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元曲三百首最新章节!

    〔双调〕清江引

    有感

    相思瘦因人间阻[1],只隔墙儿住。笔尖和[2]露珠,花瓣题诗句,倩衔泥燕儿将过去[3]。

    【注释】

    [1]人间阻:实指封建礼教的阻挠。

    [2]和:这里指蘸着。

    [3]倩衔泥燕儿将过去:即请衔春泥的燕子作为爱情的使者去传递情诗。倩,即请。

    【鉴赏】这首元曲描写男女间相思之情。主人公因为各种阻力不能与心上人相会,天涯咫尺,无奈只能望墙生叹。于是异想天开,他在花瓣上写自己的情诗,作为爱情的使者的衔泥的燕子,帮他把情诗传到恋人手中,来表达自己对恋人的爱恋。作者利用奇特的想象,使全曲富有诗情画意。

    曲子开头第一句“相思瘦因人间阻”,先以一“瘦”字写出相思的程度之深,再以一“人间阻”解释“瘦”的原因。传神勾勒出来了一个因相思而日渐消瘦的“痴情种”形象。第二句“只隔墙儿住”,言简意赅,出人意料道出一个震撼人心的事实————原来主人公所相思的人儿与他只有一墙之隔,只是因为封建礼教的阻挠才造成咫尺天涯的状态。作者在客观的叙述中暗藏着批判封建礼教的意思,带有讽刺意味。这种只有一墙之隔,却不能与心上人相会的相思固然令人格外痛苦,也是因为主人公这样的遭遇才格外引人同情。

    从第三句起,作者充满了对主人公争取爱情的同情,笔调清丽,描写了主人公传情达意的奇特方式。“笔尖和露珠,花瓣题诗句,倩衔泥燕儿将过去”,主人公看到恋人家中的梁上燕子飞过墙头来衔泥垒巢,于是想出了好办法:在花瓣之上题写自己的情诗,而且让作为爱情的使者的成双成对的春燕去传递自己的相思之情,真是绝妙!在这里,爱情得到升华,相思得到纾解,作者借艺术的想象超越了现实的桎梏,结尾的圆满充满了喜悦,令人回味无穷。

    本曲仅有五句,构思奇巧,极富情趣。

    〔双调〕水仙子

    重观瀑布

    天机织罢月梭闲[1],石壁高垂雪练寒,冰丝带雨[2]悬霄汉。几千年晒未干,露华[3]凉人怯衣单。似白虹饮涧,玉龙下山,晴雪飞滩[4]。

    【注释】

    [1]天机织罢月梭闲:天机,天上神仙用的织布机。月梭,用月亮做天上织布的梭子。

    [2]冰丝带雨:用雨丝织成的布,叫冰丝。

    [3]露华:瀑布溅起的水珠。

    [4]晴雪飞滩:晴天江中险滩激起似雪的浪花。

    【鉴赏】这是一首描写瀑布景观的元曲,想象奇特,描绘出了瀑布飞泻的雄伟壮丽景象。

    全曲想象独特、比喻新颖,营造出了雄伟阔大的意境。前四句描绘了瀑布的形状。“天机织罢月梭闲,石壁高垂雪练寒,冰丝带雨悬霄汉”,在广阔的时空背景之下,瀑布仿佛是雪白的长练,它应当是天上的织女在瀑布高垂的石壁上用天机织成的,那白练明晰的经纬线,带着湿漉漉的水气、犹如细雨直从空中垂下,极其传神地描绘了瀑布垂挂悬崖的状态。而且突出了瀑布的壮观,又给了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接下来“几千年晒未干”一句,沟通历史和现实,使瀑布有了时间存在感。“露华凉人怯衣单”一句,作者的视角由远及近,靠近石壁上飞流的瀑布,感到溅落在身上的水滴,如天降甘露,只让人觉得寒气逼人。

