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十善业道经译注最新章节!

r />
    [2]善知识:知因识果,正直且有德行,能教导正道之人。

    [3]正眷属:即法眷属,修习正法、道心坚固之清净僧团。

    [4]魔:指能扰乱身心,破坏好事,障碍善法的一切力量,名外魔;一切烦恼、疑惑、迷恋等妨碍慧命成长的力量,名内魔,亦名烦恼魔。外道:佛法为内学,要向内心而求,若心向外而求法者均称为外道。

    【译文】佛又对龙王说:如果远离两舌,即能得到五种坚固不坏的果报。是哪五种呢?一、得不坏之身,无人能伤害。二、得和睦眷属,无人能离间。三、得诚信美誉,正业顺利。四、得修行正法,道心坚固,不遭破坏。五、得良师益友,不受欺骗迷惑。这就是远离两舌的五种善果。若能以此功德回向无上正等正觉,将来成佛时,就能得到修习正法,道心坚固的清净僧团,一切诸魔外道不能破坏阻挠。

    复次龙王。若离恶口,即得成就八种净业。何等为八?一、言不乖度[1];二、言皆利益;三、言必契理;四、言词美妙;五、言可承领;六、言则信用;七、言无可讥;八、言尽爱乐。是为八。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具足如来梵音声相[2]。

    【注释】

    [1]乖度:乖是违背,度是分寸。

    [2]梵音声相:佛三十二相之一。此是佛于因位中不恶口,说实言美语,教导正论,不谤正法,所感得妙相。又佛的声音有五种清净相,即正直、和雅、清澈、深满、周遍远闻。

    【译文】佛又对龙王说,如果远离恶口,即能成就八种清净善业。是哪八种呢?一、言语如理如法,恰如其分。二、出言成则,闻者受益。三、言论符合事实真相,契机契理。四、善巧说法,言词美妙。五、言语温和自然,令人信受。六、心地真诚,言而有信。七、言词正确,无可指责。八、语言和善,人人喜闻。这就是远离恶口的八种善德,若能以此功德回向无上正等正觉,将来成佛时,就具足如来梵音声相。

    复次龙王。若离绮语,即得成就三种决定。何等为三?一、定为智人所爱;二、定能以智如实答问;三、定于人天威德最胜、无有虚妄。是为三。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即得如来诸所授记[1],皆不唐捐[2]。

    【注释】

    [1]授记:佛经体裁之一,内容是佛为弟子预记未来成佛的国土、名号、寿命、教化众生等事。

    [2]唐捐:废弃、落空。

    【译文】佛又对龙王说,如果远离绮语,即能成就三种决定善果。是哪三种呢?一、决定为诸佛菩萨所爱护。二、决定能以智慧言语,善巧方便,如实答问。三、决定能得人天威望德行最殊胜的果报,无有虚妄。这就是远离绮语的三种善报,若能以此回向无上正等正觉,就能获得如来诸所授记,一切功德皆不虚掷。

    复次龙王。若离贪欲,即得成就五种自在。何等为五?一、三业自在、诸根具足故;二、财物自在、一切怨贼不夺故;三、福德自在、随心所欲、物皆备故;四、王位自在、珍奇妙物、皆奉献故;五、所获之物过本所求、百倍殊胜,由于昔时不悭嫉故[1]。是为五。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三界特尊[2],皆共敬养。

    【注释】

    [1]悭嫉:悭指一个人的气度狭窄、吝啬。嫉指妒忌别人的优点。

    [2]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

    【译文】佛又对龙王说,如果远离贪欲,即能得到五种自在的果报。是哪五种呢?一、身口意三业清净自在,六根具足,身体健康,心无烦恼。二、财物随意具足无缺,一切冤家盗贼不会抢夺侵占。三、福德自在,财物具备,随心所欲,无不成办。四、社会地位受到大众拥戴,珍奇妙物皆由百姓奉献,又能以此回馈社会。五、由于前世不悭吝嫉妒,故今生所得的财物远胜所求百倍。这就是远离贪欲所得的五种自在果报。若能以此功德回向无上正等正觉。将来成佛时,就能得到三界众生无比的尊重与诚敬供养。

