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维摩经义疏最新章节!

    上宫皇御制

    第八命优波离。此人十弟子中持律第一。就中亦命辞。辞中三重亦如前。就第二释辞中。亦开为五。第一出致呵之由。第二从时维摩诘以下。正出呵事。第三从于是二比丘以下。二比丘赞叹净名。第四从我答言以下。优波离述叹。第五从此比丘以下。二比丘得益。就第一致呵之由亦有三。第一叙比丘犯律内怀之相。有二比丘犯律行诚以为耻不敢问佛是。第二正问。第三优波离依律而答。所犯者。若是初篇。不得悔过。故知是属第二篇。然犯律既是恶中之极。不别上下。皆应为惭。所以唯耻如来而不耻优波离者。即有二意。一佛则本师亦是受戒之主故。惭愧极深。优波离则非本师亦非受戒之主。惭愧犹可。二者如来既灭三毒永无余习。都无违犯亦无误犯。故惭愧亦深。优波离犹有余习亦有误犯。则与己气类相似。故惭愧亦可也。有此二意故。唯耻如来而问优波离也。从来问我言以下。第二正问。问意者略有三。一者问疑。不知己犯定属何篇。欲闻轻重之相。二者愿教悔过方法。悔凡有四。一悔弃本心。二悔违佛意语。三悔在乱心。四悔当来苦果。三者愿或因悔过得免咎耶。我即为其如法解说者。第三明优波离依律而答。明所犯应属第二篇。二十人中悔过。若能如是。罪可得免。皆答己所求三事也。然所以净名致呵者。则应以无相作答。而还以有相答。故致此呵。就第二正出呵事中亦有三。第一正呵。第二从所以者何以不释呵。第二从其知此者以下结呵。无重增此二比丘罪者。明此二比丘等犯律定执实罪。故来问汝。汝亦存相为说罪报。则其执心弥坚。亦可增新罪。故言无重增也。当直除灭勿扰其心者。明当应为说无相遣其所执旧罪。勿为说有相令其扰乱也。就第二释中亦有二。第一先明罪体空。第二从优波离颠倒是垢以下。明诸法空为证罪空。就第一罪体空中亦有三。第一直明罪体空。第二从如佛所说以下。明罪本心空。第三从如优波离以下。举问答明罪本心空。彼罪性不在内者。身与六根为内。则是罪因。不在外者。境与六尘为外。则是罪缘。明真谛中罪体即空无可见。故云不在因缘内外也。不在中间者。作罪诸具及与作罪心六识为中间。释文同上。从如佛所说以下。第二明罪本心空。明罪福之起必以心为本。言能生心既空。则所生罪体空明矣。就中亦有三。第一将欲明心空故。先明心为众生及净垢之本。如佛所说心垢故众生垢心净故众生净是也。第二正明心空。心亦不在内者。不在六根。不在外者。不在六尘。不在中间者。不在六识。从如其心然以下。第三通结以心空类万法皆空。如其心然罪垢亦然者。本心既空。末罪自空。诸法亦然不出于如者。非但心罪是空。一切诸法亦皆空不出于如。从如优波离以下。第三据问答证成上二重。就中即有三第一问。如优波离以心相得解脱时宁有垢不。心相得解脱有二种解。一云。只汝观心得解脱时。所观心宁有垢不。第二答。我言不也者。心体即空。空中何所垢。故言不也。二肇法师云。得解脱时。谓其初成罗汉得第一解脱。尔时心冥逐。义无复心相。故答不也。第三一切众生心相无垢亦复如是者。正类之令解一切众生心皆空也。从唯优波离颠倒是垢以下。释呵中之第二。明诸法空为证罪空。就中亦开为二。第一先明清秽。上明心为清垢之本。未辨其相。物谓何其言清。何其言垢。所以此明三倒是垢。无三倒是清也。第二从优波离一切法以下。正明诸法空为证罪空。就第一辨清垢中。则有三句。妄想是垢无妄想是清者。明想倒。颠倒是垢无颠倒是净者。明心倒。取我是垢不取我是清者。见倒。一往倒是垢。无三倒是清。而就理为论。则无倒不倒可辨。故云罪空也。从优波离以下。第二正明诸法空为证罪空。言诸法皆然。故罪亦空也。呵即有二意。其知此者是名奉律者。言若能解罪与心一切皆空者。可称持律第一自行足也。其知此者是名善解者。若能如是除人罪者。乃名善解法义化他行足。从于是二比丘以下。释中第三明二比丘赞叹净名。从我答言以下。第四优波离述叹。