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金光明最胜王经玄枢最新章节!

凡夫顺十二因缘河。二中品。谓二乘逆十二河。三菩萨是上品。悟十二缘不生不灭非逆非顺故。异彼圣凡名独菩萨法。广如法花疏九。中论疏十。净名玄第五。大义章四。十二因缘义。明相生中为二。一标。二释。初也。有此故彼有者。有此无明因故有彼行果。故言有此故彼有也。准论十二因缘品知。然论第一云。有此事故有此事者不然者。是标定性。非约不动真际而建立诸法也(庄云。如杂集言。此有故彼有者。显无作缘生义。唯由有缘故果法得有。非缘有实作用能生果法。沼取加云。此为破诸外道横执大梵神我有实作用能为物因。故云非缘有实作用能生果法。亦破外道无因妄计。故云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者准前(显无常缘生义。非无生法为因故少所生法而得成立。沼即加云。此破外道常法为因能生诸法。亦遮未来。化地部等执。有十二缘起支无为能令缘起生地杂乱)。此今一意。故论疏云。问。十二因缘云何破除十使。答。说此十二正除身边二见。过去二因现在五果破其常见。若是常者岂从因生。现在三因未来两果破其断见。既现在有因生未来果。云何断耶。现在八支但是众缘。故无有我。俱破十使者。十二既是因果故破邪见。戒取谓苦为道。十二皆苦故非是道。疑有苦无苦。既有十二则因果皎然。故破疑心。倚此身慢他。既此生死法。何足自高。是生死法不足可贪。是故破贪。准应速灭十二。何故生瞋。

    所谓下。第二释。经文存略。具如中论。无明缘行等者。中阿含第十二云。依无明有行。乃至缘生有老死。令即准之(庄云。显势用缘生义。虽复诸法无作无常。然不随一法为缘故一切果生。所以者何。以诸法功能差别故。具如杂集说。沼即加云。诸有为法因缘别故。各有势用故。对法等)。疏云。忧悲苦恼。此四于老死支中离出故不别立支。经云。将死之时恋生畏死名之为忧。发声啼哭目之为悲。五根相对为苦。意根相对为恼(沼取加云。十地经第八说。又大般若愁苦忧恼。广如瑜伽八十八卷)。今此一切众生一切时一切处有立支。病非皆有。如薄拘罗云我年过八十未曾头痛。欲界中尚有无病。况上二界耶。故病不别立支也。问。若尔婆沙云。欲界具十二。色界有十一。除名色支。无色界有十。除名色六入。又罗汉不起三因故无二果唯有前七支耶。答。此一途说。正如评家。三界皆具十二。具如疏辨。今多约凡。以圣不在论之限也。

    此灭故下。第二明还灭观有三。一标。二所谓下释。三如是下结。初也。此灭故彼灭者。论云。以是事则不生。但是苦阴聚。如是而正灭。无明因灭故。行果即不生。故云此事灭故是不生。论大意明十二。由痴惑生。智者不为。故知非是真实。非是实故所以即空。如是正观便入真谛名为正灭。广如长行释也。

    结云苦蕴。是苦聚义。

    说是法下。第二明相应咒亦二。一如来正说。二大众赞说。初又二。初结前。后复为下说咒。

    尔时世尊下。第二大众赞说又二。初结前标后。后诸人下大众喜赞有二。一大众总叹。二四王别赞又二。初赞前说。后我等下说咒护又二。初愿咒护。后正说咒。

    佛国天下。第三说竟还家。

    是长者下。第二明报恩有三。一生于天上。二下报恩。三国王觉悟(祥即取之)。初本有五。一明时节。二明现瑞。本云尔时其地卒大震动。三舍鱼身。四生天上。五共思惟。今略第二。具如本也。问。唯宝胜佛名能如是。余佛非耶。答。由本愿故。晓云。如佛不退转德经云。诸佛之法见闻不虚。阿难当知。若有众生已闻今闻当闻释迦名者。是诸众生皆于阿耨菩提不退转。所以者何。诸佛菩提无虚妄故。何况今日现于我前能以一花散我上者。若有众生。我涅槃后舍利能持一花以供养者。如是众生亦于阿耨菩提不退转。若有畜生闻释迦名者。皆种阿耨菩提种子因缘。所以者何。诸佛如来其有闻者必不虚。是故诸佛言无有二。譬如尼拘陀树阴五百人。其子甚少。而得地水火风虚空众生而得生长渐次广大。如是众生善根种子渐次增长。当得菩提而不腐败。所以者何。以不住一切法作种子故。乃至广说。故知诸佛之名。随其所应其有闻者皆有胜利。

    便相谓下。第二报恩有四。一明知恩。

    二是故下。欲报恩。

    三尔时下。从天下。

    四正报恩有三。一报人恩。二报地恩。三还天上。初中有二。一天子报恩。二长者觉悟。初有三。一下宝。二雨花。三作乐。

    令瞻部下。第二觉悟有二。一人民觉。二长者觉。

    是时下。第二报地恩有二。一报国土(沼云。以王借象复护佛法令我得闻)。二报生处。

    便于此下。第三还天上有二。一还天。二受乐。

    天自在下。第三人王觉悟有三。一国主生疑。

    二大臣奉答。

    三王告臣下顾问长者有五。一唤长者。二时长者下国王顾问。三长者言下长者奉答。四王曰下遣人检验。五王闻是下信还知实。

    尔时佛告下。品第三大段结会古今。依今有二。初结会。后信解。初有二。初结会。后劝学。初又二。初会人。后因我往昔下会法。初也。本会四人。略父长者。今加会五。一会父长者。二会子长者。三会两儿。四卷及八本云长子水空今罗睺是。次子水藏今阿难是。四会天子。五会国王。本云今时树神现半身者今汝身是。问。何故如是。答。诸德未释。今谓。圣迹无方。即具二义。盖恐本今更举一欤。

    因我往下。第二会法也。则云。由昔有因故今获记。正答所问。是品后意。

    善女天下。第二劝学。则云。我昔已学。汝今当修。因己劝他(故文有二。初引己。后他)。

    尔时下。第二解信。初悟解。后喜奉。如文。

    舍身品第二十六

    略开三门。初来意者。上来两章既明弟子得记之因成授记品。今此一章第二正举释迦苦行之因以成寿量之果(祥兴取之)。又显如来上品慈故(庄影取之。晓合取二。具如疏文)。又为时机。故此品来。

    二释名者。晓云。如来往修菩萨道时。知身命时财皆如幻梦。不惜贵体救下危命。是正成彼寿量品果。品广明之。故云舍身。即三藏意(兴取加云。舍者施也。身者根尘积聚之义。具如彼也)。

    三决疑者。问。此舍身行。于三祇中何劫事耶。答。释迦一僧祇劫舍身。此为最后之事。隋即成云。故下文我于往昔无量劫中舍所重身(沼得此云。未见正文。传云。第三僧祇中。以初劫中行犹劣故。不能行此舍身命故。准此应可通后二僧祇)。问。依断结经。释迦修行第五住时舍身饥虎。今同彼耶。答。兴云。未见圣说。义之应异。何者。彼慈氏柔顺为友。此以慈氏吉祥为友。假使柔顺则吉祥故不成证者。则违经云无数劫中舍所爱身。故真谛云一僧祇舍此为最后。义亦近也。问。准瑜伽等。第三僧祇定受变易。何有舍身及余骸等。答。沼云化身。问。若尔何故旧金光明云。舍身饲虎超十一劫。答。亦是化也。问。若尔云何佛藏经等云弥勒佛在释迦前四十劫发菩提心。贤劫经等云释迦由精进故超过弥勒四十劫在前成佛。答。如前授记中辨(沼今品疏又有三释。初云为所化生根熟前后故。二菩萨说有超劫。后二及余义如彼也)。问。沼又释云。此品非成寿量之果。是举苦行劝勉持经令修自利。又准前妙幢不疑寿长修何行得故不须成。此亦何耶。答。诸佛说法必离四非。显经胜利应成劝持。如法花云。持此经者不须造塔寺供僧等。举自苦行何劝持经。义成不便。又准前疑等者。既如治病中破。又本此品初云。尔时道场菩提树神复白佛言。世尊。我闻世尊过去修菩萨道时。具受无量百千苦行捐舍身命肉血骨体。唯愿世尊少说往昔苦行因缘。为利众生受诸快乐。此岂非预妙幢诣山具白上之事座得闻乃起问耶。若闻余者。此教命初既有明说。何劳求他。故正如旧。不可好异。

