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美学最新章节!

    第三章 诗

    序  论

    1.古典建筑 的庙宇要有一个神住在里面,于是雕刻 就把具有造型艺术美的神放在庙里,供雕神所用的材料获得在本质上并非外在于精神的形式,亦即既定内容本身所固有的形象。但是雕刻形象的躯体和感性外貌以及观念性的普遍理想既不宜于表现主体内心生活,又不宜于刻画个别事物的特殊面貌,因此就必须有能运用这两方面因素的新型艺术,才能体现宗教生活和世俗生活的内容意蕴。这种既能表达内心生活又能刻画个别事物特征的表现方式,按照造型艺术的原则来说,就要由绘画 提供,因为绘画把形象的实在外表转化成为观念性较强的颜色现象,而且把内在心灵当作描绘的中心。以上三种艺术,第一种是象征型的,第二种是造型艺术中的理想型(即古典型)的,第三种是浪漫型的,它们都在精神和自然界事物的感性外在形象 这个共同范围里活动。

    但是精神性内容在本质上属于意识界内心生活,对于这种内容,外在形象提供观照的一些纯然外在现象的因素却是一种异质的东西,所以艺术必须把它的构思从这种异质的东西解脱出来,移到一种在材料内容和表现方式两方面都较为内在即观念性较强的领域里去。我们前已说过,这就是音乐 在艺术发展中向前迈进的一步,因为音乐把单纯的内心生活和主体情感,不是表现为可以眼见的形象,而是表现为专供心领神会的震动的声音图案。但是音乐也因此走到另一极端,走到未经明确化的主体凝神状态,其内容在音调里只获得一种仍然是象征式的表现。因为音调本身并无内容意义,它的定性只能从数量比例上见出;而精神内容的质的方面虽然也大体适应这种数量关系及其展现出的重要差异,矛盾对立与和解,而它的质的定性却仍不能通过音调而完满地表现出来。为着表现这种质的定性,为着克服音乐的片面性,就必须求助于文字的较精确的陈述,就要有一种歌词,才能表达内容中特殊的和见出特征的方面,才能使迸发于音调的那种主体因素得到较明确的充实。由于这种借助文字来表达观念和情感的方式,音乐所抽象地表现的内心生活固然得到一种较清楚和较明确的展现,但是由音乐这样构成的却不是观念本身及其符合艺术的形式,而是观念所伴随的内心生活;另一方面,音乐也经常抛弃它和文字的结合,以便无拘无碍地在自己所特有的音调领域里自由发展。因此,观念的领域也分离出去,不再与单纯的抽象的内心生活结合在一起,而要形成它所特有的具体的现实世界,这样它也就离开了音乐,让自己在诗的艺术里获得一种符合艺术的存在。

    诗 ,语言的艺术,是第三种艺术,是把造型艺术 和音乐 这两个极端,在一个更高的阶段上,在精神内在领域本身里,结合于它本身所形成的统一整体 。一方面诗和音乐一样,也根据把内心生活作为内心生活来领会的原则,而这个原则却是建筑、雕刻和绘画都无须遵守的。另一方面从内心的观照和情感领域伸展到一种客观世界,既不完全丧失雕刻和绘画的明确性,而又能比任何其它艺术都更完满地展示一个事件的全貌,一系列事件的先后承续,心情活动、情绪和思想的转变以及一种动作情节的完整过程。 (1)

    2.继绘画和音乐之后,诗更确切地形成了浪漫型 艺术的第三方面。

    2a)这一部分是因为诗的原则一般是精神生活 的原则,它不像建筑那样用单纯的有重量的物质,以象征的方式去表现精神生活,即造成内在精神的环境或屏障;也不像雕刻那样把精神的自然形象作为占空间的外在事物刻画到实在的物质上去;而是把精神(连同精神凭想象和艺术的构思)直接表现给精神自己看,无须把精神内容表现为可以眼见的有形体的东西。另一部分也是因为比起音乐和绘画来,诗不仅在更丰富的程度上能把主体的内心生活以及客观存在的特殊细节都统摄于内心生活的形式,而且能把广泛的个别细节和偶然属性都分别铺陈出来。

    2b)但是从另一方面看,诗作为统摄绘画和音乐的整体,也应和它所统摄的两种艺术在本质上区别开来。

    2b1)从这个观点来看绘画,凡是要按照外在现象去把一种内容提供观照的地方,绘画总是占优势。诗固然也能运用丰富多彩的手段去使事物成为可供观照的鲜明形象,因为艺术想象的基本原则一般都是要提供可供观照的形象;但是诗特别要在观念或思想中活动,而观念或思想是精神性的,所以诗要显出思想的普遍性,就不能达到感性观照的那种明确性。此外,诗为着使一种内容成为可供观照的具体形象,所使用的那些不同的项目细节却不能像在绘画中那样统摄于一个平面整体,使一切个别事物都同时并列地完全呈现于眼前,而是分散开来的,以致观念中所含的许多事物,须以先后承续的方式,一件接着一件地呈现出来。不过这只是从感性方面看才是一个缺点,而这个缺点是可由精神(心灵)来弥补的;因为语言在唤起一种具体图景时,并非用感官去感知一种眼前外在事物,而永远是在心领神会,所以个别细节尽管是先后承续的,却因转化为原来就是统一的精神中的因素而消除了先后承续的关系,把一系列形形色色的事物统摄于一个单整的 形象里,而且在想象中牢固地把握住这个形象而对它进行欣赏。此外,如果拿诗和绘画来对比,在感性现实和外在定性方面的这种欠缺在诗里却变成一种无可估计的富饶,因为诗不像绘画那样局限于某一定的空间以及某一情节中的某一一定的时刻,这就使诗有可能按照所写对象的内在深度以及时间上发展的广度把它表现出来。真实的东西只有在一种意义上才是具体的,那就是它统摄许多本质的定性于一个统一体。但是就显现出来的来说,这些定性不仅展现为空间上的并列,而且展现为时间上的先后承续,成为一种历史,而这种历史的过程如果让绘画来表现,却只能使用不适合的方式。就连每一棵树或每一个枝条在这个意义上都有它的历史,都有一种转变和先后承续,都有许多不同情况结合成的完备的整体。精神领域的情况尤其是如此。精神只有作为实在的、显现于现象的精神,才可以完备地表现出来,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使它的历史过程呈现于我们的观念里。 (2)

    2b2)上文已经说过,诗所用的外在材料(媒介)是音调,这是它和音乐 所共同的。随着各门艺术逐渐上升的次第,完全外在的东西,即就坏的意义来说的客观物质,在逐渐消失,以至最后消失在声音这种主观因素里,声音摆脱了可以眼见性,用外在的东西(媒介)去使内在的东西(内容)成为可以感知的。音乐的基本目的是把音调仅仅作为音调 去构成形象。心灵在乐调及其和谐的基本关系发展中所感受的尽管是对象的内在的东西或是心灵自身的内在的东西,使音乐具有它的独特性格的却不是单纯的内在的东西,而是与音调最密切地交织在一起的心灵,是音调这种音乐的 表现手段所构成的形象。由于这个缘故,在音乐里占主要地位的愈是由内在的东西灌注生气的音调,而不是单纯孤立的内在的东西,音乐也就愈是音乐,愈是独立的艺术。但是正是由于这个缘故,音乐只是在相对的或有限的程度上才能表现丰富多彩的精神性的观念和观照以及广阔的意识生活领域,而且就表达方式来说,不免停留在它所采为内容的那种对象的抽象普遍性上,只表达出模糊隐约内在心情。等到心灵愈能把这种抽象的普遍性展现为具体的观念,目的,动作和事件的整体,而且在这种展现中逐步加上个别化的认识,它也愈要抛弃单纯情感的内心生活,凭着想象把这种单纯情感的内心生活转化为客观现实世界,而且由于这种转化,它也就愈要放弃完全用音调为媒介的办法去表达由转化而获得的新的精神财富。正如雕刻所用的材料(媒介)太贫乏,不足以表达出绘画能表达得很生动鲜明的那种较丰满的现象,音调关系和乐调的表达方式也不能完全体现诗凭想象所创造出来的那些形象。因为这些形象不仅具有意识到的观念的明确性,而且是用外界现象铸成,来供内心观照的。因此,心灵不用单纯的音调而用文字作为表达工具。文字固然没有完全抛弃声音因素,但是已把音调降低为只供传达用的单纯外在的符号。这就是说,由于受到精神性观念的充实,音调变成了语调,而文字也从本来有自在目的的东西变成失去独立性的表现精神的工具。像我们前已确定了的,这就是音乐和诗的基本区别。语言艺术的内容是由丰富想象所造成的全部观念(思想)领域,这个领域如果单就它本身来看,纯粹是精神性的,而且从来不越出精神性范围,但是当这种精神性的东西表现于一种外在的东西上面时,它也只把这种外在的东西当作一种与内容本身有别的符号。在音乐里艺术已不再让精神性的东西淹没在一种感性的可以眼见的就在目前的形象 里去(像在绘画里那样);在诗里艺术也放弃了音调 这个对立因素及其感觉,至少是不把音调当作适合的外在媒介或表达内容的唯一工具。在诗里内在的东西当然也表现出来了,但是它不愿在虽然也是观念性的而同时却也是感性的音调里去找它的真正的客观存在(体现),它的真正的客观存在只有在它本身上才找得到,这样才能把精神内容,按照它在纯粹想像中的模样去表现出来。 (3)

    2c)第三 ,如果我们从诗与音乐,绘画以及其它造型艺术的区别来看诗的特性,那就可以看出:诗的特性就在上文提到的感性表现方式的降低以及一切诗的内容的明确展现。这就是说,如果在诗里声音不能像在音乐里那样,颜色也不能像在绘画里那样,用来表达全部内容,音乐按照拍子,和声与旋律去处理内容的方式就不适用于诗了,剩下来的大体上就只有字和音节的时间长短的配合以及节奏和声韵之类,这些因素并不是特别适合于表达诗的内容的,而是一种偶然的外在因素,但仍采取艺术的形式,只是因为艺术不能让作品的外在方面任意采取任何偶然的形式。

    2c1)这样把精神内容从感性材料(媒介)中抽回来,马上就要引起一个问题:诗所特有的外在客观因素既然不是音调,它究竟是什么呢?我们可以简单地回答说:那就是内心中的观念和观感本身。这些精神性的媒介代替了感性的媒介,成了诗的表现所用的材料,其作用就像大理石、青铜、颜色和音调在其它艺术里一样。我们在这里不应发生误解,认为观念和观感应该看作诗的内容 。这种看法当然也有正确的一面,下文还要详谈,不过同时却要指出一个要点:观念、观感和情感等等是诗用来掌握和表达任何内容的特有的形式,————既然传达所用的感性媒介(声音)只起辅助作用,这些形式就提供要由诗人加以艺术处理的独特的材料(媒介)。在诗里,主题或内容固然也要成为对心灵是客观的或对象性的东西,不过这种客观对象是用内在于心灵的东西代替前此其它艺术所用的外在现实中的事物,它只有意识本身中作为心灵所观照出和想像出的纯然精神性的东西,才获得一种客观存在。这样,心灵就在它的主位变成自己的对象, (4) 把语言因素只当作工具,既用来传达,又用来直接显现于外在事物,这种外在事物仿佛是一种单纯的符号,心灵一开始就要从这种外在事物中抽脱出来而回到它本身。 (5) 因此,对于真正的诗来说,接受诗作品的方式是听还是读,并无关宏旨;诗可以由一种语言译成另一种语言或由韵文改成散文,尽管音调变了,诗的价值却不会受到严重的损害。 (6)

    2c2)其次 ,还有一个问题:在诗里这种作为材料和形式的内在观念究竟运用到什么 上去呢?回答是:应该运用到一般精神旨趣方面的绝对真实的东西上去。这不仅包括绝对真实事物的实体性,即象征型艺术所暗示的或古典型艺术所加以具体化的那种普遍性(理念),而且还要包括体现这种实体性的一切特殊的和个别的东西,因而几乎全部包括凡是精神(心灵)所关心和打交道的事物。因此,语言的艺术在内容上和在表现形式上比起其它艺术都远较广阔,每一种内容,一切精神事物和自然事物、事件、行动、情节、内在的和外在的情况都可以纳入诗,由诗加以形象化。 (7)

    2c3)但是这样最丰富多彩的材料并不因为一般都可形成观念而就成为诗的,因为日常的意识也能用完全同样的内容来形成观念和个别具体化为一些零星的知觉,但不能因此就成为诗的。我们在上文就是着眼到这一点,才把观念称为材料 和因素。这种材料只有通过艺术才获得一种新的形象,一种适合于诗的形式。这就像颜色不直接成为绘画的颜色,声音也不直接成为音乐的声音一样。这种区别可以概括为一句话:使一种内容成其为诗的并不是单作为观念来看的 观念,而是艺术的想象 。这就是说,如果艺术的想象把观念掌握住,用语言、用文字及其在语言中的美妙的组合,来把这观念传达出去,而不是把它表现为建筑的雕刻的或绘画的形象,也不是使它变成音乐的音调而发出声响。

    由此必然要产生的最迫切的要求就只有两方面:一方面内容既不应理解为理智性的思辨性的思想 ,也不应理解为未经语文表达的情感或纯然外在事物的鲜明和精确;另一方面内容也不应以有限 事物的那种偶然的、零散的和相对的形式呈现于观念。因此,诗的想象有两个特点:第一,它应该介乎思维的抽象普遍性和感觉的具体物质性这二者之间,像我们在论造型艺术作品时已经说明过的。其次,诗的想象应该满足我们在第一卷里对每一种艺术作品所提的要求,这就是:诗的想象在内容上必须有独立的自觉的目的,把它表现成为从纯粹认识的兴趣来看是一种独立自足的完整的世界。内容只有这样通过适合它的表现方式才形成艺术所要求的有机整体,其中各部分显出紧密的联系和配合。它和相对的有限世界相反,是独立自由的,只为它本身而存在的。 (8)

    3.关于诗和其它各门艺术的区别,我们最后还要讨论的一点是诗的想象把它所造的意象表现于外在材料(语言媒介)时所处的与其它艺术不同的情境。

    前此所讨论过的那些艺术都极其认真地对待它们所运用的感性因素(媒介),因为它们给内容所造的形象只能是用青铜、大理石、木材之类有体积和重量的物质以及颜色和声音所能表现的。在某种意义上,诗要完成的任务当然也与此类似,因为在诗的创作过程中诗人也必经常考虑到所创造的形象是要通过语言的媒介去传达给心灵领会的。但是整个情境就因此改变了。

    3a)这就是说,在造型艺术和音乐里,感性媒介起着重要的作用,而这种材料(媒介)又各有特殊定性 ,能完全靠石头、青铜、颜色,或声音去获得具体的实际存在(获得表现)的东西就要局限于比较小的范围里了 ,所以前此所讨论过的那些艺术在内容上和在艺术构思方式上都不免局限在一种框子里。因此我们前此曾把每一门艺术和一定的艺术类型紧密地联系起来,每一类型所特有的表现方式只对某一门艺术才适合,对其它各门艺术却不适合,例如建筑与象征型艺术,雕刻与古典型艺术,绘画和音乐与浪漫型艺术,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当然,每门艺术在它的这一边缘或那一边缘,也有越界侵犯到其它艺术类型里去的情况,因此我们曾有可能谈到古典型和浪漫型的建筑,象征型和基督教型(浪漫型)的雕刻,乃至还必须提到古典型的绘画和音乐。但是这些反常越界的现象并不能达到各门艺术所特有的最高成就,时而只是某门艺术开始分出旁支时一种准备性的探索,时而标志某门艺术的转变的开始,这门艺术所掌握的内容的处理材料的方式只有等待艺术的进一步发展,才可以形成完全适合于它的艺术类型。大体说来,在内容的表现方式上最贫乏的是建筑,雕刻已较丰富,而绘画和音乐的范围则可能推广到很大。随着外在材料的观念性日益上升, (9) 随着每门艺术向多方面专门化的倾向日益增长,内容本身以及表达内容的形式也就日益多样化了。至于诗则一般力求摆脱外在材料(媒介)的重压,因而感性表现方式的明确性并不至迫使诗局限于某一种特定的内容以及某些特定构思方式和表现方式的窄狭框子里。因此,诗也可以不局限于某一艺术类型;它变成了一种普遍的 艺术,可以用一切艺术类型去表现一切可以纳入想象的内容。本来诗所特有的材料就是想象本身,而想象是一切艺术类型和艺术部门的共同基础。

    在另一部分(第二卷)讨论各种艺术类型结束时,我们就已得过与此类似的结论:艺术类型发展到了最后阶段,艺术就不再局限于某一 类型的特殊表现方式,而是超然于一切特殊类型之上。在各门艺术之中,只有诗才有可能这样向多方面发展。这种可能性在诗的创作过程中以两种方式得到实现;一种是通过对每一种特殊类型的实际加工,使其尽量发展;另一种是通过解放束缚,不再受某一类型的特殊内容和构思方式的限制,无论它是象征型的、古典型的,还是浪漫型的。 (10)

    3b)从以上所说的看来,我们所已确定的诗在科学发展中的地位也可以得到证实。诗比任何其它艺术的创作方式都要更涉及艺术的普遍原则,因此,对艺术的科学研究似应从诗开始,然后才转到其它各门艺术根据感性材料的特点而分化成的特殊支派。但是根据我们在各种艺术类型方面所已见到的情况来看,哲学阐明过程就应分两方面,一方面是对精神内容的深入研究,另一方面要证明艺术开始只在寻找适合的内容,然后找到它,最后就要越出它的范围。美和艺术 的这种概念或原则也应在各门艺术本身上得到证实。所以我们曾经从建筑开始,建筑还只是在努力寻求怎样用一种感性材料来充分表现一种精神内容,只有通过雕刻,艺术才达到内容与形式的真正的统一,到了绘画和音乐,由于要显出内容意蕴的内在性和主体性,已经达到的统一又开始分裂了,无论从构思方面看还是从感性表达方面看,都是如此。这种情况在诗里显得最突出,因为诗在它的艺术体现中基本上要脱离和降低现实感性因素,绝不是还不敢冒然进入外在现实去施展身手和体现艺术的一种创作态度。如果要对这种解放 (11) 进行科学的解释,首先就要弄清楚艺术所要设法摆脱的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和诗能采取一切内容和一切艺术形式这一情况是有密切联系的。我们也应把这种情况看作争取整体的成就,从科学 (12) 眼光来看,这种成就只应看作对局限于个别特殊这一情况的否定或扬弃。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就必须先研究由整体所否定冒充为唯一有效的那些片面性的表现。

    只有通过这样的研究,才可以看出诗也是这样一种特殊的艺术:到了诗,艺术本身就开始解体。从哲学观点来看,这是艺术的转折点:一方面转到纯然宗教性的表象,另一方面转到科学思维的散文。我们前已说过,美(艺术)这世界的界线之外一边是有限世界和日常意识的散文,艺术力求从这种散文领域里挣脱出来,走向真理;另一边是宗教和科学的更高的领域,到了这里艺术就越界转到用一种尽量不涉及感性方面的方式去掌握绝对。 (13)

    3c)因此,尽管诗用精神的(观念性的)方式把美的事物的整体再现得很完满,这种精神性毕竟也造成诗这最后一个艺术领域的缺点。为着说明这一点,我们从艺术体系中挑出建筑来和诗对比。建筑艺术还不能使精神内容统治客观材料,还不能用客观材料造成适合于精神的形象。诗却不然,它在否定感性因素方面走得很远,把和具有重量占空间的物质相对立的声音降低成为一种起暗示作用的符号,而不是像建筑那样用建筑材料造成一种象征性的符号。因此,诗就拆散了精神内容和现实客观存在的统一,以至于开始违反艺术的本来原则,走到脱离感性事物的领域,而完全迷失在精神领域的这种危险境地。在建筑和诗这两极端之间,雕刻以及绘画和音乐站在一种不偏不倚的中间地位,因为这几门艺术还能把精神内容充分体现于一种自然因素(感性材料)里,而且既可以用感官去接受,也可以用精神去领会。尽管绘画和音乐,作为浪漫型艺术,已经运用较富于观念性的材料,它们毕竟还显出客观存在的直接性(使客观存在直接显现于感官),而这种直接性随着观念性的强化,就开始消失。另一方面这两门艺术由于运用颜色和声音,比起建筑所用的材料来,能更丰富地显示出特殊细节的全貌和多种多样的形状构造。

    诗当然也要找出一个弥补缺陷的办法,这就是使客观世界呈现到眼前,达到连绘画(至少是单幅画)也不能达到的广度和多样化。不过诗所表现的永远只是一种内在 于意识的现实,如果诗也要凭艺术的体现去产生强烈的感性印象,它就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条是借助于音乐和绘画,运用不属于它本行的手段,另一条是坚守真正的诗的地位,只用音乐和绘画这两门姊妹艺术作为助手,把精神的观念,即向内心的想像说话的那种诗的想象,作为诗应特别关心的主要任务,提到突出的地位。

    诗和其它艺术的基本关系大致如上所述。关于诗艺本身的较详尽的研究,我们须按照下列几个观点来进行。

    上文已经说过,内在观念本身既提供了诗的内容,又提供了诗的材料(媒介)。但是在艺术范围以外,观念已是意识活动的最通常的形式,所以我们首先要把诗的 观念和散文的 观念区别开来。诗也不能停留在内心的诗的观念上,而是要用语言把臆造的形象表达出来。在这方面诗又有两件事要做:第一,诗必须使内在的(心里的)形象适应语言的表达能力,使二者完全契合;其次诗用语言,不能像日常意识那样运用语言,必须对语言进行诗的处理,无论在词的选择和安排上还是在文字的音调上,都要有别于散文的表达方式。

    尽管诗用语言的表达方式,诗却最不受其它各门艺术所必受的特殊材料所带来的局限和约束,所以诗具有最广泛的可能去尽量运用各种不同的艺术的表现方式,却不带任何一门其它艺术的片面性。诗的种类因此也显得最完备。

    按照这个观点,我们在下文将讨论:

    1.诗的一般意义和诗的艺术作品 ;

    2.诗的表现 ;

    3.诗的分类:史诗 、抒情诗 和戏剧体诗 。 (14)

    A.诗的艺术作品和散文的艺术作品的区别

    凡是写过论诗著作的人几乎全都避免替诗下定义或说明诗之所以为诗。事实上如果一个人事先没有研究过什么才是一般艺术的内容和表象方式,一开始就谈诗之所以为诗,就想确定诗的真正本质,那确是很困难的。这种困难会显得更大,如果从一些个别作品的特殊属性出发,就想根据这方面的认识去确定可以适用于各种诗的一般原则,这样做就会把许多性质极不相同的作品都算作诗了。如果人们接受了这种办法,然后再追问有什么理由要承认这些作品是诗,马上就会碰到上文所说的困难了。很幸运,我们在自己所站的立场上就可以克服这种困难。就一方面来说,我们一般并不是从个别现象出发去找到关于事物本质的普遍概念,而是设法从概念中抽绎出概念的实际体现,因此我们无须把一般人所称为诗的一切作品都放在我们现在所研究的范围里,都纳入我们的诗的概念里,先要知道诗的概念,然后才能确定一部作品是不是诗。就另一方面看,我们现在也无须说明诗的概念,因为诗的概念就是我们在第一卷里关于一般美和理想所已阐明过的道理。诗的本质在大体上是和一般艺术美和艺术作品的概念一致的,因为诗的想象并不像在造型艺术和音乐里那样受到材料(媒介)的限制和创作中的多方面的约束,被迫落到片面性里去,而是只要服从一种观念性的符合艺术的表现方式的基本要求就行了。所以我在这里从许多适用于诗的观点之中,只挑选下面几个最重要的:

    1.诗的掌握方式 和散文的掌握方式 的区别;

    2.诗的艺术作品 和散文的艺术作品 ;

    3.关于创作主体〔即诗人 〕的一些看法。

    1.诗的掌握方式 (15) 和散文的掌握方式

    a) 两种掌握方式的内容

    首先关于适合于诗的构思的内容 ,我们可以马上把纯然外在的自然界事物排除在外,至少是在相对的程度上排除。诗所特有的对象或题材不是太阳、森林、山水风景或是人的外表形状如血液、脉络、筋肉之类,而是精神方面的旨趣。诗纵然也诉诸感性观照,也进行生动鲜明的描绘,但是就连在这方面,诗也还是一种精神活动,它只为提供内心观照而工作。对这种内心观照,精神性的事物比起具体显现于感官的外在事物毕竟是较亲切较适合的。所以在全部事物之中,只有那些可以向精神活动提供动力或材料的才可以出现在诗里。例如作为人的环境或外在世界的那些外在事物本身并没有什么意义,只有在和人的意识中精神因素发生联系时,它们才有重要的意义,才成为诗所特有的对象,适合于诗的对象是精神的无限领域。它所用的语文这种弹性最大的材料(媒介)也是直接属于精神的,是最有能力掌握精神的旨趣和活动,并且显现出它们在内心中那种生动鲜明模样的。语文这种材料就应用来完成它所最胜任的表现,正如其它各门艺术各按自己的特性去运用石头,颜色或声音一样。从这个观点来看,诗的首要任务就在于使人认识到精神生活中各种力量,这就是凡是在人类情绪和情感中回旋动荡的或是平静地掠过眼前的那些东西,例如人类思想、事迹、情节和命运的广大领域,尘世中纷纭扰攘的事务以及神在世界中的统治。所以诗过去是,现在仍是,人类的最普遍最博大的教师,因为教与学都是对凡是存在 的事物的认识和阅历。星辰,动物和植物都不能认识和阅历它们本身的规律,但是人只有在认识他自己和他周围的事物时,才是符合他本身的存在规律而存在着。人必须认识到推动他和统治他的那些力量,而向他提供这种认识的就是形式符合实体内容的诗。 (16)

    b) 两种掌握方式的区别

    但是散文的 意识也可以掌握上文所说的内容,也能教人认识到普遍规律,也会就五光十彩的现象世界的分散的个别现象来进行区分,整理和解释。这就引起了一个问题:内容既可能类似,散文和诗在观念方式上究竟有什么基本区别呢?

    1.比起艺术发展成熟的散文语言来,诗 是较为古老的。诗是原始的对真实事物的观念,是一种还没有把一般和体现一般的个别具体事物割裂开来的认识,它并不是把规律和现象,目的和手段都互相对立起来,然后又通过理智把它联系起来,而是就在另一方面(现象)之中并且通过另一方面来掌握这一方面(规律)。因此,诗并不是把已被人就其普遍性认识到的那种内容意蕴,用形象化的方式表现出来;而是按照诗本身的概念,停留在内容与形式的未经割裂和联系的实体性的统一体上。

    1a)由于运用这种观照(认识)方式,诗把它所掌握的一切都纳入一个独立自足的整体里,这种整体固然内容丰富,可以包括范围广阔的情境、人物、动作、事迹、情感和思想,但是这些广泛复杂的东西却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由一个原则产生和推动的,其中每一个别事物都是这一原则的具体表现。所以在诗里凡是普遍性的理性的东西并不表现为抽象的普遍性,也不是用哲学证明和通过知解力来领会的各因素之间的联系,而是一种有生气的,现出形象的,由灵魂贯注的,对一切起约制作用的,而同时表达的方式又使得包罗一切的统一体,即真正灌注生气的灵魂,暗中由内及外地发挥作用。 (17)

    1b)在诗里这种掌握,塑造形象和表达还是纯粹认识性的 。诗的目的不在事物及其实践性的存在,而在形象和语言。人一旦要从事于表达他自己 ,诗就开始出现了。有表达出来的话就是因为有表达的需要。人一旦从实践活动和实践需要中转到认识性的静观默想,要把自己的认识传达给旁人,他就要找到一种成形的表达方式,一种和诗同调的东西。姑且只举一个例子,希罗多特在他的《历史》里载过一首两行体的短诗,歌颂因守卫托莫庇莱关口而牺牲的将士们,诗的内容很简单,只是一句枯燥的叙述:三百个斯巴达人在这里和四千敌军进行过战斗,但是有意思的是要刻个墓碑铭,使当代人和后世人知道这一英勇事迹,所以碑铭采取了诗的表达方式,这就是说,碑铭要显得是一种“制作”(诗),让内容保持它原有的简单面貌,而表达出来的话却是着意制作出来的:这样表达观念的语文着意要使自己有别于寻常的话语,造成了一首两行体短诗,因此就具有较高的价值。 (18)

    1c)从此可见,就连单从语言方面来看,诗也是一个独特的领域,为着要和日常语言有别,诗的表达方式就须比日常语言有较高的价值。总之,无论从语言来看,还是从一般观照方式来看,我们都必须把在寻常的艺术性散文还未发展成熟之前 就已存在的原始的诗,和在散文的生活情况和语言都已完全发展成熟时发展出来的诗的掌握和语言,区别开来。前者在思想和语言两方面之成为诗是无意的或自发的,后者为着要跨进自由的艺术领域,有意地要脱离前一个领域,所以有意地或自觉地要和散文对立起来。 (19)

    2.其次 ,诗所要脱离的那种散文 意识要有一种和诗不同的思想和语言。

    2a)这就是说,从一方面看,散文意识看待现实界的广阔材料,是按照原因与结果、目的与手段以及有限思维所用的其它范畴之间的通过知解力去了解 的关系,总之,按照外在有限世界的关系去看待。因此,每一个特殊事物时而被错误地看成独立的,时而又被简单地联系到其它事物上去,因而也就只按照它的相对性和依存性来认识的,不能达到一种自由的统一。这种自由的统一在它的一切派生和具体化(分化)中始终还是一个完整的自由的整体,其中各个方面(因素)都只是这一个 内容所特有的开展和显现,这一个内容就是中心和起融合(联系)作用的灵魂,实际上起灌注生气于整体的作用。所以上述通过知解力的思维方式只能得出一些关于现象的特殊规律,既要使特殊事物与普遍规律之间的割裂和简单的联系僵化起来(成为死板的),又要使这些规律本身互相分裂成为一些固定的特殊现象,它们的关系也只能以外在有限事物的形式被人认识。 (20)

    2b)从另一方面看,日常的 (散文的)意识完全不能深入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本质以及它们的理由、原因、目的等等,它只满足于把一切存在和发生的事物当作纯然零星孤立的现象,也就是按照事物的毫无意义的偶然状态去认识事物。诗的观照把事物的内在理性和它的实际外在显现结合成的活的统一体在散文意识里固然也并非由于知解力加以割裂而完全被消灭,但是散文意识所缺乏的正是上文所说的对事物的内在理性和意义的洞察,因而这种内在理性和意义对于意识就成为空洞的,不能满足理性方面的兴趣。这样,对世界及其各种关系融贯一致的理解就被对一些并列杂陈无关轻重的事物的浮面认识所代替。这些事物固然也可以显出外表方面的丰富生动,却终不能满足更深刻的需要。因为正确的观照和纯洁的心智只有在从现象中确实可以看到和感到现象所体现的本质与真理时,才获得满足。外在的有生命的事物如果不能显现出独特的意义丰富的灵魂,对于较深刻的心灵来说,就还是死的。 (21)

    2c)第三,玄学的思维 (22) 可以克服凭知解力的思维和日常散文意识的观照方式的上述缺陷,就这一点来说,它与诗的想象有血缘关系。因为理性认识既不单看偶然的个别特殊现象而忽视现象的本质,也不满足于上文所说的凭知解力的观念和感想所犯的割裂和简单联系的毛病,而是要把有限的观察(凭知解力的思维)所视为彼此分散孤立的或是没有形成统一体而简单联系在一起的事物结合成为自由的整体。但是玄学的思维只以产生思想为它的结果,它把实在事物的形式变成纯概念的形式。纵使它也能按照现实事物的基本特殊性和客观存在去认识事物,也毕竟要把这些特殊性相提升为一般的观念性的因素,它只有靠这种一般的观念性的因素才能自由活动。因此,玄学的思维就造成一个和现象世界对立的新的世界。这个新的世界固然也显出现实世界的真理,但是这种真理在现实世界本身里却显不出自己就是它所特有的灵魂或使它成其为它的那种力量。玄学思维只是真理和现实世界在思维中 的和解,诗的创造活动却是真理和现实世界在现实现象本身中 的和解,尽管这种和解所采取的形式仍然只是精神性的。 (23)

    3.从此可见,诗和散文是两个不同的意识领域。在古代,还没有一种依据宗教信仰和其它范围知识的明确世界观来形成一套有条有理的观念和知识的体系,也还没有规定人类实际活动要符合这套知识体系,诗就比较轻而易举地发挥它的作用。因为当时散文还没有作为内心世界和外在世界的一种独立的领域而与诗对立,即还没有成为诗首先要克服的一个领域。诗的任务还只限于就寻常意识进行加工,使它的意义深化,使它的形象明朗化。等到散文已把精神界全部内容都纳入它的掌握方式之中,并在其中一切之上都打下散文掌握方式的烙印的时候,诗就要接受彻底重新熔铸的任务,它就会发现散文意识不那么易听指使,而是从各方面给诗制造困难。诗就不仅要摆脱日常意识对于琐屑的偶然现象的顽强执着,要把对事物之间联系的单凭知解力的观察提高到理性,要把玄学思维仿佛在精神本身上重新具体化为诗的想象,而且为着达到这些目的,还要把散文意识的寻常表现方式 转化为诗的表现方式,在这种矛盾所必然引起的意匠经营之中,还必须完全保持艺术所应有的自然流露和原始状态的自由。 (24)

    c) 诗的观照向特殊方面分化

    我们已经极概括地讨论了诗的内容,并且把诗的形式和散文的形式也区别开来了。最后还要提到的第三点 就是诗向特殊方面的分化。在这一点上比起其它发展不那么丰富的艺术来,诗的发展就较为丰富。建筑固然是许多不同的民族都有的而且持续到许多世纪之久的,雕刻却只在古代已由希腊人和罗马人发展到它的最高峰,绘画和音乐则到近代才由信基督教的各民族发展到它们的高峰。诗却不同,它几乎在一切民族中和一切时代中都很繁荣,只要那些民族和时代有什么艺术成就的话。因为诗是包罗全部人类精神的,而人类向特殊方面的分化是很复杂的。

    1.因为诗的题材并不是科学抽象的一般,而是体现于个别具体事物的理性,所以诗始终要受民族特性的约制。诗出自民族,民族的内容和表现方式也就是诗的内容和表现方式,这就导致诗向许多特殊方面分化。东方诗、意大利诗、西班牙诗、英国诗、罗马诗、德国诗等等在精神、情感、世界观、表现方式等方面都各不相同。

    诗也随时代的不同而出现与此类似的复杂的差别。例如现代德国诗是不会在中世纪乃至三十年战争时代出现的。目前使我们感到最大兴趣的一些具体问题都是和整个现代历史发展分不开的。每个时代各有它的较宽或较窄的,较高尚自由或较低劣的观感方式,一般都有它的特殊的世界观,正是要由诗尽可能地运用表达人类精神的语言,最明确地最完善地表达于符合艺术的意识。

    2.在这些民族特性、时代观感和世界观之中又有某一些比另一些更适宜于诗,例如东方的意识方式比起西方的(希腊的是例外)就较适宜于诗。在东方,未经分裂的、固定的、统一的、有实体性的东西总是起着主导作用,这样一种观照方式本来就是最真纯的,尽管它还不具有理想的自由。西方却不然,特别是在近代,出发点总是由无限(绝对真理)分裂出来的无限个别特殊的东西,由于这样把事物划分成为一些孤立的点,每种有限事物在意识中就获得一种独立性,尽管如此,有限事物毕竟还是逃不脱相对性的。对于东方人来说,没有什么东西是真正独立的,一切显得是偶然的东西都要还原到太一和绝对,都要在太一和绝对中找到它们的不变的中心和完备的形式。

    3.尽管各民族之间以及许多世纪的历史发展过程的各阶段之间有这些复杂的差别,但是作为共同因素而贯串在这些差别之中的毕竟一方面有共同的人性,另一方面有艺术性,所以这民族和这一时代的诗对于其它民族和其它时代还是同样可理解、可欣赏的。在上述两方面,希腊诗特别不断地重新受到许多民族的欣赏和摹仿,因为在希腊诗里,纯粹的有关人性的东西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艺术形式上,都达到最完美的展现。 (25) 再如印度诗,不管其中世界观和表现方式和我们的有多么大的隔阂,对于我们却不是完全陌生的。我们可以看出近代一个主要的优点就在吸收艺术和二般人类精神财富的敏感日益发展起来了。

    诗既然在上述几方面经常趋向个别特殊化,我们在这里就一般 来讨论诗艺,这种可以单作为一般来确定下来的一般,就不免很抽象、很枯燥。所以如果我们要谈真正具体的诗,就必须按民族和时代的特点来理解观照的精神所创造的形象,而且连诗人的主体方面的个性也不应忽视。

    以上就是我对于一般诗的掌握方式所要提出的一些观点。 (26)

    2.诗的艺术作品和散文的艺术作品

    诗不能停留在单纯的内心观念上,它必须表现于既有四肢五官而又构成整体的诗的艺术作品。这个新题目所要求的多方面的研究可以按下列次序来总结和排列:

    第一,提出诗的艺术作品 一般所必有的最重要的因素。

    其次,划分散文表现 的主要种类,这只就可以用艺术处理的那部分散文来说。

    第三,只有从此出发,我们才可以详论自由的 艺术作品这个概念。

    a)诗的艺术作品的一般性格

    就一般 来讨论诗的艺术作品 ,我们只须复述已经提过的要求:像一切其它自由想像的产品一样,诗的艺术作品必须表现成为一个完满自足的有机的整体。这个要求只能用以下的方式来满足:

    1.第一 ,贯串一切的内容本身就应是一个统一体,不管这内容是一种动作和事件的明确目的,还是一种情感和情欲。

    1a)一切部分都要依存于内容的这种统一体,才显得出具体的自由的融贯一致。要达到这一点,就只有一个办法:所选的内容不是抽象的一般 ,而是人的行动和情感,人的目的和情欲,这些因素属于某一具体个人 的精神,心情和意志,是从这个人的个性本身这种特殊土壤中生发出来的。

