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边裔典最新章节!

    天竺部汇考〈捐毒 身毒 中印度 榜葛剌 印第亚 沐胥〉

    汉

    武帝   年始通使于捐毒。

    按《汉书·武帝本纪》不载。按《西域传》:捐毒国,王治衍敦谷,去长安九千八百六十里。户三百八十,口千一百,胜兵五百人。东至都护治所二千八百六十一里。至疏勒。南与葱岭属,无人民。西上葱岭,则休循也。西北至大宛千三十里,北与乌孙接。衣服类乌孙,随水草,依葱岭,本塞种也。按《西南夷传》:元狩元年,博望侯张骞言使大夏时,见蜀布、邛竹杖,问所从来,曰从东南身毒国,可数千里,得蜀贾人市。或闻邛西可二千里有身毒国。骞因盛言大夏在汉西南,慕中国,患匈奴隔其道,诚通蜀,身毒国道便近,又无害。于是天子乃令王然于、柏始昌、吕越人等十馀辈间出西南夷,求身毒国。至滇,滇王当羌乃留为求道。四岁馀〈宋祁曰:据《迁史》当云为求道西,此四字当属上句作西〉,皆闭昆明,莫能通。

    后汉

    桓帝延熹二年,天竺国来献。

    按《后汉书·桓帝本纪》云云。按《西域传》:天竺国一名身毒,在月氏之东南数千里。俗与月氏同,而卑湿暑热。其国临大水。乘象而战。其人弱于月氏,修浮图道,不杀伐,遂以成俗。从月氏、高附国以西,南至西海,东至磐起国,皆身毒之地。身毒有别城数百,城置长。别国数十,国置王。虽各小异,而俱以身毒为名,其时皆属月氏。月氏杀其王而置将,令统其人。土出象、犀、玳瑁、金、银、铜、铁、铅、锡,西与大秦通,有大秦珍物。又有细布、好毾?、诸香、石蜜、胡椒、姜、黑盐。和帝时,数遣使贡献,后西域反畔,乃绝。至桓帝延熹二年、四年,频从日南徼外来献。世传明帝梦见金人,长大,顶有光明,以问群臣。或曰:西方有神,名曰佛,其形长丈六尺而黄金色。帝于是遣使天竺问佛道法,遂于中国画形像焉。楚王英始信其术,中国因此颇有奉其道者。后桓帝好神,数祀浮图、老子,百姓稍有奉者,后遂转盛。延熹四年十月,天竺国来献。

    按《后汉书·桓帝本纪》云云。

    三国

    天竺国,三国时属于大月氏。

    按《魏志注·西戎传》云云。又按注:临儿国,《浮屠经》云其国王生浮屠,浮屠,太子也。父曰屑头邪,母云莫邪。浮屠身服色黄,发青如青丝,乳青毛,竛赤如铜。始莫邪梦白象而孕,及生,从母左胁出,生而有结,堕地能行七步。此国在天竺城中。天竺又有神人,名沙律。昔汉哀帝元寿元年,博士弟子景卢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受《浮屠经》曰复立者其人也。《浮屠》所载临蒲塞、桑门、伯闻、疏问、白疏间、比丘、晨门,皆弟子号也。《浮屠》所载,与中国《老子经》相出入,盖以为老子西出关,过西域,之天竺,教胡。浮屠,属弟子别号,合有二十九,不能详载,故略之如此。