    复次龙王。若离瞋恚,即得八种喜悦心法。何等为八?一、无损恼心;二、无瞋恚心;三、无诤讼心;四、柔和质直心;五、得圣者慈心[1];六、常作利益安众生心;七、身相端严、众共尊敬;八、以和忍故、速生梵世[2]。是为八。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无碍心,观者无厌。

    【注释】

    [1]圣者:指四圣法界以上地位的人,如声闻、缘觉。

    [2]梵世:指梵天所支配的世界,即色界天。因修清净梵行,而生此天故。

    【译文】佛又对龙王说,如果远离瞋恚,即能得到八种喜悦心。是哪八种呢?一、无损人利己、令众生烦恼的心。二、无瞋恚恼怒心。三、无争论斗讼、是非之心。四、心意柔和,正直而无谄曲。五、得具圣人一样的慈悲心。六、时常存有利益安乐一切众生的心。七、容貌端正庄严,令一切众生尊敬。八、由于和善忍辱,能够承受一切善恶、违顺的境界,命终速生色界天。这就是远离瞋恚的八种功德,若能以此回向无上正等正觉,将来成佛时,就能得到佛的自在无障碍心,令见闻者无不欢喜。

    复次龙王。若离邪见,即得成就十功德法[1]。何等为十?一、得真善意乐、真善等侣;二、深信因果、宁殒身命、终不作恶;三、惟归依佛[2]、非余天等;四、直心正见、永离一切吉凶疑网;五、常生人天、不更恶道;六、无量福慧、转转增胜;七、永离邪道、行于圣道[3];八、不起身见[4]、舍诸恶业;九、住无碍见;十、不堕诸难。是为十。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速证一切佛法,成就自在神通。

    【注释】

    [1]功德:修行是功,身心清净是德。灭除内心的愚痴是功,智慧现前是德。德者得也,修行有所得,故名功德。

    [2]皈依:归敬依投于佛、法、僧三宝,也就是从迷邪染回头,依觉正净,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

    [3]圣道:圣人之道,即十善业道。

    [4]身见:即“我见”,就是认为“我”和“我所”都是真实存在的一种错误观点。身见是一切烦恼的根本。

    【译文】佛又对龙王说,如果远离邪见,即得成就十种功德。是哪十种呢?一、法喜充满,得真正善友。二、深信因果,宁舍身命,终不作恶。三、惟皈依佛,不皈依神明天道等众。四、心地平直,见解正确,永离一切吉凶疑惑之说。五、常生人天善道,不堕恶道。六、无量福德智慧,辗转增胜。七、永离邪道,行于圣人之道。八、不执着色身为我,舍离一切恶业。九、具真实智慧,正知正见,通达无碍。十、不会感召各种灾难。这就是远离邪见的十种殊胜功德。若能以此功德回向无上正等正觉,将来成佛时,速证诸法实相,成就自在神通。

    尔时世尊[1],复告龙王言。若有菩萨,依此善业,于修道时[2],能离杀害,而行施故[3],常富财宝,无能侵夺,长寿无夭,不为一切怨贼损害。

    【注释】

    [1]尔时:是佛说完修学十善业的利益的这个时候。

    [2]修道:修正自己错误的思想、行为,使之日趋于佛道。

    [3]行施:行即行为,施即布施,为六度之一。此处是指将布施的行为落实在日常生活之中。

    【译文】这时,释迦牟尼佛又告诉龙王说,如果有菩萨,依据以上的十种善业,在正修菩萨道时,能够远离杀害生灵,进而修行布施,则能常得财宝丰足,无有能侵犯夺取者,而且健康长寿,不会夭折或死于非命,也不会为怨家、盗贼之所损害。

    离不与取[1],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最胜无比,悉能备集,诸佛法藏[2]。

    【注释】

    [1]不与取:属于盗戒,即有主物未经主人同意而随意动用,甚至据为己有。

    [2]法藏:法就是佛陀所说的教法,藏是含藏。意指诸佛如来有无量的智慧德能。

    【译文】修学佛法的菩萨,若能远离不与而取的盗窃行为,进而修行布施,则能常得财宝丰足,无有能侵犯夺取者,而且能得到更加无比殊胜的果报,于十方三世诸佛的法藏皆能通达。

    离非梵行[1],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其家直顺[2],母及妻子,无有能以欲心视者。