    下面则是对瀑布之“神”的刻画。结尾三句“似白虹饮涧,玉龙下山,晴雪飞滩”,连用了三个比喻,描绘了瀑布姿态的变幻。自石壁飞泻而下的瀑布,一头栽入涧底,似乎要吞饮涧水。而瀑布飞泻时,随着山势的变化,蜿蜒曲折。瀑布一落而下,撞击嶙峋的山石,溅起朵朵飞花,飞洒在滩头。短短三句,作者勾勒出了一幅奇异壮丽的图景,可谓飞动流走,精彩毕现。

    本曲想象奇妙,妙喻迭出,充分显出作者不愧被誉为“曲中李白”。

    苏彦文

    〔越调〕斗鹌鹑

    冬景

    地冷天寒,阴风乱刮[1]。岁久冬深,严霜遍撒。夜永更长,寒浸卧榻。梦不成,愁转加。杳杳冥冥,潇潇洒洒。

    〔紫花儿序〕早是我衣服破碎,铺盖单薄,冻的我手脚酸麻。冷弯做一块,听鼓打三挝[2]。天那,几时捱的鸡儿叫,更儿尽点儿煞,晓钟打罢。巴到天明[3],刬地波查[4]。

    〔秃厮儿〕这天晴不得一时半霎,寒凛冽走石飞沙,阴云黯淡闭日华。布四野,满长空,天涯。

    〔圣药王〕脚又滑,手又麻,乱纷纷瑞雪舞梨花。情绪杂,囊箧[5]乏。若老天全不可怜咱,冻钦钦[6]怎行踏。

    〔紫花儿序〕这雪袁安难卧[7],蒙正回窑[8],买臣还家[9]。退之不爱[10],浩然休夸[11]。真佳,江上渔翁罢了钓槎[12],便休题晚来堪画[13]。休强呵映雪读书[14],且免了这扫雪烹茶[15]。

    〔尾〕最怕的是檐前头倒把冰锥挂,喜端午愁逢腊八。巧手匠雪狮儿一千般成[16],我盼的是泥牛儿四九里打[17]。

    【注释】

    [1]阴风乱刮:阴风,指阴天的北风。乱刮,形容北风横冲直撞。

    [2]挝:敲打,击。

    [3]巴到天明:巴,形容焦急迫切的心情,表现希望尽快结束受折磨过程的心愿。

    [4]刬地波查:刬地,何等,怎样。波查,折磨。意思是,这是何等的痛苦折磨啊!

    [5]囊箧:袋子与箱子。

    [6]冻钦钦:冷得发抖的样子。

    [7]袁安难卧:汉时大雪,袁安僵卧雪中。

    [8]蒙正回窑:蒙正踏雪回窑的情节。

    [9]买臣还家:汉武帝时赋家朱买臣,贫贱时曾砍柴卖薪为生。

    [10]退之不爱:出自“比心明可烛,拂面爱还吹。”

    [11]浩然休夸:“不爱”、“休夸”皆反其意而用之,是指作者的心愿、乞求。

    [12]江上渔翁罢了钓槎:暗用柳宗元“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13]休题晚来堪画:出自“江上晚来堪画处,渔人披得一蓑归。”

    [14]映雪读书:出自“孙康家贫,常映雪读书。”

    [15]且免了这扫雪烹茶:出自“吟咏霜毛句,闲尝雪水茶”之句。

    [16]雪狮儿一千般成:“巧手匠”们塑造的雪狮千姿百态,各尽其妙。

    [17]泥牛儿四九里打:四九时(鞭打泥牛)就代表立春转暖。

    【鉴赏】这篇元曲描绘雪景,描写了贫苦寒士在冬天时生活的艰辛。冬日时节,户外赏雪观梅、屋里围炉夜话,着实是风雅之士推崇之举,但是对于贫苦百姓来说,冬天却是最难熬的时节。

