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维摩经义疏最新章节!

    上宫皇御制

    弟子品第三明如来闻净名有疾。遣五百弟子问疾。故因为品目也。此品及菩萨品。别序中之第三显德序也。何则如来三达适然万机同照。岂其不知为遣问疾。但文殊可往。五百声闻不堪。八千菩萨亦不能。而犹遣者。乃是欲令诸人各陈昔日受屈。因显净名之妙辩德行无等双。是故名为显德序也。就中开为二。第一明经家叙净名悕使之想。第二从佛知其意以下。正命遣。第一可见。就第二正命遣中自有二。第一先遣声闻。第二遣菩萨。然先遣声闻。后命菩萨者。若菩萨既辞不能。则声闻无复可遣。先命声闻皆辞不堪。即命菩萨。理无可推。自受应往。所以先遣声闻后命菩萨也。就第一遣声闻中亦有二。第一别命五百弟子。第二总结不堪。第一命舍利弗。此人十弟子中智慧第一。所以第一命也。就中自有二。第一佛命。第二辞不堪。就中亦有三。第一宜辞。第二释辞。第三结不堪。第一宜辞可见。就第二释辞中即有二。第一出致呵之由。第二从时维摩诘以下。正出呵事。第一缘由可见。就第二正出呵事中。亦开为三。第一出总呵。己为宴不称理。第二从夫宴坐者以下。据事别呵。第三从若能如是以下。总结呵。唯舍利弗不必是坐为宴坐者。夫论理中之宴。不必如舍利弗也。真子既为少乘故。患世散乱欲隐山林以摄身心。而净名致呵者。若解万境即空不存彼此者。何有身心而生散乱也。若存万法是有不能亡者。虽入山林。则散乱何离也。第二别呵。夫宴坐者不于三界现身意是为宴坐者。言彼此俱亡。无山可入。无世可避。是则身心不现于三界。是名为宴。汝存彼此。弃俗入山。则身心现于三界。岂名好宴。此句呵不能摄身心。不起灭定而现诸威仪是宴坐者。起之言出。智虽合空。而现有中种种威仪。无方化物。乃名为宴。汝则唯心自度。益物为烦那得好宴。此句呵不能平空有二境也。不舍道法而现凡夫事是为宴坐者。道法谓圣法。言虽能圣法。亦俗法中现凡夫事。随机化物。乃名真宴。汝存凡夫可舍圣道可取。则成分别。那得为宴。此句呵不能平凡圣二境也。心不住内亦不在外是为宴坐者。二谛理为内。六尘为外。言不着二谛。不着六尘。内外双亡乃名好宴。汝存六尘可弃二谛可修则成是非。那得好宴也。此句呵不能亡是非。肇法师云。身为幻宅。曷为住内。万物机斯虚。曷为在外。小乘防念故系心于内。凡夫多求故驰想于外。大士齐观故内外无寄也。于诸见不动而修行三十七品是为宴坐者。动之言出。若能解诸见即空无可舍。亦修行三十七品。乃名真宴。汝存诸见可遣道品可修。则是取相。何名好宴。此句呵不能平真俗。不断烦恼而入涅槃是为宴坐者。若能解烦恼即空无可断。是则自证涅槃。汝存烦恼已断方入涅槃。则成分别。何名为宴。此句呵不能证涅槃方便。肇法师云。烦恼真性即是涅槃。慧力强者观烦恼即空。是入涅槃。不待断而后入也。此中大意皆同举是显非。但遂事文异也。从若能如是以下。第三总结呵。从时我世尊以下。辞中第三结不堪也。第二命目连。此人十弟子中神通第一。就中亦有命辞。辞中三重例同上。就第二释辞中。亦开为三。第一出致呵之由。第二从时维摩诘以下。正出呵事。第三从维摩诘说是法时以下。明因呵傍人得益。而此目连所以被呵者则有二失。一者为无相机妄说有相。二者为大乘机妄说小乘。有此二过。所以净名致呵也。就第二正出呵事中亦有二。第一总呵。第二从法无众生以下。据事别呵。