    【注释】

    [1]非梵行:清净的行为是梵行;非梵行,就是秽恶的行为。此处是指淫欲。

    [2]直顺:直是正直,顺是和顺。此指妻子能和睦家人,服从丈夫。

    【译文】修学佛法的菩萨,若能远离淫乱的非梵行,进而修行三种布施,则能常得财宝丰足,无有能侵犯夺取者,不仅其妻子能保守贞节,正直和顺,而且,他的母亲妻子儿女备受世人尊敬,外人绝不以淫欲心觊觎之。

    离虚诳语[1],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离众毁谤,摄持正法[2],如其誓愿[3],所作必果。

    【注释】

    [1]虚诳语:欺人欺自的不实之言,即是妄语。

    [2]正法:佛陀所说之教法,揭示宇宙人生真相的理论和证得的方法。

    [3]誓愿:发愿起誓完成或达到某一件事、某种目标。

    【译文】修学佛法的菩萨,若能远离虚妄不实的言语,进而修行布施,则能常得财宝丰足,无有能侵犯夺取者。且不会遭到众人的诽谤,又能如实受持佛陀的教诲,精勤修行,必能满其所愿。

    离离间语[1],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眷属和睦,同一志乐,恒无乖诤[2]。

    【注释】

    [1]离间语:即是两舌,挑拨是非,离间人家和好的言语。罪报拔舌地狱。

    [2]乖诤:违反情理,相互争执。

    【译文】修学佛法的菩萨,若能远离两舌,不挑拨离间,进而修行布施,则能常得财宝丰足,无有能侵犯夺取者,且眷属和睦,同心同德,和乐融融,永无口舌之争。

    离粗恶语[1],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一切众会[2],欢喜归依,言皆信受,无违拒者。

    【注释】

    [1]粗恶语:粗言秽语,即是恶口。

    [2]众会:大众集会的场所。

    【译文】修学佛法的人,若能远离粗言恶语,进而修行布施,则能常得财宝丰足,无有能侵犯夺取者。于一切大众集会处,皆能受到欢迎拥戴,而且众皆乐意归投依靠,信受奉行,无有违逆抗拒。

    离无义语[1],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言不虚设,人皆敬受,能善方便,断诸疑惑。

    【注释】

    [1]无义语:花言巧语,没有真实意义的言语,即是绮语。

    【译文】修学佛法的菩萨,若能远离无义语,进而修行布施,则能常得财宝丰足,无有能侵犯夺取者。且所言真实不虚,人皆恭敬接受,善巧方便,帮助一切众生断除疑惑障难。

    离贪求心,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一切所有,悉以慧舍[1],信解坚固,具大威力[2]。

    【注释】

    [1]慧舍:慧是智慧,舍是放下。唯有真智慧者才能彻底放下。

    [2]威力:威德与道力,即如来果地上的十力、十八不共法与四无所畏。

    【译文】修学佛法的菩萨,若能远离贪求心,进而修行布施,则能常得财宝丰足,无有能侵犯夺取者。且能以智慧广修布施,对于佛法的信解更是坚固而不可动摇,所以具有甚大的威德和道力。

    离忿怒心,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速自成就,无碍心智,诸根严好,见皆敬爱。

    【译文】修学佛法的菩萨,若能远离忿怒心,进而修行布施,则能常得财宝丰足,无有能侵犯夺取者。且能快速成就无障碍的心智,而使心体得到真正的自由、解脱。至于所得到的身体相貌,则庄严妙好,凡有见者,无不敬爱。

    离邪倒心[1],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恒生正见,敬信之家,见佛闻法,供养众僧,常不忘失,大菩提心[2]。

    【注释】

    [1]邪倒心:邪知邪见,颠倒妄心。

    [2]菩提心:就是求取觉悟成佛的心。蕅益大师说:“发愿念佛求生极乐世界,就是发大菩提心。”《大乘起信论》云:“直心、深心、大悲心”。净空法师说:“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即是大菩提心。所以念佛人念念不舍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念念相应,念佛求生净土,就是圆满的大菩提心。

    【译文】修学佛法的菩萨,若能远离邪见和颠倒,进而修行布施,则能常得财宝丰足,无有能侵犯夺取者。且生生世世,生在具有正见,敬信佛法的家庭,常能见佛闻法,供养大众僧宝,培植福田,对于往昔所发之求生净土,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大菩提心,永远不会忘失。

