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金光明最胜王经玄枢最新章节!

    四天王护国品第十二

    略开三门。初来意者。先章四王发愿弘经。此品如来赞劝弥修。故次先品此章来也。二先自愿拥护。持劝他弘通。又为时机。如下八益。

    二释名者。本义如前。言护国者。依仁王疏。四王能护。国土所护。由经生喜使国无灾民主获安。故名为护。王化封疆名之为国。盛辨此义因以标名。随名释也(兴云。梵云罗叉此云护。即拥护也。国者即总举人土之。即五蕴也)。

    三决疑者。四王八部共护持者。应言护人。何名护国。答。国者总也。人是别故。如说有情名为佛土。故虽护人名护国也(沼云。人为国本等者。弥有难故说为国本。必言护人)。

    尔时至善哉下。先章四王愿护。今是第二如来赞述。此品准本取今有五。一如来赞劝弥修。二四王奉敕勤行。三时四天下。四王说偈叹佛。叹佛说经故。四尔时四天下。四王欢喜供养。闻经欢喜。心供养佛。五尔时世尊下。时众闻经得益。初中有二。一赞。二述(祥即取之)。就赞有二。一赞现行。二赞往因(兴即取之)。初也。重言善哉。一善其有弘护德。二善其以德弘护。又一善其遮恶鬼。二善其护人民。又一善其为世法王。二善其以法治民。

    汝等至赞叹下。第二别赞往因又二。一赞修三业。二种诸下赞行万行。供养通三业。恭敬是身。尊重是意。赞叹是口。四王已登初地。三阿僧祇劫行故。言无量佛所种善根(祥沼兴取)。植诸善者。过四十心(隋云。十信下种。十解十回成熟。初地解脱。祥取。兴云。即违瑜伽十信已前。亦胜解行地。今发善法欲。即下种也)。若尔何故先为征他言如轻毛。故准上耳。初地四王。二地忉利。三地夜摩。四地兜率。五地化乐。六地他化。七地初禅。八地二禅。九地三禅。十地四禅也。十回金轮王。王四天下。十行银轮王。王三天下。十住铜轮王。王二天下。十信铁轮王。王一天下。并出大集经也(祥即取之)。

    修行至安乐下。第二正述有二。一述上有仁德。二以是下述上弘护(兴即取之)。不述上有闻法得利(祥皆取之)。上有德文有三。今初述上第一总标。二汝等长下述第二解释。不述第三结名。名由德有。故不别述。上二中各二。今具述之。文少前后。互有所表。先举作王。后明以法治民。四王明其得作王方以法理民。今佛先述以法治民。后述第一为王者。由以法治民故得为王。本云为人天王。今举初句以兼后也。前示为王故善化。此明善化故成王。前明苦是展果(隋云恶果)。须先除。乐是胜果故后与之。今此佛述。先述第二与乐者。众生多短乏。于听学有阙。须先与四事乐。后除苦者。众生不弃有重苦故。本云能遮诸恶。今亦先云遮去诸恶。所有鬼神乃至速去。今述举初与乐而摄后除苦也。此明众生恒无乐须无与之不恒有重苦也。

    以是因至得安隐下。第二述弘护有二。一述上第二护人。二述上第一护土(祥兴取之)。上示由有国有人。此明由有人故即有国也。上在人有三。一护听受者。二护供给者。三护赞敬者。今总述此三。三中。本各有三。今但述后二。就文有二。初正述。二汝诸下释述意(兴即取之)初也。有二。一合述上三人。二合述上三护。不述上三中有弘经之人。上本拥护供赞听受者耳。以是因缘等者。本总略云以是义故(明可护义)。若有人下(明可护人)。又云。供养即述第二中第二。恭敬即述上第三中第三。又供养是宣说。恭敬是听受。即述上第一中第一。二汝等应下。合述三敬三守护(隋云。合述三中第三守护)。

    汝诸至得胜利。第二释述意有二。一出世利。三世佛正法者有三。一正说十二部。二正行十度。三正果法身四德也。二汝等下。世间利也。

    汝等若下。第二述上第一护土有二。一正述上护国土。二劝护弘经人(兴即取之)。此是义生有两立。一四王。上但护人王未及四众。二上但明护学者未明护弘经人。各有所表。意可知也。就上护土有三。一国土衰恼。二请说此经。三由经祸灭。今述后二。后二由四王力也。就上第二请说有三。一有人持经。二四王请说。三由请弘经。今言汝等护持是经。即述第二。第二由四王故不初。后两。言能除众苦等者。本云悉能消伏一切诸苦。所谓怨贼饥馑疾疫(故知初一句总标。后二句别明三苦。沼即取之)。

    是故汝下。第二劝护弘经人有二。一弘。二护。就上护听受人亦三。一有人弘经。二劝人王听受。三四王愿护。今亦但述后二。以此中本述护听众故。但上止明人王听受。此中合举四众。上明人王以上四王。只举人王不及四众。此中佛举四众者义生也。上四王意既护王及于四众。此间恐有不解者疑之故。四众若有听受诵者并护之。次云风化下。明四众如草从风也(此文本今两本所无。可检七卷本也)。

    尔时至恭敬下。第二四王奉敕勤修。准本前后总有五番。大为二别。初一番自愿拥护。后四番劝化弘通。弘通由拥护也。先品至此述文初番已讫。今是第二有四番劝他弘通为三。初有一番正劝他弘经。第二有两番示弘经方法。第三有一番结劝明弘之者得。不弘者失(祥兴取之)。菩萨不但自行。复欲化他(祥云。故先劝他弘经)。化他必有胜轨(故次示方法)。胜轨若行即得。不行为失。今加一番合为五番。谓说神咒以弘经也。初四番人护。后一番法护。就初有二。初四王劝。后如来述。就初有二。一劝国王弘经。二四王拥护(祥皆取之)。初又二。一标所弘之法。二若彼国下劝能弘之人。初中有三。一标法。二标时。三标处(依今有二。初仪。后法)。第二又三。一明人王善化。二明人王听法。三明人王舍财。初文。本云以天律治世。言天律者。依天法用亲疏平等治恶赞善也。今举后二以兼初也。

    以是至具足下。第二明天护。本先明四王自闻法得利。后明人王被护。今此总略明护他事。准本及今。上文理实应如旧也。今文有三。一总标拥护。二别明守护。三双结拥护。拥护者由弘经。初也。本云以是因缘我等时时得闻如是妙经。乃至具诸威德。具释如本。此即明自闻法得利。今明护他与利。本今互愿。意无违也。得利有三事如上述。准上。安稳等者增长智慧。增寿命者身力康健。后句如文。转势说故。本今次第有不同也。

    世尊若至尊敬。第二别明守护。先明护因。后正守护。

    是故至留难下。第三双结拥护有三。此初护法。

    二亦当下。护人。

    三他方下。护土。此又三。一略标。二释。三结(祥即取之)。初也。

    若有人王下。释有三。一明国主弘经。

    二邻国下。明外留难起。

    三世尊以是下。明由护难灭又二。一明经力能除。二明四王为灭。就初有二。一举经力。是能灭之因。二举异怨。是能除之缘就后有四。一时王见已。牒彼国有难。二即严下。明于难中犹来(沼云。讨者除也诛也。伐者征也败也。欲败去之。今经作罚。罪之小者曰罚。是折伏也)。三我等尔时下。明四王护助。四令彼下。明由护难灭。

    尚不敢下。第三重结。本二。一结彼土难生。二结此国祸灭。今略初文但有后也。问。经与四王本是利他之法。云何乃令彼国有苦。答。经及四王无心恼彼。但此土弘经是有德之人。果报坚固。彼王恶意违此有德。为恶自熟耳。如人恶心违佛及父母。父母何曾有心损彼。彼报自熟也(祥即取之)。问。乃不作心令此恼彼。云何令彼自爱恼耶。答。劝此弘经生善。即是识彼依教自息恶。息恶彼无恼。弘经此土安。即是平等之化也。

