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十善业道经译注最新章节!

    《雍正皇帝上谕》[1]节要

    上谕:朕惟三教之觉民于海内也[2],理同出于一原[3],道并行而不悖[4]。

    【注释】

    [1]雍正:即清世宗胤祯,清康熙皇帝第四子,其在位一共十三年(公元1723-1736年)。雍正为清世宗即位后之年号,由于近人称清代诸帝,概以年号代替名讳与庙号,故此处即沿例指清世宗。上谕:谕是告诉,使人知道、明白,这里是训导、教导的意思。上谕是旧时用上对下的文告、指示。

    [2]朕惟:朕,秦以前泛指“我的”或“我”,自秦始皇起专用作皇帝的自称。惟,认为、以为。朕惟就是我认为。三教:即儒、释、道三家的教学。觉民:觉即觉悟,民即人民,意指教导人民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海内:指全中国。

    [3]理:理论根据,此指孝亲尊师之道理。

    [4]道:是指教化众生的方法、手段。悖:相反,违背。

    【译文】我认为以儒、释、道这三种教育来教导全国人民,从理论上来说是一致的,教化众生的方法上也是并行而不相违背的。

    人惟不能豁然贯通[1],于是人各异心[2],心各异见。慕道者谓佛不如道之尊,向佛者谓道不如佛之大,而儒者又兼辟二氏以为异端[3],怀挟私心,纷争角胜而不相下。

    【注释】

    [1]惟:只、因为的意思。

    [2]异心:指每个人不同的妄想、分别、执着。

    [3]辟:排除、驳斥。

    【译文】只因人们不能把儒、释、道三教之教义融会贯通,于是随顺各自不同的观点,各持己见。仰慕道家的人说佛教不如道家高深,学佛的人又说道家不如佛教博大。而儒家学者又把二者视为异端加以驳斥,从而生起门户之见,相互争论,比较高下,纠葛争执互不相让。

    朕以持三教之论,亦惟得其平而已矣[1]。能得其平,则外略形迹之异[2],内证性理之同[3]。而知三教初无异旨,无非欲人同归于善。

    【注释】

    [1]平:平等。

    [2]形迹:形式表象。

    [3]性理:实质内涵。

    【译文】而我对儒释道三教的教义,也只是持平等态度对待而己。如能以平等心来看待,就不会计较外在表现形式的差异,而能领悟到三教所蕴含的心性理体是相同的。可见三教的出发点和宗旨是无异的,无不是希望人人归向善处。

    夫佛氏之五戒十善[1],导人于善也。吾儒之五常百行[2],诱掖奖劝[3],有一不引人为善者哉。

    【注释】

    [1]五戒:佛法法门无量,无不以戒为基础,因戒生定,因定开慧,方能达学佛之目的。五戒乃是在家居士所受持之根本戒律。五戒者:一、不杀生:凡是一切有生命者,乃至蜎飞蠕动,微细昆虫,皆不得有意杀,或教他杀,或见杀而随喜赞叹。二、不偷盗:对于公共财物,私人财物、寺庙和僧众之财物,皆不得侵占,乃至一针一草,不予而自取,或窃取,或诈取,乃至违反世法偷税漏税,无票乘车,冒名顶替,贪污舞弊等,均不应为。亦不自盗,不教他盗,不见盗随喜,应清心寡欲,勤俭持家,廉洁自爱。三、不邪淫:在家居士,除正式配偶外,不得有任何淫秽行为。四、不妄语:妄语有四,一者妄言,即口是心非,欺诳不实;二者绮语,花言巧语,伤风败俗;三者恶口,辱骂毁谤,恶语伤人;四者两舌,挑拨是非,斗乱两头。五、不饮酒:学佛人一切酒、乃至含有麻醉人性的酒类及毒品,皆不可饮。除因重病,非酒莫疗者,作为药酒,方可饮用。

    [2]五常:指儒家所提倡的仁、义、礼、智、信。我国文化自古特重孝道与伦常,五常即是五种伦常大道,若能遵守而行之,才能具足做人的资格。百行:百是形容多,行是行为。百行是指儒家的诸多行为规范。

    [3]诱掖奖劝:引导扶持,奖励劝勉,助人向善。

    【译文】佛教的五戒十善,教导人们要止恶修善,我们儒家的五常百行,也是在引导扶持,奖励劝勉,又有哪一样不是为了引导人们向善的呢?