    1b)因此,应该表现出来的一般和通过性格事件和动作来使这一般达到诗的表现的个别人物这二者之间既不应彼此脱节,又不应只有个别人物仅为抽象一般服务的联系,这两方面必须生动具体地交融在一起。例如《伊利亚特》史诗里希腊人和特洛伊人的战争以及希腊人的胜利都是与阿喀琉斯的狂怒分不开的,这位希腊将领的狂怒成了在全诗中起联贯作用的中心。 (27) 我们当然也看到一些诗作品,其中基本内容时而只是一般性的,时而这一般性也获得较具体的展现。例如但丁的伟大史诗《神曲》所写的是整个神的世界,却也写出极多种多样的个别人物在受地狱的惩罚,净界的洗罪和乐园的幸福。但是就连在《神曲》里一般和个别也并没有抽象地割裂开来,个别具体人物也不是只为一般(神)服务。因为在基督教的世界里,主体(个别人物)并不是被理解为神性的一种纯粹偶然的体现,而是被理解为本身就是一种无限的(绝对的)目的。所以在这里普遍的目的,即在降灾与降福中所显示的神的公道,都显现为个别人物本身所固有的东西,本身的永恒旨趣和生命。在这种神的世界里占重要地位的是个人:在国家政权下,个人可以被牺牲,以便拯救一般,即国家政权;但是在对神的关系上,在神的领域里,个人却是自在自为的目的。 (28)

    1c)第三,向人类情感和动作提供内容的那种一般也应该表现成为本身就形成一种独立自足的完整的世界。例如我们在现代听到人提起某一个武官,将军,职员或教授之类人物,就会想起这类人物在他们的地位和环境中想做些什么事和能做些什么事,我们对这类人物的旨趣和活动就只能想到一种空洞的内容,这种内容有时本身不是一个独立自足的完整体,而是和外在事物有千丝万缕的牵连和依存关系,有时这种内容只是一个抽象的整体,即和本来完整的人格个性割裂开来的一般,例如“义务”之类。另外也有一种与此相反的情况,内容比较真实,本身也形成一个独立自足的整体,却只用一句话 就可以说完,没有进一步地发挥,没有运动,很难说这种内容属于诗还是属于散文。例如《旧约》中的“上帝说要有光,于是就有了光”那句伟大的话,从它的纯真品质和深刻意义来看,既是最雄伟的诗,也是很好的散文。此外还有“我是主,是你的上帝,我以外你不能有别的上帝”和“你应该孝敬父母”之类神谕,以及毕达哥拉斯的金箴和梭罗门的格言也属于这一类。像这类意味深长的语句仿佛是存在于诗和散文尚未分开之前的。但是这类语句纵使有许多结集在一起,也很难说就是诗的艺术作品,因为一篇独立自足的完整的诗须有发展,须有部分的结构,因此须是这样一个统一体:它按照本质从自身中产生出它的不同方面和部分的实际具体化。这一要求在造型艺术中,至少是从形象方面来看,是显而易见的,在诗的艺术作品中尤其重要。 (29)

    2.从这里我们就要转到第二点 ,即有机的肢体结构,亦即艺术作品分化为一些个别特殊部分,为着要构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这些个别特殊部分就须显得是各自独立地形成的。

    2a)这个重要的特色有一个根由:一般说来,艺术有留恋个别特殊事物的倾向。它和知解力不同,知解力总是急忙地跑着,它对待繁复的现象不外取两种方式:一种是认识的方式,从一般观点出发,把繁复的现象摆在一起来看,把它们抽象成为感想和范畴(概念);另一种是实践的方式,使它们服从某些具体的目的,因而使个别特殊的东西不能充分行使它们的独立自在权。从知解力的角度来看,个别特殊的东西都只有相对的价值,在它们上面多操心,是徒劳无益、令人厌倦的。但是从诗的掌握和创作的角度来看,每一个部分和每一个细节都有独立的兴趣和生动性,所以诗总是喜欢在个别特殊事物上低徊复复,流连不舍,带着喜爱的心情去描写它们,把它们看成各自独立的整体。无论诗用作艺术作品中心的旨趣或内容意蕴多么重大,它毕竟要通过细节来使这种旨趣具体化,正如人体上每一个组成部分乃至每一个指头都以最精巧的方式构成一个完满的整体一样;一般说来,现实中每种个别特殊事物都各自形成一个独立自足的世界。所以比起追求断语和结论的知解力来,诗的前进步伐要迟缓些。对于知解力(无论就认识性的观察还是就实践性的目的和意图来说),关键在于最后的结果而不大在于达到结果所经历的过程。

    至于诗留恋细节的描绘,究竟应该达到多么大的程度,我们已经说过,诗的任务并不在于按照显现于感官的形状,去详细描绘纯粹外在的事物。如果诗以此为主要任务而不使这种描绘反映出外在事物的精神联系和旨趣,它就变成冗长乏味了。诗尤其要避免在描绘细节上和自然界现实事物比赛详细的程度。就连绘画在描绘细节上也应谨慎,不要超过绘画所应做到的限度。在诗方面还要考虑到两点:一点是诗只能在内心观照上起作用,另一点是诗要把一眼就能看遍和认识清楚的事物分散为一些陆续呈现于意识的运行行列,过分详细的细节描绘必然使对整体的认识遭到混乱和破坏。所以诗如果要把在现实中同时发生而且因此互相联系的许多不同的行动和情节展现在我们的眼前,它就要克服它所特有的困难,因为它只能把同时发生的动作和情节当作先后承续的序列来描述。————关于这一点以及上文所说的留恋细节和步伐迟缓之类情况,不同种类的诗却有不同的要求。例如就史诗来说,它在描写个别特殊的外在事物上所花的工夫既不同于戏剧体诗,也不同于抒情诗,因为戏剧体诗的进展速度较快,抒情诗只涉及内心生活。 (30)

    2b)其次 ,通过上述办法,艺术作品的各个特殊部分就成为独立的 。这种情况好像和我们原先定为首要条件的统一就要直接发生矛盾,但是这种矛盾其实只是一种假象。因为各个特殊部分达到独立,并非通过它们之间的互相割裂,而只是由于表现方式能显示出各个不同的方面和部分之所以被描述出来,正因为它们各有自己所特有的生气,都站在各自特有的自由的立足点上。如果各个特殊部分没有各自特有的生气,这种作品就会变成枯燥的、死板的,因为艺术通常都要把一般表现于实在的特殊事物,才能使一般获得客观存在(生命)。 (31)

    2c)但是这些个别特殊部分尽管各有独立性,毕竟还是要互相联系,使它们所展开和表现的那个单整的 基本主题思想显现为对全部个别特殊因素起统摄和结合的作用的统一体。如果诗不能站在它所应站的高度上,它就经受不起这一要求的考验,很容易遭到失败,使作品由自由想像的境界退到散文的领域。使各部分结合在一起的那种联系不应该只是一种单纯的符合目的 的要求。因为从目的论的观点来看,目的就是单就它本身而被人设想和愿望的一般,这种一般固然也要使它所借以实现的那些个别特殊因素和它自己(一般,即目的)相符合,但是毕竟把这些特殊因素只当作一种手段或工具来利用,这样就剥夺了它们各自的独立自由,因而也就剥夺了它们的生气。在这种情况下,个别特殊因素只是着意地(人为地)联系到一个目的上去,而这个目的须作为唯一的能发生效用力量而被突出地摆出来,如果把一切其它因素都隶属于目的而抽象地加以利用,自由的艺术美对这种基于知解力的不自由的情况是要抗拒的。 (32)

    3.因此,艺术作品中各部分所应显示出的统一和上文所说的那种人为的统一不能相同。我们现在可以把艺术统一的两重特性分述如下:

    3a)第一 ,每一部分都要保持上文所要求的各自特有的生气,如果我们追问个别特殊因素一般有什么理由被纳入艺术作品,那么,我们就说:这种理由就在艺术作品所要表现的那个单整的 基本主题思想,所以一切个别具体的东西都应以这个主题思想为它们的真正的根源。这就是说,一部诗作品的内容本身应该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因而凭内容(主题思想)本身就足以导致各个不同方面的丰富多彩的展现。这些不同方面在实现中尽管好像互相矛盾,却都以本身统一的主题内容为基础。情况也只能是这样,如果主题内容本身,按照它的概念和本质,就是一种由各个特殊方面所组成的本身完满的协调一致的整体。所以这些特殊方面本来就是主题内容所特有的,只有通过它们,内容的独特意义也才能真正展现出来。总之,只有本来就属于主题内容的这些 特殊部分才应在艺术作品中表现为实在的、本身能发挥效用的和有生命的东西,而且它们一开始就有一种植根于本质的隐藏的(潜伏的)协调一致,尽管它们在展现出各自的特性时,可能显得好像互相矛盾。 (33)

    3b)其次 ,艺术作品既然表现于实在 现象的形式,为着不至损害对实在事物的生动的反映,艺术的统一就应只是一种内在的 联系,把各部分联系在一起,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且没有着意联系的痕迹。只有这样由精神灌注生命的有机的统一体才是真正的诗。这和散文的符合目的性的统一是对立的。这就是说,只要个别特殊的因素还显得只是服务于某一具体目的的手段,它们就只是为另一事物(即所想望的目的)而存在,就没有而且也不应有它们本身所特有的价值和生命。这种符合目的性显示出它对客观事物的统治,客观事物就是被利用来实现目的,但是艺术作品却可以使它用来展现中心内容的那些个别特殊因素显得是独立自由的,而且它也必然要这样,因为这些个别特殊因素就只是上述内容本身采取了和它相适应的那种实际客观存在的形式。

    我们可以因此回想玄学思维的活动。玄学思维也是一方面要从本来不具体的一般中推演出特殊,使它具有独立性,但是另一方面也要明确地证明:在由特殊所构成的整体之内,只有本来就已含在一般里的特殊才展现出来,因而恢复到一般与特殊的统一,只有这样,才成为真正具体的统一,才是通过它本身所含的差异及其和解而实现的统一。用玄学思维的哲学通过这种处理方式也能创造出作品来,和诗的作品颇相似,通过内容本身而获得一种本身完满自足的统一以及各部分的划分。但是在对这两种活动进行比较之中,除掉纯粹玄学思维和专事描述或表现的艺术之间的差别以外,我们还应指出另一个重要的差别:哲学的演绎固然要证实特殊方面的必然性和实在性,但是它还要通过对特殊方面进行辩证的否定,明确的证明,只有在具体的统一体里,特殊方面才可获得它的真实性和稳定性。诗却不进一步作出这种明确的证明。在每一部诗作品里,协调的统一固然也应充分表现出来,作为灌注生气于整体的力量,也要对一切个别特殊因素起作用,但是这种统一的出现并不是由艺术明确证明,而是内在于(潜伏在)作品本身的,正如灵魂直接活跃在身体的每一部分,并不因此就消除这些部分的独立存在的模样。这种情况在声音和颜色里也可以见出。黄、蓝、绿、红是些不同的颜色,彼此可以完全对立,却仍可以按颜色的本质,构成和谐的整体,并无须就它们的统一说出明确的理由。基音、第三度音和第五度音也是一些不同的声音,却能构成三和音的协调,而且这些声音只有保持各自特有的独立自由的声响,才能构成这种三和音的协调。 (34)

    3c)关于艺术作品的有机统一和各部分的划分,还有些重要差别是由艺术作品所属的特殊的艺术类型 和所用为表现方式的诗的种类 所造成的。例如象征型的诗由于内容的意义比较抽象,不大明确,就达不到古典型的诗所能达到的那样高度纯真的有机结构。我们在第一卷里已经说过,在象征型艺术里,普遍意义的内容与体现内容的实际现象之间的联系是比较松散的,因此,个别特殊因素时而保持较大的独立性,时而像在崇高风格里那样,特殊遭到否定(抹煞),以便使所要表现的那种独特的 力量和实体较易于掌握,时而把自然界和精神界的一些彼此异质或互不相干的个别特殊因素打谜语似地结合在一起。在浪漫型艺术里情况就不同,内心生活内省默察它本身 ,只向心灵揭示它本身,让个别特殊的外在现实事物有较广阔的独立展现的余地,所以浪漫型艺术固然也必须显出全体各部分的联系和统一,却不能像在古典型艺术里那样清楚、那样牢固。

    与此类似,史诗对外在事物可以进行范围较广的描绘,在情节和事迹的穿插上也可以多花些工夫,因此,各部分的独立性加强了,整体的统一也就不那么贯彻到底。比起史诗来,戏剧体诗却要有较紧凑的联系,不过浪漫型的诗在运用戏剧体时也允许有许多穿插,对内心世界和外在世界的具体事物特征也进行详细的描绘。抒情体诗有各种各样,所用的表现方式最为繁复,它时而叙事,时而只是表达情绪和观感,时而平静地向前发展,较严格地遵守起贯串作用的统一,时而纵情奔放,毫无约束,见不出统一。 (35)

    以上就是诗的艺术作品的大概情况。

    b)诗与历史写作和演讲术的区别

    其次 ,为着更明确地指出由上述有机方式形成的诗和散文的 描述之间的差别,我们想专谈两种散文,这两种散文在各自的界限之内是最能接近艺术的,它们主要是历史写作的艺术和说话修辞的艺术。

    1.关于历史写作 ,它至少在一个方面容许艺术活动有充分发挥作用的余地。

    1a)人类宗教生活和政治生活的发展以及在这些领域里积极活动,实现伟大目的于事业,或在事业中遭到失败的那些最杰出的人物和民族的事迹和命运,这些就是历史叙述的对象和内容。这些对象和内容本身就是有重大意义的、真实的、引人入胜的,但是历史家尽管要竭力忠实地再现真人真事,他却仍应把这些真人真事的丰富多彩的内容摆在心里想一想,纳入自己的观念体系里,然后把这种内容加以再造和表现。在这种改造中,历史家还不能满足于个别史实的单纯的正确,而是要把所理解的忠实加以排比和整理,使一些分散的个别的情况和事件互相联系起来,组织成为一个联贯的整体;一方面使读者可以根据这种叙述,对有关的民族,时代以及当事人物的外在环境和内心的伟大或弱点,形成一幅明确的显出性格特征的图景,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全体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以及它们对一个民族或一个事件的内在的历史意义。就是在这种理解上我们现在还常谈到希罗多特、图什第德斯、克塞诺芬 (36) 以及其它少数几位历史家的艺术,并且把他们的记载当作语言艺术的经典作品来赞赏。 (37)

    1b)尽管如此,连最完美的历史著作毕竟不属于自由的艺术,甚至用诗的辞藻和韵律来写成历史著作,也不因此就变成诗。因为历史著作不仅在写作 方式上,尤其在历史内容 上,都是散文性的。我们现在更仔细一点来看看这个问题。

    最初要求用诗和艺术去表现的是英雄时代的事迹,只有到英雄时代终止时,在题材和本质上都真正是属于历史的东西才开始:因为到了那个时候,生活的明确性和散文气味的实际情况以及理解和表现这种实际情况的能力都才开始出现。例如希罗多特所描述的不是希腊人对特洛伊的远征而是波斯战争,他从多方面进行过辛勤的研究和审慎的考察,以便对他想要叙的那段历史掌握住充分的知识。印度人,一般地说,东方人(几乎只有中国人是例外)都没有真正历史写作所必需的散文感觉,他们对当前事物不是凭宗教观念就是凭幻想作出歪曲的解释和穿凿附会。 (38)

    一个民族的历史时期的散文因素可以分述如下:

    第一 ,要有历史,就要有一个基于宗教的或世俗政权的公团(社会),其中有法律和制度之类,这些是特别制定的,或是已作为普遍的法律而生效,或是将使其生效。

    其次 ,这种公团为着维持或改革它的现状,就要采取一些具体的行动,这种行动可能是一般性的,形成当时所要涉及的主要任务。要决定和执行这些行动,就必然要有些相应的个别人物。这些个别人物如果能证明自己的个性适应当前情况的内在规律所提出的共同目的,他们就是伟大的杰出的人物;如果他们没有能力去实现这种共同目的,他们就是些庸人;如果他们不为当时大事业而奋斗,只听他们自己的那种与共同目的不相容的个性去摆布,他们就是些坏人。如这几种情况之中有哪一种出现,我们在第一段(A1)里对真正的诗的内容和世界情况所要求的那些条件就还不存在。就连伟大人物所要实现的那种有实体性的目的也还多少是既定的,强加于他们的,因此他们就还没有达到普遍目的 (39) 和整个个性完全相等的那种个性的统一,普遍目的和个性还没有融合成为一种完满自立的整体,成为一种自为的本身就是目的的目的。纵使这些个别人物由自己定出自己的目标,形成历史对象的毕竟不是个别人物的精神和心情自由或不自由;不是他们个人的生动的面貌,而是原已存在的不依存于个人的现实世界对所追求的目的所起的作用。此外,在历史的情况中偶然因素的作用也常出现。一方面是本身具有实体的东西,另一方面是个别现象和事件的相对性以及人物在他们的情欲,意图和命运中所显示的主体性,这两方面发生了破裂脱节。这种情况在散文式的生活里比起诗中的奇迹还更离奇莫测,诗总是要抓住带有普遍性的东西。

    第三 ,历史的动作(情节)和真正诗的动作(情节)在实现 方式上也有差别,在实现历史的动作之中,散文生活所特有的人物主体的特性和实现普遍目的时所必需的关于法律,原则和箴规之类的思想意识之间常发生分裂;此外,要实现预定的目的,就要做许多准备工作,而这些准备工作所要用的外在手段范围很广,和许多其它事物有牵连和依存关系,当事人须运用知解力,机智和散文性的观点,根据所采取的行动目的,对这些准备工作手段加以调节和利用。这并非一伸手就可以做到的事,往往要经过周详的准备。因此,为达到一个 目的所采取的许多实现措施在内容上往往是完全偶然的,没有内在的统一;或是只从对目的的见解出发,只着眼到那些措施的实际效用,它们并不是从直接的独立自由的生命灌注来的。 (40)

    1c)历史家没有理由抛开他所处理的内容中的散文性的 性格特征,或是把它们转变为诗的 。他须如其本然地 描述摆在面前的事实 ,而不加以歪曲或是用诗的方式去改造。尽管历史家可以努力把他所描述的那个时代,民族或具体事迹的内在意义和精神作为他所叙述的内容的内在核心和联系各个环节的纽带,他却不应强使摆在面前的情境、人物和事迹来削足就履似地牵就他所悬的这个目标。他纵然可以抛掉完全偶然和毫无意义的东西,仍然应该保持情境,人物和事迹本来就有的那种偶然性、依存性和盲目任意性。在传记里情况略有不同,传记当然有可能显出个别人物的活生生的性格和独立的统一,因为在传记里个别人物是叙述的中心,一方面是从他发出的言行,另一方面是对他发生影响的外在事物。但是一个历史人物显出两个不同极端中的一个 (41) 。因为一个历史人物尽管也显出一种主体的统一,另一方面却也要碰到许多事件和情况,它们彼此并无内在联系,或是不由当事人的意志而把他牵连进去的。例如亚历山大当然是他那个时代的最杰出的人物,他是凭他那种与当时世界情况合拍的个性,去决定远征波斯皇帝的,但是他所征服的那部分亚洲却只是由许多民族拼凑起来的一种偶然的整体,他所经历的那些事件只是一些外在于他的而他直接面临的客观现象。————最后,如果历史家凭主观的见解,替这类事情找出绝对的根由,把一切归原到神,在神的面前,一切偶然的东西都消失了,一种较高的必然性就被揭示出来了。有这种想法的历史家应该考虑到事情的真实情况,不能侵犯诗的特权。对于诗,这种实体性的方面才是主要的,只有诗才有改造现成材料的自由,使外在事物符合内在的真理。 (42)

    2.其次 ,演讲术 (43) 显得是较接近自由的艺术。

    2a)因为演说家虽然也要从现实世界某些实际情况和意图中取得他说话的机会和内容,但是他所说出来的东西首先 出自他的自由判断,他所特有的思想方式以及他这个主体固有的,他可以全心全意地坚决拥护的目的(宗旨)。其次 ,他对选择内容和处理内容两方面都有绝对的自由,所以往往给人一种印象,仿佛他的话语是一种完全独立的精神产品;第三 ,演说家不能只针对我们的科学的或其它单凭知解力的思维来说话,他要说服我们相信某些信念,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就要设法影响整个的人,如情感和观点等等。所以他的内容不能只是他想我们发生兴趣的那个主旨以及他想我们去实现的那个目的这两方面的抽象概念,而是在绝大部分也要根据一定的现实情况,使他的陈述一方面含有实体性的普遍真理,另一方面又采取具体现象的形式,把它输入我们的具体意识。所以他不能单凭逻辑推理和下结论的方式去满足我们的知解力,而是也要激发我们的情感和情欲,震撼我们的心灵,充实我们的认识,总之,通过心灵的一切方面来感动听众,说服听众。 (44)

    2b)从正确的角度来看,演讲术尽管有这种表面的自由,却仍在最大程度上受实践方面的目的性规律 的管辖。

    第一 ,一篇演讲的真正的感动力并不在于演讲当前所针对的那个目的(个别具体事例),而在个别事例可以纳入 的法律,规则,原则之类普遍规范。这些规范作为国家的现行法,或是作为伦理的,法律的或宗教的箴规、情操、教义等等,原已采取普遍的形式而独立存在。作为演讲出发点的那种具体情况和目的和这些普遍规范本来就是分裂开的而且还要分裂下去。演说家当然有意图 要把个别事例和普遍规范统一(结合)起来,但是在诗里(正因为诗总是诗)一开始就是现成的那种统一,在演讲术里却只是演说家所企图实现的主观目的,至于这个目的的实现却不是演讲词本身范围以内的事。所以演说家所能采取的唯一办法就是纳特殊于一般 ,这样就使得演讲的个别具体事例并不是凭它本身自由发展而达到与普遍规范结成直接的统一,而是被摆到原已独立存在的法律道德习俗之类普遍规范之下,才显出它的意义。演讲术的基本类型不是在具体显现中的主题思想所显出的自由生命,而是对概念(普遍原则)与实际存在(个别事例)的分裂进行简单的联系以及对统一的要求。

    举例来说,传教士往往就须采取上述纳特殊于一般的方式去布道。他的依据就是一般性的教义以及这教义所派生的伦理政治等方面的基本原则和行为规范,碰到各种各样的个别事例,就把它们摆在这类教义和原则下面去看,因为这类教义在一般人的宗教意识中原已作为实体性的东西而存在,应该在一切个别事例中得到运用、信仰和承认。传教士当然可以向心灵申诉,先让神的法律从自己的心灵中涌现出来,然后把听众引导到也从这种源泉里去认识神的法律;但是神的法律并无须靠个别的具体事例得到体现,而是要作为命令、规章和信条,以它们的统摄一切的形式被输入听众的意识。

    这种情况在法庭的演说里更为明显。法律也涉及两方面:一方面主要是一个具体的案件,另一方面是把这具体案件摆在普遍观点和法律之下去看。关于第一方面,对案件中实际发生的事情进行必要的审查,以及就一切个别情境和偶然事件进行搜集和排比参较之类工作,这种工作就已具有散文性。比起自由创造的诗艺来,这种法律程序就不同,既迫切需要对实际情况的知识,而掌握和传达这种知识又很费事。具体事实要经过分析,不仅要分析涉及的各个方面,而且还要把每个方面以及整个案情都结合到原已独立存在的固定的法律前提去看。————不过就连在法律事务之中,打动人心和激发情感的工作也还有发挥作用的余地。因为对所审案件中的是非曲直可以描绘得很生动,这样就不会导致单靠单纯的判断和一般说服。生动具体的描绘可以使听众对全部案件有亲领身受之感,不会漠然无动于衷,而会从案件中看到切身的利害关系。 (45)

    其次,一般说来,演说家在演讲里的最高终极旨趣并不在于艺术的描述和完美的刻划,他还有一个越出艺术范围的目的,他的演讲的形式结构毋宁说只是一种最有效的手段,利用来实现一种非艺术性的目的或旨趣。从这个观点来看,他感动听众,也不单是为感动而感动,听众的感动和信服也只是一种手段,便于达到演说家想要实现的意图。所以对听众来说,演说家的描述也不是为描述而描述,也只是一种手段,用来使听众达到某一种信念,做出某一种决定,或采取某一种行动。

    由于这些缘故,演讲术就丧失了它的自由面貌,变成了一种有意图的东西,一种履行职责的号召,而这种意图的实现并不是演讲及其艺术处理的结果 ————这是我们要提的第三点 。诗的艺术作品却只有一个目的:创造美和欣赏美;在诗里,目的和目的的实现都直接在于独立自足的完成的作品本身,艺术的活动不是为着达到艺术范围以外的某种结果的手段,而是一种随作品完成而马上就达到实现的目的。在演讲术里却不然,演讲术只把艺术当作一种听用的助手;它的真正目的却和艺术不相干,而是实践方面的教训,鼓舞和政治情况和法律规定之类,因此,演讲术只着眼到一种要采取的行动或决定,但是这种行动或决定并非随演讲而终结和完成,而是还有待于许多另样的活动。一篇演讲往往在结束时还留下一种不协调或矛盾,要由听众作为裁判人去解决,然后按照这个解决去行事。例如宗教方面的布道就往往一开始就针对着听众的矛盾心情,让听众对自己和自己的内心状态进行裁判。传教士的目的是要提高听众的宗教意识,但是这种提高和目的的实现并不是他的演讲本身所能办到的,不管他的滔滔雄辩多么娓娓动听,而是还要有待于许多与演讲本身不相干的情况。 (46)

    2c)从这一切方面来看,演讲术的基本原则不在于艺术作品所应有的诗的自由组织,而更多地在于寻求单纯的符合目的性,演说家的主要着眼点应该是他的主观意图,这是他的作品的根源,全篇和各部分都要服从这个意图,因此就要放弃描述方面的独立自由,以便服务于一个明确的非艺术性的目的。既然要产生一种活的实践效果,演说家首先就要充分考虑到演讲的场合以及听众的理解力和一般性格,否则他的语调就会由于对时间、地点和听众都不适合而不能达到所想望的实践效果。既然这样受到外在的情况和条件的束缚,他的作品无论在全篇还是在各部分,就不可能出自艺术家的自由心灵,全篇和各部分之间就只能有一种符合目的性的联系,而这种联系须受制于原因与结果以及理由与结论之类知解力方面的范畴。 (47)

    c)自由的诗艺术作品

    既已说明了真正的诗一方面与历史写作,另一方面与演讲术之间的差别,现在就可以转到第三点 ,对于真正诗的艺术作品确定下列几个观点。

    1.历史写作的散文性主要见于这一事实:尽管历史写作的内容意蕴也可以具有内在的实体性,并且发生真正的效力,显现这内容意蕴的实际形像却往往牵连到相对的(有限的,依存于其它事物的)情境,受到一些任意性的、偶然性的事物的干扰和捣乱。历史家没有权去改造直接现实中所固有的这类实在情况。

    1a)如果诗艺在题材方面走进历史写作的领域,进行上述改造正是它的主要任务。在这种情况下,诗艺要找出一个情节或事件,一个民族的代表人物或一个杰出的历史人物的最本质的核心和意义,把周围同时发生作用的一些偶然因素和不关要旨的附带情节以及只是相对的情境和人物性格都一齐抛开,只用能突出地显现主题内在实体的那些人物和事迹,这样就会使得上述最本质的核心和意义通过对外在事物面貌的改造而获得适合的客观存在。只有这样,诗才能把自在自为的(绝对的)理性概念具体展现于和它绝对相适应的现实事物。只有通过这种办法,诗才能使具体作品围绕着一个固定的中心点来界定它的内容范围,使内容展现为一个完满的整体,一方面使各部分紧密地联系起来,另一方面又使各部分既不危害整体的统一,而又各有正当权利去使人感到它们本身也是独立的印象。

    1b)诗在运用历史材料这个方面还可以走得更远,它用作主要内容的不是实际历史事迹的内容和意义,而是某一个与这种内容和意义多少有点联系的基本思想(这一般是人间的冲突),至于历史的事实,人物和地点之类被利用,更多地是作为刻划个性的装潢或手段。这就要产生双重困难:不是纳入作品中的人所熟知的史实并不能完全适合上述基本思想,就是一种与此相反的情况,诗人部分地保留史实,部分地改动其中要点去牵就他的目的,从而使在我们脑中原已根深蒂固的知识和诗所新创的东西发生矛盾。要消除这种分裂和矛盾,建立真正的协调一致,这个任务是困难的,但是必要的,因为现实在它的本质性的现象里也有无可否认的权利。

    1c)与上述类似的要求还可以适用于范围更广的诗。凡是诗就外在的地点、人物、情境、冲突、事迹、情节和命运所描述的东西,全部都已存在于生活的现实中,这要超过人们通常所能置信的程度。在这里诗也还是在一种历史领域里活动,它在这方面所作的变更和改造也根据事物的理性以及要替内在意义找到最恰当的表现这一要求,而不是由于缺乏对实际情况的深刻的认识和体验,或是主观武断以及标奇猎新的企图。 (48)

    2.其次 ,演讲术由于追求实践性的目的,所以属于散文,为着要实现这种实践目的,它的职责就是要自始至终都按照这个目的行事。

    2a)从这个观点来看,诗如果要避免流于散文,就要谨防艺术和艺术欣赏范围以外的目的闯进来干扰。如果诗让这类外在目的占重要地位,因而影响到全部构思和表现的方式,诗作品就会马上从它自在自为的崇高领域,降落到有限事物的领域。这就会导致两种结果之一,不是艺术的要求与非艺术性的意图之间的分裂脱节,就是违反艺术的本质,用艺术作为一种手段,因而降到为本身以外的目的服务的地位。例如教会中许多虔诚的颂圣诗歌就有这种情况,其中某些观念之所以被采用,只是因为它们在宗教上可起作用,而表现的方式却与诗的美背道而驰。一般说来,诗作为诗,绝不应从宗教方面而且只从 宗教方面去提高人,实际上这是把人带到一种与诗和艺术既有关联而又有差别的领域。这番话也适用于说教劝世,宣扬道德,政治宣传乃至提供消遣娱乐之类作品。诗比其它一切艺术固然都更能有助于实现这类目的,但是如果诗只应在它自己所特有的领域里自由活动,它就不应担负做这种助手的任务,因为在诗的艺术里应该作为明确目的而起统治作用的只有在本质上是诗的东西,而不是诗以外的东西。事实上旁的目的用旁的手段去实现,结果会更为圆满些。

    2b)但是从另一方面去看,诗的艺术却也不应在具体现实世界里要求保持一种绝对孤立的地位。诗本身既是有生命的东西,就应深入到生活里去。在第一卷里我们已经说过,艺术同艺术以外的客观存在有很多的联系,艺术所用的内容和形式正是客观存在的内容意蕴和显现的方式。在所谓“即兴诗”(随机应景的诗)里,这种诗与当前现实生活以及其中个别事件和公私事务的生动联系显得最为丰富多彩。就“即兴诗”这一词的广义来说,大多数诗作品都可以用这个称呼;就这一词的狭义或本义来说,它就只能包括由当前某一事件所引起的而且作者有意要提高、美化和颂扬这一事件的一类诗。但是这样与现实生活交织在一起,诗也不应落到依存或不独立的地位,所以人们往往认为“即兴诗”这类作品只有一种次要的价值,尽管其中有一部分,特别是抒情诗,是最享盛名的。

    2c)这里就发生了一个问题:诗怎样才能在上述冲突中还保住它的独立地位?办法很简单:诗用外在的现成事件(机缘)不是作为基本目的而是作为手段,而且对吸收进来的现实材料,要运用想象力的权利和自由去加以塑造和琢磨。这样办,诗就不是临机应景和处于依存地位的,现实材料对诗人是一种外在机缘,诗人在这种机缘推动之下,就对这种材料进行深刻的体验和精细的洗练,从而从他自己 心灵里创造出在当前情况下没有他这位诗人就不能有以这样自由的方式表现出来的作品。 (49)

    3.总之,每一件真正的诗的艺术作品都是一个本身无限的(独立自由的)有机体:丰富的内容意义展现于适合的具体现象。它是统一的,但是统一体中的个别特殊因素并不是抽象地服从形式和符合目的性,而是各个部分都现出有生命的独立,而整体则把它们联系成为融贯的圆满结构,表面却不露出意匠经营的痕迹。它的材料是从现实生活中搜来的,但它并不对这种内容及其客观存在(实际体现)乃至任何生活领域处于依存关系,而是凭它自己自由造型,来使事物的本质达到正确的表现,使外在的事物和它的最内在的本质经过和解而达到协调。 (50)

    3.关于诗创作主体〔即诗人〕的一些看法

    第一卷已详细谈到艺术家的才能和天才以及灵感和独创性等等,所以现在只就诗与造型艺术和音乐这几个领域里的主体(创作者)的活动进行对比,指出以下几个要点:

    1.建筑家、雕刻家、画家和音乐家所运用的都是完全具体的感性材料(物质媒介),他们须通过这类材料来表现他们的内容。这类材料的局限性就要决定他们各自的那门艺术的全部构思方式和艺术处理方式。所以艺术家所要集中全力去掌握的那门艺术的特定方式愈专门(特殊),表现那种特定方式所需要的才能以及连带的创作技巧也就随之愈专门。诗既然无须通过一种特殊物质媒介,诗的才能也就比较不大受到上述媒介条件的局限,因而也就较为一般的和没有依存性的。一般说来,诗所需要的只是凭想象力去塑造形象的才能。诗只受到一种限制:由于它用来表现的是语言,所以一方面不应要求达到造型艺术艺术家用外在形象表现内容时所能达到的那种感性的圆满鲜明,另一方面也不能停止在音乐运用发自内心的声音时所能达到的那种非文字可表达的须由心领神会的妙境。从这方面来看,诗人的任务比起其他艺术家的任务较容易 ,也较困难 。说它较容易,因为对语言进行诗的处理固然也需要一种有修养的敏捷才能,但是毕竟不须克服那么多的技巧方面的困难。说它也较困难,因为诗愈能把内容意蕴体现于具体外在事物,也就愈需要以艺术的真正内核(即深刻的想像和真正的艺术构思方式)之中去找到对感性方面缺陷的弥补。 (51)

    2.其次 ,诗人因此能深入到精神内容意蕴的深处,把隐藏在那里的东西搜寻出来,带到意识的光辉里。尽管其它各门艺术凭躯体形式也能有效地显现出内心世界,但是语文毕竟是最易理解的最适合于精神的手段,能掌握住而且表达出高深领域的一切意识活动和内心世界中的一切东西。从此也可以看出诗人所遭到的困难,上述情况给他带来了一些要克服或解决的任务。这些任务在其它各门艺术里都不像在诗里那样迫切。正由于诗只在内心观念世界里活动,无须把它的意像体现于、独立于内心世界之外的具体事物,它就不免要和宗教的、科学的之类散文意识处在同一个活动范围里,因而也就要避免闯入这些意识领域及其构思方式,或是和这些意识领域混淆起来。这种越界或混淆现象在每门艺术里固然也都会发生,因为凡是艺术作品都出自同一 来源,即精神,而精神要包括一切自觉生活的领域,但是在其它艺术里,整个构思方式是不同的,因为它们在打腹稿时就已随时考虑到要用各自特有的感性材料(媒介)去进行创作,这种构思方式一开始就和宗教表象,科学思维以及凭知解力的散文式区别开来了。诗却不同,它和宗教,科学和散文都运用同一种传达手段(媒介),即语言。在运用语言这一点上诗不同于造型艺术和音乐,是另用一种构思方式和表现方式的。 (52)

    3.第三 ,诗既然能最深刻地表现全部丰满的精神内在意蕴,我们就应该要求诗人对他所表现的题材也有最深刻、最丰富的内心体验。这种体验随各门艺术的不同而不同:造型艺术主要通过建筑的雕刻的或绘画的外在形象 ,音乐家则通过集中的情感和情欲的内在灵魂 以及其迸发于旋律的音调,总之,无论是造型艺术还是音乐,都要让内容的内在意义和实体渗透到作者自己的心灵里。诗人所要深入体验的事物在范围上却远较广阔,他不仅要掌握心情和自觉的观念这一内心世界,而且还要替这种内心世界找到一种适合的外在显现,通过这种外在显现,诗比其它艺术表现方式能更充分、更圆满地表现出上述理想的完整体。诗人必须从内心和外表两方面去认识人类生活,把广阔的世界及其纷纭万象吸收到他的自我里去,对它们起同情共鸣,深入体验,使它们深刻化和明朗化。为着从他这个主体个性出发(尽管这要受到一种窄狭的特殊范围的局限),去创造出一种不像由外因决定的自由整体,诗人就必须摆脱这种题材的实践方面 或其它方面的约束,对这种题材以巡视内心世界和外在世界的自由眼光去临高俯视。从这方面的天生资禀 来看,我们要特别赞扬东方的伊斯兰教徒诗人们。他们从来就生活在这种自由气氛里,就连在情绪之中也能超然于情绪之外,在人生的繁复的旨趣之中,他们始终都抱定唯一个 实体,作为一切旨趣的真正核心,和这个实体相较,其它一切都显得渺小和幻变无常,值不得引起情感和欲念。这是一种着眼于认识的世界观,是精神对待世间事物的态度。这种世界观和态度对老年人比对青年人较相宜,因为在老年时期,各种生活旨趣固然也还存在,但是已没有青年时期的那种强烈情欲的驱遣力,老年人的生活旨趣仿佛像一种镜花水月,比较容易发展成为艺术所要求的那种着眼于认识的态度。通常的看法是炽热的青年时期是诗创作的黄金时代,我们却要提出一个相反的意见,老年时期只要还能保持住观照和感受的活力,正是诗创作的最成熟的炉火纯青的时期。以荷马的名字流传下来的那些美妙的诗篇正是他的晚年失明时期的作品。我们对于歌德也可以说这样的话,只有到了晚年,到了他摆脱了一切束缚他的特殊事物以后,歌德才达到他的诗创作的高峰。 (53)

    B.诗的表现

    第一部分(A)已涉及诗的一般性质,诗的内容以及体现内容于诗的艺术作品的构思和组织。这方面的范围是无限广阔的,我们在第一部分只能满足于指出一些带有普遍性的特征。现在要谈到诗的第二 方面,即诗的表现 ,亦即用本身就是内在的客观的东西,即用作观念符号的文字和文字的音乐,作为表现观念的手段。

    关于诗的表现和其它艺术表现的一般关系,我们可以从第一部分关于诗的性质所已提出的那些看法中推演出来。文字和字音只是一种单纯的符号 ,既不是表现精神观念的一种象征,又不是适合于表现内心生活的占空间的外在形象,像雕刻和绘画所用的肉体形状那样,或是像表现整个灵魂的音乐的音调那样。此外,作为诗的观念的传达手段,文字这个因素也和用在散文表现里的有所不同,它在诗里本身就是目的,应该显得是精炼的。

    关于诗的表现可以较精确地区分三个要点:

    第一 ,诗的表现用文字,好像只涉及语言。但是文字本身既然只是观念 的符号,诗的语言的真正根源就不在于个别词汇的选择和用词汇组成词组和语句的安排,也不在于和谐,节奏和押韵之类,而在于观念 本身的种类和性质。所以精炼的表现要从精炼的观念中去找根源或出发点。我们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观念应采取什么样形式才能成为诗的表现?