    晋

    穆帝升平元年正月,天竺旃檀献驯象。

    按《晋书·穆帝本纪》云云。

    宋

    文帝元嘉五年,天竺国遣使贡献方物。

    按《宋书·文帝本纪》云云。

    梁

    武帝天监二年中,天竺国遣使献方物。

    按《梁书·武帝本纪》云云。按《天竺传》:中天竺国,在大月支东南数千里,地方三万里,一名身毒。汉世张骞使大夏,见邛竹杖、蜀布,国人云,市之身毒。身毒即天竺,盖传译音字不同,其实一也。从月支、高附以西,南至西海,东至槃越,列国数十,每国置王,其名虽异,皆身毒也。汉时羁属月支,其俗土著与月支同,而卑湿暑热,民弱畏战,弱于月支。国临大江,名新陶,源出昆崙,分为五江,总名曰恒水。其水甘美,下有真盐,色正白如水精。土俗出犀、象、貂、鼲、玳瑁、火齐、金、银、铁、金镂织成金皮罽、细摩白叠、好裘、毾?。火齐状如云母,色如紫金,有光耀,别之则薄如蝉翼,积之则如纱縠之重沓也。其西与大秦、安息交市海中,多大秦珍物,珊瑚、琥珀、金碧珠玑、琅玕、郁金、苏合。是合诸香汁煎之,非自然一物也。又云大秦人采苏合,先笮其汁以为香膏,乃卖其滓与诸国贾人,是以展转来达中国,不大香也。郁金独出罽宾国,华色正黄而细,与芙蓉华里被莲者相似。国人先取以上佛寺,积日香槁,乃粪去之;贾人从寺中徵顾,以转卖与佗国也。汉桓帝延熹九年,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徼外来献,汉世唯一通焉。其国人行贾,往往至扶南、日南、交趾,其南徼诸国人少有到大秦者。孙权黄武五年,有大秦贾人字秦论来到交趾,交趾太守吴邈遣送诣权。权问方土谣俗,论具以事对。时诸葛恪讨丹阳,获黝、歙短人,论见之曰:大秦希见此人。权以男女各十人,差吏会稽刘咸送论,咸于道物故,论乃径还本国。汉和帝时,天竺数遣使贡献,后西域反叛,遂绝。至桓帝延熹二年、四年,频从曰南徼外来献。魏、晋世,绝不复通。唯吴时扶南王范旃遣亲人苏物使其国,从扶南发投拘利口,循海大湾中正西北入历湾边数国,可一年馀到天竺江口,逆水行七千里乃至焉。天竺王惊曰:海滨极远,犹有此人。即呼令观视国内,仍差陈、宋等二人以月支马四匹报旃,遣物等还,积四年方至。其时吴遣中郎康泰使扶南,及见陈、宋等,具问天竺土俗,云:佛道所兴国也。人民敦庞,土地饶沃。其王号茂论。所都城郭,水泉分流,绕于渠堑,下注大江。宫殿皆雕文镂刻,街曲市里,屋舍楼观,钟鼓音乐,服饰香华;水陆通流,百贾交会,奇玩珍玮,恣心所欲。左右嘉维、舍卫、叶波等十六大国,去天竺或二三千里,共尊奉之,以为在天地之中也。天监初,其王屈多遣长史竺罗达奉表曰:伏闻彼国据江傍海,山川周固,众妙悉备,庄严国土,犹如化城。宫殿庄饰,街巷平坦,人民充满,欢娱安乐。大王出游,四兵随从,圣明仁爱,不害众生。国中臣民,循行正法,大王仁圣,化之以道,慈悲群生,无所遗弃。常修净戒,式导不及,无上法船,沈溺以济。百官氓庶,受乐无恐。诸天护持,万神侍从,天魔降服,莫不归仰。王身端严,如日初出,仁泽普润,犹如大云,于彼震旦,最为殊胜。臣之所住国土,首罗天守护,令国安乐。王王相承,未曾断绝。国中皆七宝形像,众妙庄严,臣自修检,如化王法。臣名屈多,奕世王种。惟愿大王,圣体和平。今以此国群臣民庶,山川珍重,一切归属,五体投地,归诚大王。使人竺达多由来忠信,是故今遣。大王若有所须珍奇异物,悉当奉送。此之境土,便是大王之国;王之法令善道,悉当承用。愿二国信使往来不绝。此信返还,愿赐一使,具宣圣命,备敕所宜。款至之诚,望不空返,所白如允,愿加采纳。今奉献琉琉唾壶、杂香、吉贝等物。天监三年九月,北天竺国遣使献方物。