    尔时至因缘下。第二举释迦苦行以成寿量之果。品文本二。初问。后答(祥晓取之)。问文如前。今即转势。兴依本云。决释寿量品果有二。初结前生后。后正申长寿之因。初也。今谓有二。初结前。后起后。初又二。初经家总结。

    后复告下。如来别结。

    乃至亦下。第二起后又二。初示昔行。后如是下劝众观。

    尔时至圆满下。第二正申长寿因也。有四。一先现宝塔及示舍利。二复告阿难下。说此塔及舍利因缘。三时众闻之得益。四结酬上问(祥晓及兴总略为三)。初有二。一现宝塔。二现舍利。初又二。一现宝塔。二佛作礼。初有三。一示神通。二现宝塔。三众欢喜。初中依今转势有三。一诣塔处。二敕敷座。三现神力。初文三。此初显教主。

    二将诸苾下。将眷属。

    三至般遮下。诣塔处。沼云。此云总集。亦谓以笼。笼师子等名般遮罗。即此处人捕师子等以笼笼故。因立此名。人所聚居名为聚落。落亦庭院。准西域记。在呾叉始罗国。是北印度境。当迦湿弥罗国西北。此舍身处在始罗国北界。渡信度河东南行二百里。度大石门。萨埵王子于此舍身饲饿虎乌兔。其中土地洎诸草木微带绛色。犹血染也。人履其地若负??刺。无云疑信莫不悲怆(则同。加云。记第三文也)。问。本云尔时树神复白佛言。乃至世尊即现神足。神足力故令此大地六种震动。于大讲堂众会之中有七宝塔从地涌出(已上)。不言诣他。今何超界往他处耶。答。诸师未辨。今谓。如言从来不来。今者乃来。此即本据本地说之。今约迹论见闻机宜利故。是谓神通不思议矣。

    佛告下。第二敕敷座。则云有三。此初敕敷。阿难侍者。故偏告之。二时阿难下奉旨。三尔时下正坐。跏趺坐者示降魔等。如上记之。端身正念者。此显入定义。如天亲般若论也。

    告诸苾下。第三现神力又三。此初佛垂问。

    二诸苾下。众奉答。

    三世尊下。现神足又三。此初神足。本云世尊即现神足。晓云。神力满足故名神足。又神足者脚足之足。寄喻立名。如有足者随意所至。有神通力当知亦尔。意所欲为无不至故名神足也。今按地者以此知之。

    于时下。第二地动。六震动者。则云。略有三义。一依长阿含说六时动。入胎出胎家成道转法轮入涅槃。今于六中可当第五。举总名别亦不相违。二依大般若说六方动。东涌西没。西涌东没。南涌北没。北涌南没。中涌边没。边涌中没。三又大般若说六相动。所谓动涌震击吼??。摇飏不安为动。鳞龙凹凸为涌。隐隐有声为震。有所扣打为击。碎磕发响为吼。出声惊异为??。此各有三名十八相。所谓动。等动。等极动。乃至??。等??。等极??。但尔小动名之为动。诸处遍动名等动。遍大倾动名等极动。余皆准释。神境通中有变与化。变有十八。略说颂云。振炽流示转。往卷舒众同。显隐自在制。辨念乐光明。广如瑜伽三十七说。今此乃当最初振动(兴云。则六方动。所谓十八变中之振动也。如胜思惟经论云。有七因缘。一惊怖诸魔。二令众不起散心。三令放逸者自觉悟。四令随顺问正义也)。即便下。第三开裂。

    七宝下。第二现宝塔。言制底者。本云塔也。则云。若别相说。无舍利者名为制底。有舍利者名窣堵波。若通相说。有无皆兼两种名义。制多供养中有窣堵波故。今依后义互举二名。不尔此中便非制底(沼云。梵语通目佛之堂塔。若别目者。佛堂云制底。此云灵庙。旧云支提者讹。塔云窣堵波。此云高显。旧云佛塔。塔婆。输婆等。并讹也)。讹者如常。

    大众下。第三众欢喜。

    尔时世尊下。第二佛礼塔。依本有三。一佛礼塔。二树神问礼塔因缘。三如来释。今转。后二超有下。故唯有初也。初次如本(沼云。其由饿鬼鞭死尸诸天礼枯骨。此意令众修因。故报昔恩)。

    告阿难下。第二现舍利中有三。一佛命取舍利。二佛命将舍利。二佛命众顶礼。三中各两(此中庄沼文故劳繁。晓则六文。意出于本。应知)。此初二也。一佛命。二阿难往取。依今二中各又有二。初中二者。一命开户。二奉旨开。后中二者。一命开函。二奉旨开。白如珂雪等者。则云。谓色皎白而带微黄。??物头华是黄色故。若依旧本。其色红白(沼云。表理性净非物所染如白莲花)。所表尔耳。白莲违文。既黄华故。

    佛言下。第二两。一佛命。二阿难将来。

    世尊受已下。第三两。一佛命。二大众顶礼。今转各三。此初三也。一教观德。本云是舍利者乃是无量六波罗蜜功德所熏。二劝礼敬。三此之下释礼所以(沼云。五分法香。举三例二。戒即别脱。定道无表。定慧如名。解脱即胜解数。解脱知见即缘无为慧。广如杂集大庄严等)。

    时诸下。第二大众礼又三。一大众依教礼敬。二阿难问佛礼由。三如来释礼塔因缘。初也。

    时阿难下。第二问也问。本问树神。今何故云阿难问耶。答。授记以来树神对扬。本此品初树神致问。文即如前。今命初云复告树神。准下结答即对树神。理应如本。若通论之。此品对扬即是两圣。本今互举。故不相违。

    复告阿难下。第二段说舍利因缘也。有二。初说舍利因缘。后菩萨舍身时下说宝塔因缘。向先现宝塔。塔成舍利。今前明舍利。舍利在世故起塔耳。初中有二。初长行。后偈颂(则取。故云。文有两重势。经应颂也)。初又有二。初经家标。

    后吾今下。如来说。依今庄云有三。一敕听。

    二敬诺。

    三阿难陀过下正说。则云有二。一叙昔。二会今。初中依本有二。一本生。二本事。初有二。一父。二子。初也。又二。一名。本云摩诃罗陀。二德。

    诞生三子下。第二明子也。又二。一德。二名。太子本云摩诃波那罗。次二同也。则云。三子之名。颂中自译。

    是时大王下。第二本事。依今有二。一舍身行施。二起塔供养。初中依本有三。一舍身缘起。二尔时王子下正明舍身。三尔时第一下眷属悲苦。初中有三。一游山。二见虎。三思惟(祥兴取之)。就初有二。此初同行(沼云。问。既言王游观。王子随从。何故闻子舍身云在宫。内答。准旧所译。但王子出。略不论父。此舍周旋略无还驾。据实随从。王在前还。故闻舍身在宫无爽)。虽有此说。准今及本。偈但三子不言父王。犹应如本。今颂云三人同出游。渐至山林所。本云三人同出至一空山。

    第一王子下。第二共议。今又二。初别议。则云。三子言志分三。此初为孟。第二王子为仲。第三为季。后时诸下总结也。

    次复前下。第二见虎有二。一见虎。

    二第一王子下。共议有三。一哀伤饥渴。二共议所食。三时诸王子下凄伤舍去。初也。产来七日者有二释。一揣食所资唯至七日。过此便死。而虎饥如此。故知穷是第七日也。一于时应有鬼神导之。但经家不出耳。又如下明将身时发愿。亦无人见闻。后方天神述之。例如树神导十千鱼数也。隋有四说。一如山海经曰虎母额上有七点故。二见子眼始开。后二如本(祥兴四义。沼取本二。兴取隋初及第四说也)。隋云。七子况七方便。母如正观。初生始习方便。还啖子者。方便资正观。正观成方便灭也。

