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胜鬘经义疏最新章节!

便为与之意。第四从非尽一切以下。正释究竟非在二乘之意。三界中亦有圣人。而今从多为明。故云虚伪众生。七地以下未受变易。但仍本受名。故八地以上名阿罗汉辟支佛也。究竟无上菩提者。金刚心是因中最究竟。若辨生死凡有四种。一者以有漏业为因。四住地烦恼为缘。所感之果。身色妙粗有别。寿命长短有期。名为分段生死。二者以无漏业为因。无明住地烦恼为缘。所感之果。身无形色。命无期限。但以明代闇。念念新易者。名为变易生死。三者以有漏胜善为因。三界余习为缘。所感之果。犹有形色。寿命有限。似同分段念念生灭。亦同变易。名为二国中间生死。四者初流来时。在三界外无无漏业。但以闇惑相传而受生死。名为初流来生死。然即六地以还乃至三途。虽有念念生灭之义。形质有别。寿命有期。国家有定。故皆分段生死。八地以上虽有劫数期限。但约他为明。前念为因。后念为果。新新改易。故皆是为变易生死。七地菩萨虽有形色但非正结所感。故不名分段。虽复念念生灭。犹有形色。故不名变易。踟蹰两楹故。名为二国中间生死。初流来时无无漏业故。不可同变易。未入三界取相故。不正分段。唯以闇识相续念念下坠故。别立为一种生死。今约分段变易中间三种生死有十二谛。约初流来唯有苦集二谛。所以大合有十四谛。或云。初流来时。或有值佛修道得佛故。亦有灭道二谛。所以犹有十六谛。而今释不然。初流来时。入三界方起取相。乃别苦乐求修灭道。即无灭道二谛明矣。二国中间缘非正使。初流来时。未明断结。则不足以证佛究竟。且若相收摄。二国中间属于分段。初流来时属于变易。然即要在分段变易。所以胜鬘但就分段变易为释究竟不究竟之意。从二种死中以下。第三正释昔与是方便之意。释曰。昔日但因除分段。而言四智究竟故。从非尽一切烦恼以下。第四正释究竟非在二乘之意。释曰。非谓未尽一切烦恼是究竟故。而推寻此中文外文。只释究竟非在二乘。昔与是方便。究竟唯在如来。但以义自去。本义从二种死中以下。结第一夺。先结佛昔与。从非尽一切以下。结今日胜鬘夺。从何以故以下。别会二乘果中。第四举二种烦恼。以释第三段二死兼除不除之意。就中开为二。第一直举二种烦恼为释。第二从烦恼有二种以下。出烦恼体相。标疑云。何以如来能除二死。二乘未除耶。释曰。烦恼有二种。一四住地烦恼。二无明住地烦恼。如来已尽二种烦恼故。二死兼除。二乘唯尽四住地烦恼故但除分段生死。就第二出烦恼体相。又分为四。第一正出二种烦恼体相。第二从此四住地力一切上烦恼以下。格量二种烦恼功用胜负。第三从又如取缘以下。明其润业不同。第四从世尊如是有爱住地以下。明断除之义。就第一正出体相中。又自有二。第一释四住地惑。第二从世尊心不相应以下。释无明住地惑。刹那心者。谓识心。相应者。谓受想行等。心不相应者。根本并无四心相应。无始者。无始于己。从此四住地力以下。出体相中之第二。格量功用。就中又分为五。第一明四住地劣。第二从世尊如是无明住地以下。明无明住地胜。第三从譬如恶魔以下。举比明胜。第四从恒沙等数以下。释无明住地胜。第五从如是世尊以下。结胜。一切上烦恼者。恒沙上烦恼。从无明住地上生。亦障众生行之上故。谓之上烦恼。依种者。别相烦恼依通相而有。谓之为依。通相烦恼能生别相。称之为种。依取五住地家起烦恼。种取四住地根本取相。次举无明住地正明劣。从世尊以下。第二明无明住地胜。与前反覆为二。于有爱数四住地者。有爱谓无色惑。又数色反数以下色爱欲爱及见一处。足为四住地。第三举比明胜。即有开合可见。从恒沙等数以下。第四释胜。久住者。远作根本也。此就生明胜。二乘不能断唯佛菩提智能断者。就断明胜。菩提智谓空解也。此未明断。借断明力。一云。金刚心断惑已尽。名为学佛。故云如来菩提智断。从如是以下。第五结胜可见从又如取缘以下。出烦恼体相中之第三。明其润业不同。又分为四。第一明四住地惑润有漏业而生三有。缘者谓四住地惑。言此惑能助业取果。为果之缘也。有漏业因者。通言善恶诸业。第二从如是以下。明无明住地惑润无漏业受变易生。第三从此三地以下。明无明住地通润一切业受生。此三地者。此三界地。彼三种者。彼三乘人。意生者。变易生。身生者。分段生也。及无漏业生者。即谓业生。一云。上言意生。直谈变易果生。故此言无漏业为因而生。又上虽言三地未明有色无色。故更重举二生以显之也。依无明住地者。明无明住地通润一切业。物谓无明住地。但为变易作缘。不缘分段。故云有缘非无缘。从是故以下。第四结无明住地润无漏业受变易生。从世尊如是以下。出烦恼体相中之第四。明断除之义。