从是时二比丘以下。第五明因呵得益。即有二。第一直明得益。疑悔即除发无上心是。第二明发愿。令一切众生皆得是辩是也。故我不任诣彼问疾。辞中第三结不堪。第九命罗睺罗。此人十弟子中持戒第一。就中亦有命辞。辞中三重亦如前。就第二释辞中。亦开为三。第一出致呵之由。第二从维摩诘以下。正出呵事。第三从于是维摩诘以下。净名劝诸长者出家。就第一致呵之由中亦有二。第一明长者问罗睺罗出家利相。第二罗睺罗答。我即为说出家功德之利者。明得四沙门果涅槃功德道品等利也。一云。道品为功德。无余果为利。明始修道品功德。终得无余果之利也。又云。功德者二种涅槃体。利者其因。然所以净名致呵者。长者根机宜闻无相大乘出家。而罗睺罗乖其机感。为说有相小乘出家功德之利。所以净名致此呵也。就第二正出呵事中自有三。第一总举无相大乘二种出家。直呵己有相小乘出家也。第二从所以者何以下。释呵。第三从若能如是以下。总结呵。不应说出家功德之利者。

    明不应违机为说有相小乘出家功德之利也。就第二释呵中自有二。第一举无相出家呵己有相出家。第二从罗睺罗出家者以下。举大乘出家呵己小乘出家。标疑云。所以不应说出家功德之利者何。无利无功德是为出家者。明无相出家即然也。而为说有相出家故非也。此明举是显非。有为法者可说有利有功德者。明有相出家即应然也。此明举非显是。夫出家者为无为法无为法中无利无功德者。于无相中发心出家则然也。从罗睺罗出家者以下。第二举大乘出家呵已小乘出家。就中亦有二。第一据自行明大乘出家义。第二从降伏众魔以下。据外化明大乘出家义。罗睺罗出家者无彼无此亦无中间者。彼者涅槃。此者生死。彼此既有。则义自应有中间。故云中间。明大乘出家也。就自行为论。亦即无相大乘出家乃名真出家。今前机应闻如是即无相大乘出家。汝为说即有相小乘出家者即非也。离六十二见处于涅槃者。明大乘出家建意亦然也。智者所受圣所行者。即明此上二句即是众圣所受行处也。从降伏众魔以下。第二据外化明大乘出家义。就中亦有二。第一明降魔。第二从摧诸外道以下。明制外道。就第一降魔中亦有二。第一直明降魔。今降伏魔怨。此句是明大乘出家建意必欲降令入佛道也。肇法师云。正道既受邪径自塞。经云一人出家魔宫皆动。斯之谓也。从度五道以下六句。因释疑仍显魔所益。明物闻伏魔。则疑故欲逼扰故然。所以释曰。非故欲逼。只欲令得善也。度五道净五眼。此二句是果。得五力立五根。此二句是因。此四句正明魔所得益。不恼于彼离众过恶者。正释疑。明非故欲伏。只欲离恶故也。亦可。六句通明所益释疑。一云。从度五道以下六句。释所以能得降众魔者。只以智断具故也。六句分为二。初四句明智。后二句明断。度五道者明下化苍生。净五眼者明上求佛道。立五根者因。明始登信首永无退转。得五力者果。明五根增长绰有余势故言力。后二句明断。不恼于彼者。言于他上不起瞋。离众过恶者。除自结。从摧诸外道以下。第二明摧外道。就中亦有二。第一直明摧外道。明大乘出家建意只欲制诸外道回邪归正也。肇法师云。日月不期去闇而闇自除。出家不期摧外道而外道自消也。从超越假名以下。亦释疑仍显外道所得。明只欲令离恶得善故摧。非故欲恼也。超越假名者。明欲令识假实二空使不存相。出淤泥者。亦欲令出五阴淤泥。无系著者。亦欲令不存著于五阴。无我所者。亦欲令不存我所。无所受者。亦欲令不受六尘。此五句正明外道所得。无扰乱者。外无欲恼。内怀喜者。内无嫉妒。护彼意者。只欲回邪意入正。随禅定离众过恶者。亦欲令得善离恶也。此五句正释疑。明只欲令得善离恶故摧。非故欲恼摧也。亦可。十句通明释疑所益。一云。从超假名以下七句。释所以能得摧外道。只以智断两具故能摧也。七句分为二。初六句明断。第七句内怀喜明智。护彼意随禅定离众恶者。通结上智断两德若能如是是真出家者。明大乘出家中之第三。通结自行外化能具于大乘出家者乃名真出家也。从于是维摩诘以下。释辞中之第三。明净名劝诸长者出家。就中亦有四。第一直劝身出家。