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龙榆生学术论文集最新章节!

    本年六月十四日,爲本校成立二十五周年、大學完成四周年紀念。校内印行紀念專刊,屬爲論文,贊襄盛舉。會爲胃疾所苦,加以課事牽率,因循未就。程限已迫,遂勉竭兩日力,草成此篇。念本校創辦人端午橋(方)先生,二十五年前,任兩江總督;在族人中,最稱練達時務;於提倡教育外,兼喜延攬文士,崇尚風雅。光緒甲寅之夏,曾約半塘老人(王鵬運)相見于吴門拙政園,傾談竟夕。其後二年,而本校成立于南京。迨校址移滬,大學完成,文學院中國語文學系,又特注意於詞集之整理與研究。本年夏,歸安朱彊村先生,來游暨南張氏園;本系師生,合開歡迎大會。以此三種因緣,爰有本文之作。特爲精力時間所限,難免“掛一漏萬”之譏爾。

    作者附記

    緒言

    自科舉廢而學校興,學制幾經變易;由是嚮時所薄爲小道之“詞”,乃一躍而爲國文系主要學程。風氣所趨,斯學大盛。又自光緒末年,王(鵬運)況(周頤)諸老,相率爲校訂詞集之學;流風餘則,今猶未衰。庚子亂時,半塘、彊村藉倚聲以寫憂憤。一時俊彦,靡然從風。下逮民國初元,雖半塘、小坡(鄭文焯),後先殂謝;而南村一老,巍然“魯殿靈光”,管領騷壇,逾二十載。綜覽二十五年來詞學昌明之故,大約不外三端:

    (一)詞學地位之提高也。

    (二)清代考訂家之流風未沫,學者轉移治經史之力以治詞也。

    (三)時局衰亂之影響,促成諸家之以填詞爲“長歌當哭”也。

    一二兩端,無勞備論。溯自本校成立之後,二十五年之間,禍變相尋,曾無寧日。中間奉直之戰,齊廬之戰,乃至南北東西之戰,前僕後繼,不能自休。人民顛沛流離,煩冤莫訴。就中尤以齊廬之役,本校劃入戰區,其未夷爲瓦礫之場者,亦相差一間耳!讀彊村老人《晚過黄渡》之作,猶覺毛髮竦然。

    過客能言隔歲兵。連村遮戍壘,斷人行。飛輪衝暝試春程。回風起,猶帶戰塵腥。  日落野煙生。荒螢三四點,淡於星。叫群創雁不成聲。無人管,收汝淚縱横!

    (未刊稿《小重山》詞)

    或謂詞非盛世之音,且置勿議。而二十五年來之詞學,以多方面之影響,促成一大結集之勢。其間歷史,自亦不容忽略。兹就所聞,分爲整理、製作、研究三部,作一簡單之敍述;庶留心中國文學者,有所考焉。

    整理部

    二十年來,國内學者,對於文學史上最大之貢獻,端推詞集之結集與整理。兹約爲校刻、景刊、輯佚、編纂四類,分别敍述之:

    (甲)校刻

    沈曾植云:“詞起五代,越三百餘年而有長沙匯刻,又越四百餘年而有海虞毛氏之刻。”(《彊村校詞圖序》)詞學之興,亘千餘載,而詞籍之結集,如是寥寥。蓋前人咸視詞爲小道,僅以附庸風雅;舉凡研究整理之役,一以餘力爲之。亦有專精致志,以從事於此者。遂令後之學者,欲作一有系統之研究,輒苦求書之不易,徒興“望洋”之嗟。所有千年來光華燦爛之詞學,亦日即於銷沉埋没,而不可理董,識者憾焉。武進陶湘,對於民元以前,校刻詞籍之歷史,有詳明之敍述。兹爲節録如下,以見一斑:

    詞集之匯刻者,南宋長沙《百家詞》,見《直齋書録解題》;《六十家詞》,見張玉田《詞源》。餘如《典雅詞》僅傳殘本,《琴趣外篇》祗見數家;明吴訥《四朝名賢詞》、孫星遠《唐宋以來百家詞》,皆未刊行。前人稱李中麓家“詞山曲海”,亦侈言其多而未聞匯刻也。汲古毛氏,初刻《六十一家詞》,其時猶未備諸精本,讎勘尤疏。後復輯宋詞百家、元詞二十家。今所見有斧季手校之本,有寫樣待刊之本,有依舊式摹存之本,佳墨良楮,靡不精好;于斯事致力最深。宋元人詞,篇葉無多,大率附見集中;故毛氏已創裁篇别出之例。名家詞有專集者,傳世亦寥寥可數。明清以還,鈔校則梅禹金、陸敕先、勞顨卿;刊本則侯氏亦園、秦氏石研齋、鮑氏知不足齋;著録則瞿氏鐵琴銅劍樓、陸氏皕宋樓、丁氏善本書室,類稱賅洽。堯圃雅好收詞,多獲舊本;後歸汪氏藝芸精舍。今世所傳,多有兩家印記。道光間,休寧戴延衸竹友校定《汲古六十一家》,重刊祗十之二,經亂毁失。彭文勤獲舊鈔宋元詞三種,凡九十餘家;惟汲古未刻詞二十二家,長沙張氏刊行。近代王給練鵬運《四印齋所刻詞》,海豐吴侍郎重熹刻《山左宋金元詞》,葸採特爲精審。(《景宋金元明本詞敍録》