    唯大目连为白衣居士说法不当如仁者所说者。明不应违机而说也。夫说法者当如法说者。明必应审察前机乃可为说也。就第二别呵中自有二。第一从此讫当建此意而为说法。呵其乖无相机为说有相也。第二从当了众生根有利钝以下。呵其乖大乘机为说小乘也。就第一呵其乖无相中亦有二。第一直举无相呵其有相。第二从唯大目连以下。因结呵仍教无相说法也。就第一正呵中。即有三十句分为二。第一初十句就假名空作呵。第二法无我所以下有二十句。举实法空作呵。就第一假名空中亦有二。第一前四句明众生空。第二后六句举理空为证也。法无众生者。第一义中无众生可得也。离众生垢故者。何知无众生。作无众生观时。与理相符即能离计众生之垢。故知无众生。下三例同此释也。又一云。此举能计破所计。所计谓众生。能计则惑情也。法无众生者。明无相法中无所计神我众生也。离众生垢故者。离之言空。明能计惑情尚空。况其所计。故云无众生也。法无有我离我垢故者亦同。一云。计我之垢既空。故所成行者亦空也。法无寿命离生死故者。识心相续不断。谓之寿命。亦同上释。一云。生据其始。死据其终。寿命据中。明始终皆空。中间寿命那得不空也。法无有人前后际断故者。前后谓生死二际。亦同上释。一云。前际谓过去。后际谓未来。人据现在。过去未来二际既空现在之人那得不空也。从法常寂然以下。第二明理空为证。明理既自空。则众生空明矣。法常寂然灭诸相故者。明真谛即然。法离于相无所缘故者。世谛中心为能缘境为所缘。而真谛中能缘心离于相也。何者。所缘境既空。那得能缘。一云。应言法无所缘离于相故。随欲可用。此二句明心行处灭。法无名字言语断故者。名生于言。言既断故无名字也。法无有说离觉观故者。说由觉观而起。然理中无觉观故无说也。此二句明言语道断也。法无形相如虚空故者。结心行处灭。明相因有生。理与虚合。故无形相。既与空合。虽欲缘何所缘。故云结心行处灭也。法无戏论毕竟空故者。结言语道断。明戏论因有而生。理既竟空。何有戏论。理既毕空。虽欲言何所言。故云结言语道断也。从法无我所以下。举无相正呵中之第二。就实法空作呵。有二十句分为四。初一句通明实法空。从法无分别以下有六句。明六尘空。从法无动摇以下有五句。明六识空。从法无好丑以下八句。明六根空。法无我所者。根与识尘皆是我所故言通。第一义中亦不可得。离我所故者。即如上释。一云。离之言空。理中根与识尘举体即空。故知无我所。就第二别明六尘空。有六句分为二。第一初三句正明六尘空。第二从法同法性以下三句结即无相。法无分别离诸识故者。世谛中六尘有分别。而第一义中六尘举体即空离于识故无分别。一云。分别六尘唯识所能。明能缘六识既空。所缘六尘那得不空。法无有比无相待故者。比由相待而生。理本无相待。故无比。法不属因不在缘故者。因由缘起。缘既自空。故不嘱因也。从法同法性以下。第二结即无相。法同法性入诸法故者。明此六尘法即体无相。故言法同法性也。入诸法故者。言真谛入诸法。明若真谛异诸法。则此六尘法那得同真谛。真谛通诸法。故此六尘法亦得同法性。法随于如无所随故者。明六尘法随真如也。无所随故者。物谓如与法既是别体。有前后相从。故言随。所以明如与法同是一相无相无随不随。故此六尘法得随于如。若是别体。那言得随也。法住实际诸边不动故者。法谓六尘。实际谓真谛。明此六尘举体即空。能不动有无二边。故云住实际。亦可。法则如上。谓真谛。上举事明真谛。此还就真谛明真谛。明理极唯是。释文自去也。从法无动摇以下。第三明六识空。即有五句分为二。初二句正明六识空。从法顺空以下三句。亦结即无相。法无动摇不依六尘故者。明世谛中有六识驰走六根分别六尘。而真谛中识体即空不依六尘故无动摇。一云。六尘举体即空。明所缘六尘既空。能缘六识。那得不空也。法无去来常不住故者。