又分为三。第一明二种住地业不同。可见。第二正明断除。佛地所断者。通言佛地一切功德。佛菩提智所断者。偏举断结空解。第三释。标疑。何以言唯佛地能断。二乘不断欤。释曰。二乘唯除四住地。亦无漏不尽。无漏不尽者。谓未尽证无漏也。不得自在力者。谓未尽证无漏。故不得自在力也。明既未证未自在。故不得断无明住地也。亦不作证无漏不尽者即是无明住地者。明由未断无明住地故应证不证也。应证者。无断可证也。一云。无漏不尽者。应无之漏不尽也应无之漏者。谓无明住地。故即下云无漏不尽者即是无明住地。而生此中释。作标疑为佛能断。正释以二乘不断。盖互通为释也。从世尊阿罗汉辟支以下。别会二乘果中之第五。历结前四重。上来四段但承上事即释。而不悉明其之相。故此更简而结也。即分为四。第一从初讫名向涅槃界。结上第一段夺四智及涅槃不满。第二从若知一切苦以下。结上第二段明究竟唯在于佛非是二乘。第三从世尊于此起烦恼以下。结上第四举二种烦恼以释第三二死兼除不除。第四从世尊不受后有智有二种以下。结上第三段举二种生死。以释第二究竟不究竟。本义云。从此下。结前第二唯如来究竟。二乘不究竟。就中分为四。第一结二乘不究竟。第二从若知一切苦以下。结如来究竟。第三从世尊若无明住地不断以下。释结二乘不究竟。第四从世尊于此起烦恼以下。释结如来究竟。若尔只结第一第二。不结第三第四而已。且已结更释。释结则无穷。此少不宜。故不须也。第一结上第一四智及涅槃不满。上直言不满故。今结七德不满。故夺也。七德不满者。一智慧不满。二断不足。从以不知见故以下是。三解脱未满。从以不断故以下是。四清净未圆。从名有余清净以下是。五功德未满。从名成就以下是。六智境不周。从以成就有余以下是。此前六结夺四智。七涅槃未极。从是名以下是。此结夺涅槃果。而所以第六事牒前第三四五事者。第二已牒第一。第三已牒第二。而第四不牒第三。第五不牒第四。所以此六中并牒也。从若知一切苦以下。结上第二。明究竟在佛非在二乘。就中即分为二。第一先结佛究竟。第二从世尊若无明住地以下。结二乘非究竟。上直言究竟唯在佛。故今结七德满足。故云究竟以对二乘七德不满。分文为八。一以初四一切作析别。明智境满足以对上第六智境不周。二以二无常明涅槃满足。以对上第七涅槃不满。无常坏。调分段生死有身坏命也。无常病。谓变易生死。虽无身坏命。犹有念念迁移义自病也。三以无覆护。无依。明依归德满足。此不对上。上无荫盖为无覆。傍无力授为无护。无依者。谓变易众生。无依亦轻于无覆护也。四举法身等以释涅槃满足。初举法身。亦不对上。次举波若以对上第一智慧不满。次举解脱以对上第三解脱不满。次举清净以对上第四清净不满。次举三点以结七德满足。此何以故通下三德为标。法无优劣者。本义云。诸佛法身无优劣也。波若解脱清净释等亦同此。而今释。是对小乘涅槃三过。昔日小乘有余无余二种涅槃。通有三过。一不俱。二不满。三不等。三德优劣故不等。三德不共故不俱。三德未究竟故不满。所以名少分。今日涅槃无此三过。皆是一等。故云常住涅槃界。是故涅槃一味等味。谓明解脱味者。一味谓波若。等味谓法身。言此涅槃通名三德也。涅槃无翻家义即明。涅槃含众义也。亦可。昔日涅槃不即三德常住。今日涅槃即三德常住。故云即是一味等味也。前结二乘不满。不明归依与法身。此结如来究竟不明断与功德。盖互举为明也。从世尊以下。第二结二乘不究竟。就中又分为四。第一正明二乘未断无明住地。故不得三味。所以不究竟也。第二从何以故以下。释不断无明住地不得一味。第三从是故无名住地以下。仍明无明住地为众惑之本。第四从如是过恒沙以下。结无明住地为众惑之本。第一可见。就第二释中即有二。第一明应断不断。第二明应得不得。应断者。谓别相无知。应得者。谓诸行及别相知见。应证者。谓无知之断。从是故以下。明无明住地为众惑之本。略举十二以明其相。积聚生一切修道断烦恼者。明修道应断者皆由无明住地为生。此一句总明。下十一句明映障诸境上烦恼皆从无明住地而生。彼者。彼无明住地能生心上烦恼。一云。彼者即谓彼心。从如是过恒沙以下。第四结无明住地为众惑之本。皆因无明住地者。恒沙本无。而因住地为生。故云皆因。恒沙亦有可生之义。即住地助发故云皆缘。从世尊于此起烦恼以下。

