为可分之物的活动(Teilbar-Setzen),自我的被限制就属于这种活动,亦即作为非-自我的被区分状态、被限制状态。

    现在我们可以更鲜明地把握第三个原理与前两个原理之间的关系了,而且在解释方面有所推进,因为我们说:在第三个原理这里被阐明与被证明的是,自我的设置活动是一种在进行限制的同时又被限制了的活动,以及它如何是这种活动。反之,第一和第二个原理则应该标明,一般自我是什么,以及它依照其本质就使得在它之中有一种一般的被限制状态存在。说得更明白些:如果说在第三个原理中表明了,自我在其自我-存在中将自身有限化了,那么第一和第二个原理则表明,自我之有限性的可能性是如何处于自我的本质中的。

    但只要一切存在者都处在自我中,并且通过自我而存在,因而没有任何事物是从外部进入自我之中的,那么不仅有限性的可能性,而且有限性本身也处在自我之中。而现在要表明的仅仅是,它是如何以及作为什么而处在自我之中的。

    依据费希特,“有限性”指的是:设置活动的可分性,既被限制又在进行限制的设置活动。只有当设置活动如此这般成为像对立设置活动这样的活动时,它才是可能的;因为只有那时,某个事物————针对另一个事物————才被限制。

    因而自我中的有限之物被揭示出来,就使得自我中的被对立设置者显露出来了,而且这被对立设置者还处在自我的设置活动本身之中。但当这种被对立设置者显明了自我性的基本特征,亦即那种通贯性的(durchgängige)同一性[?] 与统一性、同调性(Einstimmigkeit)时,它只是它之所是,亦即归属于自我-存在;这就是说,被对立设置的各方只有在下面这种情况下才被揭示为具有自我性的,即它们被推入自我的同调性之中,亦即————以费希特的方式来说————对立各方被统一起来。

    由此,知识学的进程就由它自身设立的任务标明了。(综合:分析,亦即照费希特来看的反题,必定先于它。基本的综合:作为绝对对立者的自我和非我,ego[自我]————ens[存在者]。)它必定在第三个原理那里起步,并首先查看一下,这个原理是否以及如何包含了被对立设置者。事情将表明,第三个原理的被阐发出来的内容,预先规定了知识学的整个进一步的内容,也预先规定了演绎的进程。

    2.第三个原理包含的两个命题

    第三个原理说的是:设置活动(I)作为对立设置活动(II)是进行限制的活动(III)。对立设置活动就是对自我和非我的这种对立设置活动。自我和非我相互都可以被对方限制(比较卷1,第125页)。“自我”总是意味着:自我设置自我,而且自我还对立地设置非我。由此看来,在第三个原理中就有着两个命题:(1)自我将非我设置为受自我限制的;(2)自我将自我设置为受非我限制的。

    设置为受限制的,这总是意味着:规定(bestimmen)。由此就有了第一个命题:自我规定了非我。但应该如何就此进一步进行言说呢?这个命题一般而言是否有某种可操作的(ausführbaren)意义?迄今为止,非我的确只是绝对被对立设置者,亦即绝对被对立于自我而设置者。如果说自我就是一切,一切都包含在自我中了,那么非我=虚无。(首先:在什么都不存在的地方,就没有什么能被否弃的。)但虚无却没有为规定提供任何着力点;在它当中没有任何实在性,没有任何什么(Was)。根本无法设想,在什么都不存在的地方,一种什么-存在(Was-Sein)如何能被否弃。

    因而只要在非我中没有设置任何实在性,第一个命题就是毫无用处的。虽然它被包含在第三个原理中了,但目前来看却是成问题的。它是从第三个原理中不假外援地被推导出来的,而且这不是因为它在第三个原理中回溯到在那里本身还基于一种权力命令之上的东西之上。(如其本然的限制的事实。)在什么意义上?在它的形式上:被规定,有条件的;在内容上:无条件地解决任务。内容(比较卷1,第144页)。(权力命令:并非哲学家一己的权力命令,而是————哲学家只不过将这一命令揭示出来了而已————属于理性的本质。比较卷1,第144页。)