    首曲〔斗鹌鹑〕描写了生存环境的恶劣:“地冷天寒,阴风乱刮。岁久冬深,严霜遍撒。”短短四句话渲染出一个严酷寒冷的环境:风雪交加,天寒地冻。紧接着,作者点到正题:“夜永更长,寒浸卧榻。梦不成,愁转加。”床榻上浸透了凉意,床上的人因寒冷不堪无法入睡更觉寒夜漫漫。“梦不成,愁转加”,刻画的是因为寒风凛冽,无法抵御寒冷的寒士愁苦的窘态,而“梦不成”极言寒冷的程度之深。“杳杳冥冥,潇潇洒洒”传神地表现出寒士半梦半醒之间恍恍惚惚的感觉。

    第二曲〔紫花儿序〕,进一步描写主人公因为寒冷而辗转反侧无法入睡的感受。寒士的生活十分清贫,破碎的衣服、单薄的铺盖根本无法抵御寒冬。由于寒冷寒士的手脚冻得酸麻、缩作一团,只想着天亮以后天气可以转暖。“天那”一语,发出了寒士内心深处的呼喊,犹然在我们耳边回响。最后三句说的是,虽然盼到天亮,可是天气依然没有好转的迹象,为下一曲描写白天恶劣的天气做了铺垫。

    第三曲〔秃厮儿〕写出了突变的天气,由平静霎时变为暴戾。寒士好不容易等到天亮,但仍逃避不了天气的折磨。“寒凛冽走石飞沙,阴云黯淡闭日华”描写生动形象,刻画的细致传神,使画面具有动态色彩。“布四野,满长空,天涯”,文字简练,意味深长,呈现了阴云密布,遮蔽天日的阴霾。天寒地冻,令人无处藏身,同时也标志着寒士的“理想”彻底破灭,也为下曲刻画主人公在天寒地冻环境下的愁苦和窘迫的神情埋下伏笔。

    第四曲〔圣药王〕描写了寒士在理想破灭后看到“乱纷纷瑞雪舞梨花”时的内心情感,表现出了他怨天尤人的内心想法却又无可奈何的复杂心理。

    第五曲〔紫花儿序〕侧面表现了雪的来势凶猛,凸显出主人公不求其他唯求御寒的心情。连用一系列“明典”:这雪让高洁之士袁安都难以忍受,让吕蒙正都必须返回窑洞,让担柴谋生的朱买臣放弃担柴而回家,让韩愈不高兴,让踏雪寻梅的孟浩然也没法给予赞叹。接着使用“暗典”,“真佳”是反其道而行之,刻画出主人公,万般无奈的心理状态。对于有钱人来说,踏雪寻梅,烹茶赏雪都是雅事,而对于贫穷的百姓而言,这雪只会招来百姓的无奈,绝无情趣可言。

    〔尾〕直接道出了主人公的矛盾心理,以“怕”与“愁”和“喜”与“盼”对比,他怕的是屋前挂着的冰凌,喜欢的是端午来临时天气的回暖,愁的是现在正逢寒冷的腊八,盼的是春天回暖;同时也表现出他此刻的内心的矛盾与痛苦的挣扎。

    这支套曲首从自然环境入手,下笔描写,传神地刻画出了寒士面对寒冷时的反应和心理活动,将寒士在严冬的感受娓娓道来。连用典故,为浅白的曲词增添了文化意味和艺术气息。语言朴实流畅,句句贴切,让人心酸,感慨万千。

    刘 致

    〔中吕〕朝天子

    邸万户[1]席上(二首之一)

    柳营[2],月明,听传过将军令。高楼鼓角戒严更,卧护得边声静。横槊吟情[3],投壶歌兴[4],有前人旧典型[5]。战争,惯经,草木也知名姓[6]。

    【注释】

    [1]邸万户:邸泽之子邸元谦(字明谷)。

    [2]柳营:是军营的别称。

    [3]横槊吟情:写邸万户在席间赋诗吟句,抒发豪情。槊,指长矛。

    [4]投壶歌兴:“投壶”是古代宴会时的一种娱乐。

    [5]有前人旧典型:典出《诗经·大雅·荡》:“虽无老成人,尚有典型。”

