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大乘百法明门论疏最新章节!

,遍行五法,但为通于三性,遍九地,亦是相续,复是俱起,亦非本惑,五义并阙,非烦恼摄。别境五法虽非相续亦非俱起,但为通三性,亦遍九地,复非本惑,三义不同,非烦恼摄。善十一法虽非通三性,亦非相续复非俱起,但为遍九地,非本烦恼,二义不同,非烦恼摄,随烦恼二十法虽非通三性非遍九地,亦非相续复非俱起,但为非本烦恼,一义不同,非烦恼摄。四不定法虽非遍九地,亦非相续复非俱起,但为通三性,非本烦恼,二义不同,非烦恼摄。

    第五、将余五位对随烦恼,约义有无,以明废立,具一阙四,入随烦恼,余法不尔,非随烦恼。遍行五法,但为通三性,遍九地,亦相续,复俱起,复非随惑,五义不同,非随烦恼摄。别境五法,虽非相续,亦非俱起,但为通于三性,亦遍九地,非随烦恼,三义不同,非随烦恼。善十一法,虽非通三性,亦非相续,复非俱起,但为非遍九地,非随烦恼,二义不同,非随烦恼。烦恼六法,虽非通三性,非遍九地,亦非相续,复非俱起,但为非随烦恼,一义不同,非随烦恼。不定四法,虽非遍九地,亦非相续,复非俱起,但为通三性,非随烦恼,二义不同,非随烦恼。

    第六、将余五位对四不定,约义有无,以明废立,具一阙三,名四不定,余法不尔,非不定摄。遍行五法,虽通三性,但为遍九地,亦相续,复俱起,三义不同,非入不定。别境五法,虽通三性,亦非相续,复非俱起,但为遍九地,一义不同,非入不定。善十一法,虽非相续,亦非俱起,但为非通三性、遍九地,二义不同,非不定摄。烦恼六法,虽非遍九地,亦非相续,复非俱起,但为非通三性,一义不同,非不定摄。随烦恼二十法,虽非遍九地,亦非相续,复非俱起,但为非通三性,一义不同,非不定摄。上来略以五门料简心所有法讫。

    论云:“第三色法者,略有十一种:一、眼,二、耳,三、鼻,四、舌,五、身,六、色,七、声,八、香,九、味,十、触,十一、法处所摄色”者。

    此则第三、明色法,就中有二:初、牒章,第二、举数列名。言第三色法者,此则第一牒章。言色者,质碍之法名之为色。

    问曰:“若质碍故名色者,眼等诸色可名质碍,无作之色云何质碍?”

    解云:“无作之色虽非质碍,然从质碍色生故,亦名质碍。”

    言略有十一种等者,此则第二举数列名。了别色尘名之为眼,听音乐等故名为耳,嗅沉麝等名之曰鼻,别甘辛等名之为舌,知涩滑等名之曰身。为眼所行名之为色,若依《杂集论》有二十五种,所谓:青、黄、赤、白、长、短、方、圆、粗、细、高、下,若正、不正,光、影、明、闇,云、烟、尘、雾,迥色、表色、空一显色。为耳所闻名之为声,若依《杂集论》有十一种,谓:若可意、若不可意、若俱相违、若因受大种、若因不受大种、若因俱大种、若世所共成、若成所引、若遍计所执、若圣言所摄、若非圣言所摄。为鼻所嗅名之为香,若依《杂集论》有六种,谓:好香、恶香、平等香、俱生香、和合香、变异香。为舌所尝名之为味,若依《杂集论》有十二种,谓:苦、酢、甘、辛、咸、淡、若可意、若不可意、若俱相违、若俱生、若和合、若变异。身之所取故名为触,若依《杂集论》有二十二种,谓:滑、涩、轻、重、软、暖、急、冷、饥、渴、饱、力、劣、闷、痒、粘、病、老、死、疲、息、勇。十一法处所摄色者,谓意识所行,无见无对,色蕴所摄,略有五种,谓:极略色、极迥色、受所引色、遍计所起色、自在所生色。极略色者,谓极微色。极迥色者,谓即此离余碍触色。受所引色者,谓无表色。遍计所起色者谓影像色。自在所生色者,谓解脱静虑所行境色。上来大文第三明色法讫。

    论云:“第四、心不相应行法者,略有二十四种:一、得,二、命根,三、众同分,四、异生性,五、无想定,六、灭尽定,七、无想事,八、名身,九、句身,十、文身,十一、生,十二、老,十三、住,十四、无常,十五、流转,十六、定异,十七、相应,十八、势速,十九、次第,二十、方,二十一、时,二十二、数,二十三、和合性,二十四、不和合性”者。

    此则第四明心不相应行法。就中有二:第一、牒章,第二、举数列名。言第四心不相应行法者,此则第一牒章,遍行五等与心相应,此得等诸法不与心相应,此名心不相应。言行者,则是行蕴,此明得等诸法是行蕴摄,余心色无为,非行蕴摄。言不相应,简别心所有法。言其行者,则简心色无为,故名心不相应行。

    略有二十四种等者,此则第二举数列名。言一得者,于三性法假立获得,名之为得。先业所感,随寿短长,住时决定,称曰命根。六趣差别,各各不同,自类而居,名众同分。谓于圣法未得未证,异于圣故号曰异生。灭诸六识心、心数法,无有缘虑,故名无想定。灭诸六识心、心数法,及第七一分,名为灭尽定。生无想天,五百劫中心无缘虑,名无想事。谓诠诸行天人等,号称曰名身。聚集诸法,名显染净义,故名句身。名之与句,二种所依,名曰文身。本无今有,说之名生。发白面皱,称之为老。相续不断,名之为住。有已还无,名曰无常。刹那相续,称为流转。因果各别,故名定异。因果相称,号曰相应。迅疾流转,名为势速。一一不俱,称为次第。东西南北,号之曰方。过现未来,称之曰时。一十百千,名之为数。众缘聚会,名为和合。诸行缘乖,名不和合。上来第四解心不相应行讫。