    萨埵王子下。第二共议食物则云有三。此初问。

    二第一王子下答。

    三第二王子下议。中三子为三。此初仲。

    二第一王子言下孟。

    三萨埵王子言下季有二。一发言。二起念。初也。今谓有二。初责自无能。后推他有能。庄云。由二因缘不能益物。一爱恋己身。二无智(沼取。但增为三因故。一有贪着。二无大智。三无大悲)。准本前胜故云我等今者以贪惜故。于此身命不能放舍。智慧薄少故。于是事而生惊怖。然有上下。第二推他有能又二。准前。

    复作是念下。第二起念。今又为二。初思无益。后念兴利。二中各二念如文。如损洟唾者。沼云。舍无常色获常色等。

    时诸王子下。第三凄伤舍去。初凄念。后舍去。

    尔时萨埵下。第三思惟有三。一标舍身至。二正思惟舍。三发遣二兄(祥兴取之)。初也。

    何以故下。第二有二。一思惟舍身修涅槃因。二思惟舍身求涅槃果(祥兴取之)。就初有二。一思此身有于过患。二舍此患修涅槃因。初有四。一明苦。二供给敷具下明无常。此下二文。本今转势。随便分之。三复次下明无我。四可畏下明不净(祥沼取之。沼加云。准解脱道论为十不净想。一膨胀。二青瘀。三烂。四弃掷。五鸟兽食啖。六身肉分张。七斩斫离散。八赤血涂染。九虫臭臭。十骨想。此十唯不净)。同大论也。

    我于今日下。第二修涅槃因又二。此初自行。二于生死下化他。

    复作是念下。第二舍身求涅槃果有二。一思此身有于过患。二舍此身求涅槃果。初中有四。一明苦与无常。二是身下明不净。三不坚下明无我。四诸虫下更明不净(祥沼皆取。沼云。然彼论说。身自性六十间有八万虫。故云诸虫可集)。

    是故我今下。第二求涅槃有二。一自证。二化他。初中有三(庄沼及兴皆影取之)。一求解脱。二以定慧下求般若。三圆满下求法身。本云具足成就微妙法身百福庄严诸佛所赞。祥加为二。初总求涅槃。后永离下别求三点。即取此也。今即准之。

    即证得下。第二化他有二。此初解上得佛果。二施诸众下明下利众生。

    是时王子下。第三发遣二兄有三。一心内勇猛。二恐兄留难。三发遣令还。

    尔时王子还入山林下。第二正明舍身有二。一王子舍身。二为虎所食。初又二。一舍身。二现瑞。初有三。一至虎所。二发誓愿。三正舍身(祥影取之)。初也。

    脱去衣下。第二发愿两颂。为二。初半颂标。后一颂半释。前又二。初一句标化他后一句标自利。释中亦二。初一颂释自行。后半颂释化他(沼影取之。庄云。初行自利。后行利他者。疏文故)。本文分明。具如彼也。

    是时王子下。第三正舍身。有三。一以身与虎。二虎不能伤。三菩萨见已下王子自害。又四。一登山揣下。二知虎无力。三四向觅刀。四以竹自刺。

    是时大地下。第二现瑞有二。一空中现瑞。二诸天欢喜。初中有三。一大地动踊。二百光阴蔽。今略。本云日无精光如罗睺罗阿修罗王捉持障蔽。则云。与天共战。天以日月而为前锋。彼罗睺王以手执日。由斯薄蚀。今以为喻。即述祥说。如前述之(基云。梵云。罗怙罗。此云执日。旧云罗睺罗翻为障蔽。非也)。既许得正。三藏还依前翻。又楼炭云。以指覆日月等。具如正法念经。故知非者唯指自可。三天雨花香。

    尔时虚空下。第二天欢喜有二。一口业赞叹。二颂为二。初一颂叹下化众生。后一颂叹上得佛果(沼云。初两句双赞。菩提涅槃依三种常俱得名常)。意谓。菩提是其无常。既言真常。岂得惑耶。不久当获等者。本云不久当证无恼无热清净涅槃(沼即取之)。

    是时饿虎下。第二虎啖食。可见。而留骨者。为起塔也。

    尔时第一王子下。第三眷属悲哀有三。一二兄悲哀。二侍从悲哀。三父母悲哀(祥庄沼兴即取此也)。初也。有二。一说偈推求。二心生悲恸。初中。则云有二。此初长兄定说。

    二第二王子下。次兄疑言也。

    时二王子下。第二悲恸。则云有三。此初寻见。

    二见已闷下悲叹。

    三时二王子下舍归。此言舍去下同起塔。准颂中说遇亲更来。

    时小王子下。第二侍从悲哀。本云时小王子所将侍从各散诸方互相谓言。今者我天为何所在。准今有二。一诸方推觅。二共怀悲叹。今即准之。又此中虽略。而下颂既云王子诸侍从啼泣心忧恼。故云悲叹。

    尔时国下。第三父母悲中有二。一母。二父。初有五。一梦中得相。

    二地动下。觉已忧愁。

    三时有下。内人还报。

    四时彼下。心生悲苦。

    五至大王下。以事白王。

    王闻语下。第二父悲有二。一内心悲苦。

    二悲鲠下。发言嗟叹。本略。依今有二。此初自嗟。

    二即使下。慰他。则云有三。一出求。二得信。三往见。初也。

    未久之顷下。第二得信有二。此初臣又二。初闻言。

    二王闻是语下。悲叹又二。此初父王。

    二夫人闻下。夫人也。

    次第二臣下。第二有五。一大臣骤至。二父王亟问。三大臣悲噎。四夫人催答。五大臣具对。

    王及夫人下。第三往见有二。此初见而闷绝。

    二时大臣下。苏已咨嗟有二。一父王。

    二尔时夫人下。夫人。沼云有二。初经家叙。二悲泣下夫人陈又二。初二颂述悲伤。后二颂叙恶相。

    尔时大王下。第二起塔供养。依今有三。一尽哀哭。二璎珞下收舍利。三为于下起塔供。

    阿难陀下。第二会今有二。此初正会。

    二复如下。因赞今又二。此初难昔行。谓居凡地尚能如是。

    何况下。第二扬今能。况今证圣岂不能耶。此即以自劝物修学。

    尔时世尊下。第二偈重颂。隋云有二。一长行经家标。二偈颂如来说。本经一向四字为句。而有九十三行偈颂。今文三重。五七五言。总有六十三颂。准上有二。初有六十颂颂上长行说舍利因缘。后有三颂颂说宝塔因缘。就初为三。初有二颂总明舍身大意。次有五十四颂正颂长行。后有四颂结会古今(祥兴取之。庄沼及则虽求异言不离本义。见文知之)。初中本二。一颂舍身。一颂舍物。今转。初一颂明时位。后一颂显行愿。行即舍身。兴云。断结经中舍一万身。饥虎经中舍一千身。如是等也。二各有二。初二者。上半时。下半位。后二者。上半行。下半愿。

    昔时下。第二颂长行有二。初一颂半本生。后五十二颂半本事。初有二。初半颂父本生。隋云。略颂名不说德。后一颂子本生。先诵小子名德。二兄诵名不诵德。则云。摩诃萨埵名大勇猛。今顺颂结。略无大字。今谓。上求佛道恒无疲倦。下救群生不惜身命云大勇猛。

    三人同出下。第二颂本事。准上有二。初有五十颂半舍身行施。后有二颂起塔供养。初有三。一一颂半颂缘起。二有三颂舍身。三有四十六颂悲苦。初中有四。一半颂游山。二一句颂见虎。三一句颂上思惟。本云时胜大士生大悲心。我今当舍所重之身。四半追颂上共议也。