    是为大士修菩萨道时[1],行十善业,以施庄严[2],所获大利如是[3]。

    【注释】

    [1]大士:是对菩萨的一种尊称。士是事的意思,指成办上求佛果,下化众生的大事业的人。菩萨道:以修六度万行,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圆满自利利他,成就佛果之道。

    [2]庄严:装饰、庄美威严的意思,即指生活环境和身相具足无量的美好,没有丝毫的缺陷。

    [3]如是:指菩萨以十善业道为基础,广修布施度所获得的功德利益,就是以上所列举的。

    【译文】这就是菩萨修菩萨道的时候,以十善业道为基础,而广修布施度,所获得的最大利益。今人不知勤修十善,因无十善基础,故虽修六度万行,而不具上述之功德利益。

    龙王,举要言之。行十善道,以戒庄严故[1],能生一切佛法义利[2],满足大愿[3]。

    【注释】

    [1]戒:即持戒,六度之一。归纳为三种:一、摄律仪戒,佛教导众生不应该做的事,如诸恶莫作。二、摄善法戒,佛教导众生一定要做的事,如众善奉行等。三、饶益有情戒,以利益一切众生为戒,如普度众生。持戒引申为遵纪守法,尊重风俗习惯、道德观念等。

    [2]义利:义是佛法的道理,利是利益、受用。依照佛陀教诲如理如法修行所得的真实利益。

    [3]大愿: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大心愿,即四弘誓愿。

    【译文】世尊又对龙王说,明了以上所讲的功德利益,以下简要说明。修行十善业道的菩萨,若能以清净戒行,庄严自己,便能获得一切佛法的真实义利,并能满足他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大愿。

    忍辱庄严故[1],得佛圆音[2],具众相好[3]。

    【注释】

    [1]忍辱:六度之一。忍受诸侮辱恼害而无恚恨心。分为三类:人为的加害;自然灾害;修行中的种种困难都要忍耐。

    [2]圆音:圆妙之音声,令闻者理解而觉悟宇宙人生之真相。

    [3]相好:指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的相好庄严。

    【译文】修行十善业道的菩萨,若能以忍辱行,庄严自己,便能获得诸佛的圆妙音声,具足佛所具足的一切相好。

    精进庄严故[1],能破魔怨[2],入佛法藏。

    【注释】

    [1]精进:六度之一。精是纯而不杂,一门深入;进,选定方向目标,勇往直前。有三类:一、披甲精进,有大志愿,不畏惧种种难行。二、摄善精进,勤修善法而不厌倦。三、利乐精进,劝化众生,不疲不倦。

    [2]魔怨:魔是指五阴魔、烦恼魔、死魔、天魔四种魔障;怨是怨害。

    【译文】修行十善业道的菩萨,若能以精进力,庄严自己,便能降伏魔王怨家、烦恼习气,深入诸佛法藏。

    定庄严故[1],能生念慧[2],惭愧轻安[3]。

    【注释】

    [1]定:即禅定,六度之一。就是胸有主宰,专注于一境,不为外境所动摇。

    [2]念慧:五根五力之一,即信、进、念、定、慧。

    [3]惭愧:是两个善心所,惭是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愧是对得起社会大众。轻安:轻松愉快,欢乐安稳。