    尔时至善哉下。第二佛述有二。一通述。二别述(兴即取之)。初也。

    汝等至说是法下。第二别述上三。即为二。初先述上第二四王拥护。二大王若未来下。述第一国主弘经。弘经由护。护前弘后。上欲明由弘之有善资四王。四王方复拥护。佛述先明护者。由护安隐故方得弘也(祥兴皆取)。就初有三。此初述上第一护法。

    二若有人已下。述上第二护人。

    三亦复下。述上第三护土(祥兴取之)。有三。一略述护于国土。二四王当知下。广述所护之事。三以是因下结(祥即取之)。三中各二。一明有好。二明无恶(兴皆取之)。初中有好即有六事。从近至远。本略。今谓。一能弘人。二所弘法。三弘通人。四消衰患。五令安隐。六亦复下护国境。

    二乃至怨下。明无恶。即有四事。本略。今谓。一散怨贼。二灭衰恼。三得安稳。此二本云灭其衰恼令得安稳。今举初事兼后二也。四亦令下无斗讼也。

    四王至自在下。第二述所护事又二。初明有好有五事。今谓。一能护主。二所护境。三所护王。四受快乐。五得自在。兴云。如经律异相云。阎浮提内有十六大国。八万四千城。八国王四天子。东有晋天子。人民炽盛。南有天竺国天子。土地多名象。西有大秦国天子。土地饶金璧玉。西北有月支国天子。土地好马。八万四千城中。六千四百种人。万种人万种音响。五十六万亿丘聚。鱼有六千四百种。象有四千五种。将有二千四百种。树有万种。草有八千种。杂药有七百四十种。杂香有四十三种。宝有百二十一种。正宝七种。而言八万四千人王者。盖有优劣不同。故不相违。

    二所有财下。明无恶有三事。初事。今谓有三。一多财称心。二随业受报。三不贪他国。感生下第二事。本有七心。故云各各自生利益之心。生于慈心。安乐之心。不诤讼心。不破坏心。无系缚心。无楚挞心。今举四心等取余也。谓利益心安乐心无诤心无缚心。言小欲者通。利乐下别也。若反七心即是苦故。今言苦也。其土下第三事今谓有二。一能受人。二所受事。事有六。一自然乐。二和水乳。三互相爱。四欢游戏。五慈悲让。六增善根。

    以是因至丰盈。第三结也。一结有好。二结无恶(兴即取之)。初有六事。今谓。一国乐人盛。言因缘者。总依弘经。别由前六事因缘故。二地味沃壤。三四时顺序。本云阴阳调和时不越序。兴云。寒暑即阴阳之气。应于律吕故调和。四时各顺三序。故云不乖序。事如金遗。四七曜守度。兴云。菩萨处胎经第四云。日宫纵广五十一由旬。月宫四十九由旬。日放一千光。月放一亿光。大集第二十八云。在日天器十千由旬。住宫纵广三万二千由旬。立世经第五云。月宫名旃檀。天子同名。日宫名修野。天子同名。此二宫殿团固如鼓。住四十余劫。智度论第三十五云。如日天子怜愍众生故。与七宝宫殿俱绕四天下。为众生除诸冷湿照诸闇冥令各得所。第三十九云。日月圆方五百由旬。而今所见不过如扇。大而见小。有此异者。盖二轮之形未然必一量故。圣教有不同。但智度论。别以算诸方。故云五百。广如楼炭第八。立世经第五。大集。大论先卷。瑜伽第二。皆具引文如彼疏。晓下疏云。长阿含云。月有亏满者。一通角行稍稍隐例故见缺。又月边有天其色正青。衣服亦表青。所在之面青色照城。故缺盛也。满者月行稍转向正。又青衣天。十五日转入月城。与王适会。又须弥南地有大树名阎浮提。高四千里。枝荫二千里。影现月中。楼炭经亦同此说。依瑜伽者。由大海中有鱼鳖等。影现月轮。故其内有黑色现也。又云。星者五星。宿者二十八宿。楼炭经第八云。从此高四十万里有天神舍。以水精作之。在虚空中。大风持之行如浮云。天下人皆名星宿。其大围七百二十里。中者四百八十里。小者二十里。净法师云。有处说。观世音名曰宝意。作日天子。大势至名宝吉祥。作月天子。虚空藏名宝光作星天子。度者路也分也。五风雨无灾。六资财丰盈。

    二心无悭下。结无恶有四事。今谓。一心无悭。二常行施。本云亦无嫉妒。三具十善。四终生天。

    大王至称赞下。第二述上第一人王弘经有四。一述人王弘经。二述天王得益。三劝人王弘成第一。四劝天王护成第二。后两是义生也。初有二。一述人王听法。二并受持下述人王舍财。不述善化善化非是弘经也。

    复欲至药叉众下。第二述天王得益有三。此初标得益之人。

    二是故下。释得益之法。由得等者。本云则为以得正法之水服甘露味。

    三增益下。出得益之相。

    是诸人至正等觉下。第三劝人王弘有三。此初明弘此法即供养释迦。

    二若供下。明供养释迦即供养三世佛。

    三若能下。明有此两义故得无量福。

    以是至彼王下。第四劝天王护有四。此初护人王。

    二后妃下。护眷属。初句应字通下。故云及后乃至王子等亦应得护等。

    三及宫下。护宫殿。本云宫殿堂宇安稳清净无诸灾变。护宅之神乃至快乐。今准知之。

    四是诸国土下。护人民。从近至远也。

    尔时四天至福聚下。第二两番明弘经方法有二。一弘经方法。二用心方法。初有二。一四王劝。二如来述。就初有二。初举果报。二世尊如是下令修因(祥兴皆取)。初中又二。一明得六种好事。二明离三种恶。初也。今谓。一得护自身。二得护眷属。三得护宫殿。四皆得下得胜安乐。五于现世下常得尊位。六复欲下得无量福。

    于自下。第二文。本云国土无有他方怨贼无诸忧恼及诸苦事。三恶如文。

    世尊至殷重下。第二令修因有二。一重法。二敬人(祥兴取之)。初有三。一舍恶。二修善。三听法(兴即取之)。初也。有三。一不放逸除思障(隋云。除漏器)。二不散乱除闻障(除覆器)。三当生恭下除修障(除秽器)。恭敬者是修行。即修慧也(兴取。加云。修慧方便。实闻思亦有方便。修慧又有障。而前二唱障后一显方便者。即影略互显也)。

    至诚殷下。第二修善。依今有二。一总劝听经。二欲听下别示听轨。轨中有二。一严外境。二净内身(兴即取之)。二中各有七事。今谓。初七。一严处所。二洒土地。三散众华。四置法座。五宝校饰。六张幢幡。七施宝兽。今加二事。谓烧妙香及奏音乐。言师子法座者。本云敷大法座师子之座。大法座者听者座也。师子座者说者座也。庄云。哀泣经云。佛告阿难若佛灭后为法师比丘敷座。得十座功德。一尊者座。二轮王座。三帝释。四梵王。五第六天王。六法师比丘。七帝得法。八菩萨诣菩提树下当得佛座。九得转法轮座。十涅槃时天龙等围绕。然后得如来师子座。其王下第二净内身又七。一洗浴二涂身。三着衣。四着璎。五卑座。六不高。七去位。

    离诸憍下。第三听法。本三。一离诸放逸思慧行成。二谦下自卑除去憍慢修慧行成。三端心下闻慧行成。今有后二。举离憍慢兼放逸等。具此三品(隋云。初修见器。次修净器。后修开器。具此三器。兴即取之)。是好听法。义如上释。