    清代三百餘年,填詞之風極盛。而諸家誦習,除毛本外,惟侯刻《名家詞集》、秦刻《詞學叢書》及鮑刻《知不足齋叢書》内所收宋元詞數家,足供參考。直至清末,乃有王吴兩刻,及江建霞(標)《靈鶼閣宋元名家詞》,次第流布;而校勘體例之謹嚴,王氏實始注意及之。丁未戊申之間(光緒末年),彊村老人,承王氏之業,益務恢張擴大,一以清儒校訂經籍之法,轉治詞集;以成詞學史上最偉大之《彊村叢書》。學者由此以治唐宋金元詞,不至復感材料之缺乏。海内聞風而起,以研究整理詞學爲己任者,嗣是乃大有人。飲水思源,朱氏之功,爲尤不可掩矣。

    《彊村叢書》,所收唐五代宋金元詞總集五種,唐詞别集一家,宋詞别集一百十二家,金詞别集五家,元詞别集五十家,共一百六十七家,一百七十二種。自丁未(光緒三十三年)以迄壬戌(民國十一年),歷十六寒暑,費五六千金,乃克成此盛業。老人自言:“辛亥以前,所刻不過五六種,其後遞有增益,又爲財力精神所限,平均約年費四五百金,成書十種。”蓋老人自國步改移,即以此爲畢生事業;舉所有精力,悉注於此。即書成之後,偶見善本,輒復百計假閲,重加校讎,亘二十年如一日;故前後印行之書,年有改定。其冥心孤往,壹意求真,至老而不肯少懈,其精神爲尤不可及也。嘉興沈曾植爲作《校詞圖序》云:“校詞之舉,鶩翁(王鵬運)造其端,而彊村竟其事,志益博而意專,心益勤而業廣。……軼海虞而比數長沙,襃然于詞苑爲第三結集”,不爲溢美之辭。吴縣曹元忠論此書之特點,尤在校勘方面,有劉向家法。又謂:“彊村所尤致意者,則在聲律;故於宫調旁譜之屬莫不悉心校定。……漢魏六朝樂府,以聲辭雜糅之故,等諸若存若亡;知凡唐、五代、宋、金、元詞之僅存者,欲延墜緒於一線,殆非精校傳刻不可。我彊村惟有鑒於此,故夢窗鋟版者三,而草窗亦至於再。其餘諸家,亦復廣搜珍秘,博訪通雅,必使毫髮無憾而後已。”(《彊村叢書序》)觀此,可以知是書之價值矣。

    (乙)影刊

    自遵義黎庶昌影刻《古逸叢書》,爲藝林所珍視。由是南陵徐氏(乃昌)、貴池劉氏(世珩)、武進董氏(康),相率以影刊古籍爲務,期得保存宋元舊本面目,而省校訂之煩;於流市珍籍外,兼寓美術思想。風聲所播,遂用其法以影刊詞集。仁和吴氏(昌綬)、武進陶氏(湘)先後成《景刊宋金元明本詞》四十種,即世所稱《雙照樓詞正續集》是也。計吴刻初集十七種,内宋詞别集十二種,元詞别集一種,唐宋金詞總集四種;陶刻續集二十三種,内宋詞别集十種,金元詞别集十一種,宋元詞總集二 [1] ;皆從舊家精槧,影寫刊鐫;既極美觀,又存真相。陶氏自序其刊行緣起云:“吾友吴子伯苑,……與吾邑董授經大理,同在京師,撢揅尤富。乃創意專搜宋元舊本,景寫刻之,使後來獲見原書面目。所輯皆善本足本,籍證嚮時一切鈔校之陋。舊有闕誤者,亦存其真;不失乾嘉前輩景刻諸書家法。始成十七種,戊午歲,以刊板歸湘。數載以來,湘復踵其義例,選工精刻,又得二十二種,海内藏書之家,名編珍帙,可據以傳摹者,大致備於是矣。”(《景宋金元明本詞敍録》)其成書之歲,亦在壬戌,恰與《彊村叢書》三次校補印行時同。世行詞集雕刻之精,蓋無出此書之右者。若論有功詞苑,則猶未足以與朱刻相侔也。此外陶氏又續成《景汲古閣鈔宋金詞七種》,亦極精善。

    他如仿宋精刻宋詞專集,則有鄭文焯校《清真集》,爲新建夏氏刊行。旋以板歸吴興劉氏嘉業堂,印本流傳絶少,爲可惜耳!

