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般若心经秘键开门诀最新章节!

  文云。无智至无所得故是也者。是牒本经文配当释意也。问。以何义故。以此无智亦无得文偏属一道无为义耶。答。大日经云。大日尊告秘密主言。云何菩提。谓如实知自心。乃至彼法少分无有可得等(云云)亦法花第五云。又复不行上中下法有为无为实不实法。亦不分别是男是女。不得诸法。不知不见。是则名为菩萨行处(云云)依此等本经文。大师作此释给也。宝钥云会三归一赞佛智之深多者此义也。

    文云。此得自性至拔其苦厄者。是指此住心之中能证佛。而示其佛利他之化用也。

    文云。举能达得名者。释经本所言之无智之下智义。谓通达所证之无所得之空理。总名双智义也。

    文云。所证既泯者。是明此能证智之即称会所证空理义也。

    文云。理智强以一名者。意云。能证智与所证理既成就一体无别义故。或时说智即名理。或时说理即名智。无过失也。故金光明经云法如如者此义也。又智度论云智及智处名为般若者此义也。是说理为智说智为理也。是以理智无别义故有此说也。故云理智强以一名也。又如宝钥明一道无为心。

    文云。寂光如来融境智而知见心性。乃至云。寂而能照。照而常寂。似澄水之能鉴。如莹金之影像。湿金即照影。照影即金水。即知境即般若。般若即境故。云无境界。即此如实知自心名为菩提(云云)又云。一如本净境智俱融(云云)以如此说文可知此义也。

    文云。法花涅槃等摄末归本教者。是指示所依本教之经名也。

    文。唯含此十字者。是别结此第二分也。谓始从无智至无所得故之十字是也。此般若无得义者。是示始觉般若之无所得义也。如成唯识论十云。无得不思议。是出世间智。舍二粗重故。便证得转依(云云。是明十地菩萨所得无摄行也)。本经云以无所得故者。以上来所明诸乘始觉之般若行。今即令归入本觉故。云依般若波罗蜜多故也。问。始觉般若是依正本觉般若者。示何等义。答。如起信论云。所云觉义者。谓心体离念相。离念相者。等虚空界无所不遍。法界一相即是如来平等法身。依此法身说名本觉。何以故。本觉义者对始觉义说。以始觉者即同本觉。始觉义者依本觉故。而有不觉。依不觉故说有始觉(云云)。