    第三结上第四举二种烦恼释第三二死兼除不除。所以在第三处为结者。上结二乘不究竟。以不断无明住地为结。故逐便遂结也。上第四举二种烦恼释二死兼除不除中。本有四。第一出烦恼体相。第二明格量力用。第三明润业不同。第四明断除。今但略不结第三润业不同。余三皆结。从初讫无始无明住地。结第一出烦恼体相。从世尊若复过于以下。结上第二格量力用。从如是一切以下。结上第四断除。于此起烦恼刹那心刹那相应。举四住地。世尊心不相应无始无明住地。举无明住地。上第二格量力用本有二。一四住地劣。二无明住地胜。今但结无明住地胜。即而四住地劣自去。上中即有法说比喻。今结中亦有法说比喻。可见。上直言无明住地力胜。故此明诸烦恼成坏皆以无明住地为本而结也。如是一切以下。结上第四断除。上直言佛地所断佛菩提智所断故。此明如来因果既满故能断而结。就中即有三。第一明因满故能断。第二从法王法主世以下。明果满故能断。第三从是故以下结。皆可见。一切烦恼谓根本通相烦恼。上烦恼谓支条别相烦恼。然置位为论。所作已辨。梵行已立。本在金刚以还。而今以照佛果法身为梵行智所作已辨。盖就通门为明。从世尊不受后有以下。第四结上第三举二种生死以释第二究竟下究竟。上直言如来二死兼除。二乘但除其一。故今简结如来既伏四魔。是故言二死皆除。二乘不能伏四魔。是故但除其一。本义云。从此以下。结收入一。就中即有二。第一先结如来二死兼除。第二从世尊阿罗汉以下。结二乘但除其一。就第一先结如来二死兼除中亦有二。第一正结如来既伏四魔。是故二死兼除。第二从得不思议以下。举万德证二死兼除。不受后有智有二种者。将欲结二死兼除不除。故先以此不受后有智为首。二种者。一如来不受后有智。二二乘不受后有智。降伏四魔者。天魔是恶缘。烦恼魔是恶因。阴魔死魔是恶果。明如来既伏此四魔故二死皆兼除。出一切世间者。谓分段变易二世间。为一切众生之所瞻仰者。明既伏四魔超出二世间。故为一切众生仰慕。然则二死兼除明也。从得不思议以下。第二举果上诸德以证二死兼除。明既有如是尊德。宁复未免二死。从世尊阿罗汉以下。第二结二乘但除其一。就中亦分为二。第一明二乘但除分段因谓已离生死。第二从世尊以下。亦明但因除分段自谓已得第一果。是故但除其一。度生死畏者。谓畏度分段生死也。次第得解脱乐者。明以次第断三界惑也。无惑理自可乐故解脱乐也。作是念者。明因此谓已离生死怖畏不受生死苦也。此即二种不受后智中。亦一种智。结云是故二乘但除其一。从世尊以下。第二明亦因此谓已得第一处。观察时者。谓照四谛时。一云。照四谛时。自能推理仰观第一应得处。从世尊彼先所得地以下。别会二乘果中之第六。结入一乘。本义云。此前料简佛出。非是一乘收结三乘以为一乘。就中即有四。第一明二乘在因时。自知未究竟。第二从何以故以下。释自知。第三从是故以下。正结入一乘。第四从得一乘者以下。仍明一乘所得果义彼者。彼二乘人。先者。谓得五方便。三果。四向。不愚于法者。不迷常住之理。不由于他者。不待他教第二释。何以自知。释曰。就实为论。理无三故也。是故三乘即是一乘。正结入一。第四明果义。因一既竟。宜明所得果相。故仍明之也。就中有二。第一直明所得菩提果。第二举菩提涅槃法身三德。明相即义。所以明此相即者。物闻得菩提便谓一乘只得菩提不得余德。故须此相即也。得究竟法身者。则究竟一乘。明由究竟因而得也。法身是法。如来是行者。其义似别。所以更举相明即也。随果再举因亦再明也。法身是万德之正体。一乘为法身之正因。所以偏举法身。以明因究竟也。从世尊如来无有限际时住以下。章中第二举一体三宝以成因一。言所感之果。既是一体。则因一可证。就中初开为二。第一从初讫是有限依。将欲明今日一体最极。故先明别体非是究竟。第二从若有众生以下。正明今日一体最极。就第一先明别体中。亦开为二。第一从初讫作无尽归依。先叹别体中一佛宝。何则虽复别体不如一体至极。但一佛宝即是一种。理无可下。所以先叹别体中一佛宝是归依之本也。第二从常住归依者以下。正明别体法僧二宝非究竟。昔日别体既是方便。今日别体正是实说。虽实不实皆不如今日一体最极。故云非究竟也。就第一先叹中即有五。一明是常住。二明是大悲。三劝说大悲。四劝说常住。五结。皆可见。后际谓众生尽作佛。而众生无尽作佛。则如来常住明矣。就第二正明法僧二宝非究竟中有四。第一先列。第二从此二归依以下。正明二依非究竟。第三从何以故以下。释二依非究竟。第四从是故以下。结非究竟。本义云。从初讫谓如来应等正觉也。明今日一体为归依之本。而今不须。梯橙三宝。即所说经教不别大小。皆为法宝。学教之人。亦不别大小。皆为僧宝。而今举胜兼劣故。唯称一乘教三乘人也。而昔日虽说大乘。未明一乘。以一乘为法宝。唯今此经也。说一乘道乃得法身。法身上更无说一乘法事。然则法宝之极。唯在法身。故云说一乘非究竟法宝也。释僧非究竟。可见。第四结亦可见。从若有众生以下。第二正明今日一体至极。就中有五。一明依今日一体法僧即是归依如来。二从何以故以下。释何故依法僧即归依如来。第三从何以故下。亦释何以是一体。第四引佛为证。第五从若如来以下。明昔日不说一乘之意。是二归依者。谓一体法僧二依为是。非此二归依者。别体二依非可为比也。是归依如来者。今日一体法僧即是如来故。又解言。因调伏发心归依法僧者。谓依别体法僧。是二归依非者。谓别体二依为非。上已非别体法僧非究竟。而此更举者。欲以非明是也。此二归依者。谓今日一体二依。是归依如来者。亦明一体故。所以知从此下明一体法僧者。上已结别体故也。归依第一义者是归依如来者。第一义谓三德四义。本义云。此二句偏明一体佛宝最胜。然若别体亦可。而一体何别最胜。此二归依第一义是究竟归依如来者。

