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法华义疏最新章节!

。皆是寿量家别序。就第二正答中亦长行偈。然上弥勒凡有六问。一问其住所。上云是从何所来。二问其来意。上云以何因缘集。三问其身形色好妙。上云巨身大神通智慧叵思议。四问其眷属。上云一一诸菩萨所将无数众。五问其师。上云是诸大威德谁其为说法。六问裂地。上云如是诸菩萨神通大智力四方地皆裂皆从中踊出。而可答中。但答其三问。略不答余三问。从初讫调伏其心令发道意。超答其第五问师。从此诸菩萨以下。还答其第一问住所。从阿逸多诸善男子等以下。答其第二问来意。问身形色问眷属。问裂地。此三问皆非所答之要。所以略而不答。第二以偈颂答。凡有八行半偈。分为二。第一初七行半偈。直颂答。第二从我今说实语以下一行偈。以义劝信。上长行有三答。一答师问。二答住处问。三答来意问。今七行半偈。但杂颂答。不次第也。从尔时弥勒菩萨以下。明果义长远。中第二明大众怀疑致请。就中亦有长行偈。长行中亦有二。第一经家叙大众疑念之相。第二从即白佛言以下正请。第一可见。但就第二正请。亦有二。第一先出所疑念。第二从世尊得佛未久以下正请。就第一先出疑念中亦有二。第一以法说为出。第二以譬说为出。皆可见。就第二正请中亦有二。第一弥勒自陈已解。第二从然诸新发菩萨下。正为未解请。亦可见。第二偈颂凡有十四行偈。上长行有二。第一先出所疑念。第二正请。初十一行偈。颂第一先出疑念。从我等从佛闻以下三行偈颂第二正请。上第一先出所疑念中有二。一以法说为出。二以譬说为出。今十一行偈。初五行偈颂以法说为出。譬如少庄以下六行偈。颂以譬说为出。从我等从佛闻以下三行偈颂第二正请。上中有二。第一弥勒自陈己解。第二正为未解者请。今三行偈。亦分为二。初二句颂第一弥勒自陈己解。从愿佛为未来以下二行半偈。颂第二正为未解请。

    量品第十五。此品极明如来寿命长远。以微尘为量。故云寿量品。此是开近显远以明果义长远中第三广开近显远断疑生信。就中亦有长行偈。长行中亦有三重。第一如来三过诫信。第二从是时菩萨以下弥勒等奉敕。第三从尔时世尊知菩萨以下。正广说。前二重可见。但就第三正广说中。即有法说譬说。法说中亦有二。第一从初讫寿命无量阿曾祇劫常住不灭。明成佛已来久远非但四十余年。第二从诸善男子我本行菩萨道以下。明今将来亦长远无穷。非但七百阿曾祇。就第一明过去长远中亦有三。第一正明过去久长。第二从从诸善男子于其中间以下。明四种方便。自显久远之旨。第三从如是我成佛已来以下。结过去久远。就第一正明久远中有二。第一举法说略明久远。第二举微尘广明久远。就第一直略明中亦有三。第一诫听。第二从一切世间以下。明惑者见应便谓今始成种智。第三从然善男子以下。正略明久远。就第二举微尘广明久远中亦有三。第一如来先举微尘问大众。第二从尔时弥勒菩萨等以下。大众答佛问。第三从尔时佛告诸大菩萨以下。正广明久远前二可见。但就第三正广明久远中即有二。第一直言久远。第二就化处明久远。化处即他方此方二处。亦可见。从诸善男子以下。明成佛已来长远中。第二明四种方便。自显久远之旨。就中即明四种方便故。自有四重。一明燃灯佛等。二明名字不同。三明现始成种智。四明所说不同。言能以此四种神通无方化物。若未成佛。那得如是。本义云。就第一法说中有四。第一明释迦过去中神通益物。