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德国观念论与当前哲学的困境最新章节!

    1.划分

    第二个原理仍然还是一个原理,因为它————在形式方面————也是无条件的。但作为有条件者,它只能————因为不然的话就没有任何东西先于它了————受到第一个原理的限制;而且因为第二个原理在内容方面有条件,故而第一个原理的内容必定限制了它。第一个原理在其内容方面是第二个原理的条件。但第一个原理的内容在于:自我是绝对主体,自我性在绝对的意义上为一切设置提供了条件;自我,亦即“自我设置”,是在绝对的意义上被设置的。

    内容:一种原理告知了别人什么;如其本然的被设置者。形式:设置活动的那种如何(Wie)、那种方式;这里是无条件的。

    方法:只要问题涉及原理的显明,这里的方法就显然具有和第一节中同样的特征,即从一种事实出发,并投开到本原行动————处在本质中的自我性————上去。然而这里在第二节中已有所不同了,因为本原行动在含义方面更广泛[?];自我的本质,开拓了这个维度之后,费希特如今已经运行在这个维度中了。依据第一个原理来看,这里的情境已经有所不同了;自我性从第二个被承认的事实出发进行的投开,如今已经受到在第一次投开中得到保障的东西的束缚和引导;本原行动如今仅仅是被分解,再也不是首次被赢获了。

    第二个原理是有条件的,因而是可以推导出来的吗?但当受到另一事物限制时,它就不是必然能从那个事物推导出来的了。

    但应当注意的是:绝不要从第一个原理中推导出第二个原理。“因此,就像在前面一样,在这里,我们也是从经验意识的某种事实出发的,并以同样的方式,出于同样的权利来对这种事实进行操作。”(卷1,第101页)————(十一个步骤,最后加上一个结束语。)

    原理在形式方面是无条件的,因而第二个原理的情形就是:如其本然的行动之如何(Wie)。哪种行动是新的作为-事实的基础?自我性和本原行动是如何在这种新的作为-事实中表现出来的呢?在第一至第六个步骤中,这种特性是从事实出发而被看待的,那种事实依照第一节来看,当然已经被承认为本原行动了。此后的第七至第八个步骤:如其本然的被获得者,但还总是从事实出发而被看待的(“行动的产物”,而且整体上是照形式和内容来看的);第九至第十一个步骤:从这个事实出发,对自我性的可能的和必然的进一步解释。(请注意:联系第五个步骤,要划分出:(1)行动在整体上的产物,(2)在结构上属于行动之如何的,它的视域的如何[48],(3)在从整个行动中“抽象”出来后得到的如其本然的东西:“否定”。)

    从第一节出发要坚持的是:自我性就意味着,以绝对的方式设置自己本身=将一般自身性设置为自我。

    2.第一次保障投开的基础:在其行动方式上进行对置的(Entgegensetzens)事实

    第二个原理在形式上是无条件的,在内容上是“有条件的”(但却是先天意义上的有条件)。A是A, -A不=A(-A ist nicht=A)。费希特有意没有写成:-A不是A(-A ist nicht A),因为“不是A”(ist nicht A)有两层意思:

    (1)非是(istnicht)[49]:A;(该层含义强调否定)

    (2)是:非A(nicht A)[50]。(该层含义强调相同)

    第一个步骤

    预先规定第二个被完全澄清的原理:-A不=A, A的反面非是(istnicht)A。不要求任何证明。

    第二个步骤

    倘若一个证明是可能的,那么它显然只能从A=A这个原理中寻得。

    第三个步骤

    这样一个证明是不可能的,这就是说,那个命题(第一个步骤)是一个原理。在多大的程度上,“-A不=A”的某个证明是不可能的?费希特间接地从“A=A”这个命题中得出了“-A不=A”的不可证明性。假设后一个命题可以从前一个中得到证明,那么这就意味着,后一个命题可以追溯到第一命题“A=A”,这就是说,它证实自己是一个具有“A=A”这种形式的命题。[51]

    但难道这种做法的可行性不是有目共睹的吗?我也可以把“-A不等于A”(-A nicht gleich A)这个命题写成:

    -A等于非A(-A gleich nicht A)

    -A=-A

    (A)=(A)

    这就是说,如果-A被设置了,那么-A就被设置了(X)。因而第二个原理还是具有第一个原理的形式,这就是说,它被从第一个原理中推导出来了。

    只是,我们真的从第一个原理中推导出了第二个原理吗?我们做了什么?换了一种写法而已!但这意味着什么?我们进行了这样一种改写,使得第二个原理如今等同于第一个原理了。在多大的程度上等同?在它们的一般命题形式方面。

    “-A不是A”(-A ist nicht A)有两重含义。费希特是在“-A非是:A”(-A istnicht:A)的意义上写下的这个命题,现在却被写成了:“-A是:非A”(-A ist:nicht A);这就是说,仅仅着眼于下面这一点,即一般而言有个命题在面前,关于某事物说了什么事情(这里只有逻各斯[λ?γος]的逻辑形式了),这样一来,我们就对“-”(反面)和“非”(nicht)根本不感兴趣了,这就是说,我们根本就看不到第二个命题的特殊之处了;这种特殊之处,那个“不是”,以及那个“-”(反面)就都成了同义的,也就是说,那种特殊的设置(“不是”),和那被设置者(“-A”)恰恰被略过了。