    昔宋文帝[1],问侍中何尚之曰[2]:六经本是济俗[3],若性灵真要[4],则以佛经为指南,如率土之民,皆淳此化,则吾坐致太平矣。

    【注释】

    [1]宋文帝:即刘义隆(公元407-453年),为中国南北朝时期,宋朝的第三位皇帝,公元424年即位,在位三十年。

    [2]侍中:南北朝官阶名。与中书监、侍中、尚书令同为宰相,分管取旨、审核、执行等事。何尚之:字彦德,庐江灊县(今属安徽霍山)人,是南北朝时期一位审慎明达的政治家,也是当时一位深通玄学义理的名士。

    [3]六经:即《易》《书》《诗》《礼》《乐》《春秋》。济俗:端正社会风气。

    [4]性灵真要:宇宙人生的真相,心性之学。

    【译文】过去,宋文帝对侍中何尚之说:“六经这些儒家典籍的根本是济世育人,端正社会风气;若对于心性的探究,了悟宇宙人生的真谛来说,则佛法经论可做为指南。如果全天下的人民都能以真诚心接受这种教化,我就可坐享太平了。”

    何尚之对曰:百家之乡,十人持五戒,则十人淳谨[1]。千室之邑[2],百人持十善,则百人和睦。持此风教,以周寰区[3],则编户亿千,仁人百万,而能行一善,则去一恶,去一恶,则息一刑,一刑息于家,万刑息于国,洵乎可以垂拱坐致太平矣[4]。

    【注释】

    [1]淳谨:纯厚,朴素,谨慎。

    [2]邑:城市。

    [3]寰区:指国家。

    [4]洵:实在、诚然、可信的。垂拱:太平无事,无为而治。

    【译文】何尚之回答说:“百户人家的乡村有十人能持五戒,就有十人真诚纯朴,千户人家的城市,有一百人能修十善,就有一百人和睦共处。持此良好的教化风气,遍及全国上下,则编户亿千之地,就会有百万仁人,整个国家的社会风气就能改善。而且,人能行一善,则离一恶,离一恶,则免用一刑,家免一刑,则国免万刑,确实可以垂手坐享太平了。”

    斯言也[1],盖以劝善者[2],治天下之要道也。而佛教之化贪吝[3],诱贤良[4],其旨亦本于此。苟信而从之,洵可以型方训俗[5],而为致君泽民之大助。其任意诋毁,妄捏为杨墨之道之论者[6],皆未见颜色[7],失平之瞽说也[8]。特谕。

    【注释】

    [1]斯言:指上文中宋文帝和何尚之之间的对话。斯:代词,这。

    [2]盖:承上文申说理由或原因。

    [3]贪吝:过分贪求且吝啬。

    [4]贤良:有德行的人。

    [5]型方训俗:型方即做一方的典范、楷模;训指训导;俗即一般平民。

    [6]杨墨之道:指杨朱和墨翟之说。杨朱、墨翟,春秋战国时代人,所主张之学说与孔圣之道相违背,被儒家视为外道。

    [7]颜色:此指真理。

    [8]瞽:瞎眼,比喻人没有明辨是非的能力。

    【译文】宋文帝与何尚之的这一段对话,都在劝勉人们行善,这是治理天下的关键。佛教教化人们除去贪婪吝啬的心,引导人们做善良贤明的好人,其目的也是出于此。如能信从佛陀教育,依教奉行,确实可以规范社会,训导黎民百姓,改善风尚,从而成为国家领导人布施恩泽,造福人民的最大助力。它们(指三教)之间任意诋毁,妄加捏造对方为杨墨之道似的偏激言论,这都是没见到真理,失去公平的瞎说。