    其次 ,诗的观念本身只有通过文字 才能变为客观的东西,所以我们要先单从语言的角度去研究语言 的表现,以便把诗的文字和散文的文字以及诗运用语言的方式与散文思维中运用语言的方式区别开来。我们暂时还不谈文字对于听觉的效果。

    第三 ,诗实际是一种语言,发出声音的文字要按它的时间长短和音质来构成,因此就要谈到时间尺度(音节)、节奏、音质、韵之类。 (54)

    1.诗的观念方式 (55)

    造型艺术通过石头和颜色之类造成可以眼见的感性形状 ,音乐通过受到生气灌注的和声和旋律,这就是按照艺术方式显现 一种内容的外表。诗却不然,它只能通过观念 本身去表现 (56) ,这一点是我们要经常回顾的。所以诗人的创造力表现于能把一个内容在心里塑造成形象,但不外现为实在的外在形状或旋律结构,因此,诗把其它艺术的外在对象转化为内在对象。心灵把这种内在对象外现给观念本身去看,就采取它原来在心灵里始终要采取的那个样式。 (57)

    我们前已指出原始的诗与后来从散文意识出发所改造成的诗这二者之间的差别,现在还要再涉及这个差别。

    a)原始诗的观念方式

    原始的 表现观念的诗还没有分裂成为日常意识所表现的两个极端:一个极端是把一切对象都按照直接呈现的因而是偶然的个别现象的原有的样式带到意识里来,而不去掌握其中的内在本质及其现象;另一个极端是时而把具体的客观事物拆散为不同因素去看,然后抽出它们的抽象的普遍性,时而就这种抽象品凭知解力去进行联系和综合。观念如果要成为诗的,却只有一条路可走,使这两个极端处于尚未分裂的和解 (58) ,所以诗的观念方式介在日常直觉和思维之间。

    一般说来,诗的观念功能可以称为制造形象 的功能,因为它带到我们眼前的不是抽象概念而是具体的现实事物,不是偶然现象而是显现实体内容的形象,从这种形象我们可以通过外貌本身以及尚未和外貌割裂开来的个性,就直接认识到实体,也就认识到事物的本质(概念)及其实际存在(现象)是内心观念世界中的一个整体。从此可见,使我们见到形象的观念方式和不用形象而单凭知解力的表现方式之间的巨大差别。与此类似的差别在阅读中也可以见出,我们眼睛看到用作语言符号的字,马上就懂得字的意义,无须用耳朵去听字音。只有没有流畅阅读能力的人才有必要把所阅读的文字逐句念了出来才了解其中的意义。这是一种不熟练的现象,它在诗里却是一种美好的优异的品质,因为诗不满足于抽象的了解,不满足于把对象仅按照它在思考中或记忆中的那种无形象的普遍概念的样式带到意识里来,它所应做的是把本质(概念)及其客观存在(现象),即类性及其具体个性,这两方面的统一体揭示给我们看。凭日常的知解力,我听到或读到一句话,马上就懂得它的意义,无须想到它的形象。例如说到“早晨”或“太阳”,我们就明白这是什么意思,不必想到“早晨”和“太阳”的具体形状。但是当诗人说“当晨曦女神伸出玫瑰色的手指向上升起的时候”,他就把早晨的太阳形象化了。诗的表现所提供的还不止此 ,它要对所理解的对象除掉理解以外还要加上一种观照或直觉,或则毋宁说,它把单纯的抽象理解推开,让位给实在具体的东西。例如说,“亚历山大征服了波斯帝国”,就内容来说,这句话也表达了一个具体的观念,但是用“征服”这个词来表达的许多具体的征服事实却总结为一个毫无形象的抽象概念,并没有能使我们把亚历山大的实际成就的本质和现象都看得一目了然。一切与此类似的表现方式都有同样情况:我们了解了,但是所了解到的东西是苍白暗淡的,从个别对象来看,是不明确的、抽象的。所以诗的观念方式要展示现实界现象的丰富完满,把事物和事物的内在本质融成一种原始的(未经分裂的)整体。

    直接由此产生的结果就是诗的观念方式对事物外表留恋不舍 的兴趣,它把外表看作本身值得描绘和重视的,因为它表现出事物的真实情况。所以诗的表现方式一般是解释性 的,不过用“解释”这个词还不妥,因为我们通常把大量不是诗人本意的东西也叫做“解释”,好比抽象的定义所界定的内容没有这种定义还是可以理解的,所以从散文的观点看,诗的表现方式可以被看成走弯路或是说无用的多余的废话。不过对于诗人来说,他对所要做的事是带着偏爱的心情,凭他的想象把他所写的真实现象铺开来加以描绘。例如荷马就是用这种方法,在他所写的每一个英雄人物的名字前面加上一个形容词,例如“捷足的”阿喀琉斯,“穿着明亮的护腿甲”的希腊人,“头盔闪闪发光的”赫克忒,“各部落的统帅”阿迦麦农等等。一个名字固然标志着一个人物,不过单凭名字对于想象不能提供更多的内容,要产生一种明确的印象,就还要比名字更多的东西。此外,还有一些本身就可以产生具体印象的东西,例如海、船、刀等等,荷马也要加上形容词,抓住所写对象的某一重要属性把它描绘出来,成为一个鲜明的形象,使我们可以想象到对象的较具体的面貌 (59) 。

    其次 ,上述表现特性的 形象化和不表现特性的 形象化之间也有差别,因为表现特性的形象按照所写事物本身固有的实在情况把对象表现出来,而不表现特性的形象则不在所写对象本身上留恋,却转而描绘另一个对象,使我们更能明白所写对象的意义,得到更具体的印象。属于这种表现方式的有隐喻、显喻、比拟等等。这种表现方式在所写内容上蒙上一层不同于内容的面纱,只是作为装饰,想把内容描写得更精确一点,却不能充分做到,因为它只是在某一点上才与内容有些联系。例如荷马把不肯逃跑的希腊将领阿雅斯比作一条顽强的驴子。东方诗在运用图景和比喻方面特别显得辉煌富丽,这一方面是由于东方诗的象征倾向必然要使诗人在周围寻找可以比拟的类似现象,一个普遍意义本来就可以涉及范围很广的类似现象,这就使得东方诗把世间一切最辉煌、最庄严的五光十色的事物都被用来装饰心中的唯一值得歌颂的对象。诗的观念方式所用的比喻和图像,依我们看来,只在一种主观的臆造和比拟,本身并不真实。不过东方诗人却不这样看,他把由一切客观事物转化成的,由想象掌握住和构成形象的那种理念的显现,看成就是一切,此外就没有什么实际独立存在或有独立存在权的东西。我们 凭知解力用散文眼光来对待的对世界的信念就被转化为对想象的信念,对于这种信念,只有由诗的意识所创造的那个唯一的 世界才是存在的。

    与此相反的是浪漫型的想象,它也爱用比喻来表现,因为具有这种想象的收视返听的主体来说,外在事物只是一种附赘悬瘤,没有充足的实在性。用深刻的情感,对丰富细节的观照,或是恢谐离奇的拼合,来把这种仿佛没有特性的外在事物塑成形象的企图就成为一种推动力,促使浪漫型的诗不断有新的发现。浪漫型的诗所要做的并不是把事物表现得很明确,一目了然,而是把对疏远现象进行隐喻式的运用看成本身就是一个目的。情感成了中心,巡视自己的丰富多彩的周围,就把它吸收到这中心里来,很机巧地把它转化为自己的装饰,灌注生气给它,而自己就在这种翻来覆去中,这种体物入微,物我同一的境界中得到乐趣 (60) 。

    b)散文的观念方式

    其次 ,与诗的观念方式相对立的是散文的 观念方式。在散文的观念方式里,关键不是形象而是用作内容的那种单纯的意义,因此,观念成为认识内容的单纯手段。所以散文的观念方式既没有必要把对象的明确的实在形状展现在眼前,也无须像上文所说的不表现本身特性的方式,在所写对象之外还引起另一对象的观念。散文固然也要把对象的外貌写得很明确,但目的不在唤起具体形象而在达到某一特殊目的。所以一般地说,散文的规范是精确 ,鲜明 和可理解性 ,而用图像比拟的观念方式则较不精确鲜明。诗用来唤起意象的那种根据所写对象本身特性的观念方式却要使单纯的事物跳开它的直接意义转到实际存在的现象,因为在诗里事物是要凭这种实际现象来认识的。至于诗用不根据对象本身特性的观念方式则利用一种与内容意义本不相干的只有某些关联的现象来起图解比拟的作用,所以对诗作品用散文进行诠释的人要费很大的事才能通过凭知解力的分析,把形象和意义割裂开来,从活生生的形象里抽绎出它的抽象的内容意义,从而使人凭散文的意识去了解用诗的观念方式所表现的东西。诗的主要规范不是精确,不是把内容联系起来的那种简单的妥帖。如果散文及其观念方式在题材类似诗的范围里须谨守内容意义的界限和抽象的精确,诗却与此相反,要把人引导到另一境界,即内容意义的具体显现 或其它有关现象。因为在诗里应该独立出现的正是这种实际具体事物,一方面固然是要借此表现内容意蕴,一方面也是要借此摆脱抽象内容意义的拘束,把注意力引到显现内容意义的实际具体事物上去,使生动的形象对认识性的兴趣成为主要目标。 (61)

    c)从散文气氛中恢复过来的诗的观念方式

    如果在散文观念方式的单纯精确已变成常规的时代,提出上文向诗提出的那些要求,诗和它的形象性就会处在一种难境。因为在这种散文时代里,到处占上风的意识方式是情感和感觉与凭知解力的思考之间的割裂,而这种思考对待情感和感觉的内在和外在的材料,都是把它只用来发动知识和意志,或是使它服务于研究和行动。在这种情况下,诗就要有一种自觉的努力,才能使自己跳出散文观念的惯常的抽象性,转到具体事物的生动性。如果诗要达到这个目的,它就不仅要避免以一般为对象的思考与只掌握特殊的感觉和情感之间的割裂,而且使感觉和情感及其材料内容摆脱为实践目的服务的地位,胜利地达到它与一般的和解或统一。不过这是把诗和散文的两种观念方式和世界观在同一种意识里结合在一起,这里就不免露出互相妨碍和干扰甚至互相冲突的痕迹。就拿德国现代诗来说,只有极大的天才才能使这种冲突达到和解,此外还有其它困难,我在这里只想指出有关具体形象的几点。如果散文的知解力已代替了原始的诗的观念方式,诗的观念方式的重新苏醒(恢复),在根据本身特性和不根据本身特性的两种表现方式方面,都不免有些矫揉造作。就连在它仿佛并非有意如此的时候,它也很难恢复到诗所应有的两种自然流露的真实,在过去时代里许多本来是新鲜的东西,经过重复地沿用,就变成了习惯,逐渐习以为常,转到散文领域里去了。如果在这种情况下诗要追求新奇,它在辞藻和描绘等方面,纵使没有达到夸张和堆砌,总不免不由自主地流于人工造作、雕饰、尖酸、纤巧、弄姿作态之类毛病。这些毛病都不是出自健康的感觉和情感,而是出自勉强追求效果的意图。这些毛病在下面的情况中特别突出:用隐喻式的表现方式来代替根据对象本身特性的表现方式,想以此胜过散文,显得不平凡,这就很容易流于尖新和追求还不太陈腐的效果。 (62)

    2.语言的表现

    诗人的想象和一切其它艺术家的创作方式的区别既然在于诗人必须把他的意象(腹稿)体现于文字 而且用语言 传达出去。所以他的任务就在于一开始就要使他心中观念恰好能用语言所提供的手段传达出去。一般说来,只有在观念已实际体现于语文的时候,诗才真正成其为诗。

    诗的语言方面可以提供无限广阔复杂的研究资料,因为要节省篇幅去讨论一些尚待讨论的重要问题,这里只能略谈几个要点。

    a)泛论诗的语言

    艺术在一切方面都要把我们带到一个不同于日常生活,宗教观念和行动乃至科学思考的崭新领域,所以诗不仅一方面要防止表现方式降落到平凡猥琐的散文领域,另一方面要避免宗教信仰和科学思考的语调。诗尤其要避免可以破坏形象鲜明性的凭知解力的生硬的割裂和联系以及下判断作结论之类哲学形式,因为这类形式会立即把我们从想象的领域里搬到另一个领域里去。不过在所有这些考虑中,诗到哪里止和散文从哪里起的界线毕竟很难划定,一般不可能很精确地下普遍性定义。

    b)诗的语言所用的手段

    诗在完成它的任务之中所用的特殊手段 有如下几种。

    1.首先 是诗所特有的一些单词 和称谓语。它们是用来提高风格或是达到喜剧性的降低或夸张的,这也适用于不同的词的组合和语形变化之类。在这方面,诗有时可以用古字,即在日常生活中不常用的字;有时也可以铸新词,从而显出大胆的创造性,只要不违反民族语言的特性。

    2.其次是词的安排 ,属于这一类的有所谓辞藻,也就是语言的装饰。辞藻的运用很容易产生修辞和宣讲(用这两词的坏意义)的味道,破坏语言的具体生动性,特别是在用刻板通套的表现方式来代替情感的自然流露的时候。这种通套的表现方式是和亲切,简炼,零星片段 (63) 的表现方式相反的。深刻的心情本来用不着说很多的话,特别是在浪漫型的诗里,凝炼的心情宜于用亲切简炼的方式,才会产生巨大的效果。总之,词的安排是诗的一种最丰富的外在手段。

    3.第三 还要提一下复合长句的结构 。它把其它语言因素都包括在内,它用或简或繁的衔接,动荡的回旋曲折,或是静静地流动,忽而一泻直下,波澜壮阔,所以最适宜于描述各种情境,表现各种情感和情欲。在这一切方面,内在的(心灵方面的)东西都须通过外在的语言表现反映出来,而且决定着这种语言表现的性质。 (64)

    c)运用语言手段的差异

    上述语言手段的运用方式 也可以区分为在上文谈到诗的观念方式时所已指出的那些不同发展阶段。

    1.诗的用语产生于一个民族的早期,当时语言还没有形成,正是要通过诗才能获得真正的发展。当时诗人的话语,作为内心生活的表达,通常已是本身引人惊赞的新鲜事物,因为通过语言,诗人把前此尚未揭露的东西揭露出来了。这种新创象是出自一种人们所不经见的神奇的本领和能力,能使隐藏在深心中的东西破天荒地第一次展现出来,所以令人惊异。在这种情况下,关键不在语言的形成和发展的繁复程度,而在表现的魄力和语言创造这件事本身。所以语句的用法还是很简单的。在那样古老的时代既不能有思想的敏捷,也不能有表现方式的丰富多彩和迂回曲折。凡是要表现的东西都表现于一些朴质无文的符号,还没有后来艺术技巧所用浓淡阴影以及起承转合之类方便法门。当时诗人仿佛是第一个人在教全民族把口张开来说话,使思想转化为语言,使语言又还原到思想。当时说话这件事还不是共同生活中的一件寻常事,诗利用这种共同生活的语言加以提高,使它产生新鲜的效果。例如荷马的表现方式对于我们近代人来说,已成为习以为常的东西:每一个观念都有一个它所特有的字,不根据本义的字句 (65) 还是稀少的,就连在详细描述时,语言本身还是极简单的。与此类似的还是但丁,他在替意大利民族创造出一种活的诗的语言, (66) 也显出创造天才的大胆和魄力。 (67)

    2.其次 ,随着反省思索的出现,观念的范围就日益扩大,观念的结合方式就复杂化起来,驾御观念的能力就逐渐增长,语言的表现也就日益流畅了。这时一个民族已经掌握了一种发展成熟的表达日常生活的散文语言。为着要引起兴趣,诗的表现就须背离这种散文语言,对它进行更新和提高,变成富于精神性的。在日常生活里,语言的起因是眼前的临时偶然事物,但是艺术作品就不能根据这种对个别事物的临时观感,就连在精神振奋中的热情也应受到节制,精神的产品必须从艺术的宁静气氛中生展出来,在心灵的神智清醒中塑造成形。在诗的最早期就可以从诗作品和语言本身中见出这种宁静气氛和凝神状态,但是在较晚的时代里,诗创作却须显出诗的表现不同于散文的表现,散文发展成熟时代的诗和各民族原始时代的诗之间的基本差别就在于此。

    诗创作在追求诗的用语这方面可以走得很远,以至把这种特殊表现方式看成一种主要任务,着眼点很少在内心生活的真实情况,而更多地在语言方面的美妙、光润、文雅及其效果。于是诗就降落到修辞和演讲的地位。我前已说过,这种表现方式对于诗的内在生命会起破坏作用,因为诗创作中的清醒理智转到着意 安排,真正的诗的效果应该是不着意的,自然流露的,一种着意安排的艺术就会损害真正的诗的效果。有一些民族几乎就只会产生这种修辞式的诗作品。例如拉丁语言在西赛罗 (68) 的作品里还是够纯朴自然的,但是在维吉尔和贺拉斯之类诗人的作品里,读者就感觉到它们都是人为的,着意雕琢的。在这种作品里内容实际是散文性的,只是配搭上一些外在的装饰;这种诗人缺乏独创才能,设法在语言技巧和修辞效果方面寻求一些东西去弥补他在创造才能和真正效果方面的缺陷。法国人在他们的所谓古典文学时期 (69) 也有过这样的诗。这种诗特别适宜于教训诗和讽刺诗两种体裁,其中大量修辞性的辞藻占最突出的地位,但是所陈述的内容却完全是散文性的,只是语言极端富于形象和雕饰,颇类似赫尔德和席勒的语言风格。这两位诗人也运用这种表现方式来描绘散文性的内容,不过他们会通过思想的深刻和表达的美妙,使这种描绘博得读者的容忍和许可。连西班牙人也不是完全没有着意雕琢的诗歌所常有的华丽辞藻,一般说来,南方各民族,例如西班牙人和意大利人以及他们之前信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和波斯人,都爱用广泛的繁芜的图像和比喻。在古代人特别是在荷马的作品里,语言的表现总是很柔和平静的,而在上述那些民族作品里,语言所表现的观感却像一般积蓄过满的泉水,四面扩散 溅,知解力忙于进行理论性的工作,时而进行严格的区别和琐碎的分类,时而进行滑稽的巧妙的游戏似的拼凑或结合,而内心里却不动情感。 (70)

    3.真正的诗的表现既要避免上述纯粹宣讲式的修辞,也要避免用语的铺张堂皇和凭巧智的文字游戏(尽管这也可以显出自由创造的美妙乐趣)。如不避免这些毛病,那就会危害内心世界的自然真实,忘去内容意义在遣词造句中所应起的决定作用。诗的用语不应独立,变成诗的唯一的重要因素。一般说来,用心雕琢的作品不应丧失自然流露的面貌,应该给人以它仿佛是从主题内核中自己生长出来的印象。

    3.诗的音律

    这是诗的表现方式中第三个 因素。它之所以必要,是因为诗的观念不仅要体现于文字,而且要用实在的话语说出来,因而涉及语调和字音这些感性因素。因此我们要跨进诗的音律领域。用音律的散文不能算是诗,只能算是韵文,正如用散文来创作诗,也只能产生一种带有诗意的散文。至于诗则绝对要有音节或韵,因为音节和韵是诗的原始的唯一的愉悦感官的芬芳气息,甚至比所谓富于意象的富丽辞藻还更重要。

    如果对音律这种感性因素进行艺术刻划,就立即置身于诗所要求的另一领域和另一种土壤。要进入这一境界,我们要先抛开日常生活和日常意识中的那种认识性和实践性的散文观念,同时对音律的艺术刻划也迫使诗人跨过日常语言的框框之外去活动,只按照艺术的规律和要求去说他所要说的话。有人认为音律不自然,应该废除,这种看法是极肤浅的。莱辛由于反对法国的那种表达虚伪激情的亚历山大格而主张在悲剧里用散文的表达方式,认为这比较合式;席勒和歌德在他们的早年作品里由于侧重内容和诗创作的自然倾向,也采用了用散文写戏剧的原则。但是莱辛本人在他的《智者讷坦》里毕竟回到用抑扬格的音律;席勒写《唐·卡洛斯》,也就已放弃前此所走的散文道路;而歌德对他在早年用散文写《伊菲琪尼》和《塔梭》两个剧本也极为不满,把它们的表达方式和音律都重新加以艺术刻划,使它们获得不断博得赞赏的那种较纯真的形式。

    人工造作气味很重的诗的音节和韵律当然像是在内在观念和感性因素之间造成一种不易驾御的关系,比颜色对于绘画还更不易驾御。因为外在事物和人的形体在自然界就是有颜色的,无色的东西只是一种勉强的(不自然的)抽象品,至于观念与只用来传达的人为的语音符号之间却只有很疏远的关系,甚至毫无内在的关系,所以诗的音律的严格要求仿佛很容易对想象成为一种桎梏,使诗人不能按照他心里所想的样子,把他的观念传达出来。因此有人就认为节奏的抑扬顿挫和韵脚的铿锵和谐尽管确实有一种悦人的魔力,但是如果对音律方面要求过多,就往往不免由于追求感官的快感而使最美好的情感思想受到牺牲。其实这种指责是站不住脚的。第一,说诗的音律妨碍自然流露,这是不正确的,一般说来,真正有才能的诗人对于诗的感性媒介(音律)都能运用自如,感性材料对他不但不是阻力或压力,而且还能起激发他和支持他的作用。事实上我们看到过凡是伟大的诗人在自己独创的时间尺度,节奏和韵脚之中都很自由地有把握地回旋自如,只有在把诗从原文译成外国文时,拘守原诗的音节和韵律等等,才会显得勉强生硬,引起不快感。其次,在自由诗里,要把思想表现得回旋荡漾,时而凝炼,时而波澜壮阔,这种强制性的音律要求还能激发诗人“因文生情”,获得新的 意思和新的 独创,如果没有这种冲击,新的东西就不会来。除掉音律的这些优点不算,感性的客观因素(这在诗里就是语言)也本来就是艺术的重要因素,所以不能像听命于直接的偶然事物的日常语言那样没有形式,没有定性,而是要经过艺术加工,显得既精炼而又生动。尽管语音在诗里听起来只是一种外在手段,它毕竟是应当看作本身就是目的来处理的,要具有明确而谐和的轮廓。对这种感性因素的注意在一切艺术里都在严肃的内容之外添上一个特色,通过这种特色,内容的严肃就立即显得仿佛推远(或冲淡)了,使诗人和听众都摆脱这种严肃的束缚,置身于一种超越严肃内容之上的更高、更优美的境界 (71) 。在绘画和雕刻里,艺术家用来就人体、岩石、树林、云彩和花卉之类对象进行素描和着色的方式本来就有感性空间的限制;建筑也要适应建筑物的目的要求,去规定墙壁和屋顶的形状。音乐也是如此,它要服从和声学的一些绝对必要的基本规律,才能获得明确固定的轮廓。诗却不然,语言的感性声响在配合结构方面本来没有拘束,因此诗人的任务就在于在这种无规律之中显出一种秩序、一种感性的界限,因而替他的构思及其结构和感性美界定出一种较固定的轮廓和声音的框架。

    正像在音乐的表现里节奏和旋律须取决于内容的性质,要和内容相符合,诗的音律也是一种音乐,它用一种比较不太显著的方式去使思想的时而朦胧时而明确的发展方向和性质在声音中获得反映。从这一点看,诗的音节须表现出全诗的一般调质和精神性的芬芳气息,例如用的是抑扬格还是扬抑格,是八行一节还是用其它划分章节的方式,并非无关宏旨的。 (72)

    涉及较详细的题材划分,主要有两个 体系,现在先说明这两个体系的区别。

    第一个体系是根据节奏 的诗的音律,它要按音节的长短形成不同类型的见出回旋的组合和时间上的承续运动。

    第二 个体系是由突出单纯的音质 来形成的,它要考虑个别字母是母音(元音)还是子音(辅音),也要看整个音节和整个字的音质,有时有规则地重复同一个或类似的音质,也有时按照对称的轮换的原则。双声、叠韵、半谐音 (73) 和韵脚等等都属于音质体系。

    这两个体系和民族语言本身的音律密切相关,有些语言的音律一开始就以音节的自然长短为基础,也有些语言的音律却以单靠意义决定的便于理解的重音为基础。

    第三 ,按节奏的进展和按音质的组合这两个体系也可以结合在一起。不过在这种结合中如果韵脚的集中而又突出的回声使耳朵听起来过分强烈,它就会压倒时间长短的进展运动,也就是说,节奏就被冲淡,不大能引起注意了。

    a)根据节奏的诗的音律

    这里指的是不用韵只根据节奏的 体系,其中最重要的有以下几种:

    第一 是音节有固定的时间尺度(这里还只说单纯的长音 和短音 的分别)以及由长音和短音组合成的各种各样的比例关系和诗的音节尺度。

    其次 是由重音、顿,以及诗的重音与语言的重音之间的冲突所形成的生动化 的节奏。

    第三 是由在节奏运动中由字的音质 所形成的悦耳的音调 ,但这里还不包括押韵。

    1.节奏的形成不是靠一些单纯的孤立的字音而是靠时间的 长短和运动。

    1a)这种节奏的简单出发点是音节的自然的 长和短,这种自然长短的差别取决于民族语言的发音方式本身,是由字母、子音和母音这些因素形成的。

    自然的长音 是ai、oi、ae之类复母音,不管近代音律理论家怎么说,复母音毕竟是一种具体的由两个母音复合在一起的双音,就像颜色中的绿色是复合色一样。响声很长的母音也是如此。此外还要加上各种字音所处的位置,这在梵文、希腊文和拉丁文里都是在不同的位置就可以产生不同的效果。如果两个母音之间夹着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子音,在说话中发音前后承续就有些困难,就会拗口;发音器官为着从多子音转到母音就须花较长的时间,这就要产生一种停顿。尽管母音是短音,这一停顿就会使子母音合成的那个音节显得很长。例如我读mentem nec secus这几个音节,从一个母音转到另一个母音时,例如在读menten和nec时就比读secus就较为困难。近代各民族语言并不严格重视这个差别,在计算音的长短时却用一些其它标准。但是不管所占的位置如何而当作短音来用的那些音节往往至少显得生硬,阻碍或延宕了本来要求的那种运动速度。

    和上述由复母音和长母音以及由位置而形成的那些长音不同,自然的短音 的音节是由短母音形成的,第一个母音和第二个母音之间不夹着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子音。

    1b)文字有时由于是多音节的,一个单字本身就有几个长音和短音,有时尽管是单音节的,却由于和前后其它的字联在一起,就产生了不同的音节和单字偶然交替出现的现象,不能按一个固定的音的尺度。诗的任务就和音乐的任务一样,要调整这种偶然现象,用时间长短尺度的单位去使一些时间长短本无规律的个别的音见出足够的规律。所以诗把长音和短音的一些规定的排列方式定为规律,来显出前后承续的各字音的时间比例。例如在扬抑抑格和抑抑扬格里,两个短音按照一定的规律可以合成一个长音,成为扬扬格。 (74) 其次,一个长音和一个短音并列在一起,时间长短的差别就更为显著,尽管形式最简单,抑扬格和扬抑格就是如此。如果一个短音夹在两个长音之间,成了扬抑扬格,或是一个短音放在两个长音之前成了抑扬扬格,这种排列就较为复杂了。 (75)

    1c)但是这些孤立 的音步单位的时间比例的关系(即抑与扬的关系)如果不管彼此不同而任意拼凑成先后承续的系列 (76) ,它就会形成不规则的偶然排列,一方面要破坏原来要使这些时间比例关系见出规律性的目的,不能形成长音节和短音节的有规律的先后承续的系列了;另一方面整段诗的开头,中间和结尾就会毫无明确的界限,这就会导致随意任性,也就违反了我们在讨论音乐的时间尺度和拍子时所指出的听者和声音长短尺度之间的关系。听者要求聚精会神,不愿在声音不断地向前流转中受到干扰,这只有一个办法,就是要有一定的时间单位以及这些时间单位的显著的开始以及有规律的承续和终结。就是因为这个缘故,诗还要把个别孤立的时间比例关系排列成为诗行 (77) 。诗行是诗律的第三个 因素,每一行诗在音步的种类和数目上以及在开始,进展和终结上都要按照一定的规则。例如三韵格的抑扬格诗行包括六个抑扬格的音步,其中每两个音步形成一个抑扬格的双音步;六音步的诗行包括六个扬抑抑格的音步,在一定的位置上扬抑抑格要缩成扬扬格。这些诗行既然可以按照同一个或类似的方式反复重复下去,这种先后承续的序列就不免一方面很难确定诗行究竟到哪里终止的现象,另一方面显得单调,使人感到缺乏一种内部多样化的结构。为着弥补这个缺陷,诗终于发展到发明章节及其多样化的结构,特别便于抒情的表现方式。例如希腊的挽诗格律,阿尔赛乌斯和莎佛两位诗人所创的章节格式,以及品达和一些著名的戏剧体诗人在抒情诗和合唱队的歌唱里所创造的一些章节格式。 (78)

    尽管在时间尺度上,音乐和诗都要满足同样的需要,我们却不应忽视音乐和诗的差别,最重要的差别在于拍子 。古希腊诗律是否把真正相等的时间段落定成拍子,让它重复地出现,这还是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大体上可以这样说,诗把文字作为单纯的传达手段来用,在这种传达所占的时间上就不能定出一个绝对固定的尺度(时间的长度),去抽象地支配语言的前进运动,像音乐中的拍子那样。在音乐里,声音是一直响下去的,流动不定的,所以绝对需要拍子所带来的固定性。语言却不需要这样固定点,因为语言本身在思想内容上就可找到停顿点,语言并不完全等于外在的声响,它的基本的艺术因素在于内在的思想或意义。事实上诗在它用语言所明白表达出的思想和情感里就已可以直接找到实质性的界定方式,作为停止,继续,流连,徘徊,犹疑等等运动形式的依据。就连在音乐里,轮到朗诵(说白)部分也就不再用呆板一律的拍子,也就是这个道理。所以诗的音节如果完全要受拍子规律的约束,至少就用拍子这一点来说,音乐和诗的差别就会完全消失了,时间因素在诗里所占的比重就要超过诗的本质所能允许的程度了。我们可以根据这个理由提出这样主张:在诗里尽管有一种时间尺度 在起重要的作用,但是并不用拍子 ,对诗方面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文字的意义。如果从这个观点对古代诗律进行较细致的研究,六音节格式当然像是最能严格地按拍子进展的,例如老浮斯 (79) 就有这种看法,但是六音步格式中最后一个音步的缩短就足以驳倒这种看法。浮斯还认为读阿尔赛乌斯和莎佛的诗章时也要按这样抽象的整齐一律的拍子,那就只能说是任意武断,把诗句勉强加以割裂了。浮斯有这种看法,因为我们德国人习惯把德文诗的抑扬格看作整齐一律的音节和时间尺度。其实古代六音步的抑扬格诗行之所以美,并不是因为每行都有在时间尺度上整齐一律的六个抑扬格音步,而主要是因为每行开始时换用扬扬格,收尾时换用扬抑抑格或抑抑扬格,这样就避免了同一时间尺度的毫无变化的复现,也就是说,不至于形成拍子。抒情诗的格律变化就更多,如果要证明拍子在这里也绝对必要,那就只能是根据先验而不是根据经验。

    2.只有重音 和顿 才能使节奏的时间尺度(长短)获得真正的生动化 。这两个因素相当于我们在音乐里所说的拍子节奏。

    2a)这就是说,在诗里每一个特定的时间比例也有一个特别的重音,即按诗律在一定位置上应该突出的音 (80) ,牵连到其它这样突出的音,才形成一个完整体。因此,由于各个音节的价值不同,多样化 就有很大的发挥作用的余地,一方面长音节比短音节一般较突出。如果诗律重音也落在这个长音节上,它就比短音节加倍地突出,比不是重音的长音也较突出。但是另一方面诗律重音也可落在短音节上,效果就与上面所说的相反。

    但是特别重要的是我在上面已提过的情况,个别音步的开头和收尾与个别单字的开头和收尾并不是一律吻合。如果多音节的单字须由前一音步的收尾跨到下一音步,这个单字在音节上就拆开了,而在节奏上前后两半还是联起来的。其次,如果重音落在跨到下一音步的那个字尾音上,就会产生比只有重音时更为明显的时间段落,因为字尾本来一般都要停顿,这一停顿再加上重音,就在不断的时间之流中划出一个可以感觉到的段落了,这就叫做“顿”,顿在每个诗行里都是不可少的,因为尽管明确的重音就足以使一些个别的音步见出较清楚的差别,因而也见出一定的多样性,但是这种变化毕竟时而是完全抽象的,呆板单调的,时而使各个音步之间彼此无联系,只是呆板地一步接着一步复现,像我们德国诗的抑扬格那样整齐一律地重复同一格式的音步,这种毛病尤其显著。顿的功用就在于防止这种枯燥的单调,在整齐一律,毫无变化,呆板复现的音步之中,放进一种联系和一种较活跃的生气。由于顿可以在各种不同的地位出现,就使音调见出变化,而同时由于顿受规律的约制,也就不至于回到无规则的随意状态。

    最后,诗律的重音和顿之外,还要加上第三个 因素,即语言本身的重音 (81) ,这是文字离开在音律中的运用本来就有的。这第三种重音又使各音节的抑扬起伏的性质和程度显出更多的变化,因为一方面它可以和诗律的重音和顿叠合,这样就加强诗律的重音和顿的效果;另一方面它也可以不和诗律的重音和顿叠合,即落在按诗律不宜突出的音节上,但是从意义的观点看,它仍须保留重音,这样它就仿佛与诗律的节奏发生冲突,从而使整个节奏获得一种新的助长生动性的因素。

    对于我们近代人来说,要从上述几个因素听出节奏的美,那是一件很难的事,因为在近代语言中,须结合在一起才见出古代诗律优点的上述几种因素已不很明显固定。我们近代人为着满足另样的艺术要求,就用另样的手段来代替那些因素。 (82)

    2b)比字和音节在诗律的地位更重要的是字和音节从诗的观念 (思想内容)方面所获得的价值。正是这种文字和音节本身所固有的意义才使诗律中那些因素的效果显出不同程度的突出,如果没有意义或是音义不大,音律因素的效果也就要减弱。只有通过意义,诗在音律方面才获得最高度的精神方面的生气。不过诗在着重意义这一点上也不宜太过,免得和诗的节奏规律发生冲突。

    2c)特别是从节奏运动方面来看,诗的格律的性质是和内容 的具体 性质相对应的,尤其是在这内容是特殊情感运动的时候。例如六音步格式的音节进展颇似轻波荡漾,特别宜于史诗叙述的平顺流畅。如果六音步格式和五音步格式及其固定的对称的顿结合在一起,变成划分章节的,但仍见出简单的规律性,就宜于用在挽歌体诗里。抑扬格进展轻快,特别适合于戏剧的对话;抑扬扬格雄壮,则宜表现凯旋的欢乐情绪。其它格式也很容易见出各有特性。 (83)

    3.在根据节奏的音律里要求并不只限于按时间段落来构成格式和加强生动性,而是还要考虑到字和音节的实际的音质 。在音质这方面,以节奏为主要因素的古代语言和特别宜于用韵的近代语言之间就有一个重要的差别。

    3a)例如在希腊文和拉丁文里,通过语法上字首和字尾的变化,字根所含的音节就派生出许多丰富多彩的音质不同的音节,不过这些派生的音节仍只是字根音节的变格,所以字根音节尽管对派生的变格提供基本的意义 ,而在音质上却不一定就仍然保持主要的乃至唯一的统治地位。例如我们听到amaverunt这个字时,就听到在字根上加上了三个音节,由于这些附加的音节的数目和延长程度,重音就不落在字根上了,尽管三个附加的音节之中并没有自然的长音,因此字的基本的意义 和被突出的重音 就不是落在同一个音节上了,彼此分开了。在这种情况之下,重音既然不是落在主要意义所在的音节上而是落在仅表达派生意义的音节上,听者的耳朵仍可以听出各音节的起伏呼应的运动过程,仍保持充分的自由去从这种运动过程中听出自然的长音和短音所形成的节奏来。 (84)

    3b)近代德语的情况却完全不同。希腊文和拉丁文加字头和字尾的派生新字的方式在近代语言里,特别是在动词里,派生音节却从字根音节分离开来了,因此从前由一个字变格而展现出来的许多次要的或派生的意义,已变成由独立的字来表达了。属于这一类的有常用的助动词(表示时态的词),独立表示愿望或希求的动词以及分开独立的代名词等等。因此,从一方面看,从前一个字根派生出几个音节的音,以至表达基本意义的字根的重音就消失了,而现在这种派生的音节却自身形成一字简单的整体(字),不像从前那样合成一个多音节的字了。这些音节既然只是派生的,就不能单凭它们的意义 而引人注意,也就不至使听者的耳朵无暇去倾听它们的自由独立的声响和时间上的运动。从另一方面看,由于这种派生音节各自凝成整体的情况,基本意义就获得很大的重量,迫使重音完全落在自己的(字根)音节上。正因为重音和基本意义紧密联系在一起,其余派生音节的自然长短就显不出来,被结合基本意义的重音压下去了。大多数字根照例都是很短小精悍的,由一个或两个音节组成的。如果这些字根几乎垄断了重音,例如在近代德语里这种情况特别突出,这种重音就是主要意义的重音,而不是一种不管内容而单凭音节的长短和轻重而允许自由规定的声音媒介了。这样就不再有脱离字根音节及其意义的按时间运动和人为的重音而形成的那种节奏组织格式了。和上文所说的古代语言让人可以听出长音和短音的多种多样的组合的情况不同,在近代语言里,耳朵只能从在意义上须重读的主要音节上听出一般性的节奏了。此外,像上文已经说过的,字根在变格中所派生的那些音节都已变成了独立的字,也就各有独立的音义和重要性,因此又使人听出意义与重音的叠合一致,和它们所自出的字根一样了。这就迫使我们把注意力集中到每个字的意义上,不注意自然的长音和短音和它们在时间上的运动和感性的(自然的)重音,而只听到由基本意义决定的重音了。 (85)

    3c)在近代语言里,节奏已不起多大的作用,或则说,心灵已没有多大的自由去摸索节奏了,因为时间上的长短和通过时间运动而有规则地复现的各音节的声音节奏已被一种观念性的关系即字的意义淹没下去了,因此,脱离意义而按格式独立形成的节奏也就失去它的效力了。

    我们可以拿根据节奏原则的诗律和造型艺术 进行比较。这种音律和造型艺术一样,还不能使精神性的意义独立表现出来,文字的意义还不能凭它本身去决定音节的长短轻重之类感性媒介,而是和自然的字音长短及其声响混合在一起,以便在较爽朗舒畅的气氛中让这种外在感性媒介有充分发挥作用的权利,只要有一种观念性的形象和节奏运动就行了。

    但是如果按照艺术有必要一方面放弃节奏原则,而同时仍让感性因素作为一种对等重量,和单纯地凭精神意义去决定音节长短轻重的办法保持平衡,那么,上述按照自然的长音和短音而不按照意义去定节奏规律那种造型艺术的方式既已遭到破坏了,为着迫使耳朵注意,可利用的材料(媒介)只有着意孤立某些语音而把它们复现定成一定格式的声音呼应了。 (86)

    这就要涉及韵 ,这是诗的音律中第二个因素。

    b)韵

    语言在感性因素方面何以需要采取一种新的处理方式的问题,人们可以用古代语言在外族影响之下的退化来解释, (87) 但这是一种根据表面现象的解释,其实这种发展的原因却在事物的本质。诗要使外在媒介符合内在意义,最简便的办法就是运用不依存于音节意义的长音和短音及其配合。长短音的配合以顿之类的规则乃是由艺术制定的,在大体上固然也要符合每次所要表达的内容的性质,但是在具体细节上诗律所要求的长音短音和加重音却不是单凭精神性的意义来决定的,而只是抽象地(若即若离地)隶属到精神意义下面的。但是随着观念愈向内心深入和愈经过精神化,它也就愈要脱离自然界外在因素,因为这种观念性的内容不再能以造型艺术的方式用外在感性媒介去表达。这样,观念从此就凝聚在观念本身上(返躬内省),以至把语言的躯体方面部分地抛弃掉,只挑出足以传达精神性意义的那一部分,其余部分则作为无意义的东西扔到旁边去。

    浪漫型艺术在构思方式和表现方式上都标志着精神凝聚于它本身的这种转变,所以它就从声音里去找最适合于表达主体内心生活的材料(媒介)。浪漫型诗一般着重感情的“心声”,所以专心致志地沉浸在字母、音节和字的独立音质的微妙作用里;它发展到对声音的陶醉,学会把声音各种因素区分开来,加以各种形式的配合和交织,构成巧妙的音乐结构,以便适应内心的情感。从此可见,韵在浪漫型诗里得到发展并不是偶然而是必然的。心灵要倾听自己的声音这个需要更充分地突出了,它在同韵复现中获得了满足。这种同韵复现的音质于是就把过去依音律调节的固定的时间尺度的节奏推到无足轻重的地位了。通过同韵复现,韵把我们带回到我们自己的内心世界。韵使诗的音律更接近单纯的音乐,也更接近内心的声音,而且摆脱了语言的物质方面,即长音和短音的自然的长短尺度。 (88)

    关于这方面,我只想略谈几点一般看法:

    第一 ,韵的起源 ;

    第二 ,韵和根据节奏的诗律的差别 ;

    第三 ,韵的种类 。

    1.我们已经说过,韵适宜于浪漫型诗,浪漫型诗之所以要求突出一种单根据音质独立形成的韵律,是因为主体内心活动要从这种声音媒介中听出它自己的运动。当这种“返听”的需要出现时,浪漫型诗就有两种办法可选择:一种是一开始就利用一种近代语言,只要这种语言能满足上文所提到的用韵的条件;另一种是利用一种古代语言,例如拉丁。古代语言和近代语言性质不同,要求用根据节奏的诗律,浪漫型诗要按照新的原则来运用古代语言,就得把它改造为一种新的语言,使节奏消失掉,韵变成主要因素,意大利语和法语都是如此。

    1a)我们看到基督教很早想把韵勉强纳入拉丁诗的音律里,尽管拉丁诗的音律是根据不同的原则的。这些原则是从希腊文沿袭来的,但是并显不出希腊文的根源,由于经过语言的变革,反而更接近浪漫型的原则。一方面罗马(拉丁)诗的音律在最早的时期就不以自然的长音和短音为基础,而是以重音为测定音节的标准。因此,只有到了罗马人对希腊诗有较精确的知识和摹仿时,拉丁诗才开始采用了希腊诗律的原则。另一方面罗马人把希腊诗律的流畅爽朗的悦耳性加以硬化了,特别是在六音步格式及其它格式用比较固定的顿,显出轮廓更突出的结构和更严格的整齐一律。此外,就连在罗马文学繁荣时期,在最有修养的诗人们的作品里,就有不少的用韵的例子,例如贺拉斯的“论诗艺”第99——100行:

    Non satis est, pulchra esse poëmata: dulcia sunto ,

    Et quocunque volent, animum auditoris agunto .