    按《梁书·武帝本纪》云云。

    陈

    宣帝大建三年五月,天竺国遣使献方物。

    按《陈书·宣帝本纪》云云。

    北魏

    孝文帝太和元年九月,西天竺国遣使朝贡。

    按《魏书·孝文帝本纪》云云。

    宣武帝景明三年,南天竺国遣使朝贡。

    按《魏书·宣武帝本纪》云云。按《西域传》:南天竺国,去代三万一千五百里。有伏丑城,周匝十里,城中出摩尼珠、珊瑚。城东三百里有拔赖城,城中出黄金、白真檀、石蜜、葡萄。土宜五谷。世宗时,其国王婆罗化遣使献骏马、金、银,自此每使朝贡。

    景明四年四月,南天竺国献辟支佛牙。

    正始四年九月,南天竺国遣使朝献。永平元年二月,南天竺国遣使朝献。延昌三年十一月,南天竺国遣使朝献。

    按以上《魏书·宣武帝本纪》云云。

    唐

    太宗贞观十五年,天竺遣使入贡。

    按《唐书·太宗本纪》不载。按《天竺传》:天竺国,汉身毒国也,或曰摩伽陀,曰婆罗门。去京师九千六百里,都护治所二千八百里。居葱岭南,幅员三万里,分东、西、南、北、中五天竺,皆城邑数百。南天竺濒海,出师子、豹、??、橐驼、犀、象、火齐、琅玕、石蜜、黑盐。北天竺距雪山,圜抱如璧,南有谷,通为国门。东天竺际海,与扶南、林邑接。西天竺与罽宾、波斯接。中天竺在四天竺之会,都城曰茶镈和罗城,滨迦毗黎河。有别城数百,皆置长;别国数十,置王。曰舍卫;曰迦没路,开户皆东向;曰迦尸,或曰波罗奈,亦曰波罗那斯。其畜有稍割牛,黑色,角细,长四尺许,十日一割,不然困且死。人饮其血,或曰寿五百岁,牛寿如之。中天竺王姓乞利咥氏,亦曰刹利,世有其国,不篡杀。土溽热,稻岁四熟。禾长者没橐驼。以贝齿为货。有金刚、栴檀、郁金,与大秦、扶南、交趾相贸易。人富乐,无簿籍,耕王地者乃输税。以舐足摩踵为致礼。家有奇乐倡伎。王大臣皆服锦罽,为螺髻于顶,馀发剪使卷。男子穿耳垂珰,或悬金,耳环者为上类;徒跣,衣重白。妇人项饰金、银、珠缨络,死者燔骸取灰,建窣堵,或委野中及河,饵鸟兽鱼鳖,无丧纪。谋反者幽杀之;小罪赎钱;不孝者断手足,劓耳鼻,徙边。有文字,善步历,学《悉昙章》,妄曰梵天法。书贝多叶以记事。尚浮图法,不杀生饮酒,国中处处指曰佛故迹也。信盟誓,传禁咒,能致龙起云雨。隋炀帝时,遣裴矩通西域诸国,独天竺、拂菻不至为恨。武德中,国大乱,王尸罗逸多勒兵战无前,象不弛鞍,士不释甲,因讨四天竺,皆北面臣之。会唐浮屠元奘至其国,尸罗逸多召见曰:而国有圣人出,作《秦王破阵乐》,试为我言其为人。元奘粗言太宗神武,平祸乱,四夷宾服状。王喜,曰:我当东面朝之。贞观十五年,自称摩伽陀王,遣使者上书。帝命云骑尉梁怀璥持节尉抚,尸罗逸多惊问国人:自古亦有摩诃震旦使者至吾国乎。皆曰:无有。戎言中国为摩诃震旦。乃出迎,膜拜受诏书,戴之顶,复遣使者随入朝。诏卫尉丞李义表报之,大臣郊迎,倾都邑纵观,道上焚香,尸罗逸多率群臣东面受诏书,复献火珠、郁金、菩提树。