    特别诏告于天下。

    雍正十一年二月十五日。

    经 题

    佛说十善业道经[1]

    【注释】

    [1]佛:印度语佛陀、佛陀耶的简称,翻译成中文是“智慧、觉悟”的意思。一个对人生和宇宙真相彻底通达明了的人,便称之为佛。这里是指本师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姓释迦,名牟尼,佛是他所证到的果位。他是中印度迦毗罗国的王太子,父王名叫净饭,母后名叫摩耶。十七岁娶妻,名耶输陀罗。因感人世间有生、老、病、死种种的苦恼,为解除自己和他人的苦恼,在十九岁时,舍弃了王位的尊荣,而只身遁入深山。经过五年的访问,六年的静坐,苦心参究,才彻悟了宇宙人生的真理,也就是成佛。成佛之后,周游五印度,说法教人,达四十九年之久。所以,释迦牟尼佛是历史上存在的真实人物,并不是想象中的神话人物,而是一位义务的社会教育工作者。说:“悦所怀也,佛说法都是看机缘的,佛看到一切众生转恶为善,转迷为悟,转凡成圣的机缘成熟,可以接受这个法门,所以就非常欢喜的教导,劝化大众,帮助一切众生当生成就。”佛说,此处含义不仅指释迦牟尼佛说,也指宇宙间一切诸佛都说(这部经)。十善:在佛法,“十”不是数字,是代表大圆满,大圆满的善法归纳为十个纲领,即身、口、意三业,所行之十种良善的行为,反之,身口意所行之十种恶行为,称为十恶。十善即是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言、五不绮语、六不恶口、七不两舌(前七见前注)、八不贪,对财、色、名、食、睡五欲,不起贪染之心。九不瞋,对违逆自己心意的人事环境不起怨恨之心。十不痴,对一切事物明达而不迷惑。业:从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一切活动正在进行时是“事”,事后的结果称之为“业”。所以,做好事叫善业,不好的事叫恶业,无所谓善恶者叫无记业。道:从理上讲是宇宙人生的大道。从事上讲是十法界(各种不同维次的时空)、一真法界。经:指所说的道理、方法,不受任何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永远是正确的教科书。

    【题解】释迦牟尼佛为一切众生,宣讲有关修行十善业道的一部经典。本经是修学佛法的基础,如无此基础,无论修学哪一个法门皆不能成就,十善业道修学圆满,就是无上菩提。本经也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教化众生都在宣说修学基础的一部重要经典。

    人 题

    唐三藏法师实叉难陀译[1]

    【注释】

    [1]唐:指唐朝时代。于阗:古代西域诸国之一,今属新疆和田。三藏法师:指精通经、律、论三藏的法师。实叉难陀(公元652-710年),佛经翻译家,据《宋高僧传》卷二载,他共译经十九部一○七卷。最主要的是《华严经》和《地藏菩萨本愿经》及《大乘入楞伽经》,武则天均撰有序文。

    【译文】三藏法师实叉难陀由西域于阗国来到中国,在唐朝武则天时代主持翻译本经。

    序 分

    【题解】佛教经论,分序、正、流通三分。初为序分。

    序分是指佛经中叙述本经产生由来的部分,序分一般位于佛经正文的开头部分。佛经的序分部分,就是为读经的人说明这部经文是因为什么事情或什么人而说,就是所谓的本经因缘。读了序分部分,我们会大概了解一部经书的产生时间、地点、缘由等情况,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佛经的主旨。

    序分,主要分为通序和别序。通序基本为每部佛经所共有,一般包括“信、闻、时、主、处、众”六部分内容。“六事”主要说明了释迦牟尼讲说此经的时间、地点、听众等信息,如果“六事”完全具备,则表明本经真实可信,符合佛法的,所以通序又称为“六成就”“证信序”。此外,有的佛经为了传诵方便,有时也省略通序部分,《心经》就是典型的例子。所谓别序,为每部佛经的序分部分中所独有的内容,是指一部佛经发起的因缘。由于不同的佛经,是世尊在不同的时间与地点,对不同的人讲说的,所以每部经的发起因缘都不相同,所以,别序又称为“发起序”。

