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德国观念论与当前哲学的困境最新章节!

    并驳斥米施对《存在与时间》的批判[96]

    在我们基于对知识学第一部分(对诸原理的讲述)的解释,而过渡到努力对接下来的诸多具体问题进行一种概观之前,现在我们还想强化突出的,是与费希特以及一般德国观念论进行的争辩的对象。[97]

    因为恰恰是在这个关键的苗头上,在费希特的这种自我描绘中,最清楚地确定了这种必要的争辩的视角(Perspektive)。已经有了多方面的暗示,但还没有在整体上加以说明。

    这种争论所在的视角,界定了本讲座第一部分的范围:形而上学问题和对人的追问。通过接下来对争辩之场域的确定,当今的问题格局也就可以确定下来了,它可以显露出来了。请注意:不是达到随便哪一个新的、固定的观点,从那个观点出发可以将先前的种种观点挤下去,而是————倘若这样做有道理的话————取得一种必要的、源于形而上学本身的根本发生过程的问题格局,首要的是取得一种问题格局,而不是取得一种一清二楚的立场,这种立场已然完成,而且可以世世代代宣扬下去。问题就是关键,由此出发可以理解本质性的事物;它绝非任何死的知识或一种新的意见。

    现在可以比较一下:米施(Georg Misch)的《生命哲学与现象学》[98]。在这个地方和这里的整体关联下,我们不会进行一种反批判(Gegenkritik);为此就要涉及一些方法上的问题,而这些问题是《存在与时间》第一部分有意加以回避的。但从别的方面来看,米施的争辩还是触及了一系列需要探讨的核心问题,这样的探讨可以为我们整个的讨论带来丰硕的成果。(逻辑学抑或存在论。康德的先验逻辑是“存在论”!这不是任何言辞之争。)

    米施的争辩具有特别的意义,这是因为它试图使狄尔泰的整体立场产生作用,并使之对当今的问题情境发表意见。

    我对狄尔泰的肯定是毫无疑义的,有时甚至评价得过高了。事实上,我是从狄尔泰所希望的东西出发来看待他的,尽管他还远没有达到他所希望的东西;但即便他所希望的东西,从根本上看对于整个问题来说还是不够的。这里开始了一种对立(Gegensatz),这种对立现在达致争辩(Auseinandersetzung)。

    当然,米施在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一定在关键点上已经放弃了狄尔泰的立场,其目的是在一般的意义上使之与我的问题格局进行争辩!当他谈到我的种种研究中的“形而上学特征”时,就是如此。[99]因为这恰恰是狄尔泰的工作中最晦暗之处:形而上学(世界观)概念、孔德(Comte)、实证主义,在不同情况下,狄尔泰对事物的看待方式就极为不同。

    回想一下,形而上学这个问题概念(Problembegriff):对如其本然的存在以及存在之整体的认识。之所以是个问题,乃是因为存在和认识都是成问题的,还是一项任务。并非因为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将这项任务提了出来,因为它在哲学史上存在,才有了这项任务,而是反过来:它之所以存在了,乃是因为它属于“人的天性”。

    而当存在任务时,那么只有原初地被展开了的时候,它才被理解为这样的任务;?ν ??ν(存在者之为存在者)————存在问题,对存在的理解。对存在的理解是生存的可能性的基本条件,它不是偶尔碰到的随便什么东西,仅仅因为我们在命题中说了“是”而被涉及,而是反过来:只有当我们已经缄默地理解了存在时,我们才能这么说话,倘若我们没有理解存在,我们甚至根本不能缄默。

    对存在的理解————人的有限性;在这个方面对人的追问。这样就产生了对问题的极端化————并非接受古代哲学中的某种意见————一种自成一体的、根本的问题格局:对一般存在的追问,将一般存在当作在对人的此在之中的有限性的追问中的奠基因素。不是对人和生命的任何一种随便的追问,而是受到基本问题的引导,后者甚至恰恰通过人们对它的加工表明,它不是在理论上被构想出来的、写在存在论的教科书中的任何问题,而是此在本身的最深刻和最隐秘的问题。

    米施在这里含混不清;他一开始说那是一个理论问题,后来他明显又放弃了这个异议。但他运行在站不住脚的对立之中。我们再也无法从逻辑之物中以纯粹的方式发展出哲学来了(即便我们一直回溯到印度人和中国人那里,也是如此),我们的此在的历史性(Geschichtlichkeit)反而恰恰在于,它必定与那已经无可挽回地发生了的、形而上学的诞生处在争辩之中。因此恰恰要从这里着手,但这并不意味着进入理论上的问题格局。米施太过习惯于在作为严格科学的哲学的种种居于统领地位的苗头所构成的框架内,来看待我提问题的方式了。

    在存在问题之原初根源的方向上对这一问题进行的分解,导向了此在的时间性(Zeitlichkeit),这就使得形而上学的基本问题被表述为存在与时间的问题。

    如果人们不是从这个标题之所为(wofür),亦即从在这个标题之下被呈现为问题的东西出发来理解它,而是似乎以历史的方式来解读它,顾及到在根本上应该被克服的东西,那么它很容易就会与我们前面辨识为一般的形而上学问题格局中的两种基本可能性的东西相汇合。

    通过下面这些名号所表现出来的对立:存在者(ens)————自我(ego)。这里一方面表明了存在者及其存在,另一方面表明了自我、自我意识,或者————正如在狄尔泰那里一样————经历(Erlebnis)、生命、人的生命,后者不归属于存在问题。[100]为ens(存在者)设置的是存在,为ego(自我)设置的是时间,后者被理解为人的生命的时间性。尝试将存在与时间这两种“相互争执的趋势”统一起来[101],将存在论确定为目标,并“接受生命哲学”[102]。

    ens(存在者)————ego(自我)

    存在————时间(“生命”)

    存在论————生命哲学

    但这里涉及的不是对ens(存在者)与ego(自我)之间的这种既有的对立进行某种调和。从这样一种调和中又会产生什么呢?它必定还是让它的两个部分ens(存在者)————ego(自我)留在那里,并为它们寻求某种更高的统一性。而首要的问题是:以这种方式进行调和,有什么根据和什么必要性?不是将它们聚拢起来,给以同等权利,而是表明,它的两个部分中的每一个都不是原初的,指出它们成了问题,由此将它们统一起来的那种企图从一开始就进退失据了。坚守那历史上流传下来的存在论已徒劳无益,反而恰恰应该...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