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示教千则最新章节!

    1.

    无目之我看不见,

    同样无耳也失聪。

    缺乏语言怎开口,

    失却心意如何思。

    释:商羯罗在本章里讲的是有关感觉、外在对象和阿特曼的关系。从本章开始基本上进入了商羯罗的“生气论”,即对个人的存在进行分析,我们也开始了对他的阿特曼=梵的心理、认识论的考察。在前面以及后面的章节里我们都可以看到商羯罗大量的有关梵=阿特曼的宇宙论的见地,但是,如果说梵等同于阿特曼,那么作为个人存在的本质的阿特曼也就同梵一样,是纯粹精神。也就是那种恒常、不变、无畏之物,永远处于解脱之中的状态。然而在人们的日常生活经验中,我们的阿特曼却同梵有着遥远的差距。那么这个阿特曼怎样与绝对者梵相同一的呢?商羯罗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对外在的我即个人存在的构造,内在的我即阿特曼的本性加以考察分析。同时,对阿特曼与其属性也必须依据心理上和认识论上的使人信服的事实来进行分析。至于对个人存在的构造的见解,吠檀多派的看法与数论、瑜伽学派的比较类似,都是起源于奥义书,又经过《梵经》而被确立。商羯罗在这上面并无多少改造创新。当然,在这一章里或在别的章节里,商羯罗也并非专章或专节来讲专门的内容,只不过内容相对集中一点而已。

    第一颂开篇就讲感觉的问题。没有眼睛就看不见东西,没有耳朵又怎样去听呢?没有语言器官就没有办法讲话,缺乏心意(思考器官)又怎样去思想呢?显然商羯罗在强调感觉器官的重要性,特别是它在与外界对象的联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商羯罗把心意(manas)等同于统觉机能(buddhi),下一颂他将还会提到统觉机能,那只不过是换一种说法而已。

    2.

    无生气便无行为,

    心意不在非识体。

    明与无明两皆无。

    自我披覆纯思光;

    3.

    常得解脱和清静。

    不变不动永恒体,

    不死当然也不灭,

    非常身体更不具。

    释:2、3两颂从意思上来看是一个整体,故放在一起讲解。首先讲讲“生气”。Pr??a有呼吸、气息、生气等意思,在这里选用生气一意。生气,意即为生物维持生命,使其活动成为可能的种种气,印度人认为主要有呼气和吸气、呼吸和呼吸之间相互维系的媒气、人死之时将个我从身体中导引出来的上气,以及消化机能的气等。商羯罗认为个体生命是由下列六种东西组成:(1)肉身,含粗身(sthūla)与细身(sūk?ma);(2)五种感觉器官(buddhIndriya);(3)五种行动器官(karmendriya);(4)心或内官(antahkarana);(5)主要生气(mukhyapr??a);(6)阿特曼(?tman)。但在这里商羯罗所说的生气是上述(2)~(5),包括五种行动器官(语、手、足、排泄器官、生殖器官)、五种感觉器官(听觉、触觉、视觉、味觉、嗅觉)和内官(心意)的总称。

    因为阿特曼不具生气,自然就不行动。没有统觉机能,也就不是认识主体。因此阿特曼是无所谓明智或无明的。应该注意的是,商羯罗否认阿特曼是认识主体,认为它是没有统觉机能的。

    “不变”(kū?astha)这个词据前田教授考证,在古典奥义书里未见,而最早是《薄伽梵歌》(Ⅵ,8;Ⅻ,3;Ⅹ Ⅴ,16)在此意义上使用它。商羯罗在对《薄伽梵歌》作注释时使用了这个词,但意思还不是特别清楚。例如他有时把“kū?a”表示为“无明”或者是轮回世界的各种种子,于是“kū?astha”就意味着对“kū?a”的延伸。在本书散文篇中,kū?astha被作为parinamin(无穷的变化)的反义词来用。 [67]

    4.

    虚空一般遍满我,

    因为并无身体故,

    饥渴忧伤迷惘等,

    一应皆无不老死。

    释:像虚空一样遍满于一切万物之中的我,因为本身并无身体的缘故,于是也就不会产生饥饿和干渴,不会陷于忧伤和迷惘,衰老和死亡也不会光临。

    5.

    我无触觉不会触,

    也无味觉不会尝。

    永恒认识是本性,

    固此并无识非识。

    释:我是没有触觉的,所以不会触。同样我也是没有味觉的,也就不会尝味道。恒常的认识是我的本性,那么,我是决不会出现那种既认识又不认识的情况。也就是说,我对一切都是认识的,决不会像个体肉身那样,对一些东西可以认识,对一些却又不能认识。

    6.

    目见[对象]之色形,

    尔后即为心意变;

    实际总由见者见,

    恒常永远阿特曼。

    释:由眼睛所见的对象的色形,进入统觉机能后会发生改变,形成变化后的印象,商羯罗认为这种变容实际上是由阿特曼的恒常的见来看的。阿特曼是最后的见者,真正的见者(认识主体)。实际上意思就是这样的。但商羯罗却不承认阿特曼是认识主体。

    7.