    [6]草木也知名姓:暗引黄庭坚送范仲淹之子诗,称颂范仲淹“乃翁知国如知兵,塞垣草木识威名”之句。

    【鉴赏】刘致共写了两首描写军营、军人生活的元曲,这一主题在多以吟风弄月和感叹归隐为主要内容的元曲中可谓是匠心独运,标新立异。

    全曲可以分为三层,第一层为开篇五句,“柳营,月明,听传过将军令。高楼鼓角戒严更,卧护得边声静”,描写了作者在邸万户所戍守的杭州城外军营中所见的情景,赞颂了邸万户治军严明,刚直不阿,名震天下。邸万户纪律严明、治军有方的气度与所率部队威武庄严的场景。而作者在这样的月明之夜赴挚友的宴会,当主人发出夜深戒严的命令时,营中的戍楼立刻传出禁夜的更鼓声,喧闹的人声顿时肃静下来。短短几句,但见主人公的气宇不凡。

    第二层为接下来“高楼鼓角戒严更,卧护得边声静。横槊吟情”三句,由此作者的视角由军营外部转向内部,开始描写宴会的场面。作者并没有直接、正面地描写邸万户,而是连用几个富有深意的典故,非常巧妙的对邸万户进行了衬托,写出邸万户既有曹孟德那样的凌云壮志,又是那样的儒雅风流,对其极尽赞美。邸万户在席间赋诗吟句,抒发豪情,与客人在席间投壶对饮,放旷高歌。作者构思精巧细致,化用典故不着痕迹,贴切生动,足见其笔力深厚。

    第三层为曲子最后三句。“战争,惯经,草木也知名姓”,巧妙地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并结合典故,彰显出邸万户的文韬武略和丰富的战争经验。

    〔中吕〕朝天子

    邸万户席上(二首之二)

    虎韬,豹韬[1],一览胸中了。时时拂拭旧弓刀,却恨封侯早。夜月铙歌[2],春风牙纛[3],看团花锦战袍。鬓毛,木雕[4],谁便道冯唐老[5]。

    【注释】

    [1]虎韬、豹韬:这里泛指古代兵书。

    [2]铙歌:短箫铙歌,是古代军乐的名称。铙,一种古乐器。

    [3]牙纛:即牙旗,用象牙饰于竿子上的军中大旗。

    [4]木雕:应理解为“未雕”。雕,指凋零衰敝。

    [5]冯唐老:冯唐,汉代人,曾大胆直言汉文帝误罚名将,活到九十多岁。

    【鉴赏】这首元曲主要是对邸万户的人物肖像特写,生动形象地刻画了一个老将军的形象:久经沙场,虽然已经老迈,但仍壮心不已。

    开头三句“虎韬,豹韬,一览胸中了”,描写了邸万户拥有的深厚军事学识,传神地描摹出邸万户足智多谋的形象。一个“览”字,用得生动形象,极为精巧,引领全曲的基调。接着,作者用“时时拂拭旧弓刀,却恨封侯早”两句,歌颂了邸万户壮怀逸兴、壮心不已的情怀,并从多方位多角度描摹其丰富的作战经验和高度警惕的特点,层次感分明。“拂拭”、“恨”等,用得形象巧妙,准确地写出邸万户对旧日叱咤战场的风云岁月的留恋和怀念,并且深刻地揭示了邸万户的内心世界。

    接下来三句“夜月铙歌,春风牙纛,看团花锦战袍”,是俯瞰军营所感受到的严肃豪壮的军营全貌。身着战袍的邸万户,在月光映照下,显示出一派英武雄健的风姿。最后作者感慨道:“鬓毛,木雕,谁便道冯唐老。”在这样的情景之下,依然能看出当年驰骋战场的雄风仍在,谁能说他已经衰老无用了呢?这种奔放之情,展现了老将军的豪放之姿,荡人心魄,催人奋起,叫人努力。