第二从诸善男子如来见诸众生乐于少法以下。明现在神通益物。第三应有未来神通益物而略。故今以义玄出。第四从又善男子诸佛如来法皆如是以下。即所谓开近显远之言。结三世化物不虚亦好。随欲可用。于是中间。谓从过去至今王城之前间。我说燃灯佛等者。就实为论。定光燃灯即是释迦。但欲化物作二而言也。次二重可见。就第四明所说不同中有三。第一直言为欲化物故所说不同。第二释能不同之所以。第三从以诸众生以下。重释所以须无定。或说己身或说他身者。言或说他身为己身。说己身为他身。此二句明教益。或示己身或示他身者。言或示他身。为己身。示己身为他身。此二句明形益。或示己事或示他事者。言或示他事为己事。示己事为他事。此二句通明万事皆能相返为示。第二释能不同之所以。标拟所以能如是相返者何。释曰。理本无定性如来明达此理。故能得如是相反也。如来如实知见三界之相者。观三界无有定性。无有生死若退若出者。理本无死可忧。无生可喜。亦无退作下愚。亦无出作圣人。亦无在世及灭度者。亦无在世者是凡灭度者是圣也。非实非虚非如非异者。亦无圣义是实可取。亦无世事是虚可舍。亦无如理可叹异理可非。不如三界见于三界者。言不以三界见三界。如斯之事如来明见无有错谬者。言明达此理故能得如是相反也。从以诸众生以下。第三重释所以须无定。言宁理实尔。而所以欲如理无定为说者。亦由众生心性各异欲乐不同故然。可见。从如是我成佛已来以下。明成佛过去久远中。第三结过去久长。常住不灭者。即是明常。但具须五时之人犹不知。便谓如今世云常在此处不移也。从诸善男子我本行菩萨道以下。举法说。明如来寿命长远中。第二明今将来亦长远无穷复倍上数。就中亦有二。第一直明今将来亦长远无穷。第二从今非实灭度以下。释物疑。疑者。若言如来寿命今将来亦长远无穷复倍上数者。即应久住于世教化众生。而今犹云我将灭度。即难信长远。所以释此疑曰。所言将取灭度。但为化物方便示灭。非实灭也。本义云。从诸善男子如来见诸众生乐于少法以下讫而言灭度。明现在神通益物。就中有三。第一从初讫作如是说。明王宫不生而现生。第二从诸善男子如来所演经典以下。明现生之后应灭之前神通益物。第三从如是我成佛已来明双树非灭而现灭。亦好。第一可见。但就第二释疑中有二。第一正释。第二从诸善男子以下。结示灭非实灭。就第一正释中亦有三。第一直明示灭但约化物。第二释所以化物唯因现灭。言欲以难遭为劝故。第三重释所以以难遭为劝。第一可见。但后二重释中各有二。第一正释。第二从是故以下结。亦可见。从又善男子以下。第二结示灭非实灭。诸佛如来法皆如是者。言方便化物。则诸佛如我释迦也。为度众生皆实不虚者。正结方便示灭者非虚也。本义云。从此又善男子以下。法说中第四即所谓开近显远之言。广开近显远以明果义长远断疑生信中本有二。第一法说。第二譬说今法说已竟。从此下第二譬说。即有开合。就开譬中亦有七种譬。皆为上法说作譬。然上法说或取或不取。简作七种法说。为此七种譬作本。上法说中本有二。第一明成佛已来久远。第二明今将来亦长远无穷。就第一成佛已来久远中有三。第一正明久远。第二举四种方便。自显久远之旨。第三结成佛过去久远。就第一正明久远中亦有广略二说。今不取略说。就广说中亦有三。第一如来举微尘问大众。亦不取。第二大众奉答。亦不取。第三正广明久长。就中有二。第一直明久长。第二据化处明久远。今皆取为二种法说。第二举四种方便。自显久远之旨中。即有四种方便。