    于法至师想下。第二敬能说之人有六事。一恭敬法主。二慈爱眷属。三外舍资财。四内怀欢喜。五身意精勤。六倍生恭敬。合六为四。初一句恭敬。二三句供养。三有一句结供养。四有一句结恭敬。初也。言起大师想者。本云生世尊想。故佛想也。庄云。十住毗婆沙第五云。言说法者。应行四法。一广博多闻能持一切言辞章句。二决定善相。世间出世诸法生灭相。三得定智慧。于诸经法随顺为诤。四不增不减如说修行。又云。说法法师处师子座复有四法。一欲升高座先应恭敬礼拜大众然后升座。二众有女人观不净。三威仪视瞻有大人相。敷演正法颜色和悦人皆信受。不说外道经书以欲怯畏。四于恶问难当行忍辱。复有四法。一于诸众生生饶益相。二于诸众生不生我相。三于诸文字不生法相。四愿众生从我闻法于阿耨菩提而不退转。广如法集第二。瑜伽四十四。具引如彼(沼云。如法华说)。

    复于至愍心下。第二慈爱眷属为三。一大小欢喜。二喜悦下舍所重财。三于自下爱悦法味(此二文处。本经密之。今且随义相配如是。检七卷本)。难解在始心轻。听闻之后理转至。人须资侍善心曰损恭。凡夫三业多相侵恼。故人之后令弥笃也。

    作如是第三内怀欢喜。本外右先。今转势故有此先后。

    于此经下。第四外舍资财。本供于师。今令营法具。有二义互举一也。

    第五身心精勤。本云倍复自励不生疲倦。今举第四以摄此意。故云盛兴。

    既敷设下。第六倍生恭敬也。

    尔时佛至吉祥事下。第二佛述。但述行因不述得果。得果由因。因述兼果。又此中佛明胜报兼前劣果。又上行因中有二。今先述第二敬人。二四王当知下。述上第一重法(兴即取之)。前四王示法胜人劣。今佛示法多生敬重。人好起轻厌(隋云。佛示法由人弘。兴即取之)。故先令敬之。就敬人中有二。一述供养。二敬重(兴即取之)。与上不例者。上明在后供养。此示来前迎接。善始令终也初有四。一行因。二得果。三结得果。四结行因。初有二。一标。二释(兴即取之)。初也。有二。一严身。二步出城下。自出迎接也。四王以至之苦。第二释有二。一生善。二复得超下灭恶也。

    复于至尊位下。第二得果。是义生有四(兴即取之)。此初报果。

    二随其步下。明习果。

    三自在为下。更广报。本云不可思议自在之力。今谓。有十三句。一自在力。二众所重三处宝宫。四所在下得长寿。五具辩才。六众所信。七无所畏。八有名闻。九众所敬。十天上下受胜乐。十一得大力。十二具大德。十三得相好。

    四值天人下。广习也。

    四王当至利益。第三结得果。

    故应自下。第四结行因。上先因后果。今结先果后因。亦有义也(兴显义云。果必依因。故前先因。因亦对果成故。此先结果)。

    于说法至我说法下。第二述敬重法师有二。一使行因。二明得果。初也。有四。一见法师形相如见佛形。二见法师入宫如见佛入。三见法师受施如见佛受。四见法师说法如见佛说。此次第相生也。

    我闻至退转下。第二明得果有二。一明内果二明外报。就初有二。一习半。二报半(兴皆取之)。初有三事。此初不退菩提。十回人也。

    二即是下。常生佛处。

    三我于下。供养如来(兴云。有说。不退十向。生佛处等名流果。此不可定诸位。皆有不退义故。今十信下品闻是法故。不退菩提福智必成。值诸佛故智成。供诸佛故福成)。既不可定。何定十信。又言诸人王何唯十信耶。当知本意总摄地前。而十回者举终兼始。地前劣故殊须劝修。地上诸王更无待言。又其福智亦为习果。义无违也。

    我于至之苦下。第二报果有二。此初舍恶道。晓说如下。庄云。琰魔此云静息。长阿含十九云。阎浮提南大金山内有阎罗王宫。王所治处。彼王日夜三时有大铜铁自然在前。乃至唇舌咽腹无不烧烂。受罪已讫。复与婇女共相娱乐。彼臣亦同。瑜伽第二云。随一有情由感杂染增上业故。生那落迦作静息王。若依此文。地狱趣摄(沼云。正鬼趣摄。瑜伽生那落者。化三界生。不尔何故生最下地狱。又达二十唯议。不许同彼受苦故。长阿含十九。约化相故说王受苦相)。问若尔何故名法王耶。答。以其因果示诸有情令离怨心故名为法王。阿含同卷云。佛告诸比丘。有三使者。一老。二病。三死。有众生身语意恶行堕地狱中。狱卒净此罪人诣阎罗王所白言。大王。此见天使所召善问之辞。王复告言。汝在人中观见老人。乃至广说。瑜伽五十八亦说故(测同。加云。起世经第五等引老病死三种天使而诃责之)。

    便为下。第二受人天。天是释梵。人是轮王也。

    当令至涅槃乐下。第二明外报有二。一利他。二利我。利他有二。一明内有能化之德。二明外有所化之事(兴即取之)。初文准本属上。故云我今已种百千乃至释梵之因。已种无边善根种子。初已种下。义如前也。后已种下。即初明内有能化德。今当令等。本云已令无量百等。此即第二明外有所化事。

    积集无量下。第二利我亦二。此初明有自利之德。言积集者。本云已集。

    二后宫下。明自利之事有三。一利眷属。二利宫殿。今利人民。三国土下利国土。国土又二。一除内灾。二他方下除外祸。

    四王至眷属下。第二述重法有二。一令修因。二明得果(兴即取之)。初有四。一令述灭恶生善。二述上听法。本云清净听受是妙经典。今略举初以兼此义。准次下文必应有也。三亦于下令护持众。四所获下令回施四王除诸难。即得果。

    彼之人王下。第二得果有四。一习果。二于现世下报果。三增益下结报。四能以下结习果。

    尔时四至正法下。第二一番明运心方法有二。初四王劝。后如来述(晓庄取之)。初有二。一示上听法运心。二示上供养运心(祥兴皆取)。初有三。一牒上人王弘经。二我与彼下牒上四王闻法。三其王所下。正示运心之方。初中又四。此初牒上恭敬。

    二牒上听法。

    三供养四众。

    四时彼人下。牒上庄严舍宅。

    就第二中有二。一牒四王共听。二牒人王信受。

    第三有二。一举自利。二亦福以下令施他。问。四王是十解已下。云何乃就人王求善。答。一实报须善自资。二应亦令物欣仰生于胜福(祥依后也)。

    世尊时至是经下。第二示供养方法亦三。此初示运心方法。

    二世尊时下。明香气遍至。

    三于虚空下。明利益众生有四。一明变现。今谓有二。一现神变力。二令众闻见。约香云闻。约光云见。准下知之。故知。沼云约香所依烟说有金色光。不尔香尘鼻根所得。如何言见者。文既分明。何故劳耶。

    二照曜下。明照了。今谓。照十五宫。一四王宫。二梵宫。三释宫。四大辩。五吉祥。本云功德天。六坚牢。七正了。本云散脂鬼神最大将军。八二十八部。九大自在。本云摩醯首罗。宜云第六天王。十金刚密主。本云密迹。十一宝贤。本云摩尼拔陀鬼神大将。十二诃利底母。十三其五百子。本云鬼子母与五百鬼子。又可一句是祖子故。兴云。如智论云夜叉金刚密迹鬼子鬼母等。是鬼趣中得道故。将知大菩提也。十四无热。兴云。彼池龙王无三热恼故。一非热沙所砾。二无风吹衣覆露形。三无妙翅鸟所食。故因名之。如华严经云。大地菩萨为此池龙。于大悲云荫覆一切众生离苦法门而得自在。于鳞甲流出诸水日夜无竭济众生。无三恼者。即嘉祥说。如法华疏。又大论云七住菩萨。十五大海龙王。本云娑竭罗龙王。准下来听应言无量百千万亿诸天药叉。