    贞观二十年五月,天竺国遣使贡方物。

    按《唐书·太宗本纪》不载。按《册府元龟》云云。

    贞观二十二年,遣王元策、蒋师仁等使天竺,其王死,其臣阿罗那顺自立,发兵拒元策等。元策败,召邻国兵攻天竺,破之,执阿罗那顺以献。

    按《唐书·太宗本纪》不载。按《天竺传》:二十二年,遣右卫率府长史王元策使其国,以蒋师仁为副;未至,尸罗逸多死,国人乱,其臣那伏帝阿罗那顺自立,发兵拒元策。时从骑才数十,战不胜,皆没,遂剽诸国贡物。元策挺身奔吐蕃西鄙,檄召邻国兵。吐蕃以兵千人来,泥婆罗以七千骑来,元策部分进战茶镈和罗城,三日破之,斩首三千级,溺水死万人。阿罗那顺委国走,合散兵复阵,师仁禽之,俘斩千级。馀众奉王妻息阻乾陀卫江,师仁击之,大溃,获其妃、王子,虏男女万二千人,杂畜三万,降城邑五百八十所。东天竺王尸鸠摩送牛马三万馈军,及弓、刀、宝缨络。迦没路国献异物,拜上地图,请老子像。元策执阿罗那顺献阙下。有司告宗庙,帝曰:夫人耳目玩声色,口鼻耽臭味,此败德之原也。婆罗门不劫吾使者,宁至俘虏耶。擢元策朝散大夫。得方士那逻迩娑婆寐,自言寿二百岁,有不死术,帝改馆使治丹,命兵部尚书崔敦礼护视。使者驰天下,采怪药异石,又使者走婆罗门诸国。所谓畔茶法水者,出石臼中,有石象人守之,水有七种色,或热或冷,能销草木金铁,人手入辄烂,以橐驼髑髅转注瓠中。有树名咀赖罗,叶如梨,生穷山崖腹,前有巨虺守穴,不可到,欲取叶者,以方镞矢射枝则落,为群鸟衔去,则又射,乃得之。其诡谲类如此。后术不验,有诏听还,不能去,死长安。高宗时,卢伽逸多者,东天竺乌茶人,亦以术进,拜怀化大将军。

    高宗乾封二年,五天竺皆来朝。

    按《唐书·高宗本纪》不载。按《天竺传》云云。

    咸亨三年三月,南天竺国献方物。

    按《唐书·高宗本纪》不载。按《册府元龟》云云。

    中宗嗣圣九年〈即太后天授三年〉,五天竺来朝献。

    按《唐书·武后本纪》不载。按《册府元龟》:天授三年三月,东天竺国王摩罗拔摩、西天竺国王尸罗逸多、南天竺国王遮娄其拔罗、北天竺国王那那、中天竺国王地摩西那并来朝献。

    景龙四年正月,南天竺国遣使来朝。

    按《唐书·中宗本纪》不载。按《册府元龟》云云。

    睿宗景云元年九月,南天竺国遣使贡方物。

    按《唐书·睿宗本纪》不载。按《册府元龟》云云。

    元宗先天二年六月,南天竺国遣使朝贡。凡四夷朝贡,太上皇皆御门楼以见之。

    按《唐书·元宗本纪》不载。按《册府元龟》云云。

    开元二年八月,西天竺国遣使献方物。

    开元三年二月,西天竺国使翟昙惠感来献方物。开元五年五月,中天竺国遣使来朝并献方物。开元八年正月,中天竺国遣使来朝。五月,南天竺国遣使献豹及五色鹦鹉、间日鸟。十一月,南天竺王遣使来朝。

    开元十三年七月,中天竺国遣使来朝。

    开元十七年六月,北天竺国三藏沙门僧密多献质汗等药。

    开元十八年十一月,中天竺国遣使朝贡。

    按以上《唐书》本纪、列传俱不载。按《册府元龟》云云。开元十九年,天竺国来朝献。

    按《唐书·元宗本纪》不载。按《天竺传》:开元时,中天竺遣使者三至;南天竺一,献五色能言鸟,乞师讨大食、吐蕃,丐名其军。元宗诏赐怀德军。使者曰:蕃夷惟以袍带为宠。帝以锦袍、金革带、鱼袋并七事赐之;北天竺一来朝。

