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鬼谷子译注最新章节!

nbsp;   [5] 雄雌:此处指事情的本质。

    [6] 射:锁定。

    [7] 符:古代作为凭证的东西。

    [8] 螣(ténɡ)蛇:传说中一种能飞的蛇,咬物必中。

    [9] 羿:即神话故事“后羿射日”中的神射手,曾以九支箭射下天上九个太阳,只留下一个。

    译文

    古代善于反观历史来向对方探听的人,实在是可以在不知不觉之间玄妙神奇地改变形势以获得对方心中的实情,在谈论过程中察觉到一些适当可用的形势变化的话,要加以掌控并审察其中的道理。掌控这些形势变化但并不审察其中的道理,所得到的情况就是不明确的。得到的情况不明确的话,以此奠定的言谈基调就是未经审察而不可靠的。当对方所说出的事物实质形象在比较中显露出改变的话,他必会有言辞来解释,应该让对方先说,自己则静听他的言辞。想要听对方说话自己要反过来沉默,想要对方敞开心思自己要反过来收敛,想要对方情绪高昂自己要反过来低调,想要套取对方的实情自己则要先给予他一些相关的情况。想要打开对方心中的实情,便要用相像的事物来比较,以引导对方说出实情,因为相同的事物是会互相呼应的,真实的道理是会回归到同一处的。或者从这里开始,也能从那里开始;或者是从如何侍奉上级开始,也能从掌控下级开始。以此来审定所听到的事情是真的还是假的,知道哪些是相同的哪些是相异的,弄清楚情况有否欺诈。自己如何去行动、作为、说话、保持沉默,都是以这个方法来决定,自己表现出来的欢喜愤怒,也以此作为根据,以看出对方的做事方式。以后所有的发展,都是以这些已经首先判定了的事情作为法则。反查往事以获得现在的实情,观察对方所依托的事情,都是用这种方法。自己要把控达到目的的欲念,让心保持平静,这样才能聆听对方的言辞,审察他所说出的事情,谈论世上各种事物,分清事情的本质。有时候所谈及的事情虽然不是跟自己想谈论的事情直接有关,从谈论中所观察到的微妙细节便可以知晓相类似的事情。就像探求对方实情而能掌握他的内心世界,就能衡量他的能力,准确地锁定他的真实意图。像依据凭证去检验一样,不会有差失,如同螣蛇一样,咬物必中,像后羿指向目标一样,一矢中的。

    赏析与点评

    这一段进一步详细分析和解释在使用反应术时,要首先在谈论过程中察觉一些适当可用的形势变化,将其掌控并审察其中的道理,以此来找出对方言语中的破绽。当对方试图解释这些破绽时,自己要低调沉默,营造气氛来让对方说话,适当时候则要用相像的事物来比较,引导对方说出实情,作为以后所有发展的法则。在聆听对方的言辞时,要把自己探求实情的欲望控制,保持平静。有时候所谈及的事情虽然不是跟自己想谈论的事情直接有关,但从中所披露出来的微妙细节也能有助于掌握对方的内心世界、衡量他的能力、准确地锁定他的真实意图,分毫不差。

    故知之始己,自知而后知人也。其相知也,若比目之鱼[1];见形也,若光之与 影也。其察言也不失,若磁石之取针,舌之取燔骨[2]。其与人也微,其见情也疾。如阴与阳,如阳与阴,如圆与方,如方与圆。未见形,圆以道之;既形,方以事之。进退左右,以是司之。己不先定,牧人不正。事用不巧,是谓忘情[3]失道[4]。己审先定,以牧人策,而无形容,莫见其门,是谓天神[5]。