一燃灯佛等。二名字不同。三现始成种智。四所说不同。今略第一燃灯佛等第二名字不同。唯取第三现始成种智。第四所说不同。为二种法说。又略不取第三结久远。是故成佛已来久远中。简取四种法说。上第二今将来亦长远中有二。第一正明今将来长远复倍上数。第二释物疑。今不取第一正明今将长远。又第二释疑中有二。第一正释。第二结示灭非实灭。就第一正释中有三。第一直言现灭为欲化物。第二释所以化物唯因现灭。第三重释所以以难遭为劝。今不取第一直言现灭为欲化物。唯取后二重释为二种法说。又取第二结示灭非实灭。自为一种法说。大合凡为七种法说。今此譬说亦有七种譬说。第一名良医譬。为上第一常在娑婆说法教化作譬。第二以有事缘远至余国二句。名医就他方譬。为上第二就化他方作譬。第三从诸子于后以下。名医还本譬。为上第三现始成种智作譬。第四从父见子等以下。名医治子病譬。为上第四所说不同作譬。第五从其诸子中以下。名子不顺医教故方便示死譬。为上第五欲以难遭为劝作譬。第六从是时诸子以下。因示死子得益譬。为上第六以难遭为劝有益作譬。第七从诸善男子以下。名医不妄譬。为上第七法说结示灭非实灭作譬。本义云。上法说本有四。第一过去神通益物。第二现在神通益物。第三应有未来神通益物。第四总结三世益物不虚。今从初讫远至余国为上第一过去神通益物作譬从诸子于后以下。为上第二现在神通益物作譬。从其父闻已以下。为上第三应有未来神通益物作譬。从诸善男子以下。为上第四总结三世化物不虚作譬。上四段中。又别出重广多。然今此譬多开略也。今此七譬。虽复为上七种法作譬。若别为论。前四譬总为上第一成佛过去长远作譬。后三譬亦总为今将来长远作譬。譬如良医智慧聪达者。良医譬如来。智慧譬三达智。明练方药善治众病者。言亦能知病识药称机为说也。其人多诸子息若十二十乃至百数者。譬受化众生等。至此譬上云我常在此娑婆世界说法教化。以有事缘远至余国者。第二名医就他国譬。上第二法说明此中众生化缘既尽。就化他方作譬。上云亦于余处百千万亿那由他阿曾祇国导利众生。从诸子于后以下。第三名医还本譬。为上第三现生王宫始成种智作譬。就中有二。第一明父见子病发还来。内合如来见发可化之机现生王宫。第二从诸子饮毒以下。明子见父还归愿救苦患。内合众见佛生王宫。愿赐教化。后者谓就化他方之后也。他药譬外道耶教。地譬五道。即譬上云如来见诸众生乐于少法德薄垢重者。至此明还来之由。内合现生之由。是时其父还来归家者。正明还归。内合正现生宫。即譬上为是人说我少出家得阿耨三菩提。从诸子饮毒以下。第二明子见医还愿救苦患。内合众生见佛始成求化。失心譬失解。不失心譬不失解。是谓昔在娑婆教化时解也。从父见子等苦恼如是以下。第四名医治子病譬。为上第四法说诸经所说不同作譬。色譬理上之文。香譬文下之理。捣苁和合者。譬必须文理相称为化也。即譬上云如来所演经典皆为度脱众生或说己身或说他身。从而作是言以下劝服药。内合自推。从其诸子中以下。第五名方便示死譬。为上第五欲以难遭为劝作譬就中凡有二意。一不失心者。随教服药。能除病故不为示死。内合利根众生能随教勤善。故不为此现灭。二者失心不随医教不能除病故。正为此示死。内合钝根众生不从佛教。不能遣恶故。正为此等现灭。上中有二。第一正释。第二结。从初讫而谓不美。譬上正释。上云若佛久住于世薄福之人不种善根。从父作是念以下。譬上第二结。上云是故如来以方便说比丘当知诸佛出世难可值遇。