    文云。诸乘差别智者察之者。总结分别诸乘分也。

    文云。颂云观莲知自净至三车即归默者。以颂重显示此住心大意也。第一第二两句示约喻而悟解本觉自心之本净性义。见果者。是约始觉义。亦示莲果之不染淤泥义也。第三句释是一道无为之无智亦无得义也。第四句三车即归默者。示三乘即还归本一乘时。未三乘遮心而归入本一乘。而本一乘显现也。如宝钥云会三归一赞佛智之深多者此意也。问。于分别诸乘分中。以何义故不安异生羝羊心等三个住心耶。答。非无所以不安其三心。谓异生羝羊等三心。是遂虽云成出世远因缘。如是今者。不取住流转生死之因果我执相应之境界也。其所行之作业是不相称于出世深般若波罗蜜多之空惠义故。即今除之而不摄取分别诸乘分中。最有此处也。问。其异生羝羊等三心之我执相应义意云何。答。秘藏宝钥云。第一异生羝羊心(凡夫狂醉不知吾非。但念淫食犹如羝羊。)第二愚童持斋心(内外因缘忽思节食。发心萌动如谷遇缘。)又云。举名显光之妙术。保国安身之美风。外号五常。内名五戒。名异义融。行同益别(云云)第三婴童无畏心(外道生天暂得苏息。如彼婴儿犊子随母)又如菩提心论云。又诸外道等。恋其身命。或助以药物得仙宫住寿。或复生天以为究竟。真言行人应观。彼等业力若尽。未离三界。烦恼尚存宿殃等(云云)今私云。如是文等明前三个住心有我执相应之过失也。又彼菩提心论之所云于前之等言。是双即显示第二愚童心第三婴童心之过失义也。问。若尔者愚法二乘既有法执过失也。故菩提心论云。当观二乘之人虽破人执。犹有法执等(云云)若然者则是人既不相应于深般若法空之智惠行人也。而何故以此人为分别诸乘所分摄义耶。答。其二乘人虽有法执。各而有生空观之一分智惠德故。即以此人为分别诸乘分所摄无咎也。是既为相顺深般若之空惠之一分妙行故也。但如彼前三个住心者。今无如是生空观智惠行故除之也。故菩提心论云。又二乘之人知四大五阴毕竟磨灭。深起厌离破众执。勤修本法克证其果。趣本涅槃已为究竟(云云)问。若依本经文建立诸乘者。下经文云无无明乃至无苦集道(云云)而疏主依此经文则于分别诸乘分中是建立唯蕴拔业两乘义也。若尔者。于上经文云照见五蕴皆空句下。何故可不被开意异生羝羊等三个住心耶。彼无无明等句与此五蕴皆空等句。彼是破有执病。其义斋等。最令无差别意故也。谓于深般若理自本无凡夫之众生。亦无二乘之圣者也。而何故于照见五蕴皆空文下者。虽不可建立他缘大乘心等四乘义。而强建立他缘乘等四乘人。若强建立诸乘人者。何故同不被开意异生羝羊等三心人耶。而于无无明乃至无苦集灭道句下。既被建立唯蕴拔业两心矣。是更似有爱增偏颇咎也。此难何可通释耶。答。此例难尤然也。今尝可通释之。谓上经文所言照见五蕴皆空文。是修证此深般若行而境智冥合双照真俗二谛人。已得自在证得妙观察智菩萨。以此人为人法总通别义也。唯蕴无我已下五重住心。既阙无如是胜用也。故于于此五种住心者而不摄取人法总通分中也。但于分别诸乘分之末。而摄取唯蕴无我拔业因种二住心义者。更有深意趣故。于分别诸乘分中建立此二住心也。问。其深意趣何。答。此意趣者约回少入大二乘人。以此唯蕴拔业两心者。于小乘人即有为趣入大乘教成亲因缘义故。于此所言无无明乃至无苦集灭道文。则为建立唯蕴拔业二心之说文也。问。以何所以知尔耶。答。于此经所说。以当机人。舍利子是为回小向大人也。谓如舍利子等者。于二乘菩提道中。既洗垢浊烦恼障。而依净小乘中菩提分之心故。方堪能发生大菩提心故也。所以以此人回小入大之观前因缘故。则以唯蕴拔业两心。方于摄取分别诸乘分中。而方为显示此意。则有此处也。但经所言照见五蕴皆空者。是总合示破众生之实有执义意也。而下文所言无无明等乃至无苦集灭道等者。是亦虽示破二乘之圣者之所观境界实有义。而取彼二乘人即依觉悟此十二因缘四圣谛等之空寂旨。是以示为真实之二乘圣者今入大乘近因义也。此义如法花第二云。我等今者真是声闻。以佛道声令一切闻。我等今者真阿罗汉。于诸世间天人魔梵。普于其中应受供养。是故以是二乘为诸乘成摄入义也。故知于无无明等句乃至无苦集灭道句者。虽建立唯蕴拔业两乘。而于五蕴皆空句者。今不建立其异生羝羊等三心也。是令为破除一切所执之实有我法咎故此句来也。所以上文云五蕴皆空之句下。遣与我执相应人我法我义故。不建立异生羝羊心等所存之有情之有执义也。如下文所云无无等乃至苦集等句者。是为存所解悟三空观智惠义故尚存子。而建立唯蕴拔业两乘义无咎也。故彼上文此下文。其意颇有差别所以也。所以无相遣咎也。问。于其二乘人成万法皆空解者。其意云何。答。法花第二者。尔时须菩提·摩诃迦旃延·摩诃目犍连而白佛言。世尊往昔说法既久。我时在座身体疲懈。但念空无相无作。于菩萨法游戏神通净佛国土成就众生心不喜乐等(云云)问。其迦叶等是广惠大声闻也。所以悟三解脱门而成就法空观也。如彼愚法小乘中二乘人。云何可成三空观耶。答。如菩提心论云。二乘之人知四大五阴毕竟磨灭等(云云)故知凡一切二乘了知诸法毕竟空义。于愚法二乘尚有折法空观故云尔也。加之唯神咒意者。此心经建立二乘行果。所谓揭谛揭谛等是也。所以可知上下两文所望意异也。又会释云。若约大乘教中广惠二乘深觉悟四谛十二因缘等之无生无作深妙理故。以无无明等义而建立拔业因种心·唯蕴无我心。方无上所言例难咎也。问。其大乘教中广惠二乘深觉悟四谛十二因缘等无生义文证何耶。答。如法花第二云。我等若闻净佛国土教化众生都无欣乐。所以者何。一切诸法皆悉空寂。无生无灭无大无小无摄无为。如是思惟不生喜乐(文)又云。我等今者真声闻。以佛道声令一切闻等。此文且是示大乘教中不愚法之广惠声闻觉悟无生四谛等诸法义也。缘觉乘广惠人准之可知也。故如守护国界经云为求辟支佛者说应甚深十二因缘法等者。此义也。问。其守护经文何。答。经云。复有二种因缘。微细观察无生理故。近解脱故(云云)上来辩分别诸乘分讫。自下明第三行人得益分也。