    三世尊如是下。明见闻。今谓。先见神力。后闻香气。

    四睹色光下。结广远。言遍至者。遍至照曜故。本云是香盖光明亦照一切诸天宫殿。

    佛告至放大光明下。第二佛述有二。一此土释迦述人王供养。二他方诸佛赞四众弘经(兴即取之)。此中但述供养运心不述听法运心者。前番末佛述中。劝人王回施听法之善以施天王。天王今就人王求以成佛上意耳。故不复述之。此文有二。初明非唯但照诸天之宫。亦远至大千之界。后是诸人王下。明非但至三千界。亦周遍十方佛土(祥皆取之)。初中有三。此初明不但至此天处。

    二由彼人王下。明乃至三千。今谓有二。初至处。本云百亿日月。百亿大海。百亿须弥。百亿大小铁围及诸山王。百亿四天下。百亿四天王。百亿三十三天。乃至百亿非想非非想天。今举三种百亿兼之。如文。后种种下神变。

    三如是下。结也。

    是诸人至大千世界下。第二明遍至十方佛土有三。此初明不但至三千界。

    二于一念下。明遍至十方佛土。

    三于诸佛上下。总结也。

    时彼诸佛至金色下。第二他方佛赞弘经之人得果有三。此初见闻。

    二于十方界下。神变神变是他方佛尔也(兴即取之)。三异口下。赞叹又二。一赞四众弘经。二赞四众得果。此是义生(祥兴取之)。初有四。一弘法。二则为下得利。三何况下举况。四何以故下解释。

    尔时十方至资粮下。第二得果有二。一应化身。二法身(兴即取之)。初有二。一举因。二叹果(沼即取之)。本先叹果。今初举因也。

    超诸圣下。第二叹果。今谓有四。一超为尊。二坐树下。三救众生。本云能坏三千界外道邪论。四摧魔众。

    觉了至菩提下。第二法身又二。此初明果(祥云当得。兴取加云。言诸法最胜者。即法如如之境。是胜义智之所履涉。故曰最胜。二障皆尽。故云清净。非诸圣众之所能达。故曰甚深。无有一法而与等者。故云无上。觉了者即如如智。觉诸法真如正觉之智故。说此境故名法身也)。

    善男至之座下。第二明因(隋云。明应物)。有三。一登法座。二转法轮。三利六道。初也。本云汝已能坐金刚座处。隋云证果(祥云。叹已得因中说果。故名已得)。

    能于无下。第二转轮有二。一小乘。二能击下大乘(祥兴取之)。十二行者。得十二因说四谛也(晓云。三转四谛为十二行。兴征本云。即违诸论三转十二行相故)。三藏既双举于二教。何以偏言难圆义耶。大乘五句义如前述。

    能断无量至大海下。第三利六道又二。一令舍生死。二令入圣位(兴即取之)。初也。有二。一除因。二能令无量下灭果。

    解脱下。第二令入圣位亦二。一舍凡域。二值遇下登圣位。尔时四天至功德下。第三一番结欢修行有二。一四王结劝。二如来述(祥晓庄取)。初有二。一先牒上人王弘经。二尔时四王俱合掌下结劝修习。初有二。一牒上人王弘经。二于彼人王下。牒上四天听受(祥即取之)。初有二。一叹能弘生当现之福。

    二是故人王下。叹弘者由过去之善也。

    于彼人王至利故下。第二牒上四天听受有三。一来听法。二结善友。三愿守护(兴沼取之)。初中又二。一明欲来之意。二正为两事故来。就二大意为两。一为人。二为法。初也。

    我等四王至诸神下。第二正来亦二。一四王来。二天众来。就初有四。此初明来众。

    二于自宫下。明来缘。

    三我当隐下。明来相。

    四为听法下。明来心也。

    如是乃至药叉下。第二天众来亦四。此初明来众(宜云。第一众者。至判开合如彼疏。并文十五也)。

    二如是等下。明来心。

    三皆不现下。明来相

    四至彼人王下。明来处也。

    世尊我至善知识下。第二明结善友有二。初正结善友。二释为善友意。初也。本二。一得善友人。二出善友事。本云同共一行善相应行(已上)相随师行大乘行也(隋云。四王常愿弘经。人王既弘。即与四王同行也。祥取隋说。结云故名一行。无有相违名相应行)。今举初文以兼后也。

    因是无上下。第二释为善友意亦二。一明人王法施(祥云。人王弘经利益四天。故名施主)。二以甘露下明天王得益。

    是故下。第三愿守护有二。一护人。二及其宫下护处。

    尔时四王至赞叹下。第二正结劝修行有三。一明不弘者为失。二明弘者为得。得故国土安。失故国土坏。三世尊以是因缘下。正结劝修行。初有四。一明不弘此经。二明四天失利。三诸天弃舍。四国土败亡。此四次第可见(祥晓兴取)。初有二。一不乐法。二不重人(沼即取之)。初也。又二。一不乐闻。二亦不供下不供养。

    见四部下。第二不一重人亦二。一见他弘经。二亦复下不能供养。

    遂令至妙法下。第二四王失利有六事。此初不闻经。二失法味。三无威德。四及以下失势力。五增恶道。六损夭(庄撮为六。沼为五也)。今加二事。谓坠苦河乖乐乘合为八也。

    世尊至无拥护心下。第三天神弃舍又二。此初四王舍。

    二非但我下。诸神舍。

    既舍离下。第四国土败亡有四。此初牒四王舍离。

    二其国下。明国土败亡又有四事。一明舍善。二唯有下明作恶。三疾疫下明灾变。今谓九种。一多疾疫。二彗星怪。三两日现。四常薄蚀。兴云。汉书日月薄蚀。韦昭曰。气往迫之曰薄。亏毁曰蚀。释名云。日月亏曰蚀。稍侵毁如虫食草木叶。如楼炭第五云。阿修伦天王名罗呼。其体高二万八千里。以月十五日立海中央。水裁至脐。低头窥须弥罗宝泰山及四方山镇。以指覆日月。天下晦冥。或覆日以昼为夜。所谓日月蚀时厄光明也。五虹恶相。六星流落。非但流亦失度故。本云流星崩落五星诸宿违失常度。今举流星以兼后也。七大地动。八井发声。九恶风雨。本云恶风恶雨无日不有。四常遭饥下明国败亡。今谓有四。一常冻饿。二多怨贼。三人受苦。四无乐处。

    世尊我等下。第三结四王舍。

    生如是等下。第四结国亡。

    世尊。若有至昌盛下。第二明弘经为得有四。一明欲得国土乐。二劝人王弘经。三我等及余下明四王得益。四如大梵下明国安隐(祥即取之)。生起可见。就初有二。一有三事明自土安乐。二有二事明他土安乐。欲叹弘经力大。令他我皆安。此初也。三事如文。即三欲也。

    欲令正下。第二二事。本对前三亦有三事。故云欲得拥护一切国土。欲得正法正治国土。欲得除灭众生怖畏。今总略故举后二也。

    世尊。是至受持经者。第二弘经有二。一弘通。二敬供。

    我等及余。至法味下。第三四王得益有三。此初闻法。

    二增益下。获利。今谓为二。初利自身。二所有下利眷属。故本云增益身力心进勇镜增益诸天。故知沼以增益之言属上闻者。非但乱文句。亦违三藏释。

    三何以下。解释。

    世尊至诸论下。第四国土安乐。此中举三论者。一四韦陀经明梵天事。曰世出世论。本云说出欲论(庄云声明等论。兴云欲不净论)。二毗伽累罗论明十善论等。曰帝释论(宜即取之。兴云声明论)。三僧伽卫世等(隋云。明学通事)。曰五通神仙论(兴云。六句吠陀等)。今明人王弘经得益胜彼三论利益世间。就此有三。此初正举三论名体。