    【译文】修行十善业道的菩萨,若能以禅定功夫,庄严自己,便能生念慧等五根五力、惭、愧、轻安,使身心自在快乐,充满智慧法喜。

    慧庄严故[1],能断一切分别妄见[2]。

    【注释】

    [1]慧:即智慧,六度之一。

    [2]就是以智慧庄严自己,便能获得诸法实相,断除一切分别妄想。

    【译文】修行十善业道的菩萨,若能以智慧庄严自己,便能获得诸法实相,断除一切分别妄想。

    慈庄严故[1],于诸众生,不起恼害。

    【注释】

    [1]慈:四无量心之一,与一切众生乐。

    【译文】修行十善业道的菩萨,若能进而修习慈无量心,庄严自己,对一切众生,不起恼怒之心,更不忍使众生受到伤害。

    悲庄严故[1],悯诸众生,常不厌舍。

    【注释】

    [1]悲:四无量心之一,拔一切众生苦。

    【译文】修行十善业道的菩萨,若能进而修习悲无量心,庄严自己,对一切众生,常怀怜悯之心,不管众生能否接受教化,他都永不疲厌,永不舍弃众生。

    喜庄严故[1],见修善者,心无嫌嫉。

    【注释】

    [1]喜:四无量心之一,欢喜、随喜。

    【译文】修行十善业道的菩萨,若能进而修习喜无量心,庄严自己,对于一切众生的善言善行,绝不嫌弃嫉妒,而能随喜赞叹。于一切众生的不善行,心中不落痕迹。

    舍庄严故[1],于顺违境,无爱恚心。

    【注释】

    [1]舍:四无量心之一,即放下,内心平等而无分别执着。

    【译文】修行十善业道的菩萨,若以兼修舍无量心,庄严自己,对于顺境善缘不生贪爱,于逆境恶缘不起瞋恚。

    四摄庄严故[1],常勤摄化一切众生。

    【注释】

    [1]四摄:菩萨摄受众生的四种方法,即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布施,众生乐财则财布施,乐法则法布施,令起欢喜心而受教缘熟。爱语,随众生根性而善言慰喻,令起欢喜心而受教缘熟。利行,以身口意善行,利益众生,令起欢喜心而受教缘熟。同事,以法眼观众生根性,随其所乐而分形示现,同沾利益,令起欢喜心而接受圣贤教诲。

    【译文】修行十善业道的菩萨,若能进而修习四摄法,庄严自己,便能恒常精勤摄受教化一切众生。

    念处庄严故[1],善能修习四念处观[2]。

    【注释】

    [1]念处:念是能观的智慧,处是所观察的境缘,即用智慧观察一切境缘。

    [2]四念处观:观是对一切万事万物的想法、看法。四念处就是四种对宇宙人生真相正确的看法与想法。一观身不净,父母所生之肉身,内外皆污秽不净。二观受是苦,我们生活在世间,所感受的一切是苦,没有真实之乐。三观心无常,妄心妄念无常,前念灭后念生,剎那不住,虚妄无有真实。四观法无我,宇宙间一切万法因缘所生,没有主宰。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共为佛法修学的七个科目,称三十七道品。天台大师又判作藏通别圆四种三十七道品。

    【译文】修行十善业道的菩萨,若能进而修习四念处,庄严自己,就能善于修习四念处观法,将心安住于此,才能断除贪、瞋、痴、爱而不放逸。

    正勤庄严故[1],悉能断除一切不善法[2],成一切善法。

    【注释】

    [1]正勤:指四正勤,一、己生恶法令断;二、未生恶法令不生;三、未生善法令生;四、己生善法令增长。

    [2]不善法:与十善业不相应的是恶法。身造杀盗淫;口造妄语、两舌、绮语、恶口;意造贪瞋痴,皆是恶法。

    【译文】修行十善业道的菩萨,若能进而修习四正勤,庄严自己,就能断除一切恶法,而能成就一切善法。

    神足庄严故[1],恒令身心轻安快乐。

    【注释】

    [1]神足:即四神足,又称四如意足。一、欲如意足,身心世界彻底放下,而得自在快乐。二、念如意足,一心正念住于十善、四无量心。于净宗法门,一心住在“阿弥陀佛”上,而得自在。三、进如意足,精进修行,而得法喜充满。四、慧如意足,自性般若智慧现前,而得自在。

    【译文】修行十善业道的菩萨,若能进而修习四神足,庄严自己,就能使身心恒常轻安快乐。

    五根庄严故[1],深信坚固,精勤匪懈,常无迷妄,寂然调顺[2],断诸烦恼。

    【注释】

    [1]五根:根如同植物有根,能生长开花结果,比喻修行有此五根,能成就一切善法功德。一、信根,相信佛所说的一切法真实不虚,这是五根的总根。二、进根,也称勤根,勇猛勤恳,修诸善法,精进不退。三、念根,念念为众生离苦得乐,念念为正法久住世间。四、定根,心定在菩提道上,绝不动摇。五、慧根,具足智慧,准确鉴别是非善恶邪正。

    [2]寂然调顺:心地清净,清净心自然产生调顺的作用。调是调和,自受用,顺是随顺,他受用。

    【译文】修行十善业道的菩萨,若能进而修习五根,庄严自己,则能对佛陀教诲,具有坚固不移的信心,因此能勇猛精进而不懈怠。于诸善法心常明了而不迷惑忘失,身心寂静安祥,柔和调顺,不起贪瞋痴慢疑等烦恼。