明亦世谛中亦有六识往来六根。而真谛中六识念念不住故无去来。法顺空随无相应无作。此三句第二结即无相。明此六识即三空不异也。从法离好丑以下。第四明六根空。即有八句分为二。第一初四句正明六根空。第二后四句举理空为证。法离好丑者。世谛之中六根有美恶之别。而真谛中无可别也。法无增损者。世谛六根有盛衰。而真谛中亦无盛衰也。法无生灭者。世谛中六根有初生后灭。而真谛中本无生灭也。法无所归者。世谛中因六根作善恶必有所归。而真谛中无作善归于人天。作恶归于三涂。故云无所归。一云。外人计五大生五根。死时五根还归五大。而真谛中绝无尔也。从法过眼耳以下四句第二举理空为证。明理既自空。则六根那得不空。法过眼耳鼻舌身心者。明理非六根所及也。或云。以空过诸根。不见诸根。法无高下常住不动者。高言圣。下言贤。明至理不能以诸智移动。或云。天为高。人为下。言理无高下也。法离一切观行者。亦言至理非诸观之所及。或云。从法无我所以下讫诸边不动。通明三空。从法无动摇以下讫应无作。明六识空。从法离好丑以下讫法无所归。明六尘空。从法过眼耳以下讫离一切观行。明六根空。而大意即同。随欲可用也。从唯大目连以下。呵己乖无相中。第二因结呵仍教无相说法。法相如是岂可说乎者。结呵。明理既如是。岂可违机妄说有相。从夫说法者以下。教无相说法。即有二。第一举法说并师弟子明不存。第二举譬并师弟子明不存。可见也。从当了众生以下。别呵中之第二。呵其乖大乘机为说小乘也。当了众生根有利钝者。呵其不知众生病相。善于知见无所挂碍者。呵其不知为除药。此二句明不能下化苍生。以大悲心赞于大乘者。若机大者即应为说大乘也。念报佛恩不断三宝者。明若能称机为说者。乃名念报佛恩不断三宝之种也。而汝既违前机为说小乘。则差乎佛意。岂言念报佛恩令长三宝之种也。此二句明不能上弘佛道。然后说法者。言应如上。而可为说也。从维摩诘以下。释辞中第三明因呵傍人得益也。从我此辩以下。辞不堪中第三结不堪。第三命迦叶。此人十弟子中头陀第一。就中亦有命辞。辞中三种亦如前。就第二释辞中亦有三。第一出致呵之由。第二从时维摩诘以下。正出呵事。第三从时我世尊以下。因呵迦叶得未曾有。就第二正出呵事亦有二。第一正呵。第二从迦叶若能如是食以下。结呵。然此迦叶所以被呵者。己有四失。一者迦叶内计富者宿世畏罪修福故今得富乐。贫者宿不修福故今受贫因。若今不修善未来亦贫。我应只就贫家乞食。所以净名呵己慈悲不等曰。贫富岂常。则应平等为化。不可别也。二者亦计但以人天劣果报利施主。不在佛果。所以净名亦呵其运心不远也。三者亦计富里尘美恐生着心。应舍富乡只就贫里。净名呵者。若解六尘即空。不存美恶。何有六尘可避。若存六尘可避。则六尘终日不离。然此意非但迦叶。外老子亦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难得之货令人行妨。四者我能具智断两德。故必有胜田之德。若施我者应多得益。故应勤乞食。而净名呵者。若能双亡邪正不存尊卑者。真可谓有胜田之德。而汝存尊卑。自举兼人。则成分别。何名胜田。若以分别为胜田者。无人不有分别之心。故皆有胜田之德。非但汝也。呵此四失故。就正呵中。自有四重。第一从初讫应次行乞食。呵其慈悲不等过。第二从为不食故以下。呵其运心不远过。第三从以空聚想以下。呵其不能亡六尘之过。第四从迦叶若能不舍八邪以下。呵其计胜田德之过。唯大迦叶有慈悲心而不能普舍豪富从贫乞。此二句正呵其慈悲不等过。迦叶住平等法应次行乞者。教也。从为不食故以下。第二呵其运心不远过。为不食故应次行乞食者。言为令施主得涅槃不食之报故须行乞食。

