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金光明最胜王经注释最新章节!

    金光明最胜王经最净地陀罗尼品第六。

    (将释此品。三门分别。一来意。二释名。三解妨。言来意者。将求菩提必须修行。修行有二。即断恶·修善。前忏悔等已明断恶。次明修善。修善之中。发心·修行。发心即发菩提心。谓要依止大菩提心行诸地方能果。所修行者即是十度。由斯十度能得诸地破悭等十度障等。得五分身成二胜果。故须明此发心修行。故前品后有此品生。言释名者。兴公梵云。陀罗尼部谋达罗钵梨输地上声。此云绝持地最净。今从周语故名最净地陀罗尼品。沼公云。成唯识云。总摄有为无为功德以为自性。与所修行为胜依持令得生长故名为地。净谓净清。离二障故。菩萨十地能余二障极净名最。即最净之地。依主释也。或十地体即为无为功德为体。即此德体离二障名为最净。陀罗尼如常所明。言解妨者。问。摄大乘等说依十地行十行断十障证十真如。此中何故不辨十如。答。略广异故。如是问答如沼疏也)

    尔时师子相无碍光焰菩萨与无量亿众(此品之内。大文分四。一无碍光请。二如来为答。三大梵赞揭。四时众获益。初请分三。初能请人。次请法轨。后正陈请。此初也。能得菩萨四无畏名师子相。离障名无碍。智自在能照真俗名为光焰。此从喻及法为名)。

    从座而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顶礼佛足。以种种华香宝幢幡盖而供养已(请轨初申虔敬。后陈供养。此起敬供养各有所表。如疏)。

    白佛言。世尊。以几因缘得菩提心(正陈请。初问菩提心用。次问菩提心体。此初也)。

    何者是菩提心(问体。初标问。次别问。此初也。应云何者是菩提何名菩提心。初菩提至真理心者。是二知六度)。

    世尊。即于菩提。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过去心不可得(别问。初依法空问。次依生空问。初中有三。初即菩提问。次离菩提问。后结所以。若即菩提。菩菩离三世故。三世心皆不可得)。

    离于菩提。菩提心亦不可得。菩提者不可言说。心亦无色无相无有事业非可造作(问离菩提之心。无有一法能离真如故。离如心亦不可得。菩提者下结所以。真如理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故不可说。心无色相。犹如于引。无实事业。不可造作也)。

    众生亦不可得亦不可知(下依生空问。众生谓我。我体是无但假和合。犹如刻事。无实自体可得可知)。

    世尊。云何诸法甚深之义而可得知(第三结问。云何诸菩提及心法俱不可取说。而有菩提发心能得。此甚深义而可得知)。

    佛言。善男子。如是如是。菩提微妙事业造作皆不可得。若离菩提菩提心亦不可得。菩提者不可说。心亦不可说。无色相无事业。一切众生亦不可得(下答。有二。初答第二问。后善男子譬如宝须弥下答第一问。答后问中。初印答。后释答。印答中三。印·征·释。此即初印说)。

    何以故(征也)。

    菩提及心同真如故。能证所证皆平等故(释中初释不可得不可说之所以。以菩提义及菩提心同依真如无能说得。离计执故)。

    非无诸法而可了知(后释发心得于菩提甚深之义。俱除其病。不无法故)。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如是知者。乃得名为通达诸法善说菩提及菩提心(下释答。有二。初标。次释。此初也。初菩提者菩提体。即是所证真理。后菩提心者能证知也)。

    菩提心者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心亦如是。众生亦如是。于中二相实不可得(释中有三。初释。次征。后通。此初也。初非三世者明真如菩提体。次心亦如是者能证。前言心者是第一义心。后言心者是缘心。众生亦如是者明人空。于中二相实不可得者。合说二我但不可得。依遍计故)。

    何以故(征也)。

    以一切法皆无生故(第三通也。以本不生故体非有。解深密依三无性说一切法无生无灭本来寂静)。

    菩提不可得。菩提名亦不可得(自下别通。有三。初约菩提。此意所证但名字假设。若如名取即虚妄分别。其体无实。能诠名假。所诠名亦尔。上约法明)。

    众生众生名不可得。声闻声闻名不可得。独觉独觉名不可得。菩萨菩萨名不可得。佛佛名不可得(双约二执明。众生不可得者生执无。众生名不可得者法执无也。余亦准此。声闻等者人空。声闻名等者法空)。