    明依一体法僧及三德四义即是究竟归依如来也。本义云。从此二归依以下。结一体三归依同是究竟。第二释。何故依法僧即归依如来。曰。三依即是一体故。本义云。何故同是究竟。即一体故。第三释。何以是一体。以一乘而得故。是一体也。第四谁其如是说。引佛为证。然别体三宝。则其名体各异故。理自可别。但一体何以为别。释曰。常住法身为佛宝。此法身能为物轨则。自为法宝。又此法身则能与理和合。亦为僧宝。若辨归依。为其习解断惑。则别体可先。但不迷旨归。必一体为要。今胜鬘唯欲以旨归为本故。非昔梯橙唯欲今日一体也。第五明昔日不明一乘之意。理既如是。何故昔日犹明三耶。故云。此是如来随众生机方便而说。就实为论。即是一乘无有二乘。本义云。从若如来以下。明一体三宝中。遂结入一乘。第一义者。经云。说一乘是说第一义谛。说三乘是说世谛义也。从世尊声闻缘觉以下。正说中之第二。举八章以明乘境。言夫善不自生。必由境起。故有作无作二种圣谛。皆是一乘之境也。大意虽尔。好寻此下。外文则无异上明究竟不究竟。所以私怀亦可。举境证究竟。曰二种圣谛皆是修善之缘。而二乘但观一种圣谛。如来二皆已达。观境既尔。则所证未究竟明矣。就中开为二。第一前四章总明境界。第二后四章别明境界。总取有作无作二种圣谛。无所简除。皆为一乘境。故名为总。简除三谛。唯无作灭为极。故名为别。就第一总明境界中。有四章。一无边圣谛章。二如来藏章。三法身章。四空义隐覆章。就第一无边圣谛章开为五重。第一牒二乘所得即是有作四谛。第二从无有出世间以下。明上上非二乘分。第三从世尊金刚喻者以下。明第一义智亦非二乘分。第四从出尊圣义者以下。明圣义亦非二乘分。第五从圣谛者以下。明谛亦非二乘分。第一。初观圣谛者。谓始观有作四圣谛也。以一智者。言以一有作谛智也。断诸住地者。谓断四住惑。四断智。谓断。因智得惑断。故云断智。亦可。以四谛下结为四断智。功德作证者。谓无为功德。亦善知此四法义者。谓四谛义明得少分观也。从世尊以下。第二明上上非其分。无有出世间上上智者。昔明阿罗汉金刚心是学中之极。以为世间之上。罗汉果心名为上上。今既明二乘未满故。亦非上上也。四智渐至者。以智释非上上。明智体未满更有所至。及四缘渐至者。举境释非上上。更有无作四谛应至。言智境皆未竟。那得上上。无渐至法是出世间上上智者。举佛真上上。以证二乘非上上。佛智圆极无所更至。故云无渐至。从世尊以下。第三明第一义智非其分。就中有六句合为三双。第一双牒是非。明第一义智是佛非二乘。第二从世尊以无二圣谛智以下。双释是非。先释非。后释是。第三从世尊若坏一切以下。双结是非。先结是。后结非。皆可见。金刚为喻佛。断诸住地。谓四住地。从世尊圣义以下。明圣义明其分。即有二。第一直明非其分。第二举有量及少分为释。可见。从圣谛者以下。第五明谛非其分。即有二。第一直明非其分。第二明是如来谛。非谛者。苦集非其谛。亦非功德者。谓灭道非其谛。第二明是如来谛可见。谛是审实为义。故云是佛非二乘分。而无作谛亦复可然。但有作谛何非其分耶。虽复作谛亦不如如来深达。故云非其分。何者。所言二乘。观有作四谛。断三界惑。亦是方便。就实为论。观有作四谛。断三界惑。正在七地上。从圣谛者以下。第二如来藏章。为叹八圣谛甚深。上直明二种圣谛唯是如来非在二乘。而未明其甚深之所以。是故此举如来藏为叹二种圣谛。今日此八谛说于如来藏。藏既甚深则八圣谛岂得不深。故云二种圣谛唯在如来非是二乘。就中开为五重。第一直举如来藏叹八圣谛甚深。第二从若于无量以下。举如来藏与法身。劝信八圣谛。第三从如是难知难解以下。仍广明八圣谛名体相。第四从如是无作四圣谛以下。结无作圣谛唯在于佛。第五从世尊非坏法故名为苦灭以下。料简二灭谛。就第一举如来藏叹八圣谛甚深亦有三。第一直叹甚深。第二从何以故以下。释叹。第三从如来藏处以下。结叹。此说甚深如来之藏者。言于八谛说如来藏也。说圣谛义者。明此八谛依如来藏而说也。如来藏处甚深故说圣谛亦甚深者。无作灭谛即如来藏。所以甚深。两苦两集能隐此藏。二道一灭能显此藏。则其隐显之所以难明。故亦皆甚深。从若于无量以下。第二举如来藏及法身。劝信八谛。物闻圣谛甚深唯佛境界。便谓。然则若非如来都无应信。当复为谁而说此谛耶。所以举此如来藏及法身劝信。曰无作灭谛即如来藏。此藏显为法身。若能信此如来藏及法身。即能信此八谛。所以劝信之也。且闻如来藏既是甚深非识所量。即谓此如来藏已超惑累独自清净。故知非识境界。

