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大学译注最新章节!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1];上长长而民兴悌[2];上恤孤而民不倍[3];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4]。所恶于上,毋以使下[5];所恶于下,毋以事上[6];所恶于前,毋以先后[7];所恶于后,毋以从前[8];所恶于右,毋以交左[9];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10]。

    【注释】

    [1]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指在上位的人。老老,上一个老字是动词,下一个老字是名词。郑玄注:老老长长,谓尊老敬长也。而,关系词,就的意思。孝,孝顺父母。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老老,所谓老吾老也。兴,谓有所感发而兴起也。”长长,同上。

    [2]悌:尊敬兄长。通行本作“弟”。“弟”的本义是兄弟的弟,引申而有尊敬兄长的意思。大概在汉以后,这个意思就用“悌”字。

    [3]上恤孤而民不倍:恤,体恤,周济。恤孤,救济孤苦无依的人。《礼记·王制》:“少而无父者谓之孤,老而无子者谓之独,老而无妻者谓之矜,老而无夫者谓之寡。此四者,夫民之穷而无告者也。”这里举“孤”以概其余,指穷而无告之人。不倍,不相背弃也。孔颖达疏:“孤弱之子,人所遗弃,在上君长,若能忧恤孤弱不遗,则下民学之,不相弃倍也。”

    [4]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礼记正义》:“絜,犹结也;矩,法也。言君子有执结持矩法之道,动而无失,以此加物,物皆从之也。”

    [5]所恶于上,毋以使下:孔颖达疏:“譬诸侯有天子为上,上有不善之事加己,己恶之,则不可回持此恶事使己下者为之也。”

    [6]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兼摄“者”字的作用。恶,动词,憎恶。毋,禁止,不要。孔颖达疏:“此以下(至民之所恶恶之)皆是絜矩之道也。言臣下不善事己,己所有恶,则己不可持此恶事回以事己之君上也。”

    [7]所恶于前,毋以先后:先,引导。孔颖达疏:“前,谓在己之前不以善事施己,己所憎恶,则无以持此恶事施于后人也。”

    [8]所恶于后,毋以从前:从,跟随。孔颖达疏:“后,谓在己之后不以善事施己,己则无以恶事施于前行之人也。”

    [9]所恶于右,毋以交左:交,对待。上、下指地位,前后指辈份。孔颖达疏:“谓与己平敌,或在己右,或在己左,以恶加己,己所憎恶,则无以此恶事施于左人也。举此一隅,余可知也。”

    [10]此之谓絜矩之道:《礼记正义》:“能持其所有,以待于人,恕己接物,即絜矩之道也。”

    【译文】所谓平天下在于治国的意思,是说在上位的人能尊敬老年人,那么百姓的孝敬之风就能兴起;在上位的人能敬事长者,那么百姓的友悌之风就能兴起;在上位的人能体恤孤苦无依的人,那么百姓之间就不会相互背弃。所以,有德行的君子总是施行推己及人、恕己接物的“絜矩之道”。不喜欢上司对自己的一些做法,就不要这样去对待下属;不喜欢下属的一些行为表现,自己就不要以同样的方式来应付上级;不满意前人做过的事,自己就不要接着去做,以免贻患后人;不愿意后面的人怎样对待自己,自己也就不要这样去对待前面的人;不喜欢右边人的作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对待左边的人;不喜欢左边人的作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对待右边的人。这就是推己及人、恕己接物的“絜矩之道”。

    《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1]”。民之所好好之[2],民之所恶恶之[3],此之谓民之父母。诗云:“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4]。”有国者不可以不慎,辟,则为天下僇矣[5]!

    【注释】

    [1]《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见于《诗经·小雅·南山有台》。只,语气助词。孔颖达疏:“此记者引之,又申明絜矩之道,若能以己化从民之父母。此《小雅》南山有台之篇,美成王之诗也。只,辞也。言能以此化民,从民所欲,则可为民之父母矣。”

    [2]民之所好好之:孔颖达疏:“谓善政恩惠,是民之顾好,己亦好之,以施于民。若发仓廪,赐贫穷,赈乏绝是也。”

    [3]民之所恶恶之:孔颖达疏:“谓苛政重赋,是人之所恶,己亦恶之而不行也。”