    行非行不可得。行非行名不可得(又约法辨。行谓所修行善法。非行谓所断不应修法。能所诠空故。其意可知)。

    以不可得故于一切寂静中而得安住。此依一切功德善根而得生起(释甚深义合正修行。以不可得故者。令知所证菩提及能证心并能证者皆是无实。能如是知。名于一切寂静法中住。依此假缘世俗道理一切功德善根而得菩提生起。即称正理名为菩提)。

    善男子。譬如宝须弥山王饶益一切。此菩提心利众生故。是名第一布施波罗密因(答第一问。分文为四。一发心。二修行。三证地。四得护。即以神咒而为卫护。此初发心。发十度心。文即为十。发心自相难可了知故以喻明。文中有三。喻·法·合。余亦准此。由此发心起出生死求大菩提。遇者皆益而无有极。故以妙高山王为喻。此山出于大海珍宝无尽能起饶益。此菩提心利众生故)。

    善男子。譬如大地持众物故。是名第二持戒波罗密因(以戒为本能生功德。如大地持众物。故喻于地。是名下结。略无法合)。

    譬如师子有大威力独步无畏。离惊恐故。是名第三忍辱波罗密因(师子有其三德。一有大威力。二独步无畏。三离惊恐。加次喻慈·心·修三种忍故。是名下结。略无法合)。

    譬如风轮那罗延力勇壮速疾。心不退故。是名第四勤策波罗密因(此有二譬。一风轮。喻被甲精进。喻如风轮摄持世界。那罗延者。此云力胜。喻利乐摄善二种精进。由勇壮故不自卑屈。是无下也。作事速疾故是无足也。由多力故作事无退。如次三种精进。余可知)。

    譬如七宝楼观有四阶道清凉之风来吹四门受安隐乐。静虑法藏求满足故。是名第五静虑波罗密因(喻有四。一楼观喻四禅八定具七最胜如七宝严。二四道喻发心。修定等有四种大。如疏引庄严论说。三清凉之风喻定。能除烦恼炎热故。四来吹四门喻常乐我净。静虑法藏等者但总法合。是名下结也)。

    譬如日轮光耀炽盛。此心速能破灭生死无明闇故是名第六智慧波罗密因(喻有二种。一日轮喻智自性。二光耀炽盛者喻作用。有三。能照明。二能破闇。即证真断惑理通利物。有胜热故。此心已下法合)。

    譬如商主能令一切心愿满足。此心能度生死险道获功德宝故。是名第七方便胜智波罗密因(喻方便善巧心因。如商主有二功能。一能知道路。二引至宝所令求愿满。二此心能度下法合。由回向拔济二种方便。度生死道。获大菩提功德珍宝)。

    譬如净月圆满无翳。此心能于一切境界清净具足故。是名第八愿波罗密因(喻修愿心。具二利。愿如月圆满。除自他障故云无翳。此心能于下法合。要于真俗离障俱了故。云一切境等)。

    譬如转轮圣王主兵宝臣随意自在。心善能庄严净佛国土无量功德广利群生故。是名第九力波罗密因(喻修力心。喻中有二。一王喻。总发大菩提心。二臣别喻。于发行力心。如所须兵随臣自如心。如思择力。亦随王意自如。如修习力。此心下法合也)。

    譬如虚空及转轮圣王。此心能于一切境界无有障碍于一切处皆得自在至灌顶位故。是名第十智波罗密因(喻发修智心。喻有二种。一虚空喻。二轮王喻。智有二种。一成就有情如虚空密受平等无择。二成就佛智。如转轮王受灌顶位。此心下法合。一切境无碍虚空。皆得自在等合于轮王。结文可知)。

    善男子。是名菩萨摩诃萨十种菩提心因。如是十因汝当修学(总结劝修)。

    善男子。依五种法菩萨摩诃萨成就布施波罗密。云何为五。一者信根。二者慈悲。三者无求欲心。四者摄受一切众生。五者愿求一切智智。善男子。是名菩萨摩诃萨成就布施波罗密(此下明是佛答中。第二修行既发心已。次应随修。于中分二。初修行。二释名。修行十度即为十段。十段之中。各分为四。一标。二征。三释。四结。文段易知。下更不科。一者信根者。菩提既以信为根本。又发菩提心论。施有五种。一信心施。是故最初依信为根而行布施。二慈悲者。既为菩萨心在利生。次依慈悲与乐拔苦而行布施。三无求欲者。既求菩提行于布施。不希三有及报恩等。故无求欲心。四摄受一切生者。为利生平等摄受一切众生。五者愿求一切智智者。回愿自他求佛菩提故)。