    力庄严故[1],众怨尽灭[2],无能坏者。

    【注释】

    [1]力:五力,由五根而产生的五种力量,即信力、进力、念力、定力、慧力。信力,信根增长,能破除一切邪信疑惑;精进力,精进根增长,能破除一切恶业及懈怠;念力,念根增长,能破除一切邪念;定力,定根增长,于一切境缘中,不为情欲迷惑等烦恼所动摇;慧力,慧根增长,能破除三界内的疑惑烦恼而达解脱。

    [2]怨:指懈怠、懒散、怀疑、昏沉、失念、愚迷等烦恼。

    【译文】修行十善业道的菩萨,若能进而修习五力,庄严自己,就能断除一切怨业烦恼,没有任何力量可以破坏他的道心。

    觉支庄严故[1],常善觉悟一切诸法。

    【注释】

    [1]觉支:即七觉支,又称七菩提分法。一、念觉支,心昏沉时,用择、进、喜三法提起精神;心浮躁时用轻安、定、舍三法收摄心念,时刻观照心念,令其定慧均等。二、择法觉支,依智慧选择真法,舍弃虚伪法。三、精进觉支,修学佛法时,善能觉了正行和不正行,不谬行也不做无益的苦行,于正行精勤而不懈怠。四、喜觉支,心得法喜时,善于明了,不随喜颠倒之法。五、轻安觉支,除去身心粗重烦恼而得轻安快乐。六、定觉支,善能觉了定中之种种境界虚假不生见爱,摄心一处而不散乱。七、舍觉支,舍一切虚妄之行,而心无偏颇行于正道。

    【译文】修行十善业道的菩萨,若能进而修习七觉支,庄严自己,则能常常善于觉悟明了一切诸法。

    正道庄严故[1],得正智慧,常现在前。

    【注释】

    [1]正道:即八正道。一、正见,对宇宙人生万事万物的正确看法。二、正思惟,正确的思想,昼夜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观察善法。三、正语,口业清净,言语充满真善美慧。四、正业,完全是利益众生、利益社会的正当事业。五、正精进,具足正知正见,向正确的目标、方向勤修精进,永不退转。六、正定,心安住于十善业道上,安住于佛号上,决不动摇或改变。七、正念,心念正道,念念善行,无有失念。八、正命,知足常乐,随顺圣教,并以正当行业谋生。

    【译文】修行十善业道的菩萨,若能进而修习八正道,庄严自己,就能得到真实智慧恒常现前。

    止庄严故[1],悉能涤除一切结使[2]。

    【注释】

    [1]止:止息一切想念与思虑,使心专注一境。

    [2]结使:结与使都是烦恼的别名,即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无明烦恼。烦恼能系缚身心,结成苦果,所以称为“结”;能使众生沉沦于生死苦海,又称为“使”。

    【译文】修行十善业道的菩萨,若能进而修习止的功夫,庄严自己,就能断除一切烦恼的缠缚。

    观[1]庄严故,能如实知,诸法自性。

    【注释】

    [1]观:以智慧观照自己的起心动念处。止观是圆融一体的,止中有观,观中有止。止观亦称定慧,止为定,观为慧,止观是佛法修行的总纲领。

    【译文】修行十善业道的菩萨,若进而修习观的功夫,庄严自己,则能如实了知宇宙人生的真实相。

    方便庄严故[1],速得成满,为无为乐[2]。

    【注释】

    [1]方便:方是方法,便是便宜。如在现前(此时此处),对人对事对物最适当的方法。

    [2]为无为:为是有为,是世间法。无为是出世间法。

    【译文】修行十善业道的菩萨,若进而修习方便法,庄严自己,则能迅速成就圆满的世出世间法,得真实究竟永恒之喜乐。

    龙王,当知此十善业。乃至能令十力[1]、无畏[2]、十八不共[3],一切佛法,皆得圆满。是故汝等应勤修学。

    【注释】

    [1]十力:佛所具有的威德能力无量无边,约归纳为十种。一、是处非处智力,于一切众生的因缘果报能如实了知,如作善业,即知定得乐报,称为知是处;若作恶业,得受乐报无有是处,称为知非处。如是种种因缘果报,佛皆能知悉。二、业智力,即能知一切众生三世的业因果报的智力。三、定智力,即能知各种禅定及解脱三昧浅深次第的智力。四、根智力,即能知众生根性的胜劣与得果大小的智力。五、欲智力,即能普遍知悉一切众生的种种欲乐善恶。六、界智力,即能普知世间一切众生的种种妄想分别。七、至处道智力,即能知世出世间种种道门修学的结果。八、宿命智力,知道一切众生,生生世世的因缘果报。九、天眼智力,能以天眼见众生生死及善恶业缘而无障碍的智力。十、漏尽智力,即于一切妄惑习气,永断不生。