    [4]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孔颖达疏:“此《小雅·节南山》之篇,剌幽王之诗。言幽王所任大臣,非其贤人也。节然高峻者,是彼南山,维积累其石,岩岩然高大,喻幽王大臣师尹之尊严。‘赫赫师尹,民具尔瞻’者,赫赫,显盛貌。是太师与人为则者。具,俱也。尔,汝也。在下之民,俱于汝而瞻视之,言皆视师尹而为法。此《记》之意,以喻人君在上,民皆则之,不可不慎。”师尹,周太师尹吉甫也。

    [5]有国者不可以不慎,辟,则为天下僇矣:“有国者不可以不慎”者,有国,谓天子、诸侯。言民皆视上所行而则之,不可不慎其德,宜慎之也。“辟则为天下僇矣”者,僇,谓刑僇也。君若邪辟,则为天下之民共所诛讨,若桀、纣是也。

    【译文】《诗经》上说:“和乐在上的君子呀!这才是我们老百姓的父母。”老百姓喜欢的自己也跟着喜欢,老百姓厌恶的自己也跟着厌恶,这才称得上百姓的父母啊。《诗经》上还说:“那高峻巍峨的南山上啊,山石超拔耸立,那容貌显盛的周太师尹氏啊,人人以瞻视的目光仰望着他。”所以说,治理一国的君主不可以不谨慎啊!如果您有邪僻的行为,那么天下的人们就会共同起来诛讨您呀!

    《诗》云:“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仪监于殷,峻命不易[1]。”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2]。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3],有人此有土[4],有土此有财[5],有财此有用[6]。德者,本也;财者,末也[7]。外本内末,争民施夺[8]。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9]。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10]。

    【注释】

    [1]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仪监于殷,峻命不易:此《大雅·文王》之篇,美文王之诗,因以戒成王也。克,能也;师,众也。言殷自纣父帝乙之前,未丧师众之时,所行政教,皆能配上天而行也。仪,宜也;监,视也。今成王宜监视于殷之存亡。峻,大也。奉此天之大命,诚为不易,言其难也。

    [2]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道,犹言也。《诗》所云者,言帝乙以上“得众则得国”,言殷纣“失众则失国”也。

    [3]有德此有人:有德之人,人之所附从,故“有德此有人”也。

    [4]有人此有土:有人则境土宽大,故“有土”也。

    [5]有土此有财:言有土则生植万物,故“有财”也。

    [6]有财此有用:为国用,有财丰,以此而有供国用也。

    [7]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德能致财,财由德有,故德为本,财为末也。

    [8]外本内末,争民施夺:外,疏也;内,亲也;施夺,谓施其劫夺之情也。君若亲财而疏德,则争利之人皆施劫夺之情也。

    [9]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事不两兴,财由民立。君若重财而轻民,则民散也。若散财而周恤于民,则民咸归聚也。

    [10]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悖,逆也。若人君政教之言悖逆人心而出行者,则民悖逆君上而入以报答也,谓拒违君命也。若人君厚敛财货,悖逆民心而入积聚者,不能久如财,人叛于上,财亦悖逆君心而散出也。言众叛亲离,财散非君有也。

    【译文】《诗经》上说:“过去殷朝没有丧失民心的时候,所行政事,都能够符合上天之道啊!你应该好好借鉴殷朝的先王们,上天的王命是不可以违背的啊!”君主所行的治国之道能够得到民众的拥护,就能拥有这个国家,如果失去民众的拥护,就会失去整个国家。所以君子时刻小心谨慎,最担心的应该是自己有没有德行啊。自己有德行,自然就会有众人来归附,众人来归附,自然就会有土地,有了土地和人民,自然就能够生植万物,创造财富,有了财富自然就能够使国家财用丰足。所以,德行才是最根本的啊,财富不过是枝末而已。君主如果把外在的财富作为追求的根本,而把修养内在的道德看作是细枝末节,心理想着财富,而疏远修德,就会和民众争夺利益,这样就如同在教导民众相互抢夺利益。君主若把财富聚集起来,民心就会离散;若是把财富散在民间,民众的心就会聚集在君主周围。所以说,不合乎大道的话说出来,人家也会以不合乎大道的话来回敬你,用不合道理的方式得来的财富,也会以不合道理的方式耗费掉。

    《康诰》曰:“惟命不于常[1]。”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2]。《楚书》曰:“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舅犯曰:“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以为宝[3]。”《秦誓》曰:“若有一介臣,断断兮,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寔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孙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媢疾以恶之;人之彦圣,而违之俾不通;寔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亦曰殆哉[4]。”

    【注释】

    [1]惟命不于常:谓天之命,不于是常住在一家也。

    [2]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书》之本意,言道为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是不常在一家也。

    [3]楚书曰:“楚国...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