    大士睹下。第二舍身有二。初一颂颂正舍身。后二颂颂上现瑞。

    二兄怪下。第三眷属悲苦有三。初五行颂二兄。次一行颂眷属。后四十颂父母。就初上长行中有二。一说偈推求。二心生悲恸。今虽转势而犹颂之。初二行颂推求。后三行颂悲恸。下皆准之。

    王子诸侍下。第二侍从哀叹。上中有二。今总颂云以水洒者。本云互以冷水共相喷洒。

    菩萨舍身时下。第三父母悲哀有二。初十一行颂母。后二十九颂父。就初有三。初有一颂明眷属聚会。

    次一颂半王妃忧苦。

    后即白大王知下。八颂半向王处说。依本有二。今开第三以为三段。初二颂半说昼日愁苦。次有四颂明夜中所梦。后有二颂述闷绝失依。三中各二。初二者。一一颂半明生大苦。二一颂述见恶相。次二者。一二颂述见恶梦。二二颂请王觅子。后二者。一一颂夫人闷绝。二一颂侍女忧惶。

    王闻如是语下。第二颂父有二。一略。二广。就初四颂有三。初半颂父王悲苦。次半颂大臣悲苦。后三颂人民悲苦。就此本五。一惊愕。二访问。三赞德。回推求。五悲恼。今略第三有余四故。初半初也。次有一颂访问。次半推求。后有一颂后也。

    尔时大车王下。第二广中二十五颂有二。初二行颂妃请觅子。后二十三行颂王出推求。就初本广有十二行。分四。一以水洒妃。二妃问觅子。三更生悲苦。四推寻梦事。今有二颂。如次初二。而略后二。准上长行应如本也。

    王告夫人曰下。第二王出推求有三。一有二颂王慰喻妃。二十七颂第三子。三王问如是说下四颂唤二子。还初如文也。

    王即与夫人下。第二有四。一一颂大王自去。

    二一颂群臣随从。

    三半颂四向觅子。

    四十四颂半信人还报又四。一见一人悲泣而来表子已亡。二见一人道子犹在以释王忧。三见一人道子已死是大善事使王生喜。四见一人道二子尚存令王自慰(初一下位。后三大臣)。初也。二颂如文。

    初有一下。第二两颂初臣启。

    王复更下。第三七颂半以大臣奏亡增悲。则云。与前长行互有广略。今谓。有二。初五颂半奏闻。后有二颂悲号。初又二。初有一颂总启。后四颂半别申。别中又二。初半颂二兄存。后四颂小子亡又二。初半总标亡。后三颂半述由。由中又二。初二颂舍身求道。后半颂虎啖余骨。此即颂上长行舍身及虎食也。

    时王及下。第二悲号有二。初颂君闷绝入死。后颂臣洒人令活。

    第三大臣来下。第四使来启存慰忧。则云。长行阙之。今又分二。初二颂兄存苦。后一颂恋弟亡。初又二。初兄闷死。后臣洒苏。二颂如次。后又二。初半悲号不胜。后半恋弟功德。

    王闻如是说下。第三唤有六。一明小子亡。二恐二子复死。三思母致命。四前进寻求。五见二子还。六相见悲苦。初也。今二。初一颂父母号啕。前后文中。本唯王出。妃留在宫。今俱出城追觅王子。然无违也。后有半颂爱子已亡。

    余有二下。第二三句恐兄复死又二。初半虽存恐失命。后有一句速往迎还宫。初本又二。一存被忧火。二为是失命。今即举初以兼后也。本云其余二子今虽存在。而为忧火之所焚烧。或能为是丧失命根。我今速下。第二又二。一速往山。二迎还宫。今亦举初以兼后故。本云我宜速往至彼林中。迎载诸子急还宫殿。

    安慰令下。第三一句。思母致命。本云其母在后。忧苦逼切。心肝分裂。或能失命。若见二子。慰喻其心。可使终保余年寿命今谓分二。一颂忧苦失命。一颂慰心保命。二中各二。初中。上半忧苦。下半失命。后中。上半慰心。下半保命。今以一句总摄述之。或通前句。护子命故。

    即便驰下。第四半颂前进寻求又二。一句严驾。一句诣岸。

    路逢二子下。第五半颂见二子还又二。一句中路行啼。本云号天扣地称弟名字。一句推胸失容。

    父母见下。第六半颂相见悲苦又二。初视抱忧悲。后俱往山处。本今转势。披对见之。

    既至菩萨下。第二两颂上起塔供养。今又有三。初半尽哀哭。次半收舍利。后颂起塔供。大论侃疏第八云。立塔庙得梵福德者。经说有四种人得梵福。若人于未曾起塔处以如来舍利起塔。是名初梵福。若人于未曾起圣众精舍处起精舍。是第二福。若如来弟子众破。令还和合。是第三福。若人能修四梵住法。是名第四梵福。此梵住者。如下述也。

    复告阿难下。第三四颂结古今。依今有二。初三颂会古今。后一颂结劝学。初也。此有五事可见。今谓。一会小子。二父王。三妃。四二兄。五虎母七子。隋云亦七事者。即开二兄及虎母子以为七也。王是父净饭者。本云输头檀王是。宜云。十二游经云。悦头檀王。此云白净王。其父昆弟四人。兄白净王有二子。兄悉达太子。弟难陀。皆出家也。此处有菩萨母名摩耶是。健闼婆王白大王曰。有妇女其形微妙端正无比。尔时大王即寻得之便为大后。生儿菩萨七日命过(则云。具足应云摩诃摩耶。唐言大术。旧云大幻)。难陀母名瞿昙弥。罗睺罗母名妙香。长者女子名月现。本字耶输多罗。又菩萨子名善星。母名耶若达。婆罗门女名瞿夷。此有同时常相行之(今举两女。具论太子有三夫人。此加鹿母。广如法花疏第一辨)。惟罗阅国。一云迦毗罗。有八城。合有九百万户故。癸丑年七月十八日夜托阴。一云七月七日。此是实言摩耶夫人胎。以甲寅年四月八日在迦毗罗国林微园毕利叉树下从右胁而生。当周昭王二十四年二月八日生也。释迦菩萨强违父母剃除发着袈裟舍家入非家。时菩萨渐渐游行从摩竭国往至罗阅祇城于彼止住。明日着袈裟持钵入罗阅城乞食。时摩竭王在高楼上。诸臣前后围绕。遥见菩萨入城乞食端正。从行至班荼婆山。彼止宿时。王语太子言。今可于此住。当分半国。菩萨不从。王重语。可作大王。我今举国为臣。复不从之。王言。若成无上道者。先诣此城与我相见。菩萨报言可。尔时王座起礼菩萨足绕三匝去。乃至外学苦行成道受乐。及难陀婆罗女等乳縻受四王钵度五人等。具如彼辨。次子。本云今调达是。诸师未释。宜云。今文殊也。今谓准前。阿难罗云见闻不同。本今互举。故不相违。大施主者。本云瞿夷是(则取故云。谓佛姨母。梵音摩诃波阇波提)。七子如文。

    结劝应知。

    菩萨舍身时下。第二说塔因缘。本长行。今偈颂也。转势有二。一明王子立誓。二明眷属起塔。初也。本云愿我舍利于未来世过算数劫常为众生而作佛事。然舍身时既无人见。而知立誓者。于时或题竹林。后人见之。今出经者序其事。或天神道之。

    此是舍身处下。第二起塔有二。初有半颂正明起塔。后一颂半释隐显意。则云。虽经成坏仍存处塔。精感之至其迹难泯。如大乘天问布发处。老僧善对。余处皆同。或此胜迹不随劫坏。如诸教说。结僧蓝界至后坏劫独存土台。此亦应然。无用生惑。