    如是我闻[1],一时[2],佛在娑竭罗龙宫[3],与八千大比丘众[4],三万二千菩萨摩诃萨俱[5]。

    【注释】

    [1]如是我闻:“如”是事实真相的代表字,“是”依事实真相而说的称为“是”,“我”是阿难尊者的自称,“闻”指此经是阿难亲自听佛所说的。

    [2]一时:是佛讲这部经的时间,也就是众生根性机缘成熟的时候。

    [3]娑竭罗:又作娑伽罗龙王。娑竭罗,意译为咸水海。龙宫:为龙王或龙神的住所。在大海之底,龙王以神力化作宫殿,为现世佛法隐没时龙王护持财宝、经卷之所在。在本经指大龙菩萨的道场,位于我们不同维次的空间。

    [4]大:生大解、破大恶、证大果。比丘:有三义。一、乞士-乞食养身,乞法养心。二、破恶-破贪、瞋、痴等烦恼恶。三、怖魔-魔的骄慢嫉妒心很重,时时担心别人超胜过他;比丘发心修道,一心希求出离三界,所以魔见了心生恐怖。

    [5]菩萨摩诃萨:“菩萨”,印度语“菩提萨埵”的简称。译成中文是“觉悟的有情众生”,不但自己觉悟,还能主动帮助一切众生觉悟。“摩诃萨”,即大菩萨的意思。

    【译文】这部依据事实真相而说的经典,是我阿难亲自听释迦牟尼佛说的。那个时候,佛在婆竭罗龙宫中说法,与八千大比丘和三万二千大菩萨,同聚一会。

    正宗分

    【题解】正宗分是佛经的正文,所谓“正宗”,是佛的说法一定是正说,而且也是能证明经书的要义的意思。佛经的正宗分部分,一般包括了佛法教义的阐明、论证及修行法门,是一部佛经中最重要的部分。因为正宗分的重要性,所以历代高僧都对正宗分非常重视,不惜花费诸多精力来进行分析,一般来说,佛经的正宗分的解法主要分为“佛答问题”解法及“信、愿、行”解法。

    尔时世尊[1],告龙王言:一切众生[2],心想异故,造业亦异,由是故有诸趣轮转[3]。

    【注释】

    [1]世尊:佛的称号之一,即为世间所尊重者之意,亦指世界中之最尊者。

    [2]众生:佛法讲缘生。而众生就是众缘和合而生起的现象,包括有情众生和无情众生。人及各种动物可以称为有情众生。植物,矿物可以称为无情众生。

    [3]诸趣:即六趣、六道。人、天、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其中人、天、阿修罗为三善道,畜生、饿鬼、地狱为三恶道。合起来称为六道。

    【译文】这时,佛告诉龙王说:一切众生,因起心动念之不同,所造作的善与不善业也不相同,因此才感得六道生死轮回,辗转不休。

    龙王。汝见此会[1],及大海中[2],形色种类,各别不耶,如是一切,靡不由心造善不善[3],身业语业意业所致[4]。

    【注释】

    [1]汝:你,指龙王。

    [2]大海:比喻整个社会。

    [3]靡:无。

    [4]身业:指身所造作之业。可分为善、恶、无记三种。身恶业指杀生、偷盗、邪淫;反之,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即为身善业。非善非恶而无感果之力的行为,则为无记之身业。语业:指言语行为之业,有善有恶,若妄语、离间语、恶语、绮语等为口恶业;若不妄语、不两舌、不恶语、不绮语则为口善业。意业:指念头,有善有恶,若贪欲、瞋恚、邪见等为意恶业;若不贪、不瞋、不邪见则为意善业。