    善男子。复依五法菩萨摩诃萨成就持戒波罗密。云何为五。一者三业清净。二者不为一切众生作烦恼因缘。三者闭诸恶道开善趣门。四者过于声闻独觉之地。五者一切功德皆悉满足。善男子。是名菩萨摩诃萨成就持戒波罗密(戒中有三。谓律仪戒。一三业清净。此即三聚戒之自性。二不为一切等者。随护他支。受戒意断除众生四流。即断惑因。三闭诸恶道等者。十地论云。菩萨受戒为除众生诸恶趣苦。四过于声闻等者。不共二乘故。求大菩提不期小果故。五功德满者。由戒为依生空慧故。结文可知)。

    善男子。复依五法菩萨摩诃萨成就忍辱波罗密。云何为五。一者能伏贪瞋烦恼。二者不惜身命不求安乐止息之想。三者思惟往业遭若能忍。四者发慈悲心成就众生诸善根故。五者为得甚深无生忍。善男子。是名菩萨摩诃萨成就忍辱波罗密(忍有三种。谓耐怨害忍等。一能伏贪瞋等。是耐怨害忍。二不惜身命等者。是安受苦忍。三思惟往业等者。被他害等思自往业忍彼不瞋。四发慈悲等者。复由慈悲而为摄受故忍不瞋。此二即是耐怨害忍因。五为得甚深等者。谛密法忍。以慧为性)。

    善男子。复依五法菩萨摩诃萨成就勤策波罗密。云何为五。一者与诸烦恼不乐共住。二者福德未具不受安乐。三者于诸难行苦行之事不生厌心。四者以大慈悲摄受利益方便成就一切众生。五者愿求不退转地。善男子。是名菩萨摩诃萨成就勤策波罗密(精进有三。一被甲。二摄善。三利乐有情。一句诸烦恼等者。此即第一被甲精进。最初发心起猛利乐欲离诸烦恼如被钾。二福德未具等者。摄善之中有其四种。加行·无下·无退·无足。此无退精进。于未得中能进求故不息受乐。三于诸难行等者。不生厌心。无足精进。四以大慈悲等者。利乐有情精进。五愿求等。是无下精进)。

    善男子。复依五法菩萨摩诃萨成就静虑波罗密。云何为五。一者于诸善法摄令不散故。二者常愿解脱不着二边故。三者愿得神通成就众生善根故。四者为净法界蠲除心垢故。五者为断众生烦恼根本故。善男子。是名菩萨摩诃萨成就静虑波罗密(静虑有三。谓安住·引发·办事。一于诸善法等。是安住静虑。二常愿解脱者。即八解脱。于空有边能不住着引解脱故。三愿得神通等者。即六神通。由现神通令诸众生舍邪归正集诸善根。上二并引发静虑。四为净法界除心垢者。心通二种。能缘虑心。并第一义心。为净法界即第一义心。依定能除二心垢故。此为自利。五为断众生等。是即利他。此后二种是办事静虑)。

    善男子。复依五法菩萨摩诃萨成就智慧波罗密。云何为五。一者常于一切诸佛菩萨及明智者供养亲近不生厌背。二者诸佛如来说甚深法心常乐闻无有厌足。三者真俗胜智乐善分别。四者见修烦恼咸速断除。五者世间伎术五明之法皆悉通达。善男子。是名菩萨摩诃萨成就智慧波罗密(智有三种。谓加行·根本·后得。五中初二加行。智第三。第五是后得智。真俗二境乐能了智。第四。为断见修等。是根本智。世间伎术者六十四能·五明之法·内明等也)。