从父作是念以下讫勿忧不差。譬双林之前如来自唱至八十年当入涅槃。从作是教已以下。譬正在双林唱灭。是好良药今留在此汝可取服勿忧不差者。良药譬佛教。言佛虽灭度。所说经教犹留于世。汝等当学勿忧不增善也。他国譬双林。使譬音声。言至双林以大音声普告众生。大觉世尊今将灭度。从是时诸子以下。第六名因示死有益譬。为上第六以难遭为劝有益作譬。上中有二。第一正释。第二结释。从初讫毒病皆喻。譬上第一正释。上云斯众生等必当生难遭之想心怀恋慕渴仰于佛便种善根。从其父闻子以下。譬上结释。上云是故如来虽不实灭而言灭度。非实死故更来也。上既云非实灭。故此云更来。然则若有缘其施化无息。若尔佛寿命今将来亦长远。复倍上数。不论可证。从诸男子以下。第七名医不妄譬。为上第七法说结示灭非灭。言良医只欲令利其子故非死而示死者。理实非虚。即譬上云诸佛如来法皆如是为度众生皆实不虚。从我亦如是以下合譬。上开譬中凡有七譬。而今略不别合。我亦如是成佛已来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那由他阿曾祇劫者。通合上成佛已来久远中四种譬。从为众生故以下。亦通合今将来亦长远中三种譬。初二十行半偈颂法说。后五行偈颂譬说。上法说中有二。第一明成佛以来久远。第二明今将来亦长远。今二十行半偈亦分为二。第一初二行偈。颂第一成佛已来久远。第二从为度众生故以下十八行半偈颂第二今将来亦长远。上第一成佛已来久远中有三。第一正明久远。第二举四种神通化物证成久远。第三结久远。今但通颂不别。上第二今将来亦长远中有二。第一正明今将来长远复倍上数。第二释疑。今不颂第一正明久远。唯颂第二释疑。上第二释疑中有二。第一正释。第二结示灭非实灭。初八行半偈。颂第一正释。从神通力如是以下十行偈。颂第二结示灭非实灭。上第一正释中有三。第一直言现灭为欲化物。第二正释所以化物唯因现灭。第三重释以难遭为劝。今八行半偈。初二行偈颂第一直明现灭为欲化物。从众见我灭度以下六行半偈。通颂第二正释所以化物唯因现灭第三重释所以难遭为劝。皆可见。从神通力如是以下十行偈。颂上第二结示灭非实灭。但文少广。意则是一也。从如医善方便以下五行偈。颂第二譬说。初一行颂开譬。从我亦为世父以下四行偈颂合譬。上开中凡有七譬。前四譬为成过去久远作譬。后三譬为今将来亦长远作譬今不颂为过去久远中四譬。但颂未来长远中三譬。然但通颂不别。上合中有二。第一通合成佛已来久远。第二亦通合未来长。我亦为世父救诸苦患者。此二句颂上通合成佛过去久远。从为凡夫颠倒以下三行半偈。颂通合今将来长远。分别功德品第十六此品分别闻经五种功德故。云分别功德品。入此品。讫如是之人等于是无有疑偈以来。开近显远以明果义长远中。第四别流通果义。就中开为二。第一先明时众因闻佛寿长远皆得益。第二从尔时佛告弥勒菩萨以下。正劝别流通果义。本义云。就广明佛寿长远中。开为三。第一寿量一品。正广明佛寿长远。第二分别功德品初二长行。总为时众授记。第三从弥勒以偈颂长行。示己领解。而今不须。就第一明时众得益中有三。第一正明得益之相。第二从佛说是诸菩萨以下。天雨花散佛供养。第三从尔时弥勒菩萨以下。明弥勒以偈赞叹如来令益无数众。此中文。本义微妙细释。而不能受。故随文直唱而已也。即所谓阙所不审。第二天雨花。有花必有实。故以花证佛语不虚。第三弥勒以偈叹佛。凡有十九行偈。分为四。