    【译文】龙王,你看参加此法会的大比丘和大菩萨们,以及大海中众生的形状、肤色种类,是不是各个不同?这一切无不是由众生心之善与不善,所造身语意三业之不同而招致的。

    而心无色[1],不可见取,但是虚妄[2],诸法集起[3],毕竟无主[4],无我我所[5],虽各随业,所现不同,而实于中,无有作者,故一切法,皆不思议。

    【注释】

    [1]色:色法,指一切有形有相之物质。色有变坏、质碍、示现等义。山河大地,房宅器物,以至有情的肉体色身,及五识所接触的色声香味触五境,乃至第六识所缘之境(法处所摄色),均在色法的范围之内。根据唯识学,万法皆识所变,色法就是心王及心所所变现的影相。

    [2]取:执着、占有。

    [3]诸法:包括心法、心所法、色法、心不相应行法。集起:集,谓一切现行法皆于阿赖耶识熏其种子;起,谓由此识生一切现行法。

    [4]主:主宰。

    [5]无我:有人无我与法无我,人无我,即一切有情,无不是由四大(地水火风)五蕴(色受想行识),假和合而成,似有而又无真实之生命主体可言,故称为人无我,又称我空。法无我,即一切万法皆依因缘(各种条件)而生,其存在本来即无自性可言,称为法无我,又称法空。我所:指为我所有之观念,即我之所有、我之所属之意。即以自身为我,自身以外之物皆为我所有。

    【译文】然而众生心不是色法,无形无相,不可见不可取。人们所见所取者,只是由人们的虚妄心(六尘缘影的幻心)而生起的虚妄现象而已。诸法因缘和合而生,缘起性空,毕竟没有主宰,无我亦无我所。虽然众生各随着自己的业力,现出不同的形色、种类、境界,但是,事实上在这中间,并没有创造者,都是当体即空,了不可得,所以说,一切法不可思议。

    自性如幻[1],智者知已[2],应修善业,以是所生蕴处界等[3],皆悉端正,见者无厌。

    【注释】

    [1]自性:指自体之本性,即诸法皆有真实不变、清纯无杂之体性,称为自性。

    [2]智者:明了事实真相的人,即诸佛菩萨。

    [3]蕴:五蕴,即色、受、想、行、识。色是身体,属物质现象。受是感受;想是思惟;行是生灭念头剎那不住;识是含藏,即造作的善业恶业无记业落谢影子含藏在阿赖耶识里。受想行识属心理现象。处:十二处,即六根六尘。六根是眼、耳、鼻、舌、身、意。六尘是色、声、香、味、触、法。界:十八界,十二处加六识。六识为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

    【译文】真如自性随缘能现种种虚幻境界,真正有大智慧的人,明了这一点,如法熏修善业,以修显性,因此感得身心世界及居住环境,皆是端正庄严,使一切见闻者,欢喜不厌。

    龙王。汝观佛身,从百千亿福德所生[1],诸相庄严光明显曜,蔽诸大众[2],设无量亿自在梵王[3],悉不复现,其有瞻仰[4]如来身者,莫不目眩[5]。

    【注释】

    [1]福德:修习善法所感得的福报称为福。心念纯净、言行纯善称为德。

    [2]蔽:隐蔽。

    [3]自在梵王:指大自在天王,又名摩酰首罗天王,是色界十八天中之最高天,此天天王为三界尊极之主。

    [4]瞻仰:以恭敬之心仰观。

    [5]眩:光芒耀眼,此处是指佛光摄受之力。

    【译文】龙王,你仔细观察佛圆满的身相,是由无量无边的福德而生,色相庄严殊胜,光明显曜,使一切大众隐蔽而不能显现。假使有无量亿大自在天的梵王,在佛光照耀之下,他们的光明福德,也完全会被掩蔽。如果有如教修行而得瞻仰如来微妙金色身,无不感到佛光的慈悲摄受。