    善男子。复依五法菩萨摩诃萨成就方便波罗密。云何为五。一者于一切众生喜乐烦恼心行差别悉皆通达。二者无量诸法对治之门心皆晓了。三者大慈悲定出入自在。四者于诸波罗密多皆愿修行成就满足。五者一切佛法皆愿了达摄受无遗。善男子。是名菩萨摩诃萨成就方便胜智波罗密(方便五中。初三拔济方便。后二回向方便。一意乐烦恼等者。为拔济生须识意乐及贪瞋等八万四千诸尘劳门所有差别。此所对治。二诸法对治等者。次为对除须识除法八万四千诸功德门。即是能对治。三大慈悲定等者。既识除法。出入诸定皆便自在。现大神通故。四者于诸波罗密等者。回向菩提故。方便修诸度。五一切佛法等者。菩提涅槃智断恩等愿皆证得了达摄受。是能证议)。

    善男子。复依五法菩萨摩诃萨成就愿波罗密。云何为五。一者于一切法从本以来不生不灭非有非无。心得安住。二者观一切法最妙理趣离垢清净。心得安住。三者过一切相心本真如无作无行不异不动。心得安住。四者为欲利益诸众生事于俗谛中。心得安住。五者于奢摩他毗钵舍那同时运行。心得安住。善男子。是名菩萨摩诃萨成就愿波罗密。(愿五之中。初三求菩提愿。后二利乐他愿。第一于一切法等者。虽是总观。亦观一切八相之法不生灭等。离执安住。二观一切法等者。报佛之智观一切法。俗谛最妙理趣。真谛离垢清净。即离二障能观之智于二谛中心得安住。即报佛四智。令之菩萨于佛能观离垢净智亦愿乐住。三过一切相等者。欲得法身云心得安住。体即欲乐。观于法身过于一切相。是心之本即真如也。非烦恼作故云无作。如离三世故云无行。无有前后别异故云不异。不迁灭故云不动。观彼法身离此四相故愿乐住之。心得安住。四为欲利益等者。为利他事。于俗谛中须了教诠及生机性。五于奢摩他等者。欲为利生。根依止观。了知幻离诸过等故须俱行。奢摩他此云止。毗钵舍那此云观)。

    善男子。复依五法菩萨摩诃萨成就力波罗密。云何为五。一者以正智力能了一切众生心行善恶。二者能令一切众生于甚深微妙之法。三者一切众生轮回生死随其缘业如实了知。四者于诸众生三种根性以正智力能分别知。五者于诸众生如理为说令种善根成熟度脱。皆是智力故。善男子。是名菩萨摩诃萨成就力波罗密(力即十力力。五之中。第一即业异熟智力及遍趣行智力。言正智者。离增·上慢行故。言心行者。即遍趣行。言善恶者。即善不善业。智能了一切业及彼意趣趣向故。二能令入于深妙之法者。是漏尽智力。知漏尽不尽证无为故。能令入深妙之法。三众生轮回等者。是死生智力。若如过去轮回。亦通宿住智力。四三种根性正分别知者。根即根胜劣智力。性即种种性智力。五如理为说成就度脱者。通处非处静虑欲·胜·解三智力。能修此等即修习力。能了此等即思择力也)。

    善男子。复依五法菩萨摩诃萨成就智波罗密。云何为五。一者能于诸法分别善恶。二者于黑白法远离摄受。三者能于生死涅槃不厌不喜。四者具福智行至究竟处。五者受胜灌顶能得诸佛不共法等及一切智智。善男子。是名菩萨摩诃萨成就智波罗密(智五之中。初成就有情智。后二成就佛法智。文相并可知)。

    善男子。何者是波罗密义。所谓修习胜利。是波罗密义(自下辨修行中。第二释名。于中分二。初征问。后解释。释中有十七义。则为十七段。此则初也。言胜利者。依瑜伽云。六度各有别别胜利。若说通胜利云。无罪乃至坐菩提坐常作能现作一切有情一切义利。非如世间唯自利益故)。