    所以亦明此如来藏隐在烦恼之中非出惑累。若能无疑于隐义者。亦能无疑于显法身。若能信此隐显之义。即能信八谛。昔日不明理在惑中。又二圣谛中。唯明一种圣谛。皆是方便之说也。就中亦有二。第一明信藏即信法身。第二从于说如来藏以下。正明能信如来藏及法身即应信八谛。藏即既是隐。但就藏可难。所以传取显时法身为劝也。从如是难知以下。第三出八谛名体相。上来直称二种圣谛。但未显其名体相。故此故广明之。就中亦分为八。第一总唱二种圣谛。第二从何等为说二圣谛以下。列二圣谛名。第三释会有作有量。说作圣谛义者是说有量四圣谛。此二句是。第四从何以故以下。释所以名有作有量。第五从是故世尊以下。举二种生死及二种涅槃。释有二种圣谛。第六从说无作圣谛义者以下。释无作无量。第七从何以故以下。释所以名无作无量。第八从如是以下。总结二种圣谛。前三重可见。第四释名。疑云。何以名有作有量耶。释曰。非因他能知一切苦者。因他。谓二乘七地。言非此因他人能知三界内外一切苦集灭道也。故名其人有作有量。所以其所照谛亦名有作有量也。第五举二种生死涅槃为释。是故世尊有为生死无为生死者。境既从人必有有作无作之别。故生死亦从人则有有为生死无为生死也。二乘七地名有为人。分段生死是有为人所知。八地以上名无为人。变易生死是无为人所照。故云有为生死无为生死也。有为生死即是有量苦集。无为生死即是无量苦集。八地以上亦能照分段生死。但就七地未照变易生死故。因为别也。涅槃亦如是有余及无余者。境与生死皆从人得名。

    故涅槃亦从所证人即有有余无余二种也。二乘七地名有余人。有余人所证名有余涅槃。如来名无余人。无余人所证名无余涅槃。有余涅槃即兼有量灭道。无余涅槃即兼无量灭道。说无作圣谛义者是说无量四圣谛义者。第六释会无作无量。从何以故以下。释所以名无作无量。疑云。何以名无作无量耶。能以自力知一切者。明八地以上入法流水念念自知也。亦从人得名。故云无作无量也。但灭谛那得自知者。是谓仰信。非言现知也。从如是以下。第八总结。如是八谛如来说四谛者。八谛之中。昔日如来为二乘七地。但说有作四谛。又云。三界内外虽有八谛。如来合为四谛也。夫今此二种圣谛合有十名。三界内谛。有作有量有边有为有余。三界外谛。无作无量无边无为无余。凡此十名亦可。当体为称。而今此中只从人为称也。二乘七地称之五有。八地以上皆名五无。而二乘七地称五有者。皆因未竟。三界外事更有应作为称也。八地以上称五无者。亦皆因修习已极。更无新造为称。则可推也。八地以上亦皆照三界内事。但就七地不照三界外事为别也。当体称者。三界内集道二谛。自为因感苦灭二谛。苦灭二谛从作因生。故名有作。且此四谛亦未穷其源。故名有余有边有量。苦集道三谛当体自生灭。故名有为。一灭谛从有为因得故。亦从因为称。三界外谛集道二谛。虽有作义。但作用微不如界内之现。故受无作名。何则前念为因。后念为果。念念新易。难见作相。苦灭二谛亦从无作因为得。故亦得无作。本义云。苦灭二谛。当体不能作果。故名无作。然则三界内苦灭二谛。亦应无作。故不须也。四谛理尽。且穷其原。故言无量无余无边。一灭谛体非生灭。故言无为。三谛皆从灭谛为称也。从如是无作四圣谛以下。章中第四结八圣谛唯佛究竟。八谛名体既竟。宜明穷此理者。故更结如来究竟此理也。就中即有四。第一明唯佛究竟。第二从非阿罗汉以下。明非二乘究竟。第三从何以故以下。释二乘非究竟。第四从何以故以下。释唯佛究竟。非下中上者。下谓声闻。中谓缘觉。上谓七地。明非此三种人得究竟涅槃也。又云。上谓佛。非三种人皆得。唯佛一得也。第四释佛究竟。疑云。何以唯佛究竟耶。知一切未来苦者。苦佛已过。但约二乘未知未来苦为言。故云不究竟如也。亦可。知一切众生未来苦。断一切烦恼。谓根本。上烦恼。谓枝条。集以业烦恼为体。故云所摄受集。灭一切意生身阴一切苦灭作证者。谓灭谛通三界内外。故言一切。但道不显。又云。所摄受。明无漏业为烦恼所摄受也。一切集者。总收前业烦恼为集。灭一切意生身阴者。谓灭谛。一切苦灭作证者。疑道谛。一云。所摄受。谓四住地也。从世尊以下。章中第五料简二灭。余六谛虽有深浅之殊。同是有法。理自可别。但二灭谛难别其相。所以料简曰。昔灭是无。今灭妙有。灭名虽同所指各异。