    汝又观此,诸大菩萨,妙色严净[1],一切皆由修集善业福德而生。

    【注释】

    [1]妙色严净:指菩萨的相貌美妙、庄严、清净。

    【译文】龙王!你再看!与会的诸大菩萨,他们光明虽不及如来,但他们已经获得清净庄严的妙相,这一切都是由修集善业培植福德而感召的。

    又诸天龙八部众等[1],大威势者[2]。亦因善业福德所生。

    【注释】

    [1]天龙八部:又称八部众。即天众、龙众、夜叉众、阿修罗众、迦楼罗众、干闼婆众、紧那罗众、摩睺罗伽众。这是佛经中常见的“护法神”。“天”是指三界二十八天。中国古代把龙列为四灵之一,佛经上称龙力不可思议,诸天和龙神为八部众的上首。其它六部众为:夜叉,勇健、轻捷,如守护佛寺山门的执金刚夜叉,毗沙门天王麾下的夜叉八大将军。干闼婆,意为“寻香”,吸香气为食,从属于天帝释,能凌空作乐。阿修罗,意译为“非天”,身大好斗。迦楼罗,居住在四大洲大树上的金翅鸟神。紧那罗,歌神,帝释属下,似人而头有角。摩睺罗伽,大蟒神,人身蛇首,乐神。这些都是守护佛法之大力神。

    [2]大威势者:威,是有威德,势,是有势力。大威德者,是指社会上各行各业有权力有威德的领导人。

    【译文】还有,具有威猛势力,能降伏魔怨,拥护佛法的天龙八部等众,以及社会各个阶层有威德有势力的领导人,也都是修习善业福德而感得的善果。

    今大海中,所有众生,形色粗鄙[1],或大或小,皆由自心,种种想念,作身语意,诸不善业,是故随业,各自受报。

    【注释】

    [1]粗鄙:粗陋鄙俗。

    【译文】龙王!你再看现今大海中一切众生,它们的形象极其粗恶鄙陋,有的庞大威猛,有的卑微弱小。这些也都是由于它们自己心中存有种种妄念,造作各种不善的身语意业,因此随着这许多不同的业因,而感受着不同的果报。

    汝今当应,如是修学。亦令众生了达因果[1],修习善业。汝当于此,正见不动[2],勿复堕在断常见中[3],于诸福田[4],欢喜敬养,是故汝等,亦得人天尊敬供养。

    【注释】

    [1]了达:明了通达。

    [2]正见:正确的见解,亦即离诸邪知邪见的如实知见。

    [3]断常见:断见和常见。断见,认为人死如灯灭,一切都没有了,不信来世,不信因果报应。常见,认为人死永远作人,过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这是世间人常有的两种错误见解。

    [4]福田:田是比喻,像田地那样播下种子就可以收获。福田指能种植福德的“田”。福田有三种:敬田、恩田、悲田。敬田:对佛法僧三宝,恭敬供养而得福报。恩田:父母有养育之恩,师长有教诲之恩,若能恭敬供养,自然获福。悲田:慈悯救拔世间一切苦难众生,施于所需物质的帮助,乃至教学的帮助。

    【译文】龙王!你应当如我以上所说的善因善果去修学,而且要帮助众生,了达因缘果报的道理,精勤修习十善业道。你更应当坚定这种正确的见解,心不动摇,不要再堕入执断执常的邪见之中。对于三宝、父母师长常存恭敬感恩之心,欢喜供养,并悲悯帮助世间一切苦难众生。如是修学,你们也会得到人天的尊敬和供养。

    龙王当知。菩萨有一法,能断一切诸恶道苦。何等为一?谓于昼夜常念思惟[1],观察善法[2],令诸善法,念念增长,不容毫分,不善间杂,是即能令诸恶永断,善法圆满,常得亲近诸佛菩萨及余圣众。

    【注释】

    [1]常念:是心善。思惟:是思想善。

    [2]观察:是言语行为善。

    【译文】龙王!你应当知晓,菩萨有一个方法,能够断除六道十法界身心之苦。这一个方法是什么呢?就是能于昼夜保持心善、念善、行为善,令所有善法,相续不断,念念增长,不容许毫分不善的念头夹杂于其中。这样久而久之,就能够远离一切恶法,成就圆满一切善法,便能常常得以亲近十方诸佛菩萨和一切圣贤了。