    这首元曲遣词生动传神,把邸万户的精神风姿、心理活动非常逼真准确地展现了出来。语言苍劲豪迈、粗犷激昂,充满豪情壮志。

    〔中吕〕山坡羊

    侍牧庵先生[1]西湖夜饮

    微风不定,幽香成径,红云十里波千顷。绮罗[2]馨,管弦清,兰舟[3]直入空明镜。碧天夜凉秋月冷。天,湖外影;湖,天上景。

    【注释】

    [1]牧庵先生:指姚燧。

    [2]绮罗:即细绫,是一种高贵华美的丝织品的名称。

    [3]兰舟:构造精细、雕饰讲究的画舫。

    【鉴赏】姚燧被人们尊为元代文坛领袖。作者为其弟子,元武宗至大四年,作者跟随七十四岁的姚燧“为中子圻娶焦氏妇”,于闰七月间来到杭州,遂作此曲。此曲虽题为“西湖夜饮”,但作者意不在酒,而在于西湖的美景。

    开头三句“微风不定,幽香成径,红云十里波千顷”,简洁地概括出了夜饮西湖的环境和景色。吹拂着湖面的微风习习,令人感到无比的舒心和惬意;丹桂的清香从远处飘来,仿佛铺引出一条飘香幽远的小径。湖面上闪着点点的波光,湖中绽放的荷花,就如同一片朝霞,倾泻在千顷湖面上。这是展现在我们面前的一幅多么迷人的色彩明媚,令人陶醉的西湖美景。

    接下来“绮罗馨,管弦清,兰舟直入空明镜”三句,描写陪同夜饮的歌伎们衣妆艳美华贵,散发出阵阵香气,她们手中乐器也奏出清雅的旋律。这是姚牧庵先生一行人在湖上饮宴的情景。在这种令人心驰神往的意境中,他们乘坐着画舫兰舟向着空明的湖心驶去。“空明镜”一喻,形成了一个非常优美的意境,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湖水的清澈透明和湖面的平静。

    结尾四句“碧天夜凉秋月冷。天,湖外影;湖,天上景”,巧妙的写景,使用十分奇特的想象,将天空和湖面融为一个整体,营造出水天一色的壮阔而悠远的意境。在这里,作者虽然将天和湖结合起来描写,但表现的重点依然使西湖的美景。一个“外”字,突出了西湖的广阔,都把广阔的宇宙纳入了西湖的影中;一个“上”字,充分展现了西湖的魅力,将西湖推进了圣境仙界,是西湖拥有了天上美景无意间落凡间的韵味。作者独树一帜,别出心裁用天来做西湖的陪衬,因此,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了作者对西湖由衷的热爱之情。

    刘时中

    〔双调〕新水令

    代马诉冤

    世无伯乐怨他谁?乾送了挽盐车骐骥[1]。空怀伏枥心,徒负化龙威。索甚伤悲,用之行舍之弃[2]。

    〔驻马听〕玉鬣[3]银蹄,再谁想三月襄阳绿草齐。雕鞍金辔,再谁收一鞭行色夕阳低。花间不听紫骝嘶,帐前空叹乌骓逝[4],命乖我自知,眼见的千金骏骨无人贵[5]。

    〔雁儿落〕谁知我汗血功,谁想我垂缰义[6],谁怜我千里才,谁识我千钧力?

    〔得胜令〕谁念我当日跳檀溪[7],救先主出重围?谁念我单刀会[8]随着关羽?谁念我美良川扶持敬德[9]?若论着今日,索输与这驴群队!果必有征敌,这驴每怎用的?