第一初一行偈叹佛寿命长远。第二从无数诸佛子以下十行偈。叹上得益。第三从雨天曼陀罗以下六行偈。叹上天雨花。第四从如是种种事以下二行偈总结叹本义从此下示己领解。就第二叹得益中有二。初八行偈叹菩萨得益。从复有八世界以下二行偈。叹凡夫得益。就叹菩萨得益中亦有二。初七行偈正叹。如是等以下一行偈结叹。就叹凡夫得益中亦有二初一行偈正叹。后一行偈结叹。从尔时佛告弥勒菩萨以下。别流通果义中。第二正劝别流通果义。本义云。从此下入大段第三流通说。亦不须就中亦有长行偈。长行中亦有三。第一直明流通果义者功深报重。第二从若有善男子以下作格量。第三从若有善男子以下。举菩提证结。皆可见。第二偈颂凡有十九行半偈。上长行中有三。第一直明功深报重。第二作格量。第三举菩提证结。今略不颂第一第三。但颂第二作格量。十九行半偈。分为二。初十四地偈。正颂上格量。即明五度。亦可见。第二从其有诸菩萨以下五行半偈释疑。何者每言若能一念信解则疑。然则都无常信耶。所以举无量劫修行菩萨为释。亦可见。夫此经例同众经有三大段。第一序说。第二正说。第三流通说。今者第一序说第三正说已竟。从此以下第三流通说。就中开为二。第一从此下讫妙庄严王本事品。举十品半经文。明他分流通。此二普贤菩萨一品明自分流通。此二重来意者。夫流通之义要在化他。所以先明他分流通。然若但劝化他则新学之徒或生退堕之心。所以亦明自分流通以劝之也。就第一他分流通开为五重。第一此品与随喜功德品。法师功德品。常不轻菩萨品。凡举三品半经文。正明受持者功深流通者报重。命觅通经之人。第二举如来神力品。明堪流通奉命誓流通。第三举属累品。明如来以经付属。第四药王菩萨本事品妙音菩萨品观世音菩萨品凡举三品。为新发菩萨说其弘通方法。第五陀罗尼品妙庄严本事品举二品。诸大菩萨等誓救弘通之人。就第一觅弘通中即分为三。第一此品直明功深报重觅弘通人。第二随喜功德品。据随喜功德作觅。第三法师品常不轻菩萨品。据五根明利作觅。就第一此品直觅中亦有长行偈。长行中亦有二。第一明佛现在时流通功报之相。第二从又复如来灭后以下。明佛灭度后时流通功报之相。就第一明现在时中亦有二。第一直言功报无量。第二从阿逸他以下。明其报重之相。即有二相。一明见佛常在耆阇山。二明见娑婆世界成流离地。就第二灭后时中亦有四。第一明能受持者不须作塔。第二从况复有人以下。明亦应兼行五度。第三从若读诵受持是经以下。明若并造塔及僧坊持戒其报已近菩提。第四从阿逸他若我灭后以下。明受持此经人。立处应起塔。如供养佛塔作供养。就第一不须起塔中有二。第一明先已造故。第二从若我灭度后以下。明与作同故。皆可见。第二偈颂上长行中现在时灭后时有二。今不须第一现在时。但颂第二灭后时。上中有四。一明不须塔。二明应兼行六度。三明应并造塔持戒。四明其人立处应起塔。今十九半行偈。初十一行半偈。颂第一不须塔从何况持此经以下三行偈。颂第二兼行五度。从若见此法师以下五行偈。颂第四其立处应起塔。不颂第三并造塔持戒也。上第一不须塔中有二。第一明已造故。第二明与作同故。今十一行半偈。初五行半偈颂第一已造故。从若人持是经以下六行偈。颂第二与作同故。