    如果诗人在这里不是有意要用韵,我们毕竟认为这种巧合是罕见的:正当他强调诗应柔和悦耳 的地方,他就用了韵。在奥维德 (89) 的作品里,类似这样的韵出现得更多。纵使假定这是偶然的,从此毕竟可以见出韵对于有修养的罗马诗人们并不是不悦耳的,所以有时不知不觉地韵就冒出来,尽管只是些零星的例外。不过这种声音游戏还见不出浪漫型诗的韵的深刻意义,这就是说,韵所突出的并不是单纯的音质而是这种音质中的精神意义。拿古代印度诗的韵和近代印度诗的韵相比,也可以见出这个差别。

    在蛮族入侵之后,由于古代语言的重音的衰退以及基督教带来的情感的主体因素的上升,较古老的根据节奏的诗律体系就将变为根据韵的诗律体系了。在圣安布洛修斯 (90) 的《颂圣诗》里音律已按照口语的重音,并且用韵。圣奥古斯丁 (91) 在第一篇反对端拿提派的作品里也是一首用韵的歌。所谓里俄宁诗格 (92) 是有意用韵的六音步格和五音步格,和上文所说的偶然用韵就大不相同了。这些以及类似的例子都足以说明韵是由较古老的节奏体系本身中演变出来的。

    1b)此外,也有人到阿拉伯 人中间去找新的诗律的起源。但是阿拉伯诗的发展成熟比韵在西方基督教世界里的出现为时较晚,至于伊斯兰教以前的阿拉伯艺术对西方并没有发生过影响。在阿拉伯诗里一开始就已见出一种与浪漫原则很契合的精神,这是十字军东征时代中西方骑士们早就熟悉的。东方伊斯兰教诗和西方基督教诗既然各自独立地发源于不同的精神土壤,一种新的诗律在这两种诗里的初次出现也就可以不是交互影响的结果。

    1c)韵的起源还有第三个 因素,其中既没有古代语言的影响,也没有阿拉伯的影响,那就是古代日耳曼族 语言,这种语言最早在斯堪的那维亚地区发展时就可以见出韵的因素。古“爱达”诗歌 (93) 就是一个例证。这些诗歌的搜集虽是较晚的事,它们的起源很早却是不可否认的。我们将来还会看到,这些诗歌中所用的还不是真正发展成熟的韵,而是某些个别语音的特别加重和有规则的复现。 (94)

    2.其次 ,比起源还更重要的是古今两个音律体系在特征上的差别 。上文已约略涉及这方面的要点,现在再说详细一点。

    根据节奏的诗的音律在希腊诗里就已达到最美和最丰富的发展阶段,我们从此可以抽绎出整个节奏体系的最重要的特征,兹略举如下:

    第一 ,这个体系用作材料的并不是字母、音节和单字的单纯的音质,而是每个音节按照时间长短 来划分的声响,所以注意力不应单放在某些个别的音节和字母上,也不应单放在单纯的音质的类似或等同上。与此相反,这种声响和它的固定的时间长短处于紧密的统一体,耳朵既要听到每一音节的音量,又要听到所有音节的节奏运动所含的规律。其次 ,长音和短音的标准,节奏上的抑扬的标准以及通过明显的顿和段落划分所形成的多样的生动图案,都要根据语言的自然 因素,不能由文字的精神意义 来影响字音的轻重。这种诗律在安排音步,轻重音和顿等等方面可以像语言本身一样享有独立性。语言本身在不是用在诗里的时候,也就有一种根据自然的长音和短音以及长短先后承续的系列,而不是根据字根音节的意义来划分轻重音的方式。第三 ,由此产生的结果是:某些音节受到生动化和重读,取决于两个因素,一个是按诗律的重音和定型的节奏,另一个是其它重读或强调的方式。这两个因素的结合加倍地增强全体的丰富化而又不至互相妨碍。这样就使诗可以通过字音的排列和运动,保证在精神意义上比较重要的字显出应有的重量。 (95)

    2a)用韵的音律对节奏的音律体系首先改变了自然音量 的未曾被辩驳过的价值。因此时间尺度如果还要保留,用韵的音律就不能像过去那样仍在自然的音长上找到量的快慢基础,而是要从另一个领域,即精神的因素或音节和字的意义方面去找了。假如音节的量的尺度还有必要,最后起决定作用的正是意义。既然要由意义去决定音量,标准就不再是语言的外表方面及其自然的性质,而是转变成为内在实质了。

    2b)由此还产生另一个重要的结果。上文已经指出,这种把重音集中到意义重要的字根音节上的情况就要破坏上述那种多样化的派生的变格形式的独立扩展,而在根据节奏的音律体系里,还没有必要把这些派生形式看成比起字根就是无足轻重的,因为节奏体系本来就不根据精神的意义来决定音的长短尺度和突出重音。但是如果派生的变格形式的扩展和按音节的固定的自然音量来安排音步的办法都不存在了,根据时间尺度及其规则的整个节奏体系也就势必随之垮台了。例如意大利和法国的诗的音律就属于这种情况,古代诗所用的音步和节奏完全消失了,只要求一个诗行之内用一定数目的音节就行了。

    2c)唯一能补偿这种损失的就是韵 。因为一方面构成音律格式的已不再是时间长短,各音节的音质也不再按照时间长短自然地有规则流转下去;另一方面精神的意义霸占了字根的音节,无须经过进一步的有机的发展,就已和字根的音节处于紧密的统一体,所以剩下来的就只有音节的单纯的音质作为最后的感性材料,而这种感性材料是可以离开时间尺度和字根音节的突出重音而自由独立的。

    这种音节的音质如果要单凭它本身而引起注意,它首先就要比古代诗律里所见到的那种使不同的语音轮流出现的办法远较强烈才行,而且比日常语言中音节的音质所应有的语势也远较宏壮才行,因为音质现在不仅要代替划分段落的时间尺度,而且还有另一个任务,就是要使这种感性因素显得不同于过去那种突出重音和让意义压倒一切的方式。事实上观念一旦深入到精神的内在的深刻的方面,语言的感性因素就变成无关重要的,音质如果要引起注意,它就必须更响亮地从内心深处迸发出来。所以比起节奏的和婉,韵是一种粗重的声响,不需要有听希腊诗的音律所必有的那种锐敏的有教养的耳朵就可以听出来。

    其次 ,韵固然也不是脱离字根音节和一般观念的精神意义而独立的,不过它究竟有助于使感性的音质起相对独立的作用。要做到这一点,唯一的办法就是使某些占确定位置的字的音质和其它字的音质分别开来,通过这种孤立化 ,获得一种独立的存在,便于凭它的宏壮和沉重,使感性因素恢复它在诗中的地位。总之,韵不同于节奏的和婉,它是一种孤立化的特别加以突出的一种声响。

    第三,上文已经说过,这种音质是在主体的内心方面在聚精会神默察观念中才迸发出来而且使主体感到满足的。如果上文所说的节奏体系中那些音律手段及其丰富多彩的变化已不再发生作用,在感性 方面剩下来可使主体听出自己的“心声”的因素就只有使相同或类似的一些音质的重复出现这一比较侧重形式的原则了。从精神方面来说,主体就用这种音质复现的办法组成韵律,把有关的意味突出和联系起来。比起节奏体系的格律用多种方式来划分和组织各种长音和短音而形成的结构,韵一方面固然较偏重物质方面,另一方面在运用物质上却也比较抽象:韵只是让心灵和耳朵注意到一些相同或相似的音质及其意味的往复回旋,主体从这种往复回旋中意识到他自己,意识到自己在进行既发出声音而同时又在倾听这种声音的活动,并且感到满足。 (96)

    3.韵这个主要属于浪漫型诗的新的音律体系分成一些特殊的品种 ,这里只约略地谈一下其中最重要的三种,即字首韵 ,母音韵 和正式韵 。 (97)

    3a)第一,字首韵 在古代斯堪的那维亚的诗里得到最充分的发展,成为它的一个主要的音律基础,至于母音韵和韵脚也起着次要的作用。字首韵或字母韵是一种最不完全的韵,因为它只要求字首的字母用韵,而不要求整个音节的复现。这种字首韵有两个弱点,一个是用来押这种韵的字就必须第一个音节本身原已带重音,另一个是押这种韵的字还不能相隔太远,否则耳朵就不易听到字首的音质相同。此外,押字首韵的字母可以是单子音或双子音,也可以是一个母音,但是按照字首韵占优势的语言的性质,用子音是主要的。例如冰洲的诗就定下一条主要规则:凡是押字首韵的字母都须在带重音 的音节里,这个音节的第一个字母不能在同一诗行里其它第一个音节带重音的名词里复现,而且在押字首韵的三个字之中须有两个字在前一行,第三个字须摆在后一行的开始,成为字首韵中主导因素。 (98) 此外,由于这种字首字母同音质的抽象性,用来押字首韵的字主要是同时意义重要的字,所以字音和字义还是有联系的。

    3b)其次 是母音韵 ,它不落在字首的字母,它是同音字母在字的中部或结尾的复现,所以它已接近正式的韵。押母音韵的字倒不一定都要在行尾,也可以在其它位置,不过主要是在行尾最后一个音节,和字首韵出现在行首正相反。母音韵在拉丁民族中得到最丰富的发展,特别是在西班牙人中间,他们的响亮的语言特别宜于同一母音的复现。母音韵一般固然限于母音,但是偶尔也可以和子音结合在一起。

    3c)最后 ,正式的韵 使字首韵和母音韵只以不完备的方式表现出来的东西达到最成熟的显现。因为在正式韵里除字首字母以外,所有字根都是完全同音质的,它们正是因为同音质才被有意地联系在一起的。音节的数目多寡并不重要,单音节,双音节乃至多音节的字都可以成韵,因此韵就有限于单音节的“阳性韵”,涉及双音节的“阴性韵”和涉及三四个音节的“流滑韵”之分。北欧语言侧重“阳性韵”,南欧语言例如意大利语和西班牙语则侧重“阴性韵”。德语和法语处在这二者之间。至于“流滑韵”只有在少数语言里才大量出现。

    韵的位置在行尾,行尾押韵的字虽然不一定在每一个场合下都集中表现出字义的加强,但是凭音质却可以引起注意。全章各行可以一韵到底,遵守一种抽象的同音复现的原则,也可以通过较精巧的形式换韵,使多种不同的韵有规律地交错和配合,或合或离,或前后呼应,这就显出韵的丰富多彩。这些韵时而直接相遇,时而互相逃避,时而互相追寻,这就使倾听和期待的耳朵时而立刻感到满足,时而被较长久的停滞所嘲弄、欺骗和勾引,但是终于发现到有规则的安排和往复回旋而感到快慰。

    在各种诗之中,抒情诗 由于所表现的是主体的内心生活,最倾向于用韵,使语言本身变成一种感情的音乐和谐和对称的音律。这种音律不是取决于时间尺度和节奏运动,而是取决于音质,这种音质的音乐是和“心声”对应的。这种用韵的方式形成了诗章的或繁或简的结构,每章自成完满的整体,例如十四行诗体,意大利诗的分段小曲体、情歌体、八行叠句体都是运用音质的玩艺儿,时而情感深厚,时而意味隽永。很少掺杂抒情因素的史诗 就不分章,踏着整齐的步伐前进。例如但丁在史诗《神曲》里从头到尾都用三行韵组体,不同于他的用分段歌曲体和十四行体的抒情诗。 (99)

    c)节奏的音律和韵的结合

    第三 ,我们在上文把根据节奏的音律和韵区别开来,显出这两个体系互相对立 ,现在要问:这两个体系的结合 是否可能或是实际发生过呢?对于回答这个问题,某些近代语言的情况是重要的。在这些近代语言里,确实有恢复节奏体系以及节奏和韵相结合的现象。单就德语来说,关于恢复节奏体系,我只须提到克洛普斯托克,他不大爱用韵,无论在叙事诗还是在抒情诗里,他都极认真地努力摹仿古代的音律。浮斯和其他诗人步他的后尘,设法按固定的规律,对德国语言进行节奏式的处理,歌德却不大擅长于运用古代音节格律。他在诗里曾问得很对:“我们是否能像古代人,还爱看这样宽广的皱纹呢?”

    1.我在这里只须再提一下我在上文关于古代语言和近代语言的区别所说过的话。根据古代的节奏音律,要凭文字音节的自然的 长音和短音,一开始就已有一个固定的尺度,字义的力量对这个尺度不能加以制约、改变或动摇。对近代语言来说,这种自然的长短尺度是不适合的,因为在近代语言里,只有意义决定的重音 才使一个音节比另一个音节长。这样加重语气的方式并不能很恰当地代替自然的长短尺度,因为它使长短本身变成摇摆不定的,一个因意义而加重语势的字可以使另一个本来带重音的字语势减弱,所以既定的尺度只是相对有效的。例如Du liebst(你爱)这两个字可以随语气的不同而把重音摆在前一个字或后一个字上,甚至使两个字都带重音,也就是两个字可以随便构成扬抑格、抑扬格或扬扬格。固然也有人在力图在德语里也恢复音节的自然的 长短,并且定下一些规则,但是字义及其所突出的重音终于使这些规则行不通。事实上这是符合事物本质的。因为如果要把自然的长短定为音律的基础,就势必失去近代语言所必需的精神化(对精神意义的侧重),但是近代语言既已发展到使精神意义上升到统治感性材料(自然的音节长短)的地位,决定字的音节价值的就不再是感性的或自然的长短,而是文字所标志的意义了。精神方面的情感自由不容许语言的时间尺度独立地以它的客观自然状态而发生作用。 (100)

    2.这并不是说,我们在德语里就必须完全抛弃用韵而只根据音节长短尺度定节奏的方式,我们只是要指出一个重要的事实:按照近代语言的本质,就不可能使音节格律达到古代人所达到的那种造型艺术式的稳实,所以就必须有另一种因素作为代替品,而这种因素要比固定的音节自然长短更能符合精神意义才行。这种因素就是诗行中的重音和顿。这些都不再离开字义的重音而独立运行而是和它协调一致,因而获得一种虽较抽象而却较明显的突出语势。由于这种协调一致,我们在古代音律中所看到的那种三重强调方式所产生的复杂情况就势必消失了。由于同样理由,现在我们也很难成功地摹仿古代的节奏音律,可摹仿的只有其中听起来比较明显的那些因素,至于按固定的量的基础所形成的比较微妙的差别和比较复杂的配合却无法摹仿。我们没有节奏体系的量的基础,近代代替节奏而起决定作用的比较粗重的加强语势的方式也不能弥补这个缺陷。 (101)

    3.节奏体系和韵的实际结合 是可以允许的,但是比起在近代诗律里参用古代诗的长短尺度还更不适合。

    3a)因为由字的重音所决定的差别并不完全是一个充分根据实质内容 的原则,从感性方面来说,这种长短差别并不是使耳朵听得足够分明。凡是诗的精神意义占优势的地方,就没有必要去利用字和音节的起伏呼应作为补充的表现手段。

    3b)但是从音节长短尺度的规律来看,却有必要找出一个对等力量,来和韵的强烈声响保持平衡,不至为它所淹没。但是现在应该分列和起统治作用的并不是 音乐的自然长短的差别及其复杂变化 ,所以关于时间长短比例就只有一个办法,就是让同样的时间长短比例以整齐一律 的方式一直复现下去,从而使拍子 开始发生比节奏体系所能允许的远较强烈的效果。例如德文诗中用韵的抑扬格和扬抑格时就有这种情况。在朗诵这种诗时所现出的拍子比朗诵古代不用韵的抑扬格时还更整齐划一,尽管在顿的地位稍停,可以突出某些按意义应强调的字,而且在这些字上的停顿也可以略微打破抽象的整齐划一,产生一种较生动的多样化。在这种情况下,像在一般诗里一样,用在诗里的拍子也不像用在音乐的那样严格固定。

    3c)一般说来,韵只有在一种情况下才可以与节奏体系的音律结合,那就是这种节奏音律由于单靠长音和短音的、简单的轮流交替以及同样的、音步的不断复现,这种办法在近代语言里不能单靠它本身就足以使感性因素显得足够强烈,于是韵就可用来助势,弥补这个缺陷。但是在摹仿古代阿尔塞乌斯和莎佛诸人所创的那种较丰富多彩的节奏格律里,用韵就不仅是多余的,而且还会成为一种无法解决的矛盾。因为用韵的音律体系和按节奏的音律体系所根据的是两种对立的原则,如果勉强把它们结合在一起,那就只能是既结合而仍对立 ,所以这种矛盾是无法解决的、不可允许的。从此可见,只有在古代音律原则已成为一种强弩之末,比较疏远,而且在用韵的音律体系影响之下已发生过根本变化的情况下,才可以用韵。 (102)

    以上就是诗的表现方式不同于散文的一些带本质性的要点。 (103)

    C.诗的分类

    1.前此我们已就两个主要方面来研究诗的艺术:一方面是诗的一般原则 ,涉及诗作品的观照方式和组织方式以及诗创作主体的活动;另一方面是诗的表现 ,涉及诗用语文 去掌握的观念,语言 的表现方式本身以及诗的音律 。我们要说的要点可以概括如下:诗须用精神性的东西作为内容,不过在对内容进行艺术加工之中,诗不能像造型艺术那样仅满足于提供感性观照的形象,也不能满足于像音乐那样从内心迸发出的声音,只让心灵去领会,此外也不能采取抽象思维的形式,而是要处在直接凭感官形象的生动性和情感思想的主体性这两极之间。由于诗的观念方式处在这种中间地位,诗就同时分属于左右两极的领域:诗从思维里取得精神方面带有普遍性 的东西,这就是从直接呈现于感官的分散的事物之中抽出它们的较单纯的定性;诗在观念方式方面还保留着造型艺术所用的在空间中同时并列的关系。观念和思维的差别主要在于观念以感性观照为出发点,让所观照到的事物仍照原来的样子不相联系地同时并列;思维却要显出各有定性的事物互相依存,具有交互的关系,作为下判断下结论之类推理活动的根据。所以诗的 观念在艺术作品里要有可能把分散的个别的东西结合成为有内在联系的统一体,但是由于观念一般都不免带有松散性,所要求的统一本来是隐藏着的,这就使诗有可能使内容的各个部分和方面融成一个生动的有机体而同时在表面上又好像各自独立。这就是说,诗有可能使所选定的内容时而较多地朝思想方面发展,时而较多地朝外在现象方面发展。所以诗既不排除哲学的最高思辨,也不排除外在的自然现象,只要它不把哲学思想按照推理或科学论断的方式揭示出来,也不把自然现象按照原来的见不出意义的样子描绘出来。总之,诗要提供一个完整的世界,其中实体本质要以艺术的方式展现于人类动作、事件和情感流露所组成的客观现实。 (104)

    2.但是要得到这种完整世界的展现,并不是通过木石和颜色而是只通过语言。语言的音律、重音之类,正如语言的表情姿势,通过它们精神内容意蕴才获得表现。如果要问这种表现方式的材料基础 (媒介的担当者)何在,我们就可以回答说,语言并不像造型艺术作品那样独立自在,不依存于艺术创造的主体,而是只有活的人 ,即说话的人,才是一篇诗作品的感性现实存在的担当者。所以诗作品必须通过活的人去朗诵出、唱出或表演出,就像音乐作品离不开音乐家那样。我们固然习惯了默读史诗和抒情诗,只有在戏剧体诗里才听到说话,看到做姿势;但是诗在本质上是有声的 ,如果要使诗尽量地 作为艺术而出现,它就不可没有声响,因为诗只有通过声响才真正和客观存在发生联系。印刷的或书写的字母当然也是客观存在的,但只是任意用来标志语言和文字的符号。我们前已说过,文字只是标志观念的手段,诗至少还要就这种符号的时间因素(音长)和声响(音质)进行加工,把它提高到成为受到它所标志的那种精神意义灌注生命的材料(媒介);至于印刷只使文字符号成为可以眼见的,见不出这种生命灌注,也不再与精神内容有联系,只让我们按习惯去把眼睛见到的符号转化为具有时间长短和声响的因素,并不是真正让我们听到有声的和占一定时间的字。所以如果我们满足于默读,那是一半由于我们很容易把所阅读的东西想像为听人说出的东西,一半也由于诗在各门艺术之中,它的一些重要方面都已在心灵中刻画成形,它的精髓是既不单凭目见,也不单凭耳闻而沁入意识的。但是正由于诗具有这种精神性,诗作为艺术就必 不可完全抛弃它的实际表现的一方面。腹稿比起外现的作品,就像一幅简单的素描比起着色大师的彩绘一样,是很不完满的。 (105)

    3.作为艺术的整体,诗不再由于材料(媒介)的片面性而只限于某一种创作方式,它一般可以把各种艺术的各种创作方式用作它自己的方式。因此,诗的品种 和分类标准 就只能根据一般艺术表现的普遍 原则。

    1.第一 ,从这种普遍原则来看,诗一方面把外在现实事物的形式当作把在精神世界已发展成的整体展现给内在观念去领会的手段,在这方面诗采用了造型艺术的原则;另一方面诗把观念中这种雕塑成的形象展现为是由人和神的行动所决定的,所以凡是发生的事物一部分来自神或人的外在伦理上独立的力量,一部分则来自外在阻力所引起的反响或反作用;它的外在显现方式就是一件事迹 ,其中事态是自生自发的,诗人退到台后去了。史诗 的任务就是把这种事迹叙述得完整。它按照诗的方式,采取一种广泛的自生自展的形式,去描述一个本身完整的动作以及发出动作的人物。人物之所以发出动作,时而是根据某种实体性动机,时而是由于碰到外在的偶然事变。这样,史诗就是按照本来的客观形状去描述客观事物 。

    歌诗人 在歌唱这种供精神观照和感受的客观化的世界时所采取的方式并不是要借它来发泄他自己的活的思想情感。诵诗人 一般用机械的方式去背诵,用一种整齐而单调的节拍,就像一般河流那样平静安稳地流下去。因为他所叙述的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外表形式上都应该显得是一个独立自足的现实世界,和作为主体的诵诗人隔得很远,所以诵诗人无论就内容本身来说,还是就诵的方式来说,都不应主观地使自己和所歌诵的独立自足的世界统一(混同)起来。 (106)

    2.其次 ,与史诗相对立的是抒情诗 ,抒情诗的内容是主体(诗人)的内心世界,是观照和感受的心灵,这种心灵并不表现于行动,毋宁说,它作为内心生活而守在自己的家里。所以抒情诗采取主体自我表现 作为它的唯一的形式和终极的目的。它所处理的不是展现为外在事迹的那种具有实体性的整体,而是某一个返躬内省的主体的一些零星的观感、情绪和见解。抒情诗人把最有实体性的最本质的东西也看作是他自己的 东西,作为他自己 的情欲、心情和感想,作为这些心理活动的产品而表达出来。要表达这种内心活动,就不能用背诵史诗时所宜用的那种机械的单调的语言,歌诗人就必须把抒情作品中的观念和思想方式看作他自己人格的体现,看作亲身的感受而表达出来。应当使抒情诗的歌诵显出生气的正是这种亲切感 ,表现这种亲切感特别要靠音乐方面的歌唱声调的抑扬顿挫,以及有时是可以允许的有时还是必要的乐器伴奏。 (107)

    3.最后,第三种 表现方式把以上两种表现方式结合成为一个新的整体,在其中我们既看到一种客观的展现,也看到这种展现的根源在于个别人物(角色)的内心生活,所以客观的 事物被表现为属于主体 的,反过来说,主体的性格一方面在向客观表现转化,另一方面诗的结局使人看到主体的遭遇是主体的行为所必然引起的后果。在这里像在史诗 里一样,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个动作(情节)从斗争到结局的过程,一些精神因素在起作用,互相冲突,一些偶然因素又闯进来引起纠纷,而人的活动又联系到决定一切的命运或是主宰世界的神的意志作用;但是它和史诗毕竟不同,动作(情节)却不是按照实际发生时的外在形式,作为一件本已过去而仅凭叙述才复活过来的事迹而展现在我们眼前,而是我们亲身临场看到动作来自某种特殊的意志,来自某些人物性格中的道德的或不道德的品质,因此个别人物性格成为中心,这就是按照抒情诗 的原则了。但是与抒情诗仍有分别,这些个别人物并不是按照他们的单纯内心生活而表现自己,而是在实现凭情欲抉择的目的中把自己显现出来,并且按照史诗突出坚固实体性的原则,来衡量上述情欲和目的的价值,看它们是否符合客观情况和具体现实中的理性规律。用这样衡量出来的价值和作出决定时所处的情境为标准,去指导行动,来决定他们自己的命运。这种出自主体的客观事物,也就是表现于实现过程和客观价值的主体性格,总之,就是处在整体状态的精神(内在精神与客观事物的统一);它作为动作 ,向戏剧体 诗既提供形式,也提供内容。

    这种具体的整体本身也是主体的,因为它是主体性格的客观表现,所以戏剧体诗的描述方式,除掉要使地点之类因素具有绘画式的鲜明性之外,还要由歌诵者或表演者用整个 人身去体现真正的诗,这就是说,戏剧表现所用的材料(媒介)就是活的人。因此,戏剧中的人物一方面要把他内心中的东西作为他所特有的东西(性格特征)而表现出来,像在抒情诗里那样;另一方面又须在实际生活中发出动作,作为一个完整的主体而与其他人物对立,也就要有些外表活动,要做些姿势。姿势像语言一样,也是一种内心生活的表现,也要求艺术的处理。在抒情诗里已可以看出近似戏剧的办法,它分配不同的人物在不同的场面表现不同的情感。在戏剧体诗里主体的情感须外现于动作,所以可以眼见的姿势动作就成为必要的。姿势把文字的一般意义表达得更生动具体,通过站相、面相、手势等等显出各人各样的表情,使文字所表达的一般意义达到个性化和完满化。如果通过艺术处理,使姿势达到高度的发展,就可以不用语言了,哑剧就是这样产生的。哑剧把诗的 节奏运动转化为肢体的 节奏和绘画式的运动,在这种身体姿势和运动的造型性的音乐里,冷静的雕刻作品受到生气灌注,就变成了舞蹈,所以舞蹈把音乐和雕刻统一起来了。 (108)

    1.史诗

    “史诗”在希腊文里是Epos,原义是“平话”或故事,一般地说,“话”要说出的是事物是什么,它要求有一种本身独立的内容,以便把内容是什么 和内容经过怎样 都说出来。史诗提供给意识去领略的是对象本身所处的关系和所经历的事迹,这就是对象所处的情境及其发展的广阔图景,也就是对象处在它们整个客观存在中的状态。

    在这里我们首先 要确定史诗的一般 性质,

    其次 要指出真正史诗的特别重要的特点 ,

    第三 要列举一些不同的史诗作品在史诗形成的历史过程中实际采用过的一些特殊的 表现方式。

    a)史诗的一般性质

    (一)箴铭、格言和教科诗

    最简单的史诗表现方式由于抽象的凝缩,是片面的、不完备的。它从具体的世界和丰富多彩而变化无常的现象中挑出某种本身有根由和必要性的东西,用史诗的文字把它集中表现出来。

    1.研究这种表现方式可以从箴铭 这第一种开始。箴铭实际是写或刻在石柱、器具、纪念碑、礼品等等上面的。它就像指向某一种东西的手指,用写刻在对象上面的话去说明没有文字描述时原已摆在眼前的地方性的雕塑出形状的东西,只简单地标出这件 东西是什么。在这里人还没有说出他的具体的自我,他环视四周,看到一个引起他兴趣的对象或地点,于是就在上面写上一点简练的话把对象的核心说出来。

    2.进一步就是消除既有实物摆在眼前而又加上箴铭的这种屋上架屋的办法,即对象不在眼前,诗把对象的观念说出来。属于这种的有古老的格言 或道德箴规。它们用凝炼的语言写下了比感性事物更坚固,比纪功坊更持久和更有普遍意义,比祭祀礼品、石柱和庙宇还更不可磨灭的东西。它们涉及人生职责、生活智慧以及关于在精神界形成人类知识行为的牢固基础和联系绳索之类东西的看法。这种掌握方式之所以具有史诗性质,是因为这类格言所揭示的不是主体的情感和纯粹个人的感想,而且目的也不在打动人心、激起情感,而在使人认识到它对于人类就是职责,就是光荣,就是正当道理的那种意义深远的东西。古希腊史诗有时就带有这种史诗的语调,例如流传下来的梭伦 (109) 的某些挽歌就往往用劝诫的口吻和风格,内容大半是关于社会公共生活、法律和道德之类的教训和告诫。传说是毕达哥拉斯写的《金言》也可以归到这一类,不过其中作品全是混合种,大体上虽用某一种体裁的语调,但由于题材的缺陷,却不能使这种体裁达到完满的发展,不免掺杂其它体裁例如抒情诗的语调。

    3.第三 ,我前已提到过,这类表达方式可以把原来零星的各自独立的片段联系成为较大的完满的整体。这就简直是史诗 的体裁了。因为在这里形成统一体和提供中心的不是单纯的抒情诗的情调,也不是一件戏剧的动作(情节),而是某一确定范围的现实生活,诗人把这种现实生活的本质在整体上和在各个特殊因素方面(例如完善、职责等等)都带到意识里来。按照这一发展阶段的史诗的性质,它所要揭示的内容是本身永恒普遍的东西,都带有一种最富于伦理意味的目的,例为告诫、教训和促进道德生活之类。所以这类作品一般都带有教科诗 的语调,由于这类金科玉律还是新鲜的,人生观是新颖的,观点是天真素朴的,比起近代干燥无味的教训诗却有天渊之别。而且这类诗让描绘因素发挥必要的作用,教训和描绘所形成的整体就显得在实质上是直接根据经历过而且理解透的现实生活本身的。作为一种便当的例子,我只想举赫希俄德的《工作和日令》, (110) 这部史诗用素朴的风格进行教训和描绘,从诗的方面也使人得到乐趣,和维吉尔的田园诗 (111) 的那种典雅渊博、条理井然,但是跟枯燥的风格相比,风味就大不相同了。

    (二)哲学的教科诗、宇宙谱和神谱

    上述箴铭、格言和教科诗之类品种都取材于某些特殊 领域的自然现象和人类生活,用简练的语言,把某一对象、情境和范围中带有永恒意义和真正本质的东西比较零星地或比较完整地表现出来,使人可以认识到。由于当时诗还比较密切地结合现实生活,诗的艺术就成为起实践作用的工具。此外也还有一种诗形成第二个 系统,比前一种有时较深刻,有时对教训和促进道德较少注意。属于这种的有宇宙谱 、神谱 和还没有完全放弃诗形式的哲学作品。

    1.例如克赛诺芬和巴门尼德 (112) 叙述爱利亚派哲学的诗篇,特别是巴门尼德在他的哲学著作的导言部分就采取了诗的形式。诗的内容是变化无常的个别特殊现象和永恒不朽的太一之间的对立。个别特殊的东西不能满足心灵的要求,心灵要追求真理,要用思维的意识去掌握真理的抽象的统一和完满。心灵面对这种对象的伟大而感到开阔,就和它的威力进行搏斗,在心情振奋之中,就倾向于采取抒情诗的语调。不过对深思过的内容进行阐述仍带有实事求是的史诗性质。

    其次 ,在宇宙谱 里提供内容的是事物,特别是自然事物的变化,是它们在火热的活动中的压力和斗争,这种变化激发了诗的想象把发生的动作和事迹表现得更丰富更具体,所采用的方法是对纷纭万状的自然力量隐约地或明确地加以人格化和象征化,使它们具有人类动作和事迹的形式。这种史诗的内容和表现方式特别适宜于东方的一些自然宗教,首先是印度诗最擅长于对世界起源以及在世界中起作用的各种力量,想象出和描绘出往往是离奇怪诞的神话。

    3.第三 ,神谱 也有些类似情况。要使神谱获得正当的地位,须有两个条件:第一,多种多样的神不应专以自然生活为他们威力和创造力的主要内容而排除其它,第二也不能有独一 的神恁思想和精神去创造世界,抱着妒忌的一神教的态度,不许有其他的神在他周围。希腊宗教观正是处在这种恰到好处的中间地位。它以天神宙斯家族抗拒不受控制的原始自然力量所得到的解放,以及对这些原始自然力量所进行的斗争中,替神谱找到了一种永恒不变的题材,这题材就是变化和斗争。这正是希腊史诗中的那些永恒的神的真实起源史。流传下来的赫希俄德的《神谱》就是这种史诗现念形式的著例,其中凡所发生的事都采取人类事迹的形式。随着召唤来进行精神统治的那些神愈获得解放而达到符合他们本质的显出精神个性的形象,神谱也就愈来愈少用象征的方式,因为有理由把神当作人来处理和描述了。

    但是这种史诗(神谱)还缺乏诗所应有的圆满刻画 ,它所能描述的一系列行动事迹虽显出必然的先后次第,但是没有哪一个个别事迹或动作是从某一个 中心出发而且从这中心找到它的统一和完整。此外,这种史诗的内容在本质上还不能提供一个本身完满的整体 的观念,因为它在本质上还缺乏真正是人类的现实生活,而只有这种现实生活才能提供真正具体的材料去表现神力的统治。所以史诗如果要获得完满的形式,就还要克服这种缺点。 (113)