    [2]无畏:即四无畏,一、一切智无所畏,佛是一切正智者,证得究竟圆满的智慧,对世出世间一切法悉知明了,故对教化大众无所畏惧。二、漏尽无所畏,佛将见思、尘沙、无明烦恼悉皆断尽,而无所畏惧。三、说障道无所畏,讲经说法教化众生中,对于障碍正道传播的业因果报悉知明了,并对任何非难皆无所畏惧。四、说尽苦道无所畏,为众生宣说出离之道而无所怖畏。

    [3]十八不共:一、身无失。二、口无失。三、意无失。四、无不定心。指如来果地的定境永远处在清净寂灭的大定中。五、无异想,佛于一切众生平等普度,心无简择。六、无不知己舍心,于世出世法悉皆舍离而不执着。七、欲无减,佛具众善,常欲度诸众生,心无厌足。八、精进无减,佛之身心精进满足,为度众生恒行种种方便,无有休息。九、念无减,三世诸佛之法、一切智慧,相应满足,无有退转。十、慧无减,指佛具一切智慧,又三世之智慧无碍故,于慧无缺减。十一、解脱无减,佛远离一切执着,一切烦恼之习悉尽无余,即于解脱无缺减。十二、解脱知见无减,指佛于一切解脱中,知见明了,分别无碍,是名解脱知见无减。十三、一切身业随智慧行。十四、一切口业随智慧行。十五、一切意业随智慧行。以上三项,乃佛造作身、口、意三业时,先观察得失,后随智慧而行,故无过失,皆能利益众生。十六、智慧知过去世无碍。十七、智慧知现在世无碍。十八、智慧知未来世无碍。

    【译文】佛又对龙王说,你应当知道这十善业道,乃至能够使如来果地上十种特殊的能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一切佛法都能得以圆满成就,所以你们应当精进修学。

    龙王,譬如一切城邑聚落。皆依大地而得安住,一切药草卉木丛林,亦皆依地而得生长,此十善道,亦复如是。一切人天,依之而立。一切声闻,独觉菩提,诸菩萨行[1],一切佛法,咸共依此十善大地,而得成就。

    【注释】

    [1]诸菩萨行:即四摄、六度等,自行化他圆成佛果的大行。

    【译文】佛又对龙王说,比如一切城市村落,皆要依靠大地为基础方能建立,一切药草花卉树木丛林,也要依凭大地才得生长。这十善业道就像大地一样,一切人间、天上的众生,皆依靠十善业道而得此身,一切声闻、缘觉、辟支佛及各种菩萨行,一切佛法究竟圆满的大道,皆依此十善大地,方能得到成就。

    流通分

    【题解】流通分是佛经正文的结尾,在佛经教义陈述完结后,还要让佛经在世间流传,进而传于后世,以便利益众生,所以,佛经的结语一般被称为流通分。

    所谓“流通”,是指佛法像水一样往四处流动。譬如佛法从印度传入中国,就叫流通到中国。总而言之,佛法传到某地,就叫流通到某地。在许多寺院,都有供僧众交流佛经的地方,这些地方一般也被命名为佛经流通处。在佛经中,流通分大多是赞颂佛法的功德,说明修行的利益,也有的是与其他法门进行比较,赞叹佛经的独一无二,从而引起信众的兴趣。

    流通分的基本形式大多是“大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意思是大家在听了佛陀的说法后,内心无比欢喜,恭敬地接受了佛陀的教诲,并发愿依照佛陀的教导而修行。

    佛说此经已,娑竭罗龙王及诸大众,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等,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译文】佛说完这部一切大小乘显密宗教,一切佛法修学入门根基的一部最重要的经典,娑竭罗龙王以及在座的所有大众,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等众,都十分欢喜,并且真正的相信、接受,切实依照本经的教诲修行。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