    尔时世尊下。第三时众得益。今谓有二。一闻法。二得益。

    复告树神下。第四段结酬上问有二。一结酬上问。则云。请虽云侍者。标乃告树神。故叙缘说须结告彼。然旧本说是树神请。故知如本。准前知之。二神力隐塔也。

    十方菩萨赞叹品第二十七

    略开三门。初来意者。近接前生。无数劫中舍身命财修行求法皆为我等。既依圣德难闻得闻。十方菩萨悲喜揄扬。故此品来。二叹说主者。欲传法灯又宜闻故。

    二释名者。依晓十方菩萨既赞佛诸功德。此中辨之。故言名也。

    三决疑者。问。本合一品。何故今开为四品耶。答。沼云。今依梵本。四人赞叹各别书记。故分四品。旧人以见同是赞佛故合为一。又旧脱记。且如赞叹。今有四人。本无大辩。故开合异。后释非也。若尔本有前三人赞。何不开耶。故知如初。问。本云尔时无量诸菩萨众从此世界至金宝盖山王为国土为佛作礼而赞叹曰。此即他方菩萨赞他方佛。后乃此土大士赞此土佛。今他方众来赞此佛。何故如是。答。有此两者。他方菩萨来此受化。承彼佛力故还彼赞。此土大士受此佛化故赞此佛(祥云。何故彼此各叹者。欲显能说人德彼此无异故)。此佛后赞者。释迦是一化之主。说经既竟。结功在后。以还其人(兴即取之)。然赞他方应有多佛而但举此一者。正言信相后时成佛名金宝盖山王如来。字同欲示此经兴由信相。故偏赞之(晓引三说。初即取之。余如彼也)。问若尔沼云。旧错今是。何者。是处闻经合赞此佛。又准上来即有十方菩萨。何故俱往金宝山国赞彼佛耶。若云说经由其信相。信相后时当得成佛名金宝山故往赞彼者。此亦不尔。何者现宝山佛非信相身。彼佛又非说授之主。又复不云即此诸菩萨从彼土来。如何得言承彼佛力。故请虽由妙幢。能说即释迦佛。闻法来此亦俱释迦力。复妙幢师故赞释迦。新文为正。答。此虽征晓而出于本。若如子执。今教既违四及八本皆云诣彼国赞彼佛。岂无众本相违难耶。又凡何辄得判邪正。先诸三藏据无真文。岂得自作佛名等耶。审此理耳。既云承力来此闻经。故推功赞。何劳准上又引非说授之主矣。又以字同影显教兴。谁言现宝山王即信相身。又今文云。十方界有无量菩萨各从本土诣鹫峰山。既言各从本土至此。明知亦从宝山国来。故不得执。不云此诸菩萨从彼土来等者。今谓。本经约加违之功。今文取说授之德。各据一义。故不相违。

    尔时至菩萨众。下五品。第三流通也。为二。初四品叹能说人。后一品弘所说法(隋初亦云劝发流通。后即同也。此即赞叹付属流通。意如上辨。兴宜取之)。就初有二。初一品他方菩萨赞。后三品此土大士赞(兴宜取之。则依来意二义。四品即分为四。初意四者。一灭罪生福行。二具相满好行。三克成妙智行。四圆契至理行。克因克果。生身法身。能证所证有差别故。后意四者。一赞教法。二赞色相。三赞法身。四赞利物。虽有互说所宗各殊。说法现身立己济他有差别故。具如彼也)。就初有二。初长行出能赞之人。后偈颂出所赞之事。今即准之。初有四。此初明众数。二各从下明处所。三五轮下明致敬。言五轮者。本云五体投地。宜云。是五肢体。曰五轮者。是人譬车。若车行时转两轮行。若人行时用五肢体而步往也。谓车载好恶物。人亦怀善恶业也。四一心下明发言。既闻经竟从此还彼方有此品。又说舍身竟佛入于定。是知此属流通也。

    佛身微下。出赞事。准树神赞文段有二。初菩萨赞。后如来述。就初有十一颂为二。初十颂半赞叹。后有半颂回向(祥晓庄取)。初有二。初三颂半叹化身。后六颂半叹应身(祥沼兴取)。初有三。一二颂叹色。二一颂叹声。三半合结(祥晓取之)。初中有三。今转势之。一一颂叹色身。若莲花者。本云如金莲花。隋云有三。一金色。二光明。三净软。三中各二。谓法喻也。本分明之。二半颂叹相好。初句三十二相。后句八十种好。三半颂成相好。梁属次声。义者虽通。文势似强。故且依隋以分文耳。

    其声清下。第二叹声又三。一半远彻。二一句高大。三一句妙巧。言八种者。本云六种。一大悲观世音。乃至六大梵天音。隋云天人丈夫音(祥晓取之)。今八种者。沼云。三经不同。依梵摩喻经。一最妙声。二易了。三深远。四濡软五不女。六不误。七尊慧。八调和。此即本义。如仁王疏。二中阴经云。一非男。二非女。三非长。四非短。五非贵。六非贱。七非苦。八非乐。三依十住断结经云。一不男。二不女。三不强。四不软。五不清。六不浊。七不雄。八不雌。初二小乘。后大乘经。见闻异故(兴取初经。而释义云。一声哀妙故。二言辩易故。三大小得中故。四声软故。五言无错失故。六声雄明故。七言有威严故。八声深远故。则引十住断结兼举初二也)。言迦陵频伽者。则云。唐言好音鸟(沼即取之)。鸟声和雅。佛又超胜。等者等取于孔雀声。本云迦陵频伽孔雀之声。

    百福妙下。第三合结。言百福者。如大本德王中说。十善有上下品。皆为五戒庄严。上下各五十。故成百福。晓云。次第百倍。故言百福。如无上依功德品言。阿难。若十方一切众生俱行十善。如是功德更百倍增。以此业缘唯得菩萨一毛之相功德。更百倍增。然后能得菩萨一好。入一切好功德更百倍增。然后能得菩萨一相。乃至广说。今此颂中以略言显百倍功德。故言百福(兴即取之。沼云。准大婆沙一百七十七。百思名百福。乃至若依大乘。虽未见文。传有二释。如十善业互相资即为百业。又如一一业各有十种。一自作。二教他。三庆慰。四随喜。五少分。六多分。七全分。八少时。九长时。十尽寿。故为百业。具如彼也)。本各别结。结声中云清净无垢威德具足。结色终云光明远照无有齐限。今即一句总摄结之。准文显也。

    智慧澄明下。第二叹应身有二。初半颂叹内德。次叹外化。初也。有二。初句叹智慧。后句叹功德二中各二。谓法与譬(祥即取故。下皆准之)。

    圆光遍下。第二外化有二。一一颂半略标。二二颂半广释。三二颂半合结。初也。有二。初半颂明慈悲之体。后一颂明慈悲之用。

    常为宣下。第二广释有二。初半颂明拔苦与乐之能。后二颂示拔苦与乐之事。初本有三。一明佛说此经。能拔苦。三明经能与乐。今有二句。即举初后以兼中也。

    佛说甘下。第二明事亦三。初半颂出上说此经之事。次颂出上与乐之事。后一颂出拔苦之事。言安隐路者。本云安住正道。仍沼云。即八正道名安隐路。

    如来德下。第三合结有三。一一颂明佛德无量。二一颂明不能具说。三半颂明略言少分。

    回斯福下。第二回向。

    尔时世下。第二佛述。今二。初总赞。后别成。如文。则云。有修习听闻皆灭罪生福。树神赞品。圣主明言。

    妙幢菩萨赞叹品第二十八

    略开三门。初来意者。他方既竟。今此赞扬。故来此品。又蒙深恩叹闻得闻。妙幢叹扬。又宜闻故。

    二释名者。则云。妙幢菩萨请。能仁为记。因而赞叹。遂作题名(沼云谬等)。既如前拆。

    三决疑者。问。妙幢荷恩宜失叹德。何后他方。答。兴云。客主然故。

    尔时至白佛下。第二此土大士赞扬有三。一妙幢赞。二树神赞。三辩天赞。本略后也。就初有二。初出赞人。后明赞事。初也。

    而说赞下。第二明事。准下有二。初菩萨赞。后如来述(兴即依之)。初中有八颂半为二。初有五颂总叹。后三颂半别叹(祥兴取之)。得知尔者。前文语通。后文语别。初有三。一四颂叹化身。二半颂叹应身。三半颂结之。初又二。初二颂明体。后二颂明用(祥兴取之)。初又二。初半颂略。后一颂半广也。今谓为三。一半视人无厌德。二半光明炽盛德。三半诸色分明德。三中各二。法喻如文。言红白者。举二摄三。故本云其明五色。青红赤白。琉璃颇梨。如融真金。