    满足无量大甚深智。是波罗密义(佛智无量能了二空名大。余不能测名为甚深。此十能满名到彼岸)。

    行非行法心不执着。是波罗密义(善法名行。不善名非行。此即)。

    生死过失涅槃功德正觉正观。是波罗密义(于生死有漏果过失正觉。于涅槃无漏果功德能正观也)。

    愚人智人皆悉摄受。是波罗密义(愚人乐生死。智人乐涅槃。平等利益悲心不损名摄受)。

    能现种种珍妙法宝。是波罗密义(即依胜定现七宝等施诸众生类)。

    无碍解脱智慧满足。是波罗密义(由八解脱能引神通等得四无碍等。智慧满足故)。

    法界众生界正分别知。是波罗密义(法界众生界者。即五无量之中二种也。影显于余。能正了知)。

    施等及智能令至不退转。是波罗密义(施等即前度。及智即后五度。皆能修习至不退转。即第十地至行彼岸)。

    无生法忍能令满足。是波罗密义(无生法忍者。三无生忍如前已释。初地创得。八地相续得。能令满足者。得至佛地上二种自利行满)。

    一切众生功德善根能令成就。是波罗密义。(是利他彼岸。如文可解)。

    能于菩提成佛十力四无所畏不共法等皆悉成就。是波罗密义(十力降天魔。无畏降外道。不共法降二乘。例余功德亦皆成满。是菩提波罗密知德也)。

    生死涅槃了无二相。是波罗密义(不如二乘以法执心见有二相。是断德也)。

    齐度一切。是波罗密义(是恩德也)。

    一切外道来相诘难。善能解释令其降伏。是波罗密义(由具无畏。释外道难。破邪彼岸)。

    能转十二妙行法轮。是波罗密义(十二妙行者。四谛三转。且依苦谛见道示相修道劝修无学作证。计余三谛各有十二。应成四十八。行相以相似故总名十二妙行法轮。广如余述)。

    无所著无所见无患累。是波罗密义(无染着故云无所著。无滞碍故云无所见。即是永作二种生死之患累故云无患累)。

    善男子。初地菩萨是相先现。三千大千世界无量无边。种种宝藏无不盈满。菩萨悉见(自下第三大段。明证地。由前发心久修胜行得至证地故。于中分五。一得地相。二释地名。三明地障。四明地行。五明地修习。此得地相。谓初证时所得之相。由行十度外得此相。十地现相。即为十段。此即初也。问。此等相为在何处。答。各各将入自地时得。云先现故。又解。各各初入时得。而云先现者。更有多相。此等先现故。不可在地前。然表于初地能行一切施度。外遍大千现种种宝藏。能遂所求故无不盈满。菩萨悉见者。自上菩萨得见此相。非不得见。余皆准知)。

    善男子。二地菩萨是相先现。三千大千世界地平如掌无量无边。种种妙色清净珍宝庄严之具。菩萨悉见(于此地中。表证平等理。具持净戒。净十业道。故现妙色宝严具)。

    善男子。三地菩萨是相先现。自身勇健甲仗庄严。一切怨贼皆能摧伏。菩萨悉见(于此三地。表行三忍。有勇健相。被甲降怨)。

    善男子。四地菩萨是相先现。四方风轮种种妙华悉皆散洒充布地上。菩萨悉见(于此四地。表行四正勤。七净九净妙花散地。七净者。戒净·心净·见净·度疑净·道非道智见净·行智见净·行断智见净·九净者。加无缘寂灭净·净国土净。如十地论)。

    善男子。五地菩萨是相先现。有妙宝女众宝璎珞周遍严身首冠名华以为其饰。菩萨悉见(于此五地。表行禅定。离诸硬强。有宝女现。禅定能生解脱遍处等。云璎珞严身。行七觉分故。云首冠名花)。

    善男子。六地菩萨是相先现。七宝华池有四阶道全砂遍布清净无秽。八功德水皆悉盈满。嗢钵罗华[物-勿+句]物头华分陀利华随处庄严。于华池所游戏快乐清凉无比。菩萨悉见(于此地中。文义有八。一表行七智。现七宝。殆如疏列。二表加行。无间解脱胜进四道现四阶道。三表证如理。起现金砂布。四表离粗相障。云清净无秽。五表得八解脱八道支八智。现八功德水。六因现四色花。七游法苑乐。八证无为清凉)。

    善男子。七地菩萨是相先现。于菩萨前有诸众生应堕地狱。以菩萨力便得不堕无有损伤亦无恐怖。菩萨悉见(于此七地。表行善巧拔济众生。故云于菩萨前乃至亦无恐怖)。

    善男子。八地菩萨是相先现。于身两边有师子王以为卫护。一切众兽悉皆怖畏。菩萨悉见(于此八地。表行二愿得相土二自在。故云于身两边等。能令烦恼不现行。故云一切众兽等)。