    我们不仅没有从第一个原理中推导出第二个原理来,而且我们根本就没有推导出它来,因为从一开始我们就错过了它的特殊之处,我们将那个-A当作了A,当作了一般的某事物,却恰恰没有当作-A。而这恰恰是第二个原理的新颖和特殊之处,这也就是必须被推导出来的东西。

    第四个步骤

    -A必须被设置,而且必须追问的是:-A,如其本然的反面,是在单纯行动之形式的何种条件下被设置的?如果第二个命题可以从第一个命题推导出来,那就必定可以从第一个命题中推导出使得-A成其所是者,亦即那个设置活动的方式,这种方式是一种对立设置活动(Entgegensetzen)。

    但从“A=A”,从对某事物简单朴素的设置活动中,是无法推导出如其本然的对立设置活动的。的确,对立设置活动不能从朴素的设置活动中推导出来,不能使得它————这种设置活动的对立设置活动,在这种方式下(in diesem Wie)的设置活动————在自身之内恰恰与朴素的设置活动相对立而被设置了;作为对立-设置活动,它自身就是与设置活动相对立的。

    但这就表明:如其本然的对立设置活动,在对立的方式下的设置活动,是在绝对的意义上被设置的。它并不源自于设置活动,而是与设置活动同等原初的;它无非被从某种先于它的设置活动中被推导出来。

    据此看来,我们要做的不是回溯到第一个命题上去,而是相反:在自我的种种行动之下有一种对立设置活动,而且依据它单纯的形式来看(在设置它的活动的方式方面)在绝对的意义上是可能的,这就是说,它不处在任何条件下,它是一种绝对的行动。

    异议:还是可以从设置活动中推导出来的,因为在设置活动中出现了一个被设置者,而与此相对立的就是对立设置(Entgegensetzung),在后者中被设置者只是一种特定的对立之所向(Wogegen);但这不是上面那个意义上的对立设置活动(Entgegensetzen),而是相反(比较第五个步骤)。

    第五个步骤

    而通过这种绝对的设置而被设置的是什么呢?如其本然(亦即属于作为意向对象[Noema][52]的行动这种形式)的被对立地设置者(Entgegengesetzte),一般的对立面,被对立地设置者,只要它是一个对立地-被设置者(Entgegen-gesetztes)。(它的被设置[Gesetztheit]的方式,而不是被设置者本身;在这里首要的本质方面是,它是以绝对的方式被设置的。)

    作为对立面之物(Gegenteiliges)的对立面之物,亦即考虑到对立的情形,乃是在绝对的意义上存在的————因为,而且仅仅因为自我的一种绝对行动。“一般的被对立地设置的状态(Entgegengesetztsein)乃是在绝对的意义上被自我设置的。”(卷1,第103页)

    难道对立设置活动在绝对的意义上是无条件的吗?既是,又不是!人们还可以说:恰恰对立设置活动是有条件的。(上面的异议又冒出来了。)如果我不先将A设置下来,我是绝不能设置-A的。因而对立设置活动就预设了对我进行设置时对立之所向(Wogegen-ich-setze)的先行设置活动。

    第六个步骤

    的确,对立设置活动作为设置活动,乃是有条件的,也就是说,在对立设置活动一般所是者,即在设置活动和行动这方面,它受到另一个行动的限制,亦即在什么(Was)这方面是有条件的,而且之所以如此,乃是因为它在如何(Wie)这方面是无条件的。

    但现在应该讲清楚的是,这意味着什么:对立设置活动作为设置活动是有条件的。(1)它处在一般设置活动这个条件下;(2)而且这种设置活动乃是在一个完全特定的意义上的,亦即从现在开始如此这般地揭示自身为认同(Identifizierung)的那种设置活动:(a)自我的自身性,以及(b)如其本然的被设置性(Gesetztheit)的自身性;(3)在设置活动与针对已被设置者的设置活动(Entgegensetzen zum Gesetzten)中,在意识方面的整体关联。(这里对第四个步骤的注释————比较卷1第102页及其后————与第五个步骤一道成为关键!值得注意的是:恰恰是这个本质因素顺带地表现出来了。为什么?费希特感兴趣的是确定性和体系形式。其内容在根本上是“康德式的”。意识的同一性:(1)关于进行表象的自我的意识与关于作为属于他者的东西而在表象活动中被表象者的意识;(2)A被设置了,-A被设置了,在此A的相同性(Gleichheit)就被坚持到底了,“自我”的同一性;(3)从设置活动向对立设置活动的过渡。————先行-居有[Vorhabe]设置起自己的那个自我的自身性,以及它的自我性。)

    请注意:由此一来,在第二个原理开始的地方对自我性的阐明也就清晰起来了;但还没有说到关键;但现在赢获的东西被固定用于理解否定性(Nichtheit)、被对立设置的状态(Entgegengesetztheit)了。

    3.进一步保障投开的基础:对立设置活动在其产物方面造成的事实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