    亦如金山下。第二明用中二。初一颂略。后一颂广。今谓。又二中各二。法喻。绀青色者。本云犹孔雀顶。集妙花者。本云集在莲花。

    大喜大舍下。第二叹应身有二。初叹。后皆具下结也。四无量义。广如义章第十一也。

    众妙相下。第三总结为二。初句结化。后句结应。此道品义。广如大论及大义章第十三也。

    如来能下。第二别叹又二。初一颂别叹应身。后二颂半别叹化身。初中有二。一半外化。二半内德。

    如来光下。第二别叹化身又二。初有一颂外化后一颂半内德。初又二。初半叹光明。后半叹福德(祥皆取之)。隋云。初叹明了。后叹示现。

    如来金下。第二内德又二。初有半颂叹齿。后一颂明毫相。

    佛告下。第二佛述也。

    菩提树神赞叹品第二十九

    略开三门。初来意者。圣众先说。天神同赞。二屡为对扬特悟妙旨喜不自胜。三为机宜。故此品来。

    二释名者。本云道场菩提树神(沼云。准西域传云。树本名毕钵罗树。在金刚座上。其座昔贤劫成与大地俱起。据三千大千界之中。下极金轮。上侵地际。金刚所成。周百余步。贤劫千佛坐即而入金刚定。故曰金刚座焉。毕钵罗树。佛坐其下成等正觉。因而谓之菩提树焉。茎干黄白。枝叶青翠。冬夏不凋。光鲜无变。每至如来涅槃之日叶皆凋落。顷之复故。大地菩萨现为天女作此树神。即主菩提树之神。依主释也)。

    三决疑者。问。不明余神耶。答。如则释云。屡有对敷。因为赞叹(沼云。最先见佛故。常不离佛故)问。此与地神同异何耶。答。沼云。有说是一。有说是别。

    尔时至尊曰下。第三树神赞叹有二。一明能叹之人。二出所叹之事。初也。

    敬礼下。第二叹有二。一树神叹。二如来述(祥兴取之)。就初有十一颂为三。初八颂合叹应化二身。二二颂别叹法身。三有一颂合结(祥即兴影)。初又二。一有五颂正叹二身。二三颂明其渴仰(祥即取之。庄沼影之)初又二。初二颂叹应化身之体。后三颂明应化身之用(祥沼即取。庄兴影之)初本有三。谓标释结。今转无违。标也。本云南无清净无上正觉。沼云。总赞。智圆名清净慧。乃至故旧经云南无清净无上正觉甚深妙法。故清净慧通法身也。具有四说。如彼辨之。

    敬礼常求下。三句第二释。本四。一叹具智。二叹具断。三叹作佛。本云独拔而出成佛正觉。四叹照理。今略第三。如次三句即三义也。初句。本云甚深妙法随顺觉了。次云远离一切非法非道。祥云。非法者邪法也。非道者邪道也。今举非法兼非道也。后云知有非有本性清净。祥云。知有者知世谛。非有者知真谛。本性清净者知一实谛也。故今总言无分别慧也(庄云。四句如次圆镜等四智也。兴取逆配。则有二说。后即取之。初如彼也)。

    希有下。和三一颂结。本今转势而文有三。一一句法。二二句譬。三一句合。

    希有调下。第二叹二身用有二。初有一句总结应化希有。

    后有二颂三句出希有事(沼意影之)。有二。初三句叹说此经。后二颂叹照此理。祥即述云初外化德。后内证德。初也。又二。初一句叹能说之人希有。释种等者。本云释迦牟尼为人中日(沼云。此种姓希。日灸种生世尊。故明逾日)。正取释种中明超日兼得性耳。后二句出所说之法。

    牟尼寂下。第二两颂照理有二。初一颂叹能照之智。后一颂叹所照之境。祥云初明能证智。后明所证理(庄兴及则皆取此故)。初又二。初半明智能。后半明智用。隋云初半智后半定。智能。本云善哉如来。诸根寂灭。而复游入善寂大城。祥云。诸根寂者。于诸根中烦恼不起。是数灭无为。善寂大城者大涅槃。即是德灭无为。就用本云无垢清净。甚深三昧。入于诸佛所行之处。甚深三昧者谓禅定也。入诸佛行处者谓智慧也。此定智慧即是菩萨德也。

    两足中下。第二叹境有三。一二句明圣道空。二一句明万法空。三一句明众生空(祥兴取之)。初言两足等者。本云两足世尊。行处亦空。祥云。大乘之道是如来行处。此道亦空。身皆空者二乘道空也。次体性者谓性相也。故本云如是一切无量诸法。推本性相。亦皆空寂。真实依他离性故空。分别无相故相亦空。后空可知(沼云。上二颂赞自利用。化相住寂入涅槃等故。以言牟尼及声闻弟子故。或通受用自利之用。言诸根定住等持等故。然真谛三藏云赞法身者。文势稍疏)。准上此据本智本定。理智相对叹扬实德。非约化相。故庄同云。初一行能证。后一行所证。初中有三。一根寂入涅槃城。二等持门。三深寂静境。谓真如性。后即所证寂静(兴云。此叹实德。此初叹智。四句如次。成事智等乃至叹境。空为境故。则云。赞所证如。将陈妙境先举深禅。于中四句。护根获果。依空察境。有差别故。后颂即显境中二空)。诸德如是。况下述云。汝能于我真实法身宣扬妙相。而言疏者。目回山回岂非此耶。

    我常忆下。第二三颂明其渴仰有二。初有二颂明彼渴仰。后有一颂明佛慈悲。初又二。初一颂半明彼三业之善。后有半颂明彼有忧愁之苦。隋云初愿佛为生。后愿佛为灭。就初有三。一半口业。二半意业。三半身业(兴即取之)。第二有二。初一句明我有苦。本云我常渴仰。欲见于佛。为是事故。忧火炽然。后一句请佛为除。本云唯愿世尊。赐我慈悲。清冷法水。以灭是火。今即准之。

    唯愿下。第二明佛有慈悲有二。初半明佛慈悲于彼。后半明佛慈念一切。本云世尊常护一切人天。是故我今渴仰欲见。今即准之。

    佛身本下。第二二颂别叹法身有二。初一颂叹法身深远。后一颂明物不能知(祥取下准)初中依今转势为二。初半内证体。后半外化用。初依本二。上句明法身真实。本云如来行处。净如琉璃。祥云。法身之体离于万相。故为净。即是三无性理。下句明生死虚妄。本云声闻之身。犹如虚空焰幻响化。如水中月。众生之性如梦所见(沼取。故云。本净如空法身。如幻等受用变化身。兴即取之)故如幻等即有二义。一应化假有义。二生死虚幻义。本幻生死。今合二义。故置亦言。后中又二。上句说法。下句与乐。本云能与众生无量快乐。

    世尊所有下。第二明物不能知又二。初半明惑者未了。本云如来行处。微妙甚深。一切众生无能知者。后半明智者不知。

    唯愿如下。第三一颂合结。依今有二。初半结三身。后半结三业。初依本二。上句法身。下句应化(祥即取之)后中又二。上句所修。下句所证。

    尔时下。第二佛述。本为二。初明佛出定。故云尔时世尊。从三昧起。以微妙音。而赞叹言。二述其所说。今即准之。初也。佛常在定出入不二。故本今文互显此义。

    义如天下。第二述说。本云汝于今日。快说是言。法身深远。生死虚幻。凡圣不测。汝能叹之。所以快也。今总云宣扬妙相等也。

    大辩才天女赞叹品第三十

    略开三门初来意者。地神既扬。天神何止。又为尊法又宜闻故。

    二释名者。准前可知。今明彼赞故立名(沼云。具四辩才名大辩才。有自在故名天。现为天女)。

    三决疑者。问。说人竞扬。四王何阙。答。彼品既讫故。隋云。赞劝流通或在中或在后。义不定故不别也。

    尔时至恭敬下。第四辩天叹扬。准前有二。一明能叹之人。二出所叹之事(兴即依之)初又二。初举人。后明轨。

    以直言下。第二正叹又二。初天女赞。后如来述。初中又二。初赞叹。后回向。初中对前赞应化体有三。谓标释结。初也。直言词者。沼云。不以颂赞云直言词。今又以捷智辩而正叹故。言南谟者。义如前也。