    善男子。九地菩萨是相先现。转轮圣王无量亿众围绕供养。顶上白盖无量众宝之所庄严。菩萨悉见(于此九地。表行力度。如彼轮王有大势力。四辨利生故云无量亿众等。以四无量荫生如盖。行七圣财云众宝等)。

    善男子。十地菩萨是相先现。如来之身金色晃耀无量净光悉皆圆满。有无量亿梵王围绕恭敬供养。转于无上微妙法轮。菩萨悉见。(于此十地。表灌顶位将成正觉。于菩萨身有如来相现。一现身。二现光。三现众梵。四现转法轮。此于自身不由作意。有佛身相等现)。

    善男子。云何初地名为欢喜(第二释地名。十地不同分为十段。初地分三。谓征·释·结。余九各二。但有释·结。准此初征。应言云初地等名为欢喜等。略其等字)。

    谓初证得出世之心。昔所未得而今始得。于大事用如其所愿悉皆成就。生极喜乐。是故最初名为欢喜(释有二义。一自利。二利他。得出世心者。即二空知与心相应他名出世心。是邻近释。昔所未得等者。此自利也。于大事用等者。谓利他用。大庄严论云。一见真如谓见自利。二见利物谓见利他。一一刹那能成就百类众生故)。

    诸微细垢犯戒过失皆得清净。是故二地名为无垢(于此二地离于二垢。一诸微细垢起异乘心。二诸犯戒垢误犯三业。皆得清净即无垢义)。

    无量智慧三昧光明不可倾动无能摧伏。闻持陀罗尼以为根本。是故三地名为明地(闻思修三慧云无量智慧。从定所发自明明他云三昧光明。能除障名不倾动。即彼三慧以定总持之所发故。即定总持名为根本。结文可知)。

    以智慧火烧诸烦恼。增长光明。修行觉品。是故四地名为焰地(于此四地修菩提分。智慧之火焰能烧征细烦恼现行障等薪故。更增胜知觉品转胜)。

    修行方便胜智自在极难得故。见修烦恼难伏能伏。是故五地名为难胜(于此五地。真俗二智行相互违合令相应。俱时而起名修行方便胜智自在。复能除彼害伴随眠违随现行名为难伏。虽分别见等见道已除俱生身见四地已断。至此地中复除害伴。此不与我见俱别起贪瞋等亦通见修断。就总尽说云见修烦恼难伏能伏。非分别惑此地方伏。此通智障以烦恼名说据害伴俱所知品伏不起说。非诸俱生此皆能伏。羸劣睡眠六·七地伏。又依六说。非第七俱。七俱者。八地已去犹现行故。乃至广说。庄公云。言见修烦恼者。谓所知障与烦恼障俱得烦恼名。难可制伏今能伏故。言见烦恼者。谓此烦恼先与见俱。而明见名。俱生身见四地断故。见所断者初地断故。兴公云。见修烦恼者即道品之障。见者即所从之伴。修者即害·伴之属。虽俱生见四地不行。五地正断害见伴惑故。荣其见之修烦恼故)。

    行法相续了了显现。无相思惟皆悉现前。是故六地名为现前(于此地中。恒观十二因缘道理相续不断。名行法相续。智常正观名为了了。此为加行复能引起无分别知。名为无相思。思惟即正智。皆悉现前故。成唯识论云。住缘起智引无分别最胜般若。恒现在前等)。

    无漏无间无相思惟解脱三昧远修行故。是地清净无有障碍。是故七地名为远行(于此地中。于无相理长时相续。能以真智观无细生灭。无相思惟即无分别智。此中应云于无相理无漏理无间思惟。简第六地有相闇故。解脱谓八解脱。三昧谓三三昧。即无相思惟无相解脱三昧。俱远修行至功用后边故。云远修行。离上现行障故。名清净无障碍)。

    无相思惟修得自在。诸烦恼行不能令动。是故八地名为不动(于此八地。于无相观任运起故。名无相思惟。修得自在纯无漏观。无烦恼动。云诸烦恼行不能令动。即二不动。一相用不动。相用即有无相。用即功用。二烦恼不动。故唯识云。无分别智任运现前。相用烦恼不能动故)。

    说一切法种种差别皆得自在。无患无累。增长智慧自在无碍。是...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