    按《册府元龟》:开元十九年十月,中天竺国王伊沙伏磨遣其臣大德僧勃达信来朝。

    宋

    太祖开宝八年秋七月,西天东印土王子穰结说啰来朝。

    按《宋史·太祖本纪》云云。按《天竺传》:天竺国旧名身毒,亦曰摩伽陀,复曰婆罗门。俗宗浮图道,不饮酒食肉。汉武帝遣使十馀辈间出西南,指求身毒,为昆明所闭,莫能通。至汉明帝梦金人,于是遣使天竺问佛道法,由是其教传于中国。梁武帝、后魏宣武,皆来贡献。隋炀帝志通西域,诸国多有至者,唯天竺不通。唐贞观以后,朝贡相继。天授中,五天竺王并来朝献。乾元末,河陇陷没,遂不复至。周广顺三年,西天竺僧萨满多等十六族来贡名马。乾德三年,沧州僧道圆自西域还,得佛舍利一水晶器、贝叶梵经四十夹来献。道圆晋天福中诣西域,在涂十二年,住五印度凡六年,五印度即天竺也;还经于阗,与其使偕至。太祖召问所历风俗山川道里,一一能记。四年,僧行劝等一百五十七人诣阙上言,愿至西域求佛书,许之。以其所历甘、沙、伊、肃等州,焉耆、龟兹、于阗、割禄等国,又历布路沙、加湿弥罗等国,并诏谕其国令人引导之。开宝后,天竺僧持梵夹来献者不绝。八年冬,东印度王子穰结说啰来朝贡。天竺之法,国王死,太子袭位,馀子皆出家为僧,不复居本国。有曼殊室利者,乃其王子也,随中国僧至焉,太祖令馆于相国寺,善持律,为都人之所倾向,财施盈室。众僧颇嫉之,以其不解唐言,即伪为奏求还本国,许之。诏既下,曼殊室利始大惊恨,众僧谕以诏旨,不得已迟留数月而后去。自言诣南海附贾人船而归,终不知所适。

    太宗太平兴国七年,益州僧光远至自天竺,以其王没徙曩表来上。

    按《宋史·太宗本纪》不载。按《天竺传》:太平兴国七年,益州僧光远至自天竺,以其王没徙曩表来上。上令天竺僧施护译云:近闻支那国内有大明王,至圣至明,威力自在。每惭薄幸,朝谒无由,遥望支那起居圣躬万福。光远来,蒙赐金刚吉祥无畏坐释迦圣像袈裟一事,已披挂供养。伏愿支那皇帝福慧圆满,寿命延长,常为引导一切有情生死海中,渡诸沈溺。今以释迦舍利附光远上进。又译其国僧统表,词意亦与没徙曩同。施护者,乌埙曩国人。其国属北印度,西行十二日至乾陀罗国,又西行二十日至曩誐啰贺啰国,又西行十日至岚婆国,又西行十二日至誐惹曩国,又西行至波斯国,得西海。自北印度行百二十日至中印度。中印度西行三程至呵啰尾国,又西行十二日至未曩啰国,又西行十二日至钵赖野迦国,又西行六十日至迦啰挐俱惹国,又西行二十日至摩啰尾国,又西行二十日至乌然泥国,又西行二十五日至啰啰国,又西行四十日至苏啰茶国,又西行十一日至西海。自中印度行六月程至南印度,又西行九十日至供迦拿国,又西行一月至海。自南印度南行六月程得南海。皆施护之所述云。

    太平兴国八年,僧法遇自天竺取经回,遇天竺僧弥摩罗失黎语不多,附表愿至中国译经,许之。

    按《宋史·太宗本纪》不载。按《天竺传》:八年,僧法遇自天竺取经回,至三佛齐,遇天竺僧弥摩罗失黎语不多令,附表愿至中国译经,上优诏召之。法遇后募缘制龙宝盖袈裟,将复往天竺,表乞给所经诸国敕书,遂赐三佛齐国王遐至葛、古罗国主司马佶芒、柯兰国主赞怛罗、西天王子谟驮仙书以遣之。