    身真金下。第二释也。宜云。有三。一赞三业。二赞二利。三合赞之。此即本意。准上可知。初叹三业即为三段。初赞身。则云。八相如文。

    所有言下。第二赞口业。则云。口业之用示门开路。此三解脱门义。广如广百及义章第二也。三菩提者三乘菩提。义如常也。

    心常清下。第三意业。今谓有二。初明心净。离八迷故。后明境净。八不境故。又显四净。如则辨也。

    离非威下。第二赞二利。初自利。则云。行住坐卧皆无失故。六年苦下利他。则云。六年苦行为伏外道。如本行集广明其事。又释迦六年方证明极尊高。弥勒即日而成表圣智敏疾。动皆为物。事岂虚然。如法花智胜佛十劫坐道场。是行无上义。三转法轮。义如常释。

    身相圆下。第三合叹又二。初叹三业德。拘陀树者。则云。似柳而大。其树圆满可喻佛身。旧曰尼拘陀。新云诺瞿陀也。

    具一切下。后叹二利德又二。此初利他。于释种下。后自利也。

    我今随下。第三总结有二。初法。后譬。

    愿以此下。第二回向。

    尔时下。第二佛述又二。初总赞。后别成有三。一叹昔行。二述今事。三明当果。在文可见。

    付嘱品第三十一

    略开三门。初来意者。此有三义。一群生不穷。大悲无限。欲化来际故有付嘱。二众生于菩萨有重缘。今其弘法教化物故。三二种六十俱胝大众。闻佛付嘱旨则重法情深。既有改常之念。定得分外之益。

    二释名者。隋云。付嘱亦名嘱累。法花疏云。嘱谓付嘱累谓冯累。此有二种。一以法付人。谓以妙法付诸菩萨。如此中等。二以人付人。二世众生付嘱四依。如般若论以根未熟菩萨付嘱根熟菩萨。今具二义。故言付嘱。具如彼也。

    三决疑者。问。法花如来既动三业三反付嘱。谓意欲付。现大神力以手摩顶。发言正付。今既略体岂无别耶。答。准七卷本。此经亦同。但总略故。具如隋释。问。若尔法花分身俱成。今经理须四佛共付。何故阙耶。答。亦准前也。

    尔时至大众下。第二弘所说法。即付嘱流通也。八十两本文义大同。七卷异者如前应思。此品准本大文有三。一如来付嘱。二大众奉行。三如来赞成。初中。隋云。一告劝。二正付。初也。示将付嘱故普告也。

    汝等当下。第二正付有三。一付菩提法。二付劝发流通。三结付嘱流通。初也。依今有二。初明已说。后求当持。初也。本云汝等善丈夫辈谁能守护此诸如来阿僧祇劫集成菩提。欲显付嘱菩萨识尊卑之故言丈夫。今即准之。诸佛集成即是释迦本。今本显故称我也。

    汝等谁下。第二求当护持人也。欲令劝发重情故。此有二义。一谁能守护诸佛法身真觉果德。二谁能守护佛无数劫真修因德。故曰谁能。真护法性修行至理。本有自性护故必得。故曰守护。

    我涅槃下。等二付嘱劝发流通。本云于我灭后。亦有二义。一于我化身灭后。二于我应身寂灭之后。于此法门等者。本云以此本当作广现。以者用也。今于此法法性经王当处处移扬广显三宝。问。云何广显三宝。答。菩萨教化众生发菩提心。是故能令佛宝不断。开示甚深诸妙法藏。分别解说十二缘起。是故能令法宝不断。具足受持威仪教法行六和敬赞一切众。是故能令僧宝不断。如是行者则能兴隆三宝永使不绝。

    能令正法下。第三结付嘱流通也。

    尔时众下。第二大众奉行。今谓。有二。一总标护持。二别陈护持(庄沼同之)隋云。有三。一凡圣众数。二略说受嘱。三正明领受。初也。言俱胝者。晓云。此云亿也。如先述之。

    异口同音下。第二明受属。依真谛七卷本云。如世尊敕当具奉行。如是三支。

    佛涅槃下。第三正领。言后时者。于像末二时弘通也。问。诸经多付阿难。何故此经偏付菩萨。答。梁云。此经不付嘱阿难。示诸经中王故付菩萨也。隋云。余经虽明外护。为成内护故付阿难。今此虽明内护。宗为外护故付菩萨。明道托时兴。自非菩萨威无宜得显故(问。文既普告。领中亦有迦叶阿难。何故梁隋作此释耶。答。经有体用。今据体用俱付论之。又约别义付。准下可知)又佛说不畏甚深难信之法。阿罗汉人虽在佛边而不闻。或有闻而不能信用。故付菩萨。问。若尔何故大品令阿难流布耶。答。般若有二。一共声闻说。二但为十地菩萨说。非九地所闻。九地非八地所闻。乃至初地各各不闻。况新行者。今付菩萨即体菩提经。及用经俱付。但付阿难用。教受持经卷下失。阿难即有三种。一阿难陀持小乘藏。分知中上。二阿难陀跋陀。此名欢喜贤。付中乘。分知上下。三大乘经藏付阿难婆伽陀。此言欢喜海。具持三藏。故言丈夫辈。又付嘱有二。一通及四辈弟子。二别付付对不付凡。又二。一付大不付小。二教付阿难义付菩萨。问。一受则足。何以七卷同声至三。答。文中略无三反付授。令菩萨等深爱经王。故三受也。问。若敬佛语何限三耶。答。诸佛常说不过三故。若三不从。执金刚神以杵拟之。又一说犹缓。过三大鱼。故三白也。

    尔时诸大下。第二别陈护持。隋云为二。初赞叹住持。后大众外护因赞各说赞叹。初中又二。初长行标后偈颂陈。初也。问。本云尔时世尊说此伽他。今言菩萨。何故如是。答。弟子语者必承佛说。本据根本。今取其末。故不相违。问。若尔下众亦应同耶。答。同虽得旨。彼别称我。故不例也。

    世尊真下。第二偈颂。问。此偈为释迦赞。为是四方佛伽陀耶。答。经两本付嘱品不同。寻真谛三藏付嘱品。云十方诸皆大欢喜赞美持法者。即是四佛嘱累。今按此品文。直是释迦从三昧出说此叹十方诸佛。四方有斯经持德用。及大菩萨诸天王等守护建立。我释迦亦尔。此明释迦为欲付嘱寅弘委付有在。大众顶戴。故共对面余韵和雅作如是说。同其伽陀乃至伽陀者。是婆罗门音。此土名赞叹。佛亦以不可说无数微尘身首口业供养诸佛赞叹法及菩萨。八颂为四。一一颂叹三宝。二一颂叹慈悲。三一颂叹福慧。四五颂叹制邪。谓降魔伏外道(兴即沼影)。初也。有四。一一句是五佛故。本云诸佛是实语。即佛宝。二一句法身。法身智即法宝。三一句。本云彼等实住故。彼等是菩萨众。即僧宝。四一句结叹。益本云此经增住持。谓得此经分住世间。教法流行利物不绝。犹诸如来大悲神力内护外加令不永灭名僧住持。如今出家俗式三衣钵尽法用太子舍利经劫不灭。佛出世从地涌出。并是佛愿之力住持也。