    而汝计但欲令施主得人天受食之果者则非也。此句明初将行乞时立意。为坏和合相故而取揣食者。为令施主坏五阴生死和合之身得无相法身故取彼揣食。汝计令得人天五阴身者非也。此句明正受食时立意。为不受故应受彼食者。明欲令施主得无受法身故应受彼食也。而汝计令受人天五欲乐者非也。此明当食时立意。从以空聚想以下。第三呵其不能亡六尘之过。就中亦有三。第一总呵。第二从所见色以下。别据六尘作呵。第三从无自性以下。明理空证结上总别二呵。以空聚想入于聚落者。言若能观聚即空。何有美尘而生染也。一云。观六尘即空与无人空聚等者。有何生染也。从所见色以下。第二别据六尘作呵。所见色与盲等者。明所见色即空与盲等者。何有色而生着。所闻声与响等者。响中虽有美恶二声。而人不爱憎者。知其无实故也。若观声尘即空与响等者。何有声尘而生染也。一云。响由声而生而于声无染为喻也。所嗅香与风等者。嗅香虽在风中。而风不别憎爱。若观香即空与风等者。何有香而生染也。一云。无香之风虽对鼻不发识。无由生染亦然。所食味不分别者。观味即空不分别者。何味为着。受诸触如智证者。若能观诸触即空。如无生智证诸法者。宁复生着。知诸法如幻相者。此明意尘。言若观诸法即空。何有生着。从无自性以下。呵其不能亡六尘中。第三明理空证通结上总别二呵。无自性者。无自五阴。无他性者。无他五阴。一云。无自性者。属己六尘举体即空。无他性者。属他六尘亦不有。本自不然今则无灭者。法若本自有生终亦有灭。本无生故今亦不灭。此明始终皆空也。一云。本自不然今则无灭者。此释自他六尘所以是空。明法无始终一切皆空。何有自他六尘之实也。从迦叶若能不舍八邪以下。别呵中第四呵其有胜田德。就中亦有二。第一呵己有福田体。第二从其有施者以下。呵己有福田用也。就第一呵有福田体中有二。第一呵有智田。第二从如是食者以下。呵有断田也。不舍八邪入八解脱者。言若观八邪即空。空中无可舍用入八解脱者。可谓正行。汝存必舍八邪方修八正。是则分别。那得有正行。此句呵有正行。一云。若能现同八邪。而不违八解脱。不同声闻凡夫之偏可谓正行也。八邪者。一邪见。二邪思惟。三邪语。四邪业。五邪命。六邪念。七邪精进。八邪定也。八解脱。解脱有三种。一入禅定。二数论所明内无色相等。三八正道。今以八正道为八解脱也。以邪相入正法者。若能观邪境即空无可舍用入正法者。真可谓观正境。汝存邪正可分别。那得观正境。此句呵观正境。

    以一食施一切供养诸佛及众贤圣然后可食者。若能同观凡圣泯然一空。空无二故。以一食施汝时。即是供养一切。若能如是亡者。真可谓正人。汝则抑凡扬圣。自谓福田。既成取相。宁是正人。一云。若能如维摩诘以一食充满一切而不尽者。可谓正人。迦叶既不能如是。何名正人。此句呵其谓正人。从如是食者以下。呵己有福田体中之第二。呵有断田。如是食者非有烦恼非离烦恼者。明理中无断不断可别。若能双亡断不断者。可谓有断田体。汝存断不断可别。那得有断田体也。一云。若能如是以一食施一切者。则是大士中道之食。非凡夫有烦恼食。非二乘离烦恼食也。非入定意非起定意者。入定是智。起定是愚。理中皆无别也。一云。非入定意者。明大士恒在定而能现同散乱。非起定意者。明虽能现同散乱而未乖静也。非住世间非住涅槃者。明真谛即然也。若能如是亡不存尊卑者。可谓有断田体而汝不能。何得断田体。此句呵己计有断田体。一云。凡夫乐于住世。二乘欲出世。大士心存济物。故不同声闻欲出...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