    雍熙二年冬十月,以天竺僧天息灾、施护、法天并为朝请大夫。

    按《宋史·太宗本纪》云云。

    雍熙四年,卫州僧辞浣自西域还,奉北印度王书来。按《宋史·太宗本纪》不载。按《天竺传》:雍熙中,卫州僧辞浣自西域还,与胡僧密坦罗奉北印度王及金刚坐王那烂陀书来。又有婆罗门僧永世与波斯外道阿里烟同至京师。永世自云:本国名利得,国王姓牙罗五得,名呵喏你缚,衣黄衣,戴金冠,以七宝为饰。出乘象或有舆,以音乐螺钹前导,多游佛寺,博施贫乏。其妃曰摩诃你,衣大?缕金红衣,岁一出,多所振施。人有冤抑,侯王及妃出游,即迎随伸诉。署国相四人,庶务并委裁制。五谷、六畜、果实与中国无异。市易用铜钱,有文漫圆径,如中国之制,但实其中心,不穿贯耳。其国东行经六月至大食国,又二月至西州,又三月至夏州。阿里烟自云:本国王号黑衣,姓张,名哩没,用锦?为衣,每游猎,三二日一还国。署大臣九人治国事。无钱货,以杂物贸易。其国东行经六月至婆罗门。

    至道二年秋八月,有天竺僧随舶至海岸。

    按《宋史·太宗本纪》不载。按《天竺传》:至道二年八月,有天竺僧随舶至海岸,持帝钟、铃杵、铜铃各一,佛像一躯,贝叶梵书一夹,与之语,不能晓。

    仁宗天圣二年秋,天竺有僧来献梵经。

    按《宋史·仁宗本纪》不载。按《天竺传》:天圣二年秋九月,西印度僧爱贤、智信护等来献梵经,各赐紫方袍、束帛。

    天圣五年,僧法吉祥等献梵书。

    按《宋史·仁宗本纪》不载。按《天竺传》:天圣五年二月,僧法吉祥等五人以梵书来献,赐紫方袍。

    景祐三年,僧善称等进梵经、佛骨、佛像。

    按《宋史·仁宗本纪》不载。按《天竺传》:景祐三年正月,僧善称等九人贡梵经、佛骨及铜牙菩萨像,赐以束帛。

    明

    成祖永乐六年,榜葛剌国王霭牙思丁遣使入贡。

    按《明外史·榜葛剌传》:榜葛剌,即汉身毒国,东汉曰天竺。其后中天竺贡于梁,南天竺贡于魏。唐亦分五天竺,又名五印度。宋仍名天竺。榜葛剌则东印度也。自苏门答剌顺风,二十昼夜可至。永乐六年,其王霭牙思丁遣使来朝,贡方物,宴赉有差。

    按《明会典》:榜葛剌国西天有五印度国,榜葛剌即东印度。永乐六年,国王霭牙思丁来朝贡,赐国王纻丝纱罗各四匹,绢八匹,王妃纻丝纱罗各三匹,绢六匹,下程一次每五人羊鹅鸡各一只,酒十瓶,米五斗,面十斤,果子四色,蔬菜厨料。榜葛剌国贡物马、马鞍、金银事件戗、金、琉璃、器皿、青花白瓷、撒哈剌者抹黑答立布洗白苾布兜罗锦、鹤顶、犀角、翠毛、莺哥、糖霜、乳香、熟香、乌香、麻藤香、乌爹泥紫胶藤、竭乌木、苏木、胡椒、粗黄。

    按《明·一统志》:榜葛剌国本古忻都州府。西天有五印度,国此东印度也。其国最大,本朝永乐六年,国王霭牙思丁遣使朝贡。

    按《岛夷志》:岁以耕殖为业,野无旷土,田畴极美。一岁三收,原防菅茅之地,垦辟种植不倦,无再劳之役。气候常热,男女以细布缠头,衣长衫,官税十取其二。民安物泰,国富俗厚,国铸银钱,名唐加。每钱重二钱八分,以权小钱。土产高你布兜、罗锦、翠羽、金绣、巾、琉璃。永乐七年,榜葛剌遣使入贡。