    (三)正式的史诗

    在我们称之为正式的史诗 里,这种缺点才得到克服。在上述那些一般不加讨论的史诗品种里,语调虽是史诗的,内容却不真正是诗的。因为从确定的材料来看,道德箴规和哲学格言都还停留在抽象的一般上,而真正是诗的内容却须把具体的精神意蕴体现于具有个性的形象。至于史诗以叙事为职责,就须用一件动作(情节)的过程为对象,而这一动作在它的情境和广泛的联系上,须使人认识到它是一件与一个民族和一个时代的本身完整的世界密切相关的意义深远的事迹。所以一种民族精神的全部世界观和客观存在,经过由它本身所对象化成的具体形象,即实际发生的事迹,就形成了正式史诗的内容和形式。属于这个整体的一方面是人类精神深处的宗教意识,另一方面是具体的客观存在,即政治生活、家庭生活乃至物质生活的方式,需要和满足需要的手段。史诗把这一切紧密地结合到一些个别人物身上,从而使这一切具有生命,因为对于诗来说,普遍的具有实体性的东西只有作为精神的活生生的体现,才算存在。这样一种把整体和个体结合在一起的世界在实现过程中须以平静的步伐前进,不是像在实践行动和戏剧里那样匆忙地达到目的和结果,这样就便于我们在所发生的事情上流连,对事变过程中某些个别的画面深入玩索,对描述的周密鲜明进行欣赏。全部描述的进展在它的客观形象之中就是连成一片的,但是这种连贯的基础和界限却由已定的史诗题材的内在本质来定,只是不把这种基础和界限明显地指出来。史诗尽管有较多的节外生枝,并且由于各部分有较大的独立性,联系是比较松散的。我们却不能因此就设想史诗可以无休止地一直歌唱下去,史诗像其它诗作品一样,也须构成一个本身完满的有机整体,只是它的进展却保持着客观的平静,便于我们能对个别细节以及生动现实的图景发生兴趣。

    1.作为这样一种原始整体,史诗就是一个民族的“传奇故事”,“书”或“圣经”。每一个伟大的民族都有这样绝对原始的书,来表现全民族的原始精神。在这个意义上史诗这种纪念坊简直就是一个民族所特有的意识基础。如果把这些史诗性的圣经搜集成一部集子,那会是引人入胜的。这样一部史诗集,如果不包括后来的人工仿制品,就会成为一种民族精神标本的展览馆。不过并不是所有的民族圣经都具有史诗所应有的诗形式,也不是把所有宗教和世俗生活中最神圣的东西表现于雄伟的史诗作品的民族都有基本的宗教经典。举例来说,《旧约》固然包含许多传说故事,实在的历史乃至一些零星的诗歌,但就整体来说,却不能算是一部艺术作品。《新约》和《古兰经》同样地局限于宗教生活,这些民族的宗教以外的生活是宗教生活的后来的结果。另一方面,希腊人有荷马史诗作为他们在诗方面的圣经,却没有印度人和波斯人所有的基本的宗教经典。不过在有原始史诗的地方,我们须把一个民族的原始史诗和后来的经典作品区别开来,后者不再能反映全民族精神的全部观点,而只是较抽象地反映其中某些个别方面。例如印度的诗剧或是梭福克勒斯的悲剧就不能像印度的《腊玛雅那》和《摩诃婆罗多》两部史诗或是荷马的《伊利亚特》和《奥德赛》那样显示出民族精神的全貌。 (114)

    2.正式的史诗既然第一次以诗的形式表现一个民族的朴素的意识,它在本质上就应属于这样一个中间时代:一方面一个民族已从浑纯状态中醒觉过来,精神已有力量去创造自己的世界,而且感到能自由自在地生活在这种世界里;但是另一方面,凡是到后来成为固定的宗教教条或政治道德的法律都还只是些很灵活的或流动的思想信仰,民族信仰和个人信仰还未分裂,意志和情感也还未分裂。

    2a)后来个人的自我和全民族的精神信仰整体以及客观现实情况,以及所用的思想方式,所做的事及其结果都分裂开来了,个人本身的情感和意志也分裂开来了,只有到了这样的时代,史诗才让位给抒情诗和戏剧体诗,让这两个诗品种达到最成熟的发展。这种情况到一个民族的较晚的生活时代才会充分实现,当时人们定下来指导行动的普遍规定已不再从属于全民族的情感思想体系,而是独立地显现为一种固定的法律,政治制度和道德规范之类散文性的安排,这就使得遵行的义务对于人成为不是内在固有的而是外来的,与人对立的,人被迫要服从的一种必然的约束。面对着这种本身已成定局的现实情况,人的心灵有时就转向由主体情感思想所形成的一种仿佛是独立自在的世界,不使情感思想之类因素表现于行动,而只是在它们上面流连玩索,于是就表现个人的内心生活于抒情诗 ;另一种情况是心灵把实践性的欲望提升到首位,要在行动中去实现它自己的独立,要剥夺客观情境和事迹在史诗中所享受的独立权。导致产生戏剧体诗 的就是这种人物性格和目的在行动方面所表现的个性尊严的加强。但是史诗却不然,它却要求情感与行动的统一以及内心所要实现的目的与客观世界事态的统一,这种尚未分裂的原始的统一只有在民族生活的最初期和诗的发展的最初阶段才会出现。

    2b)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就认为一个民族在他们的英雄时代即史诗的摇篮期,就已有用诗来描述自己的艺术了,因为一个在实际生活上已具有诗的性质的民族是一回事,而对诗的材料有意识地要去表现而且有艺术本领能去表现,却另是一回事。对世界进行描述 的要求,即艺术的形成,必然要比自由自在地直接享受诗的生活的那种精神出现得较晚。荷马和传说出于荷马之手的诗篇要比所歌咏的特洛伊战争晚几百年。特洛伊战争是一件实际发生过的事,正如我所相信的荷马本人也确是一个历史人物。奥森(假如用他的名字流传下来的那些诗歌真正是他写的话) (115) 也是歌颂过去的一个英雄时代的,这个英雄时代的已沉没的光辉使人感到有必要用诗来表现它和纪念它。

    2c)不过民族的诗的生活和民族史诗的出现尽管在时间上有间隔,诗人和他的题材之间仍必须有紧密的联系。诗人必须完全熟悉他所描述的情况,观照方式和信仰,对他基本上仍是现实的题材只须提供诗的意识和描述的艺术。如果当前现实所强加于诗人的那种正起作用的信仰、生活和习惯观念和诗人以史诗方式去描述的事迹之间毫无亲切的联系,他的作品就必然是支离破碎的。因为一方面是诗人所要描述的内容,即史诗的世界,另一方面是原来离开这内容而独立的诗人自己的时代意识和观念的世界,这两方面虽然都是精神性的,却依据不同时代的原则而有不同的特征。如果诗人自己的精神和他所描述的民族生活和事迹所由产生的那种精神根本不同,那就会产生一种分裂现象,使人感到不合式乃至不耐烦。因为一方面我们看到过去世界情况的各种场面,另一方面又看到毫不相同的诗人所处时代的形状,思想方式和对待事物的方式,其结果是从文化较发达时代的眼光去看这种对过去信仰的描述,就感到枯燥无味,简直是迷信,是诗人所虚构的无聊装饰,这就使原始心灵所特有的那种生命力完全丧失了。 (116)

    3.这就牵涉到诗人在正式史诗里所应处的地位。

    3a)尽管史诗须客观地实事求是地描述一个有内在理由的,接照本身的必然规律来实现的世界,尽管诗人自己的观念方式还接近这个世界并且还能使自己和这个世界等同起来,描述这个世界艺术作品却还是他个人的一部自由创作 。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回忆希罗多特的一句名言:荷马和赫希俄德替希腊人创造了神。希罗多特称赞这两位大史诗作者所具有的这种自由创造的大胆也可以说明史诗在一个民族中必然是古老的,它所要描述的却还不是最古老的情况。几乎每一个民族在它的最早的起源时代都或多或少地接受过某一种外来文化和异族宗教崇拜的影响。正是这种外来影响导致精神方面的奴役,导致迷信和野蛮状态。在这种情况之下,精神对最崇高的对象不感到家常亲切而感到陌生,不是由本民族和个人的意识所产生出来的。例如印度在它的伟大的史诗时代以前,在宗教观点和其它情况方面就已经历过多次大革命。希腊像我曾经提到过的,也要在埃及、腓尼基和小亚细亚等外来文化基础上进行改革。罗马人沿袭了希腊文化的一些因素,民族大迁徙中一些蛮族也接受了罗马的和基督教的影响,如此等等。只有到了诗人凭自由的精神抛弃了这种外来桎梏,对事物有自己的独立看法,重视自己的精神,因而克服了意识领域的混乱,这时才能开始产生真正的史诗。另一方面,在一个时代里,如果已出现了抽象的信仰,定得很完备的教条,固定的政治的和道德的基本原则,那也就已离开史诗所要求的具体(一般与特殊尚未分裂)而家常亲切(摆脱了外来文化的束缚)的精神状态了。真正的史诗作者所处的情况却与此不同,尽管他在创作上享有自由独立,他对所描述的世界,从在个人内心中起作用的那些普遍力量,情欲和旨趣到一切外在事物,却都要了如指掌。例如荷马描述他的史诗世界就亲切如道家常,对旁人家常亲切,对我们也就家常亲切,因为我们从这里看到真实情况,看到生活在那个史诗世界里而感到自在的精神,又看到诗人自己和他的全副心思和精神都显现在诗里,这就使我们更感到心情舒畅。这样一个时代可以处在文化发展 的较低阶段,但是仍然处在诗和美的阶段,所以我们可以从内容意蕴上领会到真正的人的高尚要求————即每一个英雄人物的荣誉,思想和情感,计谋和行动————并且欣赏这些描绘得很详细的,既高尚而又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 (117)

    3b)为着显出整部史诗的客观性,诗人作为主体 必须从所写对象 退到后台,在对象里见不到他。表现出来的是诗作品而不是诗人本人,可是在诗里表现出来的毕竟还是他自己的,他按照自己的看法写成了这部作品,把他自己的整个灵魂和精神都放进去了。他这样做,并不露痕迹。例如在《伊利亚特》这部史诗里叙述事迹的有时是一位卡尔克斯,有时是一位涅斯特, (118) 但是真正的叙述者还是诗人自己。就连在人物角色的内心变化诗人也往往借神来加以客观的描述,例如阿喀琉斯发怒时,雅典娜女神就出现在他面前,劝他息怒保持镇静。这是诗人的意造,但是所叙述的毕竟是客观事实而不是诗人自己的内心世界,所以创作主体的因素应完全退到后台,正如诗人也不应在他展示给我们看的那个世界里露面一样。从这个观点看,伟大史诗风格特征就在于作品仿佛是在自歌唱,自出现,不需要有一个作家在那里牵线。 (119)

    3c)但是史诗作为一部实在的作品,毕竟只能由某一个 人生产出来。尽管史诗所叙述的是全民族的大事,作诗者毕竟不是民族集体而是某某个人。尽管一个时代和一个民族的精神是史诗的有实体性的起作用的根源,要使这种精神实现于艺术作品,毕竟要由一个 诗人凭他的天才把它集中地掌握住,使这种精神的内容意蕴渗透到他的意识里,你为他自己的观感和作品而表现出来。因为诗创作是一种精神生产,而精神只有作为个别人的实在的意识和自意识才能存在。按一定语调写成的作品既已存在,它就成了一种现存的榜样,可以供人摹仿,按照类似的或相同的语调去歌唱。例如我们现在听到一大批一大批的诗人都在摹仿歌德的语调歌唱。但是许多首诗都按照同一个语调歌唱下去,并不形成一部首尾联贯完整的作品,这种完整的作品只有从某一个 人的精神中才能产生出来,这一点对于荷马史诗乃至于《尼伯龙根歌》 (120) 的认识都特别重要。《尼伯龙根歌》的作者是谁,并没有确凿的历史根据。关于《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却有一种众所周知的意见,认为实际上并没有荷马这样一个 人作出这两部史诗的全体,而是先由一些个别的作者作出其中一些个别的部分,然后这些部分被结集成为两大部作品。 (121) 涉及这个看法,首先就要问:这两部史诗之中是否每一部都自成一部史诗的有机整体,还是像现时流行的主张所说的,这两部史诗都没有必然的开头和结尾,所以可以无休止地歌唱下去?荷马史诗的结构在本质上固然比较松散,不像戏剧体诗那样紧凑,其中各部分不免显得彼此独立,乃至还有一些题外的穿插和异文;但是它们毕竟各自形成一个有内在联系的整体,而这样的整体只能出于一个 人的手笔。如果说荷马史诗缺乏整一性,只是由一些用同一个语调的史诗片段拼凑成的,这种看法是粗陋的,不符合艺术性质的。如果这种看法所指的只是诗人作为主体在他的作品里不曾露面,那倒是对他最高的表扬;那就等于说,人们从这些史诗里看不出诗人自己的主体的思想和情感,这倒是荷马史诗的真实情况。其中所表现的只是事实,只是全民族的客观的观照方式。不过就连民族诗歌也要一张口或一副喉舌,从充满民族情感的内心里放声歌唱出来。一部本身整一的 艺术作品就需要某一个 人的整一的精神。 (122)

    b)正式史诗的特征

    上文讨论史诗的一般性质时,我已约略提到一些雏形的史诗品种。它们尽管用的是史诗语调,却还不是完整的史诗,因为它们并没有把一种民族情况和一种整体世界中发生的具体事迹表现出来,而只有这种情况和事迹才是完整史诗的适合的内容,完整史诗的基本特点和条件上文已经指出了。

    在这番回顾之后,我们现在就要研究可以从史诗艺术作品的本质中抽绎出来的一些特殊 的要求。这里马上碰到的困难在于就特殊的方面进行一般性的讨论,就没有多少话可说,我们就不得不研究历史发展以及各民族的个别史诗作品,而各民族和各时代在这方面有很大的差异,就很难得到适用于一般的结论。不过这种困难倒有一种解决办法,这就是从许多民族的史诗经典中挑出一种来,把它作为正式史诗的标本或例证。荷马史诗 就可以作这种标本。所以我想主要地根据荷马史诗来找出一些我认为符合史诗本质的基本定性。这种基本定性可以总结如下:

    第一 ,我们要研究一般 世界情况具有什么样性质,才可以使史诗的事迹得到恰当的表现;

    其次 ,我们要研究这种个别的史诗事迹本身的性质 ;

    第三 ,我们要看看用什么形式才可以使上述两方面在一部艺术作品里达到统一,形成史诗的 完整体。

    (一)史诗的一般世界情况

    我们开始时就已经说过,在真正的史诗事迹里要完成的因而要描述的并不是一件孤立的偶然的事,而是一件从时代与民族情况的整体中派生出来的动作(情节),所以只有把这个动作放在一个较广大的世界里才能把它认识清楚,在描述中也要求反映出这种结合在一起的实际情况。————我现在只能约略提一提这种一般世界情况基础所应有的正确的诗的形状,因为在第一卷讨论理想的动作情节所要求的一般世界情况时,已指出这方面的要点了 (123) 。现在我只谈对史诗特别重要的几点。

    1.史诗用为背景的最适宜的世界生活情况可以略述如下:这种生活情况对于个别人物已成了现成的具体现实,但是和原始生活气息还有紧密的联系,如果让高高在上的英雄们去开创一种世界情况,决定什么才存在或什么才应该存在,这种决定就带有主观性,不能显现为客观现实,这就不符合史诗的性格。

    1a)在史诗的世界情况里,伦理生活的关系,家庭的结合乃至全体人民在战争时期和在和平时期作为一个民族的团结,都应该已经建立起来而且经过了发展;但是同时也还没有固定的道德规章和法律条文之类普遍生效的东西,不顾个人主观方面生动具体的特殊情况,即使违反个人意愿,对个人还是有严格的约束力。与此相反,在史诗的世界情况里,应该成为唯一根源和支柱的是是非感 ,正义感 ,道德风俗,心情和性格,而这些因素还没有由知解力固定下来成为散文现实的形式,和人心或个人思想情感相对立。一个社会如果已发展成为组织得很周密的具有宪法的国家政权,有制定的法律,有统治一切的司法机构,有管理得很好的行政部门,有部长,参议员和警察之类人物,它就不能作为真正史诗动作(情节)的基础。客观的道德习俗情况固然是意志和实现意志的结果,但是起意志和实现意志都只能靠行动的人物和他们的性格,并不是由于道德习俗本已普遍生效而且本身有存在理由,它就能获得客观存在(实现)。我们在史诗里固然看到客观的生活和行动具有根本的共同一致性,但是也看到这种生活和行动中毕竟还有自由,这种自由就显出个人的主观意志 (124) 。

    1b)这番话也适用于人对周围自然 的关系,人从自然中所取得的满足需要 的手段以及这种满足 的性质。关于这一点,我第一卷谈理想从外在世界得到定性时也已讨论得很详细。凡是人在物质生活方面所需要的东西,例如居房和园地、帐篷、床、刀矛、航海的船、载人去打仗的车、烹调、屠宰、饮食等等,没有哪一件对人只是一种死板的手段,而是每一件都必使人感到其中有他的全部聪明才智,有他自己。所以本来是外在的东西因为和人有紧密的联系而就打下了人的个性的烙印。从这个观点来看,我们近代的机器工厂及其产品以及一般满足物质生活需要的方式,正如近代国家机构一样,也完全不宜于做原始史诗所要求的那种生活背景。正如知解力及其抽象普遍概念以及完全不依存于个人心愿的统治权在真正史诗的世界观里还不能起作用一样,人在史诗世界里也还没有脱离和自然的生动的联系,还与自然在一起过着时而友好时而斗争的强烈而新鲜的共同生活。 (125)

    1c)这就是我在第一卷(229——246页)所说的与牧歌时代不同的英雄时代(史诗时代)的世界情况。我们看到荷马用最优美的诗歌和丰富多彩的人物性格把这种英雄时代的世界情况描绘出来了。在他的史诗里,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既没有野蛮时代的那种实在情况,也没有家庭关系和国家秩序都已固定下来时那种单凭知解力的散文气息的生活,而是处在我所指出的原始诗的那种中间状态。这里有一个基本要点:人物形象都现出自由的个性。例如在《伊利亚特》里,阿迦门农固然是王中之王,其余的将领都在他的王杖指挥之下,但是他的统辖权并不是主奴之间命令与服从的死板关系。他要考虑到许多方面,谨慎从事,因为他下面的那许多君主并不是一些召之即来的将官,而是和他享有同样的独立自主权。他们都凭自愿团聚在他的麾下,或是由于各种机缘前来参加这次远征。他遇事要和他们商量,如果他们不听话,就会像阿喀琉斯那样离开战场,拒绝参战。正是这种自由参加,凭自己的意志作抉择,保证了个性的独立不遭到损害,也使整个局面具有诗的模样。同样的情况在《奥森的诗》也可以见到,熙德 (126) 这位代表浪漫的骑士风的民族史诗的英雄和随从他的那些将领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就连在阿里奥斯陀和塔梭的史诗作品里, (127) 这种自由的关系也还没有遭到损害,特别是在阿里奥斯陀的作品里,那些分散的英雄们彼此几乎没有什么联系,各自独立地进行冒险事业。其中人民对领袖的关系也正和希腊将领们对阿迦门农的关系一样,并没有人民要被迫服从的法律;他们服从是根据荣誉感,崇敬心,在能用暴力的强汉面前的羞耻以及英雄性格令人折服的力量等等。家庭内部的秩序也不是靠固定的主仆关系而是靠情感和道德习俗来维持的。一切都仿佛本来就是如此。例如荷马叙述希腊人和特洛伊人在一次战役中,希腊人固然也损失了一些英勇的战士,但是伤亡没有特洛伊方面那么多,因为(荷马说)希腊人总是想到在危急中互相救援,他们有互助的风格。如果我们今天要确定一个纪律严明的军队和一个没有文化的军队之间的差别,我们也会认为有教养的军队的本质特征在于这种团结一致,这种自己和旁人处在统一体中才好发挥效能的意识。野蛮的军队只是些乌合之众,其中没有人能依靠旁人。但是在我们现代须凭辛苦的严格军事训练才能得到的结果,像是在督促和命令之下苦练成的一种秩序,在荷马史诗里却是一种自生自长的道德习俗,很有生气地体现在每一个人身上。

    由于同样的缘故,荷马对外在的事物和情况进行了丰富多彩的描绘,他并不在近代小说所喜欢描写的自然风景上浪费工夫,但是对一根手杖、一根王笏、一张床、武器、衣服、门柱之类却描绘得极细致,甚至把户枢也描绘出来。这些东西对于我们近代人好像琐屑不足道,我们受了近代教养的影响,对许多外在事物和表达方式都抱着傲然不屑一看的态度,而把衣服器皿和陈设之类事物的等级却划分得很细密。此外,近代满足需要的手段都是分成许多零件,由许多不同的工艺行业分途制造,这样拼凑起来的成品中每一特殊部分都降到附属品的地位,我们就觉得它们不值得注意和列举。古代英雄生活中的器具及其制造都很原始简朴,他们之所以肯花工夫去描绘它们,是因为人们还不曾把这一切事物分出高低等级,它们都是有使用价值的。人们也还不曾使整个生活脱离有实用的具体事物而转到纯粹理智的领域,所以他们还能从这些原始简朴的器具及其制造中看到自己的熟练手艺,财富和正当的兴趣而感到光荣。屠宰、烹调、斟酒之类工作还要由英雄们自己去干,他们把这类工作当作目的和享受来进行。至于我们近代人哪怕吃一餐午饭,要使它显得不是一件日常琐事,就不仅要有佳肴,还要搞一点有风趣的谈话。荷马对日常事物的详细描绘并不应看作对枯燥事物所附加上的一种诗的装饰,而是符合所写人物和情况本身的精神。这正如我们现代农民不厌其详地谈琐碎事,我们的骑兵们谈到马厩、马、马靴、踢马刺、马裤之类也就津津有味地谈个不休一样。比起较高贵的知识分子的生活,这类日常事物当然就显得枯燥无味。

    史诗世界还不应局限于只在一个既定场所发生的特殊 事迹的有限 的一般情况,而是要推广到包括全民族见识的整体 。最好的例证是《奥德赛》,这部史诗不仅使我们认识到希腊将领们的家庭生活以及他们的奴仆和僚属,而且还详细描述了外国人的生活、海上的危险遭遇、隐士的住所等等。在《伊利亚特》里也是如此,按照题材的性质,这部史诗中事迹发生的场所比较窄狭,在战场上不会出现和平生活的场面,荷马却仍然在阿喀琉斯的盾牌 (128) 上对整个大地和人类生活,例如婚礼、法庭审判、耕种、牛羊群、城市中的内战之类,用高明的艺术手腕作出令人惊赞的描绘,这种描绘就不应看作题外的穿插。与此相反,在据说是奥森创作的那些诗篇里,所写的世界就太窄狭,太不明朗,像是抒情诗了。但丁的天使和魔鬼们所居住的世界也不是一个与我们人类相干的独立的世界,而只是对人类进行奖惩的一种手段。在《尼伯龙根歌》里更看不出一个明确的实在的形象鲜明的背景场所,故事的叙述带有街头卖唱人的调子,叙述尽管够详细,但是很像一个卖艺的学徒把路上听到的东西复述一遍,自己又在里面添油加醋。我们感觉不到所描述的事迹如在目前,只感觉到诗人的无能和使劲卖力。这种冗长软弱的情况在德国流行的一些英雄传记里当然还更糟,直到最后落到地道的艺徒们即工匠歌者 (129) 的手里,就每况愈下了。 (130)

    2.史诗作为艺术,既然要表现出一个在各个特殊方面都界定得很明确的世界,这个世界就必然有它所特有的个性,史诗所反映出来的就是某一确定 的民族的世界。

    2a)从这个观点来看,一切真正原始的史诗对表现在伦理的家庭生活,战争与和平时期社会生活情况,乃至需要、技艺、习俗和兴趣等方面的民族精神,也就是一个民族在整个历史阶段的意识方式,都要描绘出一幅图画。要对史诗进行评价、钻研和分析,就等于用心灵的眼睛去检阅各民族的各具个性的精神。如果把各民族史诗都结集在一起,那就成了一部世界史,而且是一部把生命力,成就和勋绩都表现得最优美,自由和明确的世界史。例如我们如果想学会认识希腊的民族精神和历史,或是至少他们在起源时所凭借的基础以及他们用些什么办法去进行使他们自己的历史继续下去的斗争,那么,荷马史诗就是最生动最单纯的资料来源了。 (131)

    2b)民族的实在情况有两种:第一种是某一民族处在某一确定的时代和某一确定的地理气候,山川林野之类自然环境之中形成特殊习俗的那种完全实实在在的 世界,第二种是宗教、家庭和社会等方面的精神意识中的民族实体 (理想)。如果原始史诗应该像我们前已提出的要求那样,要成为有永久价值的全民族的经典,过去时代的第一种实在情况只有在和民族生活的真正实体(第二种实在情况)有内在联系而成为确实的性格特征时,才可以用在史诗里,才能引起持久的生动的兴趣;否则它就成为完全偶然,可有可无的。例如本乡本土的地理固然是属于民族的,但是使一个民族具有特殊性格的并不是地理因素。异方的另样的自然环境只要不违反本民族的特性,就不至有什么妨害,甚至对想像还有某种吸引力。直接看到本乡本土的山河当然可以引起青年时代的回忆,但是它们如果和观照方式与思想方式的整体没有较深刻的联系,光是引起回忆这一点联系也就是题外的不大相干的东西。此外,像在《伊利亚特》所写的远征,就不可能写希腊本土的地方色彩,异域的自然环境在这部史诗里还是有很大的吸引力。

    如果一个民族在许多世纪的过程中精神意识和生活情况的改变很大,以至较近的时代和远古出发点之间已完全割断联系,一部在这种情况之下写出的史诗就会更没有持久的生命力。例如克洛普斯托克在诗的另一个领域里企图建立一种民族宗教诗,而在后来又把赫尔曼和吐丝涅达搬上舞台,就是如此。 (132) 《尼布龙根歌》 (133) 的情况也类似,其中所写的布根第人,克里姆希尔达的报仇,西格弗里特的事迹,全部生活情况,全族覆灭的命运,北欧的人情风俗,厄泽尔王等等,都和我们现在家庭、政治、法律等方面的生活以及规章制度没有任何活的联系。比起《尼泊龙根歌》中事迹来,基督的传记、耶路撒冷、伯利恒、罗马法乃至特洛伊战争,对我们都还有较多的现实联系。在德意志民族意识中,尼泊龙根之类传说事迹都已一去不复返了。如果今天还有人想根据这种传说事迹去创作一部有民族意义的作品或经典,那就简直是一种最荒谬的幻想了。在幼年热情仿佛重新燃起的日子里,就可以看出一个时代的老年期的征兆,就像临死前的返老还童一样,这种征兆就在于企图靠死亡衰朽的东西来恢复元气,从其中获得情感和现实感,而且还期望旁人也这样办。 (134)

    2c)如果一部民族史诗要使其它民族和其他 时代也长久地感到兴趣,它所描绘的世界就不能专属某一特殊 民族,而是要使这一特殊民族和它的英雄的品质和事迹能深刻地反映出一般人类的 东西。例如荷马史诗在直接的宗教伦理的题材,优美的人物性格和一般生活,以诗人把最崇高和最猥琐的事物都写得活灵活现的艺术手腕这种几方面都显得是一部永远有现实意义的不朽著作。不过在这方面各民族之间有很大的差别。例如《腊玛雅那》当然生动地表现了印度民族精神,特别是宗教方面的,但是全部印度生活却极特殊,使人不能凭真正是人所特有的东西去冲破这种特殊性的框框来理解它。以史诗方式描述出来的整个基督教的世界却完全不同。例如《旧约》,特别是描述宗法社会的部分,所显示的世界一开始就是土生土长的,而且是通过事迹生动鲜明地表现出来的,所以永远不断地重新受到欣赏。歌德在回忆童年时期时就说过,“尽管他的生活和学习都很分散零乱,可是他的精神和情感都集中在这一点 (《旧约》)上,从而获得心情的宁静”,直到晚年他还谈到这一点,“在东方漫游的全部途程之中,我们总是不断地回到这些著作,就像回到最凉爽的清泉一样,尽管这里的水也有时是浑浊的,也有时转到地下潜流,但是马上又喷出来,纯洁而清鲜。” (135)

    3.第三 ,一个特殊民族不能凭民族个性中的静止的一般情况提供真正史诗的题材并且把它独立地描绘出来。这种一般情况只能是一种基础 ,要有一件自发展的事迹在这基础上发生着,联系到民族实际生活的各个方面,使它们都自然而然地牵涉进来。这种事迹不能只是一种外在的偶然事件,它必须有一个根据实体精神而通过意志去实现的目的。民族的一般情况和个别的动作情节既然不应互相脱节,一个具体事迹就必须在一般情况这个基础里找到它的动因,而且在这个基础上进行着。这就等于说,上文说的史诗世界必须就个别具体情境去掌握,史诗所要叙述其实现过程的那个具体目的必然是由这个情境产生的。我们在第一卷里(253——267页论“冲突”的部分)泛论理想的动作情节时就已指出,理想的动作情节首先要有这样一种情况或情境:它要能导致冲突,引起纠纷的动作以及必然跟着来的反动作。所以能揭示某一民族的史诗世界情况的那种具体情境必须是本身导致冲突 的。因此,在冲突这一点上史诗和戏剧体诗处于同一领域,我们在这里首先要确定史诗的冲突和戏剧的冲突之间的差别。 (136)

    3a)一般地说,战争情况中的冲突提供最适宜的史诗情境,因为在战争中整个民族都被动员起来,在集体情况中经历着一种新鲜的激情和活动,因为这里的动因是全民族作为整体去保卫自己。这个原则适用于绝大多数史诗,荷马的《奥德赛》和许多宗教诗好像是例外。但是《奥德赛》所描述的冲突事件也是用特洛伊战争为基础的,就连俄狄修斯航海回家的航程和他回家后在故乡伊塔卡的情况尽管不是叙述希腊人和特洛伊人的战争,却仍是叙述这次战争的后果。实际上《奥德赛》所写的还是一种战争,因为希腊将领们再经过十年离乡别井之后回家时发现他们的家乡领土已变了样子,要重新征服 (137) 。关于宗教史诗,我们要研究的主要是但丁的《神曲》。这里基本冲突仍然是导源于战争,即恶魔背叛上帝那场原始的斗争,由此在人世现实领域里便派生出反抗上帝和崇敬上帝两种势力之间的不断的内外战争,其结果是惩罚、净化和降福三种报应,也就是地狱、净界和乐园。 (138) 在克洛普斯托克的《救世主》里中心也是反对耶稣基督的战争。但是最生动最适宜于史诗描述的还是一场实际发生过的战争,例如我们在《腊玛雅那》里特别是在《伊利亚特》里所见到的。此外,奥森、塔梭、阿里奥斯陀以及卡曼希 (139) 诸人的名著也可以为证。在战争中主要兴趣在于英勇 ,而英勇这种心灵状态和活动既不宜于抒情诗的表现,也不宜于用作戏剧的情节,但特别宜于史诗的描绘。因为在戏剧体诗里主要关键在人物内心里精神性 的刚强或软弱,从伦理观点有理由可辩护或可鄙弃的情致;在史诗里主要关键却是人物性格中的自然 (本性)方面 ,所以在民族战争里英勇却有正当的地位。英勇本来就不是一种伦理的品质,因为伦理的品质是由意志作为精神的意识和决断力来决定的,而英勇却要靠人物性格中的自然方面(本性),它要和精神方面融合起来,达到平衡,才能实现实践性的目的。这类目的比起抒情诗的情感和观感来,较宜于用史诗方式去描述。这番关于英勇的话也适用于战争中的行动及其后果。意志的作用和外在事件的偶然性这两方面也要平衡起来。在戏剧里却不然,单纯的事件及其外在的(偶然的)阻碍是要被排除的,外在的东西也要和人物的目的和意图发生因果联系;否则无权独立存在;如果偶然因素也闯进来对后果起决定作用,那也只是表面现象,实际上这种偶然因素归根到底还要来自人物性格和目的中的内在本质以及冲突及其必然的结果。 (140)

    3b)用战争情况做史诗情节的基础,就有广阔丰富的题材出现,有许多引人入胜的事迹都可以描述,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英勇 ,而环境和偶然事故的力量也还有它的地位,不致削弱。不过这种史诗题材的局限性也不应忽视,只有一个民族对另一个 民族的战争才真正有史诗性质。改朝换代的斗争,内战和市民骚动则只宜用作戏剧题材。亚里士多德在《诗学》第十四章曾劝告悲剧诗人选用弟兄之间的斗争作题材。属于这一类的有《七英雄进攻忒拜》。 (141) 进攻忒拜的就是本国王子,而保卫忒拜的敌手就是他的弟兄。这里敌对行动并没有绝对道理,只是由于互相斗争的两弟兄的特殊性格。只有和好协调才是他们之间的合理的关系,而破坏这和协调一致的原因只是个人的恩怨和各自以为是的理由。同样的例子在莎士比亚的历史悲剧里可以找出很多,其中当事人物本来理应和睦相处,他们却单凭情欲和自私 的动机,引起了冲突和战争。关于用这种有缺点的情节来作史诗的例子我只举一个,即路康的《法沙利亚》。 (142) 尽管这部史诗里互相冲突的两种目的好像都很重大,交战的双方毕竟都是罗马人,有同胞的关系。这就使得他们之间的斗争不是全民族的斗争而只是派系之间的侵轧。派系的侵轧总要破坏民族的实体性的统一,使主角陷到悲剧性的罪过和毁灭,同时也使客观方面的事迹不够简单明了而显得混杂错乱。伏尔太的《亨利歌》也有同样的情况。 (143)

    至于不同 民族之间的敌对行动却具有实体性。每一个民族都形成一个独立的整体,和其他民族区别开来而且对立。如果这些民族互相敌视,伦理的联系并不因此遭到破坏,绝对有价值的东西并不因此受到损害,必须有的整体也并不因此遭到割裂。与此相反,这种斗争正是为着保卫这种整体及其存在权,所以这种异族之间的敌对行动完全符合史诗的实体性(理想)。 (144)

    3c)但是也不是互相敌视的民族之间的每一场普通战争都有史诗的性质。这里还要加上第三个 因素,这就是要有世界历史 的辩护理由,一个民族才可以对另一个民族进行战争。只有在这种情况之下,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才是一个新的崇高事业的画面,这种事业显得并不是出于主观私图或是奴役其他民族的动机,而是根据一种本身绝对的高度必然性,尽管表面的动机一方面像要侮辱对方,另一方面像要报复。印度史诗《腊玛雅那》就有这种情况,但是在《伊利亚特》里表现得最明显。这里是希腊人远征亚洲人,为着解决巨大矛盾而进行了最早的传奇式的斗争。这些战役形成了希腊历史在世界史中的转折点。西班牙民族英雄熙德反对伊斯兰教徒摩尔族人的斗争也有类似的性质。此外还有前已提到的塔梭和阿里奥斯陀所写的基督教徒反抗伊斯兰教徒萨拉森族人的战争,卡曼希所写的葡萄牙人反对印度人的斗争。我们看到几乎所有的欧洲大民族都曾由于伦理、宗教、语言、内心和外表都不同而互相斗争,使我们感到安慰的是这些斗争的结果总是在世界史里有辩护理由的较高的原则对较低的原则的胜利,义勇占了上风,不让被征服的民族保存任何东西。过去时代的史诗都描绘出西方对东方的胜利,也就是欧洲人的权衡力和受理性节制的个性美对亚洲的组织简陋,联系松散,貌似统一而经常濒于瓦解的那种宗法社会的耀眼浮华的胜利。如果我们根据这些过去的史诗去设想欧洲未来可能出现的史诗,那就很可能是描述未来的美洲人的生动活泼的理性对禁锢在永无休止的衡量计算和向特殊分配之中的那种精神的胜利。因为在今天的欧洲,每一个民族都被其它民族所限制住,不能单凭自己的力量去和另一个欧洲民族进行战争,如果人们想跳出欧洲这个框框,那就只有面向美洲。 (145)

    (二)个别的史诗动作(情节)

    其次 ,在两方全民族冲突的基础上发生着史诗的事迹,我们现在就要确定这种事迹的一般定性,关于这方面可以提出以下几个观点:

    第一,我们要指出史诗动作的目的尽管要以一般情况为基础,却必须在个别方面 生动具体地表现出来;

    其次 ,史诗动作既然只能由个别人物发出,我们就要研究史诗人物性格 的一般性质;

    第三 ,客观现实事物不能只作为单纯的外在现象,而是还要见出它们本身的必然性和实体性意义,才能出现于史诗的动作情节,所以我们也要确定事迹的这种实体性以什么形式出现,无论它是隐藏的内在必然性,还是显露的永恒的力量或神的意旨。

    1.我们在上文曾要求有一种民族事业作为史诗世界的基础,在这种民族事业中,处在英雄时代情况具有原始新鲜活力的全部民族精神都可以表现出来。但是此外还要有一个特殊的 目的从这种基础上涌现出来。这个目的必须和当时全部现实情况有密切的联系,才能达到实现,所以在这实现过程中,民族的性格,信仰和行动的一切方面都会呈现出来。

    1a)上述目的是整个动作情节的归宿,要从某些个别人物身上获得它的生命。我们前已说过,这种目的在史诗里须以某一件事迹 的形式出现,所以我们要研究意志和行动一般以什么明确的方式变成事迹。动作和事迹这两方面都发源于精神的内在生活,这种内在生活的内容意蕴不仅以认识方式表现于思想情感之类,而且还要在实践中获得实现。这种实现有两方面:第一 是经过考虑而预定下来的目的,当事的个别人物对这目的的一般性质和后果必须有了认识,起了意志,抉择了它,决定为它负责;其次 是周围的精神界和自然界的客观现实情况,人只有在这种客观现实情况里才能行动。这种情况之中有一些偶然因素对人有时起推动作用,有时起阻碍作用,所以他或是由于偶然因素对他有利而顺利地达到目的,或是他如果不肯向阻碍屈服,就要凭自己个性的力量去克服它。如果把意志世界理解为内外两方面的不可分割的统一,双方都同样有存在的理由,那么,最内在的内容意蕴就会立即获得实现,使行动获得事迹 的形式。在事迹中原来内在的意志连同它的计谋,主体动机和情欲,原则和目的都不再是主要因素了。在动作里,一切都要回溯到内在的性格,责任感,见解和意图之类;在事迹 里却不然,外在因素也享有不可侵犯的权利,因为正是客观现实一方面赋予整个事迹过程以形式,另一方面也形成了内容本身的主要因素。就是由于考虑到这一点,我在上文曾说过史诗的任务在于描述一个动作情节的发生 经过,所以它不仅要把握住实现目的所涉及的外在因素,而且要分配给外在环境,自然情况以及其它偶然事故在动作情节中和内在因素中享有同样发挥作用的权利。 (146)