    喜功德品第十七。此品明随喜功德利益故。仍为品目也。此是正觅弘通人中。第二据随喜功德作觅。就中自有二。第一弥勒问。第二如来答。二重各有长行偈。就佛长行中亦有四。第一明第五十人随喜功德。第二从阿逸他以下。明须臾间诣僧房听经功德。第三从若复有人以下。明分坐功德。第四又从若复有人以下。明告经名功德。就第一第五十人随喜功德中有三。第一如来作格量问弥勒。第二弥勒作答。第三如来正明福多。后三重不开。可见。第二偈颂凡有十八行偈。初九行偈颂上第一第五十人随喜功德。从若有劝一人以下五行偈。颂第四告经名功德。从若故诣僧房以下二行偈。颂第二须臾间听经功德。从若于讲法处以下二行偈。颂第三分坐功德。皆可见。

    师功德品第十八。此品中明五种法师功德故。仍为品目也。此品与常不轻菩萨品。觅通经人中。第三据五根明利作觅。就中自在二。第一此品正据五根明利作觅。第二常不轻菩萨品证果报不虚。就此品正据五根明利作觅中亦有二。第一总明能持者得六根好报。第二从是善男子以下。别列六根好相。然此中六根功德。大合六千。其所以本疏妙释。而私意不及故不记也。即所谓阙所不明。就第二别列中。自列六根故。即有六重。六重各有长行偈。则寻文可见。

    不轻菩萨品第十九。此品明如来昔日为名常不轻菩萨时事故。仍为品目也。此是据五根明利作觅中。第二证果报不虚。言如来为常不轻菩萨时。殷勤受持是法华经。为众广说令入佛道。以此功德生生世世得值无量诸佛。亦得六根清净。今现成佛。然则能持此经果报不虚自明也。就中亦有长行偈。长行中有四。第一结前罪福之相。第二从大势以下。正明本事。第三从于意云何以下。会通古今。第四从当知此经以下。仍劝大众。获大罪报如前所说者如上火宅偈末所述。所得功得如向所说者如上法师功德品所明。就第二正明本事自有二。第一先明事本。第二从最初威音王如来以下。正明本事。自可见。第二偈颂凡有十九行半偈。上长行中已有四。第一先结罪福之相。第二正明本事。第三会通古今。第四仍劝大众。但略第一先结罪福之相。余三皆颂。初十行偈颂第二正明本事从彼时不轻以下三行半偈。颂第三会通古今。从我于前世以下。颂第四仍劝大众。上第二正明本事中有二。第一先明事本。第二正明本事。今十行偈亦分为二。初一行半偈。颂第一先明事本。从是佛灭度后以下八行半偈。颂第二正明本事。

    来神力品第二十。此品中现如来神力。仍为品目。此是明他分流通中。第二湛流通者奉命流通。就中自有二。第一正明奉命流通。第二从尔时世尊以下。如来述劝。第一可见。就第二如来述劝中。即有长行偈。长行中亦有二。第一现神力作劝。第二从佛告上行等菩萨以下。发口正劝。就第一现神力中凡有八种神力。一现舌相广长。二放无量色光。三现还摄謦咳四现共禅指。五现六种地动。六令大众见。七现空中唱言。八现璎珞反成宝盖。即临文自别。从尔时佛告以下。第二发口正述。就中即有二。一正劝。二从是以下结劝。第二偈颂凡有十六行偈。亦分为二。第一初四行偈。颂第一现神力。从属累此经故以下十二行偈。颂第二发口正劝。然上有八种神力。今但颂五种神力。略不颂令大众见。空中声。璎珞反成宝盖三种神力。

    累品二十一。此品明如来以经附嘱故。仍为品目也。此是他分流通中。第三明如来正以经附属。就中有四。第一正附嘱。第二从时诸菩萨以下。明大众奉旨。第三从尔时释迦牟尼佛以下。如来辞众事竟。第四从说是语时以下。明大众闻敕欢喜。就第一正附嘱中自有三。第一正附嘱。第二释附嘱之意。第三从汝等亦应以下。教弘通方法结劝。后三重可见。