第二明诸长者辞以父母。第三净名劝心出家。第四明诸长者随教发心出家。可见。故我不任诣彼问疾者。辞中第三结不堪。第十命阿难。此人十弟子中总持第一。就中亦有命辞。辞中三重亦如前。就第二释辞中亦有四。第一出致呵之由。第二从维摩诃以下。正出呵事。第三从时我世尊以下。出己被呵内怀之相。第四从即闻空中以下。空中出声和谐两家也。就第一致呵之由中亦有三。第一明乞乳。第二净名问。第三阿难答。即可见。如余经云。佛知波罗门当堕无泽地狱故。将欲得济度。故现有风病令阿难乞乳。亦为示末世诸病比丘乞药方法也。净名所以呵者。乳光经云。七圣共度一人。一佛。二阿难乞乳。三净名呵。四母牛说偈。五犊子说偈。六空中声。七化人构乳也。而就事为论。净名呵意有四。一明法身不须乳。二迹受非实。三令外道生谤。四令诸弟子怀愧也所以。就第二正呵中亦有三。第一直明法身无病。第二从阿难转轮圣王以下。释无病之所以。第三从阿难当知以下。劝识法身义。一云。亦为三。一就理正呵。二举世无疾为况。三还就理为结呵。又云。文中即有五唱阿难。故自为五重。然大意皆同。随欲可用。止止阿难者。一言已吐四过并成。违理大甚故重言止止也。如来之身金刚之体者。言法身不可俎坏。诸恶已断者。明断德具。众善普会者。智德具。当有何疾者内无患。当有何恼者。外无迦。一云。诸恶已断者。明无苦因。众善普会者。有乐因。当有何疾者。无苦果。当有何恼者。有乐果。默往阿难勿谤如来者。言默往取乳。莫言如来有疾也。一云。往之言去。可默去也。莫使异人闻此粗言者。言勿令闻外道。从阿难转轮圣王以下。正出呵事中第二释法身无疾之所以。亦云。举世无疾为况。即可见。从当知阿难以下。正出呵事中第三劝识法身义。或云。还就理结呵。思者业。欲者烦恼。此二句直明法身非有业烦恼。佛为世尊过于三界者。离三界因果。一云。过三界枝条因果也。佛身无漏诸漏已尽者。明断因尽。亦云根本相灭。佛身无为不堕众数者离有为果报。此二句正释法身。如是之身当有何病者。结法身无疾。然此中诸文皆以已断众恶为宗。又云。金刚不坏。若是众恶已断金刚不坏。则是常住明矣。上方便品云。若非正在方丈内说。序与流通明常住亦无可慊。诺矣。从时我世尊以下。释辞中第三明被呵内怀之相。从即闻空中以下。第四明空中出声和谐两家。如居士言者。述净名妙本无病。但为佛出五浊恶世现行斯法度脱众生者。述阿难应中亦非无现疾乞乳。行矣阿难取乳勿惭者。应中无失故勿惭也。一云。从行矣以下。述阿难应中非无疾。此上皆述净名妙本无疾。从世尊以下。辞中第三结不堪。从如是五百以下。弟子品中第二总结不堪也。

    菩萨品第四。此是显德中之第二命菩萨问疾。故因为品目也。就中开为二。第一别命四人。第二总结八千人皆不堪。第一命弥勒菩萨。就中亦有命辞。辞中三重亦如前。就第二释辞中。亦开为三。第一出致呵之由。第二从时维摩诘以下。正出呵事。第三从说是法时以下。因呵时众得益。致呵之由者。弥勒既是补处菩萨。昔为兜率诸天说八地以上三不退地之行。一云。八地名不退。七地以下为八地作因故称行。今为说七地行故云不退地之行。然所以净名致呵者。今弥勒凡有四执。一存己有胜行。二存受记。三存菩提果。四存灭度涅槃。前二是因执。后二是果执。今诸天机应闻无相空行。而今以此四存为说。故则说与机差。所以净名致此呵也。就第二正明被呵中。初开为二。第一从初讫不可以身心得。遣其所执四事。第二从寂灭是菩提以下。广明菩提之相。就第一遣四事中。亦开为三。第一一往举生明无受记。第二从若弥勒得受记者以下。以次第遣其所执四事。第三从弥勒当令此诸天子以下。结劝舍着。亦可。遣其能封心。就第一一往举生明无受记中。亦开为三。第一就有明生无定故无受记。亦可。就无常门明无受记。第二从若以无生以下。就空明生空故无受记。第三从为从如生以下。就空有合门明生空故无受记就第一就有明无受记中。开为三。第一直举三世总难。第二从过去耶以下有三句。别举三世作定难。