    二世尊梵下。格胜劣。

    三何以故下。广明胜意有三。一明此经用胜彼论用。二如是无量下。明说此经之人胜说彼论之人。三令赡部下。明此经理过诸论之理(兴即取之)。具此三义故经胜论劣也。用胜有二。一得现世利。二得来世利。此二即是弘经令安乐之意也。初有二。一明众生得益。二明四王获利。初又二。一总标为众生。二举八事释。三举二事结。初也。今总略征。本云所以者何如来说是金光明经为众生故。

    由此能下。第二举八事释。又二。初三事令有好。后五事令无恶。初有三。一治化。二能与下安乐。三为护自下慈念。合释上二。此三因仍相生也。

    令无苦下。第二五事有二。前二无苦果。后三无恶因。前中。一句无内苦。本云欲令众生无诸苦恼。一句无外害。所有诸恶下。后三无恶因。初一句总。二亦令下二句别。又二。一句心无忧恼(兴云。屏亦云除)。一句口无诤讼。

    是故人王下。第三举二事结有二。一结行因。二结得果(文处显也)。

    世尊我等下。第二四王得利为三。一闻法。二获利。三护土。今略。具如本也。

    复于来世下。第二来世益有二。一得世间益。二得出世益。出世又二。一修圣道。二得菩提。

    如是无量下。明人胜有三。一标佛胜故法胜。二释胜意。三结。初也。本云如是乃至悉是正遍知说。今准之知。

    以大慈悲下。释有三。一过梵天。以大悲力故。二过帝释。以智慧力故。三过仙人。以苦行力故。本略仙人帝为苦行。故云亦过无量百千释提桓因以苦行力故。晓云。帝释苦行。其事广如智度论说。就过梵天亦应言苦行。帝亦应言大悲平等。举一义耳。故本帝释为苦行者。准此可知。

    为诸众生下。第三结。今略。本云是故如来为诸众生等也。

    令赡部下。第三明经理为诸论理本故胜有二。一明此经为诸论之本。诸论是此经之末。二普得安下。明佛为利物故广说此本。

    世尊。以是下。经三正结劝。本略有二。一劝听受。二劝供养。今转为三。一上标。二何以下释。三是故下结也。

    尔时世尊下。第二佛述有二。一述护人王。二若四部下述护四众(兴即取之)。二中各两。一明弘经。二劝拥护。例上可知。不复具述。

    尔时多闻至资粮下。第四一番明法弘护。则云有二。一天王说咒。二如来述成。初中有二。一叙别咒。二弘此经。初又二。一求财法。二见身法。初又三。一举法劝持。二示轨令学。三陈益使欣。初也。三句。此初举名。由所求必遂名如意宝珠(庄云。真多末尼。此云如意宝珠。如如意珠随其所乐悉能出生。此咒亦尔。随其所求皆令遂意。从喻名为如意宝珠。兴即取之)。二若有下劝学。三我常下陈护。

    欲受持者下。第二示轨令学有三。一造修法。二成遂法。三护持法。初又三。一护己身。二请天主。三求所愿。初也。恐有诸难。故先护身。有三。一标引。二正述。三结法。初也。

    即说咒下。第二正述。薛室啰末拏也(庄云。此云多闻。沼即取之)。莫诃(沼云。此云大)曷罗阇也(此云主。兴即取之)。

    世尊诵此下。第三结法。系肘后者(兴云。即被甲之义。男系左肘后。女系右肘后。使却魔军)。

    应取诸香下。第二诸天王又三。如前。此初中有三。一焚香。安息者(兴云。安息国中香也)。龙脑者(兴云。案西域。羯布罗香树松身异叶。花果亦别。初采既湿。尚未有香。木干之后修理而折。其中有香状若云母。色如冰雪。此谓龙脑也)。多揭罗者即零陵香(此说在下。而庄沼师但牒文不说相)。然后坛场中。每先诵此咒。但文不说。学者知之。二净身。三静室也。

    即说下。第二正说。

    此咒下。第三结法。

    次诵本下。第三求所愿有三。如前。此初标(有三。一诵本咒。二教诵法。三结劝持)。

    尔时多闻下。第二正说咒。曷喇怛那(沼云。此云宝)怛喇夜也(云三。即礼三宝)。后云檀那(云财)驮也(云施)曼奴(云意)喇他钵唎(云我)脯喇迦也(云满。总意云。财施满我意)。

    受持咒时下。第三行法(有王。一遍数)瞿摩此云牛粪(庄兴同之)凡诸咒法以此尊净(兴云。梵天寄牛以化天下。天下之所贵故。二作坛。三供养。四勤行。五密修)。

    时有薜下。第二成遂法有四。一叙彼问。二教此答。三陈往白。四述还报。

    其持咒下。第三护持法有三。此初用财法(有三。一见成相。二得财仪。三用财法)。

    二于诸下。护心法(如次举三无量兼后。翻嗔即是喜故。兴云。嗔即违多闻王恤物之念。故失神验)。

    三又持此下。念天法。由常念天得天护己(有三。一教常念。二示增善。三陈卫护)。

    又持咒者下。第三陈益使欣有七。一现招长寿。二当离恶趣。三常无灾厄。四兼获宝藏。五神通自在。六官荣称遂。七解禽兽语。

    世尊若下。第二见身法有二。一造修法。二成遂法(准前例者。三段无妨。今为转势。但两重也)。初三。一造像。二修供。三诵咒。初也。有四。一待时。二简物。三使人。四画像。时唯八日或十五日。白黑二月各半及终。或唯白月八日十五。此论起手画像之时。或初置坛亦在此日。物用白?。谓非绢素。人用木胶。谓非皮胶。彼血肉分非清净故。

    安置坐处下。第二修供。例六种物重心供养。言六物者。置座而华烧香燃灯饮食珍寄。

    受持神咒下。第三诵咒。

    世尊我若下。第二成遂法有二。此初正显法成。有四。一睹事。二生心。三现身。四发语(即三业劳。初见行事内心欢喜。心欢喜故即外现身。既现身故发言诱喻)。

    我今且说下。第二因立誓愿(有二。初据法说。后假喻成)。

    世尊若有下。第二弘此经有三。一标劝。二示益。三请证。初也。文由经成咒。意以咒弘经。

    世尊我今下。第二示益有四。此初离贫穷。二乃至尽下除灾厄。三亦复令下有光明。四我之所下获驱使。

    我说实语下。第三请证也。

    时多闻下。第二如来述成咒有二意。佛今兼赞。近以破贫。远以弘经。

    尔时四天至恭敬下。大段第三赞叹奉行有二。一四王叹。二如来答(庄兴取之)。初有二。一奉行(隋云。奉行故从座起)。二赞叹(晓庄沼兴则意依之。但宜别也。沼云。前咒但说多闻。今赞即通四王。欲令专心祈请易成。故咒一说。闻法得益通故四赞)。初也。四句。一从座起有两义。一不着乐。二不迟缓。二各有三。初三者。一不着睡乐。二不着卧乐。三不着倚乐。后三者。一共时。二勤求正法。三究竟奉行。二偏袒一肩。本云右肩。有二义。一示内眷。二表外系。系眷在心则能行法也。三着地亦二。一舍散乱二不安静。故能行法也。四合掌亦二义。一不憍慢。二不贡高。具此二义故能奉行。

    以妙伽下。第二赞有五颂为二。初有四颂三句是叹。后一句结(晓即取之)。初叹有二。初二颂略。后二颂三句广。初二。初一颂叹化。后一颂叹应。初中有四。一面色。二光明。三目净。四齿白。就后有三。一半颂功德。二一句智慧。三一句诸禅(兴影取之)。