    按《明外史·榜葛剌传》:永乐七年,其使凡再至,携从者二百三十馀人。帝方招徕绝域,颁赐甚厚。自是比年入贡。

    永乐十年,宴榜葛剌贡使于镇江,复遣官致祭其国王之丧。

    按《明外史·榜葛剌传》:永乐十年,贡使将至,遣官宴之于镇江。既将事,使者告其王之丧。遣官往其国致祭,封嗣子赛弗丁为王。

    永乐十二年,榜葛剌遣使来谢,及贡麒麟、名马。按《明外史·榜葛剌传》:永乐十二年,嗣王遣使奉表来谢,贡麒麟又名马方物。礼官请表贺,帝勿许。

    永乐十三年,遣使榜葛剌,其王、王妃、大臣皆有赐。按《明外史·榜葛剌传》:永乐十三年,遣侯显赍诏使其国,王与妃、大臣皆有赐。

    英宗正统三年,榜葛剌贡麒麟,百官表贺。

    按《明外史·榜葛剌传》云云。

    正统四年,榜葛剌入贡。

    按《明外史·榜葛剌传》:正统四年入贡。自是不复至。其国,地大物阜。城池街市,聚货通商,繁华类中国。四时气候常如夏。土沃,一岁二稔,不待耔耘。俗淳庞,有文字,男女勤于耕织。容体皆黑,间有白者。王及官民皆回回人,丧祭冠婚,悉用其礼。男子皆薙发,裹以白布。衣从颈贯下,用布围之。历不置闰。刑有笞杖徒流数等。官司上下,亦有行移。医卜、阴阳、百工、技艺悉如中国,盖皆前世所流入也。其王敬天朝。闻使者至,遣官具仪物,以千骑来迎。王宫高广,柱皆黄铜包饰,雕琢花兽。左右设长廊,内列明甲马队千馀,外列巨人,明盔甲,执刀剑弓矢,威仪甚壮。丹墀左右,设孔雀翎伞盖百馀,又置象队百馀于殿前。王饰八宝冠,箕踞殿上高座,横剑于膝。朝使入,令拄银杖者二人来导,五步一呼,至中则止;又拄金杖者二人,导如初。其王拜迎诏,叩头,手加额。开读受赐讫,设毯于殿,宴朝使;不饮酒,以蔷薇露和香蜜水饮之。赠使者金盔、金系腰、金瓶、金盆,其副则悉用银,从者皆有赠。厥贡:良马、金银琉璃器、青花白瓷、鹤顶、犀角、翠羽、鹦鹉、洗白苾布、兜罗锦、撒哈剌、糖霜、乳香、熟香、岛香、麻藤香、乌爹泥、紫胶、藤竭、乌木、苏木、胡椒、粗黄。