    文云。第三行人得益分有二人法者。是标此第三章中更有别门义也。

    文云。初人七前六后一至有异故者。是释约人是有七种义也。谓前六者。第一者极无自性心之行人。第二者觉心不生心之行人。第三者他缘大乘心之行人。第四者拔业因种心之行人。第五者唯蕴无我心之行人。第六者一道无为心之行人是也。后一者。是秘密庄严心之行人是也。以此七人义故。云初人有七也。七种人皆由能乘所乘差别故分七人也。

    文云。愚识金智是也者。本经云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者。是名般若行人依般若之胜行而得其利益义也。此四种萨埵义如大疏第一云。就瑜伽宗者。萨埵略有三种。一者愚童萨埵。谓六道凡夫不知实谛因果。心行邪道修习苦因。恋着三界坚执不舍。故以为名。二者有识萨埵。即二乘也。才觉知生死过患。自求出离至涅槃。着保化城作灭度想。于如来功德未生愿乐之心。故以为名。三者菩提萨埵。无上菩提出过一切臆度戏论种种过失。是一向纯善白净微妙。不可譬类之义。是众生之本性不思议心也。能思如是成道事。显示修习坚固不动故。名菩提索多(云云)于此秘键。所列四种萨埵中。除遣前二种萨埵。而持取后二种萨埵也。于后二萨埵中。金者是真言门位菩提萨埵也。智者非名真言门菩萨也。是显教中一乘之三贤十地等菩提萨埵是摄也。又解云。持取第二有识萨埵义有也。

    次法又四至行证入也者。是标所行法有多种名数也。

    文云。般若即能因者。是释其因义也。此般若者是以本觉即为般若也。于此本觉显有般若义故也。密严经云如来清净藏亦名无垢智者是义也。是清净本觉名为无垢智。此即般若义意也。上文等云此人本觉菩提为因者。是同此下文所言因义也。

    文云。能行无碍离障者。是释经本所言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之句也。谓依般若等者。是示以本觉般若即为始觉般若之所依义也。心无挂者。是于此始觉般若行。即示无烦恼障义也。心无碍者。是示于此始觉般若行亦无所知障义也。挂名云烦恼障也。碍名云智碍也。无挂碍故者。即无有二障染因故。即亦无二种生死之果报义也。经云无有恐怖者。依烦恼亦无二种生死之果报义也。经云无有恐怖者。依烦恼因故即有分段生死果报。依所知障因故有变易生死果报也。以此二生死果名为恐怖也。二乘人以分段生死为所厌法故。望二乘人即为恐义。望佛菩萨以变易生死为所厌法故。以变易生死为怖法也。经云远离一切颠倒梦想者。是于始觉菩提示离妄识妄想义也。如无量义经云。智恬情怕虑凝静。意灭识亡心亦静。永断梦妄心想念。无复诸大阴入界(云云)颠倒者。是示我执法执等四颠倒心也。梦想者。妄虑分别心也。离如是过时。成是妙行也。经云究竟涅槃者。是示得大般若涅槃利益义也。是即得果益是即入义也。经云依般若波罗蜜多等者。是示得始觉无上菩提义也。是即证果义也。

    文云。颂云行人数七至正依何事乏者。以颂重显示前义也。初一句明能行数。次第二句明所行法数也。重二者是成四数义也。次第三句明入与证二果义也。第四句明其二果上依报国土与正报身心等。广大无边际甚深微妙义也。

    文云。第四总归持明分者。是标第四分章也。此总归持明分者。是示以一切显教所说教理行果。皆悉遂令归入真言宝处曼荼罗究竟果海法也。故宝钥云。显药拂尘。真言开库。秘宝忽陈。万德即证(云云)又云。九种心药拂外尘而遮迷。金刚一宫排内库而授宝者。即此义也。