    足下下。第二广有三。初一颂一句广化身。次三句应身。后三句叹法身。初中有四。一足千辐。二手网缦(则云。前半轮相唯在于足。后半网相通于手足。兴即同之)。三光。四色。后二本云光明晃曜如宝山王。微妙清净如炼真金。

    次叹应身为二。初一句神力无穷。后二句功德高远(隋云。初二句赞。后一句敬。兴云。前金山者即七金山。此妙高者即苏迷卢。则意同也)。

    后叹法身有三。初一句叹体。次一句叹用。本云应物现形如水中月。言应物者即应身。现形即化身。后一句合结上二。本云无有障碍如炎如化。无障碍者今不思议。是结法身。炎者结应。化者幻化结化(沼释五颂。即有二说)。初不指人。赞何身耶。若化身者。四王入地既见一理。何唯叹化。若俱三者。何异后说。故云。又解。初一颂化身。次一颂报身。次二颂合赞报化。后一颂法身。法身中。初句体。两句起报化。后一句申礼。唯此为正。取本义故。

    故我下。第二结叹。本云是故我今敬礼佛月。自有三义。一圆如法身。二光如应身。三凉如化身。又圆如道前。光如道内。凉如道后。又圆如法身。光如般若。凉如解脱。今取凉义云心无著。

    尔时四天下。第二佛答有十五颂。大分为四。初三颂叹经力大。二有七颂劝人王弘。三有二颂令天王护四有三颂合结上三义(沼即取之)。就初有二。初一颂体。后二颂叹用(兴即取之)。初中。初半明法。后半明人。今随文句且作此别。准本十力以下明人。故云此金光明。诸经之王。甚深最胜。为无有上。十力世尊之所说等。疏云。初一行明法。后一行明人(今谓。通二。人法俱无上故)。用中有二。初半与乐。次半生善。后一颂拔苦(沼兴取之)。

    住此南下。第二劝弘七颂。为二。初四颂劝弘通。后三颂明得益。初有二。初二颂弘者有利。后一颂劝为利他故弘。初有二。初半举能弘人。后一颂半明所弘法利他故弘。

    又二。初一句弘经。此言人者即举人王。故本云若有人王。后三句为利。本今势转。故今听经为前段也。

    能令他下。第二得益三颂。为二。初一颂法说。后二颂譬说。法中本三。一生一生善故云是经能作所有善事。今有后二。谓灭苦与与乐。又无为利中后一句以为生善。且依初释。初半灭生死苦。后半与涅槃。三文转势。本意文显。今就世事披对知之。

    譬中亦三。初宝树为上善作譬。次清水为上灭作譬。得之者众苦煎惚。后宝箧为上与乐作譬(祥兴取之)。后譬中福德者。本云法宝。谓涅槃果。是上乐故。此中有譬有合。当分见之。

    汝等天下。第三二颂劝护。本四。一诸天护。二四王护。三诸佛护。四鬼神护(祥兴取之)。今取前三。彼第四护属后段故。前二正护经。后一正护人。

    若有人下。第四合结前三。即为三。初一颂结第一叹经力大。次一颂结人王听受。后一颂结天王守护(祥即取之。沼兴影也)。

    尔时四天下。第四大段四王领解供养护持。依今护有二。一作胜供养持。二与胜法护持。初也。有五。一领解。言微妙者领法身三理(祥即取之)。道前微。道后妙。二悲喜。三快乐。四供养。五守护。生起可见。

    以智光下。第二与胜法护持。本略。今存。对前又五。一助智慧。二授忆念。三与总持。四具辩才即殊胜法五令法兴。

    尔时至法时下。大段第五时众得益有二。一闻法。二得益。初也。

    无量众下。第二得益。则云。八益。一得智。二摄福。二离忧。四发喜。五善教(兴云。善众论者。五明之论。亦明十六异道之论)。六起行(无漏之道)。七定因。八近果(宜开智辩。沼同开故为九益也)。今谓。辩者智为体故。开合无妨。

    无染着陀罗尼品第十三

    略开三门。初来意者有三。一隋云。序品标经体用。一切智母为根本。四王品中正劝流通。流通何法。谓前智母。法本名无染着。始是毕竟宣通。今论究竟受持。故命身子往复请说。此即广述受持流通法本力事。故先品后有此章来(兴云。恐非四王劝弘。既经体用更辨。所流之法必无用故。今即欲说菩提行。故说此品。谓三身中虽令一切修菩提行。而未广说。广说此中意故。又护国中令得忆念。义犹未说。今应说故)。若尔何自释名结云受持此经所得利益正在于中故名无染。今说此本而劝受持。岂无用耶。又寿量等广菩提行。今此总略。何作虚说。又前品义今应说者。此本之流。摄如是等。故云法本。故无用者唯在自耳。二夫生死者染着为本。欲断其本令悟非方处等中实。三为利时机。如身子等。

    二释名者。第一义空体本清净。用亦不为三毒染故。名无染着。本云银主。譬如银色白净。众色之本。此法亦尔。能为诸法之本。即此经本为银主也。陀罗尼者此云总持。总持诸法故曰总持。取此则云。法离方处等故称无染着。旧译从义遂云银主。银为洁物能离染故(故知。庄云梵音仳疏梨沙云无染着。而旧言银主者非也。沼取之者还显昧也。兴云。阿梨。二合此云无染着。有说。无染即智慧用。由智慧力不为三毒引住生死故。陀罗尼者即禅定用。由禅定力不为寂静着住涅槃故。即违智论依三昧力故生。陀罗尼亦慧故。今自能解诸法空。不染一切言说自性。故名无染。解心安理无忘失故名陀罗尼)。若尔何自释云无染著者即忍持名。依此法门对治贪欲及以嫉妒。修习等施。爱乐正法。趣入诸法离言自性。如论云等。又三藏兼说智定二用。既说定生为用无妨。又能解空不染言性。岂非智用。咒体既云第一义空。何但解空。又沼云。问。准瑜伽说。四总持体非皆念慧。咒持是定。忍持是慧。何通忍咒。答。体性不同。有依因出体说定。有依能简择出体说智。有依记忆出体说念。有依果出体即以所持法名为总持。各据一义皆悉不违。故智论解总持云。以禅定得智慧火。又云。智慧在菩萨心中名般若。小乘人心中名道品。不忘人心中名陀罗尼。故知瑜伽。咒总持说定。得忍总持云慧。各随义说。广具如彼。准知守角而失方耶。况三藏说唯应依信。不可余言。

    三决疑者。问。本今既言无染着持。何故隋云。外国正名金主。亦但金以通目经名故。假立别称云银主耶。答。本据体名。谓此总持取为此经之本。义称金主显众净法之本。义立银主。今兼用说。故不相违。问。诸咒皆净。皆言无染。答。立名相避。不可难也。问。如前所说四种总持。此何摄耶。答。晓云。正忍总持解离言故(庄兴取之。沼有三说。一取上也。二云咒持。文言身不被刀杖等之所损故。三可通二。文无简故)。问。何地得耶。答。初地知之。具如净地品疏。(晓云。初三初地得之。第四在十回向。地前四位皆得修习。但未决定。庄沼取之。亦是本意。然兴征晓又无异故。即还取故。见文知之)。

    尔时至舍利子下。明菩萨诸天加护弘通有三之中。此只第二诸佛守护。准本释今开为四段。一作不请师。二身子请解。三校量劝修。四大众奉行(庄兴同之)。初中有二初告命。二正说。初也。有二。一明不请之时。故言尔时。二明师友。能被之人。世尊者。世人钦敬故曰世尊。告具寿者。本云命者。或言慧命(兴云。即叹慧命之言)。即所被人。先利菩萨次及身子。故告命之(则云。由舍利子有大智慧。堑闻深悟。以法告之)。舍利子者有二。一明梵名花朼。二明立名因缘。具如此文及先释也。