    今略作三门料简二十四不相应行法,第一明诸论不同,第二释妨难,第三辨其假相。

    第一、明诸论不同者,《瑜伽》、《显扬》、此论,皆有二十四不相应行,《对法论》有二十三,无不和合,《五蕴论》中唯有十四,无流转等十。此则诸论显数不同。

    第二、释妨难者,问曰:“何故《瑜伽》、《显扬》、此论并同?何故《对法论》有二十三,无不和合?此有何意?”

    一解云:“《对法论》云和合等者,论既言和合等,当知则等取不和合。”又一解云:“略故不说。”

    问曰:“等略何故不略余数?但略不和合耶?”

    解云:“已说在所说中,所以但偏略不和合性也。言说在所说中者,谓异生性,是见道烦恼假建立,望圣道有不得义故,即是不和合义。不和合中,略举一隅,余不和合,类亦可知,所以偏略不和合性。《瑜伽》、《显扬》、此论并有二十四者,此据异生外别有不和合名,所以余论中言二十四也。”

    问:“诸论或言二十四数、或言二十三数,已如上解,何故《五蕴论》中唯有十四,无流转等十?”

    解云:“所以《五蕴论》不说流转等十也,彼论云:‘如是等类者则解。’彼论云:‘当知如是等类之言,亦等流转等十也。’此中唯略故不别列名也。”

    第三、辨其假相者,二十四不相应行法,并是色、心、心所有法分位假立。

    问曰:“二十四不相应行,既并是色、心,心所有法分位假立者,未知几是色上假?几是心上假?几是心所有法上假?几是通色、心、心所有法上假?”

    解云:“若依《对法论》,总摄为八位,依八种位建立故,论云:‘如是等心不相应行法,唯依分位差别而建立故,当知皆是假有。’”

    一、谓于善、不善等增减分位建立一种者,解云:“此则是得通于三性色、心、心所有法上假立。”

    二、于心、心所法分位差别建立三种者,解云:“当知是则无想定、灭尽定、无想异熟三种也。谓无想定、灭尽定,于厌心种子上,分分功能增长边,假立为二定体,无想异熟,当知于无想报心种子上,望心不相应行义边,于报心种子上,假立无想异熟,此三通心、心所有法上假立。”

    三、于性分位差别建立一种者,解云:“此是命根,谓依阿赖耶识能持众同分,四大诸根不坏,则于阿赖耶识相应心、心所法上假立命根,此则通心、心所有法上假;若在欲、色二界,通色上假;若在无色界,唯心、心所有法上假。”

    四、于相似分位差别建立一种者,解云:“当知则是众同分,通于色、心、心所有法上假立。”

    五、于相分位差别建立四种者,解云:“当知则是四相,通色、心、心所有法上假立。”

    六、于言说分位差别建立三种者,解云:“当知则是名、句、文身三种,通色、心、心所有法上假立也。”

    问曰:“名、句、文身色上假立,此无有疑。云何于心、心所有法上假立?”

    解云:“此即意思所缘缘之起解,故通心、心所有法上假立。”

    七、于不得分位差别建立一种者,解云:“当知则是异生性,谓前无漏圣法不得义边,假立异生性,则于未得见道已来色、心、心所有法上假立。”

    八、于因果分位差别建立余种者,解云:“当知则是余十,谓流转、定异、相应、势速、次第、方、时、数、和合、不和合,当知此十并通色、心、心所有假。”

    总而言之,当知三通心、心所有法上假立,二十一通色、心、心所有法上假立。言三种通心、心所有法上假立者,谓无想定,灭尽定,无想异熟。言二十一通色、心、心所有法上假立者,谓得、命根,众同分、异生性、名身、句身、文身、生、老、死、无常、流转、定异、相应、势速、次第、方、时、数、和合、不和合。此则略料简心不相应行讫。

    论云:“第五无为法者,略有六种:一、虚空,二、择灭,三、非择灭,四、不动,五、想受灭,六、真如”者。

    此则第五明无为法,就此文中有二:第一、牒章,第二、举数列名。

    言第五无为法者,此则第一牒章。略有六种等者,此则第二举数列名。言虚空者,谓无色性、容受一切所作业故,故名虚空。谓慧有简择之能,故名为择,由择得灭,故名择灭。因缘不会,诸法不生,非由慧灭,名非择灭。第四静虑以上,唯有舍受现行,不为苦乐所动,故名不动。灭尽定中,心、心法灭,想、受用胜,就强为名,故则是此名想受灭。法性本来常自寂灭,不迁动义,名为真如。此则第五明无为法。

    上来说一切法者,以下乃至第五无为,答前问讫。自下第二、答后问。

    论云:“言无我者,略有二种:一、补特伽罗无我,二、法无我”者。

    此则第二、答后问。就此答中有二:第一、牒章,第二、举数列名。言无我者,此则第一、牒章。略有二种等者,此则举数列名。言补特伽罗者,此地正翻名数取趣。于六趣中数数往还,名数取趣。虽复往来,都无我人,故名无我。二、法无我者,谓蕴、界、处等,名之为法,此无人故,名无我。此则第二、答后问讫。

    大乘百法明门论疏卷下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