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德国观念论与当前哲学的困境最新章节!

    1.为作为此在形而上学的形而上学奠基

    从上文可见:那两种趋势————人是什么和如其本然的与整体而言的存在者是什么,人类学与形而上学————现在在哲学本身的核心问题的统一性中揭示自身了[50];不是两种趋势外在地被扭结在一起,也不是为了赢获思想局面的统一图景并以统一的方式理解当下而进行的某种混杂,而是形而上学本身的内在本质。哲学隐藏在自身之中,准确地说是在某种原初的意义上,作为统一的问题,隐藏了这两种追问。

    对形而上学之本质的追问,因为属于人的本性(Natur),就引向了“人是什么”这个基本问题。这种追问只有基于“要如何追问人”这个问题————在形而上学趋势内部————之上,才是可以讨论的。很明显,对人的这种追问完全是本质性的,是最本质性的追问。

    倘若我们重新注意所发生的事情,而不是康德所说的话,亦即专心于理解问题格局,那么我们将能看见关键所在。

    前三个问题(特殊形而上学[Metaphysica specialis])回溯到了第四个问题(奠基)。为什么?(只是可能吗?还是根本就是必然的,以至于随着这个问题的提出,形而上学的成与败也成了必然?[51])

    在这三个问题中作为原初起决定作用的追问动机是什么?这三个问题共同的本质是什么,使得它们能在第四个问题那里赢获统一性?还有,这个问题必须如何被提出,使得它能在原初的意义上成为前三个问题的统一性?[52]

    这个问题所追问的是比现成的(vorhandenen)人更原初的某种人!因而在根本上说没有任何人类学的追问已经将人作为人对待了。(那个问题追问的是什么?有限性!此在。)

    有限性!他是什么,他又是谁————依照他的存在来考虑!作为此-在(Da-sein)的人!(这个问题是如何运作的————存在的本质:生存[ Existenz ]————形而上学。)还有,这种追问有什么特征?此在之存在(Seins des Daseins)的本质。追问存在!形而上学:此在的形而上学。第四个问题指的不是人类学,而是形而上学的奠基:甚至是形而上学,准确来说是此在的形而上学。

    只有,而且至少只有形而上学,而不是源自于它的某种东西,才能为形而上学奠基。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所做的事情是:为形而上学奠基。因而这种奠基本身就是形而上学。的确如此!在这部著作的结束直接给他带来的那种巨大的明亮与宁静中,他说出了这一点:“这种探查总是很难的。因为它包含了形而上学的形而上学……”[53]

    但是现在再也没有什么了————没有什么要接管的了!但我们已受托付,而且要行动起来!而只有这样,先前所寻求的种种解释才是有权利(Recht)和有义务(Pflicht)的!哲学的义务![54]

    不是因为在康德那里如此,而是反过来,之所以在康德那里————在所发生的事情中————如此,乃是因为他敢于触碰的那个内在的问题格局的要求。而首先要看清的,就是这种问题格局本身。

    没有任何对人的讨论和描述还如此紧迫,没有任何追问还如此广泛多样,唯有对人的那种追问还在向着一个方向推进,唯有基于这个方向,人才能成为人,亦即成为有限的理性生物。但这种追问本身————依照萌芽、方向和回答方式来看————首先、最终和唯独受到本己的哲学活动的那个基本问题规定:被称为形而上学问题。[55]

    2.作为本己哲学活动之基本问题的存在问题

    这个问题————第一哲学(πρ?τηψιλοσοψ?α)————有两个追问方向。“形而上学”————一个问题标题(Problemtitel)。因而问题在于:是否这“两个”追问方向是仅有的,或者说,它们是否在自身中隐藏了第三个追问方向。

    更进一步:追问的这两个方向同样是本质性的,然而在它们之下却有一个等级秩序,这种秩序是依据那些预先规定了它们本身的秩序而来的。只是有一种预备关系:对?ν ??ν(存在者之为存在者)的追问,是对θε?ον(神性之物)的追问的一种预备整理(Vorordnung),这种预备整理涉及实施与完善第二种追问的可能性。因为只有当已经把握到什么属于如其本然的存在者(Seiendem als solchem)时,才能把握住整体而言、依照其根本性的整体关联而言的存在者。

    第一哲学中的第一个问题:τ??ν ??ν(何为存在者之为存在者)?但仅仅将问题说出来就够了吗?将问题说出来,还不等于真正提出了它。完善拟定————依据所理解到的内在需求。存在者是什么————在存在者那里:(1)它是什么(τ??στιν)————什么-存在(Was-Sein),本质(essentia),可能性;(2)它存在或不存在这件事情(?τι?στιν)————这般-存在(Daß-Sein),实存(existentia),现实性。[56]

    什么-存在,存在-之事:这种双重含义从何而来,其情形又如何;只是类似于有狗也有猫存在吗?进一步来看,问题一般都不是这样的。人人都这样行事,仿佛这是不言自明的。但这样做有根据吗?有什么根据呢?两次都涉及“存在”。在那里什么叫作“存在”?为什么以及如何这样划分呢?(划分的根据:有限性。)

    在那里什么叫作一般存在?最普遍的概念?最空洞的概念?不要下定义!但问题在于,这里一般而言是否还需要一个定义。难道我们不是一上来就必须问,一般而言像存在这类事物必定如何是可理解的,又必定如何能变得可理解吗?难道形而上学的这个最原初、也最广泛的问题,不也是必定在这里才作为问题被赢获吗,就像对人的那个追问一样?一般而言,存在是如何被理解(verstehen),甚至被把握(begreifen)的?————这就是说,人的有限性的最内在的本质在哪里?