第三从若过去生以下。还举三世无定作释难。解生略有二种。一云。没此后一生天宫即成佛。二云。从天宫没一生坏佉王家乃成佛。第二定难可见。但就第三举三世无定释难证。若过去生。过去生已灭故可无受记。若未来生。未来生未至故可无受记。若现在生。现在生则念念迁灭不住故亦可无受记。即引佛诚言为证。即时亦生亦老亦灭者。明暂无停住。然所以但现在引佛诚言为证者。过去未来但义未实。故则一言可信。但现在今有故。但以一言难去。所以引佛言为证。从若以无生以下。第二就空明无受记。若以无生得受记者者。提章门。无生即是正位者。会无生。即真如正位也。于正位中亦无受记亦无得菩提者。正明无受记。言空正位中无始受记终得菩提果也。云何弥勒受一生记乎者。结生空故无受记。从为从如生以下。第三就空有合门明生空故无受记。上来但就空有别门明生空故无受记。物谓空有合时若可得耶。故此明空有合时亦不可得。就中亦有三。第一立定难。第二从若以如生以下。举理释难。第三从一切众生皆如也以下。举四如结难。为从如生得受记耶者。如是空之异名。生是有之别目。言汝计如与生合为得受记耶。为从如灭得受记耶者。灭亦有之别名。或计如与灭合为得受记耶。一云。弥勒计得如理生智灭烦恼。故将欲合定故云。计以如理生智得受记耶。如理生智灭烦恼而得受记耶。从若以如生以下。第二举理释难。若以如生得受记者如无有生者。明如本无生。如与谁合而得受记也。一云。若以如理生智为得受记者。如中无智可生。若以如灭得受记者如无有灭者。明如本无灭。如与谁合而得受记。一云。若以如理生智灭烦恼为受记者。如中无烦恼可灭也。从一切众生皆如也以下。第三举四如结难。有四句分为二双。一切众生一切法亦如也。此二句我与我所相对明空无异。亦云有情无情相对。众贤圣皆如也至于弥勒亦如也。此二句自他相对明无异。亦云宾主相对。明今此四处皆空无异者。无异空中岂得为诸天子说一生当得菩提记乎。私译少异。就第一先明生空故无受记中。只开为二。第一就有明无受记。第二就空明无受记。就有明无受记。有如前释。但就空门明无受记中开为二。第一直就空门明无受记。第二从为从如生以下。还就空门遣其没此生彼之计。灭之言没。言空中本无没此生彼也。从若弥勒以下。遣其所执四事中之第二。正以次第遣其所存四事。遣四事故自有四。第一遣其受记。若弥勒得受记者一切众生亦应受记者。并决。从所以者何以下。释并。明弥勒与众生性空无二故。记不记亦等也。第二遣菩提。若弥勒得菩提者一切众生皆亦应得者。亦并决。一切众生即菩提相者。释并。众生即菩提相。有四种解。一云。菩提即是佛无上智。言真谛中弥勒空众生空。一相为二无得不得。故云若弥勒得菩提一切众生亦得。二云。今言菩提即是真谛。弥勒众生皆即真谛。故云一切众生亦得。三云。众生性空即智无相空。故云一切众生亦得。四云。一切众生皆有菩提智理。故云一切众生亦得。若弥勒得灭度一切众生亦灭度者。亦有四种解。一云。如上空无二故。得亦同得。不得亦同。众生性空本来自空。无复更灭应得涅槃。故云无复更灭。二云。众生性空即涅槃空。非方更灭而即。故云无复更灭即涅槃相。三云。即以众生性空为涅槃。故云即涅槃相无复更灭。四云。众生本有灭理。故云即涅槃相非复更灭而即。从是故以下。第四遣其胜行。无以此法诱诸天子者。此法谓其所存三不退地之胜行法也。实无发菩提心者亦无退者者。发心者谓弥勒。亦无退者谓余人未发心之类也。一云。发心者谓住下初发心也。无退者谓八地以上三不退也。或云。无以此法诱诸天子者。总结无以上所存三事为诱诸天子也。从实无发心者以下。正遣所存胜行也。从弥勒当令此诸天子以下。遣其所执四事中。第三结劝舍着。或云。此上遣其所执四事。从此以下遣其封心。就中亦有二。第一直劝舍着。第二从所以者何以下。释劝舍着。明菩提非色故不可以身得。非心故不可以心得也。一云。菩提空故...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