    [1] 比目之鱼:比目鱼。古人认为此鱼只有一目,看上去有双目是因为两鱼在一起。以此来比喻成双成对。

    [2] 燔骨:烧烤过的骨头。

    [3] 忘情:忘却实情。

    [4] 失道:没有跟随事物变化的规律。

    [5] 天神:如上天一样地神乎其技。

    译文

    所以,要了解别人必先从自己开始,了解自己然后才能够了解别人。知己和知彼,犹如比目鱼两鱼相随;又犹如光线与影子一样形神相连。用这样的方法来审察对方的言辞也是没有偏失的,就好像用磁石来拿取铁针,用舌头吸取烧烤过的骨头里的汁液一样。用这样的方法来与人相处,可以令人不察觉,但却能快捷地观察到真实的情形。好像阴与阳、圆形与方形一样,相成相形。当还没知道对方内心的事实时,要用圆滑的方法来引导他说话;一旦对方已说出内心的事实,就要用激烈的方法来对待他。提拔和黜退手下的人,都是以这样的方法来管理的。自己不先定下标准,就不能正确地驾驭别人。处理事情不灵巧运用以上所说的反应之术的话,就是忘却实情和没有跟随事物变化的规律。自己预先审定好对方的内心、能力、真实意图,以作为掌控对方的策略,但表面上不露痕迹,令人看不出其中是如何变化的,这就是如上天一样地神乎其技。

    赏析与点评

    了解别人必先从自己开始,因为了解自己才能够了解别人。这样去施展捭阖反应的谈话技巧的话,才能从别人谈话当中获得真情。在此基础上,就可以不露痕迹地观察到对方的内心、能力、真实意图,万无一失地去掌控别人,却令人看不出其中是如何变化的。

    内揵第三

    本篇导读

    《内揵篇》中的“内”指内部;“揵”指支持、巩固。本篇论述的主题是臣子如何能够与君主建立内部亲密关系,从而可以进献游说之辞,有机会来实施自己为君主所制定的谋划。

    此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开门见山地指出,君主与臣子相处关系的亲与疏,不是以他们之间的距离,而是以双方所建立的私人感情来决定的。臣子与君主建立私人感情是要在内部进行及巩固,而且是要从一开始相处就要结交建立。所使用的方法要不拘一格,唯一原则是投其所好,顺其意愿。最高理想是达至君臣之间没有间隙,如同一个人一样。

    第二部分则解释什么是内揵及应当如何应用它。在没有与君主建立亲密的私人关系之前,臣子就去推行所定的谋划,进行游说的话,必定失败。

    第三部分指出,要有效地去发挥内揵之术,首先应该从道德、仁义、礼乐、计谋这几方面开始,以《诗经》、《尚书》里的道理来验证自己的计谋,再以内揵之术来掌握君主的心思,达到建功立业的目的。

    君臣上下之事,有远而亲,近而疏,就[1]之不用,去[2]之反求。日进前而不御,遥闻声而相思。事皆有内揵[3],素结本始。或结以道德,或结以党友,或结以财货,或结以采色。用其意,欲入则入,欲出则出,欲亲则亲,欲疏则疏,欲就则就,欲去则去,欲求则求,欲思则思,若蚨母[4]之从其子也,出无间,入无朕,独往独来,莫之能止。

    [1] 就:在跟前。

    [2] 去:已离去。

    [3] 内揵:内,内里、里面。揵,指举起、支持、巩固。这里的意思是指建立内部的亲密关系,从而可以有机会进献游说之辞,来支持自己为君主所制定的谋划。

    [4] 蚨母:即青蚨,一种昆虫。传说青蚨生子,母与子分离后必会聚回一处,如若一体。

    译文

    君主与臣子上下相处的关系,有些是双方距离远但关系是亲密的,有些是距离近但关系是疏离的,在跟前的臣子不被君主任用,已离去的臣子君主却反而会去寻求。每天走在跟前的臣子不被君主委以重任,有些臣子虽身处在遥远的地方,但君主一听到有关他的消息却会不期然地思念。上下相交的事情一定是要内部互相支持,而且是要从一开始就联系结交。或者以共同的道德原则来结交,或者以变成朋友联成一党来结交,或者以金钱财物来结交,或者以封地美色来结交。采用对方的意愿,他想进入什么地方就随其进入什么地方,他想出来做什么就随其出来做什么,他想亲近什么人就随其亲近什么人,他想疏远什么人就随其疏远什么人,他想接触什么东西就随其接触什么东西,他想不要什么东西就随其不要什么东西,他想求取什么东西就随其求取什么东西,他嗜好什么东西就随其嗜好什么东西,就好像青蚨跟从其下一代聚在一处一样,出现在什么地方也没有间隙,进入什么地方也不需要事先互相联系,两个人就好像一个人独自往来一样,所以没有什么东西可以阻止他们如同一个人的行为。