    〔甜水令〕为这等乍富儿曹[10],无知小辈,一概地把人欺。一地里快蹿轻踮[11],乱走胡奔,紧先行不识尊卑。

    〔折桂令〕致令得官府闻知,验数目存留,分官品高低。准备着竹杖芒鞋,免不得奔走驱驰。再不敢鞭骏骑向街头闹起,则索扭蛮腰将足下殃及,为此辈无知,将我连累,把我埋没在蓬蒿,失陷在污泥。

    〔尾〕有一等逞雄心屠户贪微利,咽馋涎豪客思佳味,一地把性命亏图,百般地将刑法凌迟。唱道[12]任意欺公,全无道理。从今去谁买谁骑,眼见得无客贩无人喂!便休说站驿[13]难为,则怕你东讨西征那时节悔!

    【注释】

    [1]世无伯乐怨他谁?乾送了挽盐车骐骥:发现和使用那些有谋略、有才干的人,都需要有“伯乐”的慧眼识别和帮助提携。出自“骐骥负盐车,垂头于太行之坂,见伯乐则喷而长鸣。”骐骥:千里马。千里马拉盐车喻指大材小用。

    [2]“空怀”四句:引用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和《马记》中王昌落魄遇仙,骑马回去,到家后马化为龙的典故。

    [3]鬣:马脖子上的毛。

    [4]帐前空叹乌骓逝:乌骓是项羽的坐骑。

    [5]千金骏骨无人贵:指当时无人看重千里马。

    [6]垂缰义:引用了苻坚之马垂缰救主的故事。

    [7]跳檀溪:指刘备乘“的卢”马脱险故事。

    [8]单刀会:即关云长单刀赴会的故事。

    [9]美良川扶持敬德:敬德是唐将尉迟恭的字。

    [10]乍富儿曹:刚富的暴发户。

    [11]一地里快蹿轻踮:一地里,一味的。蹿,跳。踮,用脚尖着地走路。

    [12]唱道:就是畅道,常道。

    [13]站驿:驿站。

    【鉴赏】刘时中并非是首开先河,借动物之口叙述冤情来抒写人间的不平,但这首《代马诉冤》影响深远,作者以一只千里马的口吻诉说得不到重用的冤屈,实则是为不能得到重视的知识分子们抱不平。

    整套曲子用了七支曲牌,首曲〔新水令〕,“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作者抒发了因为没有伯乐的赏识,所以千里马的前途只能被断送在艰困的劳作中。作者借曹操之志和马化为龙的典故,表明这匹老千里马虽有一身卓越的能力,但却无法得到主人的重用,最终被舍弃的结局,怎能不使人感到悲伤?

    〔驻马听〕、〔雁儿落〕、〔得胜令〕三支曲,作者以马的口吻回忆了自己曾经的功绩,并且诉说了自己遭遇的不公待遇,发出自己遭到抛弃的沉重叹息。想当年,自己在三月三日曾载刘备赶赴襄阳之会,而现在将军帐前再听不见也见不到千里马了。在〔雁儿落〕、〔得胜令〕两支曲中,作者连用多个典故,并使用了七个反问句,表达了千里马被遗弃的愤懑不平的心情。

    〔甜水令〕、〔折桂令〕、〔尾〕三支曲子则描写了一匹得不到重用的千里马的遭遇。千里马与普通的马不同,他具备特殊的才能,可是待遇却不如普通的马。在马中,那些“乍富儿曹”、“无知小辈”只善于做表面文章,而立过汗血功劳的千里马却难逃被卖到农村的命运,甚至被“埋没在蓬蒿、失陷在污泥”,“准备着竹杖芒鞋,免不得奔走驱驰”,供人服役、为人拉车,最后却落个“眼见得无客贩无人喂”的悲惨结局。这些,都是由于那些屠户贪图利益、“咽馋涎豪客”们“思佳味”,才使得千里马得不到原本的待遇,甚至不得善终。面对如此悲惨的结局,千里马发出了警告:“便休说站驿难为,则怕你东讨西征那时节悔!”这是对现状的愤怒,也是对这个黑暗社会的现状发出的不平的吼声。

    这篇元曲以千里马比喻人才,借动物来抨击社会的黑暗现实,形象生动,具体贴切,活灵活现地展示出元代社会中知识分子得不到重用,最终沦落悲惨遭遇。曲子语言流畅通顺,描述详细,用字通俗质朴,用坚定的语气表现出了不向世俗低头的精神。