    1b)如果要进一步探讨史诗以事迹的形式去叙述其实现过程的那种特殊 目的的性质,那么,根据上文所说的,这种目的不能只是一个抽象概念 ,而应该有完全具体的定性。它既然要在具有实体性的民族生活整体里实现,就不能只是主观任意的。例如政权机构,祖国,或是某一政权机构或国家的历史都是本身带有普遍性的,由于这种普遍性,它就不能表现为某某主体的个别存在,也就是说,不能和个别的活人处于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所以一个国家的历史,政治生活和规章制度的发展以及它的命运尽管都可以通过事迹去叙述,但是凡所发生的事如果不是作为某些具体的英雄人物的具体行动、内在目的、情欲、苦难和成就的结果,不是由他们的个性向所叙述全部现实情况提供了形式和内容,事迹也就会以自己向前流转下去的呆板形式表现为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了。从这个观点来看,精神的最高动作就会是世界史本身,人们就可以把普遍精神的战场上所发生的普遍行动写成绝对的(包罗万象的)史诗,其中主角就会是全人类的精神,就会是全人类从意识的浑沌状态把自己提升到世界史里去。不过正由于这种抽象的人类普遍性,这种材料就不能达到艺术所要求的个别具体化。因为这种史诗根本就缺乏一种确定的背景和世界情况,既没有外在的活动场所,又没有道德习俗之类情况。唯一可设想的基础就是普遍的世界精神本身,它不可能作为一种特殊具体情况而呈现于观照,而且要以整个大地为它的活动场所。纵使这种史诗所实现的目的也就是世界精神的目的,而这种世界精神却只能由思想去掌握,由思想按照它的真正意义加以确定和阐明。尽管如此,如果还硬要用诗的形式来表现这种世界精神,为着使整体具有恰当的意义和融贯一致,那就只能假设这种世界精神由自己独立地发出动作。对于诗来说,这只有在两种情况下才有可能,一种是假定创造历史的内在的(精神的)匠人,即须由全人类来实现的那种永恒的绝对理念,显现为活跃的既指挥而又执行的某一个体;另一种是这种绝对理念显现为一直在暗中起作用的必然。但是就前一种情况来说,这种内容的无限性会永远冲破由个别诗人来用艺术表现的窄狭的框框,或是为着避免这种局限性,这种无限的内容也就势必降到用一种枯燥的寓言来表现对人类的使命和教养、目的和道德完善,或其它固定的世界史目的的一般感想。就后一种情况来说,不同的民族精神须由相应的不同的英雄人物来表现,这些不同的英雄人物的斗争生活就各自为政地造成历史及其进展。但是各民族精神如果要以诗的形式显现于现实,那就只有使实在的世界史里以行动或事迹的形式陆续展现于我们眼前。那么,我们就会看到一系列的个别具体人物以纯然外在的次序,涌现出来接着又消失去,这样他们这些个别人物之间就缺乏统一和联系,因为引着世界走的世界精神,作为一种内在的自在之物和命运主宰,就不应作为一个本身也在行动的人物而处在首位。如果我们也要按照它的普遍性来掌握民族精神,让它凭这种实体性(普遍性)去行动,那也会产生像上文所说的那样一系列的个别人物,他们就会像印度的借尸还魂,只有一种客观存在的假象。这种虚构尽管披着诗的外衣,比起在真实历史中实现的那种世界精神的真相,就暗淡无光了。 (147)

    1c)由此可以得出一条带有普遍性的规则:特殊的史诗事迹只有在它能和一个 人物最紧密地融合在一起时,才可以达到诗的生动性。正如诗的整体是由一个 诗人构思和创作出来的,诗中也要有一个 人物处在首位,使事迹都结合到他身上去,并且从他这一个 形象上发生出来和达到结局。不过这里还有其它重要的条件。我们在上文关于世界史所说的那番话现在似乎可以反过来说,用诗的形式来写的一个具体人物的传记似乎可以成为最完美的正式史诗的材料了。其实并不然。在传记里尽管个别人物始终都是同一个人,牵涉到他的各种各样的事件却可以各自独立,互不相干,而主体和这些事件只是完全外在地偶然地结合在一起的。但是史诗如果本身须是一个整体,它用作内容来描述的事迹也就应本身具有整一性。主体和客观事迹这两方面的整一性必须互相协调结合起来;但是像西班牙民族英雄熙德的生平事迹那种传记的兴趣中心固然在于以西班牙为背景的一个 始终忠实于自己性格的伟大人物,他的发展,英雄气概和结局;他的事迹在他眼前掠过,就像在一个雕刻的神眼前掠过一样漠然无动于衷,而且这个人物本身终于对于我们成为过去的了,对于他自己也成为过去的了;描述熙德的那些诗篇却也只是一些押韵的编年纪事而不是真正的史诗。至于后来叙述熙德事迹的那些传奇故事,按照这种体裁的要求,只是把这位民族英雄的生平分裂成为若干零星片段,根本无须结合成一个 具有整一性的事迹。上述条件在荷马的两部史诗里却实现得最好,其中阿喀琉斯和俄狄修斯是中心人物。印度史诗《腊玛雅那》也是如此。从这个观点来看,但丁的《神曲》处在一种值得注意的特殊地位。在这部史诗里,诗人自己就是上文所要求的一个 人物,诗中一切都结合到他在地狱,净界和乐园中的游历,所以他可以把自己凭想像所创造出来的那些画面当作他自己的经历来描述,因而有权做一般史诗所不宜做的事,把自己的情感和观感穿插到一部客观的作品里去。 (148)

    2.史诗的任务一般在于叙事,所以客观事物同时向它提供了内容和形式,但是另一方面事迹就是在我们眼前掠过去的动作 ,所以个别 人物及其行动和遭遇就成了真正突出的东西。只有个别人物,无论是人还是神,才能真正发出行动,他们愈是活跃地和眼前发生的事交织在一起,也就愈有理由引起较大的兴趣。从这一点来看,史诗与抒情诗和戏剧体诗的基础是相同的,所以现在要做的重要的事就是确定在描绘个别人物方面有什么特别属于史诗的 方式。

    2a)如果要使史诗人物特别是主角显出客观性,他们就要本身是许多特征的整体 ,是完整的人,从他们身上可以见出一般心灵的各个方面,特别是全民族的已发展出来的思想和行动的方式。关于这一点,我们已在第一卷(293——295页)里提到荷马的英雄人物们,特别是阿喀琉斯,在他一个人身上集中地而且生动地表现出多方面的人性和民族性,《奥德赛》的主角俄狄修斯对于阿喀琉斯也是一个丰富多彩的陪衬人物。西班牙民族英雄熙德也表现出类似的多方面的人物性格和情境:我们可以看出他怎样当儿子、当英雄、当情人、当丈夫、当父亲、当家主以及他对国王、朋友和敌人的关系。中世纪一些其它史诗在描绘人物性格方面就比较抽象,特别是其中英雄们只为骑士阶层利益而奋斗,脱离真正带有实体性民族内容的生活理想。

    由此可见,史诗人物性格描绘的主要任务是使上述整体在各种场合和情境中展现出来。戏剧的情况就不同,悲剧人物和喜剧人物固然也可以有内在的丰富性,但是在他们身上发生的尖锐冲突只限于一定范围和目的之内的某一种片面的情致和对立方的某一种有同样局限性的情欲之间的冲突,就是这种冲突形成戏剧的主题。所以这里人物性格的多方面性时而是一种偶来的假如不是多余的富裕,时而是被其中某一种 情欲及其根由为伦理观点之类所压倒,在描绘中被挤到后面去了。在史诗的整体里,一切方面却都有各自独立地广阔发展的权利。这一方面是根据史诗的一般原则,另一方面是由于史诗人物根据当时整个世界情况有权按照他本来是什样人就做那样人,作为那样人而存在和发生作用,因为他之所以是那样人,所以他那一种个性,是由他所处的时代决定的。例如阿喀琉斯的狂怒,人们固然可以从道德观点来看它所造成的灾祸和损失,从而得出结论,否认他的优异和伟大,责备他不是一个完全的英雄和完全的人,因为他不只一次狂怒,没有足够的温和气和自制力。但是这种责备对阿喀琉斯是不对的,我们并不是因为他有些伟大的品质而就宽恕他的狂怒,而是因为他本来是 那样人,就做 那样人,从史诗的观点来看,这就够了。对他的贪功好名,我们也可以这样看,因为这类伟大人物的特长就在于他们的彻底实现自己 的魄力,他们的特殊同时代表了一般;而寻常的道德却表现于对自己的人格缺乏自尊心,而且尽全力去克服这种自尊心。请试想亚历山大凭多么深厚的自尊心而高出于他的朋辈乃至于成千成万的人之上。报私仇和残酷也是英雄时代所特有的魄力。从这个观点来看,阿喀琉斯作为一个史诗人物是不应受到苛责的。 (149)

    2b)正因为他们都是些完整的个体,把民族性格中分散在许多人身上的品质光辉地集中在自己身上,使自己成为伟大、自由、显出人性美的人物,他们才有权处在首位,当时大事都要联系到他们的个性来看。全民族都集中到他们身上,成了有生气的个别主体,所以他们在主要战役中战斗到底,承受着事变的命运。举例来说,塔梭的《耶路撒冷的解放》里的高特弗里特·封·布扬 (150) 尽管因为在十字军战士中是最聪明正直而勇敢的人被选为全军的统帅,他却赶不上阿喀琉斯那样卓越的人物,阿喀琉斯这位风华正茂的少年体现着全希腊民族的精神;他也赶不上俄狄修斯。希腊人如果没有阿喀琉斯参战就不能战胜;他战胜了特洛伊的统帅赫克忒,也就战胜了特洛伊。至于俄狄修斯,他一个人的还乡反映了希腊全军的还乡,《奥德赛》全诗所描述的那些灾难,人生观和情境的整体都在他一个人身上得到充分的表现。拿戏剧体诗来比较,人物就不是作为本身完整的个体而单独地出现在一个集团的首位,使集团精神在他们身上成为客观的(得到体现),而是更多地坚持他们个人的目的,而这种目的又只取决于他们个人的性格或是与他们的个性合拍的一些原由。 (151)

    2c)史诗不是把一个动作单作为一个动作来描述,而是把它当作一个客观的事迹,这就使史诗人物具有第三 个特征。在戏剧里个别人物须显出有力量去实现他自己的目的,戏剧正要表现出他在这方面的活动及其后果。在史诗里却没有个别人物这样专心致志地实现某一目的。史诗人物固然也各有愿望和目的,但是要点不在于他们是否有力量去实现自己的目的,而在于他们在当时场合中的一切遭遇。环境也在发生作用,往往比他们自己所发生的作用还更大。例如俄狄修斯的实际企图是回到伊特卡故乡,而《奥德赛》让我们看到的却不只是他怎样努力去实现这个既定的目的,而是关于他在迷途中全部遭遇的叙述;他所碰到的阻碍,他所克服的艰险以及他的心情所受到的搅扰。而这一切经历并不是像在戏剧里那样是他的行动的后果,而是大半和主角毫不相干的而在航途中却难免的一些事故。在食忘忧果的人们 (152) ,独眼巨人,吃人的人们之中经历了一些艰险之后,他被仙女柯尔克留在她身边住了一年之久,接着他游历了阴曹地府,遭遇了沉船之险,他在卡立普梭家里住下,后来他思念家乡发愁,这位仙女不能再引起他的欢心,他举起泪眼望着苍茫的大海,最后由仙女本人供给他器材,让他造了一只船,她还给他准备了粮食、酒和衣服,很体贴地友爱地同他分了手。最后,他在西极的斐艾斯人那里住了一些时候之后,自己也不知道在睡梦中怎样就被运送到他的家乡岛国海岸上。如果用这方式去实现一个目的,就不符合戏剧的性质了。再如在《伊利亚特》里,阿喀琉斯的狂怒及其一切后果就是所叙述的题材,但是这根本不是一个目的而只是一种情况。阿喀琉斯因被夺去女俘的侮辱就狂怒起来,以后就没有参与什么戏剧性的事件。他袖手不动和帕屈罗克鲁斯留在军舰旁边海滩上,为统帅不尊重他而衔恨在心。接着就见出他拒绝参战的后果(希腊人打了败仗)。只有等到赫克忒打死了他的挚友(帕屈罗克鲁斯),他才积极投入战斗。特洛伊的将领伊涅阿斯在特洛伊陷落后逃到意大利,也有一个待实现的目的,维吉尔在他的史诗里所叙述的也是一系列的事故多方阻挠了目的的实现。 (153)

    3.关于史诗事迹的形式,我们还须提到第三 个重要方面。我前已说过,戏剧中一切事迹的基本决定因素和长久基础是内在的意志以及意志所要求实现和应该实现的目的,所发生的事须显得完全是由人物性格及其目的来决定的。因此,戏剧的主要兴趣在于在既定的情境及其冲突的范围之内,所采取的行动是否有辩护的理由。纵使外在环境在戏剧里也起作用,这种作用的意义也仅在它们对心情和意志的影响以及人物对它们所起的反应。但是在史诗里,环境和外在偶然事故跟主体的意志都同样发生作用,人所做的事和外界发生的事都同样呈现在我们眼前,人的行动实际上也要受到环境纠纷的制约和促成。因为史诗人物并非自由自为地行动,而是置身于一个整体,这个整体的目的和客观存在与一种本身完整的内在世界和外在世界都有广阔的联系,就是这种整体的目的和客观存在形成每一个别人物的不可移动的基础。史诗里的一切情欲,决断和执行都要保持住这个类型。外在环境和其中独立发生的偶然事故既然和主体意志具有同等价值,这就好像让一切任意偶然的东西都可以起决定作用了。其实不然,史诗所应表现的客观存在都是真正客观的,本身具有实体性的。要克服这种表面的矛盾,就只有使一切发生的事都显出必然性 。

    3a)就这个意义来说,在史诗里,命运 在统治着,并不像人们所常说的只有在戏剧里才是如此。戏剧中的人物凭他在认识到的既定的情境之下克服冲突去实现自己的目的,按照这种目的的性质来看,他就是使自己 成为自己的命运的主宰。史诗人物却不然,对于他命运是既定的 ,环境的力量正是命运的统治力,它使事迹具有它所特有的个别形状,决定人物行动所导致的终局,分配给人物他所应得的一份。凡是发生的事都是应该发生的,必然发生的。抒情诗让人听到情感、感想、个人兴趣和愁怅的声音;戏剧把动作的内在的道理翻到外面来,使它成为客观的;史诗所表现的却是本身必然的完整的客观存在的环境,对于这种具有实体性的实际存在的客观事物,史诗人物处在受制约的地位,不是服从,就是违反,从而遭遇到必然的后果。总之,凡是应当发生和实际发生的事都是命运决定的,个别人物本身是有伸缩性的,因而他所得到的结果,成功和失败,生和死,也是有伸缩性的。展现给我们的真正的东西是一种宏伟的一般情况,其中人物的行动和命运都显现为零散的来去无常的现象。这种宿命是伟大的公道。它不能在戏剧的意义上成为悲剧性的,因为在戏剧里个别人物是按照他的人格 而受到审判的;它只有在史诗的意义上才是悲剧性的,因为在史诗里人物是按照他的事业 而受到审判的。悲剧性的报应正在于这种事业太大,不是个别人物所能胜任的。因此,史诗在整体上总不免荡漾着一种悲哀的音调。我们看到最美好的人死得很早;阿喀琉斯还在活着就为他的死而哀叹;在《奥德赛》结尾部分我们看到阿喀琉斯和阿迦门农,作为居在阴曹地府里的阴魂,还意识到自己不过是阴魂。特洛伊陷落了,老国王普莱亚姆在自家祭坛下被屠杀了,妻女们都当了女俘;只有伊涅阿斯听从神诏,离开特洛伊到拉丁去建立一个新的王国(罗马)。至于取得胜利的英雄们也只有在经历许多灾难之后才回到本乡本土,结局有幸运的也有惨痛的。 (154)

    3b)事迹的这种必然性可以有各种不同的表现方式。

    最简朴的方式是只把事迹摆出来,诗人并不放进一些操纵的神,用永恒神力的决定,干预和合作去解释个别事件及其一般结果的必然性。在这种情况下,叙述的语调要使人感到所叙述的个别人物乃至全家族的事迹及其命运并不是来自人类生活中的一些来去无常的偶然因素,而是来自本身有理由的命运,不过这种命运的必然性还只是一种暗中起作用的力量,还不曾具体化为某一种神的统治力,也不曾由诗把它的活动表现出来。例如《尼伯龙根歌》就始终维持着这种语调,没有把一切事迹的血腥终局推原到基督教的上帝或是邪教的神。关于基督教,《尼伯龙根歌》只偶尔提到做礼拜和行弥撒典礼,还有在英雄们想访问厄泽尔王国时,斯庇尔主教向美丽的乌提(Ute)说过“愿上帝保佑他们”一句话。此外还有梦中的警告,多瑙河妇女们向哈根说的预言之类,但是并不曾说到有什么操纵和干预的神。这种情况就使全诗的描述显得严峻拘束,不是畅所欲言,还有一种很客观的符合史诗的哀伤气氛。《奥森的诗》就与此完全相反,一方面没有出现神,另一方面对全族英雄们的死亡和毁灭的哀悼却表现为伤心的诗人的主体痛苦和对凄凉往事的酸辛回忆。 (155)

    与此不同的掌握方式是把人类命运和自然现象和多神世界以及神的决断、意旨和行动完全交织在一起,例如伟大的印度史诗以及荷马和维吉尔诸人的作品都是如此。关于诗人用神的出现和干预来对表面像是偶然的事迹进行多方面的解释,我前面(第二卷第二部分第二章第一节)已经谈过,并且从荷马史诗里举例来说明过。现在要特别提出一个要求:神的行动和人的行动之间在诗中应该保持住各自独立的关系,这样才使神不至于成为无生气的抽象品,而个别人物也不至于降落到只听神指使的地位。至于怎样才可以避免这种危险,我在上文(第一卷,285——297页)也已详细讨论过。从这个观点看,印度史诗还不能彻底表现出神与人的真正理想的关系,因为它处在象征式想象阶段,其中人这一方面尽管过着自由而美好的现实生活,却被挤到不重要的地位,人的个别行动时而表现为神的体现,时而表现为一种终归消逝的次要因素,除非是人凭苦行节欲而提升到神的地位,享有神的威力。————与此相反的是基督教的情况。一些人格化的特殊力量,例如情欲,人的护神、天使之类大半没有各自独立的性格,因而容易变成枯燥的抽象品。伊斯兰教也有类似的情况。它把人和自然的世界和神完全割裂开来,在意识里一切事物都只有一种散文式(枯燥)的秩序。这种世界观,特别是当它表现为神话和仙界故事的时候,很难避免一种危险:就是把外在环境中一些绝对偶然的无足轻重的现象,即只是作为人的活动场所和展现人物性格的机缘才摆在那里的一些现象,都解释为具有神奇意义的,没有任何根据和理由。这就使普遍生效的因果律遭到破坏,而各种环境的这种散文式的因果锁链中许多环节本来无法联系在一起,却一霎就结合在一起而成了统一体,这种结合丝毫没有必然性和内在的理性。所以这种表现方式,就像在《天方夜谭》故事中往往发生的那样,显得只是一种幻想的游戏,凭这类虚构把本来不可置信的东西表现成为可能发生而且实际发生过的。

    在这方面,希腊史诗也处在一种恰到好处的中间地位,因为按照它的基本观点,它使天神们与英雄和人们都有并行不悖的独立个性的力量和自由。 (156)

    3c)我前已指出史诗中神的世界有一点值得注意,那就是原始 史诗和后世人工造作 的史诗之间的矛盾对立。这种差别在荷马和维吉尔两人作品中最为突出。荷马史诗所自出的那个文化教养阶段和题材本身还处在很好的和谐状态;而维吉尔的作品里每一行诗都令人想起诗人的观照方式和他所描绘的世界完全脱节了,其中神们尤其没有新鲜的生命。他们不是过着自己的生活,不能使人相信他们确实存在,而是一些单纯的虚构和外在手段,无论是诗人自己还是听众,都不能认真对待他们,尽管诗人给人一种他在认真的假象。在维吉尔的全部史诗里,始终都是由一种寻常的日光照耀着,古老的传说,英雄故事,诗中仙境气氛,都以散文式的明白晓畅地出现在明确的知解力所定的框框里。《伊涅意特》这部史诗正像李维写的《罗马史》一样 (157) ,其中古代的国王和执政们发表演说,气派正和李维时代的演说家在罗马广场上或是在修辞家的学校里一样。在保存古老传说的时候,例如阿格里巴 (158) 的胃的寓言那一个穿插保存了古代的修辞风格,与全书其它部分却不伦不类。但是在荷马史诗里,神们却飘荡在诗与现实之间的神奇光辉里。他们离我们的观念既不太远,我们还可以把他们想像成为和日常现实人物一样具有完整的形象,同时他们的形状也还不太明确,看起来又不像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他们所作所为也可以按照凡人在行动时的内心动机去解释,所以能使人相信他们也和凡人一样根据实体性的意旨去行事。在这一点上诗人是在认真对待他们的,但是在描绘神们的形状和外在实际情况时,却露出一种暗讽态度。古代人好像也相信神们所显现的这种外在形状只是一种艺术创作,通过诗人才获得它的实际意义。神们凭这种凡人的新鲜爽朗的外貌,才显得近乎人情、合乎自然,正是在这里可以见出荷马的一个主要功绩。至于维吉尔所写的神们只是些枯燥的、虚构的奇迹和出自人巧的机械,在日常实际生活范围里上升到天或下降到地。维吉尔尽管认真,可是正因为这种认真的外貌,他不免流于滑稽。十八世纪德国诗人布鲁茂把交通神写成了一个通信员,穿着马靴和踢马刺,手里提着马鞭,倒还有些道理。荷马的神们用不着旁人改写成为滑稽可笑,他自己的描写就已经够滑稽可笑了。 (159) 在他的作品里,像跛腿的火神,战神和女爱神睡在一幅精巧的网里,她挨到了耳光,而他跌落下去时放声号叫之类形状,神们自己看到也会哂笑取乐。诗人就通过这种轻松愉快的自然气氛,使我们不受他所描绘的外在形状的拘束,把他所揭示的这种生活现象丢开,从而保持住本身必然的具有实体性的力量以及对这种力量的信心。

    再举一两个例子。狄多的悲剧性插曲 (160) 很有些近代色彩,所以引起意大利诗人塔梭去摹仿,甚至部分地抄袭了他。现在法国人对这段插曲五体投地,实际上它比起荷马所写的柯尔克和卡立普梭 (161) 的故事那样平易近人、朴素天真,就大为逊色了。荷马写俄狄修斯游历阴曹地府的插曲也是如此。这种阴魂寄宿的幽暗境界仿佛烟雾迷漫,是一种幻想与现实的杂糅,对我们有一种奇妙的魔力。荷马并不是让俄狄修斯下到一个现成的阴曹地府,而是让他本人在地下挖一个洞,宰了一头羊,把血灌到洞里去召唤亡魂,于是亡魂才不得不跑到他身边来,他叫一些亡魂喝了恢复元气的血,以便能够和他交谈,向他报告一些消息,至于其他挤上来要喝血的亡魂却被他用剑驱走。这里凡所发生的事都通过主角本人而显得生动活跃,俄狄修斯并不像伊涅阿斯和但丁游地狱时那样低声下气。在维吉尔的史诗里,伊涅阿斯逐级下降,台阶、守门的恶狗、常渴的汤塔路斯以及其余一切都像一个管理得井井有条的住家人户,像一部干枯的神话词典里所写的那样。

    如果所描述的故事在它的实际发生时的新鲜形式或是在历史事实里的形式,原已为人所熟知,诗人凭人工造作的作品就会更显得矫揉造作而不根据事实。属于这一类的有密尔顿的《失乐园》,波德卯的《诺亚的后裔》,克洛普斯托克的《救世主》,伏尔泰的《亨利歌》等等 (162) ,其中都不难看出内容与诗人的感想之间的裂痕,诗人是凭他的感想去描述客观事迹、人物和情境的。例如在密尔顿的《失乐园》里我们看到十七世纪的想象方式和道德观念所产生的一些近代人的情感和观感。在克洛普斯托克的《救世主》里我们所看到的一方面是上帝、基督的生平、教长们、天仙们等等,另一方面却是十八世纪德国的文化教养和沃尔夫派的哲学概念。这样双重性格在每一行诗里都可以认出。在这些例子里题材内容本身当然有许多困难,因为基督教的上帝、天国和天使们不像荷马的神们那样容易凭自由想象去加以个别具体化。荷马的神们在外貌上颇似阿里奥斯陀的作品中那些凭幻想虚构的部分,如果他们不是(像荷马所写的那样)作为人类动作的动因,而是只作为各自独立和互相对立的个体而出现,他们的外貌就会马上显得滑稽可笑。克洛普斯托克由于他的观点,落到一个悬空的世界里,想凭泛滥的幻想把这种世界点染得光辉灿烂,从而要求我们一切人都要像他自己那样认真对待他所写的一切。这种情况在他写天使和魔鬼时特别糟。如果他们能像荷马所写的神们那样,动作(情节)材料是根据人情和现实生活的,例如当他们作为某个人或某城市的护神而受到尊敬的时候,克洛普斯托克的这种虚构也可以具有若干内容和个别具体的本地风光。但是既然没有这种具体的意义,愈认真对待这种天使和魔鬼,他们也就愈显得只是空洞幻想的产品。例如忏悔的魔鬼阿巴多那(《救世主》第二章,627——850行)既没有真正的寓言的意义(因为作为固定的抽象品,这个魔鬼的改邪归正是不合情理的),也没有本身实在的具体形象。如果阿巴多那是一个凡人,他皈依上帝倒还可以有理由,但是他既然代表抽象的恶,他的皈依就只是一种庸俗的道德情操的表现。克洛普斯特克所沾沾自喜的正是虚构这样不真实的人物、情况和事迹,不让它们植根于客观存在的世界及其所含的诗的内容意蕴。当他以世界审判人的身份去谴责宫廷荒淫生活时,他也不见得高明,特别在但丁面前就相形见绌。但丁把当时一些名人打下地狱,却显出克洛普斯托克所缺乏的现实感。同样缺乏诗的现实感的还有他写亚当、诺亚、闪、雅弗等人 (163) 的灵魂超生,围绕在上帝身旁而狂喜大乐那部分,这些人到了第十一章又奉天使加百列的命令,又回到他们的坟墓。这一切都是毫无理性根据的。这些人的灵魂在上帝面前生活过,现在又回到大地,可是和大地没有发生任何新的关系。他们最好能显现在世间凡人面前让凡人看见,可是他们没有一次同凡人打过交道。诗里也并不缺乏美妙的情感和引人入胜的情境,特别是对灵魂重新结合到肉体那一段描绘是颇动人的,但是内容 却是一种不能令人置信的虚构。比起这种抽象的表现,荷马所写的阴魂们喝了血就恢复了生命以及记忆和说话的能力,具有远较深刻的诗的真实和现实感。单从想象方面来看,克洛普斯托克的这类描绘也是装饰得很富丽的,但是其中最重要的部分总是天使们的抒情的修辞,而这些天使显得只是一些工具和听使唤的仆人,否则就是教长们和主教们的演说,他们的言论又不符合我们所熟知的这些人物的性格。玛斯(战神)和阿波罗(文艺神),战争和知识之类力量,在内容意义上既不像天使们那样纯属虚构,又不像教长们那样有历史实据的历史人物,而是一些永久存在的力量,只有他们所显现的形状 才是由诗 创造出来的。在《救世主》里却不然,尽管它有纯洁的心情和光辉的想象力之类优点,但是正由于这种想象的方式,就出现了没有底止的凭主观意图勉强塞进去的空洞抽象的知解力的产品,再加上内容的零乱和表现方式的抽象,就使这部诗很快就成为被人遗忘的过去的东西。因为只有本身融贯一致,用新鲜方式表现新鲜生活和活动的作品才会享长久的寿命。所以我们如果要欣赏和研究各民族的原始的世界观或这类伟大精神的自然史,我们就必须掌握住原始的史诗,要把那些违反当前现实的观点和错误的美学理论的要求完全抛开。但愿我们可以为我们的这个时代和我们德国民族祝福,祝我们为着达到上述目的,能冲破以往的窄狭知解力的桎梏,从一些狭隘的观点中解放出来,使我们能接受我们作为个人所必须接受的观点,个人要有按照本来是什么样人就做什么样人的权利,要体现已证明为正确的民族精神,使这种民族精神的意义和事业由史诗来展现在我们面前。 (164)

    (三) 史诗作为统一的整体

    上文已就两方面讨论了正式史诗所要满足的要求:一方面是一般的 世界背景,另一方面是在这一般背景的基础上所发生的个别的 事迹以及在神和命运的指引之下行动的个别人物。现在要讨论的第三点 是这两个主要因素必须结合成为一个史诗的整体。关于这一层,我想只谈以下几点:

    第一 ,对象 的整体;为着把特殊的动作(情节)和它的实体性的基础联系起来,就必须表现出对象的整体;

    其次 ,史诗在展现方式 上与戏剧体诗和抒情诗的本质差别;

    第三 ,史诗作品尽管有广泛的派生枝节,仍应熔铸成为具体的整一体 。

    1.上文已经说过,史诗的内容是发生某一个别动作(情节)的那个世界的整体,所以其中要包括和这一世界的观点、事迹和情况有密切联系的最多种多样的对象(事物)。

    1a)抒情诗固然也要涉及具体的情境,主体在这种情境之中可以把各种各样的内容纳入他的情感和观感里,但是决定抒情诗这个基本类型的是内心生活,所以抒情诗不容许对外在现实进行广泛的描绘。另一方面,戏剧作品要把人物和动作过程表现得和在实际生活中一样生动,所以根本不能描述动作发生的地点,剧中人物的外表形状和不关紧要的事故,而是要把重点摆在内在的动机和目的上,不是摆在和广大世界的联系和人物的实际情况上。在史诗里却不然,除掉要写动作所根据的广泛的民族现实生活之外,内心世界和外在世界具有同样重要的地位。所以史诗所要表现的是一切可以纳入人类生活诗篇中的那些分散的事物的整体。这里我们一方面要把自然环境计算进去,当然不仅限于发生动作的那个具体地点,而是要见出自然的全貌。就像上文引过的《奥德赛》的例子,从这部史诗里我们可以看出希腊人在荷马时代对大地和环绕大地的海洋的形状是怎样想的。但是这些自然因素并不是主要的题材而只是一种基地或背景。更重要的一方面是要展现出对整个的神的世界以及神们的生活、作用和行动的看法。在这两方面之间,还有第三个因素,即单纯的人这个因素的整体,包括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和平时期和战争时期的情况、道德习俗、人物性格和事迹之类,对这些当然都要从两方面来看,既要看到个别的事迹,也要看到民族生活和现实生活中其它方面的一般情况。最后,关于精神的内容,所表现出来的不只是一些外在的客观事迹,还要使人能从此认识到内心的情感、目的、意图以及个别行动有无可辩护的理由。所以史诗并不完全排除抒情诗和戏剧体诗的题材,不过不把这两种诗的题材形成全部作品的基本形式,而只是让它们作为组成部分而发生作用,不能因为采用它们而就使史诗丧失它所特有的性格。如果全部史诗的语调和色彩都是抒情式的,像在《奥森的诗》里那样,或是抒情的表现方式成为诗中的突出部分,诗人在这部分尽量发挥了他的最大本领,例如塔梭的作品有时就是这样,在密尔顿和克洛普斯托克的作品里这种情况尤其突出,在这两种情况之下,作品就不应看作史诗了。在史诗里,抒情诗的情感和观感应像客观事物一样,当作已经发生过的事,已经说过的话和已经想过的思想来叙述,不应破坏史诗所应有的平静的稳步前进的语调。所以情感迸发的嘈杂叫喊,特别是发自内心的歌唱,为着要表现主体自己 ,就泛滥横流的那种表现方式在史诗里没有地位。史诗也不肯用戏剧里那种生动的对话,其中人物按照当前直接现实情况说话,主要目的在于揭示人物之间显出性格特征的辩论,互相说服、吩咐和迫胁,或是热情奔放地各自陈述理由。 (165)

    1b)其次 ,史诗之所以展示上述各种内容,并不是只让我们看到它们各自独立的客观面貌,而是使这些内容能形成史诗所必有的个别 事迹。如果这种本已界定的个别动作应当和后来要加上去的材料结合在一起,就要使这种范围较广的材料与这个别事件的发生过程经常发生联系,不应脱离这个别事件而独立。个别事件与其它材料交织得最好的典范是《奥德赛》,其中希腊人家庭生活的和平情况,关于一些野蛮民族和地区以及关于阴曹地府之类观念都和俄狄修斯回国迷航以及他的儿子离家寻父这种个别事件紧密地交织在一起,没有任何材料离开这种个别事件而独立,不像悲剧中的合唱队那样不参加剧中动作而只在旁观,发表一般性的感想,而是要参加进来影响事件的进展。此外,自然界和神的世界也不是单为它们本身而独立出现,而是因为和某一具体动作有联系(神的职责本来就在指引凡人的动作),才获得一种有个性的生活的表现。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故事才会显得不是对一些彼此各自独立的对象的描绘,而是诗人对他所选为贯串全诗的线索的那件事迹的叙述。但是另一方面,个别事迹也不能把它所倚为枢纽的那种具有实体性的民族基础整体都全盘吸收,以至使自己丧失一切独立性而显得只是处于服从的地位。举例来说,亚历山大远征东方的事迹,从这个观点来看,就不是写史诗的好材料,因为这件英雄事业在决策和执行两方面都只靠亚历山大一个 人物,只有他个人的精神和性格才起作用,而民族基础,希腊大军和将领们都完全没有上文对史诗所要求的那种独立地位。亚历山大的军队是对他唯命是听的人,只能服从他,并且不是自愿地追随他。但是正式史诗的生命就在于个别动作和发出动作的个别人物与一般世界情况这两个主要方面既要经常处于统一中,又要在这种交互联系之中各自保持必要的独立,才算得上一个凭自己而挣得独立存在的人。 (166)

    1c)我们已对史诗的实体性的基础提出了两点要求:一点是这种基础要产生一种个别的动作,就须是含有冲突的,另一点是这种一般基础不应表现为独立的,应采取一个具体事迹的形式,而且要和这个具体事迹联系起来,所以这个个别事迹就是全部史诗的出发点 。这一点对于情境应从哪里开始的问题特别重要。在这方面还是《伊利亚特》和《奥德赛》提供了范例。在前一部史诗里,特洛伊战争是一般的背景,它只是在与阿喀琉斯的狂怒结合在一起的那个具体事迹的范围之内,才展现在我们跟前,所以史诗以引起主角阿迦门农愤恨的情境为起点,就把一切摆得很清楚。在后一部史诗里,有两个不同的情境可以作为全诗的起点:一个是俄狄修斯的迷路的航行,一个是他的伊特卡故乡的家庭纠纷。荷马把这两个情节摆得很接近,先约略叙述俄狄修斯在归途中被仙女卡里普梭留住下,耽搁一些时候,然后马上就转到他的妻子所遭遇的痛苦以及他的儿子离家去寻父。因此,我们马上就可以看出是什么延误了他的归程以及他回国以后原来留在家乡的人们使他有必要采取哪些措施。 (167)

    2.其次 ,从这种起点出发,史诗的进展方式既不同于抒情诗,也不同于戏剧体诗。

    2a)首先要考虑的一点是史诗在派生枝节方面的广度 ,其原由在史诗的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我们前已说过,完全发展出来的史诗世界是由多种多样的对象(事物)来形成的,它既包括精神的内在力量、动机和希求,又包括外在的情境和环境。这一切因素既然都采取客观实在现象的形式,其中每一因素就形成一种本身独立的、内在的或外在的形状,史诗的作者在描写和叙述中应该在这种形状上多花工夫,而且应该展现它们的客观外在性相。至于抒情诗却把它所掌握的一切集中成为亲切的情感或转化为概括的一般性的感想。客观事物直接呈现出多种多样的特征,彼此分散的情况和五光十彩的丰富性。就凭这一点,史诗就已比其它种类的诗都更有节外生枝的权利,甚至可以使每一枝节都显得是自由独立的。但是上文已经说过,对客观实在事物及其形状的爱好也不宜过分,以致把与本题情节及其基础毫不相干的情况和现象都扯进诗里;派生的枝节必须对事迹的进展起促进或阻碍的作用。尽管如此,由于要如实地反映客观事物的形状,史诗各部分的衔接是比较松散的,因为在客观事物之间起中介或结合作用的是内在本质的联系,而单从外表来看,个别特殊方面却各有独立的存在。由于史诗各部分之间缺乏这种谨严的统一和明显的联系,而且由于史诗起源于原始时代,它的形式也是原始的,史诗比起抒情诗和戏剧体诗一方面较容易有后来的增删,另一方面可以吸收过去一些独立的已经具有某种程度的艺术形式的传说故事,作为它的组成部分,形成一种新的兼容并包的整体。 (168)

    2b)其次 ,就史诗给予事迹生展以动力时所采取的方式来看,凡所发生的事既不应只导源于主体的心情,也不应只导源于人物的个性,因而侵犯到抒情诗和戏剧体诗的领域。在这方面史诗也要保持客观事物的形式,这是形成史诗基本类型的。关于这方面我已说过多次。对于叙事的表现方式来说,外在环境之重要并不亚于人物内心生活的特性。在史诗里,人物性格和客观事物的必然性二者是以同等重要性而并列在一起的。所以史诗人物可以服从外在环境而不至损害他的诗的个性,他的行动可以显得是环境情况的结果,所以环境情况在史诗里是强大的动力,不像在戏剧体诗里那样,只有人物性格在起主导作用。例如在《奥德赛》里事迹的发展几乎始终伏因于外在环境。阿里奥斯陀以及其它取材于中世纪的史诗所叙述的奇遇也是如此。再如在维吉尔的史诗里,伊涅阿斯奉神诏去建立罗马的事迹及其广泛的派生枝节,如果从戏剧的观点来看,对事迹提供动力的方式就很不高明。塔梭的《耶路撒冷的解放》也是如此,其中基督教的十字军不仅遭到伊斯兰教军的英勇抵抗,而且还碰到许多自然界事故的阻碍。几乎一切著名的史诗都可以提供类似的例证,事实上史诗作者选择这种材料正是因为它使叙事的表现方式成为可能和必要的。

    这番话也适用于行动结果应该导源于个别人物的实际决断的情况。这里所应突出表现的也不是戏剧意义的人物性格,按照以片面方式来激发他的那种目的和个人的情欲,利用环境情况,去针对外在事物和其他个别人物来保持他自己的个性;史诗的人物性格既要排除这种取决于主体性格的行动,也要排除单纯的主体心情和偶然情感的流露,而是一方面要紧紧掌握住环境及其实际情况,另一方面要使事迹的动力来自具有绝对价值和普遍意义的伦理观点。在这方面特别是荷马的作品提供了取之不竭的研究资料。例如特洛伊的老王后赫库巴对她的儿子赫克忒的哀悼,阿喀琉斯对他的挚友帕屈罗克鲁斯的哀悼之类在内容完全可以用抒情诗的方式去处理,荷马却从来不离开史诗的语调。荷马史诗中也有许多情境可以用戏剧的方式去表现,例如将领会议中阿迦门农和阿喀琉斯的争吵,赫克忒向他的妻子安竺若玛克的告别之类,可是荷马在这些场合从来不用戏剧的风格。举上述告别的场面为例,这一段叙述在这部史诗里算是最美的。就连在席勒的戏剧作品《强盗》里,阿玛利亚和卡尔的唱和也是夫妻告别,本来是应当全用抒情方式处理的题材,我们却还可以听出摹仿荷马史诗的韵味。荷马在《伊利亚特》第六卷里写上述告别场面,所产生的史诗效果多么美妙!赫克忒在家里没有找到妻子,后来在到城墙的斯康门的路上才碰见她。她疾忙地走上前来,到了他身边。他带着安静的微笑,看着她怀里抱着的小男孩,她就说,“神奇的人啊,你的英勇会终于使你遭到毁灭啊!你既不怜惜这弱小的儿子,也不怜惜我这个不幸的女人,我不久就要成寡妇了。希腊人就要把你杀掉,他们集合起来围攻你一个人。如果我失去你,我宁可埋到黄土里去。如果你死了,留给我的就没有什么安慰,就只有痛苦了!我既没有父亲,又没有母亲。”接着她详细地叙述她父亲的遭遇和她的七个弟兄都死在阿喀琉斯手里,她母亲也成了俘虏,赎回来就死去了。然后她又向赫克忒哀求,要这位既是她父母又是她弟兄的丈夫,这位还在青春鼎盛时期的丈夫,留在城堡上,不要让儿子成为孤儿,妻子成为寡妇。赫克忒怀着同样沉痛的心情回答了她,“我也在为这些事忧虑,妻子,但是我也很担心特洛伊人民,如果我留在这里逃避战斗,做一个懦夫。我也不会受暂时激动心情的驱遣,因为我一向惯于奋不顾身地站在特洛伊军队的最前列战斗,保卫我父亲的荣誉,也保卫我自己的荣誉。我在深心里也预感到有朝一日,神圣的祖国都要陷落,神矛手普列亚姆、我的父亲,以及他的人民都要同归于尽。但是我最难忘怀的倒不是特洛伊人民的灾难,也不是我父母的灾难,也不是我的同胞弟兄,他们终会在敌人的压力之下倒到尘土里,而是你,将来终会有一个身披铁甲的希腊人把你这个泪流满面的寡妇拖走,剥夺你的自由,你就得在希腊替另一个家庭纺纱,或是辛苦地挑水。你不情愿,但是强有力的必然会压在你身上,你不干也得干。那时会有人看到你啼泣,就说,‘瞧,这就是在为保卫特洛伊而战斗的特洛伊人中间最英勇的战士赫克忒的妻子!’也许会有人这样说,那时你会痛心,想到你失去了这样一个丈夫,失去了一个本来可以使你不当奴婢的人。我宁愿埋在尘土里,也不愿听到你哀啼,看到你被人拖走。”赫克忒的这番话是沉痛的、动人的,但是表达的方式既不是抒情诗的,也不是戏剧的,而是史诗的,因为他对这种灾难的辛酸描绘一方面表现出当时的环境和单纯的客观情况,而另一方面也显出推动他的力量不是个人的意愿或主观的决断,而是一种必然,这种必然并不等于他自己的目的和意志。

    以同样的史诗的方式 来打动情绪的还有战败者用环境之类理由向战胜者恳求饶命的情节,因为一种内心的激动如果只是由环境引起的,如果只是企图用客观情况和情境去产生感动人的效果,那就不是戏剧性的,尽管近代悲剧作者也往往利用这种产生效果的方式,例如席勒在他的悲剧《奥莲女郎》 (169) 里所写的英国骑士蒙歌玛利和姜·达克在战场上的一景(第二幕第六景),像旁人早已正确地指出,就是史诗性多于戏剧性的。这位英国骑士在危急关头丧失了一切勇气;当他遭到勇猛的法国战士塔尔博(他用死亡惩罚怯懦)和姜·达克(她能战胜最勇敢的人)两人追逐时,他不逃跑,却大声叫喊说:

    ……但愿我不曾乘船过海,

    我真倒霉!让虚荣置我于死地,

    妄想在法国战争中建立勋名,

    而今毁灭人的命运竟把我带到

    这场血战中。但愿我远离这战氛,

    回到花香草绿的家乡赛芬河滨,

    回到安全的家乡,那里我留下了老母

    和温柔的未婚妻,正在为我伤心。

    这不是男子汉大丈夫的话,使得这位骑士的形象既不适合于真正的史诗,也不适合于悲剧,而是更多地流于喜剧。姜·达克骂他说:

    你这该死的,亏你是英国母亲养的!