    赏析与点评

    君主与臣子相处关系的亲与疏,不是以他们之间的距离来决定的。有些情形是双方距离远但关系是亲密的,有些是距离近但关系是疏离的,在身边的臣子不被君主任用,已经离去的却反会被寻求,这是因为君臣之间私下所建立的感情有别。而这些私人感情是要从一开始时臣子暗地里主动与君主结交建立的,绝对不能公开进行。结交的方法只有一种,投其所好,以任何事物做主题都可以:道德原则、交友结党、金钱财物、封地美色,只要君主喜欢,通通都可以;对君主的意愿千依百顺:想去什么地方、做什么事情、亲近什么人、疏远什么人、接触什么东西、不想要什么东西、想求取什么东西、嗜好什么东西,通通都顺从。最终目标只有一个,就是做到君臣之间完全没有间隙,君主和臣子如同一个人一样,没有人可以离间。

    内者进说辞也,揵者揵所谋也。……故远而亲者有阴德[1]也,近而疏者志不合也;就而不用者策不得也,去而反求者事中来[2]也;日进前而不御者施不合[3]也,遥闻声而相思者合于谋,待决事也。故曰:不见其类而为之者,见逆[4];不得其情而说之者,见非[5]。得其情乃制其术。此用,可出可入,可揵可开。

    [1] 阴德:私底下有感情。

    [2] 事中来:谋划的事情最终得到印证。

    [3] 施不合:措施不合适。

    [4] 见逆:会见到相反的结果。

    [5] 见非:见到非议。这里指会被否定。

    译文

    内就是建立内在的亲密关系,使自己可以进献游说之辞,揵就是支持自己所制定的谋划。……所以,双方距离遥远但关系亲密是因为私底下有感情,距离接近但关系疏离是因为大家的志趣合不来;就在身边的臣子而得不到任用是因为策略得不到赞同,反而去寻求已经离开了的是因为其谋划的事情最终得到印证;每日都在跟前的臣子得不到任用是因为所提的措施不合适,已远离的臣子君主只要听到他的消息却会去寻求是因为彼此的谋划相合,等待他来议决事情。所以说:还没有见到有类似谋划的人在身边就去推行这个谋划,会见到相反的结果;还没有获得对方的情意而向他进行游说,会被否定。获得对方的情意后才可以制定游说的方法。使用这样的方法,便可以发挥自如,既能支持自己的谋划,也能打开局面。

    赏析与点评

    内揵就是与君主建立亲密的私人关系,使自己可以进献游说之辞,实施并巩固自己为君主所制定的谋划。亦即是说,与君主建立亲密的私人关系,是臣子推行谋划,进行游说之前的必备基础。没有这个基础而去推行谋划,会见到相反的结果;进行游说,会被否定。

    故圣人立事,以此先知而揵万物。由夫道德、仁义、礼乐、计谋,先取《诗》[1]、《书》[2],混说损益,议去论就。外内者必明道数[3],揣策来事,见疑决之。策无失计,立功建德。治民入产业[4],曰揵而内合;上暗不治,下乱不寤[5],揵而反之。内自得,而外不留说,而飞之。若命自来,已迎而御之。若欲去之,因危与之,环转因化。莫知所为,退为大仪[6]。

    [1] 《诗》:《诗经》。

    [2] 《书》:《尚书》。

    [3] 明道数:道,事物变化的规律。数,资料。这里解作明了事物变化的规律和有关资料。

    [4] 入产业:使其安居乐业。

    [5] 不寤:寤,睡醒。不寤,这里指不醒觉。

    [6] 大仪:最好的办法。

    译文

    所以,最高才能及品德的人建立事业,都是以此种方法来预先探知实情,然后再巩固所面对的所有事物。由道德、仁义、礼乐、计谋这几方面开始,首先混合《诗经》、《尚书》里的道理,用来验证自己的计谋有什么好或者是坏的地方,考虑什么东西要去掉或者添加。必须要由外至内去明了事物变化的规律和有关数据,这样,就可以揣测及策划未来的事情,出现疑难的事情可以作出决断,使得策划的事情没有计算失误,从而建立功业,树立榜样。治理万民,使其安居乐业,这叫作巩固关系而达致内部同心合力。若君主昏暗无能令局势不能治理,民众动乱而不醒觉,那就要巩固与君主的关系来劝告他改正。如君主内心自鸣得意,不采纳外来的意见,应该用飞扬激昂的言辞去游说。如果是君主命令自己前来的,就应该接受命令而趁机将其驾驭。如果君主想把自己除去,应该向他直接指出他这样做的话所面对的危险,事情就可能因此而转过头来出现变化的机会。如果完全不知道君主心里面想些什么,那激流勇退是最好的办法。