    文云。又三名体用者。是大神咒。是大咒。是无上咒。是无上等等咒之四种名字是名也。秘藏记云。诸经中说。陀罗尼。或明。或咒。或密语。或耳唐。如是五其义如何。陀罗尼者。佛放光之中所说也。是故陀罗尼与明其不异。咒者佛法未来汉地前。有世间咒禁能发神验除灾患。今持此陀罗尼人。能发神通除灾患。与咒禁相似。是故云咒。

    文曰。真实不虚指体者。示此真言体是三世不变异法义也。悉昙字母释云。若依大毗卢舍那经云。此是文字者。自然道理之所作也。非如来所作。亦非梵天诸天之所作。虽有能作者如来所作不随喜者。此义也。

    文云。能除诸苦显用者。义易知也。

    文云。举名中等者。是约横义者。于此四名以一往义如次即配四乘法义也。

    文云。若义等者。约竖义者。以此四种名字一一各可悉皆兼通四种法义也。

    文云。略示一隅至即反之者。是劝学举略说而可括摄广义云也。是以示一隅而可比知余残三隅云也。

    文云。颂云总持至实相具此名者。上二句明举四种法为陀罗尼义也。下二句举其四种体相而以之立陀罗尼名义也。悉昙字母释云。所谓陀罗尼者梵语也。唐翻云总持者。总摄持者任持言。于一字中总摄无量教文。于一法中任持一切法。于一义中摄持一切法。于一声中摄藏无量功德。故名无尽藏。又云。若据密藏义。更有约法四种之释。一者此一字法能与诸法自作轨持。于一字中任持一切诸法。是名法陀罗尼。二者于此一字义中摄持一切教中义趣。是名义陀罗尼。三者诵此一字之时。能除内外诸灾患。乃至得究竟于示菩提之果。是名咒陀罗尼。四者若在家若出家善男善女。于日夜分中。若一时二时乃至四时。观念诵习此一字时。能灭一切妄想烦恼业障等。顿证得本有菩提之智。是名得忍陀罗尼。如一字者自余一切字义皆含如是义理(云云)。

    文云。颂云总持至实相具此名者。以颂重显示前义也。上二句明以四种差别总摄而悉可受持义也。下二句是示以声字等五种法皆为总持义也。谓声者是所生从口咽喉。有所诠表音声是也。字者天竺所用梵语文字是也。人者上所举七种人类是也。法者上文所言因行证入是也。实相者真言所诠字相理是也。皆以如是法为总持义也。问。何以为总义也。答。如悉昙字母释云。第一法陀罗尼者。谓诸菩萨获得如是念惠力持。由此力持闻未尝言未温习未善通利名句文身所摄录无量曲。经无量时能不忘。以由此义故。以为总持义也。上来辩第四章毕。自下明第五章也。

    文云。第五秘藏真言分有五者。是标此第五分中更亦有五分章义也。就中有二文。初明秘藏真言义。后问答决疑也。是其初文也。宝钥颂云。九种住心无自性。转深转妙皆是因。真言密教法身说。秘密金刚最胜真(云云)又二教论云。自性自受用佛自受法乐故。与自眷属各说三密门。谓之密教(云云)。

    文云。初揭谛至句义如是者。以此四句真言如次配四乘差别也。揭谛者此云行也。是即示四种乘人之修行作业之义也。秘藏记云。揭谛揭谛(行也义谓菩萨行佛行)波罗揭谛(圆满最胜也)波罗僧揭谛(和合)菩提娑婆诃(究竟义。圆满义。惊觉义。成就散去义)问。彼此二说句义相违云何。答。异说不同难和会。今尝将会之。彼秘藏记明从本垂迹义。今秘键是明从因向果义。故无相违也。意谓。于第三波罗揭谛者。总摄入他缘大乘乃至极无自性心也。于第四波罗僧揭谛句。是句者是一向唯属真言密教之行果也。于第五菩提娑婆诃句者。以上所明六种住心人之皆悉遂令归入真言曼荼心之果海义也。故上所说诸乘究竟于真言之菩提令证入义也。

    文云。句义如是者。是总结之辞也。

    文云。若约字相至历劫难尽者。是赞此梵字真言之总持之作用无穷尽德也。问。以何义名字相又名字义耶。答。如字母释云。音阿(上声呼)训无也不也非也。音阿(去声长呼)乃至迦(上声呼)一切法离作业等(云云。私云是云字相也)又云。音伊(上声呼)一切诸法灾祸不可得(云云。此言不可者以是为字义也)今私案云。梵字之字训是为字相也。以此字之不可得义即为字义也。此不可得者含胜义谛甚深最妙义故云字义也文云。若要闻者依法更问者。是总结示劝学意也。