就中即有二。第一明昔灭非真。第二从言苦灭以下。明今灭是有。非坏法者。谓断烦恼。明非以烦恼灭为真灭。名无始无作无起者明无生。无尽离尽常住者。明无灭。此明非三世法。自性清净离一切烦恼藏者。虽非坏灭自然离于烦恼明此无始有二种解。一云。此灭谛是本有。故言无始。二云。就果论。果非三世法。故云无始。从世尊过于恒沙以下。章中第三名法身章。此章来意者。物闻上第二如来藏章劝信八圣谛。云若能信如来藏即能信法身。信此二者亦能信八圣谛。更谓此如来藏与法身必是异体。故云信藏即能信法身。若是一体岂复重举。所以今明隐为如来藏。显为法身。隐显虽殊。即是一体。更无异体地。就中又分为三。第一明如来藏与法身即是一体。第二举智证一体。第三明如来藏非二乘境界也。过于恒沙不离不脱不异不思议佛法成就说如来法身者。举如来藏即法身。过于恒沙者。明烦恼过恒沙也。如是如来法身不离烦恼名如来藏者。举法身即如来藏。如来藏智是如来空智者。第二举智证一体。明智即是一。境何有二。未离烦恼故藏为不空。已离烦恼故法身为空。所以照藏为如来藏智。照法身为如来空智。照藏照法身智。即终是一体智。智即是一。所照之境那得异体第三明如来藏非二乘境界。明此如来藏理深玄微非二乘所识也。亦昔日不为说故。本所不见不得。本义云。如来藏章。法身章。更无别文但附明。已显不假别出。又云。从过于恒沙以下。入第九空义隐覆章。此是明境之真实而昔以空义隐覆而不显也。从世尊有二种如来藏空智以下。总明境中第四。名空义隐覆章。此章来意者。物闻上第三法身章云隐为如来藏。显为法身。即是一体。又举智证一体。便生疑。理既如是。昔日何意不说。或此智昔未。方今乃得故尔耶。故释曰。照真实智。本来常有。但昔日非其时。故不说。以苦空无常等为隐覆而不显也。就中有二。第一正明智则本来常有。第二从此二空智以下。明非时故不用。就第一直明智有三。第一直明智有。第二举三若就空境明智有。第三举四不空就不空境明智有。有二种如来藏空智者。谓如来藏智法身智也。直云二种如来藏智亦足。何故称空智者。境有空不空。智即只是一空智。故言空智举有。从此二空智以下。第二明非时故故不用。就中有三。第一假设举愚抑二乘。第二正明非时故不用。第三从一切苦灭以下。明唯佛得证。此二空智诸大声闻能信如来者。假设举愚抑二乘。此二智非其闻分。一云。诸大声闻者。圣共位中诸菩萨也。四不颠倒则如常释。是故以下结。言有此所以故不说。是故二乘昔不见不闻也。从一切苦灭以下。第三明唯佛得证。而此文来意难明。盖言如来无四倒。修一切灭苦道者。是说已修。非言今修。从世尊此四圣谛以下。明乘境中第二。举四章别明境界。上四章虽复明境每言但直非二乘分。未明其可依之极。所以从此下。明八谛之中简除七谛。无作四谛中唯一灭谛为依之极。故云别明境界。四章者。一一谛章。二一依章。三如来藏章。四自性清净章。第一一谛章者。将明为依之极故。简除有作无作中三谛。但取一灭为极也。就中初开为三。第一料简八谛。唯一灭为极第二从此灭谛过一切众生以下。叹一灭谛甚深。第三从或有众生以下。劝信一灭谛。就第一料简中即有二。第一立两章门。三是无常一是常。三是无常者。谓两苦两集两道。一是常者。谓无作一灭谛。有作灭谛既是无为。无所可除。即是断无不可为取。所以不用。以不为数也。然上举二种涅槃为释有作无作。既云二乘七地名有余人。有余人所证名有余涅槃。有余涅槃即兼有量灭道。如来名无余人。无余人所证名无余涅槃。无余涅槃即兼无量灭道。今此但取一灭亦除道谛。此二相违。何故然耶。释曰。道有二种。一因道。二果道。上就果道为谈故。无余涅槃即兼无量灭道。此就因道为明故。简除道谛唯取一灭谛为极也。第二从何以故以下。释二章门。先释无常章门。后释常章门。释无常门中亦有二。第一正释。第二结。就释常章门亦有释结。从是故以下结皆可见。从是灭谛以下。第二叹一灭谛甚深。就中又开为三。第一直明凡夫二乘并非所望。从凡夫识者以下。料简二人虽同不见而不见不同。第三从边见以下。广释凡夫二见。二乘清净之相。生盲都不见众色像。故譬凡夫。七日婴儿能见余物。但不能见日轮。故譬二乘。第二不同可见。就第三广释中即有二。先释凡夫识。后释二乘智。就释凡夫识中亦有二。先释二见。后释颠倒。释二见中亦有五。一直出二见。我见妄想者。妄计即离二我。即故生断。离故生常。第二列二见之名。所谓常见断见是。第三从见诸行无常以下。举生死涅槃释二见。二见者。计生死神明都断。计生死有涅槃。第四从于身诸根以下。举色心二法释二见。二见。色坏生断。计心不断生常。第五从此妄想见以下。明二见失于中道。彼义谓中道义。过与不及。则二见皆通有。从颠倒众生以下。释颠倒可见。