    抵巇第四

    本篇导读

    《抵巇篇》论述如何因应情势,使用各式各样的方法来处理君主与臣子之间出现的感情缝隙裂痕,以达到不同的效果和目的。抵是处理,巇是缝隙,抵巇便是处理缝隙的方法。

    此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指出世上万物都有自然发展的规律,所有事情也有结合分离的法则。要明了这些规律和法则,就要考察历史和察觉对方言辞中的含义。

    第二部分解释,君主与臣子之间出现的感情缝隙裂痕开始时都是有征兆的,更会由小变大。察觉出这些缝隙裂痕之后,处理的方法有很多,而每一种方法都会达至不同的效果。如果适当发挥的话,可以把细小的缝隙扩大成为大裂隙,以为自己所用。

    第三部分进一步指出,当这个世界祸乱充斥,君主昏庸,掌权者没有道德操守,导致小人横行,有能力及品德的人或会离去,或被罢黜,伦常败坏时,就是局势开始出现缝隙裂痕的时候。最高才能及品德的人可以有两个选择,如果局面还是可以治理的话,就使用可以把缝隙裂痕填补的处理方法,如果局面已无法治理的话,便应该运用使自己得到利益的方法去处理。

    第四部分说,世界上的所有事情都会出现缝隙裂痕,应该运用捭阖之术来找出其中的缝隙裂痕,加以利用。如暂时没有缝隙裂痕可以利用,就应该深深地隐藏,耐心等待时机的来临。

    物有自然[1],事有合离[2]。有近而不可见,远而可知。近而不可见者,不察其辞也,远而可知者,反往以验来也。

    [1] 自然:自然发展的规律。

    [2] 合离:结合分离的法则。

    译文

    世上万物都有自然发展的规律,所有事情也有结合分离的法则。有的距离得很近但是却察见不到,有的离得远的却能知晓。离得很近但是却察见不到的,是因为察觉不到对方言辞中的含义,离得远的却能知晓的,是因为反过来去考察历史,以此来检验未来将会发生的事情。

    赏析与点评

    世上万物都有自然发展的规律,所有事情也有结合分离的法则。要察见到这些规律和法则,就要察觉对方言辞中的含义,同时也要考察历史,以检验未来将会发生的事情。

    巇[1]者,罅[2]也;罅者,涧[3]也;涧者,成大隙也。巇始有朕[4],可抵而塞,可抵而却,可抵而息,可抵而匿,可抵而得,此谓抵巇之理也。事之危也,圣人知之,独保其用。因化说事,通达计谋,以识细微。经起秋毫之末[5],挥之于太山之本[6]。其施外,兆萌芽蜵之谋,皆由抵巇。抵巇之隙,为道术用。

    [1] 巇:缝隙。

    [2] 罅:罅隙。

    [3] 涧:山沟。

    [4] 有朕:有征兆。

    [5] 秋毫之末:秋天时动物所生出来的细毛末端。比喻非常细小。

    [6] 太山之本:泰山的根本。比喻非常庞大。

    译文

    缝隙,可变为罅隙;罅隙,可变为山沟;山沟,已成为大裂痕。缝隙开始时都有征兆,此时可以使用方法把缝隙闭塞,可以使用方法把缝隙消除,可以使用方法把缝隙止息,可以使用方法把缝隙藏匿,可以使用方法得到缝隙出现的好处,这些都是使用不同的方法来处理缝隙裂痕出现的原理。事情出现了危险之征兆,最高才能及品德的人可以事先察知的,只是独自保留而为自己所用。这样,就可以因应变化来评说事情,通达实现自己的计谋,辨识当中的细微变化。把秋毫末端一样细小的变化加以发展的话,便能变为可以撼动有如泰山这么庞大的根本。如何把缝隙的征兆向其他人指出并施教,以点出及启蒙祸害的计谋,都是根据处理缝隙的各种方法。如何处理大小缝隙,是一种依循事物发展规律的技巧。