    文云。颂云真言至一心是本居者。以颂重明上义也。真言不思议者。是总叹德也。如大日经云。真言三昧门圆满一切愿。谓如来不可思议果等(云云)。

    文云。总诵者无明除者。示断惑德也。

    文云。一字含千理者。是示一字摄多门德也。

    文云。即身证法如者。是赞即身成佛妙法也。菩提心论云。若人求佛惠通达菩提心。父母所生身即证大觉位。

    文云。行行至圆寂者。亦以显密二行遂到法身如来大涅槃处也。

    文云。去去入原初者。示弃去分段变易二种生死遂归入本初真实处义也。

    文云。三界如客舍者。是示欲·色·无色之三界暂住义也。

    文云。一心是本居者。是示以本觉一心处为遂可住常住本处义也。上来明秘藏真言分中正宗义讫。自下文中是第二问答决疑分也。此中所有问答易可了知故。强变委不可解释云也。

    文云。问陀罗尼以下文。是问答。问答有二重。

    文云。问陀罗尼至深背圣者。是初重问答说也(此问答文义最易了知故不释之也)。

    文云。问显密二教至说秘义不可者。是第二重问难也。

    文云。医王之目至深重重耳者。是第二重答说也。此中问答有深旨。是义意如二教论云。问。应化身说法诸宗共许。如彼法身无色无像。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无说无示。诸经共说斯义。诸论亦如是谈。如今何谈法身说法。其证安在乎。答。诸经论中往往有斯义。虽然文随执见阴。义逐机根现而已。譬如天鬼见别人鸟明暗。问。若如汝说。诸教中有斯义。若如是者。何故前来传法者不谈此义也。答。如来说法应病投药。根器万差针灸千殊。随机而说权多实少。菩萨造论随经演义。不敢违越。是故天亲十地驰因分可说之谈。龙猛释论挟圆海不谈之说。斯则随经兴词。非究竟觉唱。虽然传显法将会深义而从浅。遗秘旨而未思。师师伏膺随口蕴心。第第积习随宗成谈。争募益我锋未遑访损已之釼。加以释教渐东夏。自微至着。汉明为始。周天为后。其中间所翻传皆是显教。玄宗代宗之时。金智广智之曰。密教郁起盛谈秘趣。杂药日浅旧痾未除。至如楞伽法佛说之文智度性身妙色之句。驰胸臆而会文。验自宗而取义。惜哉古贤不尝醍醐(云云)。

    文云。然显中之秘秘中之秘秘中极秘等者。如二教论云。显密之义重重无数。若以浅望深。则秘密浅略则显也。所以外道经书亦有秘藏名。如来所说中显密重重。若以佛说小教望外人说。即有深密之名。以大比小亦有显密。一乘以简三立秘名。总持释多名得密号。法身说深奥。应化教浅略。所以名秘。所谓秘密且有二义。一众生秘密。二如来秘密。众生以无明妄想覆藏本性真觉故。云众生自秘。应化说法逗机施药。言不虚故。所以他受用身秘内证而不说其境也。则等觉希夷十地离绝。是名如来秘密。如是秘名重重无数。今谓秘密者究竟最极法身自境以为密藏。又应化等说陀罗尼门。虽是同名秘藏。然比法身说权而不实。秘有权实。随应而已。余文义易了故不释之也。上来第六判释本文分讫。自下第七明流通赞叹分也。

    文云我依秘密下有二行颂也。初二句总结上来所明五分章也。

    文曰。一字一文一句者。赞斯所作之能诠文句最甚深广大义也。

    次文云。无终无始我心者。是赞斯所诠实相实义之常住不灭之心性最义也。我心分者。是示一切众生等遍在第九净心处处佛性之本觉心分义也。

    次句云医眼众生下。是示文殊垂利生教本意也。谓盲冥众生依不觉悟上文所明我内心所有本觉净心分故。文殊发极大慈悲心。而示说此文殊之本法般若波罗蜜多之三摩地门法也。如大日经疏五云。言除障者。如来见一切众生。悉有如来法身。但由一念无明故。常在目前而不觉知。是故发诚实言也。我今要当设种种方便。普为一切众生决除眼瞙。若我誓愿必当成就者。令诸众生随我方便。说此诚实言时。乃至于一生中。获无垢眼。障盖都尽。故名三昧耶也。

    次文云洒斯甘露下。是示普悉回向一切众生而令断惑障亦除四种魔军义也。

    般若心经开门决卷下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