    接着就向他冲去,他放下刀和盾,跪倒在她脚下恳求饶命。他详细地陈述理由,想博得她的同情,说他手无寸铁,他父亲是个富翁,会拿黄金来赎他;说姜·达克作为一个少女,应有女性的温和;说他很爱他的未婚妻,她在流着眼泪盼他回家;而且家里还有父母,都很为他伤心;说死在他乡异域,没有人哀悼,这是多么悲惨的命运,如此等等。这一切理由就它们涉及客观情况来说,也有点意义和价值,此外,他陈述这些理由时所用的平静语调也是史诗性的。诗人也以同样平静的语调叙述姜·达克不得不听他说下去的理由,他手无寸铁,就不能杀他。如果从戏剧观点来看,她就应毫不迟缓地一看到他就把他杀掉,因为她对一切英国人都有刻骨的仇恨,而且曾用沉痛的语言表达出这种仇恨,她的理由就是她对阴曹地府所曾立下的庄严誓约:

    我要用利剑杀死一切活的人,

    只要战神把他们送到我手里。

    如果问题只在于蒙歌玛利不应在手无寸铁的情况下遭到屠杀,她既然已停了一段时间听他哀诉,他就有了一个极好的活命办法,那就是放下武器。但是她告诉他如果想活命,就得跟她打一仗,她自己也是一个不朽的凡人,他于是又拿起武器,一下子就被姜·达克打死了。这一幕剧情的进展 ,如果没有这些广泛的史诗式的陈述,就会更适合戏剧的体裁 (170) 。

    2c)第三 ,关于史诗事迹的进展方式,无论就详细说明所必须涉及的广泛的外在联系来看,还是就动作情节到最后结局的进展来看,特别是从史诗和戏剧体诗的对比来看,我们可以指出一个一般性的特点:史诗的表现方式不仅要多花一些时间去描绘客观现实和内心状态,而且还要对最后的解决(结局)设下一些阻碍。所以戏剧体诗的作者始终要着眼到实现主要目的过程中的斗争须显出始终一贯地凭内在线索的发展,而史诗却可以从实现主要目的过程中旁迁他涉到许多方面去,因而有机会把全部世界情况展现在我们眼前,如果不是在史诗里,这种全部世界情况是无须用语言来表达的。例如《伊利亚特》一开始就出现了这样的阻碍 ,就叙述阿波罗神在希腊军营中所造成的致命的瘟疫,把这次瘟疫和阿喀琉斯与阿迦门农的争吵联系起来。阿喀琉斯的狂怒是第二个阻碍。在《奥德赛》里尤其明显,俄狄修斯的每一个险遇都阻碍了他的归程,穿插的枝节 特别使情节的进展遭到了中断,它们大部分都是阻碍。例如维吉尔的《伊涅意特》里的沉船和狄多的爱情,塔梭的史诗中阿米达的出现,以及浪漫型史诗里许多英雄的许多爱情遭遇都是如此。在阿里奥斯陁的作品里这类独立的爱情故事堆砌得特别多,它们交织在一起,以至把基督教与伊斯兰教的斗争的主题都完全掩盖起来了。在但丁的《神曲》里固然没有出现对情节进展的明显的阻碍,但是这里情节的迟缓进展部分地由于描述所采用的一般是不慌不忙的方式,部分地由于诗人对地狱和其它境界的一些个别人的小故事以及他和阴魂们的对话叙述得很详细。

    但是有一点特别重要,事迹生展进程中的这种阻碍不应成为诗人故意拖延的一种手段。史诗世界的运行基地即一般世界情况只有在它是自生自长而不由外力形成的时候,才具有真正的诗的性质。史诗也是如此,它的事迹在环境和原始命运中的进展也必须由它本身生发出来,不应该使人觉得它是诗人凭主观意图来安排的;事迹愈是如此自生自展,史诗所表现的客观态度,无论从实际现象来看,还是从实体性内容来看,也就愈能使诗的整体及其各部分都各凭自己而处在各自的恰当地位。假如在这种世界的顶峰上还另安置一个控制世间进程的神的世界,诗人自己就必须真正从对神的信仰中获得了新鲜的生气灌注,因为在大多数事例中正是神们设置了上述各种阻碍,如果诗人对神没有真正的信仰,没有从这种信仰中获得生气,神力就会弄成一种毫无生命的机械,实际上只是诗人凭主观意图的一种虚构。 (171)

    3.我们既已约略谈到史诗把个别事迹和民族的一般世界情况交织在一起所展示的客观事物整体,现在就要讨论第三个 问题,就是在事迹在展现方式中所涉及的史诗作品的整一性 和完满的熔铸过程 。

    3a)这一点前已提到,现在显得特别重要,因为近来流行着一种看法,以为史诗可以任意在哪一点上结束,也可以任意继续下去。就连一些聪明的渊博的学者,例如哲学家沃尔夫,也尽力支持这个看法。但是这个看法毕竟是粗陋的,因为它无异于否认完美的史诗具有艺术性。史诗之所以成为自由艺术的作品,就单凭它本身就是一个完满的整体,通过这种整体来描述一个独立自足的世界。它不同于现实世界那样时而纷纭错乱,时而是依存关系和因果关系永无休止地承续流转下去。当然要承认:在真正的原始史诗里主要任务并不在对各部分的设计和组织,穿插故事的安排和完满性之类问题进行审美的判断,因为在原始史诗里压倒一切的因素是这种民族圣经里所表现的世界观、宗教信仰,总之,内容的丰富意蕴,这种情况比在较晚起的抒情诗和戏剧体诗里显得还更明显。不过话虽如此说,在《腊玛雅那》、《伊利亚特》、《伊涅意特》乃至《尼伯龙根歌》之类民族圣经里,绝不应抹煞美和艺术赋与它们的那种艺术作品的尊严和自由,正是从美和艺术出发,它们才能把一个情节的完满整体表现出来。

    3b)就一般意义来理解的“整一性”这个词对于悲剧已变成一种老生常谈而导致许多流弊。实际上每一个事例,无论是过去的还是未来的,都可以沿着因果线索而无穷尽地承续流转下去,而且还要牵涉到数不尽的特殊环境和情节,所以定不出界限来,说从这些情况和零星事物中究竟有哪些应该摆进史诗里来而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如果我们采取这种系列 观点,史诗在过去和未来两个方向都是永远唱不完的,而且还可以有各种增删窜改。不过这样的系列就变成了散文。例如希腊的纪事本末派诗人曾歌唱过一切有关特洛伊战争的事迹,因此写过一些荷马史诗的续编,还上溯到列达的卵 (172) 重新开始。但是由于这个缘故,这类作品和荷马史诗相比,就成了画蛇添足的散文。其中人物不能形成史诗的中心,像我们在上文所要求的,因为这些可以做出和遭遇到各种各样的事件,而这些事件之间并没有什么联系使它们成为一个事迹。所以我们应该找出另一种整一性。为此我们必须约略确定一个单纯的事件 和一个事迹 或动作情节之间的区别。这个区别就在于一个动作情节以史诗方式叙述出来就成了一个事迹 ;至于一个单纯的事件却只是任何人的行为的外在事实,其中并不用实现任何具体的目的。一般说来,凡是实际存在的东西在形状和现象上偶有变动,都可以叫做事件,例如一个人触了电就是一个单纯的事件,一个外在的偶然事故。又如夺得敌方的一个城市却不只此,因为它实现了一个自觉的目的。像耶路撒冷从伊斯兰教徒和异教徒的桎梏下解放出来,或则用更好的例子来说,像阿喀琉斯的狂怒这样一种动机及其满足,才能以史诗事迹的形状熔铸成为一个本身完满的整体。但是只有人才能发出动作和贯彻目的,所以从这一点来看,和目的与动机在一起成长起来的个别人物 就站上了顶峰。如果整个英雄人物性格(目的和动机都导源于此)的动作情节和目的的实现只有在完全具体的情境和机缘下才可发生,而这种情境和机缘又朝过去方向派生出广泛的联系,如果目的实现又朝未来方向既产生多种多样的原因,又产生多种多样的结果,这些旁支派生的原因、结果和所写的具体情节就没有诗所要求的紧密联系了。例如阿喀琉斯的狂怒和海伦的私奔或巴里斯对三美女的评判,尽管后两件事对于前一件事是一个发生在前的条件,却说不上有什么直接联系,就和它和特洛伊的实际陷落没有什么联系一样。如果依某些人的看法,说《伊利亚特》既没有必然的起点,也没有必然的终点,这种看法就没有明确地认识到《伊利亚特》所歌唱的主题是阿喀琉斯的狂怒。就是这个主题提供了全诗的整一性的中心点。如果我们牢牢地掌握住阿喀琉斯的形象,把阿迦门农所引起的他的狂怒当作全诗的贯串线索,我们就找不出荷马可用的还有更好的起点和终点了。上文已经说过,这次狂怒的直接起因就是起点,而此后所叙述的都是这次狂怒的后果。反对者固然提过不同的意见,说如果是这样,诗的最后几章就没有用处,大可以删掉了。但是就全诗来看,这个反对的意见是站不住脚了,因为阿喀琉斯拒绝参战而在海滩战船边袖手旁观,这件事就是他的狂怒的后果之一,因为他的袖手旁观不久就导致特洛伊对希腊的优势,这又导致他的挚友帕屈罗克鲁斯的战死。这件事又引起他的哀悼和发誓报仇,接着就是他战胜和打死了特洛伊的主将赫克忒。这些都是一环套着一环的。还有人认为人一死就完了,就可以走开不管了。说这种话的人就只能证明他思想粗鄙。人死了,完了的只是自然 (肉体),并不是人本身,不是道德习俗 ,而道德习俗却要求为死在战场上的英雄们举行葬礼。因此接着上文就加上在帕屈罗克鲁斯墓旁举行的葬礼游戏,普里亚姆哀求还赫克忒的尸体,阿喀琉斯的和解和应允,这就使死亡者获得了葬礼。这是最美的圆满收场。 (173)

    3c)我们既已把个别的具体动作详细地溯源到自觉的目的或主角的性格,并且说明了史诗整体就从这个具体动作里找到它的整一性和圆满结构的中心点了,现在还要回答一个问题:这是否把史诗的 整一性和戏剧的 整一性混淆起来了呢?因为戏剧 也是由自觉的目的和人物性格所引起的一个具体动作及其冲突为中心点的。为着不要使这两种诗有哪怕是表面的混淆,我有必要再提一下我在上文关于动作和事件的区别所说过的话。此外,史诗的兴趣并不局限于某一个导源于人物性格,目的和情境的具体动作本身,这种动作的冲突和解决的全部过程在史诗里还要能在一个民族社会及其整套实体性理想的大范围里去找更广泛的起因,所以这种民族社会所包含的多种多样的人物性格、情况和事件也要纳入史诗叙述里去。从这个观点看,史诗的圆满结构就不限于某一具体动作的特殊内容,而是更多地要涉及当时的全部世界观 ,史诗所要叙述的就是这全部世界观的客观实际情况。史诗的整一性就要靠两方面,一方面所叙述的具体动作本身应该是完满自足的,另一方面动作进展过程中所涉及的广阔世界也要充分表现出来,使我们认识到。这两方面还要融贯一致,处于不可分割的整一体。 (174)

    这些就是我们所约略指出的正式史诗的一些本质性的特征。史诗这种偏重客观性相的形式还被用来描述一些内容意蕴并没有真正客观性相的其它题材。这类史诗变种会使理论家们难于应付,如果有人要求他们进行分类,把一切诗包括变种在内都摆进一类,他们应付这些变种就要感到困难。因为符合类概念的事物才能纳入这一类;至于在内容和形式上都不完全符合类概念的事物,摆在一类就不很合适,所以关于史诗的变种我在结束本部分之前只准备约略地提几种。

    属于史诗变种的首先有近代意义的田园诗 。田园诗只描述处在纯朴天真状态中的人,至于精神生活和道德生活中一切带有普遍意义值得深切关心的东西则一律抛开。这种纯朴天真的生活只能意味着吃喝以外一无所知,只满足于很简单的饮食,例如山羊奶、绵羊奶,在必要时至多有牛奶、青菜、植物根、栗、果、鲜酪之类,我相信吃肉还是允许的,因为田园诗中的牧夫牧妇饲养牲畜,并不完全用作敬神的牺牲。牧夫牧妇的职务就是整天带着一条忠实的狗去看心爱的牛羊,照顾它们吃草喝水。他们也谈情说爱,这种温柔情感在平静安逸生活中还没有遭到腐化,他们有他们所特有的虔敬和温柔。他们吹芦管吹笛、爱唱歌,特别是纯朴天真地互相友爱。古希腊人的田园诗却不如此。他们在造型艺术中所描绘的是一个较热闹的世界:酒神、林神和牧神的信徒们无忧无虑地围绕着一个神,以和近代田园诗完全不同的方式把兽性提高到人类的欢乐情感,既生动而又真实,不像近代田园诗那样虚伪的空洞的纯朴和虔诚。在希腊的牧歌里,例如提俄克里特 (175) 所写的,我们可以看到处理原始民族生活题材所表现的生动的观照和真实的典型。无论是描绘渔夫和牧夫的生活实况,还是描绘较为广阔的生活环境的事物,用的是史诗的、抒情诗的还是表面像戏剧的方式,都现出同样的既生动而又真实的生活画面。维吉尔的《牧歌》就已经干燥无味了。格斯纳 (176) 就简直令人生厌了,现在已没有人读他了。真奇怪,格斯纳过去很合法国人的口味,被他们捧为德国最大的诗人。这种偏好可能一方面由于法国人既想逃避现实而又不甘心毫不活动的虚浮心情,另一方面也由于他们完全缺乏高尚的兴趣,没有接受到德国文化教养中震动人心的东西。

    属于这个混种的还有像在英国流行的一种半描绘半抒情的诗,大半取材于自然界和四时节令之类。此外还有多种多样的教科诗 ,例如物理歌诀,医学歌诀,天文歌诀,棋艺,钓艺,猎艺乃至恋爱艺术之类手册,大半是散文性的内容穿上诗的外衣。在希腊晚期和罗马时代,这类书就已出现,在近代法国,这种教科诗特别受到艺术的锤炼,其中语调一般是史诗的,有时也用抒情诗的方式。

    传奇故事 (177) 和民歌 虽然是诗,但没有明确的类性特征。它们是中世纪和近代的产物。民歌的内容有一部分是史诗的,而表现方式却大半是抒情诗的,所以既可以属于史诗,也可以属于抒情诗。

    至于近代市民阶级的史诗,即小说,却完全不同。在这种体裁里,一方面像史诗叙事一样,充分表现出丰富多彩的旨趣、情况、人物性格、生活状况乃至整个世界的广大背景;但是另一方面却缺乏产生史诗的那种原始的 诗的世界情况。近代意义的小说要以已安排成为具有散文 性质现实世界为先行条件,在这种基地之上,在既定的前提许可之下,小说在事迹生动性方面和人物及其命运方面,力图恢复诗已丧失的权利。所以小说最常用的而且也适合于它的一种冲突就是心的诗和对立的外在情况和偶然事故的散文之间的冲突。这种冲突可以用悲剧的或喜剧的方式解决,或是在下列两个方式中之一达到了结:一个是个别人物起初反抗当时流行的世界秩序,继而承认其中真正有实体性的东西,于是和现实情况妥协起来,积极参加进去活动;另一个是个别人物从所创造和成就的事物之中剔除它们的散文形状,用一种凭美和艺术转化过来的友好世界来代替原已存在的那种散文世界。关于描述方式,正式小说也和史诗一样,也要求要有一个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整体,其中多方面的题材和内容意蕴也要在一个具体事迹的范围之内显现出来,这个事迹就对全部作品提供了中心点。关于构思和创作细节,作者可以发挥作用的范围愈大,他也就愈难免沉没到对现实生活散文的描绘中去,而自己却不投身到散文性的日常生活中去。 (178)

    c)史诗的发展史

    我们回顾一下我们对其它各门艺术的发展所采取的研究方式。我们一开始就追溯了建筑 艺术精神及其三个发展阶段:从象征型经过古典型,然后到达浪漫型。关于雕刻 ,我们却没有这样办,而是把完全符合这门古典型 艺术概念的希腊雕刻定为真正的中心点,从希腊雕刻中找出雕刻这门艺术的特征,所以我们对雕刻的历史发展就只消作一个简略的叙述。绘画 由于基本属于浪漫型艺术,情况也是如此。但是绘画在内容和表现方式上随着不同的民族和不同的时期演变出许多流派,所以有必要对绘画的历史发展作较详细的叙述。对于音乐 ,关于绘画所说的话本来也应适用,但是我对于音乐的发展史既没有多少外国文献可利用,自己也没有足够的知识,所以只能顺便提出一些零星的见解。谈到史诗 的历史发展本题,上文关于雕刻的话大致也可适用。史诗的表现方式也派生出许多变种,随着民族和时代的不同,发展也不同。但是只有在希腊才有完备的或正式的史诗,它的实际作品也最符合艺术的要求。大体说来,史诗和雕刻的造型艺术及其侧重客观性相上有一种最密切的亲属关系,无论就实体性的内容意蕴来说,还是就运用实际现象的表现方式来说,都是如此。所以史诗和雕刻都在希腊原始时代达到过去没有人超过,将来也不会有人超过的高度完美。这并不是偶然的。但是这一顶峰上下两方面都有些中间过渡阶段,这些阶段并非仅有从属的次要的意义,对于史诗来说,却是必有的阶段。因为史诗的范围包括全民族,它要把民族生活的实体性内核表现为可以眼见的。因此史诗在全世界历史发展里具有比雕刻更重要的意义。

    全部史诗艺术,特别是正式史诗,基本上分成下列三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第一 是东方史诗,其中心是象征型的;

    其次 是希腊古典型史诗以及罗马人对希腊史诗的摹仿;

    第三 是基督教的各民族的半史诗半传奇故事式诗歌的丰富发展。这类诗开始出现在日耳曼异教民族中。另一方面也有一批诗,除掉中世纪所特有的骑士诗以外,也借鉴于古希腊罗马,或是用古典作品作为提高文艺趣味的一般教养工具,或是用它们作为模范。最后,正式史诗便让位于小说了。

    既然要提到一些史诗作品,我们也只能挑出一些最重要的代表作。整段的讨论只是一种简略的概括。

    (一) 东方的史诗

    上文已经提到,在东方各民族中,诗的艺术一方面一般是很原始的,因为它还采用专门着眼实体的观照方式,个人意识还凝聚在“太一 ”和整体上面;因此,另一方面戏剧体诗还不发达,因为主体还没有发展出戏剧体诗所必须要求的人物性格目的及其冲突的独立性。所以我们在东方诗里所碰到的最本质的东西,除掉一些优美动人的抒情诗以及歌颂不可言说的唯一的 神的诗以外,就只有一些可列入史诗类的诗篇。只有在印度和波斯,我们才看到真正的史诗,不过都还很粗枝大叶的。

    1.中国人 却没有民族史诗,因为他们的观照方式基本上是散文性的,从有史以来最早的时期就已形成一种以散文形式安排的井井有条的历史实际情况,他们的宗教观点也不适宜于艺术表现,这对史诗的发展也是一个大障碍。但是作为这一缺陷的弥补,比较晚的一些小说和传奇故事却很丰富,很发达,生动鲜明地描绘出各种情境,充分展示出公众生活和私人生活,既丰富多彩而又委婉细腻,特别是在描写女子性格方面。这些本身完满自足的作品所表现的整个艺术使我们今天读起来仍不得不惊赞。 (179)

    2.印度 史诗却向我们展示一个与中国完全对立的世界。就流传到现在的一小部分吠陁经典来判断,印度的最早的宗教观念就已包含了一种可供史诗描述的肥沃的神话内核。在公元前许多世纪(确切时期没有确实的史料可凭),这个神话内核就已和一些人类英雄事迹杂糅在一起而形成了实在的史诗,其中一部分还根据纯粹的宗教观点,一部分也根据自由艺术观点。特别是《腊玛雅那》和《摩诃婆罗多》这两部最著名的史诗把印度的世界观展现得很辉煌壮丽,充满着错综复杂、变化无常、妄诞无稽的幻想,另一方面却也有些痛饮狂欢的动人美景,显出情感和思想的具有个性的优美特征,这一切使精神界具有植物界的蓬勃生气。传说的人类事迹展现为天神化身的行动,使这些行动具有半神半人的性质,不易划定界限;人物的形象和行动本来具有的个性和有限性被夸大成为无限的。对于我们西方人的世界观来说,如果不放弃自由与道德的最高要求,我们对于印度史诗的实体性基础就不能感到满足或表示同情。诗中各部分的整一性是松散的,无数互不相干的故事、神的传说、节欲苦行及其功效的说教,对一些哲学教条和流派的永无休止的诠释,以及许多其它内容都杂糅在一起,看不出部分对部分以及部分对整体的联系。所以人们往往觉得其中有许多部分是后来的增补。这些宏伟的诗篇所根据的精神和所表现的想象力不但是处在散文的观照方式之前,而且也是一般散文性的知解力所无法理解的。只有这种想象力才能把印度意识的基本方向作为统摄一切的完整的世界观,用原始史诗的方式表现出来。后来的印度史诗,叫做《菩腊拿斯》,亦即所谓《古诗》,颇类似荷马以后的希腊纪事本末派的作品。它们用枯燥的散文方式,把某一系统的神话故事顺序排列在一起,从世界和神的起源说起,往下一直说到一些英雄和王侯的家谱,结果使古代神话核心蒸发消散掉,同时使出自梦境的幻想奇迹,以诗的辞藻和形式,表现为寓言式的格言,其主要任务在于宣扬一些关于道德和人情世故的教训。

    3.希伯来 、阿拉伯 和波斯 可以列入东方史诗的第三 个体系。

    3a)在创世的观念、长老的传记、埃及沙漠中的流亡、迦南的征服以及后来民族事业的发展,加上生动鲜明的直觉力和忠于自然的掌握方式,固然向犹太人 的崇高的想象力提供许多原始史诗所需要的因素,但是宗教的旨趣在犹太人中间压倒了一切,所以他们所成就的不是真正的史诗,只有一些半宗教半诗艺的传说故事和历史以及一些带有宗教教训的故事。

    3b)阿拉伯人 一开始就显出诗才,而且很早就有些从事写作的诗人。抒情而兼叙事的英雄歌集《牟尔拉卡特》 (180) 中有一部分在先知穆罕默德以前的世纪里就已出现,描述所用的语调有时大胆夸张,有时很有节制、平静柔和,所描述的还是阿拉伯人还处在异教时期的原始情况,例如部落的光荣、复仇的怒火、爱情、冒险探奇的热望以及欢欣愁苦之类题材都写得很有魄力,其中有些特色令人回想起中世纪西班牙骑士的浪漫风格。这在东方原始生活中是一种真正的诗,其中没有妄诞的幻想,没有散文气味,没有神话,没有牛鬼蛇神之类东方怪物,有的是真实的独立自足的形象,尽管在辞藻比喻方面偶尔有些怪诞和近乎游戏,还是近乎人情的,形式完整的。近来才搜集的《哈玛莎》的以及还待编辑的侯德赛里特 (181) 的诗集也使我们看到类似《牟尔拉卡特》里所写的那种英雄世界。但是在伊斯兰教阿拉伯民族进行广泛的成功的征战以后,这种原始的英雄人物性格就逐渐消失了。在许多世纪的过程中在史诗这个领域里就只出现了一些教训式的寓言,表现清醒智慧的格言,《天方夜谭》之类神奇故事以及哈里里的《玛卡门》 (182) 之类冒险故事。这后一种已由鲁柯特译成德文,在音韵和意味上的巧妙精工都可与原作比美。

    3c)与阿拉伯相反,波斯 的繁荣却出现在伊斯兰教已把波斯语言和民族生活加以改革而形成一种新的文化教养时期。在这个时期的开始,我们就已看到一部史诗,至少就题材来说,这部史诗追溯到远古时期波斯的传说故事和神话,顺着英雄时代一直叙述到萨桑尼德王朝的末日。 (183) 这部宏编巨制的作者是吐斯地区一个园丁菲尔都什,诗的名字是《夏拿默》, (184) 是仿效《巴斯塔拿默》的。但是这部诗还不能算是正式的史诗,因为它没有一个完整的动作情节作为中心,各世纪的更递在时间和地点两方面也没有明确的界定,特别是最古老的神话人物和一些混乱的传说都在一种幻想世界里飘浮着。从这种模糊的描述中不易看出所写的是个别的人还是整个部落。但是另一方面也出现了一些真实的历史人物。作为伊斯兰教徒,诗人在处理题材方面是够自由的,正是这种自由使作品缺乏原始阿拉伯史诗所具有的轮廓鲜明的有个性的人物。由于远古传说故事时代距现在已经很远,从这部诗里也嗅不出民族史诗所必需的现实生活的新鲜气味。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波斯的史诗艺术扩展成为一些变种,例如使尼沙米享盛名的高度柔和深挚的爱情史诗,沙地所擅长的根据实际生活经验的教训诗,以及后来泛神论和神秘主义的信徒鲁米所宣扬的那种故事诗和传说演义。 (185)

    (二) 希腊罗马的古典型史诗

    其次 ,希腊 人和罗马 人的诗艺才初次把我们带到真正史诗的艺术世界。

    1.我前已摆在顶峰的荷马史诗就是这种真正的史诗。

    1a)不管人们怎么说,荷马的两部史诗中每一部都是一个具体的意味隽永的整体。有些人认为这两部史诗是由许多诵诗的艺人陆续歌唱和创作出来的。我认为要对这两部史诗作出正确的评价,就要认识到它们的叙述语调始终是民族的、真实的,就连个别部分也都熔铸得很完美,各自成为独立自足的整体。东方人在用象征的或教训的方式把所观照到的实体性和普遍意义的东西表现于人物性格及其目的和事迹时,总不免加以歪曲,在荷马史诗里我们却第一次看到诗所写的世界很巧妙地在家庭、国家和宗教信仰的普遍伦理生活基础与人物的个性和目的之间,维持住恰到好处的平衡,其中精神和自然、有目的的行动和客观事态、事业的民族基础和个别人物的意图和行为这些对立面也是如此。尽管个别英雄们在他们的活泼自由的行动之中好像起着主导作用,他们却仍然受到明确目的和严肃命运的节制,所以全部描述对我们还有极高的价值,博得我们欣赏和喜爱。就连和这些勇敢正直的原始英雄们相对立或协作的神们,我们也要按照他们的意义而表示敬意。这些神们所显现的既是神又是凡人的天真形象,作为为热闹的喜剧性艺术,也还是令人开心的。

    1b)荷马以后的纪事本末派 的诗人们就逐渐离开了这种真正的史诗表现方式,因为他们一方面把民族世界观的整体打得七零八落,另一方面又不注意诗的整一性和每一动作情节的独立自足性,而专致力于把事迹本末从头说到尾,或是以某一人物为中心来取得统一性,从而导致用速写法写历史著作的倾向。

    1c)最后,亚力山大时期以后的希腊史诗时而回到较窄狭的牧歌体,时而使真正史诗转变为炫耀学问的精巧制作或教训诗,日益丧失原始史诗的朴素和新鲜的生气。

    2.其次 ,希腊史诗末日的这些特征变成了罗马史诗的主导因素。像荷马史诗那样的民族圣经在罗马已找不到了,尽管直到近代还有人企图把古罗马史编成史诗。维吉尔的《伊涅意特》还是罗马史诗的最好范例。此外很早就出现过一些历史诗和教科诗,都只能证明罗马所发展的诗种已是半散文性的。这也说明罗马人何以把讽刺诗发展到最完善的程度,成为他们的家常便饭。

    (三) 浪漫型的史诗

    在这种情况下,只有通过新民族的形成,用新民族的世界观和宗教信仰以及其动作情节和结局,才能对史诗灌注一种元气和精神。日耳曼民族 和罗马系民族 (186) 就是这种新兴民族;前者指在原始异教时期和皈依基督教以后时期而言,后者后来分化为很多支派。在他们的后来的发展阶段中,基督教的世界观和现实情况日益得到多方面的发展,他们的影响也愈来愈大。不过正是由于这种多方面的发展和纵横交错,就很难对他们作出很简短的评论,所以我只能就几个主要倾向提出以下一些要点:

    1.第一组 可以看作古诗的遗迹,它们大部分还是由基督教以前时期通过各新兴民族口传下来的,所以遭到了一些损坏。

    这里首先要提据说是奥森写的那些诗歌。 (187) 尽管英国著名的批评家约翰生和萧 (188) 都认为这些诗歌是麦克浮生的伪制品。但是任何现代诗人也不能凭空杜撰出那样古老的民族情况和事迹,所以这里必有一些原始诗做基础,尽管其中所表现的整个语调和观感方式很可能在许多世纪过程中遭到了近代化。《奥森的诗》的年代不能确定,但是很可能上溯到一千年到一千五百年以前,在这个期限中很可能还在民间口头流传着。全书的语调主要是抒情的。奥森是一个年老盲目的歌诗人和主角,他用哀怨的心情回忆光荣的过去,把它召唤到眼前。尽管这些诗歌出自哀怨,内容意蕴却具有史诗的性质。它们所叙述的是过去发生过的事,描绘出一个刚消逝的、最年轻的世界以及其中英雄人物,爱情遭遇,事业,海上和陆地上的远征,战争的成败,命运和灭亡。这些描述都是史诗性的,真实的。尽管穿插了一些抒情的语调,那也正如荷马让他的英雄们为阿喀琉斯,俄狄修斯,地阿默德等人谈他们自己的事迹和遭遇时也偶尔用抒情的语调一样。但是在整个民族实际生活的精神方面发展中的心情仅管也起着较深刻的作用,却仍远不如在荷马史诗里那样动人,特别是缺乏人物形象的坚实性和鲜明性。这是因为事迹发生在北欧一个风狂雨啸,天昏地暗的地区,其中出现在英雄们面前的是披着乌云似的衣裳,骑着马在荒原上来往奔波的阴魂厉鬼。

    此外,据瓦理斯说,近来还发现了其它说唱诗,地点不在苏格兰或爱尔兰而是在英格兰,据说那里说唱诗成套地陆续流传,有些很早就用文字记录下来了。这些诗中提到浪游美洲。凯撒大帝也出现过,据说他远征英格兰是为了爱上一个英国公主,他原先在高卢(法国)认识她,后来她回到英国老家了。这些诗用了一种值得注意的形式,即三组结构,把仅管不同时的三件事摆在互相呼应的三个部分里。

    比这些说唱诗更著名的还有古代冰洲诗集 (189) 里一些英雄颂歌和新的神话,所叙述的不只是凡人的事迹,还有许多关于诸神的起源,事迹和毁灭的故事。但是我们无法欣赏这些空洞芜杂的东西,把人类形体和象征性的自然界生物来凑在一起,例如手提巨槌的陶尔(Thor),狼人,荒原上狂欢宴之类,这些神话是既野蛮而又混乱的。从这些诗起源于北欧民族生活来看,它们比起波斯诗和阿拉伯诗对于我们德国人固然较接近些。但是如果有人迫使我们有近代文化修养的人去接受这种诗歌而且设法使它们成为我们民族的财宝,这种曾屡次尝试过的企图不但过高估价了野蛮意识,而且也完全误解了我们现代生活的意义和精神。

    2.其次 ,在中世纪基督教史诗里,首先应注意的是没有直接受到古代文学和文化影响的那些表现中世纪新鲜精神和已经巩固的天主教的作品。这方面可以看到一些丰富多彩的因素向史诗提供了内容和机缘。

    2a)首先 应略谈用真正的史诗材料为内容,描述当时完全民族性 的旨趣,事迹和人物性格的作品。这方面首先应提到《熙德》。中世纪西班牙民族英雄主义的这朵鲜花开始以史诗的形式表现于《熙德的诗》,后来又产生了一系列的风格优美的续编,叫做传奇故事,由于赫尔德的介绍,在德国已为人所熟知。这是一串珍珠链似的连环画,其中每一幅都是本身完整的,配合成一系列,就互相辉映。全体都是写骑士的,表达了西班牙民族的心情和精神,内容丰富,兴趣广泛,涉及爱情、荣誉、家族自尊感以及国王在基督教反抗伊斯兰教的斗争中的统治权。这些题材都是富于史诗意味而且具有造型艺术色彩的。主题内容本身就已高尚纯洁,而在展现于光辉事迹中显出了最高贵的人类图景的丰富性,形成一个优美动人的花环,我们现代人应当把它们摆在古代最优秀作品的行列。