    今有法下。第二正说修行薰习之法(有五。一标法名。二明应修。三引例劝。四述劝意。五结前说。此初也)。法门者。本云有法本名不染着陀罗尼。言法本者性得如如。如如智母无变。为万法之本。出生一切圣人功德智慧(晓云。能与一切诸功德法而作根本。故名法本)。不染著者名智慧用。智慧不为三毒牵住生死。陀罗尼者禅定用。由禅定力不为寂静染住涅槃。此二有化他之用也。

    是诸下(二明应修)修行者。本云薰修。薰修有二义。一六七识诸法及种子名不净品。二十波罗蜜诸善法名净品。今言薰修法者。以明多闻十度熏习。对治六七识等一切不净。因果种子分别方非方等。但依意识妄念所作假名无实。若无妄念则无一切方不方状貌之相。加行之智作此观时。即能对治上心惑也。问。此诸菩萨云何薰修诸法。答。谓从他闻金光明经法本十度音。及自正思惟。由此二因正见得生。净品为正见上首。即般若为圣道诸分主故上首。以闻思二慧为因。久来闻思种子聚集为因缘生正见。后时二慧开发无流通。即为正见增上缘。问。三慧以何为体。答。初闻慧为主。十度为伴。此伴为闻慧体。修慧亦尔。

    过去下(三引例劝)本云菩萨昔行菩萨摄受。菩萨昔由地前福慧薰修所得。转依证见根本如如。如如智无分别般若(晓云。未入菩萨正位之时。先行此法。故言菩萨昔行也)。摄受者。但是一无分别菩提心智。智心外无别十度。一切行即一心。摄一切行。一切行得一心。昔十度种子亲生。正得无分别菩提名因摄果。正得无分别菩提亲生。出观菩提名果报因(菩萨依此摄诸行德令不退失。故言菩萨摄受。庄同意也。此言一心。即此法本陀罗尼也)。菩提母(四述劝意)。明所弘如如智母。此即正得无分别慧内照为母也(由内照故外能生德。故晓显之。如是法明能生菩萨。菩萨功德皆从此生。故言母也。兴意同之)。

    说是下(结也)。

    具寿至句义下。大段第二请解有二。一请。二答。初中有二。此初请陀罗尼句义。本云是何句义为陀罗尼非陀罗尼。今举一兼之。准次必然。已蒙世尊慈悲说陀尼。弟子不解。往昔菩萨云何发起信解大乘知此句义也(兴即取之)。何句义者。既立名不染。不染著名不有何章句。问其名所得义之功(沼云。句是能诠之名。非名句中名。不去句即名也者。此释意也)。又句义有二。一文字句法明世间义。二六七识心法显有性净。即性得如如法义。故曰句义。又句义者众字和合成语。语和合成句。无句无义是菩萨句义。如镜中人像。像色无所有句义。受想行识无所有句义(则云。谓法离有无。今是何句义。此释意也)。为陀罗尼等者。问。定为三智为非三智。而陀罗尼。理无量。相无数。难知难解也。今名不染。为此后智所说闻字不染是陀罗尼。为非后智不染陀罗尼耶。又有四陀罗尼。一比。二义。三总持。四咒。亦百遮持为当即曰陀罗尼也。

    世尊下。第二请方处有二。一问非为方处。二问为方处。为方处者定其所住。方非方处也。此陀罗尼为在诸上方处。为不在诸下方处。若不在北方处应住南方处。故云非方处等。又非方者邪方。非非方者正方。不言定住邪方。问。何以言无方处。日出处是东方。日没处是西方。日行处是南方。不行处是北方。岂无方处。答。不然。东方以无初故。引百论说广答此问。如文述也。为住染俗谛处。为住净真谛处(沼取此说。故云。非方处者离有。非非方处者离空。准下佛答有其七句。此略举初句为问以影于余。或舍利分悟。世尊具悟。故说有多少。兴征本云。为住俗处等者。此不可问。诸陀罗尼皆有为法。故今鹙子既闻解了诸法离言名无染故。问陀罗尼义为不文字为非不住文字处)。佛答中云非缘非非缘。非行非非行。沼云。第五为无为对。非有为缘生。非非有为了因显故。或不离缘生法故。第六常无常对。行者迁流。真如非行非非行。同前释。庄影晓云。非有为故非行。非无为故非非行。问中影略。义如前述。亦莫邪推。

    佛告下。第二答有三。一赞。二答。三法(兴即取之)。初也。善哉者。佛欲令身子悦喜忆念本愿所行道故叹也。大乘者。大有三。一是法本体大。谓一切方非方法体。法体平等不增不减。以六七识方非方等一切诸法。虽前后刹那无量。是法本通摄方非方等一切法。而方生时此法本未曾生。方灭时此法本未曾灭也。二法本相大。谓依如来藏心有生住灭善恶无记。藏有二义。一摄义。以无漏气薰正行为法本摄持。二生义。三世如来皆从此生。三法本用大。谓法本前后相资功德得成。能生一切世出世间善因果也。乘者。一切诸佛本所乘。此法本非但有前三种大义。后为一切大人作所乘法。一切菩萨皆乘此法到如来地也(则云。大以显胜。乘以论功。胜即超过。功能运载。故目诸法总名大乘。即依三大及十二门六种大义。或瑜伽显扬等释大乘义。具如彼也)。已发趣者。如昔修行。但发心行道有二。一顿。从凡直往得至一乘陀罗尼法本。二渐。不得直至法本总持。便取小果。今复发行薰修。故云汝已发趣。故法花云。我昔二万亿佛所。为无上道故常教汝等。信解大者。信即信乐。此有三种。一信有法本。二信可得。三信有无穷功德。若人信乐大乘。非恶知识等所能转坏。故名信也。解者。一切方非方等诸法。唯有自心意言分别生也。尊重者。本云增力大乘。言增力者思惟力也。由此力故能伏六弊令不起。正行功德得增长也。时依思惟发心修行十度。后更加胜。故曰增力。今即准之(晓云。身子迹现声闻。实大菩萨。已发大乘菩提心。故言发行大乘。已修胜解行地信解。故言信解。今入增上意乐地。故言增力大乘。庄即取之。兴云。此违法花始信一乘得授记义。今发趣者。善法欲所有发心。乃至优婆塞戒经。断结经云。舍利经六十劫。从五六住退者。是权说等。此取沼意。故云。信大乘者以信得解。非智证入。乃至趣大以后经二万劫到十信初心。故涅槃云罗汉二万劫到。到者到阿耨菩提心。若约七地过种性地在胜解行地。若约五位。未住资粮位。但在善法欲十信。方得在资粮位也)。子法花文还成先义。今摄如是信法得记云能发等。

    如汝所下。第二正答令解有二。一正解释。二结生后说。初又二。一如汝所说者领述前问。

    二陀罗尼下。正答(沼即取之)。有二。一解释。二结。初又二。一别解。二总释。初也。有六对。非显是。是显非。此言非方处者。无形无相故。而能种种示现。故曰非不方处(晓影此云。名句文身非是色法故非方处。所依音声色蕴所摄故非不方处。庄有二说。后即取之。兴即同也)。又非非方处者自心现方处。非方处者此自心现方。非是意识所缘心外诸方处。又不在方不离方。此陀罗尼法本无在而无不在。无在故非在方处无不在故非离方处。然是法本之应不可言方。非法本上感。上下感不定在东西二方也。法者似根尘识法。非法者实执根尘识法。非不法者似法故非法。似法故非不法也。非三世者非算可定其数。如梦中三世。悟时知不劝。明三世无生平等也。非不三世者。而现身世寿年八十度众生也(沼兴影之)。非事者。本云非事物。非五明七宝衣食财物等事。非不事物者。而以五明等事利他令安乐也。非缘者。可悲缘众生有即非有。非不缘者。而怜念随顺方便济拔也。非行者。无惑智障故即无为。非不行者。而一心方便对修善集助道法也。