    同理别样感官合,

    对象所起色之相;

    记忆贪欲形之容,

    感官无关意所起。

    释:与前一颂同样道理,与眼睛之外的感官相联在统觉机能中形成的色的变容,以及与感官并无关联的如记忆贪欲等在统觉机能中的形的变容,其实都是在心意(统觉机能)中所发生的。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商羯罗很强调心意在认识中的作用。在他看来,统觉机能不单是起一个协调、综合感官送来的各种信息的统觉的作用,它的主观作用还非常大。同时商羯罗认为,欲望或别的什么心理上的发生行为都可以被当作对象来感知,就像一个水壶或别的什么外界对象那样,都是可以被感知的。 [68] 在外在感觉和内在感觉之间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因为在感觉过程中,外在感觉的对象被转换为以外在对象的形式出现的心意(buddhi or manas)的概念(pratyaya)或变容(vRtti),同样的内在感觉的对象也转换成了以内在感觉的对象如苦乐等的形式出现的心意的变容,这些都只是心意所起。

    8.

    同理梦中意变容,

    属他[非我]之所见。

    由此见者见恒常,

    清静无限绝对者。

    释:这一颂是对上一颂的接续。在梦境中出现的统觉机能的变容,也是属于经验世界的范围内,因为梦中出现的色形是由觉醒时在脑海里留下的印象所引起的。这样,商羯罗就全部地肯定了统觉机能的变容的世间性,把它们排除在阿特曼之外。只有阿特曼的见是永恒不变的,是清静的(不含任何世间的成分),是无限的(既无来又无去),是绝对的(是最终的,所以没有比较)。

    9.

    见者之见断与污,

    缘于欠缺识别智。

    我是对象附属性,

    由此经验苦与乐。

    释:人们由于对见者缺乏识别的知识,于是认为见者之见是无常的、污浊的,其实这是错误的理解。所谓对见者缺乏识别的知识,也就是不具有梵我同一的知识,不能认识到心中的小我————见者在本质上与宇宙的大我梵是同一不二的,阿特曼既不是梵的分有,也不是梵的部分,它就等同于梵。同样的,根据这种错误的理解,也就会认为我是视觉(即见者之见)的对象,是具有属性之物,当然就会经验苦乐。只有经验世界的人才会具有感性,也才能对经验世界的苦乐有所反应,而处在超验世界中的阿特曼是不会感知任何情感的。

    10.

    迷乱[视觉]乱人心,

    故思[我]是迷乱者;

    清静当思我清静,

    如此他们陷轮回。

    释:因为视觉被迷乱,所以人们就会认为我是迷乱的;如果视觉是清静的,当然会认为我是清静的。所谓视觉的迷乱,也就是无明,无明就分不清我与非我;这也就是人们陷入轮回的原因。

    11.

    此世追求解脱者,

    常忆无缚阿特曼;

    圣典所述无目句,

    内者外者皆无生。

    释:此颂引述了两句奥义书的圣句,一是《广森林奥义》的“无目、(无耳……)”, [69] 这是对阿特曼的描述;另一是《秃顶奥义》的“(神我固无形,)在外亦内是,不生”, [70] 神我是指梵或阿特曼,在外为诸天大梵,在内为遍在的阿特曼,都是无生的。无生是说梵我的本性,即没有生死可言,没有来去,没有始终,是永恒的。如果要想追求解脱,那么在此世就得不断想起无目、内外无生、永远解脱的阿特曼。

    12.

    因为圣句说无目,

    我也恒常无感官。

    吠陀圣典如是说,

    清静无意无生气。

    释:此颂是接续上一颂。由于圣典所说“无目、无耳”,所以自我是没有感觉器官的。另外,《阿闼婆吠陀》系统的《秃顶奥义》还说:“实际上(普鲁夏)无生气、无意、清静。” [71] “普鲁夏”(puru?a)是“原人”之意,是吠陀中人格化的梵天,也是阿特曼的雏形,有情世界的造化。《阿闼婆吠陀》是四种古吠陀本集中的增一,主要记载巫术禁咒之类,大致包括驱魔,保健治病,求子求夫及妻,以及国君登位之礼仪,追亡者之魂灵,祈生者之福祉。《秃顶奥义》出自《阿闼婆吠陀》系统,“秃顶”指出家修行之人之必须仪式,商羯罗称此为“顶火誓礼”,并且认为这是出自《阿闼婆吠陀》。商羯罗很重视《秃顶奥义》,在他的《梵经注》中引用多达129处。 [72] 在本书中也多次被引用。

    13.

    伽塔奥义如是说:

    内我本身并无声;

    因说无意无生气,

    实际我为不变者。

    释:《伽塔奥义》(亦译《石氏奥义》)属《夜柔吠陀》的一分。古师有一人称“伽塔”(ka?ha),是吠商跋耶亚(vaisamp?yaya)的弟子,伽塔善习《夜柔吠陀》,写得此书,故以他的名作书名。在奥义书的分类中(即后期的作品),它排在《伊莎奥义》和《由谁奥义》之后。此中说阿特曼“无声音”, [73] 同时此颂也引用了《秃顶奥义》的“无生气、无意”,以此来说明我是恒常不变的。本章第11、12、13这三颂可以看作是一体的偈颂,商羯罗主要引用奥义书的圣句来说明阿特曼与感觉器官是无关的,是超世间的;同时他引用圣句也是为了证明自己理论的权威性。

    14.

    因为我心并不乱,

    由此不具三摩地。

    心之迷乱与三昧,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