    这些传奇故事尽管是零散的,在基本类型上毕竟是史诗,《尼伯龙根歌 》还比不上它们,不消说更比不上荷马史诗。这些歌尽管是日耳曼人和德国人的珍贵作品,尽管也并不缺乏家庭,夫妻爱,封建主仆职责,对职责的忠贞,英雄主义等方面的民族的实体性内容,但是其中所写的冲突虽有史诗的广度,却不完全是史诗性的,毋宁说是戏剧性或悲剧性的。表现方式尽管很详细,却缺乏人物性格的丰满性和鲜明性。同时这些歌往往迷失在对野蛮残暴场面的描述中,人物在行动中虽然显得勇敢坚定,他们的抽象的粗豪却使他们像木偶而不像荷马所写的在精神上具有个性的男女们。

    2b)第二个 主要因素是中世纪的宗教诗 ,其内容涉及基督、圣母、使徒、圣徒和殉教者的传记以及最后审判之类。但丁的《神曲》是这一领域中最纯真,内容最丰富,表现中世纪天主教特色这一伟大题材的最伟大的史诗。这部结构谨严的作品固然不是一部寻常意义的史诗,因为没有贯串全诗广阔基础的本身完整的动作情节,但是实际上它并不缺乏既坚实而又融贯完整的结构。它的对象不是某一个特殊事迹,而是永恒的动作,绝对的目的,显现于不朽事迹的上帝的慈爱;它的场所是地狱、净界和天堂,人类的行动和遭遇的世界,特别是个别人物的行动和命运,都沉没在这个永恒不变的客观存在里。在一切事物的这种终极目的和伟大目标的面前,一切个别特殊的旨趣和目的都消逝了,但是同时这生动的世界中一切本来可消逝的幻变无常的事物却以史诗的形式转化为客观存在,牢固地建立在最内在的原则上面,有价值还是无价值,都凭最高概念或上帝的审判来决定。凡是尘世人物的希求和遭遇,意图和实现,都按原来的样子在这部史诗里变成化石似的铜像而永远存在着。这样,这部史诗包含了最客观的生活整体:地狱、净界和天堂的永恒情况。在这个不可磨灭的基础之上,尘世人物各按照自己的特殊性格在活动着,或则毋宁说,他们曾经活动过,而现在则连同他们的所作所为,都在永恒正义中变成僵化不动了,他们自己 也从此永远不朽了。荷马的英雄们通过女诗神而在我们的记忆中变成不朽,但丁的这些人物是通过他们自己 ,他们的个性,而招致他们的处境;他们不是在我们的观念中不朽,而是他们本身 就是不朽的。通过诗神之母 (190) 而达到的这种不朽在《神曲》里由于经过上帝自己的审判而具有客观的价值,因为在上帝的名义下,当时这位最大胆的诗人 (191) 对全部过去和现在进行了谴责或祝福。————诗的叙述也就应按照这种对象的性质进行,它只能采取叙述在永远固定的境界中游行的形式。这种境界像赫希俄特和荷马所描绘的神们一样,是由诗人凭自由的想象来发现,构成形象和分配地位的,但是同时所描述的场面和故事却仍根据实在的见闻。地狱充满着暴烈的骚动,在苦痛中仍有造型艺术的严峻,到处放射着恐怖的微光,但是诗人对阴魂们的同情冲淡了这种恐怖气氛。净界的气氛比较温和,描绘仍然很周密。最后,天堂全是一片灿烂的光辉,绝对没有具体形象,一切都沉浸在思想的永恒以太中。这位天主教诗人所创造的世界固然也反映出古代影响,但是其作用只限于提供了人类智慧历程的引路人和陪伴 (192) ,在教义和教条方面则全是中世纪经院派神学和慈爱。

    3c)中世纪史诗的第三个领域是表现骑士风 的作品,它们用的是爱情奇遇和保全荣誉的决斗之类世俗生活中的浪漫性的内容,同时带有宗教的目的,即基督教的骑士阶层的神秘主义。这类史诗的动作情节和事迹与民族的旨趣无关,只涉及个别人物。上文谈骑士的传奇故事诗时已提到,只有单纯的主体(个人)的事迹才形成这种诗的内容。当时还没有形成固定的散文性的社会秩序,这种世界环境就产生了一个新的英雄阶层。这些英雄人物还是完全独立自由的,他们根据宗教幻想和世俗观点,只关心纯粹私人方面的旨趣,缺乏希腊英雄们在集体地或单独地参加斗争以及战胜或战败时所依据的那种实体性的现实情况。骑士诗的这种内容虽然也产生过多样的史诗描述,但是它的情境、冲突和纠纷的冒险性质在这类描述里只能采取传奇故事的方式,其中各种奇遇不能融合成为严格的整一体,同时又还没有建立得很牢固的市民社会秩序和一种散文性的世界情况作为现实基础。不过当时诗人的想象力也并不满足于创造一些完全脱离现实的骑士英雄和他们的奇遇,它经常把这些骑士的事迹和当时的巨大传说中心和杰出的历史人物和影响广泛的战争联系起来,这样就使骑士诗也获得了史诗所不可少的一种广义的基础。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这种基础被想象过分夸张了,这就使得这类传奇故事缺乏在荷马史诗里特别突出的那种生动鲜明的具体描述。此外,这种有关骑士风的题材在法、英、德和西班牙各国都被使用过,这种情况就使真正的民族性至少是相对地消失了,而民族性却是印度、波斯、希腊、居尔特 (193) 等民族的史诗内容和表现形式的最坚实的核心。在这里我们不能叙述和评论这类史诗的个别作品,只约略提到一些较重要的体系及其题材来源。

    第一个 体系的主要形象是由查理大帝及其臣僚抵抗萨拉逊人和异教徒的战争提供的。这个法兰西传说体系以封建骑士制度为主要基础,派生出很多诗篇。内容主要是当时十二个英雄中某一个的丰功伟绩,例如罗兰,曼茵斯的杜陵等等。特别是法王奥古斯特·腓力普的统治时期这类史诗出现很多。 (194) ————传奇故事诗的第二个 体系发源于英国,主题是亚述王及其圆桌会议的成员们的功绩 (195) ,其中传说故事,英格兰·诺曼第的骑士阶层,妇女崇拜,封建臣仆的忠贞以及基督教神秘主义的寓言之类幻想的混乱拼凑。这些骑士的主要企图是寻找据说盛过基督血液的圣杯。寻找过程中发生种种奇遇,直到全部人马最后逃到阿比细尼亚去依附传教士约翰为止。上述两类题材在法国北部,英国和德国特别达到丰富的发展。————最后,骑士诗的第三个 体系在表现方式上更任意地驰骋幻想,在内容意义上也更单薄,把骑士的英雄气概夸张过分,并且采用了东方神仙故事和寓言中的一些观念。它发源于葡萄牙和西班牙,主要的英雄人物出自阿玛第斯大家族 (196) 。

    其次 是在十三世纪在法国北部特别盛行的比较抽象的更近于散文的长篇寓意诗。我可以举《蔷薇传奇》 (197) 为例。与此对立的有各种各样的长篇逸史,寓言和故事,大半取材于当时日常现实生活,涉及骑士、牧师、市民,特别是恋爱和奸淫的故事。语调时而是喜剧的,时而是悲剧的,语言时而是散文的,时而参用韵律。这一种诗在一个文化教养较高的薄迦丘 (198) 手里达到了高度完美。

    这类诗的最后 一个体系的作者们对荷马和维吉尔的史诗以及古代传说和历史较熟悉,接受了古代的影响,用骑士史诗的表现方式去歌唱特洛伊英雄们的战功,伊涅阿斯建立罗马的经过以及亚力山大东征的奇遇。

    3.剩下来还要讲的是浪漫型史诗的第三类。这类诗的出发点是对古代 文学的渊博而影响深远的研究所培养起来的一种新文化修养和较纯真的艺术趣味;但是在学习、吸收和熔化的过程中我们所惊赞的印度,阿拉伯以及荷马和中世纪作品中那种原始朴素的风格却往往找不到了。在文艺复兴的影响之下,民族文学,宗教,国家制度,道德风尚,社会关系等等实际情况在多方面发展之中日益趋于完善,史诗在内容和形式上也丰富多彩了。关于这个历史过程,我在这里只提出以下几个主要特征。

    3a)第一 ,提供题材的仍然是中世纪 ,不过这种中世纪题材是用古代文化教养彻底渗透过的精神去理解和描述的。在这方面史诗特别显出两个方向。

    从一方面来看,进步的时代意识必然倾向于以嘲笑的态度去对待中世纪的那些离奇的冒险事迹,信任幻想过分夸张的骑士风以及处在民族情况和民族旨趣已日趋丰富的现实环境中还企图脱离现实,孤立自己的英雄们的迂腐气味;它对于这整个世界,是站在喜剧立场上把它描述出来供人观照,尽管对其中真正可取之处仍区别对待,对它持严肃的甚至偏爱的态度。我在上文已把阿里奥斯陀和赛万提斯二人摆在对整个骑士生活持这种聪明态度的诗人中的最高峰了。 (199) 现在只须指出,阿里奥斯陀的诗仍然遵守中世纪诗的目的,用光辉的敏捷才智,优美动人的魔力和内在的天真纯朴,以比较隐蔽的滑稽方式,使离奇的幻想由于本身的荒谬而流于瓦解。至于赛万提斯的比较深刻的传奇故事把骑士制度看成已经过去,除非孤立生活的幻想和离奇的疯狂才会企图使它在近代散文式的现实生活中复活过来。但是它也显示出这种过去也有它的伟大高贵方面,使它超出凡庸猥琐,没有意义的散文现实,把散文现实的缺点生动地暴露出来。 (200)

    塔梭 是另一种倾向的著名的代表,从他的《耶路撒冷的解放》里我们可以看出他和阿里奥斯陀的差别在于他用的题材是基督教骑士阶层要解放基督墓地这一伟大共同的目的以及十字军东征的胜利。他在处理这种题材方面丝毫不带喜剧性的幽默。他用荷马和维吉尔为模范,凭热情和勤学苦练,写成了一部应和他的模范比美的史诗。它不仅部分地涉及民族的实在的宗教旨趣,而且在整体的展现和熔铸上也见出上文所要求的整一性,它的和谐的音律至今还在人民口中荡漾着。但是尽管如此,这部史诗却很缺乏民族圣书所必有的原始的纯朴,它不能像荷马和一切真正的史诗那样找到恰当的语言,来表现出全民族的事迹。它是一部人工造作的诗,一种以诗的方式制造出来 的事迹,首先要满足的是美的艺术修养。用的语言和形式是半抒情诗半史诗的。所以塔梭在处理史诗题材方面尽管奉荷马为典范,而在构思和创作的整个精神方面他所受到的却主要是维吉尔的影响,我们不认为这种影响对这部诗是有利的。

    第三 在以古典文化教养为基础的巨大史诗之中还有卡曼希的《露西阿德》。 (201) 这部作品的题材完全是民族性的,它所歌颂的是葡萄牙人的英勇的航海事迹,已脱离了真正的中世纪而转到标志着新时代的一些旨趣。尽管这部作品里燃烧着炽热爱国情绪,大部分根据作者的亲身经历,而且在结构方面也见出史诗的整一性,人们毕竟感觉到民族题材和古代艺术修养这两方面之间的矛盾分裂。这就破坏了原始史诗的天真纯朴的印象。

    3b)近代生活中宗教信仰和现实情况的一些重要的革新都导源于宗教改革 的原则。这种人生观的变革所产生的整体倾向尽管较利于抒情诗和戏剧体诗而不利于正式的史诗,但是在史诗领域里毕竟也开过一些半宗教半艺术的史诗的晚花,主要的有密尔顿的《失乐园》和克洛普斯托克的《救世主》。关于密尔顿 ,他也是凭勤学古代而得来的文化教养和正确典雅的语言而成为当时值得表扬的模范,但是在内容意蕴的深度,独创性的创作魄力,特别是在史诗的客观态度这些方面,他都远不如但丁。从一方面看,《失乐园》所写的冲突及其灾难性的结局是戏剧性的;从另一方面看,像上文已指出过的,这部作品的主要特征是抒情诗的奔放和道德教训的倾向,这就使题材远远脱离了原始史诗的形式。至于克洛普斯托克,我前已指出他所写的题材与所反映的时代文化教养之间也有类似在《失乐园》里所见到的分裂。此外,他还经常地现出专致力于修词的倾向,想借此达到崇高风格,使读者也能感到诗人自己对所写题材所感到的那种令人鼓舞的尊严和神圣的品质。————就另一种意义来说,伏尔泰的《亨利歌》在一定程度上也有类似的毛病。这部史诗至少是更加矫揉造作的,因为像上文已说过的,这种题材对原始史诗是不适合的。

    3c)如果我们要在最近时期寻找真正的史诗描述,那就只能在正式史诗的范围以外去找。因为整个现代世界情况是受散文似的秩序支配的,和我们对史诗所要求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完全背道而驰。至于各国各民族的实际情况所经历的变革为时还太近,还作为眼前事实而牢记在心里,不能以史诗的艺术形式去描述。因此史诗已脱离了近代各民族的巨大事迹,而逃到乡村和小城市的家庭生活的窄狭范围里去找材料。于是史诗变成了田园生活的史诗,特别在德国是如此,而这是在温柔甜蜜的正式田园诗已经完全消失之后。这种田园生活的史诗的最近的例子有浮斯的《路易斯》, (202) 特别是歌德的《赫尔曼和多罗蒂亚》。 (203) 在歌德的这部诗里固然看到背景中的一些现代世界大事,和诗中所写的家主及其家庭以及牧师和药剂师的生活情况有直接的联系。但是由于对乡村小城市的政治情况没有交代,所以我们觉得有一个不应有的裂缝,没有起联系作用的媒介,正是由于没有这个中间环节,全诗就显出一种特殊的性质。歌德以巨匠的手腕把法国大革命推到远远的背景里去,同时却知道怎样很好地用它来扩大诗的视野,只采用它中间一些凭单纯的人类关系就自然而然地要影响到家庭和城市的生活情况的因素,把它们纳入到诗的情节中去。但是主要点在于歌德在这部作品里善于描述从近代现实生活中挑选出来的一些特点、画面、情况和人事纠纷,在小城市家庭范围里复活了《奥德赛》和《旧约》里关于宗法社会的描述中所表现的那种原始人类系的不朽的动人的魅力。

    最后,关于现代民族生活和社会生活,在史诗领域有最广阔天地的要算长短程度不同的各种小说。对于这些艺术品种我们在这里不能叙述它们从起源到现在的发展史,就连描绘粗线轮廓也不可能。

    2.抒情诗

    序 论

    诗的想像,作为诗创作的活动,不同于造型艺术的想象。造型艺术要按照事物的实在外表形状,把事物本身 展现在我们眼前;诗却只使人体会到对事物的内心的 观照和观感,尽管它对实在外表形状也须加以艺术的处理。从诗创作这种一般方式来看,在诗中起主导作用的是这种精神活动的主体性 ,即使在进行生动鲜明的描绘中也是如此,这是和造型艺术的表现方式正相反的。史诗和造型艺术还较接近,无论它表现给我们看的是对象的实体性和普遍性,还是按照雕刻一般绘画刻画出来的生动的现象,观照和观感的主体(诗人)在他所创造的客观性的作品里就要消失掉,自己不露面,至少在史诗达到高度完美时是如此。在外化 (204) 中如果要完全抛开诗人的主体性这个因素就要有两个条件,一个是要把整个客观世界及其情况吸收到主体本身 里来,让它深受到个人意识的渗透;另一个是打开凝聚在心灵深处的情感,睁开耳目,把原来还仅仅朦胧感到的东西提升到成为观照和观念的对象(即成为可看可想的对象),然后借助于文字语言,把这样充实明确起来的内心生活中最亲切的东西表现出来。这种传达方式愈抛开史诗实事求是的客观态度,表现主体的诗也就因此愈不依存于史诗而获得独立的地位。这时心灵就从对象的客观性相转回来沉浸到心灵本身里,观照它自己的意识,就出现了要满足表现的要求,要表现的不是事物的实在面貌,而是事物的实际情况对主体 心情的影响,即内心的经历和对所观照的内心活动的感想,这样就使内心生活的内容和活动成为可以描述的对象。但是这种表达如果不只是单纯的主体凭他的直接的情感和观感偶然随意说出的话,它就要有诗性的 内心活动的语言,使这种观照和情感虽是诗人个人所特有的而且作为他自己的东西表现出来的,却仍有普遍的意义,这就是说,它们必须是真实的观感和情感,而且是由诗用恰当的语言生动地表现出来的。如果寻常的哀乐情绪经过寻常语言掌握住,描绘和表现出来,都可以使心情舒畅起来,那么,它们迸发于诗歌,当然更可以使心情舒畅了,因为用的已不是日常语言了。此外,诗的表现还有一个更高的任务:那就是诗不仅使心灵从 情感中解放出来,而且就在 情感本身里 获得解放。情感的盲目驱遣在意识里形成混沌一团,幽暗无光,心灵不可能自拔出来,达到对事物进行观照和表达。诗固然可以把心灵从这种幽禁中解放出来,因为诗使心灵这个主体又成为它自己的对象(以心观心),但是诗却不仅是从主体和内容(对象)的一团混沌中把内容拆开抛开,而且把内容转化为一种清洗过的脱净一切偶然因素的对象,在这种对象中获得解放的内心就回到它本身而处于自由独立,心满意足的自觉状态。另一方面这种对象化也就应止于此,不再前进到使主体的心意和情欲导致实践的活动和行动 ,即不使主体性格表现于实际事迹。因为内心世界的最切近的现实毕竟是内心生活本身,所以主体从本身中走出来的意思只是说心灵从既不能自觉又不能自表现的混沌状态中解放出来,变成能认识自己和表现自己的自觉状态。这就是抒情诗在范围和任务上既不同于史诗又不同于戏剧体诗的主要特征。 (205)

    关于进一步研究这个新领域的划分 或构成部分,我们还是按照研究史诗时所采取的程序。

    第一 ,抒情诗的一般 性质;

    其次 ,抒情诗人,抒情诗艺术作品以及抒情诗的种类这几方面的一些特殊 定性(特征);

    第三 ,关于抒情诗的历史 发展的一些看法。

    在大体上我们只能谈得很简略,这有两个原因:第一,我们必须留下足够的篇幅去讨论戏剧体诗;其次,我不得不完全局限于一般性的讨论,因为抒情诗在特性和多样化方面,比起史诗所涉及的细节更多,如果详细讨论,就必须用历史的方法去处理,而这并不是我们在本书的任务。

    a)抒情诗的一般性质

    史诗所要满足的要求是要倾听一个自生自发而成为完满自足的整体,而与主体相对立的动作情节;抒情诗所要满足的却是一种与此相反的要求,那就是要表现自己,要倾听自己的“心声”。关于这种心声,要研究的有以下几点:

    第一 是内容 ,在这种内容里心灵感知心灵自己,把所感知的形成观念;

    第二 是形式 ,通过这种形式,内容就表现成为抒情诗;

    第三 是抒情诗的主体 (诗人)表现情感和思想的出发点,即他所处的意识和文化教养的发展阶段。

    (一) 抒情的艺术作品的内容

    抒情诗的内容 不能是一种扩展到和整个世界各方面都有联系的客观动作情节的展现,而是个别主体及其涉及的特殊的情境和对象,以及主体在面临这种内容时如何把所引起的他这一主体方面的情感和判断、喜悦、惊羡和苦痛之类内心活动认识清楚和表现出来的方式。由于抒情诗所倚为基础的是向特殊分化的原则,它的内容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涉及民族生活的各个方面,但是它和史诗却有本质的区别。史诗把民族精神的整体及其各种实际现象都纳入同一部作品中,抒情诗却只涉及这一整体的某一特殊方面,不能像史诗那样包罗万象。所以只有通过全民族的抒情诗的全部作品,而不是通过某一首抒情诗,才能把全民族的旨趣、观念和目的都表现无遗。和史诗不同,从抒情诗中不能指出一部诗的圣经。抒情诗却享有一个便利,正式史诗只能出现于原始时代,而抒情诗却在民族发展的任何阶段中都可以出现。

    1.在这种向特殊分化的抒情诗领域里,人类的信仰、观念和认识的最高深的普遍性的 东西(其中包括宗教,艺术甚至科学思想的重要内容意蕴)却仍巍然挺立,只要这些因素适合观念和观照的形式,就能引起感情。所以普遍性的观点,世界观中的实体性因素以及人生观中的深刻理解都是抒情诗所不排斥的,我在上文讨论不完备的史诗时所提到的内容大部分都很适合抒情诗。 (206)

    2.其次 ,特殊因素 本已包含在普遍性之中,它一方面可以和实体性的东西交织在一起,从而使个别的情境、情感、观念等等可以按照它们的深刻的本质去理解,而且以实质性方式获得表现。举例来说,席勒的正式抒情诗和歌谣体诗里都有这种情况。关于这一点,我特别想到希腊诗人伊布库斯的《鹤》 (207) 里复仇女神合唱曲中那段宏伟的描述,这既不是戏剧,也不是史诗,而是抒情诗。此外,这种特殊与普遍的结合也可以用来把多种多样的特点,情况、心情、事迹等等引来证明包含万象的思想和格言,从而以生动的方式阐明普遍性的道理。例如一般在挽歌和书信体诗里常遇到的关于世界的感想,就是运用这种特殊和普遍的结合。

    3.最后,抒情诗既是个别主体 的自我表现,所以满足于运用极平凡的内容。这就是说,它所特有的内容就是心灵本身,单纯的主体性格,重点不在当前的对象而在发生情感的灵魂。一纵即逝的情调,内心的欢呼,闪电似的无忧无虑的谑浪笑傲、怅惘、愁怨和哀叹,总之,情感生活的全部浓淡色调,瞬息万变的动态或是由极不同的对象所引起的零星的飘忽的感想,都可以被抒情诗凝定下来,通过表现而变成耐久的艺术作品。在诗领域里的这种情况颇类似我在讨论风俗画时所说过的那种情况。它的对象和内容都是完全偶然的,它之所以引人入胜,全在于主体的掌握方式和表现方式,抒情诗的这方面的乐趣有时是来自心情的一阵清香,有时由于新奇的观照方式和出人意外的妙想和隽语。 (208)

    (二) 抒情的艺术作品的形式

    其次 ,使上述那种内容成其为抒情的艺术作品的形式,关键一般就在个别人物及其思想情感。所以全诗的出发点就是诗人的内心和灵魂,较具体地说,就是他的具体的情调和情境。内容所展现出来的特殊因素的意蕴和关联并不是客观上本身就是实体性的内容,也不是个别事迹的本身独立自足的外在现象,而是来自主体方面的意义。所以个别主体本身就要具有诗的意味,富于想象和情感,或是具有宏伟而深刻的见解和思想,本身就是一个独立自足的完满的世界,摆脱了散文生活的依存性和任意性。因此,抒情诗获得了一种不同于史诗所应有的那种整一性:抒情诗的整一性来自心情和感想的内心世界,这种内心世界自生自发,自反映于外在世界,描述自己,或是此外还和某种对象打交道,也还是凭主体的旨趣,这就使它保持任意在哪里开始或终止的权利。例如贺拉斯往往把终点放在依通常观念方式和表现方式应该是起点的地方,他描写一次宴会只描写他自己情绪和吩咐人准备宴会的情况,对宴会本身却只字不提。此外,各种情调的性质,心情的个别情况,情欲的强度、激烈、急躁、踌躇徘徊,或是心平气和,缓慢的静观默索等等也可以显出内心生活的进展和联系有极其繁复的规范。由于内心生活这样变化多方,我们对此很难作出固定的普遍适用的结论。我现在只就抒情诗和史诗的区别提出以下几点。

    1.上文已经说过,有几种史诗可以采用抒情诗的语调,抒情诗也可以采用按内容和形式应属于史诗的事迹,因而侵入史诗的范围。例如英雄诵歌,传奇故事和歌谣都属于这一类,这类诗的整体在形式上是叙事的 ,因为所描述的是一种情境和事迹的发展过程,一个民族命运中的转折点等等;但是另一方面这类诗在基本语调上仍完全是抒情的 ,因为占主要地位的不是对一件事进行丝毫不露主体性的(纯客观的)描述,而是主体的掌握方式和情感,即响彻全诗的欢乐或哀怨,激昂或抑郁。此外,这类诗从效果看也是抒情的。诗人着意在听众心中引起的正是所叙事迹在他自己心中所引起的因而把它完全表现在诗里的那种心情。他用来表现对所叙事迹的哀伤、愁苦、欢乐和爱国热情等等的方式 也正足以说明中心点并不是那件事迹本身而是它在他心中所引起的情绪,因为他所突出的并且带着情感去描述的主要是和他的内心活动合拍的那些情节,这些情节描述得愈生动,也就愈易在听众心中引起同样的情感。所以内容虽是史诗的,而表现方式却仍是抒情的。

    属于这类诗的有以下几种:

    1a)第一 是箴铭 ,如果箴铭不仅是用作标签,简短地客观地标明这是某某事物,而且还联系到某一种情感,内容因此就离开客观事实而转到内心生活了。在这种情况下,主体就不再在对象面前消失掉,而是正在这个对象里表现出他自己,他对这对象的愿望,他的诙谐态度,巧妙的配合和出人意外的奇想了。《希腊诗选》 (209) 里就已包括大量的富于幽默意味而不坚持史诗语调的箴铭。在近代,法国人也常用意味隽永的双行押韵体写箴铭,插在小舞剧里。我们德国人的格言诗和讽刺诗也属于这一类。就连情感占优势的墓铭也具有这种抒情诗的性质。

    1b)其次 ,抒情诗也可以用上述方式扩展成为描述性的故事。最简单的形式是传奇故事诗 。这种故事诗把一件事迹分成若干景,对每一景都附上一首短诗略述其中要点并表现诗人的同情。这种诗主要在西班牙盛行,它对一种情境的特征显出明确的掌握,突出地表现出诗人的同情,使故事正文获得巨大的效果。它是投到抒情的画面上的一朵灿烂的光彩,主要来自明确的观察力,亲切的情感尚在其次。 (210)

    1c)歌谣 虽仅在较小程度上属于正式史诗,却往往包含一个本身完整的事迹,挑出其中最突出的因素,以最简炼的方式把和事迹交织在一起的内心深处的各种情调如哀愁欢乐之类表现出来。特别是英国人从很早的诗的原始时期就有大量的这种民俗歌谣。一般说来,民间诗最爱叙述的历史故事和冲突总是悲惨的,语调也往往是沉痛的,仿佛胸膛梗塞住,声音在震颤。在近代,我们德国人中间最擅长于民歌体的诗人有毕尔格 (211) ,特别是歌德和席勒。毕尔格的特点是亲切纯朴;歌德的特点是来源于爽朗心灵的晶亮透明,这种特点在他的全部抒情诗里都可以见出;席勒的特点主要是主题思想所引起的雄伟崇高的情感虽同,而事迹的形式,表现方式却仍是抒情的,便于在听众心中引起同情共鸣。

    2.其次 ,抒情诗的主体因素表现得更明显的是诗人把某一件事作为实在的情境所提供的作诗的机缘,通过这件事来表现他自己 。这就是所谓“即兴诗”或“应景诗”。例如卡里弩斯 (212) 和图尔特乌斯 (213) 在他们的战争挽歌里就已用实在的情况作为他们自己鼓舞振奋的出发点,不过还没有明显表现出他们的主体性格和思想感情。品达 (214) 的颂歌大半以某些战役的胜利及其特殊情况为作诗的机缘。贺拉斯的许多赋体诗也是如此,无论从意图上还是从主题思想上都可以看出。他自己仿佛说:我也要像这位有教养有名望的人,碰到这样场合就要做一首诗。在近代,歌德特别爱好这种体裁,对于他,生活中发生任何一件事,都要立刻写成诗。 (215)

    2a)如果抒情的艺术作品不应依存 于外在的机缘及其所带的目的,而应作为一个独立自足的整体而存在,诗人就要把外因只当作一种作诗的机会来利用,来表现他自己 ,他的情调、欢乐、哀愁或是思想方式和一般人生观。所以抒情诗的主体的首要条件就是把实在的内容完全吸收到他的自我 里去,使它变成自己的东西。事实上真正的抒情诗人就生活在他的自我里,按照他的诗性的个性去掌握他的内心世界与外在世界的情况,纠纷和命运以及内外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但是描述这种材料中所表现的毕竟只是他自己的独立的活跃的情感和思想。例如品达在应邀或自动地歌颂一个竞赛中的锦标手时,他运用题材的方式总是要使他的作品显得不是为锦标手而作的 ,而是他自己的心情的自然流露。

    2b)这种应景诗的更好的表现方式当然是下列两种。一种是从用作题材的那件事或那个人物的真正的实际情况中既吸取具体的材料和性格,又吸取艺术作品的内在组织(结构)。因为诗创作的心情正是由这种内容激发起来的。我想只举席勒的《钟的歌声》作为一最明显的极端的例子 (216) 。这首诗用铸钟的工作程序作为全诗发展过程的基本支柱,使铸钟的阶段和诗的发展阶段平行前进,联系到相应的情感流露以及各种关于生活的感想和人类情况的描绘。品达用的是另一种方式,他也利用锦标手的出生地点,家族名望或其它生活情况作为作诗的机缘,说明他为什么只歌颂某些神而不歌颂其他神,为什么只提到某些事迹和结局,只提出某些观点,只总结出某些格言,如此等等。第二种表现方式就是抒情诗人在作应景诗时还完全保持住他的自由。因为他的真正对象不是单纯的外在机缘,而是他自己 和他的内心生活。所以他只有凭他的特殊意图和诗的心情,才能抉择对象的某些方面,某种进展程序和纵横交织去达到表现。至于究竟是外在机缘及其事实内容还是诗人自己的主体性格应该占优势,或是这内外两方面完全融合在一起,我们对这个问题也不能根据固定的标准,去作先验的判断。

    2c)但是真正抒情诗的整一性 不在于外在机缘及其实际情况,而在于主体的内心活动和掌握方式。事实上外在机缘以诗的方式所引起的特殊心情或一般观感才是中心点,不仅决定着全诗的色调,还决定着展现出来的各种特殊因素的范围,发展和联系的方式以及诗作为艺术作品所应有的坚实性和融贯性。例如品达就是用他所歌颂的锦标手的客观生活情况作为诗的发展和结构的真正核心,但是在某些诗里诗人也经常描述一些其它观点和心情,如警戒、安慰、振奋等等,尽管它们只是属于诗创作主体的,却正是它们使他决定某些方面应该写,某些方面应该删,以及对于有助于产生抒情效果的某些因素应该怎样阐明和贯串起来。

    3.第三 ,真正的抒情诗人并无须从外在事件出发,满怀热情地去叙述它,也无须用其它真实环境和机缘去激发他的情感。他自己就是一个主体的完满自足的世界,所以无论是作诗的推动力还是诗的内容都可从他自己 身上去找,不越出他自己的内心世界的情境、情况、事件和情欲的范围。抒情诗人凭他的内心世界本身就成了艺术作品,不像史诗作者那样须用素不相识的英雄及其事业作他的诗的内容。

    3a)不过在抒情诗里也用得着叙事的因素,例如在希腊的所谓“享乐派” (217) 诗人歌集里就有许多爱情事故的精炼而明媚的小画面。但是这些小故事只是用来表现一种内心的情境。贺拉斯在他的《内心生活》 (218) 里也曾用过遇到一只狼的故事,但全诗并不能算是应景诗,遇狼的事只是全诗的头一句,是用来证明末句所说的爱情不朽的。

    3b)一般说来,诗人表现自己所用的情境也不应局限于单纯的内心生活,而应该是具体的,因而也应显示出外在的整体,因为诗人就连在主体地位也还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人。例如在上文已提到的享乐派诗人的歌集里,诗人把自己描写为处在蔷薇花和美女俊童中饮酒跳舞,尽情享受欢乐的生活,无忧无虑,无事务牵扰,也无更高尚的目的,就像一位毫无牵挂的英雄,根本不知局限和欠缺为何事。他本来是这样人就做这样人:他这样人就是一件道地的表现主体的艺术作品。

    在哈菲斯 (219) 的爱情歌里也可以看到诗人在内容,姿态和几乎在有意开玩笑的表情各方面的经常变化中表现出他的整个的生动个性。他的诗里没有什么特殊的主题,没有客观事物的描绘,没有神,没有神话。读到这种轻松的自然流露的作品时,人们就会感觉到东方民族不可能有绘画和造型艺术。他从一个对象跳到另一个对象,四方八面地转来转去,但是场面还是一样,这位诗人摆出他的全副面貌,连同他的美酒、少女、小酒店和庭院等等,出现在我们眼前,态度十分坦率,毫无自私的欲念,沉浸在纯粹的享受里,眼对着眼,灵魂对着灵魂。这种既显出内心状态又显出外在情境的描绘方式可以有无穷的变化。如果诗人专从主体方面来描述自己,我们就未必乐于倾听他的那些奇怪幻想,爱情纠葛,家庭琐事,堂表兄弟姊妹的历史之类,像克洛普斯托克所写的艾地李和芬妮那样的货色。我们要求的是某种有关普遍人性的,能使我们以诗的方式去同情共鸣的东西。从这个观点看,有些人认为单写主体的特殊因素就足以引起兴趣,这种看法是错误的。歌德所写的许多“社交”(应酬)诗(尽管歌德并不是为应酬而写的)就是反证。在社交场合,人们并不谈自己,一般把自己藏起来而漫谈某个第三者,或某一段逸史,带着幽默的意味用旁人的语调乃至摹仿不同角色的不同声音。在这种情况下,诗人既不是他本人而又是他本人。他并不表现自己,他活像一个演员,能扮演各种各样的角色,一会儿在这里,一会又到了那里,他有时瞥眼注视某一幕情节,有时又瞥眼注视某一群人,但是无论他扮演什么,他总是同时把他所特有的艺术家的内心生活,他的情感和生活体验生动地摆到戏里去。

    3b)但是抒情诗的真正源泉既然就是主体的内心生活,它就有理由只表现单纯的心情和感想之类,而无须就外表形状去描述具体外在情境。从这个观点来看,就连空洞无意义的歌调“咿呀呵嗨嗨”之类单凭放声歌唱就足以产生抒情诗的乐趣。对于表达哀乐情感的语言,文字不是一种无足轻重的工具,没有文字还是可以用声音代替。特别是民歌往往就专用这种表现方式。在歌德的一些短歌里,表现方式虽然已经比较明确丰富,所涉及的内容往往也只是某一瞬间的诙谐风趣,一种飘忽心情的音调,被诗人抓住来写成一首短歌,供片时的吹啸。在另一些歌里,歌德却用比较详尽的甚至系统的方式,来处理一些与上述类似的心情。例如在《我把我的事物摆在虚无上》里,金钱、财产、女人、游历、荣誉以至斗争和战争都作为可消逝的东西在我们眼前陆续掠过去,可是重复出现的章尾叠句的调子却始终表现出自由的无忧无虑的爽朗心情。但是从另一方面,主体的内心生活也可以提高到高瞻远瞩的精神境界,深广化到包罗万象的思想。席勒的大部分诗就有这种情况,激发这位诗人心胸的是伟大的理性的东西,但是他并不用颂体诗的方式去歌唱宗教的或实体性的对象,也不像即兴诗的作者那样借助外在事件的推动力,而是从心灵出发,心灵的最高旨趣才是他的人生理想,美的理想,才是人类的不朽的公理和思想。 (220)

    (三) 产生抒情诗的文化教养水平

    关于抒情诗的一般性质,最后要谈的第三点 是产生个别作品的意识和一般文化修养阶段问题。

    在这方面抒情诗和史诗也有很大的差别。如果正式史诗的繁荣时代是在民族情况大体上还未发展到成为散文性现实情况的时代,而最适宜于抒情诗的却是在生活情况的秩序大体上已经固定了的时代,因为这时个别人物才开始把自己和外在世界对立起来,反省自己,把自己摆在这个外在世界之外,在内心里形成一种独立绝缘的情感思想的整体。向抒情诗提供内容和形式的并不是全部客观事物和个别人物的动作情节,而是单纯的主体。这个主体也不应理解为由于要用抒情诗表现自己,就必须和民族的旨趣和观照方式割断一切关系而专靠自己。与此相反,这种抽象的独立性就会丢掉一切内容,只剩下偶然的特殊情绪,主观任性的欲念和癖好,其结果就会使妄诞的幻想和离奇的情感泛滥横流。真正的抒情诗,正如一切真正的诗一样,只表达人类心胸中的真实的内容意蕴。作为抒情诗的内容,最实在最有实体性的东西也必须经过主体感觉过,观照过和思考过才行。其次 ,抒情诗的任务并不在于个人内心生活的单纯的自我表现,也不像史诗那样用不经推敲的语言进行朴直的叙事,而是要用不同于日常说话的由诗的 心情产生的艺术的 语言。正是由于抒情诗要求打开心胸的凝聚幽禁状态而去容纳多种多样的情感和进行更广阔的考察,而且处在一种已经用散文方式安排成的世界里还要对诗的内心生活具有自觉性,抒情诗也愈需要一种用力得来的艺术修养。这种艺术修养既是一种优点,同时也是主体的自然资禀经过锻炼和完善化的结果。也正是由于这个缘故,抒情诗并不局限于一个民族精神发展的某一特定阶段,而是在极不相同的时代都能达到繁荣,特别适合于抒情诗的是近代,因为近代每个人都享受到情感和思想方面的独立自由。 (221)

    对抒情诗各阶段的根本区别可以提出以下几个一般性的观点。

    1.第一 是民间诗歌 的抒情的表现形式。

    1a)民族的各种特征 主要表现在民间诗歌里,所以现代人对此有普遍的兴趣,孜孜不倦地搜集各种民歌,想从此认识各民族的特点,加以同情和体验。赫尔德 (222) 在这方面做过很多工作。歌德很善于用比较独立的方式摹仿民歌写过许多彼此风格极不相同的,较接近我们德国人情感的作品。人们只有对本民族的民歌才能同情共鸣,不管我们德国人怎样会适应外国的生活方式,发自另一民族心灵深处的最好的音乐对我们总不免有些隔膜。如果要它引起像本乡本土的乐调所应引起的情感,那就要对它进行一种重新加工润色。歌德介绍外国民歌,正是以最隽永优美的方式进行了这种加工润色,而同时还能保持原作的特殊风格,例如他从非洲介绍过来的《阿桑·阿嘉的女人的哀歌》。

    1b)抒情的民间诗歌与原始史诗有一点相似,那就是诗人作为创作主体在诗里并不露面,而是把自己淹没到对象里去。因此民歌尽管也把心灵中最凝聚的亲切情感表现出来,我们见到...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