    天竺国

    天竺部总论天竺部总论

    《大唐西域记》

    天竺

    详夫天竺之称,异议纠纷。旧云身毒,或曰贤豆。今从正音,宜云印度。印度之人,随地称国,殊方异俗,遥举总名。语其所美,谓之印度。印度者,唐言月,月有多名,斯其一称。言诸群生,轮回不息,无明长夜,莫有司晨。其犹白日既隐,宵烛斯继。虽有星光之照,岂如朗月之明,苟缘斯致因而譬月,良以其土圣贤继轨导凡御物如月照临。由是义故,谓之印度。印度种姓族类群分,而媻罗门特为清贵。从其雅称,传以成俗,无云经界之别,总谓媻罗门国焉。若其封疆之域,可得而言。五印度之境,周九万馀里,三垂大海,北背雪山,北广南狭,形如半月。画野区分七十馀国,时特暑热。地多泉湿,北乃山阜,隐轸丘陵潟卤,东则川野沃润畴陇膏腴,南方草木荣茂,西方土地硗确斯大概也。可略言焉。夫数量之称,谓踰缮那,〈旧曰由旬,又曰踰阇那,又曰由延,皆讹略也。〉踰缮那者,自古圣王,一日军行也。旧传一踰缮那四十里矣。印度国俗乃三十里,圣教所载惟十六里。穷微之数。分一踰缮那为八拘卢,舍拘卢舍者,谓大牛鸣声所极。闻拘卢舍分一拘卢舍,为五百弓分一弓,为四肘分一肘,为二十四指分一指节,为七宿麦乃至虱虮隙尘、牛毛、羊毛、兔毫、铜水,次第七分以至细尘、细尘七分为极细,尘极细尘者,不可复析,析即归空。故曰:极微也。若乃阴阳历运,日月次舍,称谓虽殊,时候无异。随其星建以标月名,时极短者,谓刹那也。百二十刹那为一呾刹那,六十呾刹那为一腊缚,三十腊缚为一牟呼。栗多五牟,呼栗多为一时,六时合成一日一夜。〈夜三昼三〉居俗日夜分为八时。〈昼四夜四千一一时各有四分〉月盈至满谓之白分,月亏至晦谓之黑分。黑分或十四日、十五日。月有小大,故也。黑前白后合为一月。六月合为一行。日游在内,北行也。日游在外,南行也。总此二行合为一岁。又分一岁以为六时,正月十六日至三月十五日,渐热也;三月十六日至五月十五日,盛热也;五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雨时也;七月十六日至九月十五日,茂时也;九月十六日至十一月十五日,渐寒也;十一月十六日至正月十五日,盛寒也。如来圣教岁为三时,正月十六日至五月十五日,热时也;五月十六日至九月十五日,雨时也;九月十六日至正月十五日,寒时也。或为四时,春夏秋冬也。春三月,谓制呾逻月、吠舍祛月、逝瑟吒月,当此从正月十六日至四月十五日。夏三月,谓頞沙荼月、室罗伐拿月、媻达罗钵陀月、当此从四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秋三月,谓頞湿缚库阇月、迦剌底迦月、未伽始罗月、当此从七月十六日至十月十五日。冬三月谓报沙月、磨祛月、颇勒窭拿月、当此从十月十六日至正月十五日。故印度僧徒依佛圣教坐两安居,或前三月,或后三月。前三月当此从五月十六日至八月十五日,后三月当此从六月十六日至九月十五日。前代译经律者,或云坐夏,或云坐腊,斯皆边裔殊。俗不达中国,正音或方言未融,而传译有谬。又推如来入胎初生出家,成佛涅槃日月皆有参差,语在后记。

    若夫邑里闾阎,方域广峙街衢巷陌曲径槃纡。阛阓当涂,旗亭夹路。屠钓倡优,魁脍除粪。旌厥宅居斥之,邑外行里往来,僻于路左至于宅居之制、垣郭之作。地既卑湿,城多叠砖,暨诸墙壁,或编竹木室,宇台观板屋,平头泥,以石灰覆,以砖墼诸异崇,构制同中夏。苫茅苫草,或砖,或板壁,以石灰为饰,地涂牛粪为净。时花散布,斯其异也。谓僧伽蓝颇极奇制,隅楼四起。重阁三层榱梠栋梁奇形雕镂户牖垣墙图画众彩黎庶之居,内侈外俭,奥室中堂,高广有异,层台重阁形制不拘。门辟东户,朝座东面至于坐止。咸用绳床王族、大人、士庶、豪右庄,饰有殊,规矩无异。君王朝座弥复高广,珠玑间错,谓狮子床,??以细氎,蹈以宝几。凡百庶僚随其所好,刻雕异类。莹饰奇珍,衣裳服玩无所裁制,贵鲜白轻杂彩。男则绕腰络腋,横巾右袒,女乃襜衣下垂,通肩总覆顶,为小髻,馀发垂下,或有剪髭,别为诡。俗首冠花鬘,身佩璎珞,其所服者,谓憍奢邪。衣及氎布等,憍奢邪者,野蚕丝也。刍摩衣麻之类也。顩〈墟严反〉钵罗衣织细羊毛也。褐剌缡衣织,野兽毛细,耎可得缉绩,故以见珍。而充服用其。北印度风土寒烈,短制褊衣,颇同胡服。外道服饰纷杂异制,或衣孔雀羽尾,或饰髑髅璎珞,或无服露形,或草板掩体,或拔发断髭,或蓬鬓堆髻裳,衣无定,赤白不恒。沙门法服惟有三衣,及僧...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