    言善法者,谓人天身,声闻菩提[1],独觉菩提[2],无上菩提[3],皆依此法,以为根本,而得成就,故名善法。

    【注释】

    [1]声闻:因闻佛说法的音声而悟道,所以称声闻。

    [2]独觉:在山林水边,孤身独处,观察自然界的花开花谢,而觉悟身世无常的真理,不一定出生于有佛之世,所以称独觉。若生于佛世闻佛说十二因缘而觉悟者名缘觉、辟支佛。

    [3]无上菩提:菩提是梵语,意译为觉悟、智慧。佛的智慧德能是最究竟圆满的,所以称为“无上菩提”。

    【译文】所说的善法,就是指人、天、声闻、辟支佛、菩萨乃至无上正等正觉,都是依照这个根本方法修行而得以成就的,所以称这个方法为善法。

    此法即是,十善业道。何等为十:谓能永离杀生、偷盗、邪行、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欲、瞋恚、邪见。

    【译文】这个法就是修行十善业道。是哪十善呢?就是身永离杀生、偷盗、邪行。口永离妄语、两舌、恶口、绮语等不善行为,并积极去放生护生,不占他人便宜,与人方便,言行端正,诚实守信。意永离贪欲、瞋恚及邪知邪见。

    龙王。若离杀生,即得成就十离恼法。何等为十、一、于诸众生普施无畏[1];二、常于众生起大慈心;三、永断一切瞋恚习气;四、身常无病;五、寿命长远;六、恒为非人之所守护[2];七、常无恶梦、寝觉快乐;八、灭除怨结、众怨自解;九、无恶道怖[3];十、命终生天。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4],后成佛时,得佛随心自在寿命[5]。

    【注释】

    [1]普施无畏:即无畏布施,当众生遇到灾难恐怖时,给以身命、财物、或佛法的布施,帮助众生离开忧虑恐怖,身心得到安稳。

    [2]非人:指人道之外的众生,多半是指护法的鬼神。

    [3]恶道: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怖:恐怖。

    [4]回向:回转趣向。就是回转自己三业所修的善根功德,趣向于所期望的目标。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梵语音译,意译为”无上正等正觉”。”阿耨多罗”为无上,”三藐”为正等。”三菩提”为正觉。意思是:能觉知一切真理,并能如实了知一切事物,智慧能力均达到了最究竟圆满。

    [5]随心自在寿命:佛的寿命无量无边,应身住世的寿命,或长或短,是视众生的机缘而定,佛可以随心自在,毫无障碍。

    【译文】龙王,如果远离杀害众生的行为和念头,即能成就十种远离烦恼的果报。是哪十种呢?一、于一切众生普施无畏,令其身心安稳没有恐惧。二、于一切众生,常常生起大慈悲心,真诚爱护。三、能永远断除一切瞋恚的习气,逆来顺受不生烦恼。四、身体健康无有疾病。五、寿命长远。六、永远得到天地鬼神的拥护。七、睡时常无恶梦侵扰,安稳快乐。八、化解冤亲债主的怨结,所有的怨恨自然解除。九、坚信自己不会堕恶道,对于恶道自然不生畏怖。十、命终得生天道享福。这就是不杀生的十种善的果报。若能以此功德回向无上正等正觉,将来成佛时就能得到佛那样随心自在的无量寿。

    复次龙王。若离偷盗,即得十种可保信法。何等为十?一者、资财盈积、王贼水火及非爱子[1]、不能散灭;二、多人爱念;三、人不欺负;四、十方赞美;五、不忧损害;六、善名流布;七、处众无畏[2];八、财命色力安乐、辩才具足无缺[3];九、常怀施意;十、命终生天。是为十。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证清净大菩提智。