    赏析与点评

    君主与臣子之间出现的感情裂痕开始时都是有征兆的,处理不当的话,更会由小变大。察觉出这些缝隙裂痕之后,处理的方法有很多,而每一种方法都会达至不同的效果。圣人是有能力事先察知这些缝隙裂痕的,但会保留机会为自己所用。他可以因而顺应变化来作出评说,在适当时候,更可以把细小的缝隙扩大成大裂痕,以便达到自己的计谋。

    天下分错,上无明主,公侯无道德,则小人谗贼[1],贤人不用,圣人窜匿[2],贪利诈伪者作,君臣相惑,土崩瓦解而相伐射,父子离散,乖乱反目,是谓萌芽巇罅[3]。圣人见萌芽巇罅,则抵之以法。世可以治,则抵而塞之[4],不可治,则抵而得之[5]。或抵如此,或抵如彼,或抵反之,或抵覆之。五帝[6]之政,抵而塞之,三王[7]之事,抵而得之。诸侯相抵,不可胜数,当此之时,能抵为右。

    [1] 谗贼:谗言贼行。

    [2] 窜匿:出逃离去,藏匿起来。

    [3] 萌芽巇罅:开始出现缝隙裂痕。

    [4] 塞之:修理、治理。

    [5] 得之:用自己得到利益的方法去处理。

    [6] 五帝:古代传说中的五个帝王,指的是:伏羲、神农、黄帝、尧、舜。

    [7] 三王:古代三位贤明的君王,指的是:夏朝的禹王、商朝的汤王、周朝的文王。

    [8] 上合:迎合上级。

    [9] 检下:检测下民意愿。

    译文

    当天下分裂、充满错误事情的时候,是因为最高位没有圣明的君主,贵族大官也没有道德操守,在这种情形下,小人就会用谗言贼行搅乱朝政,有能力及品德的人得不到任用,最高才能及品德的人会出逃离去,藏匿起来,贪图利益奸诈作假的人涌现,君主与臣子互相疑惑,其信心及彼此的关系土崩瓦解而引致互相攻击讨伐,父亲和儿子关系疏离松散,行为反常及不合伦常,导致反目成仇,这就是局势开始出现缝隙裂痕的时候。最高才能及品德的人察见出现缝隙裂痕的时候,便使用不同的方法来处理。如果局面还是可以治理的话,就使用可以把缝隙裂痕填补的方法,如果局面已经是不可以治理的话,便应该运用使自己得到利益的方法去处理。或者用这种方法,或者用那种方法去灵活处理,或者用方法使局势反危成安,或者使用方法加速它的覆灭。五帝时候,是用方法使得局势反危成安,三王时候,则使用方法加速朝局的覆灭,从而在其中得到利益。诸侯互相使用方法来从对方的缝隙裂痕中获得利益,数也数不清,在现今这个时候,懂得使用适当的方法来处理缝隙裂痕就是处于上风。

    自天地之合离终始,必有巇隙,不可不察也。察之以捭阖,能用此道,圣人也。圣人者,天地之使也。世无可抵,则深隐而待时,时有可抵,则为之谋。可以上合[8],可以检下[9]。能因能循,为天地守神。

    译文

    好像天地之间万事万物都有离合终始一样,缝隙裂痕总会相伴随,不能不察觉知道。用话语来拨弄对方的心神,或者以不置可否的态度来搅乱对方的情绪这两种方法来察觉到其中的缝隙裂痕,并运用自如,就是最高才能及品德的人。这些最高才能及品德的人,是世上万事万物的使者。世上没有缝隙裂痕可以处理利用,就深深地隐藏以等待时机,遇到可以使用方法来处理缝隙裂痕的机会出现时,就应因机会来谋划。对上可以迎合君主的心意,对下也可以检测百姓民众的意愿想法。能够依据万物发生的因由及能够循着其发展的规律去处理利用缝隙裂痕,就可以守护这个世界。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