    无有法下。第二总释有二。一我人。方处非方处。一切法无相。无相故无所生无所灭。二法本。无能现我人方处非方处之功故。无能生能灭。又无生者。方非方法等因缘灭。无有灭者。方非方法等因缘生。又法生时法本性未曾生。法灭时法本性未曾灭也。

    然为下。第二结本陀罗尼。文兼前后。谓如是说无生无灭。是陀罗尼。若不如此解者。不是陀罗尼也。

    于此陀罗尼下。第二结生后说。即是法本功能化他之用。有三。一论说功用。二结示名字。三重请。初也。此陀罗尼者。法本如如无分别境。与智摄持不相离也。功用正道者。本云所作道。依法本起用。不见生死涅槃异。一悲用。一智慧。此二和合欲有所作利他之事如意成就。故曰功用正道理趣者。本云合也。初修学时为障所碍未得最净。今正勤大用成就。解心转明。一切障除。得无分别智与本相应冥一曰合。故言理趣。势力安立者。本云力住也。一得不懈不退不失大用如意。虽复灭惑不作住涅槃。虽起分别不作生死。得住法本无分别中。无住处为住处。曰势力安住。即是等者。诸佛功德。福慧摄三学。三学摄十度也。佛戒者。佛戒中无破戒。无更治戒。何修戒。今重佛戒者。佛用此果得戒法利益菩萨也。佛学者。佛精进中无懈怠。无更灭恶生善。何有修正勤。今言佛学者。佛得此果得不起心。不作功用而行正勤。成就菩萨三学也。佛秘密者意密也。佛禅定中无觉观。无更治散乱。何有修止。今言佛密意者。佛用此果得定。妙有神通成就菩萨。佛生所者。佛智中无闇。无更断无明。岂得生智。今言佛出生者。佛用此果得法本般若。出生第六般若。第六生咒陀罗尼功德。成就菩萨至佛也。

    故名下。第二结示名字。

    舍利下。第三重请有二。一请。二答。初又二。一请。二结。初也。世尊者。人天八部钦敬故。善逝者。本云修伽陀。晓云。此云善逝。十号之中是第五名。即摄前五。世尊者第十号。即摄后五。依此二名而重请者。所说利益深重也。言安住者。依性如如之本无变异中住也。于无上者。已住胜解。又菩萨昔未得住胜解。无念不贪。五欲为成所碍。若住法本观解相应。深生厌离患欲之过。即知已解法本。戒无破染。随顺戒修学法本是诸定体。菩萨未住此法本时。心相涛波不能自安。已住法本。识浪不生分别。即解法本定无散乱。随顺定学法本无痴。有迷闇者不住法本。无闇可住即解法本。无痴闇故随顺修学得静。慧心相续云照。常净智圆曰菩萨。安住于菩提不退者。既顺法本薰修定慧因力成就。理应趣向菩提不可背之。一得修不移失。成正愿者。凡欲所作皆依法本发愿。愿得自安住。非但自愿。愿亦众生乃至得佛终不休息。由精进故。于未来世一切所作如意成就。得无依辩才者。昔依教用修三慧伏灭诸惑。今依法本修定慧句义还资成法本。更明增显及资后智。报得无碍七辩妙述。性自能冥。口意业成似自牢护(晓云。不从他闻自然辩说诸法义故。庄沼则意即同也)。获希等者。心既住法本智说五阴空。是五阴空。菩萨定不二不别。乃不见一切有法生有法灭。言而无当。破而无执。自住诸法中非住非不住。无说无听。故诸外道设诘难者。至留句错。情自堕也。

    皆由下。第二结。

    佛告下。第二答有三(兴即取之)。此初赞也(五人如文)。

    尔时下。第二正答。

    佛告下。第三结叹(晓云。有二。一叹内德。近经一劫。远百千劫。不舍诸愿而得胜进。十颂为首有于诸愿。二显外势。三世诸佛依此作佛故诸佛母。故其势大能伏诸害)。

    若复有下。大段第三校量显胜(有二。一明供养。二明持福胜)。

    时具寿下。大段第四大众奉行。

    如意宝珠品第十四

    略开三门。初来意者。宜云。先明正理无染。今说如意法门(兴云。众生有二缚故不得如意。所谓内有染着。外备灾横。前说无染对治内缚。今除外缚随意自在受持经王。故更说之。即前意也)。二则云。先降福祐。今却祸难。祸难能作弘宣障故。三为利时众。如文说之。

    二释名者则云。谓诸明咒有大神力。能除灾满愿。名如意宝珠。虽有异名从多立称。或诸异号亦有此能。但随别义更标殊称(庄云。真陀末尼此云如意宝珠。如如意珠能伏诸毒。此法能除灾患。从喻立名。故言如意。此品说之。从此立名。沼兴取之)。

    三决疑者。问。多闻既说如意宝。与今何异。答。前是与福如意。今即除灾如意。

    尔时至雷电下。第三师资护持。则云。品文为二。初大师说。后弟子申。初有四。一标法许说。二专意愿闻。三别出电名。四正陈咒法。初有二。此初标也。阿难结集又具总持。故此告之令传不忘(有三。一佛对机。二标法名。三叹其德)。

    过去下。第二许说。先佛已宣。我今亦说。欲为利益及安乐故(有三。一引昔例。二许今说。三重显能)。

    时诸大下。第二愿闻有二。先专意。后愿闻。

    佛言下。第三别出电名有二。初举名后论益。初也。准俗中释。阴阳激耀而谓之电。同起世经。四方有电相触发光。然有别神故称电王。如风雨等有灵神祇。故光严说多是菩萨。故此名号能为利益(沼云。云相击出声名雷故俱舍云如云声。是出光名电。即主电神名王故。起世经云。东方无厚闭电。共于西方堕光明电相触相著相揩相打。以如是故从于虚空云际之中出生光明。名曰闭电。东方闭电名无厚。南曰顺流。西曰堕光明。北曰百千树电光。从其主神以立名也。与此经名别者。或神有多。或翻译别)。阿揭多者(沼云。此云来。兴云。无去声)。设羝噜(兴云怨也)主多光(云火)苏多末尼(沼云。苏多云如。末尼云宝。兴云。施与如意之义)。

    若有下。第二论益有二。此初闻名益人。

    若于住下。第二书名益处。

    尔时世下。第四正陈咒法。

    尔时观下。大段第二弟子说。此有三。一陈述。二赞印。三喜奉。初有六。一观自在。二执金刚。三梵王。四天帝。五四王。六诸龙王。初也。观自在者。广如法华疏。庄云。阿婆嚧吉低此云观。诜啰或云伊钵罗云自在(沼取。但云湿筏罗耶。并云旧言观世音者非正翻)。此取恒观世音能救。故无妨也。就文有二。此初标说(有三。一说仪。二请说。三显利)。

    即说下。第二正说。

    尔时执下。第二执金刚说。庄云。此与释迦同时发心。密真示迹作金刚力士护贤劫千佛。如密迹力士经第一说。乃往久时有转轮王名曰勇群。王有千子。乃至自念。五子皆发无上道意。今当识之何先逮道。作七宝瓶及七宝?(苦结反)高七仞。为四丈九尺。使千子各各路名作七宝筹着宝瓶中。举瓶着契七日供养。后取宝瓶着紫金案。使诸太子各各采筹。有一太子名曰意净。得第一筹。则??留孙佛是。次太子名离名闻。则??那含牟尼是。次名寂根则迦叶是。次名一切苦利吾身是。次雨宝弥勒是。乃至法意太子自誓。诸人成佛时。当作金刚力士在外威仪省诸如来一切秘要。法念太子曰。诸人成佛时。当劝转法轮。尔时轮王定光佛是。其时诸子此贤劫中千佛是。法意太子则金刚是。法...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