    【注释】

    [1]王:代表法律,受到国法制裁而没收财产。贼:盗贼。水火:指大水漂走或火烧。非爱子:败家子。

    [2]无畏:具有无所怖畏之自信,而勇猛安稳。

    [3]辩才:即对于一事一理,辗转反复,巧于辩述。

    【译文】佛又对龙王说,如果远离偷盗及占有的行为和念头,即能得到十种财产恒保不失,人品信誉可靠的殊胜果报。是哪十种呢?一、家中物资财宝丰足,积蓄丰厚,不为王法、盗贼、水火及败家子所耗散毁损。二、得到众人的爱戴和拥护。三、人不欺负。四、因能克服自己的烦恼习气,故得十方诸佛赞美。五、即使遭到别人的损害也不会忧虑。六、积善之名广为流传。七、身处大众之中自在,从容,无所畏惧。八、财产安稳,寿命长远,身体康乐,而且辨才无碍。九、对一切众生常存布施之心。十、命终生天享福。这就是离偷盗的十种善的果报。若能以此功德回向无上正等正觉,将来成佛时就能证得如佛那样清净圆满的大智慧。

    复次龙王,若离邪行,即得四种智所赞法。何等为四?一、诸根调顺[1];二、永离喧掉[2];三、世所称叹;四、妻莫能侵;是为四。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佛丈夫隐密藏相[3]。

    【注释】

    [1]诸根:指眼、耳、鼻、舌、身、意六根。

    [2]喧掉:喧,吵闹。掉,身心不安。这里是指夫妻失和,家不安宁。

    [3]丈夫:威容整肃,形仪英伟,诸根完具,身心猛利,勇进正道,修行不退之人。隐密藏相:佛的三十二相之一,又称“马阴藏相”。

    【译文】佛又对龙王说,如果远离邪行邪念,即能得到有智慧之人所赞叹的四种果报。是哪四种呢?一、身体健康调柔和顺。二、家庭祥和安宁,远离吵闹。三、为社会大众所共赞叹。四、妻室不受侵犯。这就是离邪行的四种善果。若能以此功德回向无上正等正觉,将来成佛时,就能得到如佛一样的大丈夫隐密藏相。

    复次龙王,若离妄语,即得八种天所赞法。何等为八?一、口常清净,优钵华香[1];二、为诸世间之所信伏;三、发言成证、人天敬爱;四、常以爱语[2]、安慰众生;五、得胜意乐[3]、三业清净;六、言无误失、心常欢喜;七、发言尊重、人天奉行;八、智慧殊胜,无能制伏。是为八。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即得如来真实语[4]。

    【注释】

    [1]优钵花:即青色莲花,气味清香。

    [2]爱语:依众生的根性善言慰喻,令起向往之心而学习菩萨道。

    [3]胜意乐:这种喜悦不是外界刺激所得,而是由内心自然流露,能消除一切烦恼、习气等苦恼。

    [4]如来真实语:如来所说的话,在俗谛上真实不虚,在真谛上契合实相,叫做“真实语”。

    【译文】佛又对龙王说,如果能远离妄语,说诚实话,就能得到八种天人所赞叹的果报,是哪八种呢?一、语业清净,口常出青莲花香。二、诚实的言语为世人所尊重、信伏。三、所言无虚,出言成证,能得到人、天大众的尊敬爱戴。四、常用真实关爱之言安慰劝勉苦难众生。五、法喜充满,身口意三业清净。六、言论没有过失,常生欢喜心。七、言论诚实可靠,人、天都欢喜、尊重并依之奉行。八、智慧超群,辨才无碍,无人驳倒。这就是远离妄语的八种善果。若能以此功德回向无上正等正觉,将来成佛时,就能得到如来真实语。

    复次龙王。若离两舌,即得五种不可坏法。何等为五?一、得不坏身、无能害故;二、得不坏眷属、无能破故;三、得不坏信、顺本业故[1];四、得不坏法行、所修坚固故;五、得不坏善知识[2]、不诳惑故。是为五。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正眷属[3]。诸魔外道不能沮坏[4]。

    【注释】

    [1]本业:在世间所从事的正当行业。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