    大悲下。第二叹大悲大慈有三。一一句叹大悲。二一句叹大慈。言慈悲者。着忍辱铠拔苦与乐。常以忍施慈于他人。不以嗔恚加报也。三两句结。

    福资下。第三叹福慧有三。一一句叹福聚。五波罗蜜即禅定也。本云福聚为铠甲。铠者是悲。甲者精进。二一句叹智慧。即从前五波罗蜜生(依此庄云。谓十度中初三福资粮。后七智资粮。又初五福资粮。后五智资粮)。三两句结。

    降伏下。第四叹降魔有三。一降魔。二叹内外护。三譬结。初也。有三。一一句伏诸魔。二一句破外道。三两句结护也。

    护世下。第二三颂叹内外护。准本为二。初一颂半叹八部外护。后一颂半明诸佛内护。今随文势。初有二颂外护。后有一颂明内护也。初也。地上等者。是诸天女故。本云地住及虚空所有诸天女。谓具威力诸天。及天女众。堪能流通住持像末二世。佛力加故。

    四梵住下。第二内护诸佛护持正法有二。一教行住持。二证行住持。初一句明教行。后三句明证行。四梵等者。教行相决同净性故。大论侃疏第八云。四梵住者是四无量(庄同。则云。瑜伽五十八尔)。四谛严者。本云四实已庄严。菩萨证得四德。福田经云。与八式水长养四宝果证。即四因寻思四如实智。四魔如常。略论魔王有一千子。左有五百助父不敬于佛。右五百敬信佛。天魔持刀刹佛亦曰刹者。佛举手自摩顶。波旬见佛手中刀现遂却退咸无余。修得曰得。还映饰性得法身也。

    虚空成下。第三譬说无有改转有三。初两句譬。二一句合。三一句结。就初本云虚空若作色。或色作非色。言空作色者。现应化二身履空如地。或色作非色者。众像名或。改灭众色像现虚空身。履地如虚空为佛事也。又除却形廓然无像。令其宅心虚静累相自灭。又虚空若作色者。宁说虚空作无常相。或作非色者。乃可说大地万物悉皆空无。不可说佛法真道理有动坏相(兴即取之)。又佛菩萨能转净土以为秽土。秽为净土。善为恶恶为善。男为女女为男。乃至六道为非六道不可思议。是下地所不能知也。合结可知。

    尔时四大天下。第二大众外护。即有十众。分为二类。初略举七天子各说赞叹明外护流通。并是欲色二界天子。文中列位上下不次。后略举三圣各说赞叹。弘赞流通明内护。并是大乘小乘众也(兴即取之)。则云。凡众中有动不动。又动众中顺违为二。顺中复有地居空居。地居更分股肱元首。此初四王股肱众也。各有九十一子弘护。今谓。有二。初长行序后偈颂述。下皆准之。初中有二。一闻法起心。二同声发言。第二偈颂。两颂为二。初颂弘法。后颂护人有二。上半持益。下半护事。

    尔时下。第二天帝护。元首众也。文亦如前。初又二。初仪轨。后发言。后颂又二。初颂诸佛说意。后颂我亦随行。沼云。佛昔闻法得成菩提。为报经恩为菩萨说。我今得闻亦应报恩受持流布。

    尔时下。第三睹史天。此空居众。中分乐慧习定。此乐慧众。文同。偈中。初颂明持益。后颂明宣扬。

    时索诃下。第四梵护。此习定众。初颂说意。即护所由。后颂拥护。由有利故。

    尔时下。第五魔子护。此违众。中父子为二。此魔子众。初颂持益。后颂正护。

    尔时下。第六魔王护。此魔父众。初颂护持者。后颂护说者。二中各二。上半明益。下半明护。

    尔时下。第七妙吉护。此四禅不动众。本云善德天子。初颂明益。后颂明护。二中各二。初中上半法德。下半人德。后中上半护法。下半护人。

    尔时下。第八菩萨护。此大乘众。言慈氏则云此方召。彼云弥勒。过去值弥勒佛发愿名弥勒也。仙人经云。昔作仙人故名慈也。氏者本因。初颂护人。后颂护法。言不请友。本云不请之朋友。即亲友也。不待劝而往。往必与亲。如慈母起婴儿也(兴影取之)。又同一法门曰朋。同一心志曰友。舍身命者。本云能舍于自体。谓一切佛身皆从兜率天退。于人间受父母生身。不受法身也。

    尔时下。第九迦叶护。此小乘众。中有小欲多闻。此小欲众。二十腊曰上座。三十腊曰大德。十腊中座。文殊问经翻为大龟。摩伽陀国之大姓也。父母祷祠天神。有梵天降托生。如余经说。十八部论疏云。迦叶波者是具足语。乃至具如前释。于佛弟子头陀少欲第一。佛重共同床坐。昔有贫女。于粪中得一金珠。得已心许打作薄用庄佛像。即雇金师不取作价。金师舍命生梵天。报终还人同生。生来无淫欲。父母与嫂妻不肯受礼。即钵金作女。世若有女人似金女方可取。父母见合右容立人特金女他国访觅。众生都见。金女即言。我似金容。阿姑遂妨得。金女少淫亦如迦叶也。就偈为二。初颂护法。后颂护人。二中各二。如文。

    尔时下。第十阿难护。此多闻众。本云命者阿难陀。事如前述。初颂法胜。后颂宣通。二中各二。如文。宜云。大迦叶促袈裟待弥勒。罗睺罗护佛舍利居都钵旦证大乘法事。宾头卢证小乘法事未入涅槃。

    尔时世尊下。第三如来赞成。依今有二。初赞劝。后喜奉初中又二。初赞成。后结劝。初又二。此初总赞。

    汝等能下。第二别成又二。此初印现众。

    若有下。第二劝当机。沼云。十法行中略举四种。一供养。二书写。三流通。此三施他。四解说。即开演也。听闻。披读。受持。讽诵。思惟。修习。皆恭敬摄。由恭敬法故听闻等。

    是故下。第二结劝也。

    尔时下。第二喜奉。则云。依天亲释伽耶山顶经。劝欢喜奉行总有三义(沼云依文殊问经论)。一说者清净。以于诸法得自在故(此意以无染者。得说自在故)。二所说法清净。以实证知清法体故。三所依说法得果清净。以得清净妙境界故(此意以依所说证入真理得涅槃故)。是故皆大欢喜奉行。

    今依师说释教王。若有微契圣心者。

    愿以此福遍五性。同入一乘共成佛。

    金光明最胜王经玄枢卷第十

    长承元年冬以东南院僧都觉树本写之。权律师宽信。宽延三年依洛西常乐院才觉以御自笔(奥书计)之本成庆校合此写本亦以御本(写本云)。

    元禄第十一(戊寅)岁夏六月依书肆而需得此书矣自长承元年数历五百六十六岁。求法沙门伯映泰印。

    愿晓―圣宝―延[便*攵]―观理―法缘―澄心―济庆―有庆―庆信―觉树―宽信(劝修寺法务)

    于时宝历三年(癸酉)十一月朔旦写功了(始笔九月十六日。同四年三月十六日再校)。宝生院闲僧成庆(六十九龄)。

    最胜王经玄枢全部十卷。乞求龙松院藏中新写本。始笔于去岁宝历二壬申正月元旦。至于今日渐渐书写功了。向宽延三年春。与洛西常乐真慧阇梨谈话。幸借得伯映所持古本。与龙松藏本对校。全以无异。斯之古本奥书虽宽信法务真迹无纷。一部文字草书纷纭衍脱写误甚多。今不恐愚订正之。或考本书悉傍注了。殊第二卷乱脱之多。所不及皆记下审。重得他本可校正焉。以此功德现世安稳当证菩提矣。恒天龙卫护神明资益。而天长地久国家安全。

    皇帝陛下圣化无穷。将军幕下武运巩因。寺门繁荣僧宝久住。正法兴隆伽蓝坚固。南都安全快乐自在。且以余力及于法界。普共众生成于佛道。灾祸速灭万福即生耳。

    宝历三年龙集(癸酉)十一月朔日。沙门成庆志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