    吴弘道

    〔南吕〕金字经

    伤春

    落花风飞去,故枝[1]依旧鲜。月缺终须有再圆。圆[2],月圆人未圆。失颜变[3],几时得重少年[4]。

    【注释】

    [1]故枝:去年的旧枝。

    [2]圆:这个不仅指团圆,还有循环复归的意义。

    [3]朱颜变:指的是容貌衰老。

    [4]少年:年轻。

    【鉴赏】这首曲子虽然是叫《伤春》,却不是因为春天的消逝感到哀伤,而是通过自然界的季节循环往复,月缺月圆的变化,抒发了对人生无常、青春不再的感慨。

    开头“落花风飞去,故枝依旧鲜”,就说落花飘散在风中,春天马上就要过去了,只剩下空枝,却依然显得鲜嫩,生机勃勃;第二句说新鲜的花朵在去年的旧枝上重新绽放,表明了花谢还可以重开,而青春却是一去不回。这两句用了兴的手法,并起了一种对比的作用,又起到以客观景物引起情思的作用。结合题目,用风吹花落来正面比喻青春的消逝,而旧枝依然鲜明则反衬出人无再少年。

    接下来“月缺终须有再圆,圆,月圆人未圆”三句,以月亮的圆缺来对比人事的变化无常,而本曲并非正用此法,而是从反面着笔,说明了月缺了还会再圆,来对比人年老就不可再年轻了,在这一正一反的对比中,“伤春”的真正意义就不言而明了。结尾两句“失颜变,几时得重少年”,直接揭示题旨,为人的青春易逝而难再得而伤怀不已。

    这首曲子表明对人的青春一去不复返的惋惜之情,通过大自然的变化等意象,衬托出“人无重少年”这个人生哲理,将形象性与理论性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在受到大自然景物形象的感染的同时,又引起对人生的启迪、自然规律和人生哲理的反思。

    〔南吕〕金字经

    颂升平

    太平[1]谁能见,万村桑柘烟。便是风调雨顺年[2]。田,绿云[3]无尽边。穷知县[4],日高犹自眠。

    【注释】

    [1]太平:有二义,一是指治平,即社会和平;二是指连年丰收。这二义这里都有。

    [2]便是风调雨顺年:年成好,天公作美,风雨适时。

    [3]绿云:绿色的庄稼。

    [4]穷知县:指知县清廉,不贪污。

    【鉴赏】这首元曲描绘了社会安定、农业丰收的景象,紧密结合题目《颂升平》,表达了作者希望为官清廉的理想。

    开头两句“太平谁能见,万村桑柘烟”,作者欲扬先抑,先说出难见的太平盛世,然后又说自己有幸见到,在这一抑一扬之间,作者刻画了一幅农业兴盛,生活安定的美丽图画,突出了作者笔下的广大乡村的太平景象。绿树环绕千村万落,缕缕炊烟从绿荫中袅袅升起。

    中间“便是风调雨顺年”说明当时农村太平的原因:收成好,是上天的赏赐,是因为气候适宜,风调雨顺。“田,绿云无尽边”两句,作者将视角从村落中转移至外面,庄稼茂盛的在田野里生长,放眼望去,满眼新绿,意象越来越开阔,将境界进一步扩大,显得壮美开阔。

    结尾“穷知县,日高犹自眠”,写廉洁自律,既写知县官清政简,又写他政绩廉明,从不向百姓征收苛捐杂税,也不去骚扰百姓。结尾这两句,作者点明当时农村太平除了靠天赐之外,第二个原因就是执政者为百姓考虑,实行清明的政策。