从一切阿罗汉以下。释二乘智。□□亦可见。从或有众生以下。章中第三劝信一灭谛。就中亦有三。第一明从佛语为正见。第二从何以故以下。释何以起此四想为正见耶。第三从于佛法身以下。结劝。波罗蜜因果有二。此中所明皆是果彼岸。口生谓因教而生。正法生谓藉理而生。法化生谓藉教会理化凡为圣。余财者七财。佛已先得。故今随后得故云余财也。从世尊净智者以下。别明境中第二。名一依章。正明此一灭谛为众可依之极。就中开为四第一欲明今日一灭谛为依之极。故先明二乘智非其境界。第二释非其境界。第三从为彼故以下。明昔依为非。第四从世尊一依者以下。正明今日一依为依之极。况四依智者。是谓五方便中依四谛生智者也。一云。佛为五方便人说四依道。故云四依智也。第二释。标疑云。何以言非其境界耶。释曰。三乘初业于彼义但当觉当得。非现觉得故。一云。疑云。何以相违与上一乘章云三乘初业不愚于法耶。故释同。上言不愚于法者。是谓当觉当得。非是已得已觉之谓也。第三明昔依为非。为彼故世尊说四依者。明昔日正为二乘故说此有作四谛。此四依是世间法者。明非极依也。第四正明今日一依为依之极。一切依上者。通言三界内外八圣谛中。此一灭谛为上也。出世间上上者。只就无作四谛。唯此一灭谛为极也。第一义依所谓灭谛者。更出其体。一云。一切依上者。只就有作四谛为上也。从世尊生死者以下。别明境中。第三名颠倒真实章。此章来意者。前一依章明今日无作一灭一切依上。出世上上为依之极物闻便谓然即出惑之后方为物依非言在惑为依。所以今释。无作一灭即如来藏。生死神明依如来藏相续不灭。非但出惑方为物依。从在惑中已为依也。就中又开为八。第一直明生死依如来藏。第二明藉理而说名为善说。第三从生死生死者以下。明生死二法能藏如来藏。第四从世间言说故以下。料简生死与如来藏异。第五从是故以下。结生死依如来藏。第六从世尊不离不脱以下。明众生依藏得建立。若无藏理无有厌苦求乐。第七从世尊如来藏者以下。明如来藏非三世法。第八亦从如来藏者以下。明如来藏异于横计。今第一。世尊生死者依如来藏者。生死即是颠倒。如来藏即是真实。今明一切众生皆有真实之性。若无此性则一化便尽与草木不殊。由有此性故相续不断。终得大明。故云生死依如来藏。此中如来藏若以理为正因。皆以理为如来藏。若以神明为正因。皆以当果事为如来藏。本际不可知者。夫生死非无终始。但逐藏为论。故本际不可知也。何则此藏非三世法。以非三世为生死依。必从何时。即不可知。又云。生死非无终始。但终始难测也。本际谓众生之原。第二藉理而说。名为善说。可见从生死生死者以下。第三明生死能藏如来藏。就中亦有二。第一先释生死义。第二正明生死二法能藏如来藏。重言生死者。欲释生死二义故。上为生。下为死。重举之也。一云。上牒前语。下向下为释。诸受根没者。诸根皆有通相领缘。谓之为没。次第不受根没者。不能通相领缘之根。次第而起也。第二正明能藏如来藏。言此藏理非自欲藏。俱以生死二法为藏也。从世间言说故以下。第四明生死与藏异。若得为生死藏。即与生死混然为一。故明生死与藏异也。先明生死。后明藏义。从是故以下。第五结生死依如来藏。从不离不脱以下。第六明众生必依藏得建立。若无此藏无有厌苦求乐。就中自有三。第一直明依藏得建。第二从若无以下。明无藏不得建。第三从何以故以下。释不得建。四不皆明未出惑也。又云。藏体真实不可离断脱。与理不异也。从世尊如来藏者以下。第七明藏非三世法。无前际者。谓未来。不起者。谓现在。不灭者。谓过去。从如来藏者以下。第八明藏异于横计也。从世尊如来藏者是法界藏以下。别明境中第四。名自性清净章。此章来意者。

    物闻上第三如来藏章云此如来藏在惑之中曰已为物依非但出惑方为物依即生疑。若尔此如来藏必为生死被染。何尊为依。若言不染。既是隔别。奈得相依。所以今释。此如来藏自性清净。虽在惑中。不为生死所染。但隐覆而已。就中初开为二。第一胜鬘自说。第二如来述成。就第一胜鬘自说中又开为四。第一将明染不染先会五种藏。第二从此自性清净以下。明染不染难定。第三从何以故以下。举世近事难定。为况远理。第四从唯佛世尊以下。推明于佛。第一先会五种藏。一如来藏。蕴在惑内故名藏。亦含当果故名藏。二法界藏。谓佛果含照法界。又云。是常住法性。三法身藏。谓法身含万德故名藏。四出世间上上藏。五自性清净藏。前一后一就隐时为称。中三就显时为称。隐显虽殊即是一体。从此自性清净以下。第二明染下染难定。容尘烦恼。谓四住烦恼。上烦恼。谓恒沙上烦恼。