    王本事品第二十二。此品明药王菩萨昔日苦行通经。故仍为品目。此品与妙音王品。观世音品凡三品。明他分流通中。第四明流通方法。言若欲弘通此经者。直如此三大士修行也。而此三品分为二。第一此药王本事品。明以苦行弘通。第二妙音品观世音品。明以普现色身弘通。然此三大士。皆能苦行现身。但互举为明也。就此品中即有三。第一宿王花菩萨作问。第二从尔时佛告以下。如来答。第三从说此品时以下。经家叙时众得益。并出多宝如来赞叹宿王花菩萨。第一可见。但就第二如来答中亦有三。第一正明苦行弘通。第二从佛告宿王花菩萨以下。会通古今。第三从宿王花若有发心以下。仍劝弘通。就第一正明苦行弘通中亦有二。第一明现身苦行弘通。第二从作是语已以下。明后身苦行弘通。从佛告宿王花以下。佛答中第二会通古今。从宿王花若有发心以下。佛答中第三仍劝弘通。就中自有四。第一直劝。第二叹经功德最胜。即举十譬为叹。第三从宿王花以下。叹经功用。第四从若人得闻此法花经以下。结劝弘通。就第一直劝中即有二。第一劝学意见。第二以格量劝。就第二叹经功德最胜中。即举十譬为叹。可见。就第三叹经功用中亦有二。第一举法说作叹。第二从如清凉地以下。举十二譬为叹。从若有得闻此法花经以下。第四结劝。就中自有二。第一总结劝弘通。第二从若有人闻是药王以下。别劝受持药王品。第一可见。但就第二劝受持药王品中亦有六。第一明转女身生无量寿国。第二从是时诸佛以下。明诸佛亦叹。第三从宿王花以下。结药王德。第四从若有人闻以下。明闻药王品随喜最重。第五从是故以下。别附嘱药王品。第六从宿王花汝若见以下。重劝宿王汝殷勤供养弘通此经人。余皆可见。但就第五别附嘱药王品中即有二。第一直附嘱。第二释附嘱之意。从说是药王菩萨以下。品中第三经家叙时众得益。并出多宝如来赞叹宿王花事。

    音品第二十三。此中明妙音菩萨事。故仍为品目也。此品与观世音品。明流通方法中。第二明普现色身弘经益物。言若欲弘通此经。应如此二大士所为也。就此品中开为二十重。第一从初讫遍照其国。明如来放光召妙音菩萨。第二从一切净光庄严国中以下。明妙音菩萨被召。即请花宿王智佛欲往。第三从尔时花宿王智佛以下。明花宿王智佛许往仍教莫轻彼事。第四从妙音菩萨白佛言以下。明妙音奉敕。即以神力自为其坐。第五从尔时又文殊师利以下。明文殊问释迦佛是何故也。第六从尔时释迦牟尼佛以下。明如来随事而答。第七从文殊师利白佛以下。问妙音因行愿欲学。亦愿欲见彼菩萨身。第八从尔时释迦牟尼佛以下。明释迦推多宝佛。第九从时多宝佛以下。多宝如来召妙音菩萨。第十从于时妙音以下。妙音受召至来。作礼释迦。亦陈其佛相闻。仍愿欲见多宝如来。第十一从尔时释迦牟尼佛语多宝佛以下。明释迦随愿令见。第十二从尔时花德菩萨以下。明花德菩萨问妙音本行。第十三从佛告花德以下。明如来答。第十四从尔时雷音王以下。会通古今。第十五从华德汝但见以下。正明普现色身益物之事。第十六从尔时华德以下。明华德问妙音所得三昧。第十七从佛告华德以下。如来答。第十八从说是妙音以下。明彼此菩萨众因问妙音所得三昧皆得利益。第十九尔时妙音菩萨以下。明妙音还归复命。第二十从说是妙音以下。明时众得益。