    第三个原理所包含的第二个命题的情形如何?这个命题谈的也还是非我吗?这个命题,费希特说,被推导出来,这就是说,它包含了这种已经被设置在如其本然的自我之中的事物。自我(a)设置了自己————绝对的实在性;它设置自身(b)为受限制的,也就是说,设置自身为可以受……限制的;(c)自我通过非我而设置自身,而后者一般而言被设置在自我之中,处在对立设置之中了————依照理念来看。

    处在第三个原理中的这两个如此不同的命题,每一个都为了自身而给知识学的一个本质部分奠基。第二个命题可以被推导出来,它为知识学的理论部分奠基,这就是说,这个命题的布局给出了理论知识的结构(“思辨哲学”)。第一个、还成问题的命题,为知识学的实践部分奠基。这样一个部分的可能性本身是成问题的,只要它还是上面被提到的那种命题。

    只要第二个命题是可以推导出来的,它便因此而在体系中,亦即在整个可能的推导中,回退到第一个命题前。在体系秩序(Systemordnung)的这个意义上,知识学的理论部分对实践部分具有某种优先性(在可思议性、确定性的次序方面)。但照事情本身来看,实践的机能(Vermögen)却优先于理论的机能。

    理论的机能并未使实践的机能成为可能,而是反之,实践的机能使理论的机能成为可能。理性依照其最内在的本质来看是实践的(比较卷1,第126页)。比较一下康德!但这里同样要注意的是:问题恰恰在于,如果说在费希特和德国观念论这里,一般而言体系绝非无关紧要,绝非罩在这上面的什么框架,而就是事情本身,那么体系的秩序就会本质性地影响对事情的解释。这就意味着:理论的知识学先已立于可思议性(Denkbarkeit)之中,在自身中包含了有关理性的某种观点(理论的,可思议性)。如其本然的自我性的确定性的问题。

    在包含于第三个原理内的两个命题中,第二个是以这样的面目发端的,即它为理论的知识学奠基了;这就是说,在已标识出来的方法的道路上将它所包含的东西摊开来,就是任务之所在。对反题的分析。

    3.在表象的本质方面的争论。观念论与实在论

    自我将自己设置为受到非我规定的。

    任务:说尽这个命题中的一切对立设置(诸种矛盾),并消除这些矛盾(比较卷1,第128页)。必须赢获设置与对立设置的同调性;这种消解必须以自我维系的方式被给出;一切都以它为导向。

    但这种同调性无非就是可以无矛盾地思议。在如其本然地自身确定的自我的框架内的可思议性,就是一切命题之真理的标准。换句话说:那个已发端的命题,亦即在这个命题中隐藏着的那些矛盾,在哪些规定和条件下是可思议的?旨在找出“唯一剩下的思想可能性”(卷1,第220页)。这种可能性本身是什么?“在我们的精神中原初地出现的一种事实。”(卷1,第219页)这种思想的可能性,被证实为唯一的,它证明了————鉴于自我的那种进行预设的存在(同调性!)————那种事实的必然性。权力命令!(这种[事实]只有通过建构的尝试,才能被人意识到,但它自身不是被发明和创造出来的。这就意味着:这种辩证法和建构在根本上是对自我之事实性(Faktizität)的阐明,阐明其为存在着的事实性事物。————但在知识学内部,它不能显得像是单纯诉诸诸种事实,证明总是有必要的,即证明那些事实就是事实。比较卷1,第220页!————因而本原行动还具有事实-特征,或者说它是未经澄清的和没有被发现任何问题的。)

    但当那个命题被指明为可思议的,而且被当作归属于自我的诸种设置之统一性时,我们赢获了什么?一般而言,那个命题就自我说了什么?无非是:自我在进行前-置(vor-stellend)[109]。这意味着,它以自我的身份在对待某种被规定为非我的东西。对那个命题之先天的可思议性的证明,类似于指明如其本然的表象的可能性。

    康德:“我问自己:我们当中有人所谓的表象与对象之间的关系,其根据何在?”[110](注意这个问题的形而上学意义!)

    从自我的本质出发,对表象、亦即对表象的本质进行澄清。换句话说,理论的知识学,亦即有关理论知识的知识,其主导性问题就是:已经被界定了的自我,其本质必须如何进一步地被规定成如下这般,即在自我中,表象活动作为自我-存在的某种本质持存(Wesensbestandes),其可能性是可以理解的?

    为了能彻底理清费希特那里相当错综复...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