    此曲语言质朴流畅,将生机无限的农村风光生动地刻画了出来,具有较强的可读性。

    〔南吕〕金字经

    咏渊明

    晋时陶元亮[1],自负经济才[2]。耻为彭泽一县宰[3]。栽,绕篱黄菊开[4]。传千载,赋一篇归去来[5]。

    【注释】

    [1]陶元亮:指陶渊明。梁朝萧统《陶渊明传》说:“陶渊明,字元亮。”

    [2]经济才:指经世济民、治理国家之才。

    [3]耻为彭泽一县宰:彭泽,县名,在现今江西省北部、长江南岸。县宰,县令,古代称县令为宰官。

    [4]“绕篱”句: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境。

    [5]“赋一篇归去来”:“辞”是赋这种文学体裁的别体,故这里用一“赋”字。

    【鉴赏】这是一首是对陶渊明辞官归隐的赞叹之作。

    开头“晋时陶元亮”一句,开门见山,交代了陶渊明所处的时代,不称其名而称其字,表明对他的尊敬和敬仰。“自负经济才”一句,是对陶渊明少壮时有积极入世的抱负与才干的称赞。陶渊明年轻时有为强烈的志向,要为国家建立功业。

    接下来“耻为彭泽一县宰”,这句写陶渊明辞官的一事和辞官的原因,高度概括了陶渊明清高自负的高洁品格。一个“耻”字,感情色彩浓烈,突出了陶渊明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而辞官。“栽,绕篱黄菊开”两句,描写陶渊明辞官后的田园隐逸生活。陶渊明栽菊、爱菊,表现了他辞官后的安逸生活。一个“栽”字,赞美陶渊明归隐生活中劳动的生活情趣,“绕篱”句则是对陶渊明归隐生活中的悠闲舒适的心境的高度赞美。

    最后两句“传千载,赋一篇归去来”,曲子字里行间流露出对陶渊明辞官行为的赞许之情。写陶渊明的文章《归去来兮辞》千古流传,深受世人喜爱。

    这首元曲歌咏陶渊明的生平事迹,描述了陶渊明辞官、赏菊、赋归几件事,重点突出,主题鲜明。语言简洁质朴,通俗流畅。

    〔中吕〕上小楼

    钱塘感旧[1]

    虚名仕途[2],微官苟禄[3]。愁里南闽[4],客里东吴[5],梦里西湖。到寓居[6],问士夫[7],都为鬼录[8]。消磨尽旧时人物。

    【注释】

    [1]钱塘感旧:指在杭州怀念死去的旧友。钱塘,县名。元代,钱塘县属杭州路。旧,指故旧之交。

    [2]仕途:原指做官的途径,这里指官场。

    [3]微官苟禄:微官,指的是从七品的芝麻官。苟禄,苟且得到的俸禄。

    [4]南闽:今福建南部。

    [5]东吴:今江苏苏州一带。

    [6]寓居:指寄住的居所。

    [7]士夫:这里泛指士子,既包括官僚阶层,也包括一般读书人。

    [8]鬼录:指已死,语出陶渊明《拟人挽歌辞》:“昨暮同为人,今旦在鬼录。”

    【鉴赏】这首写作者在杭州对死去旧友的怀念的情感,字里行间充满着苍凉,令人悲叹。

    开头两句“虚名仕途,微官苟禄”,作者对自己在江西行省的做官经历做了简单概括。作者连用“虚”、“微”、“苟”等含有贬义色彩的词语,抒发出他蔑视仕宦的生涯,同时也表达出作者厌恶仕宦的人生,作者将深沉的人生感叹寄寓其中了。

    中间三句“愁里南闽,客里东吴,梦里西湖”三句,作者又对自己过去在江浙行省的一段生活作了概括。“南闽”、“东吴”、“西湖”,这一“南”、一“东”、一“西”,三个方位词,用词精巧,巧妙排列,虽然是句式整齐相同,但情感上却有所偏重。“愁里”、“客里”、“梦里”三个词语,彼此相通,体现了感情色彩的不同,将情感表达重点落在西湖上。“愁”字表现了回忆的不快,“客”字表现了回忆的...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