    世音品第二十四。此品亦明观世音菩萨普现种种色身说法度物。故云观世音品。就中初开为三。第一无尽意菩萨问名观世音之所以。第二如来随问而答。第三时众得益。第一不开。但就第二如来答中亦开有四。第一从初讫福德之利。明其悲心拔苦。慈心与乐。第二从云何游此娑婆世界以下。正明普现种种色身说法化物。第三从我今当供养以下。无尽意菩萨供养观世音菩萨。第四从尔时持地菩萨以下。明持地菩萨劝大众。应进观世音菩萨。就第一拔苦与乐中亦有三。第一从初讫是故众生常应心念。明悲心拔苦。第二从若有女人以下。明慈心与乐。第三从无尽意若有人以下。举格量劝进慈悲二德。就第一悲心拔苦中亦有二。第一正明悲心拔苦。第二从无尽意以下结劝。就第一正明悲心拔苦中亦有二。第一先明能救外难。第二从若有众生多于淫欲以下。明能拔内恶。就第一能救外难中即有七难。一火难。二水难。三风难。四被害难。五罗刹难。六杻械难。七急贼难。内恶即心之三恶。第二明慈心与乐可见。从是故以下结。第三举格量劝进。亦可见。就第二正明普现种种色身说法度物中。即有问答。答中亦有正答结答。亦可见。就第三无尽意作供养中有五。一作供。二观世音不受。三无尽意请受。四如来劝受。五受。从尔时持地菩萨以下。第四劝进从佛说是以下。品中第三时众得益。皆可见。

    罗尼品第二十五。此中明以陀罗尼神咒誓救弘通者故。仍为品目也。此品与妙庄严正本事。明化他流通中。第五明诸大菩萨等誓救弘通人。就中即有二。第一此品正明以咒守救。第二妙庄严王本事品。如来证述不虚。就此品中自有四。第一药王将发誓护。先问如来弘通得福之相。第二从佛告药王以下。如来以格量反问药王。即明福德甚多。第三从尔时药王菩萨以下。正明发誓守救。第四从说是陀罗尼品以下。明时众得益。第一第二可见。但就第三正明发誓守救中。有五种人誓救。则寻文可见。前四人中即无余意。但就第五罗刹女中自有二。第一罗刹女誓救。第二从佛告诸罗刹女以下。如来述答。品中第四得益。亦可见。

    庄严王本事品第二十六。此中明妙庄严王本事故。仍为品目也。此是发誓守护中。第二如来证述不虚。就中有三。第一正明本事。第二从佛告大众以下。会通古今。第三从佛说此以下。明时众得益。第一正明本事。即随文自见。但证述有三意。一者只是父子之间。必须善教相护乃入佛道者。即今世弘通此经之人。必赖诸菩萨守护。乃得势利不论明矣。二者净藏净眼二子。亦能信受法花经功德故。今得药王药上者。则今诸菩萨发誓守护弘通此经人。诺哉有意耳。三者于时耶见妙庄严。随其子教信受法华经故。亦得今花德身。于时净德夫人与其二子。同心善教其王故。亦得今光焰庄严身者。则今世众生可不勤受弘通此经人所说哉。

    贤劝发品第二十七。此品明普贤菩萨劝发自行流通故。仍为品目也。大段第三流通说中。初开为二。第一明他分流通。第二明自分流通。今他分流通已竟。此是第二明自行流通。此自分流通来意。即如上释。言若能自行具足。即化他自然。就中开为五重。第一明普贤菩萨将欲劝自行流通。从东国来请佛。欲闻说法华经。又问何为能得此经。第二从佛告普贤菩萨以下。如来举四法而答。第三从尔时普贤菩萨以下。普贤正劝自行流通。第四从尔时释迦牟尼佛以下。如来述答。第五从说是普贤劝发品时以下。明时众得益。前二重可见。但就第三正劝自分流通中有三。第一明若能自受持读诵者。我当以种种守护。第二从世尊若有菩萨以下。请念知恩。第三从是故以下结劝。就第四如来述答中亦有三。第一直述其以种种神力守护。第二从普贤者以下。别述其请念知恩。第三从是故以下。述其第三结劝。从说是普贤以下。品中第五明时众得益。

    法华疏下卷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