    言此如来藏为此烦恼被染不染难可定知。何则既是自性清净。何得言染。犹在惑中那得不染。故云不思议如来境界也。从何以故以下。第三举世近事难定为况远理。就中即有二。第一明实法道中无染。第二明相续道中有染。疑云。何以难知耶。刹那善心非烦恼所染者。实法道中善心前灭。烦恼后生。既不相及。安得有染。刹那不善心亦非烦恼所染者。不善心起即是烦恼。有何烦恼更来相染耶。烦恼不触心心不触烦恼者。触犹及也。烦恼自灭不及后心。心亦不触烦恼。既不相及。竟有何染。第二明相续道中有染。然有烦恼有烦恼染心者。相续道中假名有染。言以前善心不灭转为后恶。恶有染前之义。言世间近事染与不染如是难定。况乎佛性深理。岂可定尔。从自性清净以下。第四推明于佛可见。从胜鬘夫人以下。章中第二如来述成。就中有二。第一直述其上所说即然难可定也。第二从如是二法以下。出能信此难定理人。自性清净心而有染污难可了知者。言藏为烦恼被染难可了知也。有二法难可了知者。二法谓藏理世事也。谓自性清净心难可了知者言藏理染不染难可知也。彼心为烦恼所染亦难了知者。谓世事染不染难可知也。然胜鬘自难定说故。推明于佛。而佛亦更述其语而已者有二意。一事中作论亦似染。二理中作谈亦不染。所以更述其语而已也。从如是二法以下。第二出能信难定人。上胜鬘既言难定。此如来亦言难定。即为信无据。所以举能信人劝信莫疑也。就中有三。第一总明深解者能信诸凡难信。第二从若我弟子以下。正出能信人。即是信顺二忍菩萨。第三从此五种巧便以下。结有能信。就第二正出中即有二。第一直出二忍章门。第二从随顺法智者以下。释顺忍。若我弟子随信信增上者。信信忍章门。信增上者。谓登住之信。信中之上也。依明信已随顺法智而得究竟者。顺忍章门。而疑只是顺忍章门。随信信增上者。只是举顺本也。第二释。唯释顺忍。一观观察施设根者。谓五根假施设。意解者。谓六识。境界者。谓六尘。此是十八界观。二观观察业报者。谓因果二观。三观观察阿罗汉眠者。谓无明住地惑观。四观观察心自在乐禅乐者谓智禅二观。智慧照境住放为乐。五观观三乘神通力观。从此五种以下。第三结有能信。入大乘道因者。明大乘道为佛作因。又云。八地以上是大乘道。信顺二忍是大乘因。信如来者有如是大利益不谤深义者。言此人前能信佛语故。得如是五种观之利益。所以因此五观之力。今亦能信此难定之理也。从尔时胜鬘以下。正体中之第三。举真子一章明御乘人。乘体乘境已竟。故此举真子一章明三忍菩萨受此乘而行也。本义云。从若我弟子以下。入真子章。就中有二。第一如来但举信顺二忍故。名为略明真子。从此下。胜鬘备举三忍。故名为广明真子。而如来欲以此经推功于胜鬘故。但略明信顺二忍。合为胜鬘真子章也。随欲可用。就中初开为三。第一胜鬘请说。第二如来命说。第三从白言以下。正说。更有余大利益者。上已明乘体及境。而未明行乘人。故言更有余大利益。亦可。上如来举能信染不染人利益。故仍言更有余通行此经人利益。就第三正说中开为五。第一总唱三种人。第二从何等为三以下。别列三种人。三种人。若为别。第三从除此诸善男子以下。明调伏恶人。言胜鬘自能以如王力及天龙力而调伏之也。第四从尔时胜鬘以下。明说竟致敬。第五明佛述叹。即是有二。第一叹其调伏恶人。第二从汝已亲近以下。叹说非适今。此义者。通举体境及行乘人诸义也。从尔时世尊放胜光明以下。经中第三流通说。又开为三。第一明如来将欲流通此经还于舍卫国。第二从尔时世尊八祇洹林以下。正明流通。第三从时天帝释白佛言以下。列十六名结成题目。就第一还舍卫中亦有二。第一直唱还。第二从胜鬘以下。明奉送。亦可。身出城而送。亦可。但心送而已。还入城亦然。就第二正明流通。又分为四。第一明将欲附嘱先集众。第二从向天帝释以下。为众复广说此经。第三从说已告帝释以下。附帝释流通天上。第四从复告阿难以下。附阿难流通人间。帝释是佛檀越。常为请法之主。阿难是佛亲侍。兼复多闻。所以附属此二人也。就第三列十六名结成题目即有七。第一明帝释请经名。第二从佛告帝释以下。如来叹经功德。第三从憍尸迦以下。许说戒听。第四从时天帝释以下。奉旨。第五从佛言此经以下。正列十六名结成题目。然此经既以上十四章为正体。则名亦应有十四。而今列中倍二合有十六名。一名胜鬘师子吼。如是受持。二名复次憍尸迦。此经所说。断一切疑决定了义入一乘道。而此二名更无别体。前一名但是通以人名标其所说一教。后一名亦总取其所说理为目此经。然此十四章即其名体各异。不可以题卷首。所以举此二名以为首题也。经题云胜鬘师子吼。此举第十五名。一乘大方便方广。举第十六名。第六从憍尸迦今以此说以下。重劝流通。第七从帝释白佛言以下。奉旨而受行也。

    胜鬘经义疏卷一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