    又自西洋印刷術流行中土後,影印不假模刻,尤稱利便。上海商務印書館旋有《續古逸叢書》之輯,而嘉興張元濟復以所藏宋刻《山谷琴趣外篇》付印傳流。北平圖書館亦舉大内舊藏《淮海集》,裁取其《長短句》三卷,别行印布;將見善本秘籍,日出而未有已也。番禺葉遐庵先生(恭綽),近借吴縣吴氏(湖帆)家藏宋本《淮海長短句》,與北海藏本參校印行。原文攝影上石,而又附以《淮海詞版本系統表》、《淮海詞經見各本字句異同表》、《現存淮海詞宋本兩種比較表》,宋本長短句有關係各序跋匯録;詳覈精美,兼具研究性質;是又欲兼取朱吴二本之長,駸駸後來居上矣。

    (丙)輯佚

    唐宋人詞,有專集者,本不甚多。又或其目雖存,而原書散佚,絶不復睹。好學之士,發思古之幽情,兼謀研究之便利,廣搜群籍,輯出專家。二十年來,從事於此種工作而最著成效者,端推江山劉氏(毓盤)之《唐宋金元六十家詞輯》(北京大學排印,浙江圖書館藏有全本)、海寧王氏(國維)之《唐五代二十一家詞輯》(《觀堂全書》本)。劉氏自言:“四十年浪游南北,舟車所至,按覽所及,輒手自抄纂,久乃得成此書。”其用心亦良勤苦矣。王輯盛行,而劉書乃日就湮没,可爲悼歎!近趙萬里又從《永樂大典》及北海圖書館所藏舊籍,輯出宋金元人佚詞數十種;其中如袁易之《靜春詞》、楊宏道之《小炎詞》、張之翰之《西巖詞》,皆爲世不經見之本(《燕京學報》第八期《國内學術界消息》);聞將由中央研究院刊作《校輯宋金元人詞》。如是,治詞學者,于朱王吴諸家外,又得一善本叢刻矣。

    明吴訥《四朝名賢詞》,亦稱《唐宋百家詞》,近數年來,始發見明鈔本于天津圖書館;旋移歸北海圖書館保存。新會梁啟超跋《稼軒詞甲乙丙丁集》盛道此書之珍貴。(見清華研究院《國學論叢》第三號)甚冀彼中當局,及早印行,爲學者添一絶好研究資料也。

    (丁)編纂

    民國以來,對於清代文學之整理,其工程浩大,而最有價值者,莫過於《清詞鈔》之纂輯。其議發自十八年冬。其年十月二十日,由發起人朱彊村(孝臧)、徐積餘(乃昌)、金甸丞(蓉鏡)、董授經(康)、潘蘭史(飛聲)、周夢坡(慶雲)、夏劍丞(敬觀)、易由甫(順豫)、吴湖帆、陳秀通(方恪)、陳鶴柴(詩)、易大厂(韋齋)、況又韓(維琦)、劉翰怡(承幹)、葉遐庵、黄公渚(孝紓)集議于覺林素菜館。議決設立《清詞鈔》編纂處,並推定朱彊村爲總編纂,程子大、徐積餘、王書衡、陳石遺、卓芝南、易由甫、夏閏枝、趙堯生、夏劍丞、董授經、冒鶴亭、袁伯夔、金甸丞、周夢坡、張菊生、陳述叔、王又點、邵伯褧、邵次公、陳鶴柴、林鐵尊、曹鑲蘅、郭嘯麓、周梅泉、汪憬吾、譚瑑卿、許守白、潘蘭史、闞鶴初、何梅生、王西神、劉翰怡、趙叔雍、葉遐庵、黄公渚、易大厂、龍榆生等爲編纂。當即由黄公渚起草,廣徵海内藏家所有清人詞集。其啟事略云:

    ……三百年間,才俊踵係,人歌柳七之詞,家寶石帚之集。康乾之際,趨步南唐;咸同以來,競稱北宋。藏山待後,悉爲樂府之雄詞;斷代成書,尚缺聲家之總集。華亭《詞雅》之編,長水《名家》之輯,以及《粤西詞見》、《金陵詞鈔》、浙西六家之書、常州三人之作;或意存鄉獻而僅及偏隅,或取備篋中而但徵倫好。譬諸絶潢斷港,未臻溟滓之觀;片石單椒,難語嵯峨之狀;風流澌滅,識者恫焉!……思集衆制,勒爲一書。……

    定議之初,葉遐庵、黄公渚兩先生,實總其事。既而海内藏家,除北平圖書館、南京國學圖書館外,如南陵徐氏小檀欒室、武進趙氏惜陰堂、吴縣潘博山、永嘉梅冷僧等,亦先後以所藏詞目至。分别選輯,迄於今,已得百數十巨册,所收詞約三四千家,由遐庵先生匯送彊村老人鑒定。雖兹事體大,一時難竟全功;而薄海嚮風,咸知注意於清詞,此一大結集,其結果之良好,當可預期也。

    遐庵先生,除傾注全力於《清詞鈔》外,又兼採並述作家,仿譚復堂舊例,爲《後篋中詞》。聞“殺青”有日,亦詞林盛事也。

    復次,武進趙氏(尊嶽)有匯刻明詞之議;聞所收約有二百餘種。吾友長樂鄭振鐸先生,又約予同輯《詞詒 [2] 叢刊》一書;但爲時間經濟所限,一時恐不易實現耳。

    製作部

    晚近國人飽受戰争之賜,流離轉徙,憂生念亂,乃...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