    而当我们赢获这个问题时,有什么存在呢?什么叫作“赢获这个问题”?难道这只是一件关于现有的形而上学的事情吗,还是相反?那么这个问题是否必须被提出来,像存在这类事物是否必须成为可理解的?那么这个问题是从何处产生的?为什么它成为了第一个和独一的问题,虽然最初还没有被分划,还一体地隐藏在第二个问题中?关于存在者及其存在的问题从何而来,又为何会有这个问题?

    在对存在的理解中,存在问题的个别化(Vereinzelung)。对存在的理解的原初性和广度。(并不仅仅是人的一种属性,并且在哲学上固执地往上攀登。)人和人的此在。前哲学的(Vorphilosophisches)神话性此在(有限性————维持————“自我维持的女神”[57]————但如何维持呢)。

    存在问题现在作为最原初的和最广泛的问题发展起来,而且是作为一切本己的哲学活动的基础。(Τ? το ?ν[何为存在者]————作为难题而发展。什么是如其本然的存在者?什么叫作存在?对此问题的某种回答是何以可能的?从哪个方向来解释?某个存在概念的可能性!只有那时,本己的哲学活动作为概念性的认识才是可能的。)

    的确,这样一来,这个问题就在对某种现有的提问方向进行极端化的道路上被赢获了。它可能有这个含义,但是————这样就只剩下形而上学的固执(Eigenwilligkeit der Metaphysik)了。人们看不到,这个问题在其抽象形式下会表现出某种本质之物。不是仅仅出自现有的哲学。这种哲学必定还有它的这个问题,与此相应地还有其本源。(存在问题的本源。规定性问题:要将这理解为什么。存在已经在“此”[da]了。如何,又在哪里?————对存在的理解。)

    3.存在问题的本源,出自对存在的理解

    (1)对存在的理解

    (a)它的广度和原初性

    (b)它的自明性和晦暗性

    (2)存在问题的产生:

    (a)对存在者(作为存在者的存在者)的追问;

    (b)转-向(Sichzuwenden-zu),让迎面而来(Entgegenkommenlassen),让存在(Seinlassen),自由。

    (3)存在问题的本源:不是人的随便哪个特征,像登山、航海、读报一样,而是对存在的理解:有限性(遗忘[Vergessenheit])。只有从这里出发:理性及诸如此类的事物才是可理解的和可规定的。我们只是偶尔才运行在那些问题中,而那些问题长久以来都没有这么清晰了,而是在不知哪一种内在的必然性的驱使下以表面现象示人(柏拉图,《斐德罗篇》[Phaidros])。即便有限性,也变得确定了;但这却是在存在者中发生的事情。

    [ 对存在的理解]:但不是普遍性的、随时都现成存在的特征,而是原初地使此-在得以可能的东西:在存在者当中,这种理解本身是显而易见的;(1)但这里有一种依赖;(2)这样它就没有掌握它自身;(3)为了在一般意义上能此-在,就需要理解存在;(4)因而它(对存在的理解)源自于此在之有限性的最内在本质;但(5)这种有限性是如此之有限,以致它处在最深的遗忘之中,尽管总是在“此”了。

    据此看来,存在问题的根源就在此在之有限性的本质中。因为这种有限的本质,必然要从对存在的理解出发,才能实存。但只要有了这种本质,它就总是已经被阐释了。对存在的理解和对存在的直接阐释。从何而来?时间。

    4.形而上学史概览

    着意于存在问题,来看此在(有限性)的本质。存在问题重新映入眼帘了。刚刚我们依据的是最初的和固定下来了的一些形构(Ausformungen)来说的。存在的诸种规定性。存在————理解!理解成什么?从何处出发来进行规定?

    (1)一些规定性:(a)?ε??ν(永远存在者),(b)ο?σ?α(实体),(c)τ? τ??ν ε?ναι(是其所是)。[58]

    (2)进行规定的一些方式:(a)πρ?τερον————先天的,prius(在先);(b)时间性的,非时间性的,超时间性的(存在问题的本源:在-世-存在[In-der-Welt-sein]和维持)。

    时间参与了那产生于此在之有限性的最内在本质之中的事物(使之成为可能)。时间本身就是此在之有限性的最内在本质。时间作为此-在的、其有限性的原初状态(Urverfassung)。作为这种原初状态,时间就是对存在的理解的可能性条件,是这种理解在形而上学上的必然性(metaphysischen Notwendigkeit)的可能性条件。

    此在形而上学(Metaphysik des Daseins),作为对形而上学之整体的奠基。(形而上学基本问题与此在形而上学————内在的整体关联。但只要有这种此在,就总已经发生了“人类学”!)形而上学-存在论的解释(1)是对作为时间性的有限性的解释,(2)是着意于如何使存在问题成为可能的。

    历史方面的回忆:在哲学(巴门尼德)中,总已经有了“人类学”,当然!伦理学以及诸如此类的事物,但还是在完全不同的一种意义上。但也是:(1)人!不是从此(da)而来的!(2)不是作为时间性。[59]为什么不呢?因为问题格局消失了,而且采取了完全不同的另一种形式:学院知识。后来以笛卡尔的方式,从完全不同的其他意图(确定性)出发,被改变了。我————主体————实体。到康德那里才有了转机!难道他触及时间是偶然的吗?而且时间不是在传统意义上作为直观形式而已。这一击闪电熄灭了,没有点燃熊熊大火,才是偶然的!

    观念论:形而上学,但也误认了有限性!最内在的问题没有被抓住,而恰恰因此,才有了对“我”和主体的思索中极大的劳神费力。...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